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疗药品)中医中药学概述

(医疗药品)中医中药学概述

(医疗药品)中医中药学概述
(医疗药品)中医中药学概述

第二十讲中医中药学概述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阴阳五行学说

三、经络及经络养生

四、八纲辨证

五、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

六、中医养生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3.恒动观念

二、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学说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五行学说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3、事物的阴阳属性举例

三、经络理论、经脉与阴阳

1、定义: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经脉,大多循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径路。

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

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

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2、经脉与阴阳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五藏六腑的经脉一共有十二条。

其中六条阴经与五藏相关;

太阴指阴气最盛的时候,

少阴指阴气稍微小一点,

厥阴指阴阳转化的时候;

六条阳经与六腑相关。

少阳阳气刚刚生发起来,

太阳阳气盛大,

阳明由阳向阴转化的时候。

假设十二经脉是从肺经开始循行的,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经过各脏腑最后到达肝经,再从肝经又回到肺经,像一个圆一样,没有起点和终点,也不会停止,从而运行全身的气血。

3、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是

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处;

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处;

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2寸;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和络互相沟通,

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

?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为表里,

?足少阳胆与足厥阴肝为表里,

?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为表里。

?手太阳小肠与手少阴心为表里,

?手少阳三焦与手厥阴心包为表里,

?手阳明大肠与手太阴肺为表里。

5、十二时辰与经络养身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宜喝水。?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需吃早餐。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宜慢饮水。?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宜午睡。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宜休息。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次增强心的力量宜散步。

?亥时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宜运动、多喝水。

?(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宜安静。?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其中4时呼吸最弱。

6、经络养身

锻炼心包经的方法(拨心包经)

?妙诀是要先从弹拨极泉穴开始,(就是我们腋下的大筋处),拨的时候要像弹琴一样。一拨它,小指和无名指就会麻,找到麻的感觉才可以往下拨,边拨边深呼吸。弹拨极泉这一个

穴位本身就可以治疗:胸闷、悲伤。心情不好、肩背痛、呼吸不顺畅,弹拨这儿就可以了。

?极泉就是最高的泉,弹拨极泉就可以通经脉。

?经脉如一条河流:出发地为井穴.井穴通常又是阴经、阳经交汇之所.所以井穴不通.气血就不通。井穴又多分布于指尖、脚尖.所以要多活动手脚啊。

足阳明胃经

?从鼻翼一直下行到足部,是贯穿人体、从上到下的一条大经脉,非常重要。只要是胃经经过部位的病以及血方面的病,都可以从胃经去治。

?胃经起于迎香,往上一直走到山根,然后分为二支,一支走脸,另一支沿着头角至额颅。

?胃经朝下沿着颈部,经过乳中(即乳房正中线),直下到大肠。

很多乳腺病,如乳腺结核、乳腺炎都可从胃治。

?胃经到大肠后一直向下沿着腿的前侧走。在这里有一重要的穴位叫足三里,这是一个长寿穴。经常按摩足三里是养护胃气的好办法。

?足少阳胆经

?是循行在我们人体侧面的一条大经脉,它是我们身体活动的枢纽,每天按照胆经的循行位置,多拍打拍打腿的两侧、身体的侧面,对身体很好,据说对减肥也很有效。

?因为“胆主生发”,“十一藏皆取决于胆”,每天晚上,阳气都要进入。拍胆经一定要一直敲到头的两侧.让整条经的胆气都生发起来。身体里和阴气相合,这时人才能睡着觉,到了第二天,靠胆气的生发调动阳气起来开始新的工作。?拍打少阳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提升吸收能力,对脂肪肝一类的病非常有好处。现在很多人吸收能力并不好,吃了很多好东西,吸收不了,都堆积起来成了垃圾。像脸大脖子粗、两腮特别肿、肚子特别大都是吸收能力出问题了。两腮特别肿

就是《内经》的“颔肿”,是小肠经的吸收出问题了,可以通过激发胆经经气使小肠经的经气振奋起来,提高吸收功能。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最重要的两条奇经就是任脉和督脉,它们一个是“阴的海洋”,一个是“阳的海洋”。它们要是病了,最难治疗。

?督脉病了是强直,任脉病了是子宫肌瘤,都是会影响生育。?督脉司气,主要与脑、’肾、脊髓、生殖等方面的疾病有关.治疗男性的病的时候以督脉为重。

?任脉司血,与女子妊娠、月经关系密切,妇科方面的病主要调理任脉。

任脉

?任脉的循行路线起于中极之下,在小腹部(脐下四寸),上毛际(阴毛)。然后循腹里上关元(脐下三寸),再上行至咽喉。?咽喉是一个很重要的部位,很多经脉上到头部必经咽喉,所

以咽喉病反映了很多经脉的病症。再循咽喉上颐。笑一下,脸上那个动的地方叫颐。“颐”就是欢乐的意思,颐笑就是微笑。然后循面人目到目内眦,也就是内眼角。

督脉

?督脉从肚子里面的位置发出,是前后阴相交的地方,所以督脉和生殖器的关系很密切。然后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一块儿上行,与足太阳经到目内呲;再“上额”交“巅上”,进入脑内;再从脑后正中线下行.一直走到肾。督脉实际上就是走脊柱,一直上行到脑,上到百会,然后在人中与任脉相交汇冲脉。

?任、督同源异流.治月经病就是治任、督、冲三条经脉。?“督脉为病,也就是常说的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期一般在十七八岁,多发于男孩。

?男子的发育期一般在二八年龄——十六岁,如果这个时期肾精外泄过度,就会造成强直性脊柱炎。所以说一定要让在发

育期的孩子多运动,多学习一些文化方面的东西,别让他想淫欲这些事,否则很容易得强直性脊柱炎。

?女子的月经就跟任脉、督脉、冲脉有关。任脉是阴脉,督脉是阳经.阴阳相合才可以来月经。治月经病是治任、督、冲三条经脉。

头发胡须与奇经

头发是肾之华,血之余,跟肝、’肾有关。胡子则可以看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三脉气血。肝肾虚头发白。两鬓白是少阳火盛,肝血不敛。如果头发白了而胡子没白说明奇经八脉没有伤。但若胡子白了,头发没白,说明奇经八脉先伤了,肾还没伤。若胡子特别漂亮,说明他气血特别足。

花白头发与性格气血都有关。情绪不稳定,一激动头一热,一失落头一凉,阴阳不定,所以头发就容易花白。发为血之余,血不足头发也会变白和干枯。

肾主骨,骨和头发是否结实茂盛,跟脾的运化有关。在饮食上,如果过食甘甜,脾运化过度,就会抑制肾主骨的功能,表现为掉头发,掉头皮屑。所以治疗掉发,第一就是少吃甜的,

然后就是要保护自己的元气。

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活动手指、手腕,因为肘膝关节以下有很多重要的穴穴位。比如说摇大指就是在摇动肺经。

常做手指操,手来回动,这样可以让井、荥、输穴都动起来,没事活动活动手指是很好锻炼方法。

四、重要穴位介绍

针灸穴位口诀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颈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酸痛取阿是,胸肋内关谋。

1、足三里

?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还有保健作用。要想长寿.就要常灸。灸就是把艾草放在上面直接烧,来刺激经气,让胃经的功能活跃。

2、委中、阿是

?腰背委中求委中是在膝关节的膝窝里边,属于膀胱经,这个穴位比较深,只能针剌。如果我们刚刚着凉的时候,扎一针下去就会出一身的汗,寒气就从汗中散解,感冒马上就好。如果委中这个地方容易疼是膀胱经的问题。

?酸痛取阿是

阿是穴不一定特指哪些穴位,是疾病在身体上的一些反应点。这是在有病情况下临时治疗用的穴位。

委中——膀胱经

[位置]:膝窝横纹中央

[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

3、列缺、合谷

?头项寻列缺列缺是肺经的络穴。当两手虎口相对自然交叉时,食指在上所按到的地方就是列缺穴。摸到列缺时会感到这里像有裂缝一样,古人认为它是天地的裂隙,阴阳的交界。列

缺还和任脉之气相通,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活动手指、手腕。肺、大肠经以及任脉,经络所经过的地方的疾病都可以通过针刺列缺穴来治疗。

?面口合谷收就是合谷穴,在大肠经上。

4、内关

?心胸内关应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是可以沟通表里阴阳的穴位,一针下去立刻就可以宽胸解郁。没有针的时候使劲地掐也有一些作用,不过比针刺的效果会差很多。

?生了一口大气以后,胸部或者两胁也特别憋闷,就应该针剌内关,

内关——心包经

?[位置]: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虚烦,胃痛,呕吐,癫狂,头晕,肘臂挛急,呃逆,失眠等

5、迎香

6、神门

7、耳穴图

五、治疗举例

1、头痛的穴位治疗

现代医学

?紧张性头痛、

?神经血管性头痛、

?高血压头痛、

?偏头痛、

?生理机能性头痛(经前期头痛)、?脑震荡后遗性头痛、颅内压增高中医

?头风,或偏头风

?主要机制:

头部气血失和,经气逆乱,

经络阻滞,不通而痛。

(1)太阳经后头痛百会风池

(2)阳明经前头痛攒竹合谷

(3)少阳经侧头痛风池太阳

(4)厥阴经巅顶痛百会

六、洗脚与养生

足部有六条经脉,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它有极密切的关系。

足跟主要与肾经和膀胱这两条经有关系。更年期,人从肾经里调经气上来,即调肾经的老本,那么足跟就会出现疼痛。这就是“人老腿先老”,也就是脚先老的原因。

“春天洗脚,生阳固脱”是指春天洗脚对身体特别好,可以生发阳气,固摄住阳气的外散;

夏天洗脚就是“除湿去暑”,就是去热,所以说夏天也要用热水洗

脚,这样可以带来凉爽;

秋天洗脚可以润肺润肠;

冬天洗脚,丹田就比较暖和。

所以春夏秋冬都要洗脚。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养身方法。

七、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理论的重要内容,

又是概括药物作用的纲领。

八、中医养生

1、男女有别

男子属阳,性多刚悍,以气为本,又多从事体力劳动,耗气较多,故养生调适多以益气固阳为主。

女性多柔弱,以血为先,养生调适宜补血而养阴。

?2、人生有序

婴幼儿期以护养其“稚阴”、“稚阳”为要,即饮食用药忌用峻猛,慎用过于寒热的药物,药量宜轻;

青壮年期视个人体质之偏而调理阴阳;

老年期开始进入生理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老年人的调摄,当以补为主,时时顾其正气,方能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3、按体质差别而补养

不同的食物可以造成体质的不同。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族都存在体质上的差异.

体质的差异概括起来有阴阳的偏盛和偏衰。要视个体差异,或补阴为主,或益阳为主。

补阴助阳,益阳以配阴,就能“源泉不竭”,“生化无穷”,健康长寿。

?4、顺天时以养生

一年四季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时序,生物界顺次阴阳消长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节律,人们应该相应地护养阴阳。

(1)按月亮轮的廓盈亏而补泻。

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血气、经脉的虚实变化与月亮的盈亏有关:月满

时阴阳气血多实,应少进补品;月亏时阴阳气血多虚,应少服攻伐之药。

(2)随昼夜晨昏而调摄。

清晨至日中阳气生而盛,应顺之而养阳,应在黎明清晨,适当户外活动,使气血调畅,有助阳气生发;

日暮至夜半,阳敛而藏,人当安静凝敛,少作劳事,无扰筋骨,以顾护精血而养阴。

5、谨和五味而调饮食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中医认为,饮食之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饮食养生须五味和调,方能滋养五脏之气,否则饮食过于偏嗜,则会导致营养不足,诱发多种疾病。

6、冬季进补应辨证

先了解自己的体质是阴虚还是阳虚,是气虚还是血虚。

如平日感到疲惫乏力、气短者为气虚,可服人参之类的补气药;

若怕冷、腰酸、神疲者属肾阳虚亏,应服鹿茸类益肾壮阳药;如经常乏力、头晕、潮热、升火者系阴血亏损,应服阿胶等滋阴补血药。

可是不少人因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便认为是身亏体虚,服用人参进补,显然欠妥;

也有的阴虚火旺的体质服了鹿茸,则是火上加油;

另有的感冒发热、食积腹胀、便溏泄泻而进补,难免助纣为虐;气滞、血瘀、痰浊、外感发热也进补等错误现象。

切忌盲目滥补!!!

归经

归经

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药物归经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药物的归经同治疗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药物对所归的经其治疗效果就明显,对其他经的治疗小或无。如寒性药物可清热

黄芩(归肺经)善清肺热

黄连(归胃经)清胃热

黄柏(归大肠经)偏于清下焦热

六、中药的分类

按中药的功效和主治不同,一般可作如下分类:

类别举例

开窍药麝香

收涩药乌梅

涌吐药藜芦

祛风湿药独活

利水渗湿药茯苓

配伍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药物对胎儿损害的大小不同一般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 体系。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

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 生命观,皋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但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系统理论,不可能像现代系统论那样更科学地阐明所有系统结构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 2.脏象经络: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和医学家,通过长期对人类生命活动的观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实践,并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说,对中医诊治与预防疾病、养生与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脏腑概念虽然包含着解剖学成分,但主要是一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整体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体质学说和经络学说相互包容渗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互为补充,形成了时医学对生命规律的独特的精辟的认识。 3.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了破坏,导致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可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胎传等。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推求而得来的,并能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之为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与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就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太仓”是指(胃) 5 “胃之关”是指(肾) 6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藏神) 7 “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是否正确(错) 8 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肺脾) 9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什么(从足走腹) 10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什么关系(互根) 11 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水) 12 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脾胃) 13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着作是(皇帝内经) 14 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 痛等证。 15 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B任脉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2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疼痛、收引等) 28 滑脉的主病有(食积、妊娠等) 29 患者日间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此为(气虚,自汗) 30 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伤津) 31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升降出入) 32 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是否正确(正确) 33 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卫气) 34 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肺肾) 35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易流行) 36 两侧头痛属(少阳) 37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季节性、地域性等) 38 咯痰白而清稀者属(寒痰)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中医知识属于医疗事业单位考试考查的一部分。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医学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 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例题(卫生人才网整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 B.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E.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正确答案:C

美容中医理论教案

绪论 【教学内容】 一、中医美容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一)中医美容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美容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美容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美容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美容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美容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美容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美容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美容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三)中医美容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美容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学派纷呈,某些理论有新的突破。 (1)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2)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中医美容学试卷

中医美容学期末考试 任课老师:张心怡;命题人:张心怡 姓名---------------- 专业---------------- 班级--------------------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答案填在下面的答题卡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明清 E. 近代 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朱震亨 E. 李杲 3.从五脏上看,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在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中医美容与养生保健

中医美容与养生保健 开始选报这门课程是出于兴趣与一个女生的爱美之心,而通过这学期中医美容与养生保健这门课的学习,我渐渐觉得中医是一门博大精神的学问,我从中明白了很多。 美容中医学是一门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美学,运用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丽容颜、形体的养护,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或矫正,以达到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神美为目的学科。 它的定义内涵包括:①表明了美容中医学是医学美学与中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医学人体审美的理论原则指导下,运用诸如辨证论治、中药、针灸、按摩、中药护肤品、手术等中医药手段所进行的美容。②反应了美容中医4种服务方式.即“维持”(美容保健)、“修复”(损美性疾病诊治)、“改善”(修饰、掩饰容貌缺陷或瑕疵)、“塑造”(美容外科术)。 养生就是顺应自然,系统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等),适应自然规律的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方式,就叫中医美容与养生。其目的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其关键是强壮脏腑,扶正固本,保养真气,起到保健强身、防病抗衰的作用。 美容与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美

容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美容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美容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美容与养生方法很多,着眼点各异,但殊途同归。大致分以下几类: 调神美容养生: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吐纳美容养生: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导引美容养生: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概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汉代以后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又逐渐充实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战国以降,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学术的百家争鸣,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此时,古代医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力图将医学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他们在吸收了诸子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同时又将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于此建立起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总述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即理、法、方、药体系的基本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层次结构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主要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论理方法,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医学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中医学因其在汉代已建立了较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故能代有发展,流传至今。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至今未见衰亡,未被西方医学所替代的,恐怕只有中医学。其原因在于中医学并非简单的传统医学,她具有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可根据理论分析从未接触过的疾病,这是一般经验医学难以做到的。即使是常见病,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精心整理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5 6 7 8 9 10 ) 11 12 13 14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 15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42 哪些脏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肺、脾) 43 哪些属心脾两虚?(心悸、便溏)

44 怒则:(气上) 45 女子胞的生理主要与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肝、脾肾) 46 脾统血作用的实现,实际上是取决于?(B气的固摄) 47 七情致病不一定直接伤及脏腑是否正确?(正确) 48 气的固摄作用就是固护体内的阴液是否正确?(正确)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错) 60 61 62 风邪的特性?1.风为百病之长,善合他邪。2.风为阳邪,其性开泄。3.善行数变。4.风性主动。 63 相生即是指五行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否正确?(正确) 64 泄泻初期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方法的根据是?(小肠主分清别浊) 65 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血液) 66 虚实病理的形成,取决于感邪的轻重是否正确?(错)

中医学概论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 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 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 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 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 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一般说来,各组成部分(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本质的联系称之为结构关系。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整体谓之系统。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性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联系的统一性。人类对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是同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辅相成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

美容中医学理论教学大纲

《美容中医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美容方向使用) Ⅰ前言 本课程重点突出讲授美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及临床综合运用两个方面。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美容中医学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点、美容中医学的生理基础、病理基础、诊断基础和中医美容方法等,基本涵盖了美容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临床综合运用部分主要包括常见的损美性皮肤疾病。通过对常见病证的诊治,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并展示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价值,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美容方向五年制本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0学时。 四教材:《美容中医学》,人民军医出版社,魏睦新,1版,2004年。 Ⅱ正文 第一章导言 一教学目的 让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美容方向)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美容中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美容中医学的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的成就,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为今后从事医学美容事业打下基础。重在了解,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美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诊病治疗方法,将学生引入美容中医学的门槛。学习传统的中医美容诊疗技术,又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并为进一步学习美容中医学奠定基础。 了解美容中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美容中医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美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美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了解美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二)熟悉美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自然疗法。 三教学内容 (一)美容中医学的历史。 (二)美容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自然疗法。 第二章美容中医学的生理基础 一教学目的

美容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在美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 自古以来,美丽都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之一,“女为悦己者容”,驻颜更是女性朋友们亘古不变的热衷话题。《黄帝内经》对于容颜美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人的五脏健康,气血流动,筋脉充盈,作为它们在体表表现的容貌才能健康妍丽。美容中医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藏香学说、经络学说等方面。下面具体论述一下中医基础理论对美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 一、阴阳结合,保持平衡 中医阴阳学说是一门通过观察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概括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黄帝内经》中概括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是阴阳之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的运动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变化衰败和消亡,阴阳双方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就是达到运动动态的平衡,成为“阴平阳秘”。人只有阴平阳秘的状态下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才能达到气血充盈,脏腑健康。 阴阳学说在美容中医学中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二、气血充足,容颜永驻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容貌美、塑造健美体形的基本物质,更是女性维持皮肤润泽、容颜姣好的物质基础。《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气对人体主要起着推动、固摄、温煦、防御和营养作用,对保持容貌美体态美起着决定作用,气使皮肤光滑细腻无纹。血液的对人体主要起着濡养滋润作用,血使人面色红润,肌肤饱满丰盈,毛发润滑有光泽,感觉灵敏,活动灵活。气血充足则皮肤健康,容颜润泽,而气血亏虚则是导致面容老化与身体虚损的根本所在,若不及时调理,面部肌肤就会枯黄,暗沉,身体也会更加虚弱。 由此可见,人体内部的气血,往往决定了面容肌肤的外在表现。黄褐斑的形成就是气血失衡的一个典型代表。气血失衡,气不能将血液及时输布到皮肤,皮肤缺乏营养物质的滋养,就会变得粗糙、松弛、老化,气血失衡,血会停留在皮肤表面,形成色素沉着,积淀在哪里,哪里就成了斑,斑是气滞血瘀的标志。可见气滞血瘀是女人迅速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气血流动,才能让美丽恒久。 美容中医学认为美丽应该从调理气血开始,一个人的气血流通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濡润、滋养、推动作用。气血平衡,气色好,精神才能好,精神好,食欲才能好,睡眠也会好,这样自然会充满活力,健康美丽。

最新中医美容学学习心得

中医美容学学习心得 中医美容学是一门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美学运用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方法的学科。整理了学习中医美容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美容学学习心得篇一1、历史悠久,实践丰富 中医美容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中医美容的各种方法,被无数的人反复运用、筛选,日臻完善。其精华将为现代中医美容及世界美容提供行之有效的天然药物及自然方法。 2、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医美容是附属于中医药学,并随中医药学的发展而发展,故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源头,它也为中医美容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中医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发展,为中医美容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提供的美学思想,也使中医美容学具备美学理论的基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使我国构建的美学理论体系极富特色,将对世界美学做出贡献。 3、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颜面五官须发爪甲,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故要得到局部的美,必先求整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安定、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中医美容注重整体的调理,因此,美容效果持久、稳定。 4、辨证论治 中医美容运用辨证论治的思想,对损美性疾病进行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目口使是偏重于装饰的外用保健品,如面脂、口脂,也体

现了辨证论治的特色。如面部色黑、粗糙等,中医认为原因之一是风邪外袭,因此在一些润面、增白的化妆品中,配有祛风类药如防风、白芷等,体现了病因辨证的特点。 5、手段多样、安全 中医美容的手段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中药、食膳、针灸、推拿按摩、气功五大类。此外还有心理、养生等方法。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具体方法,如药物美容,有内服法,有外用法。外用法又分贴敷法、洗浴法等,而贴敷、洗浴法又可再细分为患处皮肤贴敷、脐敷、穴位敷、熏洗、擦洗、沐浴、浸浴等,这些方法都属于自然疗法,安全可靠,无副作用,避免了化学药物不口化妆品对人体的危害。 中医美容学学习心得篇二养生就是顺应自然,系统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等),适应自然规律的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方式,就叫中医美容与养生。其目的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其关键是强壮脏腑,扶正固本,保养真气,起到保健强身、防病抗衰的作用。 美容与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美容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美容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美容养生学吸取各学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但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系统理论,不可能像现代系统论那样更科学地阐明所有系统结构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 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中医脏腑概念虽然包含着解剖学成分,但主要是一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整体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了破坏,导致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可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胎传等。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