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3课李凭箜篌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3课李凭箜篌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3课李凭箜篌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3课李凭箜篌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3课李凭箜篌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凭箜篌引.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B.吴丝蜀桐张高秋

..高秋:指弹奏的时间

C.芙蓉泣露

....香兰笑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

....凤凰叫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答案】D(昆山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唐代中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中的“吟”“行”“引”都是古文体名。

C.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永遇乐”等;题目要依照词的内容而定,如《赤壁怀古》等。

D.词分婉约和豪放两派,温庭筠、李煜、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周邦彦等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则为豪放派的代表。

【答案】A(白居易应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145年光阴流转,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运动已随着那逝水年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而这首低回婉转的《樱桃时节》,穿越了漫长时光,依然打动人心。

B.正是这些“中国的脊梁”,守卫了我们的家园,铸就了民族的魂魄,夯实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并引领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和胜利。

C.一些西方人认为,“国强必霸”是普适的历史逻辑,他们一直有一种担心:中国不会成为唯一的例外,崛起的中国将是世界威胁最大的。

D.学会在一个感情上彼此牵绊,精神和生活方式上却相距甚远的庞大集体中磨砺韧性和从容,是每一个“返乡书写者”应该具有的品质。

【答案】A(B.不合逻辑,“引领了”不当,应删去“了”。C.语序不当,应为“崛起的中国将是世界最大的威胁”。D.搭配不当,“磨砺”跟“韧性、从容”搭配不当,应将“磨砺”改为“保持”)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李凭箜篌引》,完成后面的题。

4.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答案】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意蕴。

4.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乐音的清脆,“凤凰叫”写乐音的和缓,“芙蓉泣露”摹写乐声的惨淡,“香兰笑”显示乐声的清丽,有形神兼备之妙。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

咏怀二首(其一)

[唐]李贺

长卿①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②,金泥③泰山顶。

【注】①长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公元118年,被免官,闲居茂陵。②一简书:指司马相如的遗作《封禅书》,后被汉武帝封禅泰山所用。③金泥:水银和金子搅拌用于涂封封口,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书》。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首句直接入题,交代了司马相如闲居茂陵这一历史史实,为下面写景、叙事张本。

B.第二句写绿草茂盛,挂满井边石栏,勾勒出一幅荒芜、萧条的画面,意在表现司马相如居住环境之恶劣。

C.第三句采用白描手法,普普通通一个“看”字,蕴含无限深情,描绘出司马相如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D.第四句承接上句“看”字而来,描绘了一幅春风轻拂、佳人鬓发飘飘的唯美画面,不禁令人陶然心醉。

【答案】B(“意在表现司马相如居住环境之恶劣”理解有误,重在表现一种清幽雅洁的环境氛围)

7.简要赏析诗歌后两联。

【答案】①颈联采用比喻手法,写司马相如像残断的草梗被梁王和武帝弃置不用,寄寓了诗人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②尾联采用对比手法,仅留的“一简书”与其泰山顶封禅被奉为至宝对比鲜明,表现了司马相如的过人之才,隐含了诗人对他未尽其才的遗憾。③颈、

尾两联再行对比,彰显了司马相如生前的落寞与死后的表面荣耀,诗人的怨愤之情油然而生。

四、语言表达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①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__,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③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而且影响着人类的活动②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第13课李凭箜篌引》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13 课李凭箜篌引》课文同步练习 (时间:60 分钟分值:70 分) 、基础达标(每小题3分,共15 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颓唐(tu i) 啼叫(t i) 缔造(t i )挣脱(zh e n g) B.神妪(y u )沤肥( b u) 怄气(b u)讴歌(o u) C?蛟龙(ji a o)渐染(ji a n) 症结(zh e n g )毗邻(p i) D.谄媚(xi a n)信笺(ji a n) 粗犷(ku a n g )剔除(t i) 答案B 解析A项,缔(d i ) ;C项,渐(ji a n) ; D项,谄(ch a n),犷(g u a n g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凭箜篌引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B.吴丝蜀桐张高秋高秋:指弹奏时间 C?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凤凰叫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答案D 解析形容乐音清脆。 3 .我国诗歌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下列诗句表现手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是( )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⑥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③/②⑤/④⑥ C?①⑤/②④/③⑥ D.①③/②④/⑤⑥ 答案 C 解析①⑤为“兴”;②④为“比”;③⑥为“赋”。4.下列对联与其所称颂的人物,匹配不当的一项是( ) A.旨高辞远,同风雅并体;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屈原 B.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陶渊明 C?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杜甫 D.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 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辛弃疾答案D 解析D 项,所称颂的人物应是陆游。对联中有多处暗示,“宦游西蜀”,陆游曾留蜀多年,喜蜀地风土,为纪念蜀中生活,故题其诗词全集为《剑南诗稿》; “志复中原”在陆游的诗《示儿》中有所体现;“铁马”出自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 5.下列对加引号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答案A 解析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二、文本训练(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 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 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 飞湿寒兔。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作业:第13课李凭箜篌引

第三单元第13课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李凭箜篌引.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B.吴丝蜀桐张高秋 ..高秋:指弹奏的时间 C.芙蓉泣露 ....香兰笑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 ....凤凰叫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答案★★】D(昆山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唐代中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中的“吟”“行”“引”都是古文体名。 C.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永遇乐”等;题目要依照词的内容而定,如《赤壁怀古》等。 D.词分婉约和豪放两派,温庭筠、李煜、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周邦彦等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则为豪放派的代表。 【★★答案★★】A(白居易应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45年光阴流转,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运动已随着那逝水年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而这首低回婉转的《樱桃时节》,穿越了漫长时光,依然打动人心。 B.正是这些“中国的脊梁”,守卫了我们的家园,铸就了民族的魂魄,夯实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并引领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和胜利。 C.一些西方人认为,“国强必霸”是普适的历史逻辑,他们一直有一种担心:中国不会成为唯一的例外,崛起的中国将是世界威胁最大的。 D.学会在一个感情上彼此牵绊,精神和生活方式上却相距甚远的庞大集体中磨砺韧性和从容,是每一个“返乡书写者”应该具有的品质。 【★★答案★★】A(B.不合逻辑,“引领了”不当,应删去“了”。C.语序不当,应为“崛起的中国将是世界最大的威胁”。D.搭配不当,“磨砺”跟“韧性、从容”搭配不当,应将“磨砺”改为“保持”)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李凭箜篌引》,完成后面的题。

2020高中语文 第13课 李凭箜篌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3课李凭箜篌引 1.作家作品 李贺(791—817),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27岁病逝。 其诗风格奇崛幽峭,浓丽凄清,被后人称为“”,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有“”之称。 作品:著有《昌谷集》,名篇《老夫采玉歌》等。 2.创作背景 《李凭箜篌引》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3.给加线的字注音 箜篌()神妪()瘦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 1.长吉长吉体诗鬼《雁门太守行》 3.kōng hóu;yù;jiāo 4.弹奏;国都;形容乐音清脆;形容乐声清丽;引来 1.前四句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有何艺术效果?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引起读者的兴趣,欲擒故纵。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别具一格。 2.诗歌是怎样表现出“箜篌”演奏的优美音乐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描写、瑰丽的比喻以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来写音乐,突显了李凭箜篌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1)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让长安城变得冷气森森;惊动了南天门的紫皇天帝;使补天石破,秋雨淅沥;令神山中神女捧琴,讨教绝技;让老鱼瘦蛟在幽涧里,跳波起舞;使月宫前吴刚倚树,彻夜不眠。通过非凡的音乐感染效果来衬托表现弹奏音乐的美妙。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象,赞扬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全首诗多用了比喻性意象来赞美李凭弹箜篌时的情景美、旋律美和弹技美。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3.品味诗歌语言:诗歌遣词用语富有表现力,请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诗,分析体味其遣词用语的妙处。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中“老”“瘦”二字,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得极生动,“老”“瘦”形象地写出了“鱼”和“蛟”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形象,现在竟然能伴随者音乐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从侧面表现了音乐的强大魅力。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女娲(wā)泣露(qì)箜篌(hóu)歌行(xíng) B.芙蓉(fú)奢望(shē)昂然(áng)纠缠(jiū) C.倚靠(yǐ)神妪(qū)巨擘(bò)谦恭(gōng) D.颓然(tuí)战栗(lì)突兀(wù)雕琢(zhuó)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演奏 B.李凭中国弹箜篌中国:指中原地区 C.十二门前融冷光融:沉浸 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 3.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描绘李凭弹奏箜篌给人们的感受、乐声的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是驰骋自己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B.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动之物,调动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 蕴含的情感。 教学建议: 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 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 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首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 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诵读古诗 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 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 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 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声”是诗作思想

情感的声韵体现。 二、阅读课文诵读指导,理解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 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 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 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 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读而出声,始能 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 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 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 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特简单,就三 个字--念,背,打。念,是读书,读给自己听;背,是读书(不看着书读),读给老师听;打,是打手板,背不过课文 的打手板,打完了还要念,念完了还要背,背不过还要打。 虽然方法简单,但是私塾在培养人们学习古文方面的贡献那 是有目共睹的。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课标新理念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感悟法,阐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重点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材分析:这事以后秒学音乐的诗歌,比起情景交融的诗歌来说,更加的抽象,更加的深奥。学生在接受的时候,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新课准备 1.作者简介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3、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4、引,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三.内容赏析 (一)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翻译: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赏析: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 韵》赏析指导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doc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 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 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 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 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 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 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 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 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 感情。 三、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 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 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展示韵律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学参考 0529 1814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学目标 一、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 二、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诗词中的某些句子,往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 单元说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因声求气”之说早已有之,韩愈、柳宗元、苏洵等人都有这方面的阐述。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声求气”说影响较大,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旧是有指导意义的。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3课 李凭箜篌引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3课李凭箜篌引 “且歌且行”是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傲视群雄、博情壮志的风流。行与天地间,望尽历史,看遍人生,思及天下。他不是没有活力的老骥,他是一匹志在千里的骏马! “且歌且行”是李白“痛饮狂歌飞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无拘无束、张扬个性的潇洒。把思想交给一轮明月,舞于山月之间,无视功名,无视尘世。 “且歌且行”是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无惧风雨、放浪形骸的坦然。 视外界的诽谤如粪土,任凭他人恶意的指责也不理会,歌也风流,行也潇洒! “且歌且行”是一种融入自然的风流,是相驳于劳碌和无为的洒脱,只要有这样一种人格,有这样一种气质,我们就可以握一份清浅,写一份诗意,静醉流年…… 美 字 体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赏美文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最早的出处,当为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作此诗的813年,正值唐王朝多事之秋的开始。诗人写了汉武帝刘彻魂魄夜返颓败汉宫、三国魏官迁移承露铜人的故事。整首诗作奇绝冷峻,亦有些艰深晦涩。因为此因,后世之人舍弃了整个项链,摘取了其中点亮了全诗的夜明珠——“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说上天与人一样,如果也有了喜怒哀乐,有了感情,它也很容易老去。以人道喻天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道出了常人想道而未道之理。寄情至 深

,故深入人心。 到了200年后的北宋,终于有诗人石曼卿,为这一孤单了200年的“才子”找到了门当户对的“佳人”,找到了最终的归宿。续成后的全联,即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稍后,文坛巨擘欧阳修亦作词《减字木兰花》,直接引用了李诗之句: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瑟瑟。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此处使用“天若有情天亦老”,有所翻新但天衣无缝,情深意切、凄美感人。但后尾句却似乎走向了缥缈虚无、无所着力,使得整首词远较李贺原诗及下文的毛诗为逊色。 清代诗人孙洙,在其词作《河满子》同样用了“天若有情天亦老”: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馀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遥遥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此处对“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使用略显生硬与牵强,则较欧词为逊色,但是整首作品仍不失为佳作。 孙洙之后,再一次对佳句的使用,当为革命诗人毛泽东了。其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作于解放战争之际,有对胜利之师的热情盛赞,亦有对其殷切希望,最后,诗人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地写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种源于骨子里的自信与大气,彻底除尽了“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感伤之情。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能记取这一佳句,多半源于此处了,其次才能回溯到李贺之诗了。毛诗之后,似乎再无名作以借此佳句了。 千百年来,众心共鸣之声不断。“天若有情天亦老”,于李诗之中,是一种穷困潦倒、命途多舛的无奈,于欧词之中,是一种离愁别绪的高雅凄美,于孙词之中,别绪离愁有增无减,于毛诗之中,则又化为胜者王霸之气。而于梦零新诗,似又重归于思别之情。共同之处,皆因一个情字未了。 【课内挖掘】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弹奏箜篌竟然有这样美妙的效果,通过李凭的纤纤巧手,表现出音乐繁花似锦、万物动容的“天花乱坠”之感。 [适用话题]可用于“学会欣赏”“音乐的魅力”“技术高超的魅力”“美”等话题。

《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书人生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意象的象征含义,了解乐器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目标:体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于写音乐的诗歌? 明确:白居易《琵琶行》 问:谁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描写音乐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补充:白居易《琵琶行》 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板书:李凭箜篌引) 学生自己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和题目的内容,并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二、走近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又名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3课李凭箜篌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3课李凭箜篌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凭箜篌引.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B.吴丝蜀桐张高秋 ..高秋:指弹奏的时间 C.芙蓉泣露 ....香兰笑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 ....凤凰叫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答案】D(昆山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唐代中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中的“吟”“行”“引”都是古文体名。 C.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永遇乐”等;题目要依照词的内容而定,如《赤壁怀古》等。 D.词分婉约和豪放两派,温庭筠、李煜、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周邦彦等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则为豪放派的代表。 【答案】A(白居易应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145年光阴流转,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运动已随着那逝水年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而这首低回婉转的《樱桃时节》,穿越了漫长时光,依然打动人心。 B.正是这些“中国的脊梁”,守卫了我们的家园,铸就了民族的魂魄,夯实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并引领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和胜利。 C.一些西方人认为,“国强必霸”是普适的历史逻辑,他们一直有一种担心:中国不会成为唯一的例外,崛起的中国将是世界威胁最大的。 D.学会在一个感情上彼此牵绊,精神和生活方式上却相距甚远的庞大集体中磨砺韧性和从容,是每一个“返乡书写者”应该具有的品质。 【答案】A(B.不合逻辑,“引领了”不当,应删去“了”。C.语序不当,应为“崛起的中国将是世界最大的威胁”。D.搭配不当,“磨砺”跟“韧性、从容”搭配不当,应将“磨砺”改为“保持”)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李凭箜篌引》,完成后面的题。 4.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李凭箜篌引 授课人:陈冰授课班级:高二(3)班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赏析诗的内容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身临其境地听过一场音乐演奏会吗?今天,我们跟随李贺梦回唐朝聆听一场演奏会。这是怎样的一场演奏会呢,演奏者又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来寻找答案。 二、演奏前——准字音,找信息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 2、速读全诗,找出这场演奏会的演奏者、演奏的乐器、演奏的时间、演奏的地点。 演奏者:李凭乐器:箜篌时间:高秋地点:中国(国都长安) 三、演奏中——文本赏析 1、结合注释自读全诗,找出诗中直接描写李凭音乐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音乐什么特点? 昆山玉碎凤凰叫——清脆和缓 芙蓉泣露香兰笑——惨淡清丽 朗读指导:昆山玉碎——读出气势、语调高昂、语速较快、重读“碎”; 凤凰叫——声调轻柔,语速较慢; 芙蓉泣露——语调低沉,语速较慢;香兰笑——读出欢快的感觉,重读“笑”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 浮云江娥素女紫皇五色石神妪老鱼瘦蛟吴质玉兔 3、这些听众听李凭演奏时有何反应?(可选取你喜欢的一两个听众来讨论) 天空浮云——停步聆听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至上紫皇——扣动心弦 补天女娲——听得入迷惊天地,泣鬼神 山中神妪——折服请教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伐树吴刚——通宵不眠 月宫玉兔——如醉如痴

朗读指导: 天空浮云——停步聆听 朗读指导:空山凝云—语速稍快,声调高昂;颓不流——语速稍慢,读出沉醉感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朗读指导:语速稍慢,语调低沉 补天彩石——石破天震 朗读指导:重读“破、惊”,读出山崩地裂之感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朗读指导:语速稍快,重读“跳、舞” 四、演奏后——明手法 李凭的箜篌演奏的确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魔力,那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侧面烘托: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五、小结:诗人李贺通过写听众们的反应,烘托了李凭箜篌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及其弹奏技艺的高超。 六、课堂检测 1、对《李凭箜篌引》内容及手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烘托音乐本身,赞美了李凭的精湛技艺。 B、诗歌意象驳杂,诗人又通过“啼、愁、泣、冷、寒”等表消极的词汇来渲染悲伤清冷的气氛。 C、诗歌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色彩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诗歌主要采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箜篌的声音,突出了音乐强烈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2、阅读下文,思考该文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罗敷的美貌?并加以分析。 陌上桑(汉乐府)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手法:侧面描写 分析: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惊叹、赞赏、痴迷等反应来突出罗敷的美貌。 七、探究:课后作业 在这首诗中,诗人李贺仅仅是想赞美李凭箜篌演奏的不同凡响和演奏技艺的高超?有人说在“惊天地,泣鬼神”的音乐背后隐藏着诗人坎坷的人生遭际。谈谈你的看法?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一、导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因声求气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1、因声求气:因:依据;声:声律(节奏、平仄、押韵); 求:探求;气:诗的精神。 2、吟咏诗韵: 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玩味,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音韵——诗韵 三、方法解说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新城道中》苏轼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喜:气满声高)《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悲:气沉声缓) 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惧:气提声凝)

第13课李凭箜篌引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 第13课李凭箜篌引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女娲(wā)泣露(qì)箜篌(hóu)歌行(xíng) B.芙蓉(fú)奢望(shē)昂然(áng)纠缠(jiū) C.倚靠(yǐ)神妪(qū)巨擘(bò)谦恭(gōng) D.颓然(tuí)战栗(lì)突兀(wù)雕琢(zhuó) 【答案】C 【解析】“妪”应读作yù。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李贺的诗歌描写了一个个的意境,有羲和敲打着的发出玻璃声的太阳,满布寒霜而敲不响的战鼓,老兔寒蟾泣成的天色,把我们带入梦幻世界。 ②唐诗高峰之后,宋人,开启了好议论、重理趣、以文为诗、追求平淡的诗歌发展方向。 ③陆游继承陶渊明、李白、杜甫等大家的传统,根植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在平易晓畅中呈现出一种之气。 A.光怪陆离自出机杼恢宏大度 B.波谲云诡别出蹊径踔厉风发 C.光怪陆离别出蹊径踔厉风发 D.波谲云诡自出机杼恢宏大度 【答案】C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描绘李凭弹奏箜篌给人们的感受、乐声的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是驰骋自己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B.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动之物,调动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

C.“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可以看到李贺奇异的想象,有着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很强。 D.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故而使人难以把握诗中描写的音乐美。 【答案】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李贺通过色彩意象的组合创造出的意境氛围是多种多样的。 ①犹如华彩乐章中的高潮部分,成为全诗意境凸现的点睛之笔 ②充分发挥色彩营构意象、表情达意的功能,并使它在创造意境上起到重大的作用 ③李贺诗歌中色彩的最独到之处,就是把色彩这一形式因素纳入诗歌的总体艺术构思之中 ④都是一首诗中最精彩传神的警句 ⑤他的作品中很多描绘色彩和色彩意象的诗句,如“剑光照空天自碧”“雄鸡一声天下白”等 A.③②⑤④① B.③④⑤②① C.⑤②③①④ D.⑤④①③② 【答案】A 【解析】由⑤中的“他的作品中”可知,⑤不能排在首位,因为“他”指代不明,故可排除C、D两项;由句意可知②紧承③,④①紧承⑤,故可排除B项。 5.题记是写在书的正文前或文章题目下面的文字,多为扼要说明著作的内容或主旨,有的只引用名人名言。 请参考下面的为李煜的词《虞美人》写的一则课文题记,为《李凭箜篌引》写一则课文题记。要求语言优美生动,60字左右。 春花开,秋月圆,人生美好的时光终有完结;小楼夜,东风起,李后主独自凭栏,难忘旧事;雕栏存,玉砌在,只是物是人非万般皆改;满腔愁,一江水,徐徐缓缓流淌至今。 【答案】吴地精丝,蜀地桐木,精美绝伦的箜篌在李凭手中奏起旷世奇弹;昆山玉碎、芙蓉泣露之响,空山凝云、石破天惊之势,一曲终了,留下了悠悠余韵,借着“诗鬼”之笔流传至今。 【解析】给课文写题记时,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手法与情感的基础上,参考示例,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进行写作即可。 6.中唐诗坛上出现的《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以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的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3课李凭箜篌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3课李凭箜篌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手法。2.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3.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课内自主学习 一文化常识 1.本诗背景 本诗写于元和六年(811),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甚至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1)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表决,以多数决定。 (2)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后演变成指全国各地,指天下、世界各地。 (3)“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故以姬为姓。 (4)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用龟甲占卜叫卜,用筮草占卜叫筮。 (5)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二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箜.篌(kōnɡ) ②瘦蛟.(jiāo) 2.词语解释 (1)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演奏 (2)李凭中国 ..弹箜篌中国:即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3)昆山玉碎 ....凤凰叫昆山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4)芙蓉泣露香兰笑 ...香兰笑:形容乐声清丽 (5)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 3.词类活用 石破.天惊.逗秋雨 (动词,都为使动用法,“破”,使……破;“惊”,使……惊) 4.默写填空 (1)《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诗句是:“”。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诗句是:“”。 (2)《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消融。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练习

《李凭箜篌引》课后作业 一、知识链接: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2、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二、完成下面基础知识梳理。 1. 字词书写及注音。 kōng hóu(箜篌)教(jiāo )神yù(妪)瘦蛟(jiāo ) 露(lù)脚暴露(lù)揭露(lù)露(lù)天 露(lòu )马脚露(lù)头角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吴丝蜀桐张高秋(弹奏) (2)李凭中国弹箜篌(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3)石破天惊逗秋雨(引) (4)露脚斜飞湿寒兔(露珠下滴) 3.翻译。 三、小组探究。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