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模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新)

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模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新)

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模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新)
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模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新)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与膜蛋白无关的是()

A.线粒体中[H]的产生 B.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C.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D.呼吸道上皮细胞的保护润滑作用

2.卡介苗是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人体接种获得相应免疫力后,若结核杆苗入侵,会出现

A.卡介苗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B.效应T细胞使结核杆菌裂解

C.抗体进入宿主细胞消灭抗原 D.吞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

3.人体产生的多种抗体能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相结合,其中TBAb(抗体)具有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效应,且不受负反馈调节的影响;TBAb(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亲和力较强,但不影响靶细胞的分泌功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甲状腺细胞细胞膜的表面

B.TBAb可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TBAb可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D.两种抗体的产生和作用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弱的结果

4.关于细胞和细胞器中有关增大表面积的作用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表面形成了树突和轴突,前者是为了增大接收信息分子的面积

B.浆细胞表面形成的突起,增强了浆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能力

C.线粒体内膜内折形成嵴,增大了酶的附着面积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面积

D.叶绿体的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增大色素附着面积和光反应面积

5.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B.记忆B细胞能快速识別抗原并产生更多的抗体

C.体液免疫中能直接识别抗原的有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D.切除胸腺的实验动物,细胞免疫能力完全丧失,体液免疫的能力减弱

6.下列关于免疫细胞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T细胞分泌的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B.抗体可以进人细胞内消灭寄生在其中的麻风杆菌

C.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B细胞能够产生记忆细胞

D.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

7.若图是生命系统中常见的调节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表示的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其对维持生命系统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B.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则甲可表示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C.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切除动物的甲状腺,甲所表示的物质分泌增多

D.若图表示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羊两种群数量变化,则甲乙分别表示狼和羊

8.下列关于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一旦释放就必须在体液中持续发挥作用

B.神经递质和所有激素一样都只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C.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同时也可能接受神经递质的作用

D.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9.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一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10.甲状腺有缺陷会导致甲状腺激素缺乏。有一种耕牛,其甲状腺缺陷可由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缺碘,二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状。下列有关这种牛叙述错误的是()

A.缺少甲状腺激素的牛,其双亲可以是正常的

B.甲状腺正常的个体,可能具有不同的基因型

C.甲状腺有缺陷的个体,一定具有相同的基因型

D.双方有一方是缺陷者,后代可以出现正常个体

11.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12.以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材料,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不收缩

B.电刺激坐骨神经,同时腓肠肌收缩

C.电刺激腓肠肌,腓肠肌收缩

D.电刺激腓肠肌,肌膜上测不到动作电位

13.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巨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进人体内的抗原

B.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人机体后会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

C.皮肤破损出现局部炎症反应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体细胞并消灭病原体

14.下列激素中含碘的是()

A.生长激素 B.雄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雌激素

15.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

B.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

C.艾滋病患者晚期免疫功能增强

D.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

16.下列叙述与内环境稳态的实现,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A.肾脏不时的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B.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C.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pH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水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17.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发挥作用时,必须有抗体的参与

B.效应T细胞能直接攻击并清除靶细胞中的病原体

C.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18.有关激素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激素是通过主动运输到体液中的

B.激素随体液运输到靶细胞

C.激素可与靶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结合

D.垂体细胞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

19.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结构,其中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垂体的两个部分。a~d表示物质,已知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被运输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B.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不变

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0.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B.当处于寒冷环境时,以物理方式①②和代谢方式③④⑤调节体温

C.当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温觉感受器通过中枢调节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吸收

D.当出现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非自主颤栗,则产热增加,此时正常人体的散热同时在增加

二、综合题

21.正确用药不仅能消除或减轻病症,还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作用;不正确的用药方法,既不能发挥全部的药效,又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请回答相关问题:

(1)溶菌酶含片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填“能”或“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一同构成保卫人体的防线。

(2)左甲状腺素钠是一种适用于甲状腺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疗药物,该药物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为

。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填“不变”、“升高”或“降低”)。

(3)吗啡是一种麻醉镇痛药,使用不当,对人体B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会使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其中体液免疫也下降的原因是。长期使用,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受影响所致。

22.临床研究发现,某些甲状腺癌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明显升高,而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降低。回答下列问题:

(1)TSH由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甲状腺,这是因为甲状腺细胞具有___________。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提高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机体产热增加。

(2)从分子水平分析,细胞癌变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突变的结果。(3)有研究表明,TSH能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的生长。医生常建议患者适当补充甲状腺激素以预防术后复发。从TSH和甲状腺激素关系的角度分析,医生提出此建议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3.接种疫苗是一项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无意间,手指碰到灼热的物体会立即缩回,来躲避刺激,这个反射活动的中枢位于;而接种疫苗时,人却没有躲避,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

(2)接种疫苗的实质是向被接种者注射,引起机体产生______ ,为机体迅速抵抗病原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一定浓度的福尔马林或其他化学试剂处理病毒,使之失去致病性,可以制成灭疫苗,_____ (填“能”或“不能”)用加热杀死病毒的方式制备灭活疫苗,理由是。(4)健康人注射疫苗H5N1后,体内产生的抗体 (填“能”或“不能)对H7N9流感病毒产生作用。

24.下图为膝跳反射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若在图中c处施加刺激,引起伸肌收缩的过程(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活动。

(2)若给予a处适度刺激时,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电位发生显著的主要原因

是。

(3)在发中膝跳反射的过程中,图中c处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的。

(4)某种止痛药不影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该止痛药的作用部位最可能是。

25.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图1)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该病例,佛山为登革热高发地区(图2)。登革病毒在宿主细胞酶的作用下释放出遗传物质,编码相应的蛋白质进行自我复制繁殖。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利用箭头和文字写出登革病毒在宿主单核巨噬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流向:。

(2)登革病毒易发生变异,从该病毒遗传物质结构特点分析其原因:。

(3)当登革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首先攻击病毒的免疫细胞是。该细胞识别抗原需要其表面的。B细胞受到登革病毒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4)病毒与人在不断的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病毒在进化过程中的毒性会不断(填“上升”或“下降”)。

(5)依据图2年龄和病例数、罹患率的关系分析和得出相关结论:

①;

②。

26.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体温调节中枢是。

(2)皮肤冷觉感受器感受到寒冷的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形成冷觉。(3)图中激素B的名称是,激素A、B、C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激素分泌的调节和调节。

(4)图中皮肤受到寒冷剌激后,汗腺分泌会减少,皮肤毛细血管会,从而减少散热,同时,C、D等激素分泌会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增加,这一系列变化是调节的结果。

27.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识别和应对机体内外的危险,构成了复杂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胨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

(1)参与调节激素d分泌的过程属于反射,其结构基础叫____,此过程中感受器位于___已知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受体,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由此推断激素d能促进____分解。

(2)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c的分泌量上升时,激素a的分泌量将________。(“降低”或“增加”)

(3)研究发现,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是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作用,分泌的激素c能对T淋巴细胞中________的合成和释放产生明显的_____(促进或抑制)作用,从而使B淋巴细胞的________受阻,甚至引起某些疾病。

(4)一些免疫应答产生的物质能与神经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激活周围感觉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接受感觉神经元传递的信号,再通过传出神经元传递调节信号至该免疫应答处的神经元。该类神经元的末梢通过以类似________的结构连接各类免疫细胞,并释放出________来调节这些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

(5)某人头部遭受创伤导致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大量破坏,出现明显的多尿现象,这

说明下丘脑分泌经________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6)下丘脑中神经内分泌细胞能完成的生理活动有(多选) ________。

①合成并分泌有关激素

②核DNA分子复制与基因表达

③代谢中既产生水又消耗水

④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28.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a、b、c表示胞,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过程).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图中b在人体内可由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2)当抗原经过④⑤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发育成T 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免疫的应答.

(4)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d可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病.

(5)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所涉及到的细胞器有.

29.下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由此说明肾上腺髓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是。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且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由此推断激素d能促进。而人体内还存在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分泌该激素的细胞是。

(2)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a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c的分泌量。但健康人体内激素c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原因是。

(3)研究发现,激素c能抑制细胞对的合成和释放,从而使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结合题目信息分析,在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

30.登革热病人有皮疹、发烧、头痛等症状,登革热病毒可通过白色伊蚊传播,该病毒致病机理简图如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甲为,该物质和抗体Ⅰ能促进,使复合物增多,加重病症。

(2)图中血管通透性增大,致使病人的外渗,引起组织水肿压迫神经,兴奋传至形成痛觉。

(3)登革热病人发热是由于感染病毒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____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体温升高。同时,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试分析原因: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其过程是丙酮酸与水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产生少量的ATP,与膜蛋白无关,A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涉及到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的融合,与膜蛋白有关,B项错误;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与膜蛋白有关,C项错误;呼吸道上皮细胞的保护润滑作用,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血糖调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D

【解析】

试题分析: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而每种抗体和抗原都是具有特异性的。卡介苗也是抗原,故A错误。效应T细胞裂解的是被结核杆菌入侵的宿主细胞,故B错误。抗体不会进入宿主细胞,故C错误。结核杆菌作为抗原入侵机体会引起吞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3.D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受体一般位于细胞膜的表面,A正确;BAb(抗体)具有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效应,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反馈作用于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正确;TBAb(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亲和力较强,但不影响靶细胞的分泌功能。所以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

素对于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C正确;依据题意,抗体攻击的对象是人体正常细胞的结构,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的结果。D错误。

【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名师点睛】分级调节的基本模型

①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②反馈调节:如图中“相应激素”含量的变化,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影响“相应激素”的分泌量。

4.B

【解析】神经细胞的树突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其轴突传出兴奋,神经细胞表面形成了树突和轴突,前者是为了增大接收信息分子的面积,A正确;浆细胞表面形成的突起,增强了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能力,B错误;线粒体内膜内折形成嵴,增大了酶的附着面积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面积,C正确;叶绿体的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增大色素附着面积和光反应面积,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名师点睛】1.神经细胞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到兴奋;其中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其轴突传出兴奋,神经细胞表面形成了树突和轴突,前者是为了增大接收信息分子的面积。2.浆细胞是唯一不具有识别抗原能力又唯一能分泌抗体的免疫细胞。3.线粒体内膜内折形成嵴和叶绿体的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都增大了相关细胞器的膜面积,有利于相关反应的顺利进行。

5.D

【解析】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先天就有的,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记忆B细胞能快速识別抗原但不能产生抗体。B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切除胸腺的实验动物T细胞不能成熟,,细胞免疫能力完全丧失,由于没有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所以体液免疫的能力减弱。D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名师点睛】与免疫有关的4个易错点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血液中的凝集素(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抗原)发生反应;抗毒素(抗体)与外毒素(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6.D

【解析】由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项错误;抗体不能进人细胞内,消灭寄生在细胞中的麻风杆菌,需依赖于效应T细胞,B项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 细胞和T细胞都能够产生记忆细胞,C项错误;HIV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D项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以“关于免疫细胞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并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形成清晰的

知识网络。

7.D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乙的变化受甲的变化的制约,其作用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所以图中表示的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其对维持生命系统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A项正确;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因此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则甲可表示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B项正确;切除动物的甲状腺,导致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缺乏,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至消失,促使垂体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所以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切除动物的甲状腺,甲所表示的物质分泌增多,C项正确;狼和羊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狼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高于羊,若图表示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羊两种群数量变化,则甲乙分别表示羊和狼,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种间关系、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的熟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①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②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负反馈调节的作用结果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8.C

【解析】神经递质一旦释放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A 项错误;有的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性激素,B项错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而成突触小体,突触前膜为突触小体膜的一部分,而该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可构成另一个突触的突触后膜,所以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同时也可能接受神经递质的作用,C项正确;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因此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项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9.C

【解析】“神经-肌接头”类似于突触,此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正确;电刺激①处,兴奋可以双向传导,通过神经-肌肉接头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B正确;电刺激②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不能从突触后膜向突触前膜传递,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C正确;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则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由神经传向肌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传导的分析与神经纤维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解析】缺少甲状腺激素的牛,如果是缺碘造成的,则其双亲可以正常,A正确;甲状腺激素缺乏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甲状腺正常的个体,其基因型为AA或Aa,B正确;甲状腺有缺陷的个体,如果是缺碘造成的,则其基因型为AA 或Aa;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造成的,则其基因型为aa,C错误;双亲中一方有缺陷,其基因型如果是AA和aa,则后代全正常;如果Aa和aa,后代有一半正常,所以后代中可能有正常个体,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名师点睛】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缺碘会导致牲畜甲状腺激素缺乏.耕牛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导致其甲状腺细胞缺乏合成甲状腺激素能力。

11.C

【解析】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C错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若病毒存在于体液中,则会发生体液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 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若病毒侵入细胞,则会发生细胞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 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12.C

【解析】

试题分析:AC、坐骨神经为传出神经,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A错误,C正确;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电刺激坐骨神经,随后腓肠肌收缩,B错误;

D、电刺激腓肠肌,肌膜上也会发生电位的改变,能测到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C.

13.B

【解析】

试题分析:A、巨噬细胞能非特异性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A错误;

B、由于机体内有记忆细胞的存在,所以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人机体后会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B正确;

C、人体皮肤破损后,第一道防线的功能被破坏,人体的吞噬细胞发挥免疫功能,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形成局部肿胀,这属于第二道防线,C错误;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体细胞,并与之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原体释放出来,最终被抗体结合而消灭,D错误.

故选:B.

【解析】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得甲亢;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会使得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的数量减少、造成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而患大脖子病,婴幼儿则容易引起呆小症;海带和紫菜中含有丰富的碘,因此多吃海带和紫菜,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故选:C.

15.C

【解析】

试题分析: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A正确;

B、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B正确;

C、艾滋病患者晚期免疫功能降低,C错误;

D、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D正确.

故选:C.

16.B

【解析】

试题分析:A、肾脏不时的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的成分的稳定,A正确;

B、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使内环境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并非对稳态进行了调节,B错误;

C、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pH,使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稳定,C正确;

D、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水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为血糖浓度的调节,属于内环境成分的调节,D正确.

故选:B.

17.C

【解析】

试题分析:A、吞噬细胞可以非特异性地吞噬外来异物,不一定需要抗体参与,A错误;B、效应T细胞能够将靶细胞裂解,病原体与抗原特异性的结合,吞噬细胞再吞噬消化,B 错误;

C、病毒侵入机体,需体液免疫阻止扩散,还需要细胞免疫进一步将其消灭,这两种免疫的过程中分别经过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阶段,C正确;

D、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是浆细胞而不是记忆细胞,D错误.

故选:C.

18.A

【解析】

试题分析:A、激素扩散或胞吐到体液中,由体液来运输,A错误;

B、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B正确;

C、激素可与靶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结合,且是特异性结合,C正确;

D、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所有细胞,包括垂体细胞,D正确.

故选:A.

19.A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甲是腺垂体,乙是神经垂体,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后通过神经垂体乙释放广泛运输到身体各部分,但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A错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化学成分是多肽,会被动物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催化分解,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不变,B正确;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C正确;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正确。

【考点定位】下丘脑和垂体的结构与功能、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名师点睛】1.下丘脑和垂体的组成细胞都分为神经细胞核神经分泌细胞两种类型。2.不同激素的化学成分不同,会被消化酶催化分解的激素不能通过饲喂法添加,只能通过注射法添加。3.激素分泌后通过血液循环广泛运输到身体各部分,但不同细胞表面激素受体的种类不同,故不同激素的靶细胞分布范围有差异,激素只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细胞。4.图中显示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20.D

【解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分布在体表和体内,A错误;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途径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散热途径包括汗腺分泌汗液减少,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散热过程也叫做物理性体温调节;骨骼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被称为化学性体温调节,B错误;炎热环境时,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散热量,C错误;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D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分布在体表和体内;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途径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散热途径包括汗腺分泌汗液减少,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散热过程也叫做物理性体温调节;骨骼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被称为化学性体温调节;炎热环境时,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散热量;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21.(1)不能免疫活性物质第二道

(2)体液调节升高 T细胞减少,其产生的淋巴因子减少,对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刺激作用减弱,导致产生的抗体量下降监控和清除

【解析】

试题分析:(1)含服的溶菌酶含片进入人体的消化道中,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不属于内环境,因此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产生的溶菌酶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一同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2)由题意“左甲状腺素钠是一种适用于甲状腺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疗药物”可知,该药物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

(3)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和少量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若T细胞减少,会导致其产生的淋巴因子减少,对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刺激作用减弱,导致产生的抗体量下降,所以体液免疫也随之下降。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能够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长期使用吗啡,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患者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受影响所致。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2.(1)垂体 TSH的受体(相应的受体/特异性受体)(只写受体不给分)

代谢(物质氧化分解/有机物氧化分解/呼吸)速率(代谢能力/代谢强度/代谢速度也给分)(2)原癌基因抑癌基因

(3)甲状腺激素增多,会抑制TSH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

【解析】

试题分析:(1)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能与具有特异性受体的靶器官靶细胞结合,所以是因为甲状腺细胞上有TSH的特异性受体。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代谢速率,主要是氧化分解从而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2)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

(3)甲状腺激素增多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此时可以抑制垂体分泌TSH,减少对甲状腺的促进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23.

(1)脊髓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2)灭活的抗原抗体和记忆细胞

(3)不能加热可使病毒的蛋白质变性,从而影响其抗原性

(4)不能

【解析】

(1)手指碰到灼热的物体会立即缩回来躲避刺激,这个缩手反射活动的中枢位于脊髓;而接种疫苗时,人却没有躲避,这说明高级中枢大脑对低级中枢脊髓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2)接种疫苗的实质是向被接种者注射灭活的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为机体迅速抵抗病原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一定浓度的福尔马林或其他化学试剂处理病毒,使之失去致病性,可以制成灭疫苗;由于加热可使病毒的蛋白质变性,从而影响其抗原性,故不能用加热杀死病毒的方式制备灭活疫苗。

(4)由于H5N1和H7N9的结构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抗原,故健康人注射疫苗H5N1后,体内产生的抗体不能对H7N9流感病毒产生作用。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与免疫

24.

(1)不属于(2分)

(2)Na+内流(2分)

(3)相反(2分)

(4)突触间隙(或b)(2分〉

【解析】

(1)反射需要完整的发射狐,而刺激c是刺激传出神经,不属于反射。

(2)给予a处适度刺激时,其神经纤维兴奋,Na+内流,造成外负内正。

(3)膜外局部电流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4)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止痛药作用于突触间隙。

【考点定位】兴奋产生和传导的原理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25.

(1)

(2)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

(3)吞噬细胞受体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4)上升

(5)①患者主要为成年人②随年龄的增长,罹患率越来越高

【解析】

(1)图1显示:登革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题意“在宿主细胞酶的作用下释放出遗传物质,编码相应的蛋白质进行自我复制繁殖”可知:登革病毒在宿主单核巨噬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流向是:以RNA为模板复制RNA,以RNA为模板翻译出蛋白质。利用箭头和文字的表示方法见答案。

(2)登革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因此登革病毒易发生变异。(3)登革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毒特有的抗原。吞噬细胞识别抗原需要其表面的受体。B细胞受到登革病毒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4)登革病毒在与人的生存斗争中,毒性强的容易存活,并有较多的机留下后代,因此病毒在与人的不断相互影响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其毒性会不断上升。

(5)分析图2可知:①患者主要为成年人;②随年龄的增长,罹患率越来越高。

【考点定位】中心法则、生物变异、免疫调节。

26.

(1)下丘脑

(2)大脑皮层

(3)促甲状腺激素分级反馈(负反馈)

(4)收缩神经-体液(神经-激素)

【解析】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皮肤冷觉感受器感受到寒冷的刺激,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3)分析图示可知:激素A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由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激素A、B、C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负反馈)调节。

(4)图中皮肤受到寒冷剌激后,汗腺分泌会减少,皮肤毛细血管会收缩,同时,C(甲状腺激素)、D(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会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增加,这一系列变化是神经-体液(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以“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机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题需理清脉络,形成知识网络。

27.

(1)反射弧下丘脑肝糖原

(2)降低

(3)淋巴因子抑制增殖和分化

(4)受体突触神经递质

(5)垂体

(6)①③④

【解析】

(1)参与调节激素d分泌过程的结构叫反射弧;由图可知:此过程中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已知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由此推断激素d能促进肝糖原分解。

(2)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都属于分级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由此推断当激素c的分泌量上升时,激素c的含量会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分泌激素a的量将降低。

(3)T淋巴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淋巴因子,从而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是激素c能抑制T淋巴细胞中淋巴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从而使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

(4)细胞因子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周围儿茶酚胺能感觉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结构为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可作用于突触后膜。

(5)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经过垂体释放.

(6)①具有分泌物质的功能,例如分泌抗利尿激素,①正确;

②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②正确;

③活神经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代谢过程产生水和消耗水,③正确;

④神经细胞属于成熟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所以核DNA不再进行复制,④错误;

①②③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应激作用于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感染使得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两者同时作用于下丘脑,使之释放CRH,作用于垂体释放ACTH,作用于肾上

腺释放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而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

28.(1)体液免疫 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

(2)反应快,产生抗体多

(3)造血干细胞体液

(4)自身免疫疾病

(5)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

【解析】

试题分析:(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体液免疫,图中b在人体内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④⑤过程为二次免疫应答,与初次免疫相比其产生抗体的主要特点是数量多、速度快.(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体液免疫的应答.

(4)酿脓链球菌表面的一种抗原与人体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结构很相似,当酿脓链球菌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抗体不但攻击酿脓链球菌,还会对心脏瓣膜发起进攻,引起风湿性心脏病,由此可见,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5)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故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所涉及到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

故答案为:(1)体液免疫 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

(2)反应快,产生抗体多

(3)造血干细胞体液

(4)自身免疫疾病

(5)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

29.(1)效应器的一部分(效应器)肾上腺髓质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

(2)上升物质c的分泌受负反馈调节(激素c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物质a、b)

(3)T淋巴(T)淋巴因子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答案合理可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分析可知肾上腺髓质和传出神经末梢共同构成效应器。由此说明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即是神经调节的一部分。激素d能使血糖升高,且在肝脏细胞有特异性搜图,说明可以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是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

(2)甲状腺激素分泌具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果激素c也具有类似的调节,如果激素a分泌量上升c的分泌量也会上升。健康人体内激素c浓度不会持续过高,是因为还存在负反馈调节,即激素c过多时会抑制激素a和b的分泌。

(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是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所以激素c能抑制T细胞对淋巴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受阻。由图可知人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人体的免疫力会有所下降。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30.

(1)淋巴因子(1分)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增值(2分)

(2)血浆蛋白(1分)大脑皮层(1分)

(3)下丘脑(1分)甲状腺(和肾上腺素)(1分)感染病毒后,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人体(肌细胞)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3分)

【解析】

(1)物质甲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从图中看出物质和抗体Ⅰ能促进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增值。

(2)血管通透性增大,致使病人的血浆蛋白外渗,引起组织水肿压迫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痛觉,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3)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体温身高。肌肉酸痛感是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造成。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名师点睛】与免疫有关的4个易错点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血液中的凝集素(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抗原)发生反应;抗毒素(抗体)与外毒素(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梳理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 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最基本元素:C;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H、O、N;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C、H、O、N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 )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 2 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和一个羧基(—COOH),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 2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脱水缩合反应: 五、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 六、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 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一些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七、有关计算: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doc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 (meiosis) 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1.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范围 2.场所高等植物:花 高等动物:睾丸、卵巢 3.对象: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见减数分裂图解-1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 (包括 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 2 个子细胞。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赤道板上。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 的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 2 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 4 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见减数分裂图解-2 3、精子与卵细胞异同点见减数分裂图解-2表格 注:卵细胞形成无变形过程,而且是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 存有大量营养物质,为受精卵发育准备的。 三、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 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 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试题及详细答案解释及答题卡

第二章综合检测题 姓名:座位号: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轴突末端可释放神经递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通过突触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B.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C.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看书看报,其受损部位是语言中枢的S 区 2.用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三组实验 用狗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 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狗的体 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 射量。4d后,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 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狗体内注 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 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对实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 B.c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b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D.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a相同 3.以下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 4.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 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 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 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 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

逐渐恢复 5.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B.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 件反射 6.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 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了( )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的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7.下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且其中的信息均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a传到c B.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激素过多对于a分泌d、b分泌e 均具有抑制作用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D.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8.设人在20℃的环境中产热速率为a1,散热速率为b1,进入0℃环境20 min后的产热速率为a2,散热速率为b2。以下有关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1=b1,a2=b2 B.a2b1,a2>b2 D.A、B两项均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67分)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 ◆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 ..... (1)间期:染色体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出现姐妹染色 单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2)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3)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5)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 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DNA数都减半)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不再复制 .............. (1)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2)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暂时数加倍) (4)末期:细胞质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2种)。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 (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 (4)全球变化生物学 (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 (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 (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 (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 (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 (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 (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 (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 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 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污染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 (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是指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外源性物质的作用,结果使在级 别越高的生物中浓度越高。 第四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和毒害作用 1、污染物的“三致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 2、环境激素的定义、作用机制、特点及危害: (1)环境激素: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对人体内和动物体内原本营造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干扰内分泌系统的物质,统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每节习题(及答案)(精选.)

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是因为 A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B .构成细胞的无机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C .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D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都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 2 .组成玉米和人体的最基本的元素是 A .氢元素 B .氧元素 C .氮元素 D .碳元素 3 .在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 .水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糖类 4 . C 、 H 、 N 三种还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 73 %左右,而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 1 %,这一事实说明了 A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 B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C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D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不同的 5 .下列化学元素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的是 A . K B . P C . B D . Ca 6 .科学家在利用无土栽培法培养一些名贵花卉时,培养液中添加了多种必需化学元素,其配方如下: 其中花卉根细胞吸收最少的离子是 A . Ca2+ B . SO42- C . Zn2+ D . H2PO42- 7 .某块地在施用了含硼的微肥后,其增产效果显著,这是因为含硼的微肥有利于植物的 A .受精作用 B .光合作用 C .呼吸作用 D .同化作用 8 .大海中的水母、海带,陆地上的蜥蜴、山草等都是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些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 A .水分 B .蛋白质 C .脂质 D .糖类 9、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的,但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 B、生物体中可有可无的一些元素 C、微量元素是细胞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D、Cu、Zn、Mo等元素是细胞内的微量元素 能力提升 10、某婴儿因长期食用劣质奶粉而出现身体浮肿、哭闹不安、肌肉抽搐的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血液中缺乏 A、糖类、钙离子 B、蛋白质、钙离子 C、蛋白质、锌离子 D、脂质、维生素D 1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任何活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化学元素都是氧 B、在活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是:蛋白质、脂质、无机盐、糖类、核酸 C、活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与食物中的各种成分相同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综合习题

高一生物周练习(3.5) 1.右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 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2.关于细胞内外K + 、Na + 和Cl -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Na + 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 人体血浆中K + 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 + 外流 D. Na + 和Cl -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4.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 ) A .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 .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给A 点以一定的 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右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 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7.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8.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 和C B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 D.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形成局部电流来实现的 10.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11.下图表示神经元的一种联系,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刺激a 处,会导致b 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 处也发 生电位变化 B.刺激b 处,不会引起a 和c 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 处,a 和b 处都会发生兴奋 D.刺激a 处,b 、c 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1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时,突触小泡会释放传递信息的物质,该物质是:( ) A .神经递质 B .CO2 C .Na+ D .O2 13.足球赛时,球员踢球瞬间,在突触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 .电信号→电信号 B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C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 .化学信号→电信号 化学信号 14. 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 )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神经纤维 灵敏电流计 腓 肠肌 ① 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设计理念: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动画过程,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和概念,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具体视课时、进度而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关键。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画有细胞轮廓的白纸板,红、蓝两色的橡皮泥)(视教学进度定) 教学过程: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课后习题第一~四章

绪论P18 1.你认为环境科学的形成及其研究范畴与传统学科有哪些异同?(略) 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加)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什么?P9 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即对自然资源得不合理利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加) 研究对象为: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作用?(略) 4.如何开展环境生物学的研究?P11 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P67 1.概念解释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P21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P22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P23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P24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P26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P30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P28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P34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P28,34-35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特别提醒 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划分依据是含量,而不是生理作用的大小。 ②记忆微量元素可利用口决:铁锰碰新木桶(Fe、Mn、B、Zn、Mo、Cu)。(谐音记忆法) ③记忆大量元素:C、H、O三种以H2O、CO2化合物形式吸收;N、P、K三大肥料元素; Mg、Ca、S——美好的东西应该留住。 ④碳是最基本元素不是因为干重含量最多,而是因为碳易构成基本骨架,是大分子物质形成的基础。 5、聚焦“统一性”和“差异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①统一性是从化学元素的种类来分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体所特有的。 ②差异性是从化学元素的含量来分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与无机环境中的相应元素的含量有 一定的差别。 (2)生物界的统一性 ①从化学元素角度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②从分子水平角度分析:a所有生物DNA分子的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和化学组成 (四种脱氧核苷酸)相同;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c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的种类基本相同。 ③从结构角度分析: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④从能量角度分析:生物体都是以ATP作为能量“通货”的。 6.元素组成化合物 1、分类 依据作用分 依据含量分大量元素:C、H、O、N、P、S、K、Ca、Mg 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等 最基本元素: C 基本元素:C、H、O、N 主要元素:C、H、O、N、P、S 2、存在形式: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3、作用:组成化合物进而构成细胞,如蛋白质、核酸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影响 花粉萌发 4、研究意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种类相同)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含量不同)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doc资料

高二生物辅导(二) 第二章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 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神经调节能保持有序性是因为: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⑤递质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递质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⑥递质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要慢。 (5)信号变化: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 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4)脑干:呼吸、循环等活动中枢(5)脊髓: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阅读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书写文字 五、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 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 ) (1)间期:染色体复制(实质为DNA 复制,出现姐妹染色 单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2)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3)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5)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 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DNA 数都减半)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不再复制........ ) (1)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2)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暂时数加倍) (4)末期:细胞质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2种)。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4、交叉互换: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5、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7、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1)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2)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优化设计P15) 五、受精作用的过程(课本P 25)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 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课本P 30)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合。 (课本P 30)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 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1.概念解释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在过程II(又称相II反应)中,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极性有所增强,利于排出。 主要反应:相I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相II反应: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等等。 相II反应:又叫结合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化合物的相I反应产物或带某些基团的外源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的结合反应。MFO的组成和作用:由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组成,具有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的作用。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浓缩系数,生物浓缩的机理。 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浓缩系数:BCF,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机理:污染物通过生物呼吸、食物和皮肤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散至生物体的各个部位,被生物的多种器官和组织吸收浓缩。生物各种器官和组织对某污染物的浓缩程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生物组织与血液对该物质的亲合性的差异以及生物组织对该物质的代谢。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 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类污染称为生物污染。(附加) 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病原微生物使人、家禽、家畜和植物致病;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体外观、气味、水生生物,产生毒素,污染饮用水;微生物代谢物污染,如H2S气体难闻且使人中毒,酸性矿水危害周围生物,硝酸和亚硝酸致病致癌,微生物毒素污染食品。 7.阐述微生物对金属汞、砷的生物转化。 汞Hg:在有氧条件下,某些细菌使元素汞氧化或使二价汞还原为元素汞;在甲基钴氨素参与下使汞甲基化;汞的甲基化与其脱甲基化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砷As:某些细菌氧化亚砷酸盐为砷酸盐,毒性减弱;在土壤中三价砷氧化为五价;霉菌使砷化物甲基化形成剧毒的三甲基砷。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1.何谓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 诱导作用:污染物使酶的合成速度增加或降低酶蛋白的分解。 举例:被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污染的河水对鱼的混合功能氧化酶(CYP1A1)具有诱导作用。 抑制作用:污染物与酶的中心功能基团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 举例:DDT对Na+/K+ ATPase(腺三磷酶)和Mg-ATPase有抑制作用。 2.阐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整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其生命活动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方能完成;对于非细胞生物(病毒)而言,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即寄生生活。 (注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衣壳)所构成。 ②一般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 ..生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三大类)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其中最基本 ..的生命系统: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 注意:①单独的物质(如水)并不能表现生命现象,故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②植物组织主要包括分生、营养、输导(导管和筛管)和保护组织,没有系统;开花植物 的六大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③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既可以属于细胞层次,也可属于个体层次。 ④动物的组织包括上皮、肌肉、神经和结缔组织,其中血液、韧带为结缔组织;血管则属 于器官。 第一章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 ..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 ...、无核仁;无成形的细胞核,被称之为拟核; 遗传物质为裸露的DNA分子,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 ...、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为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染色体; 除核糖体外还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注意: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也有统一性,即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且遗传物质相同,均为DNA。 2. 细胞生物种类: ①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等②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等。 注意:①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分为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球菌(葡萄球菌)和螺旋菌(霍乱弧菌);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如蘑菇,木耳等) ②藻类中只有蓝藻(念珠藻、颤藻、发菜)是原核生物,水绵,衣藻,红藻等为真核生物;但它们均为光能自养生物。 3. 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③ 新细胞是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 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之间都存在 ..提供了依据 .......;也为生物的进化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范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一、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

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