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浮力听课反思

浮力听课反思

浮力听课反思
浮力听课反思

浮力听课反思

浮力这节课知识内容综合性高,难度大,课标要求较高,历来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在一已有的压力和压强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压力和压强及同一直线上二力平衡知识。在这里首先引导学生。把由力的概念而习得的浮力知识点明,再把学生拉回寻找浮力产生的原因上:“液体是怎样给物体这个竖直向上的浮力的呢?”当同学思维受阻时,及时点拨引导“设想在水中有一个正方体”这一点拨非常重要,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随后同学们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浮力的概念、压力和压强及同一直线二力平衡等基础上,弄清了浮力是怎样产生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把浮力产生的原因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反复学习进行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建构。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探究式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注意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一些基本方法、基本思路等,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创设较好的条件。

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如:将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测量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分开(要注意提示学生保证V排相同,在两次实验中采取让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但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

中才会受到浮力的错误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完整理解。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

本学期星期二早上第一次参加了新生代的活动,活动内容是八年级科学的《浮力》第一课时的内容,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也是学生普遍感觉到难学的一节内容,它是初中科学重点内容之一,正因为浮力比较常见,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浮力,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让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去花时间下工夫的地方,浮力的现象我相信很多同学会有这种已有的经验,比如树页飘在水上,乒乓球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但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多大,我想很多学生对这块知识还是空白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完善跟纠正他们已有的认识,星期二前我知道了本次活动是年级科学的《浮力》,当时我想如果让我上,我到底进行如何的课堂设计呢?首先是如何创设一个吸引人的情景,通过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抓住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尽快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对一堂上公开课来说优秀的教学情景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到以前有一个故事,有几个小孩子玩,不小心把球滚进洞里,然后通过灌水把球浮起来,如果用进课堂中,就要进行小小的变动,可以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玻璃桶里,然后可以尝试让学生想办法拿出球,今天想不到,詹卫亮老师的课堂也有到这个方法,虽然这个情景比较简单,但很生活化,科学本来就跟生活紧密联系,简单的生活情景入手,但蕴藏丰富的科学知识,如果做到这点,也就没必要想一些复杂的情景了。

我自己如果上这堂课,我想到了创设另一个浮力情景,就是在课堂中老师左右手各拿一个乒乓球,然后左手放开,乒乓球落地,右手展开成手掌,乒乓球在手掌上,提问学生左手乒乓球落地原因?生:重力作用。右手的乒乓球为什么没落地呢?生:因为有手掌的力。师:对,手掌给它一个拖力。然后呢,老师给出一个情景: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玻璃桶里,然后可以尝试让学生想办法拿出球。球上浮了,那是为什么呢?自然引出水给乒乓球一个拖力。引用类比法,让学生容易理解,化解学习中的困难。

浮力是初中的一个难点,这跟浮力抽象有一定的关系,学习浮力,一定要跟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感受浮力的存在,来学习浮力。学习《浮力》在教学中要求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也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下扎实基础,所以我感觉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本堂课詹卫亮老师给每个学生都提供矿泉水瓶,让学生感受浮力,让学生在课堂现场感受浮力,通过感觉瓶子向上拖,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用瓶子比乒乓球要好多了,瓶子生活中很多,能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那是最好了,浮力的方向如何呢?詹卫亮老师通过学生自己画出瓶子静止时的受力图,然后根据二力平衡得出浮力竖直向上,当然了,我个人感觉可以让一个乒乓球放在垂直放着的玻璃瓶中让球自己上浮,然后再让玻璃瓶倾斜,用手按住乒乓球让乒乓球上浮,看它浮力方向,对比两次实验,更直观,得到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是不是更好呢?这个实验我也亲自在家里做过,现象还是很明显的,我觉得可以在课堂中做,虽然詹卫亮老师通过学生自己画瓶子的浮力方向也不错,如果两者结合起来是不是更好呢?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也许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能体现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我们科学当中最重要的方法是实验。

如何测浮力是本节学习的一个重点,詹卫亮老师通过一个测钩码重力的演示实验,然后用手拖着钩码来体现手的拖力,发现读数变小了,我感觉是不是能做一下修改,我给钩码旁放一张纸,然后给它拖的高度划分一些线,看它拖不同高度弹簧测力计上的力有什么改变,这个我感觉第二堂的林老师把码拖几等份的设计做的比较好,她设计的比较细心。然后呢,让学生自己课堂小组实验,让学生做钩码在水中的浮力大小。

浮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在《浮力》教学课堂上,我看过有一个老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块牙膏皮,首先将它揉成团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牙膏皮团”下沉,然后将它展开做成帽形放入水中,观察到“牙膏皮帽”浮于水面上。这个老师提问:两次不同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什么?有个同学马上举手回答:实验说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探究实验是不是很物体的形状有关系。浮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可能猜测出跟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入的体积,这里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当我在想要不要告诉学生浮力产生的原因呢?在我疑问当中,詹卫亮老师通过一个让乒乓球放在倒立的塑料瓶子,然后用水倒入瓶子不上浮,然后用手按住瓶口下端,马上发现乒乓球上浮,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我好象从哪儿的一篇文章中看到过用这个方法来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同样第二堂课用了一段视频来解释浮力的原因,我感觉詹卫亮老师的那个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至于空气中浮力如何体现,詹卫亮老师用力书本的杠杆平衡,而后来听黄志银老师用的一个气球挂着,然后用绳子一剪断,气球上浮,同样能达到它的效果,因为用篮球做实验确实要考虑一些外界环境因素,一旦实验失败,很可能让一堂本来很漂亮的课失色不少。这堂课也一样,詹卫亮老师老师的这个实验不是很成功。

通过同课异构比较,让我学习到很多知识,也对教学方面有更多的反思,老师应该要通过不断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跟教学素养。以上是我参加第一次活动的反思。

听“区优质课评比”心得体会

2010-11-12 10:56:20| 分类:经验材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次去乌兰浩特听区级优质课评比一共听了12位老师所讲授的初中物理八

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12节课听下来受益匪浅,感受很深,现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每位教师的组织教学活动。我们都知道,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学生的收获如何。而优质课的评比大都是参赛教师基本不认识学生的情况下进行备课,要与几乎完全陌生的学生进行双边活动是对每位教师的挑战,参赛的各位教师采用各种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迅速进入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有提前拍了学生的照片展示在大屏幕的,有拍了原物理老师的照片展示在大屏幕的,也有拍了校园一角的景色展示在大屏幕的,还有的教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拉近了和同学的关系,有的教师用凸透镜的放大镜功能通过小纸条送给学生一句话等等,可谓各显其能,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想,我们的组织教学也应引起我们自己的重视。虽然我们与学生相处时间长,比较熟悉,但也应该在课前与学生多交流,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其二,教师能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更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师生在教学中地位的悄然改变,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导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参赛的每节课都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师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性实验、边教边实验、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方法,共同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而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之中,逐步对现象进行分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误差产生原因的分析又可提学生改进实验设计的能力。尤其是《生活中的透镜》这节课,每位教师的设计都不相同,但相同的是

都以学生为本。

其三是教学方法的灵活,源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参赛教师都能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从生活到物理在回归于生活的渗透了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在执教过程中或更变教材的顺序;或将教材叙说式改为探究性实验研究;或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将方法的掌握寓于知识点的学习之中,这些改变都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生活中的透镜》这节课有的教师设计了制作简易照相机的实验,有的教师设计了教室窗户在白纸上成像的探究实验,还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总之都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同桌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创新学习。多位老师采用分组教学。学生分组围桌而坐,时而各自专心致志地摆弄着手中的学具,时而互相交流着各自的研究成果,相互补充着对方的遗漏,纠正着对方的差错,老师不用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轻松地徜徉在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讨论,给他们个别指点,学生们很快演示出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整节课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课堂其乐融融,充满生命的活力。

其四是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利用多媒体补充形象直观展现出凸透镜以及凸透镜成像的过程,但却没有取代应有的实验,是多媒体合理的应用,而没有作秀的嫌疑。用多媒体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时光线的折射情况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总之,这次听课活动,各位参赛教师所体现出来的优点很多,他们扎实的教

学基本功,较好的课堂调控能力,精心设计的教学课件,对教材的把握深度,都使我学有所得,也让我深思,怎样把各位教师的教学优点尽快融入自身的课堂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的有特色、有效益,才是这次活动的重点,我将借这次活动的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后反思:

首先对自己来说,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大胆的对课本教学顺序进行了重新安排,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并获得成功。

其次,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而是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第三,改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究空间的创设,同学们懂得了学习不能被书本所束缚,要有问题意识体验到了解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

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

清新、自然

——《牛顿第一定律》听课随感

听小吴老师的课,似回归自然,一股清新、一种淡爽,愿驻足田园品味其中的特色。

事情很凑巧,上课当时停电。

没有器材不能进行学生实验,没有电,展示不了课件,这是在自然不过的课了。就当今的物理课堂,没有实验和多媒体,真不知道教师能展示何种特异功能。

课堂实录

师:一段视频,因没有电不能播放。视频中一个大力士推车,施力时,车动了,撤掉力,车停了。这种情况很常见,有时对物体施力物体还不动(做推讲桌动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受力运动,不受力就不运动,假如亚里士多德就在此,我们用什么办法反驳他?(我们怎样反驳?说明事实真的但是结论不正确才需要探究)

生:实验(学生的回答表露出用实验探究结论的思路)

师板书: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能一直运动吗?(提出探究问题,有别于教材中的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这是市教研员思想,让探究问题更明确)

师:实验条件很苛刻,我们怎样能让物体不受力?

生:像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我们做不到真空可以让其接近真空。。。

师:可以按这种思想,接近不受力

(实验方法的迁移运用,学生的思想显现平日功力)

师板书:先物体以相同速度运动减小物体受到的阻力,观察运动情况变化,推理

(探究思路板书呈现)

师:如何让物体运动起来?怎样实验,我们翻看教材45页

师:斜面用处?如何获得相同速度?

(依托教材实验,不是让学生空想,很实际啊的处理方法,平日教学中是提倡的)

因为没有学生的动手实验,有想象填写实验现象(实际上任何学生都能做到,本实验重点不在于操作而在于设计思路和推理结论)

师板书: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大

探究结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小车就一直运动下去

(区分实验结论和探究结论,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点)

师:什么叫一直运动下去?

生:匀速直线

师:400多年前伽利略用类似的实验得出一样的结论

板书:物体不受力,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我们的结论和伽利略、笛卡尔的研究结论一致

(突出体现学生实验的价值和科学家一样)

师:那么一个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生:静止的物体速度为零,也不会改变大小和方向,所以也不会变保持静止。(用前面实验得出的结论推出,这是我教学过程中第一次看到的处理方法,教师的思维教学突出)

师:一个物体不受力会有哪几种状态?

生: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师:何时静止,何时匀速直线运动?

生:.....

(形成定律的过程,学生在过程中认识深刻的,重视结论得出的过程,学生会真正的理解知识)

师:上述是力奠基人牛顿得出的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师:物体何时静止何时运动清楚了吗?(得出牛一定律后的强化)

师:牛顿和亚里士多德结论那个更接近我们的直觉?

生:亚里士多德

师:真理是存在的,但是不见得得到认识(态度、价值观体现)

师: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与我们前面学习的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一致的,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联系以前学的知识,知识系统化的过程)

师:没有力将保持一个状态,你们说今天有老师听课我,平时是这样的吗?

生:回头看看听课的我们,迟疑一会儿,“不一样”

师:有力的时候不能把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

师:物体真实的一面是什么?

生:静止匀速直线

师:牛顿定律能得出运动和力的关系,认识物质的本质,这就是惯性。是什么改变运动?(力)什么维持运动?(惯性)

(恰当的比喻,引出惯性)

思考题:

教师出示单摆状物体,摆动到最低点、最高点时一切力消失了物体会怎样?

(这个问题很深,教师用思考题的办法,设计讨论回报的过程,重点突出学生回答出结论的作答原因,强调对现象回答问题的分析过程,强化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是一个能力训练点)

师:这种情况只能在电脑上做,实际上不会出现不受力的情况。

师:牛顿第一定律不现实,为什么是正确的?因为经得起考验。描述一段视频宇航员在宇宙飞船上的情景,把本子贴在舱壁上,就静止在哪儿;运动的水滴,宇航员在运动的方向上接进口中。

(如果展示视频的话,无言的证明)

小结

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补充两点:研究问题的方法——推理;用亚里士多德的贡献,树立大家对亚里士多德的认识。

(强调方法的教学、重视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

听完一节纯自然的课,他的特色在于:

1、清晰的教学思想——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教学的教育价值(真理存在作于发现;对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贡献与发展。

2、清晰的教学程序:形成知识重过程——巩固认识在稳固的认识形成之后。学生学得很清晰。

3、教学习惯——重视思维训练由已知的结论推出其他的结论,注重知识联系是知识系统化。

课后的交流,小吴老师几句话说出我要的东西,设计的思想,课中要突出的部分

该老师的这节课是在物理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一节新授课,教学内容是探究电流的有关知识并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使用常识,从课型看属于概念学习课。该节课经过该老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诠释,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个人认为这节课之所以取得成功,亮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概念的建立这一教学板块中.该老师没有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而采用类比的方法,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在教学板块中,该老师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单位换算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而是使学生的学习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生产中的意义.体现了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使用这一教学板块中,该老师采取在实际情境中学习,而不是像以往的纸上谈兵,学生实现了在“做”中学,学生手脑并用,既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易于达成操作技能的目标.

2、教师大胆创新,展示教学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只有有了勇于创新的老师,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老师对教学设计的大胆创新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比实验,构思新颖,是本节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部分,使学生在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中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学效果之非常明显!教师的创新意

识,带给学生的是探究科学的启迪:让他们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和不可及的,是他们也可以做到的。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地带。要努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本节课教学中,老师始终面对全体学生,通过教师有序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4、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

在本节课教学中,该老师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家用电器的电流值,不仅落实了电流单位的教学,更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从电器说明书上等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向社会。

5、挖掘德育素材,实现情感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该老师通过介绍物理学家“安培”的事迹,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物理的激情与创造的动机。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例题的数量还是稍多了一些,既影响了教师的拓展和深入,也在无形之中减少了学生的讨论时间和生生活动的空间; 2.分析应当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寻求更佳的教学方式,例如列表分析、动画演示等。

三、对本节课的建议由于执教者是在外校借班上课,而班级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这种新颖的方式并不是太适应,因此小组成员的参与面有所欠缺,很多时候往往是某几个固定的学生在参与双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率。

综上分析,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它代表着我校物理教学的较高水平,但就象一句广告词中说的那样,我们的追求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教师应该理解探究教学的目的不仅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些探究思维程序和常见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它们去理解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体验物理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主要作用在于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把学生放开,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实验才是科学探究,才是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这种观点是对探究教学的狭义理解,只看到了探究教学的自主性和操作性层面,而忽视了探究教学的本质含义。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每个课题都用这种探究的方式学习。中学物理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探究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对物理的理解和认识是通过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而逐渐形成的。物理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是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相统一的要求,是物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静态的结论,而不是引导学生循着规律的发现过程去体验一番,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大缺憾。为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挖掘隐含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使其成为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源头活水。在这一节中我安排学生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亚里士多德根据直觉得到的观点错在哪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没有考虑摩擦力的存在。)

(2)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何特点?(实验事实+科学推理=正确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对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是什么?(“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替代它。”——爱因斯坦)

(4)笛卡儿对伽利略的表述作了何种改进?(运动的方向性问题,伽利略时代还没有把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

(5)牛顿又是如何补充和完善前人的理论的?(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去维持,②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是伽利略思想的继承。)

(6)牛顿第一定律揭示的是什么自然规律?(力和运动的正确关系)

(7)你对牛顿“如果说我在科学上有什么贡献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别人看得更远的缘故”这个说法有何感想?(这是一句实事求是的挚语。)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教学重点应定位在充分展示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及揭示伽利略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上,在教育和教学的层面进行适当的剪辑和编制,让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或“亚研究过程”,使学生真实体会到真理的发现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浮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5课时浮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 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

中班科学盐水的浮力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盐水的浮力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盐水的浮力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盐水的浮力教案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这一课是教学完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 课“浮力”后进行的教学反思。内容主要有“感受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和“解释上浮的原因”,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组织教学积累经验。 一年前,我上《浮力》这一课,整节课的教与学都让我抓狂,学生实验出错频率居高不下,问题在于:1、学生还没有学习体积的概念,对于体积在数学中要在这学期的后半段才能学到。2、排开水的量,学生不能较好地从烧杯上读出数据。3、一节课中三个实验,完成时间比较紧。针对这些问题,我这一次教学这一部分时,首先我调整了教学时间,我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教学。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来实验,也有时间给他们出错的机会。整个教学完成后,比上一次教学情况来看,效果好一些,但是还是有比较多的地方需要修改: 1、测量泡沫自身的重力 总所周知,泡沫非常轻,我们用测1N的弹簧秤去测量,也无法显示泡沫的重力。但是我们又不能说因为泡沫很轻而忽略不计,我怕这样会给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这一点需要调整。 2、要测浮力,还要测排开水的体积 我好不容易按照书上的实验方法,找齐了实验材料。如果让学生在烧杯中做实验,泡沫上的绳子绕过滑轮后挂在弹簧秤上,烧杯口小不方便操作,即使是学生的小手,要把固定装置安装在烧杯底部也很

困难。烧杯口小,也会阻碍绳子的滑动,影响弹簧秤的测量,如果用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又无法测量排开的水量。于是我找来的泡沫是分三层的,而且三层的厚度相同,让学生单独测排水量,小部分侵入水中,就侵入三分之一,大部分侵入就侵入三分之二,我在学生实验中我发现学生也是做一个大概,不准确。烧杯的刻度值跨度过大,读数难度大。 3、学生不能较好理解力的平衡。 这里测量浮力其实是利用力的平衡测量浮力的,对于力的平衡,学生没有基础,学生不能较好理解力的平衡。 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首先实验材料需要调整,如果沿用书上的实验材料和方法,这个问题可能一直存在,我查阅一些资料,发现别人介绍的方法,不要滑轮绕线改变方法来测浮力,而是借助另外的物品如钩码来测浮力,让钩码带着浮在水面的物体下沉来测浮力,我觉得这个方法可行,我也试了。其次可以把泡沫换成小木块,这样可以解决泡沫无法测量自身的重力的问题。

“浮力的应用”教学反思

“浮力的应用”教学反思 蔡山二中:柳友良 本节是在对浮力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浮力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浮力是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识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应用的几个特例。通过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入课题,利用二力平衡跟合成的知识分析得出浮沉条件。通过船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空心”的作用,并利用演示实验引入轮船的教学。潜水艇的浮沉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而气球和飞艇则是利用它们的平均密度小于空气,并且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浮沉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对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规范描述各种浮沉状态的语言,区分易混淆的词语。 “空心”是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在水中实现漂浮的常用的方法,轮船、潜水艇等都是利用空心来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的。也可以将空心看作是减小材料的密度,实现漂浮或悬浮的方法。这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轮船吃水线与排水量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密度计的刻度线也是吃水线的延伸,可以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浮力问题的常用方法,对浮力应用的实例分析要注意从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出发,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在浮力知识的应用解题中,由于有多种解题方法,而学生由于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的不明确,所以会乱用公式;而有的学生则感到解题无从入手。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可让学生分为: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平衡条件法等),而对每一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或应用该方法所需要的已知条件进行归纳),例阿基米德原理法应用条件:(1)已知排开的液体的重力;(2)已知排开的液体的质量;(3)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4)已知物体的体积,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即:V物=V排),(5)已知物体的质量及密度,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等。 在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时,再精选题型让学生去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从而去选用合适的方法。当然只要条件允许,有时一题有

《水的浮力》说课稿

《水的浮力》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课文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2)认识“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知水的浮力。 (2)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3)联系实际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说教学难点: 理解“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身上的浮力”。

说课堂设计理念: 1、科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 2、通过实验探究引导策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让学生亲历水的浮力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说学法: 1、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通过亲身探索主动寻求真知,自主获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我们曾经学过“浮和沉”一课,谁能举出三种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三种浮在水面的物体。 (2)这是一块包装用的泡沫塑料,把它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回答后,演示一下。)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浮和沉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1)讲述: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分组实验。

游泳教学反思_心得体会

游泳教学反思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游泳教学反思,感谢您的阅读! 游泳教学反思(一) 游泳课是一项集水浴、空气浴、日光浴于一体的运动项目,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体育课。经常游泳对提高身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能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 小学生的游泳课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总结,在教学上我采用了以下做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1、因为小学生一提马上要下水就兴奋得不行,在你要教他们做准备活动和进行一些陆上练习时,他们已经急不可待了,他们很难集中注意来听你的讲解和完成你安排的练习,所以在一开始下水时,我都会先让他们按要求玩玩水。一来满足一下他们急切的玩水欲望,缓解一下他们的心情:二来也可以趁机试试水性。这样做利于学生能很快静下心来和教师一起学习游泳技术。2、分组教学,我校学生游泳的技术水平到了中年级就出现了比较大的差距。一是因为学生对技术的领悟,受学生自身的身体协调性制约,这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则是中途转学来的学生,他们在原来的学校就根本没有开设游泳课,当然也就谈不上游泳学得怎么样了。在这种情况下,分组教学是必须也是最好的选择。在教学中,我则是先让会游的同学,给他们下达一定的游泳量,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中间要怎么休息?如何调整节奏让他们自行安排。这也体现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环。我则把重点放在指导部分不会游的学生身上。多给指导,多给关心,这样也好让他们早日跟上同班同学的水平。 此外,动作学习的秩序安排也非常关键,安排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在教学秩序安排上,我采用了以下做法: 1、初学者先熟悉水性再学泳式动作。游泳与在陆上活动有很多不同:首先是活动环境不同。由于水有浮力,有压力,阻力也比空气阻力大很多。初学者乍一下水会站立不稳,呼吸困难,移动困难,因而心里紧张害怕。其次呼吸方法的不同。再次就是身体运动的动力不同。在陆上动作是利用固定的支撑反作用力使身体运动,而游泳是在一种不能作为固定支撑的液体中运动。由于上述原因,决定了初学者开始学游泳不是先学哪一种泳势,而是要先到水的环境中去,感受水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 反思《浮力》的教学过程以及各位同仁的评课意见,自认为这节课虽然比较成功,基本上按照课前的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教学效果也很明显,但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还真不少,简记如下: 一、自我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1、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很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2、教学设计合理,知识结构严谨,讲解清晰。 3、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课堂生成,善于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即使灵活地调整教学,机智地解决一些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4、注重了学法指导,讲学习方法和物理研究方法贯穿于分分秒秒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和学习方法。 5、体现了“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活动理念,课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二、不足之处 1、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我让学生想办法使下沉的橡皮泥团浮起来,再比较过程前后的不变量和变化量,目的是想让学生找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可是,由于泥团太小,很多同学再将它捏成碗状或船形时,又增加了橡皮泥,是实验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控制变量,只是后面大多数同学认为,橡皮泥下沉时排开的水多些,我又不得不去演示这一过程。 2、在理解浮力的方向时,我仅从学生自己理解的“使

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将物体托起来了,所以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没有进一步从平衡力的角度分析,使学生更准确的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三、再教设想 根据上面提到的不足,下次再上这一内容时,我会事先提醒学生橡皮泥团应该稍大些,而且让它浮起来时,只能用原来的橡皮泥。而在分析浮力的方向时,直接从平衡力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相信,在各位同仁的热情帮助下,我的物理教学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的,我们学校的物理教学质量也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八年级物理 浮力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3、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让学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动手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在引导学八年级物理浮力教学反 八年级物理浮力教学反 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这是需要我进一步研究的。 4、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初二物理浮力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以下是三篇关于初二物理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反思一:初二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首先,学生对于实验的心理准备工作没做好,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目标。在进行实验探究一:什么是浮力?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两个小组顺利完成了实验,其他的小组只是机械的模仿,却没有真正的去贯彻实验精神。把所有的时间放给学生去完成根本不可能,有很多学生面对提供给他们的实验器材,却不知道怎么进行实验。如果我提前讲解一下实验步骤的话,可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可是在实验之前如果都告诉他们了,还有自主探究的必要么?这也是很难两全其美的。 第二,在做第二个实验学生对于怎么去承接溢杯流出的水不知所措,怎么去处理实验数据上也是感到很茫然。我本以为学生在经历了第一个试验后会把“称重法”测浮力的计算方法学以致用到“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的实验数据处理上,可是仅有极个别学生想到了。在我的一再引导下,学生才慢慢的明白了。还有在处理排开水所受的重力时又被卡了一下。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杯、水总重减去杯子的重力就是要求的结果。 第三,时间控制上还是不够合理。上课之前备课的时候,我本来打算把时间全部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己动手完成,自己探索会让知识的吸收和发现更有成就感。可是在这一节课却让我改变了一些看法。 1 / 4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放给学生就可以了,在放手学生时应该做到“有所放有所收”,这样才是良策。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实验时做好指导工作。 最后,课堂引导方式要更具体化。 在上完一个班的课后,我发现笼统的提问引导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无所是从,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比如刚开始,“你怎么去验证一下你所做出的猜想呢?”问完这问题后,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做了,不知道自己学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设计实验计划。之后我换了一种方式“如何去收集溢杯排开的液体并测出它所受的重力呢”。这样一来,学生会有目标,有目的去做了。 其实从我这个角度来看并不觉得这一节课是失败的,因为从中我有所收体会和收获,更多的是教训,这对于我以后教学能力的提高会极有帮助的。 反思二:初二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不知不觉已经工作第三年了,这是我第一次在区内上公开课,心情十分激动和忐忑。 本堂课经过了我今天的琢磨和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浮力,所以用了一个学生平时生活中不常见的水上滑行器作为引课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奠定整堂课的基调,然后介绍浮体,最后再详细介绍浮力的存在与定义,在此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最后从浮力的2 / 4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盐水的浮力》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盐水的浮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教学反思】 科学小实验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是我们现在碍于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材料不够、操作不便等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实验不能很好的开展。今天的活动,实验的材料也比较繁琐,考虑到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 一、整体设计思路 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这一节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浮力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进一步延伸,它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作用力,与其相关的应用综合了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漂浮的物体受浮力,且浮力方向向上;而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则存在疑惑,或对浮力方向的描述不准确。为此,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浮力的方向以及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事实。教学设计中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教师导下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设计时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人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那么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称重法”测浮力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也是本节重点。要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这是本节的难点。 二、实验设计说明 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结论。 三、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办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学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能够保证太部分同学都积极地参与,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了影响浮力的两个因素,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我最后对学生结果分析、评价过少,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浮力》的教学反思

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课: 由于本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容量大,为了节省时间,我采用直接点题的引课方式,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 二、新授: 通过上面的实验得出什么是浮力后,教师板书浮力的概念。(为了节省时间,处理本节的重难点。)浮力的方向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学生列举出放飞的氢气球是竖直向天空飞的,有的列举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竖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着上升。看到学生能根据这样的生活现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兴。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只粉笔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学生看到粉笔在水中下沉,根据这一现象,我提出问题,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你们能不能用你身边的器材进行研究,并叙述你的实验过程及看到的现象和结论。接下来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不会的小组加以指导。学生们通过研究,能利用称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从而我也自然引出什么是称重法。为了让教学的重点、难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我然学生用手中的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看看哪一组造的船承载的硬币数量最多,并观察,放入不同的硬币,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接下来就是学生的造船活动,有几组造的船还没等承载重物就已经沉没,有四组同学造的船承载了三枚硬币。为了是活动推向高潮,我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学生进行比赛,结果我造的船承载了5枚硬币。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老师造的船比你们承载的硬币多呢?你们看出了有什么不同?这时有不少学生齐声喊道:“老师造的船比我们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开的水多。”之后我又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复一次称重法测浮力,并注意观察:“当钩码接触水面,到全部浸没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从看到的现象中能分析归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来?”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基本上能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这样使教学的重点一点点突出,而难点在学生的实验中逐步被化解。 在学生完成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为学生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即利用称重法测量同一个钩码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果对他们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样难点逐步被化解,重点也越发突出。 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基础上,我利用演示实验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内容,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从而突破了本节最后的难点。 由于本节的内容较多,还有很多内容无法一节课全部解决,所以只完成了以上的教学内容。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5.浮力》教学设计 汉滨区果园小学庆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引导质疑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信息搜集法 【教学准备】 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小船、乒乓球等物体。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小船、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乒乓球压人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研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1、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团队精神。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培养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判断物体的浮沉和计算浮力的大小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的理解。 3、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上网查找资料和交流机会,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了解浮力的知识与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设计: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演示用具:三支量筒、三支小试管、水槽、钩码、测力计 学生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桔子、笔、盆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课件:文彦博树洞取球的动画) 师:文彦博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 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因为水有浮力)好!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出示板书:浮力) (借助色彩艳丽的动画故事创设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巧妙地引入了新课。)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实验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1、浮力是阿基米德发明(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所提问题作出大胆猜想。) 2、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

浮力教学反思总结

浮力教学反思总结 浮力教学反思总结 篇一: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是知识综合性强的章节,许多的难度习题使学生陷入到困惑之中,也使我陷入浮力教学的困惑指之中,到底该怎样进行复习的 教学,真希望有高手指导指导。我在浮力教学中,新课分为2节课,浮力的产生、称量法、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习 题课大概进行3节课,浮力知识才算基本上完?我有点困惑,到底 需要这么多课吗?反思: 1.重难点突出不强。例如浮力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由两个实验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 “造船比赛”、让学生边做边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2.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本节课巧妙的引入了新课,便借助于色彩艳丽的动画故事创设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不仅活跃 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 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时间紧,学生练习时间较少,习题应选择一些起点低,难度小,利用本节所学公式一步计算的练习,来巩固加深理解。 篇二: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的学习是以密度、力、二力平衡等知识为基础的,有较强的综合性。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浮力的体验,如 木块能漂浮在水面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氢气球在空中能上升是受 到空气的浮力,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等,这些体验都没

有经过科学的分析、抽象与概括,只凭学生粗浅的观察分析,形成 了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形成又会成为学生 学习浮力知识的思维障碍。 在浮力知识的应用解题中,由于有多种解题方法,而学生由于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的'不明确,所以会乱用公式;而有的学生则感 到解题无从入手。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可让 学生分为: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平衡条件法等),()而对每 一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或应用该方法所需要的已知条件进行归纳),例阿基米德原理法应用条件:(1)已知排开的液体的重力;(2) 已知排开的液体的质量;(3)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4)已知物 体的体积,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即:V物=V排),(5)已知物体 的质量及密度,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等。 在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时,再精选题型让学生去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从而去选用合适的方法。当然只要条件允许,有时一题 有多种解法。通过方法的讲解与题型的练习,学生对解题的分析与 思考能力就会大为加强。当然解题的方法各人各有特色,对此要加 以鼓励及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篇三: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中分为5个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课时浮力的产生条件,重点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二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应用,计算 质量体积和密度的一般综合应用,第三课时浮沉条件及其推论和较 综合练习,第四课时,浮力的典型例题,第五课时,浮力的应用, 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应用。 第一课时中我由原来不讲解浮力产生条件,现在又讲解,时间显得有点仓促,尤其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本来想然学生自己完成,时间不够,只有变成自己演示了。其中的几个实验,引入用的浮沉 子引入,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觉得引入没有什么吸引力。让学生体会浮力,用瓶子按入水中,越按越费力,同时排出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浮力跟排开液体有关。用乒乓球演示了浮力的方向,其中最好用大瓶的可乐瓶,系住乒乓球的绳子的颜色要显眼。倒是

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篇一水的浮力教学反思学生对于浮沉现象有大量的生活积累,而且有些同学还知道浮力这个词语;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知道物体下落是由于地球的引力造成的。这对认识浮力都是很好的基础。本课的浮力是专指水的浮力,这是学生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力。课堂教学时,学生们知道质量大的物体提起他来会用比较大的力,在前一个单元他们有了初步设计对比实验的经历,这为设计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了浮力的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大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是本课的难点,需要重点解决。学生不知道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们朴素的认为轻的物体会上浮重的物体会下沉。这种前概念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我个人认为是片面,虽然在本课不能解决,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它引发矛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本课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经过实施,真是有得有失,回顾反思,有以下体会1、导入部分以力为切入点,避免在轻、重这个地方纠缠。实例演示手拿泡沫塑料、勾码,举到没水的水槽上面。提问这是两个固体,如果我一松手会怎样?落下去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地球的引力。我不松手为什么没有落下去?手的的拉力演示将两种物体放入有水的水槽中。提问现在发生了什么现象?泡沫塑料上浮,勾码下沉提问你认为泡沫塑料上浮,勾码下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泡沫塑料很轻而上浮,教师可以追问――刚才指没水的状态也很轻,怎么没有上浮?这说明物体上浮

和什么有关系?…… 本课的主旨是认识水对浸入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这和物体的轻重没有关系浮力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和轻重有关系。因此,为了避免总在轻、重这里纠缠,我就采用了水槽中没有水,和水槽中有水物体放入其中的现象对比,使学生意识到,放入水中不下落首先就是与水有关系。然后直接感受水的浮力。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突出力的概念,这也是本节课的特殊色。没见过其他老师讲浮力这样导入2、先理性认识再感性认识。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一般认识是先感性,后理性,对于本课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我是采用了先理性――定量认识用测力计测量在空气中提起勾码和放入水中后提起勾码所用的力,然后对比,再感性――定性感受掂一掂物体在水中和在空气中的不同。因为导入部分首先用到了勾码,在由于学生刚认识了上浮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直接提出下沉的勾码是否受到浮力,我觉得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然后就物用物,直接利用勾码进行实验,学生的思维比较专注。教材上安排的提石子的活动我作为体验认识来进行的。 3、开放性问题与具体问题结合。教学过程中,对于要了解学生想法的问题,我的问题呈现方式就是开放式的。比如课的伊始,一些学生提出了浮力这个词,我就问他们你认为什么是浮力?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为教师如何调整预设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对于本课要研究的问题,我就用采用封闭式提问。比如在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时,对于下沉的勾码,我直接问学生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学生的回答只能有两种,这样使后面的研

浮力复习课教学反思3篇

浮力复习课教学反思1 浮力复习课是对浮力整章内容的知识回顾、梳理和提升,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贮存和提取的方法。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并扎实巩固。整合所有要复习的内容,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学流程是:知识回顾―框架建立―知识应用―例题精选―课堂练习―课后巩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浮力是知识综合性强的章节,许多的难度习题使学生陷入到困惑之中,也使我陷入浮力教学的困惑指之中,到底该怎样进行复习的教学,真希望有高手指导指导。我在浮力教学中,新课分为2节课,浮力的产生、称量法、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习题课大概进行3节课,浮力知识才算基本上完?我有点困惑,到底需要这么多课吗? 1.重难点突出不强。例如浮力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由两个实验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造船比赛”、让学生边做边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2.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本节课巧妙的引入了新课,便借助于色彩艳丽的动画故事创设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

3.老师教法上过于束缚学生,局限了学生的思想。没有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教师在应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猜测的“意外”,如:猜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的经验出发,这样猜测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教师可加以引导。4.展示不够多,全员参与的程度不够。练习题的选取上还不是很到位,没有体现出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梯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时间紧,学生练习时间较少,习题应选择一些起点低,难度小,利用本节所学公式一步计算的练习,来巩固加深理解。 浮力复习课教学反思2 浮力是初中阶段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密度、压强、力的平衡与合成等知识,可以说包括了整个力学部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很多同学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会计算浮力,但是对于各种变化的'题型总有下不了手的感觉,综上所述,我设计了浮力复习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利用平衡力求解浮力,第二个利用反作用力来求解浮力,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力的分析、力的平衡,用浮力对比于比较简单、学生掌握比较好的重力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力的定义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力的存在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9.1认识浮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浮力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去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利用电子白板的展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展现与评价,让班班通设备为教学服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对浮力的认识,结合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压力,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 2、会用称重法测浮力,即F浮=G-Fˊ计算浮力的大小。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与探究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及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等。 教学准备: 1、多媒体及电子白板课件; 2、演示器材:乒乓球、瓶子、水、烧杯、弹簧测力计、石块、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水上球”图片,播放视频《玩水上球》。 问:水上球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学生回答。 问:那是谁给它的浮力呢?学生回答。 师:关于浮力,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与浮力有关的知识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从浮力的大小、方向及浮力的产生原因来认识浮力。 二、新授。 1、浮力现象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浮力现象,请同学们看白板。 电子白板课件展示生活中浮力现象的图片。 问:你能说一下为什么吗?学生回答。 师:大家能不能举一些我们生活中一些浮力现象的例子呢? 学生列举,教师点评。 2、浮力的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