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2015年教学论文语文科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摘要:

1、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

2、学会理解句子

3、学会标点符号的使用

4、学会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5、学会归纳中心

6、学会分析结构

7、学会批注

8、学会推敲

关键词:

积累词语理解句子学会标点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分析结构学会批注学会推敲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听说教学、作文教学有密切联系,可谓一损皆损,一荣俱荣。因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那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

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一句话又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掌握的词语

越多,学生就能较快地读懂文章。词语就像砖头、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材料多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注意积累词语,并且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

积累词语,最好的方法是反复阅读好的文章,读得好像是自己在讲话一样。积累词语,要把这个词语连着句子一起记忆,从而体会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常跟哪些词语连在一起用等等。有的词还可以想想它有哪些意思相近的词。意思虽然相近,却不会完全一样,差别又在哪里?有些词有意思相反的词,也可以想想它们是哪几个。

词语积累多了,还要整理一下,排排队,比如写人的心情的有哪些词,写人物动作的有哪些词。像写下雨的词,从小雨到大雨,可以这样排起来:毛毛雨牛毛细雨蒙蒙细雨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密密的雨豆大的雨点倾盆大雨瓢泼大雨狂风骤雨暴雨

二、学会理解句子

句子是由词语按一定规则排列起来的。有些句子词语完全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意思就有很大差别。

例如:

①他完全没懂我的意思。

②他没完全懂我的意思。

第①句是说他一点也不懂我的意思;第②句是说他懂了一点我的意思,但没全部搞明白。如果不仔细读,意思理解上就会产生偏差。有些句子比较长,要教会学生抓住它的“主干”,明确这句话主要说什么,然后想想“主干”以外的“枝叶”又讲什么,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这样能更快地把句子读懂。如“大妈踏上被露水打湿的石子小路”,“主干”就是“大妈踏上小路",这条小路是怎

样的?是被露水打湿的,石子铺成的。从这个句子中可以推想,时间是早晨,地点是在农村。

有些句子说法比较特别,如双重否定句、反问句等,教师教会学生把这些句子变换成普通的说法,就能更快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再见了,亲人》中有这样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把这个反问句改成普通的说法:“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意思是很明白。然后,进一步琢磨,作者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来说呢?原来,这样说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了。

三、学会标点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标点符号虽小,但作用不小。用不用标点符号,用什么标点符号,意思大不相同。比如老师问:“这本书是你的吗?”学生的回答同样是“这本书是我的”,但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意思就不一样:

(1)这本书是我的。

(2)这本书是我的!

(3)这本书是我的?

(4)这本书……是……我的。

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理解句子的意思时,得把标点符号跟文字一起细细琢磨。特别是用问号的句子,有的是真的有疑问要问别人;有的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接着就自己对问题作了回答,这个问号只是起到引人注意的作用;还有一种根本是无疑而问,答案已十分肯定,却用反问的语气出现。同样是问句,要把这三种用问号的不同情形区别清楚。

有些标点符号有几种意思。如省略号有三种意思:(1)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2)表示列举的省略;(3)表示意思没有说完。破折号也有三种意思;(1)表示说

话时声音的延续;(2)表示注释;(3)表示意思的转折。所以碰到省略号和破折号,要求学生更要细细想一下,用在这个句子中究竟表示什么意思,不能含含糊糊地放过去。

四、学会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有的文章比较长,有许多个自然段,为了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常常把文章分成几段,这种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大段,称为意义段。

首先来说一说指导学生分段的依据,分段的依据主要有两种。

一类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给这样的文章分段,先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发展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可以分成一段。这类文章,事情发展的阶段就是分段的依据。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常常会写到时间和地点。如果这些时间或地点跟事情发展的阶段有关,可以在分段时做参考,但不要一看到时间、地点变化了,就另分一段。

另一类文章是按事物或人物的几个方面写的。给这样的文章分段,要弄清文章写了事物或人物的哪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可以分为一段。所以,事物或人物的几个方面就是分段的依据。用这种方法写的文章,每段的开头会有总起句,或是结尾会有总结句。找到这些总起句或总结句,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分段。但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对一件事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或对一个事物分成几个方面,各人看法会有不同,所以分段也会有差异但只要有依据,言之成理,都是可以的。

常用的分段方法有三种:从整体入手;从部分入手;从重点入手。

从整体入手,就是看事情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或事物分成几个方面。

从部分入手,就是先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邻近而又讲同一个意思的自然段归并成一个大段。如果有的自然段无法与别的自然段归并在一起,

就单独作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又叫自然段归并法,适合于自然段不太多的文章。

从重点部分入手,是根据文章的题目和主要的内容,先明确文章的重点部分是从哪里到哪里,然后看看重点部分前后各写了什么。如《李寄斩蛇》,重点部分是李寄怎样斩了大蛇,这部分是从“李寄告别了双亲。到“她们大可怜了”。再看看重点部分前,讲了“大蛇吃女孩”和“李寄请求父母让她去”两部分,可以分成两段,“讲李寄下山来了”,可以分成一段。这样,全文就可以分成四段,这种分段方法也叫重点突破法,适用于重点明显的文章。

三种分段法,可以结合起来运用。如用从整体入手的方法分段,

再用另一种方法验证,这样分段又快又正确。

给文章分好段,就让学生一段一段来理解它。理解一段话,要求能概括它的段落大意。由于一段文章往往由几个自然段组成,概括段落大意就比前面讲过的“说说一段话的意思”要复杂一些。

概括段落大意在概括每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方法有三种。

一是连串法。如果从整个大段来看,每个自然段的意思都不能少,那就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当然,连的时候要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能简洁的地方尽可能简洁。

二是取舍法。如果从整个大段来看,有的自然段意思重要,有的不太重要,那就干脆把不重要的删去,只保留重要的意思。

三是归并法。有的段落并列出写了几方面的事,可以归并成一句话。那就不需要一一列出来,只要概括起来就行了。

概括段落大意,句子既要完整又要简洁,如果概括时说了一大段话,跟原文差不多,那就不是“概括”了。

五、学会归纳中心

中心思想是作者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要写文章?是为了赞扬什么,还是为了批评什么?是为了歌颂什么,还是为了反衬什么?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还是为了抒发一种情感?学生弄清楚写作的目的,也就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大多数在文章中,作者是不直接用文字写出来的,需要学生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去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领会中心思想的步骤是:(1)明白作者写了什么;(2)想想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后一步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想象出一般的道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例如《刻舟求剑》,它讲一个人过河时宝剑掉入水中,他没有马上跳入河里捞起宝剑而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了,他从记号的地方下去找剑,当然找不到剑。我们都知道:船是在开的,地点变了,再在做记号的地方捞剑,当然不会成功。这个故事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发呢?如果我们“就事论理”,可以想到: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人们的思想也要跟着发展变化。如果不跟着变就难免要失败。“就事论理”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

六、学会分析结构

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文章,不只是为了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为自己写作吸收“营养”,这就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主要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大类。

纵向结构一般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先发生的事先写,后

发生的事后写,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时间必须也在推移,因此有些

文章也可以看成按时间变化或地点变换的顺序记叙的。

严格地说,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文章,我们称为“顺叙”。有些文章为了吸引读者,使叙述的效果更好,把后发生的事先写,再回过头来说前面发生的

事,这种写法称为“倒叙”。还有一种是在顺叙中插进去一小段,回忆过去的事,称为“插叙”。顺叙、倒叙和插叙,是叙述事情发展过程的三种方法。用这三种方法写的文章,虽然叙述的方法有不同,但都可以看作纵向结构。

横向结构的文章是完全打破事情发展的顺序,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如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太阳》,不是按太阳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顺序来写,而是写太阳本身的几个特点——离我们远、大、热,以及太阳跟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种写法就是横向结构的。状物的记叙文、说明文多用这种结构来写。有些写人的文章,介绍人物几个方面的品质,也是用横向结构来写的。

七、学会批注

我们要求学生读书时,也要学会画、批、注。

“画”乃是画出文章的重点词句。这些地方往往是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作者的独特见解。还可以画出用得好的词语,特别精彩的句子,有时也可以画出有疑问的地方。画,可以采用自己规定的符号,只要自己看得懂,能区分就行了。例如在重点词句下面画“——”,在好词佳句下加“……”,有疑问的地方画上“——?”等。

“批”是写下自己的体会,这种体会包括内容的理解、感受和对文章写法的评价。“批"有两种:一种是“眉批”,把自己对文章中个别句子或段落的理解、感受、体会、评价,写在这个句子或这个段落的旁边;另一种是“总批”,是对全文总的体会或评价,写在整篇文章的后面。

“注”是注释。阅读中碰到疑难问题,查了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把读音、解释或相关资料记在文章上,一般写在这个字、词的旁边,也可以写在一页书上下两端的空白处。

八、学会推敲

要让学生把文章的意思理解正确,不仅不能读错字和词,还得把文章中的词句作一番比较和推敲:想想文章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意思相近的另一个词;为什么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比较和推敲的基本做法是“删、换、添、调”。

删,是把文章中的词句删去,再跟原文比较,可以体会到这些词句的重要性。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戴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如果把三个“都”删去,句子也读得通,但表达千百万人民怀念周总理的沉痛心情不如原文强烈。

换,是换一个词或换一种说法,再跟原文中用的词或说法比较,可以体会到原文用词的准确。如《景阳冈》写武松打死了老虎,“手脚都酥软了,一步一步挨下冈来”。这里的“挨”字如果换成“走”、“踏”、“跨”等,都不能表现武松与猛虎搏斗后疲惫不堪的样子,所以说“挨”字用得非常贴切。

添,是文章原来比较简洁,假设添上几个字,看看效果怎样。如《忆铁人》中,王铁人知道自己批评错了,只说了“哦?……咳!”两个感叹词。如果我们把省略号的意思都写出来,反而不如原文能显示出铁人的干脆、决断。

调,是把词语和句子的次序调换一下,与原语文比较,体会原文顺序的佳妙。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说“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这个句子中的三个“为了”,如果调换一下顺序,就丧失了一种层层推进的气势。

唐代诗人贾岛为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诗,用“推”还是用“敲”思考了很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了用好一个字,反复思考,连胡须都被捻断了好几根。诗人、作家这样用心写作,字斟句酌,要求学生阅读作品时也要细细琢磨,才能够体会出他们匠心独运之处。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如果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个基础工具,必须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然而令人心痛的是现在的许多孩子不仅不知道该读些什么,甚至走入了阅读误区。为什么上了六、七年的学,孩子们却还是不会阅读呢?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脱节。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按照自己的理解、教参的分析,从专家角度,在高倍望远镜下剖析。这种方法,永远像一个精彩的演员在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学生永远是观众,只会鼓掌。难怪学生不会表演?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与其给人一些鱼,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利用各种训练手段,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运用所学的知识,如何独立分析和解答类似的问题,以体现具体应用能力,这是教学工作的最终任务。它的实质

是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算是真正达到了目的。学生没有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症结之一。以往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往往只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阅读量少,所以尽量增加阅读的数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殊不知,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论经过多少练习,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课外阅读要靠自学、自觉,全靠内驱力,因此我认为:要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阅读兴趣, 是指进行阅读时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 它对维系注意力, 增加理解与记忆, 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 唤起情感体验, 都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加大力度,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合理使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 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 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 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 让学生身临其境, 加深内心的体验, 进入具体的情境, 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享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语感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核心与牛鼻子,语文教学才能走出“少慢差费”这一令人尴尬的困境。叶圣陶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的能力。”这两位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家言明了语感培养对发展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新课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活积累,是积累语感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为每一天的生活都留下美好、愉快的回忆。热爱生活,才会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组织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低学段重在词语的积累,简单内容事件的描述。中高学段重在对事件过程的描述,且能抓住要点。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词语与生活的联系。如:只要说到公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性情的公鸡的特点,好斗的鸡、生活中带着一群母鸡的公鸡,其特点各不相同。春天里欣赏的美丽景色,是那样的美丽;夏天里看到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南区小学慕丽娜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只有抓住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才能实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本文在分析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解读,提出几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语文知识和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也是另外两维度的目标实现的依托。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具备读、写、听、说、思考、创造等能力,这是语文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必须重视的方面。 1、重视文本。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源,以其为平台,即使是最简单的词语,也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譬如理解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18 课《她是我的朋友》中的重点句子:“过了一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时,我们可以先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啜泣”“捂住脸”来体会阮恒内心的紧张与害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交流体会阮恒对小女孩真挚的友情,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文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一词、一句都将是实现多元目标的依据之一。只有我们充分挖掘才能促进教学目标与文本的真正沟通。 2、重视实践。课堂是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

地。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燕子》一文时,我们可以设置情境悟读法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通过品读赏析描写小燕子的语句,学习对小燕子抓住特点、按顺序的描写方法。 3、架桥梁。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在一起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过程又是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渗透在师生的合作之中,比如:再教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19课《七颗钻石》时,正当我准备布置学生讨论:从水罐一次次的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时。突然冒出一个声音:“我体会到了小女孩尊敬长辈、关心动物、助人为乐、善良、有爱心的品质”这脱口而出完全正确的答案顿时使教室一片寂静。教学目的显然已经达到,然而我不满与此,接着说了一句:“你很聪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由此,从对结果的肯定转向了对过程的询问。关注过程是三维目标对我们最有益的启示。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才能够相互渗透,交融一体,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乐平联合校郝集小学姓名刘慎恒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显著成效: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农村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象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认为应从课堂、课外及资源开发三方面入手: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胡元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而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教师应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我以下几方法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鲁迅、冰心、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以读代讲,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的阅读能力被视为具有很高价值的能力。因为阅读是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拥有,能让阅读者“厚积而博发”。 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儿童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父母应该重视孩子阅读潜能的开发,用正确科学的方式来引导孩子阅读,让孩子善于阅读,乐于阅读,勤于阅读。 有一个孩子养成了乱拿别人东西的坏毛病,他的父母知道后于是找他谈心,他几经做出表态后仍改不掉,最后父母在一位亲子专家的启发下,给孩子找了一本书,让他阅读并尝试写下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孩子竟被书中主人公的精神所感动,彻底改掉了偷东西的恶习。 可见,阅读给人心灵上的启迪也是无法估计和替代的。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还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同时,还可以使孩子从书中获得人生的经验。因为人生短暂,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体验,书中的间接经验,将有效地补充个人经历的不足,增添生活的感受。 有人说过: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通过阅读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孩子的人格养成、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的构建,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去阅读,从而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1.父母首先要有阅读习惯 要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 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对待书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便会觉得读书一定很有趣,于是对书籍充满着好奇,自然而然会在书的国度中流连忘返。如果父母不读书,却想让孩子读,他就会说:“你们都不看书,为什么要让我看?” 2.给孩子选择好书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斯迈而斯也说过:“古往今来,好书总是人们最好的朋友,这关系永远不会变,因为它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良伴。” 一本好书,会赋予孩子高尚的品质,会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受高尚情操的熏陶。所以,父母应根据孩子年龄和发展特点,给孩子选择一本好书,如生动有趣的长篇小说、优秀的散文,以及综合性的书籍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成语故事词典》等。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配合看一些名著欣赏作品,让孩子自幼就开始接受名著的熏陶,不仅可以奠定孩子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同时,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 3.为孩子准备一个书架 在家中,为孩子选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置一张书桌,准备一个小书架。让孩子可以随意选取自己喜爱的书籍,坐在书桌前放松自在地去阅读。相信您的家中如果有这样一个空间,孩子一定会有阅读的欲望。

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问题的提出: 教学多年,很多学生都说语文中最难做的是阅读题。如何把握阅读题的重点成了重多学生的难点。对此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问题的解决: 一、有疑而读,提高阅读的目的性。 我们拿到阅读的数目,应首先问自己想要了解哪方面的内容,进而进行阅读,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有了速度还要有质量,那就需要精读了。 二、勤动笔墨,表达独特感受。 有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读书就需勤于动笔,以此加深印象。 如何动笔呢?读书做记号就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好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字内容,增强记忆效果,还便于今后查找。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次读书前,先准备好笔,看到书中的精彩语句、点睛之笔就勾勾画画、圈圈点点,使学生既集中注意力,又积累了一定的好词佳句,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三、边读边思,培养主体意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样,读书也不能脱离思考,没有思维的阅读,是一种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阅读。如果说思维是阅读能力的中心,那么疑问则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能促使求知,促进思维,才能使阅读更有意义。 我总是鼓励学生在阅读任何一篇文章时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又在读书中解决问题,同时发现新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培养学生从内容上写什么这个角度逐步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又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的等等有深度的问题发展,提醒学生不能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要想作者所想,把自己融入文章情境,与作者在思想上沟通,在情感上共鸣,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协调发展。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所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有价值。这样,充分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反复的读书中找到自学的途径,让学生尝到读书过程中由“生疑”到“解疑”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诵读记忆,储存语言材料。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谁就走在前列。小学语文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因素,语文教师应积极研究,系统训练。一、从引导质疑入手。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是对好奇心的推进,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创造的冲动,只有具有强烈创造冲动的人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看图读文基础上质疑。学生就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了不少问题。二、从鼓励辩理入手。善于思维辩理,往往是创新纪的开端,但是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知识往往浮于表面,不善于提出独特见解,只会按照老师设计的“圈套”按部就班,一问一答,答完了事。长此以往,学生就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创造力也就随之丧失了。这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质疑中捕捉可引起急诊的问题,或教师巧设疑问,使学生提出尽可能新的想法或见解。如教学《李时珍》一课时,这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李时珍的艰苦;当时社会的艰苦生活,我抓住课文内容,鼓励学生争辩。正反两方你来我往,争论十分激烈,学生辩理过程中创造力得到发展。三、从启发想象入手。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一切创造性的劳动,就是以创造性想象开始的。为此,在阅读中我十分注意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某某些有助于启发学生想象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如教学《跳水》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教学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多角度展开想象:假如你在船上目睹了当时发生的一切,你想对孩子说什么?你想对水手们说什么?你想对船长说什么?通过想象,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四、从展示思维过程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部分具有创造才能的人都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剖析、展示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开拓思维的广阔性,砥砺思维的深刻性,促进思维的独立性,磨炼思维的敏捷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思维的逻辑性,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让他们掌握一些思维的方法。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周瑜提出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按一般人的思维常规和思考习惯,想到的是:箭必须用竹子、翎毛、胶漆等一支支造出来,加上周瑜的人为干扰,要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周瑜这样摆明着刁难人。因此,思考到此就撞壁了,而诸葛亮高明在他能变换思维角度,突破常规的行为和思考方法。因为他知道十万支箭要在十天内一支支制造出来是不可能的,要按时按量交出箭,只有另辟蹊径,只有用不是“造”的方法。这样一反常态地去想,思路就开阔了,主意就有了,要箭就到曹操那儿去“借”的妙计就迅速产生了。教学时,我就着力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样想?而诸葛亮是怎样想的,从中体会到什么?显然,让学生层层剖析,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了多方探寻合理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五、从课内外入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而课外活动则为学生形成创造品格,增长创造性才干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天地。陶行知就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做”之中,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重点、难点,拓展教学思路,大力开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索的作业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课。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两道作业:1.设计一条保护地球的的宣传标语,可以一个人制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2.用照相机摄下或用图片写上一二百字的感想,然后举办图片展览活动。作业时,学生翻资料,搞调查,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讲,个个乐此不疲。事实证明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单看收到的标语和图片的数量就达八十多件,其中还不乏“精品”。更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居然通过家长的帮助,把环保部门的叔叔邀请参加他们筹办的图片展览,并为他们作了《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的报告。可见,开展语文课外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休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程标准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录,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因此,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等等。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在语文阅读课上,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堂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跃,即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即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提到如何提高阅读水平,人们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不少学生感到委屈,自己读了不少文章,学了不少所谓技巧,可阅读水平老提不高。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也对如何上好阅读课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阅读课上应当讲些什么。如果仅仅是把文章翻译过来,那就成了翻译课。如一味讲技巧,一则阅读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循, 二则易把学生引向投机取巧的歧途。阅读到底该如何学习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我们的母语学习谈起。我们在小学就把常用的汉字基本学完了,可我们初、高中还得学习语文。那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还一时不好回答。但至少敢肯定,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了。 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母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四六级考试都在向能力测试转变,我们也必须摈弃单纯强调应试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扎实提高阅读能力,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真题。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二.自己学写长句,克服长难句障碍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有许多同学这样分析那样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么名堂。听力好的同学不一定发音好,可发音好的同学一定听力好。同样,能写出长难句的人当然不会怕什么长难句。同学们应当做的是找一本好的语法书,认认真真学习句子结构那部分。英语的句子主干往往并不复杂,只是其粘着修饰成分过多。我们一开始应当学会如何写出简单的基本句型,然后再通过附加各种从句、插入语、非谓语形式,来逐步扩充句子结构。 分析长难句与扩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必须一步步“砍”去插入语、各种从句、非谓语形式,来获得句子主干。所以只要“欲简之必先扩之”,我们与其寻求各种长难句分析法,不如先学会自己写长句。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培养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这不仅能在现阶段大大提升其自身素质,更是为他进行后续中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关键词】阅读能力;兴趣;词汇量;独立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同学平时口头表达能力很好,可是作文却写得前言不搭后语;或者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总结不出中心意思;还有的甚至对短短数语的数学应用题产生误解,导致丢失了原本该拿的分数。究其根源,这都是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所致。所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他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幼儿时期开始,要依靠父母的诱导。进入小学以后,兴趣的培养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老师必须博学多才,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使课堂充满情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另外,语文的教学要注重渲染文章的意境,魅力。使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品味语言独特的美。千万不可脱离文章整体,只是枯燥的讲解主、谓、宾、定、状、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朗读,尤其是富有戏剧性的朗读,更能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阅读兴趣的培养并不单单是语文老师的事,他要求各个学科的老师共同努力。例如,如果生物老师讲到蝴蝶时,告诉同学们《昆虫记》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我想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学生争相传阅的新宠。巧借课文激趣,当讲到《草船借箭》时,老师不妨告诉学生,要想详细了解故事原委,可以读一下《三国演义》。 二、词汇量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下面我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教学体验,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切磋。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由此可见,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中,学生只要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对课内阅读产生兴趣。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

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一)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读书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自己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二)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有效措施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有效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浓厚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因此,要潜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一段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能抓住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如在讲授《雨》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所见过的刮风下雨时的情形,这一常见的情境使学生都能说出点东西,马上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此时再问同学们:“风是怎么形成的?雨是怎么形成的?”就能够激起学生了解课文进行阅读的兴趣;其次,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是哪里?”等,使学生有目的阅读。但要注意到,提出的阅读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过浅容易引起学生浮躁;最后,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如可以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为学习课文内容和养成阅读习惯奠定良好基础。

2.朗读默读结合,掌握正确阅读方法 在进行学生语文阅读训练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关键。朗读和默读相互结合,对于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朗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佳途径,在朗读的过程中,语言以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合的形式同时刺激着读者的大脑,需要他即时破译这些符号,并将之还原为思想、形象和画面。朗读还有利于理解字、词、句、段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而默读要求阅读速度快,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含义和作者感情进行深入思考,能让学生在默读中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去记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各种语言的法则规律、手法技巧。在教学中需要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抒情性较强的语言以朗读为主,叙事性较强的语言可以默读为主;以欣赏记忆为目的以朗读为主,以了解内容为目的以默读为主。同时,在学生阅读中,要使其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指导目标进行朗读训练,围绕“理解——体会——吸收运用”这三个指导目标进行默读训练。从而使学生真正懂阅读,会阅读,能够从正确阅读中终身受益。 3.适当鼓励引导,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技能

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通常引导学生分三步走: 1.阅读前——想象说话,主题质疑 很多研究表明:如果语篇涉及读者熟悉的主题,他们就能顺利进行理解文章中的信息;如果不熟悉语篇主题,就会出现障碍。所以在阅读前让学生了解相应的主题背景知识有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小学英语教材中,出现有大量的课文插图,它们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概括,是一篇文章主题意义的直观表现。因此,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进行看图说话,能很快帮助学生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搞懂语篇中所蕴涵着的主要意思。例如在学习小学The seasons 这一课,其中有四幅插图,描绘的是人们在四季中的衣着与活动,学生如果单靠读课文去理解,可能很有难度,如果事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四幅插图,看图说话,便很快能理解语篇的意思,对本文的阅读理解就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产生高质量的阅读。 有些阅读课文中没有插图或课文插图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课文的重、难点,那么就需要以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Free talk ,巧妙地将背景知识传输给学生,再围绕主题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质疑解答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在教学时,学生对The Wright Brothers不够熟悉,我事先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图片与简介,然后与学生谈论有关背景信息。如:Where were they from? What was their dream? What did they want to make? 通过简单的问答去唤起学生已有积累的知识与生活经验,那么课文中的理解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课内英语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为渠道,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但不能死用教材,照本宣科,把课文教死了,应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策略一:猜测词义 “猜”类活动主要特点是学生与所猜的内容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利用这种活动方式,导入并学习重、难点词汇,深受学生的喜爱。要求学生利用上下文的含义、句子的语境或句法结构来猜测词义。例如这一段,The clouds get heavy with water, and the water turns into raindrops. Then we have a rainy day. 其中raindrop是个新单词,但是学生能从上下文的意思中猜到是“雨滴”的意思。学生在尝试用英语思维去猜的过程中,既收获了新的知识,又有获得找出答案的成就感。 策略二:读活课文 阅读与训练是无法分割的。优化组合各种方式的训练,往往能有效地指导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从而读活课文,逐步培养其阅读策略。 (1)质疑——导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激发学生的思维,去和藏在文中的答案“捉迷藏”,既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快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产生的正确答案又能使学生增强阅读的自信心,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任务——精读:强烈的目标意识是阅读成功的关键。为此,阅读任务的设计必不可缺。Smith 和Elley 曾指出:“儿童只有在被给予难度与其能力和水平相当的任务时,才会学得最好。”这说明设计的任务必须要适度。精读课文是一节课中最关键环节,不仅要读通课文,还要读懂课文;不仅要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还要对语言、句式、篇章结构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以任务促读,正好符合了精读的要求,能使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加活跃,有效促进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工作计划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工作计划 文章来源 教师范文吧课件关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工作 阅读能力是初中生必备能力之一,在培养学生认知、理解和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培根曾指出: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因此,决定将读书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围绕让孩子“喜欢读书、学会读书”的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书馆建设 家委会和共同商讨购置一批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书籍。选书根据以下几点原则:1、分类,书籍有类别。“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暂定分为文学和科学两类,分别取名三松堂和实学馆。2、有层次,有适合基础好和基础一般的,有适合男生和女生的……分别选择经典1-2本。3、价格,正版情况下买简版,少买套装。关于费用问题,由家委会和班主任共同商议解决,

一方面可利用其他途径或媒介筹集书款,另一方面由班级家长共同承担。开学之前,我会拟定出书籍清单。 二、读书会 在建设好班级图书馆后,如何利用好成为最重要问题。与其让书静静地躺在书柜上,不如常常的翻阅他们。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好班级投入,将定期组织(初步定为半个月一次)读书活动,活动的主题和形式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场地待定,由班主任或家长,学生参与。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使人准确。所以,参与读书会包括三个环节,首先利用一周读书和写笔记时间,学生利用一周时间阅读读书会指定书籍。其次利用一周读书笔记整理和自我感想时间,利用一周将所读书籍的内容或与自己生活相结合,写出具有特色的读书。在读书会上交流讨论,完成特别者全班欣赏。 强调一点,由于读书会时间有限,每次参与读书会人员为1-2个小组学生及其家长。 三、其他方式 班级建设图书馆和组织读书会交流是从整体上提高班级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做到针对每个人,因此,作为补充提供有想法、有能力的学生参考。 第一、利用好青岛市图书馆资源。我校学区离青岛市图书馆较近,喜欢阅读的家长和学生可办理借阅证进行相关活动,但要注意一点,选书一定要适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切记好高骛远,背离学生实际情况。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在阅读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 阅读是英语学习中一项最重要的部分,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如学生语言水平,知识面,学习环境等,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教师不能一味地教学生现成的知识,要教学生如何独立思考、探索,从实践中去总结,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使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的本领,使学生能够具备学习和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你所选择的不同阅读材料的目的和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方法,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内在,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 首先,要确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工,要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的模式,教师不要一手遮天,不要撒不开手,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大胆去学习,去实践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潜在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兴趣去阅读,对要读的课文内容,利用课本上或和该课文有关的的图片、标题或者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在上Earthquake一课时,可将地震前征兆的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然后问他们:What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before an earthquake?让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提供的答案不作肯定也不做否定,再让他们读课文。这时,由于他们会急于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所以他们会急于去读文章,会用心的去阅读。阅读后,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再让学生互相的判断彼此阅读前所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再给出相适应的客观的评价。这样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其次,高中阶段的阅读应该以默读为主,不能让像小学那样大声朗读,这样的阅读方法是不行的,大声阅读不但会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还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在上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语文教育观已深深地植入每一个老师的心中。它让我们明白: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着眼于课堂,更要放眼于课外。每一位老师都应树立大阅读教学理念,善于把握和突破文本的内涵,去拓展,去引领,有效地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紧联系在一起,使阅读不但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成,更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组成,从而建构立体的、丰富而又人文的语文,使语文教学不但培养着人的语文素养,更关怀着人的内心世界,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 基于此,我们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实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开发广阔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语文教育。而我也想通过一些措施,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负担。 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天天读,博览群书 每天20到30分钟课外阅读,这是我对学生提的要求。这种读书体现自由、自然、自主。读书的内容不限,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的篇目阅读;读书的方式不限,可快速浏览,可细嚼慢咽,根据自己对语言文字感悟理解水平的高低选择适合的方式阅读。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目的是让他们纯粹为读书而读书,而不是为完成一种任务而读书,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 这种读书,追求的是博览群书,追求的是阅读的广度,日积月累,从书中获得的营养会越来越丰富,即便我们没有提过什么要求。老师要做的是放手,是无为而治。 二、读经典,读出深度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文学就像一扇窗,长在孩子美好的心灵中,推开它,心灵变得敞亮很多,如同看到人生的鲜花扑面,阳光普照,远离庸常,走向高尚。” 古人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读书使人灵秀。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更大,因为经典往往表现出对生命、人性的高度重视,表现出更高的文学价值。在我们浮躁时,她如沉静的秋水,让我们在澄澈的水面照见自己孤独的身影;在我们消沉时,她如远处的一盏灯火,指引我们一路前行。也许有些经典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有些深奥,我们能够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也许经过引导有些东西他仍难理解,不过,有了这种积淀,日后有一天他就会恍然大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美好,感受作品内容的美好,培养一定的语文素养,有这些语文素养的积淀,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