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3

顾锦春,叶剑飞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062)

[摘 要]近20年来,史学界对明代宗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试通过对政治、

经济、社会生活、最终结局以及地区性藩王和宗室个案的分析等方面研究成果予以总结,以期服

务于明代宗藩史的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宗藩;综述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建立了极具特色的宗藩制度。有明一朝,宗藩制度与之相始终,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入研究明代宗藩制度及宗藩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近20年来学术界对明代宗藩作了系统和认真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试就近20年来国内对明代宗藩的研究作一番综述。

一、政治方面

宗藩制的建立。对于朱元璋建立宗藩制度的原因,史学界主要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以张德信的《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1]与周积明的《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2]两文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出炉是迫于明初政治形势与巩固皇权的迫切需要,是朱元璋从开国功臣手中剥夺军权的一项重要环节。当时北方边疆时常受到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而急需派遣重兵加强防卫,但此时皇室与功勋集团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和土地与财富的再分配问题,矛盾已日益发展,朱元璋惟恐大将掌兵而尾大不掉,便将北方防御交之于宗室,建立了宗藩制。第二种看法则以顾诚的《明代的宗室》[3]、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4]、余兴安的《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5]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建立是朱元璋吸取历史经验的结果。朱元璋借鉴了汉晋两代分封易于宽纵导致诸王尾大不掉,而唐、宋两朝又过于抑藩导致了帝室孤微的教训,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视分封制为王朝长久的保证。

“藩禁”政策。暴鸿昌的《明代宗藩特权的演变》[6]、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7]、赵毅的《明代宗室政策初探》[8]和苏德荣的《明代分封制度的演变》[9]皆对明朝“藩禁”政策的演变过程作了各自的表述,大抵皆认为洪武朝诸王权力过大,永乐、宣宗朝实行了“削藩”政策,宗藩由此退出政治舞台。暴鸿昌的《明代藩禁简论》[10]则列举了“藩禁”政策的各种具体表现。此外,对“藩禁”政策的研究还有毛佩琦的《建文新政和永乐“继

3[收稿日期]2006-05-20

[作者简介]顾锦春(1982-),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

统”》[11]和赵中男的《明宣宗的削藩活动及其社会意义》[12]等。

宗藩制度对明代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周积明的《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认为分藩制的建立,使得军权重心从开国大将手中转移到了藩王手中,从而为朱元璋剪除开国功臣集团提供了前提。[13]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14]以及勾利军、汪润元的《明初分封藩王的原因与历史作用》[15]则肯定了诸藩在明初捍卫边疆、促进统一和稳定封建秩序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永乐朝以后宗藩受制于严密的“削藩”政策,彻底沦为坐食岁禄的寄生阶层,成为激起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张德信的《明代诸王与明代社会政治》则从宗藩制度的弊端入手,解析了地方宗藩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16]陈新权的《朱元璋分封藩王与“靖难”之变》将“靖难之役”的爆发归结于宗藩制,认为朱元璋开创的分封制度势必激化皇权与藩权的矛盾,最终引发宗室的叛乱。[17]

几次宗藩叛乱。对于“靖难之役”的研究,有毛佩琦的《建文新政和永乐“继统”》[18]、张承纲、战继发的《试论建文和燕王的个人素质与“靖难之役”》[19]、罗仑的《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的军事成就》[20]、单锦珩的《论“靖难之役”》[21]及郭厚安的《论“靖难之役”的性质》[22]等。其中对“靖难之役”的性质,毛佩琦的《建文新政和永乐“继统”》和赵毅的《明代宗室政策初探》[23]认为“靖难之役”不仅是建文和燕王争夺权力的斗争,亦是保守的亲王集团和开明的文人集团之间的斗争。对此,不少学者发表了不同看法,其中以郭厚安的《论“靖难之役的性质》与单锦珩的《论“靖难之役”》为代表,即认为建文帝君臣没有实行过什么新政,朱棣也不是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难之役”实质就是争夺皇位,削藩是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

对于“高煦之叛”史学界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赵中书的《略论“高煦之叛”———明代第二次争夺皇位的斗争》认定“高煦之叛”的实质就是为了争夺皇位。[24]而暴鸿昌的《“高煦之叛”辨》一文对此有异议,认为高煦没有屠戮一兵一卒,也未攻陷任何城池,并未发布起兵的宣言,而且在朝廷大军兵临城下时没有反抗,翻阅史籍并未找到叛乱的事实依据,更何况在朱棣“削藩”后宗藩已经不具有反抗中央的军事实力了,可以说高煦并无叛变的意图,而宣宗始终认为高煦的存在是他皇权的最大威胁,所以宣宗的亲征是为了铲除遗患和加强中央集权。[25]

二、经济方面

明代的王庄。其中以王毓铨的《明代的王府庄田》最具代表性,作者对王府庄田的类别、性质、历史渊源、土地来源、管理方式以及庄民都作了详尽的论述。[26]李槐的《明代王府庄田的来源》以明代赐田的宗数、数量、万历清丈前后庄田的变化以及时人的论述为依据,认为无粮白地是王府庄田的主要来源。[27]李三谋的《明初庄田经济的性质》通过对王府庄田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在较长时期内,明代王庄属于领主经济,只是在很短时间内显示过地主经济性质。[28]此外,黄冕堂的《论明代贵族庄田的土地问题》[29]及《论明代贵族庄田的主佃关系和封建剥削》[30]两文亦对王府庄田的来源以及性质作了表述,并指出了这种经济方式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工商业方面。赵毅的《明代宗室的商业活动及其社会影响》一文,认为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过去“重农抑商、贵农贱商“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改变,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刺激了宗藩的贪欲,加上皇帝自己带头,宗藩的经商活动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但上层宗室野蛮掠夺式的经商方式,直接分割了朝廷的工商税课,限制了各地间的商品交

流,严重阻碍正常的市场运作和货币的流通。[31]覃延欢的《明代藩王经商刍议》则分析了明代藩王参与商业活动的原因、特点和对明代社会的影响,并将藩王经商的特点进行了具体概括:(1)通常自己不出面;(2)依仗特权来经商,大搞权钱交易;(3)经营的都是有利可图的行业;(4)所经营的工商业大都是非生产性的,指出藩王经商虽对改变“重农抑商”有一定作用,但宗藩以权经商,侵吞国家财物,垄断物价,控制市场,扰乱社会秩序,使得正常的商贾不能开展贸易活动,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32]

三、社会生活

文化活动。由于严密的“藩禁”政策,宗室们对于政治的热情日益消减,部分宗室沉溺于文化自娱,在一些领域造诣颇深。苏德荣的《明代宗室文化及其社会影响》,指出优越的物质条件与悠闲的生活环境为宗藩从事文化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在朝廷的提倡和鼓励下,许多宗室潜心经义音律,探索治学的微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3]余述淳的《明代藩王的著书与刻书》认为由于明代重视宗室的教育,加上宗室们物力财力上的雄厚和政治上的无所作为,许多宗室沉溺于读书、写书和刻书,这些都促成了明代藩王的著书与刻书事业的发达。[34]而郭孟良的《试论明代宗藩的图书事业》则对宗室的图书事业做了总结,指出明代宗藩的图书事业十分发达,不少藩府的刻书、藏书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各个藩府的图书事业具有府系性,这些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35]

宗室犯罪。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对宗藩的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在这里予以罗列。周致元的《明代的宗室犯罪》对明代宗室犯罪现象进行了剖析,指出明代宗室政策的过于宽松,是导致宗室犯罪现象普遍的直接原因。朝廷对罪宗的惩处往往不以律令为基准,最终决定权操控于皇帝之手。[36]此后雷炳炎对宗室犯罪问题,连续发表了《明代中期罪宗庶人管理问题初探》[37]、《谈谈明代中期罪宗庶人的安置问题》[38]、《明代中期罪宗庶人归类论析》[39]和《关于明代中期宗室犯罪问题的思考》[40]等系列论文,对宗室犯罪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明代“亲亲”思想成为了宗室犯罪的庇护伞。明朝中央处理这些犯罪宗室时,既要遏制宗室的继续犯罪和危害社会,又要体现对宗室的“亲亲之道”,因而对罪宗庶人一般采取发落高墙,安置闲宅,伴守祖坟与留住本府等处置形式。作者通过对明代中期宗室犯罪的现象与处置方式的分析,认为下层宗室由于经济上的窘困和受到亲郡王与官府的压迫,犯罪比例较大;而西北宗藩,则由于生活环境较差,俸禄稀少,生活日见艰难,犯罪现象高于其它地区。 宗室的人口。明代的宗室人口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是明代宗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中对于宗室人口膨胀的缘由探析,史学界并未达成一致。张德信的《明代宗室人口俸禄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将宗室人口问题归因于“藩禁“政策,认为“藩禁“政策剥夺了宗室的谋生渠道,使之沦落为坐食宗禄的寄生基层;而宗禄乃计口而支,宗室为了领取更多宗禄,广纳媵妾,繁衍子孙,造成了宗室人口的膨胀。[41]王守稼的《试论明代的宗室人口问题》认为宗室人口的问题始因于朱元璋所制定的宗室政策,认为朱元璋出于保障宗室人口再生产的考虑,对宗室子孙采取包养的政策,从而起到了鼓励宗室生育,刺激宗室人口繁衍的作用。[42]而智夫成的《明代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长与节制措施》则认为朝廷出于换取宗室的支持的考虑,给予了宗室相当优厚的待遇,为宗室人口的剧增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是宗室人口的膨胀,加剧了朝廷财政负担,并引起了上下层宗室的贫富分化,中央只得通过“加派”的手法来缓解经济危机,结果激化阶级矛盾,酿成明末农民起义。[43]

宗藩婚姻。对宗藩婚姻的研究,主要有杨成的《明代皇室与勋臣通婚状况抉微》[44]、范

植清的《明朝皇室的嫁俗与楚王朱华奎嫁女》[45]、魏连科的《明代宗室婚姻制度述略》[46]和陈江的《明藩王婚配制度考略》[47]等。魏连科指出明宗室的婚嫁制度随明代政局变化而变化,洪武到宣德时期通过宗室的婚嫁,来联姻文武勋贵,企图以血缘和裙带关系来达到屏藩帝室的目的;正统以后鉴于“靖难”之役和诸藩王叛乱的教训,为防止宗室以婚姻的手段来形成威胁帝权的力量,对宗室的婚姻之家作了严格限制,禁止宗室与文武勋贵们联姻,力图在政治上控制和削弱宗室的力量。

四、明代宗藩最终结局

“藩禁”之后宗室们淡出了政治和军事的舞台,但是明末清初错综复杂的由清军、农民军和南明三雄逐鹿的政治环境再一次将宗藩推入了历史的视角。白新良和赵秉忠的《清兵入关与明代宗室》认为清军入关后,依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对明朝宗室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招徕和恩养为主———打击和镇压为主———军事镇压加之政治招降,指出清朝对明宗室所采取的政策,是清政权统一全国总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48]郑克晟的《试论多尔衮对明皇室态度之演变》[49]一文与此看法相近。王兴亚的《李自成起义军对明宗室的政策》则论述了农民起义军与宗藩的关系,认为农民起义军对宗室采取了以诛杀和没收财产与土地为主要内容的打击政策,沉重打击了明代宗藩阶层,经此变革,明代宗藩彻底走向衰落,但起义军不加区别的诛杀完全将宗室集团推向了对立面,结果在抗清过程中起义军和南明势力始终无法真正做到精诚团结。[50]

五、地区性藩王和宗室个案的分析研究

靖江王的研究。明代的靖江王由于其特殊地位而引起一些学者较多的关注,主要有薛向阳的《明初靖江王封藩的特殊性》[51]、覃树冠的《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52]、张子模和邹长清的《明代靖江王社会地位考》[53]、漆招进的《明靖江王的爵级》[54]等。薛向阳认为朱守谦分藩后所承担的政治军事任务与诸位亲王是相同的,因为不是明皇正支,故只能封郡王,但是朱元璋令其以南昌王为始祖,以王者待之,因此靖江王以郡王身份享受亲王待遇,具有郡王与亲王的二重性。张子模、邹长清则认为从经济待遇与军事特权来看,靖江王低于亲王而高于郡王,从政治待遇看近似亲王,而且靖江王的社会地位因不同时期而异,朱守谦以后靖江王被明确定格为旁支郡王,社会地位下降。

地方藩王的研究。傅山泉的《两世明藩潞王的生活环境及思想差异》[55]、任义玲的《明代南阳的唐藩及相关问题》[56]、徐晶的《明代河南宗藩浅析》[57]、张健民的《明代两湖地区的宗藩与社会》[58]、陈勇的《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59]、张民服和徐红的《明代开封周王的相关问题》[60]等都对地区性藩王作了比较详实的论述。对于藩王的个案的研究,关于朱载堉和朱有燉的研究论文比较多,主要有王兴亚的《朱载堉生平事略若干问题的探讨———兼论〈郑靖清世子赐葬神道碑〉的史料价值》[61]、邓宏礼等人的《朱载堉在沁阳的史迹》[62]、陈捷的《朱有燉生平及其作品考述》[63]等。对于宗藩的个案研究,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近20年来史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研究成果颇丰,其中,90年代以前的研究多侧重于政治、经济和人口问题,90年代以来则更注重文化、宗室犯罪以及地区性宗室的个案的分析研究。在上述领域,无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在某些领域的探究并未深入。例如对于宗室的日常社会生活的研究就具有很大的深挖空间,此外,学界目前尚没有一本专著就明代的宗藩作一整体全面的研究,唯一的一本《明清皇

室》[64]仅仅罗列了明代各个帝室和南明诸帝的皇子的分藩情况,并未做出更深刻的分析。因此,学界就此课题尚需要付出更为大量而艰苦的工作。

[参 考 文 献]

[1]张德信.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J].历史研究,1985,(5).

[2][13]周积明.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J].湖北大学学报,1986,(1).

[3]顾诚.明代的宗室[A].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4][7][14]张显清.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1987,(2).

[5]余兴安.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1994,(3).

[6]暴鸿昌.明代宗藩特权的演变[J].北方论丛,1984,(5).

[8]赵毅.明代宗室政策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1).

[9]苏德荣.明代分封制度的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1996,(5).

[10]暴鸿昌.明代藩禁简论[J].江汉论坛,1989,(4).

[11][18]毛佩琦.建文新政和永乐“继统”[J].中国史研究,1982,(2).

[12]赵中男.明宣宗的削藩活动及其社会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1998,(2).

[15]勾利军、汪润元.明初分封藩王的原因与历史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1989,(3).

[16]张德信.明代诸王与明代社会政治[J].聊城师范学院,1989,(3).

[17]陈新权.朱元璋分封藩王与“靖难”之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1).

[19]张承纲、战继发.试论建文和燕王的个人素质与“靖难之役”[J].北方论丛,1988,(5).

[20]罗仑.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的军事成就[J].南京大学学报,1988,(2).

[21]单锦珩.论“靖难之役”[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5,(4).

[22]郭厚安.论“靖难之役”的性质[J].西北师大学报,1997,(2).

[23]赵毅.明代宗室政策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1).

[24]赵中书.略论“高煦之叛”———明代第二次争夺皇位的斗争[J].安徽史学,1988,(1)

[25]暴鸿昌.“高煦之叛”辨[J].历史研究,1988,(2)

[26]王毓铨.明代的王府庄田[A].莱芜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3.

[27]李槐.明代王府庄田的来源[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7(历史专辑).

[28]李三谋.明初庄田经济的性质[J].晋阳学刊,1988,(4).

[29]黄冕堂.论明代贵族庄田的土地问题[A].明史管见[C].山东:齐鲁书社,1985.

[30]黄冕堂.论明代贵族庄田的主佃关系和封建剥削[A].明史管见[C].齐鲁书社,1985.

[31]赵毅.明代宗室的商业活动及其社会影响[J].中国史研究,1989,(1).

[32]覃延欢.明代藩王经商刍议[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2).

[33]苏德荣.明代宗室文化及其社会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4).

[34]余述淳.明代藩王的著书与刻书[J].池州师专学报,2003,(1).

[35]郭孟良.试论明代宗藩的图书事业[J].郑州大学学报,2002,(4).

[36]周致元.明代的宗室犯罪[J].安徽大学学报,1997,(5).

[37]雷炳炎.明代中期罪宗庶人管理问题初探[J].船山学刊,2003,(1).

[38]雷炳炎.谈谈明代中期罪宗庶人的安置问题[J].湖湘论坛,2003,(1).

[39]雷炳炎.明代中期罪宗庶人归类论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2).

[40]雷炳炎.关于明代中期宗室犯罪问题的思考[J].求索,2004,(10).

[41]张德信.明代宗室人口俸禄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J].东岳论丛,1988,(1).

[42]王守稼.试论明代的宗室人口问题[J].中国史研究,1990,(1).

[43]智夫成.明代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长与节制措施[J].中州学刊,1990,(4).

[44]杨成.明代皇室与勋臣通婚状况抉微[J].中国史研究,1984,(1).

[45]范植清.明朝皇室的嫁俗与楚王朱华奎嫁女[J].史学月刊,1989,(2).

[46]魏连科.明代宗室婚姻制度述略[J].文史,1990,(31).

[47]陈江.明藩王婚配制度考略[J].东南文化,1991,(1).

[48]白新良、赵秉忠.清兵入关与明代宗室[J].辽宁大学学报,1990,(1).

[49]郑克晟.试论多尔衮对明皇室态度之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1991,(2).

[50]王兴亚.李自成起义军对明宗室的政策[J].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3).

[51]薛向阳.明初靖江王封藩的特殊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4).

[52]覃树冠.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4).

[53]张子模、邹长清.明代靖江王社会地位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2).

[54]漆招进.明靖江王的爵级[J].社会科学家,2000,(2).

[55]傅山泉.两世明藩潞王的生活环境及思想差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

[56]任义玲.明代南阳的唐藩及相关问题[J].中州今古,2001,(4).

[57]徐晶.明代河南宗藩浅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

[58]张健民.明代两湖地区的宗藩与社会[J].江汉论坛,2002,(10).

[59]陈勇.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J].中州今古,2003,(1).

[60]张民服,徐红.明代开封周王的相关问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2).

[61]王兴亚.朱载堉生平事略若干问题的探讨:兼论〈郑靖清世子赐葬神道碑〉的史料价值[J].郑州大学

学报,1987,(6).

[62]邓宏礼.朱载堉在沁阳的史迹[J].焦作大学学报学报,2004,(2).

[63]陈捷.朱有燉生平及其作品考述[J].艺术百家,2001,(4).

[64]刘毅.明清皇室[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李建海]《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征订启事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的学报类正式期刊。本刊为季刊,每季度末出版,全年四期。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自1985年试刊以来,始终以突出师范性、学术性、地方性为自己的办刊特色,刊发了大量具有一定学术水平、政治思想性强、紧密联系实际的论文,形成了水平较高的作者群,并在学术界、教育界产生了良好影响,获得了普遍好评。本刊将一如既往地突出原来的办刊特色,不断提高质量,努力为繁荣学术、发展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本刊主要刊登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数学、物理、地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辟有西北史地研究、西部大开发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新课程研究、继续教育研究、教育技术研究、学生心理研究、中小学教师论坛等特色栏目。读者对象是高等学校师生、中等学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

本刊自办发行,每期2元,全年8元,热忱欢迎单位、个人订阅。欲订2007年刊物的单位或个人请通过邮局汇款到本刊编辑部。编辑部常年办理函购业务(平寄免收邮资)。

本刊编辑部

国内农民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农民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的发展被置于发展的核心立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从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到关注农民发展,构成了农民改革和发展的一条主线。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民发展问题的讨论持续升温,研究涉及农民发展的概念、农民发展的主体、农民发展的现状以及农民发展权问题。通过梳理研究文献,总结农民发展研究取得了成果,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民发展研究。 关键词:农民发展;发展现状;农民发展权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即三农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农民进城和学者下乡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社会景观。农民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农民问题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学术术语,即农民发展,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动力,也是发展的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就是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发展。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农民发展既是中国发展的面临的艰巨任务和有待于破解的最大难题。没有农民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农民发展概念的提出,把农民作为发展主体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从而产生了一批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学者们围绕农民发展的概念定义与内涵、农民发展的主体分类、农民发展的现状、农民发展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既有共识,也存在分歧。梳理近十年来有关农民发展的研究成果,总结农民发展研究的成果,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可以进一步拓展农民发展研究的创新空间。 一、农民发展的概念 农民发展,作为一个新近的学术概念,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叶敬忠(2000)将农民发展定义为农民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实现农户及农村社区的变迁的过程。这种变迁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机制与立法、人力与性别、知识与技术及环境等方面。[1]李克强(2007)认为农民发展的内涵就是农民本质力量和本质关系的发展,即农民意识的发展,根本就是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2]赵宇霞等(2012)将农民发展概括为农民生存发展、本质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3]周明海(2008)综合现有发展学的有关理论,认为农民发展至少应有以下四层含义:农民发展的前提是获取平等的发展机会,农民发展的条件是政府均等化的资源投资,农民发展的态势在于可持续发展,农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消除贫困、实现实质自由。[4]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营销战略开题报告

营销战略开题报告 引导语: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营销战略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摘要: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本土化发 展战略已成为跨国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纷纷采取的主要措施。本文以沃尔玛中国营销策略为背景,从适应环境、降低成本、满足消费者需求、树立良好形象等层面对沃尔玛在中国实施营销策略的必要性进行解析,并针对其目前在华的管理团队、分销渠道管理和市场战略本土化的现状,分析沃尔玛公司在中国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沃尔玛在华经营的几点建议,即采用“外包”和“自营”相结合的物流配送、协助供应商加强信息化管理、跨文化沟通的社会责任以及政府公关。 关键词:沃尔玛、跨国企业、中国战略、问题策略 1研究背景 1.1研究背景 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是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 先生于1962年在阿肯色州成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 为美国本土最大的私人雇主和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到目前为止,沃尔玛在全球15个国家开设了超过8,000家商场,下设53个品牌,员工总数210多万人,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2亿人次。1991

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创始人:山姆·沃尔顿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95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至今,沃尔玛己拥有2133家沃尔玛商店,469家山姆会员商店和248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分布在美国、中国、墨西哥、加拿大、英国、波多黎各、巴西、阿根廷、南非、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等14个国家。它在短短几十年中有如此迅猛的发展,不得不说是零售业的一个奇迹。 从沃尔玛角度来看,其拥有先进技术、专利和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优势,实施“本土化”经营可以把产品的生产、采购转移到中国,充分利用中国本土市场的资源,利用中国市场制造成本低、生产成本低、人力资源成本低的有利条件,生产和采购产品,使企业迅速融入中国市场[],享受本土化带来的好处,为沃尔玛“天天平价”的经营理念创造有力条件,从而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获得竞争优势。 沃尔玛进入中国后,势必面临与其在美国、在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市场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企业文化、语言、消费观念、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倾向、地理条件、原料供应、市场替代者等很多方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文献综述组织发展

文献综述之组织发展 众所周知,企业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革。组织变革已经广泛应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用以谋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1962 年美国学者钱德勒在其代表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中就提出了著名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文章首次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结构”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企业的经营战略应该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的战略,随着战略变化而变化,即“结构跟随战略”假设。 面对经济全球化,技术快速进步,信息的迅速传播,企业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 圣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1993 年,美国的钱皮和哈默提出“公司再造”的概念,组织或公司的再造被认为是继财务管理、战略计划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之后的又一场管理革命。 统计表明,90 年代初的几年中,85%的美国公司都投入到了各种各样的组织再造活动当中。这些公司当中,有60%报道说他们并没有获得所希望的生产力,并且有44%的公司声明他们事实上比以前更糟!在80%的公司当中,员工工作满意程度有所降低。面对这些变革方面的失败,以及新指导方针的缺乏,68%的组织机构在一年之内又不得不重新构建组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组织变革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失败的比例非常高,但由于它是组织迎接时代挑战,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所以通过研究现有的理论,分析实践中的成败,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组织变革的内在逻辑关系,用来指导组织变革的实践就显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必需的工作。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重建组织战略、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达到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打造组织核心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的目的。 通过这些研究主要解决现实组织变革中的两大问题: 1、研究如何通过组织变革使组织增强灵活性与敏捷性,从而有效增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2、探讨如何通过组织变革实现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与组织成员的心理、行为方式的协调,使组织增强新的活力,体现出团队优势。 由此可见,组织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讨论: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作者:曹绘嶷时间:2009-03-30 来源: 摘要:由于宗教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宗教旅游客源市场巨大且稳定,宗教旅游项目往往成为各地旅游开发中的热点。本文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分析,认为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规模大型化、项目功能综合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内部管理制度化、经营人才专业化、营销手段多样化的趋势和特点;但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宗教被庸俗化开发、浅层次开发、宗教旅游项目遍地开花、盲目上马、某些宗教旅游项目内部管理相当混乱、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难以理顺等。宗教旅游要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宗教旅游与宗教信仰、宗教文化体验活动密切相关。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宗教建筑、雕塑、活动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众的普通游客,因此,宗教旅游市场被公认为是规模巨大、需求稳定的优质旅游客源市场。上海龙华寺、杭州灵隐寺、厦门南普陀等传统宗教寺院旅游点的持续热旺和近年来无锡灵山、三亚南山等新兴宗教文化主题旅游区的成功开发,似乎进一步印证了旅游项目“有仙则灵”的说法、虽然有政策方面的约束,全国各地形形式式的宗教旅游项目仍蜂拥而起,成为旅游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近十年来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从形式到内容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食人间烟火的深山古刹的形象正在淡化,内部管理也在传统寺庙管理的基础上开始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现代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历史传统、政策法规、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对这些趋势和问题作一简单分析介绍,以便为我国同类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提供借鉴,也为研究宗教旅游的同仁提供参考。 一、我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的新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农民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石河子大学科技文献检索课 综合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马启鹏学号 2014502109 学院系(所)政法学院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本人承担课题中国农民问题研究综述 实习日期 2015年10月总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毛主席曾说过,中国革命的问题在于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是历代统治者的首要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问题。农民作为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以来最庞大的人群,他们作为社会的主体,是整个社会最基层的创造者,也是国民经济的创造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他们是历史潮流中的主角,他们的稳定与否,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所以本文将综述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农民问题 关于本篇文献综述的写作依据: 1.国家性质:我国宪法中对于国家性质的表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与农民是天然的同盟军,所以从国家的性质来看,农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民的增收难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目前,城市化发展虽然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但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总体上看,农业并没有因城市化而变成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 2.国家创造者,党的依靠:从中国共产党创立,从领导农民运动,到进行革命战争,我们党所依靠的是农民,也只能是农民,农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主要参加者,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进行革命战争的主要依靠,所以党来自于农民,党所建立的政府也来自于农民,可以说没有农民也就没有现在的国家和政府。 3.历史经验:从历朝历代的经验来看,任何政府对农民问题的不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思想情感语言 【论文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的文学。本文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并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展望。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现代社会和人的意识情感的加入,来改变中国古典文学造成的封闭和隔绝,使文学在内容和表达上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有更多的联系和契合。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在一种无孔不入的话语的渗透之下,一些像“全球化”之类的词语,成了神圣的词语,只要说出来就具有天然合法性,而不论其所指何物。与此同时,一些诸如“革命”、“救亡”之类的词语,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说出来就成了天然的“非法”,甚至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当下的语境中,“纯文学”、“新时期文学”、“先锋文学”等成了人见人爱的时髦话语,而“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底层写作”等则成了人见人怕的危险思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究竟如何发展变化,又处在何种现状呢? 一、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另一代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两代作家们胸中涌动着知识分子新生的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与自信,他们在揭露社会弊病的同时,把希望寄托于批判的社会效果,在这种希望之中正滋生着已经消失了近三十年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这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而今天的当代中国作家,一部分忙着追逐“诺贝尔”文学奖,期望以此来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部分则忙于追逐市场。由于读者的欣赏情趣和阅读趋向主导了市场,市场又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导致现在的文学市场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倾向。在现当代文学中,以两种文学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1)精神溃败。在这种精神溃败之中,有的作者干脆放弃信仰,放弃寻找精神出路的企图。如余华就在《活者》中传达了“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正如余杰所说,只有肉体的“活着”而没有灵魂的求索。 (2)性文学进入文坛。90年代末期,性文学卷土重来进入了中国文坛,在这些描写性的文学中声势最响的是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它们都描写了男人在生存困境中表现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二、现当代文学存在“现状批评”现象 现状批评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最具诱惑力的部分,变化无穷的文学现象和不断推出的新人和作品,既联系着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的搏动,又提供了不重复的新鲜刺激,批评的创造性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也最为活跃。因此,许多人把当代文学研究与“现状批评”画上等号。这一观点是值得怀疑的,它可能迟滞了对“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的研究,以至于这三十年的文学已从一些人的研究视野中消失。这些部分文学研究,往往构成现当代文学研究最脆弱的环节。很显然,这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总体水准的普遍性缺陷,是难以吸引更多注意力的重要原因。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这一曲折的文学进程,又蕴含着某些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问题和矛盾,这涉及现代文学传统、作家精神结构、现代文学艺术形态等。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10643320.html, 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方方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5期 [摘要]村镇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首先对村镇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影响因素与机理、村镇问题诊断与对策四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村镇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内容,为村镇转型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村镇;类型;模式;诊断;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村域与镇域发展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村域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镇域是我国最基础的行政管理层级,与农村联系最为密切,为农村提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随着城乡交流日益密切,乡村与城市之间界定日趋模糊,城乡在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陆学艺首次提出了村域经济的概念,分析了村域经济概况、演变背景,归纳了村域经济特征与运行机制;随后,经其他学者不断完善,形成了村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一般认为,村域经济以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地域范围为单元,以村域经济结构为基础,以村域经济主体行为为动力,具备相对独立的经济与社会功能。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具备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特色突出、具有较强辐射力,是连结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重要节点,与村域经济一脉相承,互为支撑,具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农村经济的研究相对割裂了村域与镇域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将镇域及与其关联的村域统称为村镇,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机理、村镇问题诊断四方面,梳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成果,为探析不同类型村镇转型发展规律,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地域类型差异显著。学者们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基于不同的标准,分别以县域、镇域、村域为单元划分了乡村或区域地域类型,为本研究开展村镇地域类型划分提供了有利的借鉴。主要标准包括:(1)根据主导产业进行划分。例如,乔家君依据村域主导产业将河南省村域经济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工农综合发展型、服务业主导型、城中村等五种类型;王景新将村域经济类型划分为现代农业型、传统农业型、现代工业型、专业市场型、旅游型等五种经济类型。(2)根据发展水平进行划分。例如,王景新依据村集体年均可分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村域划分为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四种类型。(3)构建复合指数进行划分。例如,Cloke

清泉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清泉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宗教旅游具有市场规模大,需求稳定的特征。清泉寺是四川省南充市近郊宗教旅游的主要场所,也是农家乐集中的分布区域。清泉寺在南充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清泉寺景区在旅游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建议举办宗教活动推广宗教旅游,改善和提升清泉寺景区的旅游地形象,从而促进南充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改善南充市产业结构。 关键词:宗教旅游;南充;清泉寺 一、清泉寺景区概况 清泉寺位于四川南充市顺庆区舞凤镇清泉山上,有嘉陵江水从旁绕过,创建于公元1009年北宋真宗年间,后经明、清修缮,为今天的清泉寺。清泉寺为南充市的四座宗教寺庙之一,距市中心有近10公里,距市政府新区1.5公里。1984年清泉寺被批准为四川省南充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古朴优雅,靠山依石,错落有致,雕廊画柱,朱门红窗,晨钟暮鼓,木磐、梵语之音不绝于耳,香烟缭绕,使人油然而生脱尘超俗之意。寺有三间天王殿、五间三圣殿、九间僧舍,400平方米藏经楼,两个钟鼓楼,汉白玉的密石石狮两对,3.3米高的汉白玉千佛塔一座,六吨重露天观音像一座,大小木、泥制佛像40余尊。现在的寺庙中又修建和新建了许多建筑,整个寺庙显得规模更加宏大,在寺庙中还增添了许多娱乐设施。寺东侧400余年20米高笔直的古松与西侧高3米、长15

米的榆龙树匍匐而长,蜿蜒盘绕,像一条活生生的巨龙相对称。 二、清泉寺在南充市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 清泉寺是四川南充近郊宗教旅游的主要场所,也是农家乐比较集中的地区,南充共有宗教寺庙场所四处,只有清泉寺和西山风景区的栖乐山寺对南充市的影响较大。清泉寺在旅游高峰时的旅客人数是西山风景区内栖乐山寺的4~5倍以上,而且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清泉寺的宗教旅游收入比较可观。虽然清泉寺宗教旅游的季节性很强,其高峰期,主要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至十九日、六月十八至十九日、九月十八至十九日及春节期间,旺季很短,淡季相当长的特点,然而其旅游直接年收入仍可达300多万。同时,还带动相关的旅游商品市场的兴起,公交系统收入增加,高档农家乐的出现,景区周围的餐饮业、娱乐行业不断发展和升级,间接的旅游年均收入可达800万以上,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笔者在清泉寺景区大门外的公路连接带区域,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了走访调查,对2003年和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比较明显的变化,如表1所示。三、清泉寺旅游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加大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南充拥有悠久的宗教历史背景,深厚的宗教文化,丰富的宗教景点,可将清泉寺和南充市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开发,推向市场,但是目前南充市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对宗教旅游的开发力度也还不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