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普通动物学分类名词解释答案

大学普通动物学分类名词解释答案

大学普通动物学分类名词解释答案
大学普通动物学分类名词解释答案

动物学

1.意义:

●包孢囊形成生物学意义:原生动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很好的适应性

●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1)从动物演化上看,两侧对称体制主要是由于动物从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到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使动物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这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为中枢神经系统在体前部形成脑开辟了道路。

(2)两侧对称体制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

(3)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大大增加了动物的活动性,扩大了动物空间移动范围,为动物进入新的环境——陆地创造了条件。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中胚层形成的意义

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门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更换宿主的意义

①一方面和寄主的进化有关②另一方面,是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一种适应。

●分节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1)分节加强了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动物本身的新陈代谢作用。

(2)分节促进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达,特别是脑的发达,头部感觉器官的发达。这种既分散又集中的结构形式是动物的一大进化发展。

(3)环节动物分节的特点,是进化到高等无脊椎动物的标志。高等动物的结构以分节为基础,人的脊椎骨就是分节现象的残迹。

●初生体腔形成的意义

提供体内器官发展和运动的空间;有效的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有效的维持体内水分平衡;运动加快。

●次生体腔形成的意义

次生体腔的形成为心脏的跳动,消化管的蠕动提供了空间,促进了运动、循环、消化、排泄、生殖等功能的完善。如肠壁有肌肉,使之可以盘转,蠕动自如,消化力大大加强;使肠可进一步分化具备物质基础。

●上下颌出现的意义:

有了上下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①动物就能主动去追捕咬牢食物,增加了动物获得食物的机会,并通过颌上牙齿的撕割和

研磨等机械性加工,使原来不能利用的食物变为可利用的,从而开拓了广泛利用食物资源的领域。

②此外,上下颌也是防御的工具,又是营巢、钻洞、求偶、育雏等多种活动的工具。

③与主动捕食及多种活动相适应,动物的其他器官系统,如运动器官、感觉器官、神经系

统也必然相应得到发展。

因此,颌的出现带动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飞跃;羊膜卵的出现解除了脊椎动物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即解决了在陆地上进行繁衍的问题),使脊椎动物完全陆生成为可能,并使陆生脊椎动物能向陆地的各种不同栖息环境发展。

●恒温的意义

1.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2. 在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3. 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而不像变温动物那样,一般在夜间处于不活动状态)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

●胎生哺乳的意义

①哺乳动物通过胎生(vivipary)和哺乳完善了陆上繁殖能力,大大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②绝大多数哺乳类的胎儿借胎盘(placenta)与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而成为幼儿时始产出。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

③产出的幼儿以母兽的乳汁哺育。以乳汁哺育幼兽,是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乳汁含有水、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酶和多种维生素。哺乳类还具有一系列复杂的护幼行为。胎生、哺乳是生物体适应和进化的产物。鲨鱼和某些毒蛇已具有卵胎生现象。

●脊索动物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使动物的支持、保护、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

①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

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②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

为准确、迅速。

③脊索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化的发展。

2.适应:

●涡虫自由生活的适应

①涡虫的体型为左右对称,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逐渐向前端集中,在运动能力和适应外界环境能力上都得到了加强。

②形成了肌肉层,有利于运动和主动寻食。

③有了专门的消化系统,有利于消化较多的食物,为生命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

④出现了梯形神经系统,对刺激能进行定向传导,因此对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更灵敏。

●寄生生活的适应

(1)形态上的适应:如身体呈线形、扁平的带状,体表具钩、吸盘、棘,身体的外被为皮层或角质膜。这些结构增强了寄生虫的固着、保护和吸收营养机能的实现。

(2)生理上的适应:如消化系统退化或消失;厌氧呼吸;神经系统不发达;生殖器官发达、产卵量大等方面。

(3)行为上的适应:大多数寄生虫的生活史复杂,生活史中有更换寄主的现象,这对于寄生虫种群的繁衍是良好的适应性对策。

●昆虫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鱼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1.身体仅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骨与躯椎间缺少颈部,头部不能灵活转动。

2.体形多呈纺锤形,在水中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体表多被鳞片。

3.以鳃进行呼吸。

4.血液循环是单循环。和鳃呼吸相联系,与类心脏只有一心房一心室。

●爬行类称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主要成功地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鸟对飞行生活的适应

①体型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前肢特化为翼;

②皮肤薄﹑松;具飞羽和尾羽,有羽区和裸区之分;

③骨骼轻﹑愈合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盆和肢骨的骨块有愈合

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具龙骨突﹑愈合荐椎;

④肌肉:胸肌十分发达;

⑤消化:无齿﹑直肠短,不储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

⑥呼吸:双重呼吸;具气囊﹑发达器官系统;

⑦循环:完全双循环,提高了运输氧的能力;心脏大﹑心跳快,血压高,血流快,代谢旺

盛;

⑧排泄:排泄物为尿酸;无膀胱,有利于减轻体重;

⑨生殖:非生殖季节,生殖系统呈萎缩状态;雌性右侧卵巢退化,有利于减轻体重;

⑩神经:中脑(视叶)发达,小脑发达,有利于飞行中的平衡;

⒒感官:视觉发达,具有瞬膜,巩膜骨,具双重调节。

●鸟类进步性特征

1.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一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3.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4.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5. 心脏四腔,完全双循环,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大大提高了鸟类的新陈代谢水平,成为真正的恒温动物

●哺乳类进步性的特征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这些进步性特征,使哺乳类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分布几遍全球,广泛适应辐射,形成了陆栖、穴居、飞翔和水栖等多种生态类群。

3.有害昆虫的控制

(1)环境治理:通过改变动物的栖息地来控制害虫。

(2)化学防治:包括化学农药的利用,昆虫信息素的诱杀和干扰繁殖,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利用等。

(3)生物防治:天敌生物的利用,如寄生蜂、寄生蝇、病原微生物等天敌。

(4)遗传防治:培育具有优良抗性的作物品种、培育不育雄虫干扰交配,降低繁殖率。(5)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射线照射使昆虫不育。

总之,合理利用多种方法防治害虫,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容许危害的水平以下,是害虫综合防治的基本策略。

4.名词:

●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后来直接或间接成为动物的口者称为原口动物,如扁形动物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

●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成为动物的肛门。口是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重新形成

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如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

●中生动物(2):指介于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之间的一类中间过渡类型的动物。

●后生动物:与原生动物的名称相对而言,把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称为后生动物。

●原肾管(2):由排泄管

●后肾管

●马氏管:指节肢动物的一种排泄系统,即在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的多数的细管,直接浸

浴在血体腔内的血液中,能吸收大量尿酸等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使之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

●同律分节:动物体除前﹑后端少数几个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这种分

节现象称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2):节肢动物等身体自前而后各体节发生分化,并且相邻体节相互愈合形成

体区,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如蝗虫体分头﹑胸﹑腹部,这种分节现象称为异律分节。

●生物发生律(2):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德尔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开管式循环:指节肢和部分软体动物的循环方式,循环系统由具备多对心孔的管状心脏

和由心脏前端发出的一条短动脉构成,血液由后向前流至头部,再由前而后进入血窦,又由血窦通过心孔流入心脏。

●闭管式循环: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

构成了闭管式循环系统。

●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也称

左右对称,它是动物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适应。

●辐射对称(2)

●次生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幼虫期是两侧对称的,长成成体后才变成五辐射对称,我

们把这种五辐射对称称为次生性辐射对称

●初生体腔:由皮肌囊﹑上皮﹑肌层组成。从发育上来看,它起源于囊胚腔,位于中胚层

形成的体壁和内胚层形成的肠壁之间,又叫假体腔,初生体腔,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

●次生体腔(真体腔):是中胚层之间的空腔,其周围被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由

于这种体腔是中胚层带裂开形成的,所以称为裂体腔或者真体腔,又因在发生上比原体腔来得迟,故称为次生体腔。次生体腔不仅有体壁中胚层,而且有肠壁中胚层、体腔膜和肠系膜。

Cf:

次生体腔有肠壁中胚层、体腔膜和肠系膜。

次生体腔有隔膜分成小室。

次生体腔有孔与体外相通,而假体腔是密闭的。

●完全双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循环系统不仅具有体循环,而且形成肺循环,但心脏

心室中的血液不能完全分隔,多氧血与少氧血有部分混合,这种循环管方式称为不完全

双循环。

●鲍雅诺式器:(软体动物里)蚌具一对肾,由后肾管特化形成。肾口开口于围心腔,肾

孔开口于外套腔。

●韦伯式器:鲤形目鱼类最前3个脊椎分出带状骨﹑舟状骨﹑门插骨﹑三脚骨,构成韦伯

式器。连接鳔和内耳,能通过鳔内空气振动,将外界水体的变化经由韦伯式器传至内耳。

●双重呼吸:在吸气和呼气时,在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双重呼吸

有利于气体的充分交换﹑保证鸟类在飞行中对氧的需要,与鸟肺相连的气囊参与其双重呼吸。

●吞咽式呼吸

●马鞍型椎体

●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

行变态。

●多态现象

●胚层逆转

●洄游(2):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

冬场或育肥场做周期性的迁移,如大﹑小黄鱼。

●迁徙:指每年春季和秋季,鸟类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进行定期﹑集群飞迁的习性。

特点是定期﹑定向﹑集群。迁徙多发生在南北半球,少数在东西方向。

●早成雏﹑晚成雏

●哈佛式骨板

●梯形神经体统的结构特点

中枢神经脑:由两个神经节组成

(在眼点下方的实质中)

腹神经索:一对,是由脑发出的,沿身

体两侧通向体后。由神经细胞和神

经纤维共同组成。

周围神经

●链状神经系统:此神经系统相对较集中,体前端咽背侧为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的脑,

左右由一对围咽神经与一对愈合的咽下神经节相连。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链纵贯全身。

●神经网

●书鳃:肢口纲的一种呼吸器官,是腹肢基部体壁向外突起形成很多书页状鳃叶,称为书

鳃。

●书肺:为蛛形纲动物的呼吸器官,是腹部体表内陷得囊状构造,内有很薄的书叶状突起,

是气体交换的地方。

●外骨骼:节肢动物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一层角质膜,覆盖着整个身体,起着保护﹑支持

运动﹑感受刺激和防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的作用,这就是外骨骼。

●担轮幼虫

●卵胎生

●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善,作

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

●腔上囊:鸟类泄殖腔背方的特殊腺体,幼鸟发达,成体失去囊腔称为一个有淋巴上皮的

腺体结构,腔上囊还被用作鉴定鸟类年龄的一种指标。

●反刍:是食草反刍类动物在取食后在瘤胃和网胃内经过初步微生物消化后的食物,经

逆呕反射,将所食食物逆行经食道入口再行咀嚼现象。

半索动物门三个特征:背腹神经索﹑咽鳃裂﹑口索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脊索﹑咽鳃裂﹑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的次要特征:肛后尾﹑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闭管式循环﹑发达内骨骼与无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两侧对称;分节性;三胚层、真体腔、后口动物

分子生物学

名词:

复制

●半保留复制:亲代双链DNA以每条链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各合成一条互补链,这样

一条亲代DNA双螺旋,形成两条完全相同的子代DNA螺旋,子代DNA分子中都有一条合成的“新”链和一条来自亲代的旧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在DNA复制过程中,一条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另一条链的合成是不连

续的,所以叫做半不连续复制。

●模板链(反意义链) 又称负(-)链:转录过程中用作模板的这条DNA链,称模板链。

●非模板链(编码链) 又称正(+)链:与模板链互补的那条DNA链,称非模板链。

●RNA复制:某些病毒RNA既可以做为模板合成病毒蛋白质又可在 RNA复制酶(RNA

replicase)的催化下,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RNA新链,合成方向5'→3’,这一过程叫RNA复制。

●复制叉:复制中的DNA分子,末复制的部分是亲代双螺旋,而复制好的部分是分开的,

由两个子代双螺旋组成,复制正在进行的部分呈丫状叫做复制叉。

●复制眼8结构: 在一段DNA上,正在复制的部分形成眼状结构。复制眼在环状DNA

上形成的结构与希腊字母θ相象,所以叫θ结构。

●前导链: 在D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链(3’→ 5’为模板时,子代链的合成 (5’→ 3’)

是连续的.这条能连续合成的链称前导链。

●冈崎片段: 在D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链(5’→3’)为模板时,子代链的合成不能以

3’→5’方向进行,而是按5’→3’方向合成出许多小片段,因为是冈崎等人研究发现,因此称冈崎片段。

●后随链:由许多冈崎片段连接而成的子代链称为后随链。

酶(复制)

●DNA聚合酶:指以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按5’→3’方向合成DNA的一类酶,反

应条件: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Mg+、模板、引物。DNA聚合酶是多功能酶,除具有聚合作用外,还具有其它功能,不同DNA聚合酶所具有的功能不同。

●解旋酶:是一类通过水解ATP提供能量,使DNA双螺旋两条链分开的酶,每解开一对

碱基,水解2分子ATP。

●拓扑异构酶: 是一类引起DNA拓扑异构反应的酶,分为两类:类型I 的酶能使DNA的

一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反应无需供给能量,类型Ⅱ的酶能使DNA的两条链同时发生断裂和再连接,当它引入超螺旋时,需要由ATP供给能量。

●单链DNA结合蛋白:是一类特异性和单链区DNA结合的蛋白质。它的功能在于稳定

DNA解开的单链,阻止复性和保护单链部分不被核酸酶降解。

●DNA连接酶:是专门催化双链DNA中缺口共价连接的酶,不能催化两条游离的单链

DNA链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反应需要能量。

●引物酶及引物体: 以DNA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底物,在DNA合成中,催化形成

RNA引物的酶称为引物酶及引物体。大肠杆菌的引物酶单独没有活性,只有与其它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体,即引发体才有生物活性。

转录

●转录: 由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催化,以DNA的一条链的一定区段为模板,按照碱基

配对原则,合成一条与DNA链互补的RNA链的过程。

●不对称转录:因为RNA的转录只在DNA的任一条链上进行,所以把RNA的合成叫做不对

称转录。

●转录单位: RNA的转录只在DNA的一个片段上进行,这段DNA序列叫转录单位。

●逆转录: 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逆转录酶: 催化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逆转录过程的酶。Temin(1960)首次从劳氏

肉瘤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具有多种酶活性:依赖RNA的DNA聚合酶活性;依赖DNA 的DNA聚合酶活性,RNA水解酶活性,DNA合成方向5’→3’。合成时需要引物与模板。

●转录后加工: 细菌中很多RNA分子和几乎全部真核生物的RNA在合成后都需要不同程度

的加工,才能形成成熟的RNA分子,这个过程叫转录后加工。

酶(转录)

突变

●突变:基因组DNA顺序上的任何一种改变都叫做突变。分点突变和结构畸变。

●点突变: 是指一个或几个碱基对被置换(replacement),这种置换又分两种形式:转换

(transition)一--指用一个嘌呤碱置换另一个嘌呤碱,一个嘧啶碱置换另一个嘧啶碱;颠换(transversion)一--指用嘌呤碱置换嘧啶碱或用嘧啶碱置换嘌呤碱。

●结构畸变: 基因中的缺口、或插入(insertion)或缺失(deletion)某些碱基造成移码突变使

DNA的模板链失去功能。

●诱变剂: 使基因组发生突变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叫诱变剂。

修复

●修复:除去DNA上的损伤,恢复DNA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是生物机体的一种保护功能。

●光裂合酶修复:可见光将光裂合酶激活,它分解DNA上由紫外线照射而形成的嘧啶二

聚体,使它们恢复成两个单独的嘧啶碱。

●切除修复: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部分切除,以互补链为模板,合

成出空缺的部分,使DNA恢复正常结构的过程。

●重组修复:DNA在有损伤的情况下也可以复制,复制时子代链跃过损伤部位并留下缺口,

通过分子间重组,从完整的另一条母链上将相应的核苷酸序列片段移至子链缺口处,然后用再合成的多核苷酸的序列补上母链的空缺,此过程称重组修复。

●诱变修复和应急反应:由于DNA受到损伤或复制系统受到抑制所诱导引起的一系列复杂

的应急效应,称为应急反应。

SOS反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DNA损伤修复(SOS修复或称诱导修复)和诱变效应。SOS 修复是一种易出差错的修复过程,虽能修复DNA的损伤而避免死亡。但却带来高的变异率。“子”

●转录因子:是指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蛋白质因子,这些因子能结合到

DNA的特殊序列,并且与RNA聚合酶结合,促进转录,这些蛋白因子称为转录因子。

●操纵子:是指在原核细胞中,密切相关的基因以多顺反子mRNA的方式进行转录,整

个体系被置于一个启动子的控制之下,这种密切相关的基因称为操纵子。

●启动子2: DNA链上能指示RNA转录起始的DNA序列称启动子。

是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区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准确地相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

●复制子:一般把生物体的复制单位称为复制子。

●内含子2:真核生物基因中,不为蛋白质编码的、在mRNA加工过程中消失的DNA序

列,称内含子。

●外显子2:真核生物基因中,在mRNA上出现并代表蛋白质的DNA序列,叫外显子。

●增强子:是指能强化转录起始的DNA序列。

●转座子:是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弱化子: 在阻遏型操纵于中,第一个结构基因之前常有一段能减弱转录作用的DNA顺序,

称为弱化子。

●转录泡:是指RNA聚合酶在σ亚基引导下识别并结合到启动子上,然后DNA双链被局部

解开,形成的解链区。

基因

●断裂基因:指在一个结构基因中,编码某一蛋白质不同区域的各个外显子并连续排列在

一起,而常常被长度不等的内含子所隔离,形成镶嵌排列结构的基因。

●调节基因:是参与其他基因表达调控的RNA或蛋白质的编码基因。

●基因家族:真核细胞中许多相关基因常按功能成套组合,被称为基因家族。

●看家基因:对于某些基因,其表达产物是细胞或生物体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持续需要且必

不可少的,这类基因称为看家基因。

●基因表达:是指:随着个体的发育,DNA分子能有序地将其所承载的遗传信息,通过密码

子-反密码子系统,转变成蛋白质工程,执行各种生理生化功能,这个从DNA到蛋白质的

过程称为基因表达。

●基因组: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集合,是某个特定物种细胞内全部DNA分子的总和。

●DNA重组:DNA重组是指在真核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菌细胞的转化中、病毒转导中

等发生的DNA片段的交换或插入。

●基因工程:是将外源基因经过剪切加工,再插入到一个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载体DNA

中,将新组合的DNA转移到一个寄主细胞中,外源基因就可以随着寄主细胞的分裂进行繁殖,寄主细胞也借此获得外源基因所携带的新特性。

其他

●中心法则:生物体遗传信息流动途径。最初由Crick(1958)提出,经后人的不断补充和

修改,现包括反转录和RNA复制等内容。

●核内不均一RNA: 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mRNA前体分子,分子量较大,并且不均一,

含有许多内含子。

●应答元件: 是指能与某类蛋白质因子结合,从而控制基因特异表达的DNA上游序列。

●顺式作用元件(DNA):真核生物启动子和增强子是由若干DNA序列元件组成的,它们常

与特定的功能基因连锁在一起,被称为顺式作用元件。

●反式作用因子(蛋白质):

微生物

●微生物:

霉菌(mould,mold):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

①有发达菌丝体②胞壁由纤维素、几丁质或葡聚糖组成③主要以孢子繁殖

病毒(Virus):病毒是一种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它们只能在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靠其宿主代谢系统的协助复制核酸、合成蛋白质等组分,然后再进行装配而得以增殖;在离体条件下,他们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

酵母菌(yeast):酵母菌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它们中的多数是:

单细胞、无菌丝体的真菌;

细胞壁含甘露聚糖;

出芽繁殖,少数裂殖;

喜含糖量高、酸性环境中生长;

能发酵糖类产能。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具有:①只能寄生在真核细胞

内②G- ③无过滤性④不形成包涵体等特性的原核生物。

亚病毒(subvirus): 亚病毒只含小分子RNA或蛋白质,主要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等。

拟病毒(virusoids):拟病毒是一类包被于植物病毒衣壳内的环状小RNA分子。

朊病毒(prion):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微生物的组成部分及衍生物:

菌丝球(hypha ball):是真菌在液体培养其中进行通气培养时形成的。特点是菌丝体相互紧密纠结,呈颗粒状,均匀地悬浮在发酵液中,使发酵液外观较稀,有利于氧的传递和发酵单位的提高。

菌环(ring):捕虫菌目和一些半知菌类真菌产生的特化菌丝,形如环状,其功能是捕捉线虫,然后吸取其营养。

核衣壳(nucleocapsid):核衣壳是病毒蛋白质衣壳和病毒核酸的合称。

假根(rhizoid):是根霉匍匐菌丝与培养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用于固着和吸取营养。

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又名营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或向

四周表面伸展。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一般无隔。有的能产

生色素,至使菌落或培养基呈现相应的颜色。

若向空间伸展则分化为气生菌丝。

假菌丝(pseudohypha):酵母细胞出芽繁殖时,子细胞没立即离开母细胞,细胞间只有狭小面积相连,形似丝状,这一藕节状的细胞串叫假菌丝。

●实验:

艾姆斯试验(Amestest)2:它是一种利用微生物营养缺陷型的回变来检出化学致癌剂的方法。一般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缺陷型菌株作试验菌。

●营养代谢:

营养类型(nutritional type ): 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性质的不同而划分的类别称为营养类型。例如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光能自养型和光能异养型等。

兼用代谢途径(amphibolic pathway ):指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均具有功能的代谢途径,例如EMP 、HMP 和TCA 途径等。

单功能营养物(mono-functional nutrient ):一种营养物只具有一种营养功能,例如 CO 2仅能作为自养微生物的碳源。

合成代谢(anabolism ):与分解代谢正好相反,指在合成代谢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 和[H]一起合成复杂大分子的作用。

或:简单分子+ATP+[H]→ 合 成 代 谢 酶 系

复杂分子(有机物)

渗透营养型(osmotroph ): 多数微生物由于无专门的摄食细胞器的分化,营养物进入细胞依赖于细胞质膜的渗透功能,故称这类微生物为渗透营养型。

光能异养型(photoheterotroph ):以日光为能源,CO 2和简单有机物为主要碳源,以有机物为氢供体的微生物营养类型称为光能异养型。如紫色无硫细菌。

化能自养型(chemoautotroph ):以CO 2或碳酸盐作为基本碳源,以无机物作为氢供体和能源的微生物营养类型称为化能自养型。如硝化细菌。

碳源(carbon source ):凡能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要的碳元素(碳架)的营养源,称为碳源。 ● 物质

组成酶(constitutive enzyme ):与诱导酶相对应,是一类细胞中固有的经常以高浓度状态存在的酶类,其合成不受分解底物或其结构类似物的影响,无明显的代谢调控机制。

膜边体(lomasome ):一种特殊的膜结构,位于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由单层膜包围而成,形状变化大。其功能可能与细胞壁形成有关。

菌苔(lawn ):多个菌落相互连成一片即为菌苔。 菌苔在微生物学工作中应用很多,例如要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或其他有关特性以及生产实际中,往往选用。

操纵基因(operator ): 是在操纵子上的启动基因和结构基因之间的一段核苷酸顺序,能与一种称作阻遏物的变构蛋白(调节蛋白)相结合,并以此来决定结构基因是否进行转录。 干扰素(interferon ):它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其活性发挥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涉及RNA 和蛋白质合成。

半抗原(hapten ):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或:该物质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模式种(type species ):在微生物分类学中,规定用一个典型菌株(type strain )作为该种的具体标本,这一典型菌株就是该种的模式种。

● 其他

半致死剂量(50% lethal dose,LD50):杀死半数试验宿主(动物或植物)的病毒剂量。

抗反馈调节突变株(regulation defective mutant ): 指一种对反馈抑制不敏

感或对阻遏有抗性的组成型菌株,或兼而有之的菌株,因此能分泌大量的末

端代谢产物。

(2分)

例:多种氨基酸和核苷酸的高产发酵菌种。

水活度(W a ,water activity ): 在天然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如定量表示水活度用下列公式:W a =

P P =100ERH p =某溶液的蒸汽压;P 0=纯水蒸汽压

ERH :为溶液的百分湿度

黑死病(Black Death ): 即鼠疫,由鼠疫耶尔森菌所引起。

比面值(specific surface;surface-to-volume ratio )2:任何物体其单位体积

所占有的面积值(即面积/体积)。 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故具有极大的比面值,从而使它们具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面、代谢产物排泄和环境信息的接受面。

凯隆载体(Charon ):人工构建一种特殊λ噬菌体载体,在其上可插入不同大小外源DNA 片段。当其侵入宿主细胞后,即可整合在核染色体上并进行复制和表达,可用于基因工程中。 热稳载体蛋白(Hpr,heat-stable carrier protein ):参与基团移位运输,结合在微生物细胞质膜上,具有高能磷酸载体作用的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耐热蛋白质。

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 ):是指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工程。其具体过程

为:将外源DNA 与载体DNA 用相同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然后在DNA

连接酶作用下进行连接,得到重组载体,接着将重组载体导入受体菌中进行

正常复制与表达,从而得到新物种的技术。 最初能源(primary energy source ):指生物为合成其通用能源ATP 而有赖外界提供的营养源,其主要形式为有机物、日光或还原态无机物3类。

胚种学说(germtheory ):由巴斯德提出。

认为一切生命只能来自生命的胚种。 实验依据:曲颈瓶试验。 意义:否定了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错误的、生命的“自然发生说”。

异型乳酸发酵(hetrolactic fermentation ):指一分子葡萄糖通过HMP 途径产生乳酸、乙醇(或乙酸)和CO 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如肠膜状明串珠菌可进行异型乳酸发酵。

连续发酵(continuous fermentation ): 利用连续培养的原理直接用于微生物发酵的生产实践,称为连续发酵.

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ivation ):在培养微生物时,不断流进新鲜培养基,并以溢流方式不断流出培养物,使生长达到动态平衡,其中的微生物可长期维持在指数生长期,这种培养方式称为连续培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大学物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功能原理:系统所受外力的功和非保守内力的功的总和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增量。 2.质点系的动能定理:质点系总动能的增量在数值上等于所有外力做的功与所有内力做的功的代数和。 3.刚体:在任何情况下大小、形状都保持不变的物体. 4.机械能守恒定律:对于物体组(系统)而言,如果只有保守内力(重力、弹性力)做功,没有非保守内力及一切外力的功,那么,物体组内各物体之间的动能和势能虽然可以互相转换,但它们的总和是恒量。 5.转动惯量:反映刚体的转动惯性大小。 6.多普勒效应:由于声源与观察者的相对运动,造成接收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7.惠更斯原理: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波前上的每一点都可看成是发射子波的波源,在波的前进方向上经Δt时间后这些子波波面的包迹就是t+Δt时刻的新波面 8.波的干涉: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波的叠加。 9.平衡态:如果气体与外界没有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内部也无任何形式能量的转化,则密度、温度和压强都将长期维持均匀不变,这种状态称为平衡态。 10.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有三个物体A、B、C,A、B两个物体分别处于确定状态的C达到了热平衡,那么A、B两个物体也会处于热平衡状态,两者相互接触,不会有能量的传递。 11. 自由度:确定一个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需要的独立坐标数目。 12.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气体分子的每一个自由度都具有相同的平均平动动能,其大小都等于kT/2。 13.熵增加原理:在绝热过程中,系统的熵永不减少.对于可逆绝热过程,系统的熵不变,对于不可逆绝热过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 14.循环过程:系统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又回到初始状态的整个过程。简称循环 15.卡诺循环:是在两个温度恒定的热源(一个高温热源,一个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循环过程,在整个循环中,工作物质之和高温热源、低温热源交换能量。由两个准静态等温过程和两个准静态绝热过程组成的循环。 16.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可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17.霍耳效应: 18.定容摩尔热容: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1mol理想气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K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9.平衡态:一定质量的气体状态参量(p,V,T)为定值,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状态。 20.定压摩尔热容: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1mol理想气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K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1.电通量:通过电场中任一面积的电场线数目。 22.真空中的高斯定理:在真空中,通过任一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等于该曲面所包围的所有电荷的代数和除以ε0. 23.静电感应现象: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要产生定向移动,使导体中的电荷重新分布.外电场使导体上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 24.介质的极化:将有极分子或无极分子放到外电场中,会发现电介质沿方向在两端出现等量异号电荷的现象。 25.磁通量:通过磁场中给定面的磁感线的总条数。 26.电磁感应现象:当穿过闭合导电回路所包围曲面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产生电流的现象。 27.半波损失:由波疏到波密介质的反射波,在反射点有位相π的突变,相当于有λ/2的波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合称为原索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原索动物:14. 动物。 15. 被囊动物:尾索动物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背神经管,身体包裹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当中,所以又成为被囊动物。 五、问答题 1. 脊索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与无脊索动物有哪些主要区别和联系? 1. 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包括: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等。其中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是脊索动物三个最主要的特征。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二者之间区别是显著的。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的支持结构脊索,后被脊柱所代替;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有鳃裂;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而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中枢神经系统呈索状且位于身体腹面;无脊椎动

水产鱼类学名词解释讲课讲稿

水产鱼类学名词解释

形态部分 圆口类:骨骼完全为软骨,无上下颌的圆口纲动物,也称无颌类。 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无任何硬骨组织的软骨鱼纲动物。 硬骨类:骨骼全部骨化或部分骨化为硬骨的硬骨鱼纲动物。 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软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鲱形目、鲤形目、鳗鲡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无棘,故也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鲻形目、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有棘,故又称为棘鳍鱼类。 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 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颏部:紧接着下颌联合的后方为颏部,也称颐部。 喉部:两鳃盖间的分腹面的部分为喉部。 吻部:头部的最前端到眼的前缘为吻部。 峡部:由喉部向前延伸,即颏部后方的部位为峡部。 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为鳃盖膜。 眼间隔:两眼之间的距离称为眼间隔。 眼后头部:眼后缘到最后一鳃裂或鳃盖骨后缘为眼后头部。 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会合处为下颌联合。 角质鳍条:软骨鱼类所特有,不分支不分节的鳍条,称为角质鳍条。

鳞质鳍条:硬骨鱼类所特有,由鳞片衍生而来的鳍条,称为鳞质鳍条。(也称为骨质鳍条) 脂鳍:背鳍后方有1个富含脂肪的小型鳍,称为脂鳍。 鳍式: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这种以不同数字记录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 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 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 鳞棘:盾鳞中,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向身体后方的部分为鳞棘。 基板:盾鳞中,埋没在皮肤内的部分称为基板。 侧线鳞:一般真骨鱼类在体两侧中部,各有一列被管状的侧线所穿过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侧线上鳞:从背鳍为起点的鳞片,斜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为止的这些鳞片,称为侧线上鳞。 侧线下鳞:从腹鳍为起点(鲤形目等腹鳍腹位的鱼)或臀鳍为起点(鲈形目等腹鳍胸位的鱼)向斜上方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为止的这些鳞,称为侧线下鳞。 纵列鳞:自鳃盖后方沿体侧中部直到尾鳍基中部的鳞片。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关于大学物理考试简答题

简答 1 简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 答案: 开尔文表述: 克劳修斯表述: 2 改变系统内能的途径有哪些?它们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答:做功和热传导。 做功是将外界定向运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系统内分子无规则热运动能量,而传热是将外界分子无规则热运动能量转换为系统内分子无规则热运动能量。 3 什么是准静态过程?实际过程在什么情况下视为准静态过程? 答:一个过程中,如果任意时刻的中间态都无限接近于平衡态,则此过程为准静态过程。实际过程进行的无限缓慢时,各时刻系统的状态无限接近于平衡态,即要求系统状态变化的时间远远大于驰豫时间,可近似看成准静态。 4气体处于平衡态下有什么特点? 答:气体处于平衡态时,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从微观角度看,组成系统的微观粒子仍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着,只是大量粒子运动的总的平均效果保持不变,所以,从微观角度看,平衡态应理解为热动平衡态。 5: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答:1)分子本身的大小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小得多,分子可视为质点,它们遵从牛顿运动定律。

2)分子与分子间或分子与器壁间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 3)除碰撞瞬间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重力也忽略不计,两次碰撞之间,分子作匀速直线运动。 1、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增大双缝间距,则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将如何变化,若减小缝和屏之间的距离,干涉条纹又将如何变化,并解释原因。 答 :杨氏双缝干涉条纹间隔λd D x =?。增大双缝间距d ,则条纹间隔将减小,条纹变窄;若减小缝和屏之间的距离D,则条纹间隔也将减小,条纹变窄 。 2、劈尖干涉中,一直增大劈尖的夹角,则干涉条纹有何变化,并解释原因。 答案:由条纹宽度(相邻明纹或相邻暗纹间距)θλ 12n l =可得 劈尖的的夹角增大时,干涉条纹宽度变小,向劈尖顶角处聚拢,一直增大夹角,条纹间距越来越小,条纹聚集在一起分辨不清,干涉现象消失。 3、在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实验中,改变下列条件,衍射条纹有何变化?(1)缝宽变窄; (2)入射光波长变长; 【答案】:由条纹宽度 b f l λ=, (1)知缝宽变窄,条纹变稀; (2)λ变大,条纹变稀; 4、如何用偏振片鉴别自然光、部分偏振光、线偏振光? 答:以光传播方向为轴,偏振片旋转360°,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鱼类学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

鱼类学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2分/题) 1、鱼: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具鳞或鳔 的变温脊椎动物。 2、体长:吻前端至尾柄的最后一椎骨的水平直线长度。 3、腹棱:位于腹部由肛门向前到腹鳍基部或胸鳍基部的刃状皮质棱 起。 4、膜骨:由结缔组织中的成骨细胞分泌羟基磷灰石(骨质)直接骨 化而成的鱼类骨骼。 5、韦伯氏器:硬骨鱼类鲤形总目第1—3椎体的两侧有四对小骨, 由前向后依次称为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三脚骨,这四块骨骼称为韦伯氏器。 6、血尿过滤屏障:位于肾小体内,是血液从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滤入 肾小囊形成原尿所通过的结构。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管内压力较高,血浆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有孔内皮、基膜和裂孔隔膜滤入肾小囊腔,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屏障。滤入肾小囊腔的滤液叫原尿。 7、鳃心:(答案:位于鱼类鳃弓基部的动脉血管,周围生长大量骨骼 肌,随肌肉收缩,鳃瓣张合,对血管有加压作用。)(老师给我的解释:本题考点考的是鱼类鳃弓的功能及结构,同时也有鱼类循

环系统的知识,鱼类的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心脏加压及泵出能力不足,微弱的动力无法保证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此才有了一些列辅助结构如动脉圆锥或动脉球等,而鱼类的鳃间隔肌肉是另一种血液加压装置,通过肌肉有节律的收缩与舒张,在控制鳃片张合(进行水呼吸)的同时,也挤压了鳃弓动脉,间接起到了心脏加压的功能,因此形象地称为“鳃心”。) 8、喉鳔类:终生具有鳔管与食道相通,鳔内气体由口经食道、鳔管 入鳔,也由鳔管排气,红腺不明显或不发达,鲱形目、鲤形目。 9、成熟度系数:(鱼类性腺重/鱼体空壳重)*1 00% 10、罗伦氏器: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 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翁、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二、单项选择填空(1分/题) 1、吻长是指 A 到吻端的直线距离。 A: 吻端至眼眶前缘B: 吻端至口前缘C: 吻端至鼻孔前缘D: 吻端至口角前缘 2、侧线上鳞是从 A 数到接触到侧线鳞的一片鳞片为止的鳞片数目。 A: 背鳍起点处B: 背鳍基部中间C: 背鳍末端D:沿鳃孔后缘顶部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得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与利用有教育意义得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得一种方法。 5、《学记》: 就是中国古代得教育专著,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得许多规律,对今天得教育活动仍有巨大得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 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学制就是由国家制定得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就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方面得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得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与创造美能力得活动。 11、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就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得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她们自已去学习得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她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利用她人得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得思想品德得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得,为大多数人赞同得言论与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得动向与集体成员得言行,成为个人与集体发展得一种力量,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主要手段。

大学物理试题库(含答案)

大学物理试题库(含答案) 一 卷 1、(本题12分)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经历如图所示的 过程,其中ab 是等温线,bc 为等压线,ca 为等容线, 求循环效率 2、(本题10分) 一平面简谐波沿 x 方向传播,振幅为20cm ,周期为4s ,t=0时波源在 y 轴上的位移为10cm ,且向y 正方向运动。 (1)画出相量图,求出波源的初位相并写出其振动方程; (2)若波的传播速度为u ,写出波函数。 3、(本题10分)一束光强为I 0的自然光相继通过由2个偏振片,第二个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相对前一个偏振片沿顺时针方向转了300 角,问透射光的光强是多少?如果入射光是光强为I 0的偏振光,透射光的光强在什么情况下最大?最大的光强是多少? 4、(本题10分)有一光栅,每厘米有500条刻痕,缝宽a = 4×10-4cm ,光栅距屏幕1m , 用波长为6300A 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在光栅上,试问: (1) (2) 第一级主极大和第二级主极大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5、(本题10分)用单色光λ=6000A 做杨氏实验,在光屏P 处产生第五级亮纹,现将折射率n=1.5的玻璃片放在其中 一条光路上,此时P 处变成中央亮纹的位置,则此玻璃片 厚度h 是多少? 6、(本题10分)一束波长为λ的单色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 的透明薄膜上,在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光有没有位相突变?要使折射光得到加强,膜的厚度至少是多少? 7、(本题10分) 宽度为0~a 的一维无限深势阱波函数的解为)sin(2x a n a n π =ψ 求:(1)写出波函数ψ1和ψ2 的几率密度的表达式 (2)求这两个波函数几率密度最大的位置 8、(本题10分)实验发现基态氢原子可吸收能量为12.75eV 的光子。 试问:(1)氢原子吸收该光子后会跃迁到哪个能级? P 2P a

大学普通动物学分类名词解释

动物学 1.意义: ●包囊形成生物学意义(原生动物) ●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扁形)●中胚层形成的意义(扁形) ●更换宿主的意义(原腔) ●分节的意义(环节) ●初生体腔形成的意义(原腔) ●次生体腔形成的意义(环节) ●上下颌出现的意义(鱼纲) ●羊膜卵出现的意义(爬行纲) ●恒温的意义(鸟纲) ●胎生哺乳的意义(哺乳) ●脊索动物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适应: ●涡虫自由生活的适应(扁形) ●寄生生活的适应(原腔) ●昆虫适应陆生生活特征(节肢) ●鱼对水生生活的适应(鱼纲) ●鸟类进步性特征(鸟纲) ●鸟对飞行生活的适应(鸟纲) ●哺乳类进步性的特征(哺乳) 3. 有害昆虫的控制 4.名词: ●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 ●中生动物(2) ●原肾管(2) ●后肾管 ●马氏管 ●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2) ●生物发生律(2) ●开管式循环 ●闭管式循环 ●两侧对称 ●辐射对称(2) ●次生性辐射对称 ●初生体腔 ●次生体腔(真体腔) ●完全双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 ●鲍雅诺式器

●韦伯式器 ●双重呼吸 ●吞咽式呼吸 ●马鞍型椎体 ●逆行变态 ●多态现象 ●胚层逆转 ●洄游(2) ●迁徙 ●哈佛式骨板 ●梯形神经体统的结构特点●链状神经系统 ●神经网 ●书鳃 ●书肺 ●外骨骼 ●担轮幼虫 ●卵胎生 ●次生腭 ●腔上囊 ●反刍 分子生物学 名词: 复制 ●半保留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 ●模板链(反意义链) ●非模板链(编码链) ●RNA复制 ●复制叉 ●复制眼8结构 ●前导链 ●冈崎片段 ●后随链 酶(复制) ●DNA聚合酶 ●解旋酶 ●拓扑异构酶 ●单链DNA结合蛋白 ●DNA连接酶 ●引物酶及引物体 转录 ●转录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绝对有用)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命题人:张俊彦20032417 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总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总分18分) 1、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2、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3、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主要进化过程 4、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二、填空题:(每空0.5分,总分20分) 1、国际上规定的动物种双名法依次由属名, 种名和命名人组成。 2、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分泌形成的。 3、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纤毛和伪足。 4、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5、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6、原腔动物是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多个门类,分别为线虫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7、马氏管位于消化系统的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8、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刺丝泡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9、最早出现中胚层的是扁形动物门,最早出现次生体腔的是环节动物门,最早出现异律分节的是节肢动物门。 10、胚胎时期的胚孔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这种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11、围心腔腺的作用是排泄。 12、请写出具有下列口器的代表动物:刺吸式口器:蚊子;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蝴蝶;舐吸式口器:苍蝇;嚼吸式口器:蜜蜂。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 14、椿象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蜜蜂和蚂蚁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 15、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在后肠具有对水分和盐分进行重吸收功能的是直肠垫。 16、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水流动系统,根据水沟系统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 17、昆虫的体节是高度的异律分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鱼类学名词解释

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 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2.鳃耙:是鱼类的滤食器官,位于鳃弓的一侧,梳状排列,其长短、和数目与鱼类食性相 关,其上有味蕾,还是味觉器官。 3. 以大黄鱼 D 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大黄鱼有两个背鳍,第一个背鳍 有8~9根硬棘,第二个背鳍有1根硬棘,31~34根软条(罗马数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条)。 4.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 7.不可逆点:饥饿的仔鱼达到该点时,虽还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已不能恢复摄食能力,该点即为不可逆饥饿点或不可逆点。 8.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 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种名”组成,即“双名法”。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在青鱼学名中,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s 为种名,Richardson为原定名者。 9.螺旋瓣 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10.棱鳞与腹棱 位于一些鱼的腹部正中或侧线上鳞片的隆起称为棱鳞;在一些鱼腹部正中肉质突起似刀刃一样的结构称为腹棱。 11.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种间关系等系列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 12.繁殖策略:就是指每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繁殖方式、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亲体护幼等在繁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特征。繁殖策略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它保证种及后代对所生存的环境有最大的适应性。 13.丰满度:衡量鱼体的肥胖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就是由丰满度来表示的。 W=aL b中b值在3附近的种类,丰满度用K=100(W/L3)表示 W—体重(去内脏后,单位克)(),L—体长,单位cm。 W=aL b中b远离3,用相对丰满度(Kn)用Kn=100W/w表示更为合适: W—实测体重(不去内脏),w—按长重相关式推算的体重。 14补偿生长:由于自然界大多数野生生物在它们的生活史中将会遭受一段时期的饥饿或营养缺乏, 当胁迫条件改善或消失,动物表现出一个快速的迸发式的生长,被称为补偿生长或称获得性生长。补偿生长主要表现为超越补偿、完全补偿、部分补偿或不能补偿等。 15.饵料选择性指标:衡量鱼类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情况 E=(ri-pi)/(ri+pi) 式中:E-选择性指标,ri-鱼类消化道食物组成中某一种饵料成分(i)百分比 pi-同一种饵料成分在该鱼类生活环境饵料中(食谱)的百分比 E(0,1)表示有选择性,E=0,表示无选择性,为随机摄取, E(-1,0):表示对该饵料生物不喜好。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大学物理》概念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主要内容 一.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1. 位矢、位移和路程 由坐标原点到质点所在位置的矢量r 称为位矢 位矢v x v yj ,大小 r |v | 収~y 2" 运动方程 r r t x x t 运动方程的分量形式 y y t 位移是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 t 时间内由起点指向终点的矢量 △ r B r A 路程是△t 时间内质点运动轨迹长度 s 是标量 明确F 、 r 、 s 的含义(r r s ) 2.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3.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 U Dt Dr =Vxr + Dyj r Vt DC=U x i+ U y j 瞬时速度(速度)v 呱知速度方向是曲线切线方向) V x i V y j ,v dr dt dx dt 2 dy dt 2 V y ds dt dr dt 速度的大小称速率。 平均加速度a —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 t △叫 r d dt d 2r dt 2 a 方向指向曲线凹向a 2竽 .2 , 2 d x. d y 2 i 2 dt 2 dt 2 2 2 a x a y 2 dV x dt dV y 2 dt 2 2 2 2 d 2x d y .dt 2 dt 2 xi yj ,△ r\ ^x 2 y

欢迎下载 2 二.抛体运动 运动方程矢量式为 r r 1 r 2 r V o t - gt x v 0 cos t (水平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分量式为 1 2 .................... ............................ v 0 sin t - gt (竖直分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y 2 三.圆周运动(包括一般曲线运动) ds 1.线量:线位移s 、线速度V — dt dV (速率随时间变化率) dt 2 卷(速度方向随时间变化率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主要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 说明:(1)只适用质点;(2) F 为合力 (3) a 与F 是瞬时关系和矢量关系; 物体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罟等于作用于物体的合外力 F F i 壬即: r dP dmv F=— dt dt r 常量时F r ma dt 切向加速度a t 法向加速度a n 2.角量:角位移 (单位rad )、角速度 知单位rad s 1) 即(单位rad S2 3.线量与角量关系: s R 、 4.匀变速率圆周运动 : V V o at (1)线量关系s V st 1 .2 at 2 V 2 2 V o 2as 、a t a n 角量关系 o t t 2 ⑵ v= R 角速度&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与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与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就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与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就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就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就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与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与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