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预习学案

宁阳九中张晓彬

预习目标:

1. 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 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 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4. 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预习重点:

(l)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2)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预习任务:

1、预习要求

(1)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课文内容,并作重点圈画。

2、预习活动

(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2)辨析下列“中国人”的含义。

①要论中国人

...,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②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在。

③中国人

...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④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

⑤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

...曾经有过“他信力”。

(3)完成表格①

论据②

(一)提出对方的

论点和论据③

(第1、2段)

论点:

(二)直接反驳

(3至5段)

论点

(三)间接反驳

(6至8段)论据

(四)结论

(第9段)

(4)请列举两位可以称作“中国的脊梁”的历史人物,并简述他们的事迹。

3、预习结论

通过预习,我学到了:

预习诊断:

一、加点字注音。

1、玄.虚

2、诓.骗

3、抹.杀

4、省.悟

5、乾.隆

6、脊.梁

7、前仆.后继

二、解释词语意思。

1、诓骗

2、搽

3、自欺欺人

4、不足为据

5、为民请命

6、玄虚

7、省悟

8、渺茫

9、怀古伤今

三、阅读语段,回答。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

......,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被摧残,被抹杀,消来于黑暗之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以为据的,要自己看地底下。

1、本段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正反对比论证

C、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为、和。请举出历史上的这些人物(至少两个)、。

3、“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

4、“状元宰相”指的是。

5、“地底下”比喻。

6、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确立的正面观点是,所批驳的观点是。指出敌论要害的一句话是。

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你发现哪些疑难点,请大胆质疑!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预习学案

宁阳九中张晓彬

预习目标:

1.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2.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敌论的写法。

预习重点:

l.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2. 初步学习演绎论证法。

预习任务:

1、预习要求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疏通四则文史资料文意。

(2)用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或句子,从不同渠道查阅关于邓拓的资料,准备交流。

2、预习活动

(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①给下列加粗划线的字注音。

自刎给事校正篡位祠堂捏造

②解释词语。

殊不知死心塌地

无稽原封不动

(2)了解文学常识。

①邓拓,笔名,当代家,家。与合写杂文。本文选自。

②《吴汉杀妻》又叫。

(3)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中所引古文的意思。并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①据《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②《后汉书·吴汉传》中“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③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

④《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4)默读(2—8)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中关于《斩经堂》吴汉杀妻的大致情节是什么?

②第(4—8)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哪条证据是最主要的?

(5)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6)理出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8):

第四部分(9):

3、预习结论

通过预习,我学到了:

预习诊断:

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①在旧戏舞台上,许多人都曾看过一出戏,名叫《吴汉杀妻》,又叫《斩经堂》。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②《吴汉杀妻》一剧的情节,大体是: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王莽篡位以后,下令捉拿汉宗室刘秀。吴汉守关时捉住了刘秀,正要送去报功,他的母亲告诉他说,王莽是他的仇人,他的父亲是被王莽杀害了的,那时他年纪太小,不懂事,现在应该为父报仇,并且命令他杀死王莽的女儿,扶助刘秀恢复汉室的江山。吴汉持剑去杀妻,正好其妻在经堂念佛。吴汉不忍杀她,就将实情告诉她。于是,王莽的女儿就自刎而死;吴汉的母亲为了促使吴汉下决心,也上吊自杀了。这样吴汉果然死心塌地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所谓中兴名将之一。

③这个故事情节,根本不合历史事实。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不知道后来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地硬把“杀妻”的情节,安在吴汉的头上。那位剧作者显然以为这样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殊不知在我们看来,这样反而诬害了吴汉。……

④而且,照《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这又证明,从来历史记述都没有把吴汉描写成《斩经堂》的人物。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1、解释词语。

无中生有大书特书

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这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第③段中写到“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请找出证明这一观点的论据。

5、“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请结合学过的历史和看过的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你发现哪些疑难点,请大胆质疑!

预习题答案

注音:wěn jǐ jiào cuàn cí niē

常识:1、马南邨,历史学,杂文,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2、《斩经堂》

(4)默读(2—8)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中关于《斩经堂》吴汉杀妻的大致情节是什么?

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王莽女儿为妻,为报王莽杀父之仇,在母亲的促使下,使妻子自杀。即:吴汉杀了妻子。

②第(4—8)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哪条证据是最主要的?

据《后汉书吴汉传》记载,吴汉没有娶王莽的女儿,吴汉杀妻是无稽情节;吴汉与妻子关系正常,吴汉妻子的名位也很正常,没有杀妻可能;;吴汉为人朴实厚道不会杀妻。最主要的是第(3)段中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5)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另一方面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要照搬史实,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编滥造。(6)理出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第二部分(2):介绍《吴汉杀妻》。

第三部分(3-8):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四部分(9):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

预习诊断:1、略 2、由旧戏《斩经堂》说起,提出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3、记叙为下文的批驳树起靶子。

4、论据: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5、提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太奸诈,多疑,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很好。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并不那么坏。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大小猫洞》预习学案

宁阳九中张晓彬

预习目标:

1.学会从故事中、生活中悟出道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2.学习本文叙述故事、分析故事的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预习重点:

1.学习本文叙述故事、分析故事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预习任务:

1、预习要求

(1)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课文内容,并作重点圈画。

2、预习活动

(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①注音

爵()士仆()人矮()小

徒()步泮()宫祭()礼

②词语解释

[无独有偶]

[徒步]

(2)自读课文,回答。

①本文的两个故事蕴涵了怎样的道理?

②本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③请写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3)语言品析

①双方平等了。各有所得,各霸一方。(粗体字用得好在哪里?)

②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体会“无独有偶”一词的作用。)

3、预习结论

通过预习,我学到了:

预习诊断:

1.请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泮宫( ) 仆役( )

2.作者是如何看待牛顿给猫开两个洞的?

3.思考一下本文语言和结构的特点。

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你发现哪些疑难点,请大胆质疑!

预习题答案:

(1)注音释词:jué pūǎi tú pàn jì

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步行。

(2)①本文的两个故事蕴涵了怎样的道理?

作者通过故事告诉大家,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人为本。

②本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讲述并分析大科学家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讲述并分析晏子使楚的故事——文庙的门和桥以人的等级为标准——北大的门和桥人人可过——小结:故事里面有道理。

③请写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3)语言品析

①双方平等了。各有所得,各霸一方。(粗体字用得好在哪里?)

“霸”字准确生动,体现了以“猫”为本的思想。

②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体会“无独有偶”一词的作用。)

过渡自然,“独”指代上文,“偶”引出晏子使楚的故事。

结合上下文看,语言幽默、风趣,联想丰富。

要写好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选好关键词也很重要。

预习诊断:

2、答案与提示:作者认为牛顿不是不灵活,而是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

3、答案与提示: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拉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行文流畅,如话家常,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世上没有傻问题》预习学案

宁阳九中张晓彬

预习目标:

1.领会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在议论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2.认识到世上没有傻问题,应该永葆可贵的好奇心。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预习重点:

1.领会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在议论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2.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预习任务:

1、预习要求

(1)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课文内容,并作重点圈画。

2、预习活动

(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①加粗字注音

疏()忽瞥()贬()低脆()弱

深奥()乏()味呵()护灌()输

②词语注释

[滔滔不绝] [疏忽]

[贬低] [嘲弄]

[脆弱] [乏味]

(2)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思想深刻体现在哪些方面?

②高中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提出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③请写出本文的行文思路、闪光的思想和表达特色。

(3)语言品析

①时不时的,我会非常幸运地给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讲课。(粗体词表达了什么感情?)

②为什么成年人在不到六岁的孩子面前要装作无所不知?(“装作”一词用得好在哪里?)

③承认我们不知道某些东西又怎么了?我们的自尊心竟如此脆弱吗?(这里为什么连用两个反问句?)

3、预习结论

通过预习,我学到了:

预习诊断: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瞥()见疏()忽贬()低乏()味

脆()弱倾()向呵()护幸()运

愚()蠢领域()疑虑()渴()望

2.阅读课文“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它不仅是青春期的问题。--------但是仅仅鼓励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给他们关键的进行思考的工具。”回答下列问题。

(1)能否将粗体词语“贬低”替换为“称为”?为什么?

(2)“许多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他们的表现是,内在原因是,正确的做法应是。

(3)从文中可以知道:“月亮是圆的”与有关。

(4)“这绝不是傻瓜式的问题”一句中的“这”指代的是。

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你发现哪些疑难点,请大胆质疑!

预习题答案:

(1)注音:shū piē biǎn cuìào fá hē guàn qīng

释义:比喻话多,连续不断。粗心大意,忽略

故意降低对人或对事物的评价。没有趣味。

禁不起挫折,不坚强。嘲笑和戏弄

(2)①本文中心论点鲜明:世上没有傻问题,应该敢于提出问题,永葆可贵的好奇心。每一个问题都表明孩子们渴望理解这个世界。孩子们害怕提问有诸多原因,但主要来自“成年人”。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提问,并教会他们思考。

②一方面,同学们不许某位同学杰出,社会教给人们的短期满足心理,社会对于知识的回报不够,对学生的期望太低,缺少学习的激情,保持兴趣的孩子被贬低为“傻子”。另一方面,许多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

(3)①“幸运”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保有可贵的好奇心的由衷的喜悦。

②“装作”一词运用准确,因为成年人并不是“无所不知”。

③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地表达了成年人应该抛去私心杂念,勇敢地表示:有些知识我们是不知道的。鼓励我们永葆好奇心,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寻根问底。成年人学会了虚伪。这句话体现了本文的主要思想价值。

预习诊断答案:

1.piē shū biǎn fá cuì qīng hē xìng yú yù lǜ kě

2、(1)不能。因为粗体词语“贬低”的意思是故意降低对人或对事物的评价,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如果替换为“称为”,则表明客观情况就是如此。所以不能替换。

(2)以生气或嘲弄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或者迅速地转到别的东西上面:“你希望月亮什么样,方的?”不知道答案又不愿意承认试着解释、查百科全书、带孩子去图书馆、承认不知道并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

(3)重力是一种将物体拉向任何世界的中心的向心力及岩石的强度

(4)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述不当的问题,以及在不恰当的自我批判之后提出来的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文课前预习学案

第七单元课前预习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奇珍异宝金碧辉煌不可估量天南海北风景名胜历史文物象征精华灰烬 2、查一查,你对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有哪些了解? 3、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熟读并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预习作业】 一、找近反义词。 (近义词)宏伟——瑰宝——仿造—— 掠走——销毁——估量—(反义词)破坏——热闹—— 二、词语解释: 举世闻名——宏伟—— 殿堂——饱览—— 象征——瑰宝—— 名胜—诗情画意—— 三、填空。 1、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被称为“”、“”,课文主要写了。 2、我还有困惑:。 22、《狼牙上五壮士》 【课前预习】 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 个生字。 2、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任务、大吼、满腔怒火、搏斗、崎岖、横七竖八、尸体、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3、理解词语: 居高临下全神贯注昂首挺胸不屈搏斗崎岖坠落悬崖屹立 【预习作业】 一、我能感受。 我读了()遍课文。我想说()。 二、不同的qi,(填一填,你一定能行)。 ()驱不平琴()书画()自行车各得()所 ()心合力红()飘扬误入()途()形怪状三、动词串串烧。 掷()掷()掷() 跳()跳()跳() 四、填上合适的词。 ()地瞄准()的怒火()地撤退()的声音()地打击()的山路()地指挥()的地形五、信息窗。 1、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挂在半山腰的树枝上而活了下来。葛、宋两位同志苏醒后,忍着剧痛,坚持赶路,经群众帮助,最终回到了部队。 2、聂荣臻司令员给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题的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赵燕英雄光荣传统”。 23*、《难忘的一课》 【课前预习】 1、课文主要内容写什么? 2、作者在教室看到了什么情景?产生什么感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笔记空

1、《长江之歌》是电影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词,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情境,显示出它 ()歌颂了()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 2、第一小节从()入手,抓住了长江 ()特点。第二小节从()入手抓住了长江()的人文特点。 3、“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写出了长江()的情怀,写出它无私的力量。 4、第2小节中“远古”“未来”写出了()“巨浪荡涤着尘埃”写出了()“灌溉花的国土”“推动新的时代”再次见证了 ()不仅()还 ()。 5、“春潮”“惊涛”是长江的() 6、“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写出了长江()的情怀,写出了她的无私力量。 7、诗歌的情感主线是()诗句是 ()。 8、有关长江的诗句( )。 第二课《五彩池》 1、表现颜色的词语中带有水果颜色的有( )等。 2、作者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五彩池的( )表达了作者对()。 3、五彩池的特点是()。 4、五彩池是美丽的,美就美在(),神奇就神在()。 5、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一是:()二是:()三是:( )。 6、第三段中的比喻和排比,写出了()。 7、第四段中的比喻写出了()。排比写出了()。 8、第五自然段中比喻排比写出了()。 9、理解开头和结尾( )。

1、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 2、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3、作者重点从天山的()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美景。 4、第三段“蓝天衬着……银灰的暗花。”作者把()比喻为()()比喻成()说明( )。作者的想象是()。 5、第三段中“那融化的雪水……开的莲花”连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了雪水()溪流抛起的浪像()。 6、第四段中的“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细碎的日影。”“白皑皑”写出了( )“蜿蜒无尽”是说();“重重叠叠”说明了()。()与()相照应,“重重叠叠驳驳”重叠词的运用()。 7、第五段中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作者精确用词把天山的(),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写出了()赛过八寸的玛瑙盘写出了花的(),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写出了花的()。 8、第三段的写作顺序是()。 第四课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1、本文的语言比较独特大量用叠词,对偶句不仅使文章(),还使文章具有一种(),使我们在诵读时,在脑海中就浮现出( )感受到水乡孩子那份()。 2、绍兴的乌篷船是(),是(),是(),是( ),是()是()。 3、绍兴的桥(),载满了()承载了(),留下了()。 4、暗下来了,这是进了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了桥孔了。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写法,写出了(),让我们感受到了()。 5、开头的童谣()结尾的谜语与开头(),尽现了( )。 6、上下桥的规矩让我们感受到了()让人()。 7、课文第三段从()等角度写作者()“滑过去”突出了()。 8、第四段作者对船夫的()描写,写出了()动作描写写出了()。 9、第六段的比喻句,写出了()。 本文通过对绍兴的船和桥及其与孩子们生活联系的描写,抒发了( )的情感。

2017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卷(E)学案

2017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卷(E) 一积累与运用 1.古诗文默写。 ①此中有真意,。②,自将磨洗认前朝。③春蚕到死丝方尽,。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通过对“孤蓬”,“浮云”,“落日”,“班马”这些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也有包含类似词语的诗句: 2.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 歼(jiān)灭提(dī)防戛(gá)然而止耳濡(rú)目染 B.剽(biāo)悍脑髓(suǐ)谈笑风生(shēng)杳(yǎo)无音信 C.愧怍(zu?) 庇护(bì) 脍(kuài)炙人口相形见拙(chù) D.追溯(sù)砭(biān)骨满载(zài)而归有条不紊(wěn)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寒冬腊月,山里的蜡梅相继开放。它们虽然生长在贫jí【】的岩缝间,经受着凄风苦雨的()和无人问津的寂寞,却也无怨无悔;。到了三四月份,生长在高原上的紫花地丁也会自在绽放,三朵两朵地挨在一起,看上去,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花瓣左右对称,向外弯曲,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紫花地丁紫得淡雅,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它虽最微小但并不自惭形huì【】,而且更追求精致,活出精彩。 (1)根据拼音在文中【】中写汉字。(2分) (2)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侵扰/侵袭清新/清纯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2分) (4)运用“即使……也……”的句式为文中横线处写一句话。(2分) 4.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6分) (1)以下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孙权劝学》《香菱学诗》《我的叔叔于勒》分别出自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之手。 B.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孔乙己》《故乡》《社戏》则选自《呐喊》。 C.《骆驼祥子》是老舍最钟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作品通过祥子的人生遭遇,批判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第一次车还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二次买的车很快被大兵抢走了;第三次是他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不久为安葬虎妞只好卖掉。 D.《水浒传》中冒充李逵拦路打劫,后被李逵一刀打翻在地的人是李鬼。《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以绳技或在绳子上跳舞的技术来选拔官员的;他第四次出游,来到慧骃国(国名),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 (2)阅读《格列佛游记》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3分) 她问我是不是愿意住到宫里来。我把躬一直鞠到桌面上,毕恭毕敬地回答说,我是我主人的奴隶,但要是我自己能做主的话,我能终身为王后、陛下效劳,真是莫大的骄傲了。她接着就问我的主人是否愿意将我高价出售。我主人怕我一个月活不到,正巴不得脱手,就要了一千金币。王后吩咐当场就把钱给了他。每个金币大约有八百个莫艾多那么大…… “我”的这个“主人”是谁?被卖到宫里以后,我又经历了哪些危险的事情?试概括出三个。 二古诗文阅读 (一)【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制订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回忆学过哪些诗歌?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3.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 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 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笔记本)(4)举行诗歌朗诵会。(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诗海拾贝阅读材料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白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白鹭》选自《郭沫若文集·丁东草》。1942年10月,郭沫若先生以《丁东草三章》为题一气呵成写完了《丁东》、《白鹭》、《石榴》三篇咏物散文。《白鹭》为整组文章的第二篇,作者以生动的笔调,清新的语言再现了白鹭的精巧和韵致。通读全文,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又可以体悟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诗意追求。诚如作者郭沫若所写“白鹭是一首诗”: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觅食的独特、栖息的悠然、飞行的幽雅等等无不充满韵味,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本文时,宜采用读,细读、精读、品读、赏读,要读出形——白鹭的大小适宜、色彩和谐,读出意——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出情——以心格物,融通自然,读出味——白鹭鸟的无穷韵味,诗意美好追求的韵味无穷。【设想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让学生借助阅读实践,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文本的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真正培养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2、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2、理解把握主题。 3、梳理写作线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

一、阅读《草原》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不用()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 1.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2.作者在片段中概括了草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说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叹()柔美()奇丽() 5.读读短文中画线的句子,“无边的绿毯”指的是______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让人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段落品析。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精品】九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精品学案:第3课废墟的召唤

学案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轮廓.(kuò)远瀛.观(yíng) 甲胄.(zhòu)嗫嚅 ..(niè rú) 迤逦 ..(xī sū) ..(yǐ lǐ)窸窣 绮.辉(qǐ)黛.青色(dài) 2.读准多音字 (1)远瀛观.:guàn 其他读音:guān 组词:观赏 (2)悄.立:qiǎo 其他读音:qiāo 组词:静悄悄 二、重要词语 1.莽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2.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3.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4.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5.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6.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7.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8.瞬息万变:形容极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9.迤逦:曲折连绵。 10.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11.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背景知识 有关火烧圆明园的资料: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四、作家作品 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涵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后门》《三生石》,童话《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1.“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 点拨:从“霞锦”是美丽的、令人充满向往的可以看出“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景。 2.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从作者描绘废墟的词语“寂寞”“空荡荡”“悠闲”“若无其事”,以及“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3.核心图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一课《山中访友》导学案 班级:小组名称: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品析精彩语句。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导学提纲】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品析精彩语句,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 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自主学习】1.标注生字:(栀、嗅、邀、俯、瀑、蕴等,多音字:和、冠)、 标释词语; (德高望重、汩汩、树冠、唱和、犬吠、波光明灭、津津乐道等) 2.在书上标出句子的修辞手法 3.从这些称呼中可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体会所填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你弓着腰,()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我的名字,露珠与我()。 ③喂,()的云雀,()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④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

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教学进度表

一、教材简况: 五年级下册教材秉承了前九册培养兴趣、文化积累、学会学习、整体推进的总特点,从选编课文、设计活动、安排练习等各方面拓宽并深化了学习内容。 五年级下册共10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龙、书、礼物、真诚、劳动、心愿、火与光、角度、破除迷信、我们去旅行。这些单元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文化含量比较大。 例如第一单元龙,选择了《龙的传人》《大人们这样说》《叶公好龙》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乐山龙舟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古代神话、民族发展、古代寓言、民俗等多方面内容;教材还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书法,组织搜集有关龙的工艺品、特产和地名的活动。虽然教材中这一单元不过九页纸,但是通过学习,学生在寻找民族之根、领略中华文化方面,应该有较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要求比较高。 例如:第五单元金钥匙中,丁丁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首李白写的诗,我又通过查找资料知道李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回想学过的李白的作品,对他的印象更深了。丁丁的话提示了三个学习要点: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李白其人其事。2.回忆并整理学过的李白的作品,收到常学常新的效果。3.对李白在历史上的地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右边冬冬说: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文学家,我们也学过他们的不少作品,还自读过一些,我想回头整理一下。冬冬的话是学习更广的延伸: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两位我国的文学家,从纵向上理解作家作品。显然,这个金钥匙综合性很强。 五年级下册教材延续了上册的体例。每个单元依然由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部分组成,以保持教材的连贯性。 1.语文天地中不再安排日积月累,改为每篇课文后面有一栏日积月累,而且内容较少,象征性地提示学生要注意在阅读中积累字词句。 2.教材不再单独列写字表,认写合一。 3.语文天地里不再编写自读课文,阅读量应通过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得以保证。各单元主体课文(共25篇)后面有一两篇拓展性阅读课文(共16篇)。拓展性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必读,字词句的学习可以放给学生自己做,教材不提要求。这些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把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1、《山中访友》——课文记叙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山雨》——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3、《草虫的村落》——课文具体描写了黑甲虫、小圆虫、蜥蜴的生活情景,还简略的写了甲虫的音乐天赋、小虫子的智慧。流露了作者赞叹小虫子友善和谐的相处、勤勉的劳作的思想感情。 4、《索溪峪的“野”》——本文作者通过具体描述索溪峪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索溪峪景色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5、《詹天佑》——课文主要写了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6、《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7、《彩色的翅膀》——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从黑龙江捕捉小昆虫,将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8、《中华少年》——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9、《穷人》——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0、《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11、《唯一的听众》——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12、《用心灵去倾听》——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13、《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目前地球是适合人类生活的唯一星球。告诉我们要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 14、《鹿和狼的故事》——本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诉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着名演说。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16、《青山不老》——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020新编)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诗两首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难点) 3.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大地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正是由于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与不屈的抗争,才换来了抗战的胜利和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预习展示 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初读课文,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 (1)初读课文,用“/”划分诗歌的停顿,用“·”标出重读的字词。 明确: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然后/我死. 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 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前两句诗句,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三、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把握象征意象 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繁衍养育了中华民族,现在却遭受侵略者欺凌的国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笔下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又处在一种怎样的状态中呢? 明确: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河流——悲愤,风——激怒:“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无比温柔:充满了对解放区的向往。 (二)小组讨论,把握主旨情感 1.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这是一只怎样的鸟?这只鸟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而不是“清脆的喉咙”歌唱?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因为这只鸟所热爱的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

1窃读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林海音(1918—2001),台湾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后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2001年因患突发心肌梗塞、脑中风被送医急救,最终在2001年12月1日去世。 预习任务: 1、自学课文中的7个生字、14个生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题。 4、在文中划出写“我”如饥似渴的读书的句子并抄写。 (预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6人小组合作完成) 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jùpàqièdǔcháo cai wūyán ( ) ( ) ( ) ( ) 2、窃:1、偷2、偷偷地 3、谦指自己。《窃读记》中的“窃”选哪一个? 自主、合作、探究: 一、生字词的学习。 1、由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课文中7个生字、14个生词, 并进行抽读的检测。 2、每个小组用自己组的方式向全班展示生字、词语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专心听并纠错。 二、读课文(达到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1.接读课文。(在接读前,各小组在组内接读)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由评价的同学朗读一遍,全班接读完后在小组内进一步练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1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二单元 5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0那树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0 那树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篇散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描写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时的大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二)学法引导 本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需要反复阅读和认真揣摩、品味。既要把它当做语文材料来看待,学习它的遣词造句、精妙构思,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看待,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由于本文思想深刻,感情含蓄,所以朗读时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而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因此要注意把握情感分寸。 (三)审美鉴赏 含蓄隽永的语言美。 本文作者对树怀有深深的敬意、赞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给大树带来令人痛心的命运怀有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但文章没有采取直白的议论和直接抒情的笔法,而是代以客观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既真挚感人,又意味深长。比如,写电锯锯树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却描写得令人惨不忍睹。把锯树说成“屠杀”,把锯树人说成“刽子手”,把清理废墟说成“葬礼”,从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爱憎褒贬,含蓄地揭示了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地思想。而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使场面更是充满悲壮的气氛,其实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正是作者的恻隐之心地体现。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全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使用说明 一、学案的编写意图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为此,我们编写了集教与学于一体的学习资料。 小学语文“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融入了我旗“小语整改”、“自主探究式教学”等科研成果,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了读书训练,重视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得法。整个学习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读书活动有层次、有梯度,导学案的设计真正落实了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 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的基本结构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法提示 学习准备 课时 六年级上册学案课前预习(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学后疑问) 我来盘点 自我挑战 学习过程合作探究自主、合作学习 作业布置 达标训练 拓展延伸 相关链接 三、板块使用说明 学生在学习每课前首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提示、学习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随时看看这些要求,切实做到心中有教材、有目标、有重点、有学法,一句话心中有数,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关于“课前预习”。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课前预习课文的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此环节。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认真的预习课文。它包括三个小版块,即:基础知识、内容了解、学后疑惑。基础知识:主要是本课的字和词认识、理解和书写,是依据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和读书的能力而设计的。内容了解:是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而设计的题目,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大意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学后疑惑: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还有哪些主要疑问记录下来,以供课上学习探究中共同解决,以此培养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能力。 关于“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它涉及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教师点拨指导,是教与学于一体的集中体现,这个环节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圆满完成任务。它包括六个环节:自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27.《青山处处埋忠骨》学案 姓名班级设计者:李忠美 【学习目标】 1、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从中领略他的伟人形象。 3、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从中领略他的伟人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安排 1、读知识链接: 2、学生自读课文3-5次,读准下列词语,读通句子。 拟定勋鉴殉职奔赴踌躇黯然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温馨提示:理解词语意思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 拟定:勋鉴: 殉职:踌躇: 3、浏览课文,说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堂学习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入新课。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 三、品味语言,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主席一共收到几封电报?在文中勾画出每封电报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电报的

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并勾画出来。(温馨提示:在文中第四、五自然段中找语句) 第一语句,我从()词语中,知道了这语句运用了()描写。我从()词语中,体会到了毛主席()的心情,我还知道描写心情悲痛的词语有()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语句,我从()这些词语中,知道了这语句运用了()这些描写方法。我从()词语中,体会到了毛泽东具有常人情感。 3、学习运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方法的句子,体会主席收到第二、三封电报的悲痛复杂心情。 (1)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方法的句子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心理、语言描写方法的句子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在战争嘛(ma),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3)动作、神态描写方法的句子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4、理解毛主席批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我的理解是: 我体会到:作为父亲,毛主席多么想 ...见见儿子的遗体,但是, ...见儿子最后一面,多么想 作为主席,他不能 ..() ..再见儿子最后一面。毛泽东是.(),更是 ..搞特殊化,不能 的!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细致地对人物进行()描写、()描写、()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还领略到他伟人的形象。 (四)、语言运用 小练笔:(仿写)哀痛的一夜。 仿照本课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写一写毛主席收到电报那一夜的情景:主席想了什么、做了什么等。 那一夜,毛主席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内容复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内容复习 第一单元 1、《山中访友》作者是著名诗人李汉荣。文章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加上新奇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2、《草虫的村落》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第二单元 1、《詹天佑》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我们勾勒出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2、《怀念母亲》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慕。 第三单元 1、《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这情。 第四单元 1、“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口号,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 6月25日全国土地日 xx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说明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作比较、拟人、分类别、引资料、下定义 第五单元

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范进中举》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 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读课文两遍,运用工具书完成生字新词。 解.元( ) 作揖.( ) 兀.自( ) 带挈.( ) 绾.了( ) 相.公( ) 细丝锭.子( ) 醉醺.醺( ) 腆.着肚子( ) 啐.在脸上( ) 星宿.( ) 2、走近作者。 3、走进作品及背景。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 2、讨论并归纳文章结构,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3、情节梳理: 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范进中举后 原因 贺礼 称呼 态度 动作 5、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胡屠户?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 化?表现了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当堂评价】 1、听写课后生字新词。 2、补充对联: 上联:忆往昔,无来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课后检测】 完成课后T二、三。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 1、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指出这些语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想想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 2、中举前后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各是怎样的?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原句来。 3、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4、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5、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表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6、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合作探究】 1、主题归纳: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不同的待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以及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炎凉世态。 2、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 【当堂评价】 精读课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不着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