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豆瓣成长史

豆瓣成长史

豆瓣成长史
豆瓣成长史

一、什么是豆瓣?

豆瓣网由前某物流咨询公司CTO杨勃于2005年3月创办,启动资金是杨勃几个朋友共计不到2 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以独到的书评、影评、乐评主题社区著称,因为开创了国内Web2.0新模式而闻名。从构想到技术实现均由杨勃一人完成,业内对此有“一个人的豆瓣”的评价。豆瓣的得名来自于杨勃曾经居住的北京朝阳门附近的豆瓣胡同。

(一)alexa数据

1.alexa排名:1699(3月平均)

表一:6个月排名数据变化表

2. 每百万用户登陆数:391(3月平均)

表二:6个月访问人数变化表

3. 单个用户页面浏览量:9.1(3月平均)

(二)网站相关数据

官方页面数据:

1. 成立于2005年3月6日

2. 注册成员数:145044

3. 城市居民数:22258(注册成员中按城市自主分类者)

4. 成立小组数:5981

备注:以上具体数据均为2006/4/18页面即时数据。

页面观察数据:

1. 平均每天增加注册成员900人左右

2. 平均每天增加城市居民数150人左右

3. 平均每天增加小组数50个左右

4. 小组数据:超过1500个小组是10人以上,最多人数小组为“爱看电影”(5537人);60%的小组为5人(含5人)小组,其中1人小组占40%。

备注:以上观察数据均为2006/4/7—2006/4/18时间段内页面观察所得。

从以上数据,豆瓣的用户发展数目比起同级别排名的网站并不算突出;从数据图表可见,它的用户曲线和访问曲线都是比较平缓的,考虑到它的网站性质和经营策略,豆瓣的用户基数和用户上升幅度虽然不高,但目标用户比例较高,用户的流失相对减少。

(三)网站发展状况

以下为引用的内容:

●2004年9月杨勃为自己的旅行网站制作了商业计划书,并且将这个网站命名为“驴宗”,在论证这个商业计划时朋友的建议让杨勃放弃了“驴宗”,将眼光投到“书”这个更宽广的领域。

●从2004年10月开始开发,经历了5个月,2005年3月6日,杨勃的豆瓣网开张了,并且第一天就有用户注册。

★05/04/09 小组藏书功课开通。

★05/04/12增加小组发言修改功能;增加针对某本书的评论,分离了对某本书的评论和讨论;对关键词的搜索结果确定以站内收藏人数排序。

★05/04/14豆瓣的界面特别是收藏部分做了大的更新,对URL也有简化。

★05/04/19增加“和你口味最像的人”,还在部分书的介绍页里开通了“豆瓣成员认为类似的书”。

★05/04/20针对用户和小组推出个性化域名服务。

★05/04/22推出针对站内评论的rss feed。

★05/04/25第一个公益性质的小组出现在豆瓣。

★05/04/27用户上传书目功能开通(试验性运行)。

★2005年5月2日,因为小组“爱看电影”的迅猛发展,豆瓣电影单列开通。

★05/05/23开通“WISHLIST”,开始测试对个人的推测清单。

★05/06/06 “标签”从豆瓣的主菜单里消失了,标签列表成为豆瓣读书和豆瓣电影页面的一部分。

★05/06/14增加了代码生成器,用户看过、在看、想看的书或者电影都可以自动显示在自己的B LOG上。

★2005年7月6日,因应香港用户快速增长及活跃,开通繁体字版本,网站针对港台用户增加个性化服务;相关的更新,豆瓣增加数万种港台出版的图书名目,还有在台湾第二、三大网上书店——金石堂和诚品的购买链接和售价;增加了旌旗书市的购买链接和价格。

★2005年7月18日,豆瓣音乐单列开通。

●到2005年7月底,豆瓣网注册用户已接近万名,日访问量近20万。

★2005年8月23日,豆瓣推出同城。

●到2005年9月底,豆瓣网注册用户已达3万多名,日访问量超过20万。

★2005年10月7日,开通二手书碟交换功能。

●2005年11月,网站从上海搬到北京运营。

●2005年12月,豆瓣网英文版(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3742110.html,/)上线,??...??的合作。

●到2005年12月,由1个人开发、4个人运营的书评、影评、乐评网站豆瓣网,已经有5万多名注册用户。

●到2006年2月,豆瓣网注册用户过10万。

●到2006年3月,豆瓣网开通一周年,注册用户过11万。4000+个小组,50人以下小组占90%。

备注:带●标志信息为网站市场规模发展情况,循相关新闻报道整理;带★标志信息为网站功能服务发展情况,循网站站务网志整理。

(四)网站市场推广手法及品牌现状

与传统门户网站依靠大规模、高成本的市场营销推广自己的手法相异,“豆瓣”的知名度基本上是通过最原始的人际传播方式实现的,也就是依赖于“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传播。

要让用户产生指数型上升,不光要东西好,还要有两种人:一种是识货的人,他们扮演着意见领袖,周围的人对他们高度信任;还有一种是天生的传播者,他们虽然可能只略知一二,却玩命地对跟人谈论新鲜事物,成为人际网络的枢纽。在豆瓣网的用户群里,两种人都不缺。

在网站创始人杨勃看来,豆瓣网的成长历程中有三个关键的时间点。第一个,是网友topku在自己的BLOG上提到了豆瓣网,那代表着用口碑传播开始自发进行;第二个,是IT评论人洪波在BLOG 上提到了豆瓣网,从那以后,豆瓣网开始成为网上的主流话题之一;第三个,是他听用户说,有朋友在日常谈话里提到了“豆瓣”,口碑传播终于蔓延到线下。

而事实上,虽然豆瓣以其产品的吸引力确实引来IT界的广泛关注和用户群的自发传播,但在其运营上还是有市场促进动作的:

首先,网站建站伊始就在《读书》和《万象》这两本国内相对高端的读书类杂志投放过广告,此后也保持着一定的投放频率,这是在目标用户群明确基础上的针对性市场导入行为。

其次,网站在功能设置上很注意与用户个人站外BLOG的关联导引,鼓励并教导用户把豆瓣的图、文通过URL的形式作为个性内容补充到个人的站外BLOG中,这是一种与市场领先产品主动结合的开放性市场推广思维。

再次,豆瓣在运营中注意掌握类别用户,如在《查令十字街84号》在国内上市前后,该书的中文版译者在豆瓣网上和读者们频繁互动,还把自己其他译作的读后感拿出来和网友们分享。而在此之后,有很多中文译者慕名加入了豆瓣的用户群,由此而来是更广范围的用户辐射作用。而在香港用户表现活跃之际,豆瓣网就顺势推出了针对港台用户的系列个性化服务,令该地区用户此后增长明显。

现在,豆瓣网被视为中国WEB2.0应用的示范网站,在多个行业评选和第三方排名中皆处于前列。除了每月增长的用户数字,能证明其成功和品牌效应的莫过于遍地开发的仿“豆瓣”网站,就连成名已久的大众点评网,在其最新上线的3.0版本从产品、架构到引导文字都有很明显的豆瓣痕迹。

当然,豆瓣网能够在一年的时间内达到现在的市场规模,在业内引起这么广泛的回响和研究热潮,收获那么多的用户口碑,归根到底还是在它能抓准用户定位、把握到用户核心需求并能提供到相关服务这一关键市场点上。

二、豆瓣钱途

网站的前期投资仅仅是来自杨勃几个朋友的20万人民币。豆瓣的团队现在是5个人,杨勃把自己定位于“技术人员”,在剩下的2名全职员工中,一位负责技术,一位负责公关和市场推广。另外还有2名兼职员工,杨勃未曾谋面,他们都是豆瓣网的注册用户,因为喜爱网站,自发地希望为豆瓣做

点事,分别身处南昌和武汉,帮忙处理一些社区和网站内容方面的工作。豆瓣网的主要支出是域名费用、服务器托管费用和人员费用。

目前,豆瓣的收入虽然不大,但已经足够支撑网站的日常运转。在同类网站中,豆瓣是少数自给自足的个例之一。现在豆瓣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点:

1、与网上零售商进行分成:豆瓣页面目前已经有十几家网站的“比价”,每次有用户通过豆瓣网上的链接进入当当、卓越这样的大型网上商城购物,双方就会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这是目前豆瓣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2、网络广告:目前并不多,看得出,这是网站为了保持本身风格做的刻意安排。

豆瓣宣称它要做永远的BETA版,这不仅表现在它不断的产品更新上,也可以体现在对它日后盈利模式的预测分析上。现在的豆瓣,被认为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位置,重点服务人消费物(书、电影、唱片)“之前”的阶段,提供用户直达“之后”的渠道,欠缺“之中”的过程。发展中的豆瓣,一点变数就可能导引到不同的方向,因此对它的盈利模式不妨以整体产业链架构引发不同的猜想:

上游——成为用户权威参考,服务其他生产商,自身也可以是生产商。

1、行业标准:通过高质评论和喜好人群的大量汇聚树立品牌,成为中国版的《伦敦书评》、蓝屋书榜、《米其林指南》,主导并出版相应的榜单、指引、评选。

2、营销合作:与生产商合作推广,甚至策划推出直接满足某类群体需求的产品。

如有很多不是为了畅销而出版的图书,用门户网站铺天盖地的推广方式不但成本高,而且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但与站内人与人自发口碑传播、信任度高的豆瓣合作则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北京文化圈中备受推崇的《读库》文丛就已经尝试过与豆瓣网进行这方面的营销合作。

当豆瓣用户达到一定基数的规模后,豆瓣对产品的销售就可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力。而且由于豆瓣对人群意见的即时征集和反馈能力,这个影响不仅可到达产品生产后的销售,还可以延伸作用到产品诞生之前的策划,直接促进产品的产生。

3、网络广告:分众人群的广告投放。

中游——用户在线消费服务提供商

1、内容收费:无论是书、电影、音乐,现在网络上最大的需求都是在线视听和下载。现时的豆瓣开宗明义宣布:为避免版权纠纷,豆瓣不会提供类似的服务。那当版权问题解决,用户消费环境形成后呢?一个汇聚产品消费者的网络社区提供产品给消费者即时消费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2、增值服务收费:写/看评论(BLOG)、查询最新上市的产品/榜单/指引、获取产品/线下合作方优惠资讯,这些都可以做无线应用。

下游——电子商务网站

1、直销平台:是对现在渠道作用的延伸。在有资源配合的前提下,豆瓣甚至可以类似携程开设如家那样,开设自己的线下渠道,承担起整条产业链从策划、生产、销售到配送的全过程。

2、二手交易收费平台:现在站内的二手交换是因应用户需求的一个功能,当豆瓣有资源投入,有完善的用户信用、支付系统和相互认证保障后,升级服务后对用户收费也是一个途径。

豆瓣一直给人“小众”的感觉,在杨勃的理念中,这可以用“长尾”理论解释前景,强调对利基市场的重视,认为无数小生意的价值总和足以超过个别大市场。但对于很多为VC抄豆瓣的从业人员,它的快速规模化一直是思考的问题。但另一方面,豆瓣之所以能成为豆瓣,与它这种“小众”的品位和氛围又密不可分。商业化介入、规模化后的豆瓣还是那个“豆粉”们喜爱信任的豆瓣吗?“小众”不再的豆瓣还能依旧保持它引以为荣的人文精神吗?横向发展多条产业链的豆瓣能成功整合多头并进吗?这些问题的解答将直接决定以上猜想模式的最终走向。

三、豆瓣产品

网站思路

豆瓣表面上看去是一个评论(书评、影评、乐评)网站,但实际上它却提供了书目推荐和以共同兴趣交友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BLOG、交友、小组、收藏于一体的新型社区网络。

在杨勃的眼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门户类网站还是以“物”为第一要素,一些社会类网站则把“人”提到了第一要素,那么,豆瓣,则是第一个把“人”和“物”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网站。

随着豆瓣英文版的推出,豆瓣有望成为中国第一家向外输出模式的网站,而实际上,豆瓣自身就是集众家所长的结果。至于豆瓣究竟借鉴了哪些网站哪些元素呢?据杨勃介绍一共有三个方面。一是简约素雅的界面风格,来自于flickr,包括它的分享概念;二是电子商务方面,借鉴了亚马逊(Amazon),比如用户评论和推荐;三是社会网络(SNS)的一些元素,把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真实地搬到网上,不过一般的社会网络是没有媒介的,而豆瓣用相同兴趣作为媒介。

杨勃将豆瓣的核心思想总结为,“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并且适合自己”,他解释说,朋友的推荐往往对购买某种产品非常关键,现在豆瓣扩大了推荐的群体,你会相信特定陌生人的推荐,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

产品体验

豆瓣是100%的动态网站。呈现给每个注册用户的主页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上豆瓣,也会看到不同的首页。动态、个性,这都是豆瓣带给用户的web2.0体验。

以目前的豆瓣首页举例,在用户登陆之前,左上方是搜索功能,可以搜索一切豆瓣已有记录的书、电影和唱片,右上方是豆瓣网的使用引导,这两项是固定不变的。左下方是“近期好评”,是站内评论的提取,显示5条,提取内容包括评论人图像、ID、被评论产品名、评论题目、部分评论内容、评论等级及回应数,根据用户投票是否“有用”而动态调整。右下方是“过去几分钟里,豆瓣知道”,显示12项最新站内用户对产品的标识,是即时变动的。

在用户登陆之后,首页左边的架构不变,右上方被替换成“号外”,通知关于豆瓣的一切新闻。而在“号外”和“过去几分钟里,豆瓣知道”之间新插入了“豆瓣猜你会喜欢”,也就是豆瓣根据你过去在网站内的收藏和评价等等行为,对你的爱好作估计,向你推荐好书好碟,调整完全因人而异。

网站架构

记录分享、发现推荐、会友交流,这是豆瓣在用户网站使用指南中的对用户站内路径的指引,分别也可对应豆瓣导航的三大组成块: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

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

三个首页页面架构相似:用户登陆前后一致,左上方是搜索功能,可以搜索一切豆瓣已有记录的相应类别的产品,这项是固定不变的。左下方是“豆瓣成员的近期好评”,是站内该类别最新产品评论的提取,显示5条,提取内容包括评论人图像、ID、被评论产品名、评论题目、部分评论内容、评论等级及回应数,根据用户投票是否“有用”而动态调整。

右上方是豆瓣用户对该类别产品的标签汇总,提取了最多人数的36个。右下方三个类别各有不同,读书是“豆瓣在读最多的书(top9)”,电影是“豆瓣电影排行(top9)”,音乐是“最新增加的音乐/提供者”和“豆瓣最热音乐(top9)”。上述所有项都是动态调整的。

在单个产品页面,对于游客,网站提供产品资料(销售及内容信息)和其他用户对产品评论这些资讯类信息,同时提供搜索、比价、二手交换、链接购买这几项服务。网站通过“常用的标签”、“喜欢X X的人也喜欢”、“豆列推荐”形式对用户进行推荐,引导用户站内流动。通过站内其他用户使用该产品状态显示和收藏该产品小组列表引导用户进行单对单、单对群的交友行为。

在用户登陆后,除了上述内容,用户可参与修改产品信息,类似WIKI的应用。用户不但可以看别人的意见,还可以对意见评价“有用”与否和跟帖,也可以进入该产品的论坛发帖或参与讨论,类似百度贴吧的应用。用户可以对产品标识自己“过、在、想”的状态把产品列入自己的收藏夹,可以对此标识不多于5个标签整理自己的收藏夹,也可以在五个评价级别中选择一个直接表述自己的态度。以上用户行为被网站记录,不但在“我的豆瓣”中体现,还进入到网站的数据库,透过豆瓣设定的计算模型,对网站的页面数据提取直接影响。

该部分架构是资讯(相关产品)+功能服务+推荐(人和物),核心是资讯内容,关注点在“物”。在这里,豆瓣是一个文化产品资料库,不同于图书馆电子版一对多的开放分享,豆瓣由于开放给所有用户参与建设,因此是一个动态变化趋向完整的文化产品资料库,形成的是多对多的分享交流。正因为有交流元素的介入,所以豆瓣强调了参与建设信息的有用与否(评价和讨论),令贡献信息的私人性(BLO G元素)变得公众化(BBS和贴吧)。

而与论坛交流的公众性相比,由于豆瓣加入了计算模型这个技术核心应用,用户完善这个资料库的同时,它也把最符合用户爱好的产品推荐到用户面前,保证了用户使用上的个性化。

由于品味系统页面在用户登陆前后是一致的,页面推荐更多体现的是站内用户的集中意见,在某些功能产品上,例如站内广泛分布的排行榜,就很容易出现“公众暴力”的现象,导致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更新,这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

属于用户管理系统,登陆前跳转到注册页面,登陆后进入用户管理站内信息页面。

我的豆瓣:页面左边是用户站内发布信息汇总,发表评论、回应评论、讨论话题从上而下分列。右边是功能服务管理区,包括产品搜索、个人主页链接、收藏夹链接(读、看、听)、交友链接(友邻和小组)、创建豆列(系列性推荐)、二手交换发布。

我读、我看、我听:实质就是用户分别就读书、电影、音乐的收藏夹。三个页面架构一致,左边是产品状态区,从上到下分别是“在、想、过”,其中电影只有“想和过”两种状态设置,信息来自于用户之前在单一产品页面的标识动作。除了状态,用户可以标签的形式对收藏夹的产品做分类整理。页面右边是网站服务区,上边是产品搜索功能,下边是豆瓣根据用户过往站内行为(评价及收藏)对用户作出的相应产品推荐,一次6个,动态调整。

个人主页:左边是用户对站内“物”的行为记录,包括收藏、评论。右边是交友信息,有用户个人信息(所在城市、外部BLOG地址、自我介绍等),沟通功能键(加为友邻、发豆邮)、用户状态栏(是否为友邻),此外还有用户对站内“人”的行为记录,包括小组和友邻。

表达系统是品味系统与交流系统的联接。如果说品味系统关注“物”,交流系统关注“人”,那表达系统就是通过用户个体融合这两个重点。

以“我的豆瓣”中的内容为例,用户站内发布信息汇总(评论、回帖、讨论),收藏行为、向外推荐和交换信息都是用户对品味系统的贡献。而这些内容共同组成用户的个人展现,达成其参与交流系统。而豆瓣在这里向用户作出的产品推荐更像是书友会的目录,是以用户个体行为和用户交流系统中触及到的其他用户行为向用户作出推荐,更有针对性,也可以看作是交流系统对表达系统的反馈。

在个人展现部分,收藏(列表)是豆瓣的核心体现,好比个人的网上书架。在豆瓣,个人展现应用方面的“收藏”还不单指“物”,还包括“人”,因网站交友功能上的薄弱,“友邻”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友邻”对“物”的收藏上,所以用户对外展现的是自己和友邻的收藏,通过物和物、人和物的关系表达。

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

同城:页面左边从上到下分别列了全站读书、电影、音乐各十大排行,排行根据站内用户对产品评分动态调整。右上方是“直达链接”,提取成员主要分布的十个国内城市名和已有居民数,点击去到相应城市页面。右下方是“国家和地区”,是站内所有用户所在国家和地区提取,点击去到相应地区页面。

十个“直达链接”的城市页面架构一样,左上方是“我住在XXX”,用户点击后豆瓣就记录其为该城市居民,以后用户进入“同城”就直接进入该城市页面,想撤消状态就在该页面再按一次“搬家”。“我住在XXX”以下依次是“二手交换”和该城市读书、电影、音乐各十大排行。“二手交换”是豆瓣该城市居民发布的交换信息最新列表,排行则是根据该城市居民对产品评分动态调整,因此这个排行在各个城市/地区都有差异。右上方是“XXX新成员”,列出4个新加入该城市的居民,显示图像和名字,即时更新。下面依次是“XXX的成员喜欢去的小组”,列12个,显示图像、名称、人数,按人数降序排序,提取是从所有小组里随机,每15分钟更新一次。最下方是“最近发生”,,显示12项最新该城市用户对产品的标识,是即时变动的。

用户加入某城市后,登陆后点击“同城”会直接进入相应城市页面。

小组:用户登陆前,首页左上方是“最受欢迎的小组”,显示15个人数最多的小组,按人数降序排列,提取内容是图像、名称、人数,按实际动态调整。左下方是“所有小组的最新话题”,是对站内所有小组新发话题的提取,显示的是话题标题、小组名、发帖人名、回应数和最后回应时间,即时更新。

页面右上方是搜索功能,可以搜索站内所有小组,该项是固定的。往下依次是“新成立”,显示1 0个最新成立的小组,提取名字和人数,即时更新。最下面是“合作媒体”,提供合作方《书屋》、《书城》、《天涯》这三本读书类杂志在豆瓣的官方读者小组快速入口,该项固定。

用户登陆后,左上方是“我参加的小组”,是用户所有参加小组的列表,显示图像、名称、人数。下面接着的是“我所在小组的最近话题”,是对用户所有参加小组新发话题的提取,最下面是“所有小组的最新话题”,与登陆前一致。

右边页面在用户登陆后在原来页面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板块,搜索下增加了“创建一个新的小组”功能,用户只有加入一个小组后才有创建小组的权利,创建过程很简单,只需填写小组名称、介绍、标

签(不超过5个)。再下面也是新增的“15分钟名组” ,是小组按豆瓣算法的随机提取,显示图像、名称、人数,按人数降序排序,每15分钟更新一次。

单个小组页面功能有论坛、成员列表、小组收藏、成员常去的其他小组列表,成员主要的交流方式是论坛讨论。

我的友邻:登陆前进入注册页面,登陆后进入用户交友管理页面。

该页面提供用户站内搜索和邀请(站外邮件邀请)功能,用户站内交友状态栏(已加和被加友邻)。网站推荐“人”的信息,包括即时性的网站新成员显示和豆瓣通过用户已有行为计算出的兴趣相仿用户——“豆瓣认为和你口味最像的”。这些用户列在豆瓣“我的友邻”页面右下角,用户可以详细浏览他们看过的书和电影,决定是否将其列为自己的友邻。一旦这些成员成为友邻,用户可以很方便了解到他们的动态信息:比如他们正在看的书、想看的书,添加的书评等。用户间的联系方式主要是通过“豆邮”,类似碰碰“小纸条”的站内信息交互方式。

“同城”、“小组”、“友邻”,从交友来说,这是一个范围逐渐缩小的过程。豆瓣在这之上加入了共同爱好“物”这个媒介,交友纬度增加了,使得豆瓣相对于一般交友网站或者QQ更有针对性。

基于SNS建立的网站大多是交友类型的,但豆瓣中的交友功能只能算附属品。首先网站在交友服务上比较薄弱,小组(群交友)只有论坛,友邻(单对单)只有豆邮,用户交互方式需要拓展;其次网站“物”的体现压倒了“人”,用户个体的关注点在“物”,“友邻”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帮助用户找到“物”上。

总括来说,豆瓣目前提供的服务有:特定用途的检索(书、电影、音乐,还有本站内的用户)、购买渠道推荐(“在哪里买”)、特定商品的比价(“一网打尽10多家网店”)、资料的存储和共享(“我的豆瓣”和“别人眼里我的主页”)、站内线上交互(“小组讨论”和“豆邮”)、SN(“友邻”和“同城”)、“二手交换”,还有“豆瓣推荐”(“猜你会喜欢”和“豆瓣认为和你口味最像”)。

产品原则

在用户引导上,豆瓣强调用户参与原则,用户参与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多。如用户只有加入一个小组后才有创建小组的权利,需要用户有9个以上的收藏并且给出了评价之后,豆瓣才会向其推荐成员,让其拥有二手交换发布和推荐豆列的权利。这是豆瓣基于计算模型需要作出的约定,但同时却令用户有不断发现的惊喜。

在用户路线上,豆瓣采分散集中的原则,产品线上的是分散,功能键都设置到相应的产品页面上,是过程的体现;用户管理是集中,集中用户在站内的行为,是结果的体现。这种类似购物网站的设置给用户的体验就是方便,而且路线清晰。

在产品设置上,豆瓣采核心需要原则,豆瓣为保证站内用户使用网站的专注,没有贴图,也没有通常社区网站为增加访问量而设的积分和升级系统。这种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网站垂直运作的专业性,对网站氛围营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巩固了网站的“小众”,局限了用户基数的扩展。用户不仅增长缓慢,而且缺少对老用户的激励,一旦市场上出现同类型资源雄厚网站,而网站本身用户积累未达规模,豆瓣的抗击力就很令人担忧。

四、豆瓣设计

中国用户第一次看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3742110.html,,都有一种登录外国网站的感觉。而事实上,豆瓣简约素雅的界面风格,灵感确实来自于著名的图片网站flickr,学习的还包括它的分享概念。使用这种设计风格,

与豆瓣网的产品思维相关,也与豆瓣建站宗旨服务读书人群,与该人群审美喜好吻合。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3742110.html, 的网站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1、页面技术:采用div+css的页面技术,从《网站重构》一书翻译以来,此种布局方式已经开

始深入人心,可说web2.0必备。

2、整体用色:通过色块底色来突出整块内容,重要颜色有浅粉、浅蓝,和白色底结合起来,非

常清爽。

3、图片大小: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3742110.html,的核心是书籍、音乐、电影和用户(小组),都采用缩略图,用户(小组)的缩略图小一些。前三者网上的图片一般都比较好看,也必须要大一些,后者因为可以上传,由

网站压缩成统一尺寸,所以设计成更小的图,能使得图片显得好看。

4、图片数量:豆瓣网对图片的使用极其吝啬,几乎没有,连用户发评论、发帖都不可发图片。

这样好处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能够使用户专注在文字上,而图片部分都和网站核心相关,不会产生无关的东西。这样的限制与网站用户群锁定喜好阅读人群,较容易接受以文字为主的页面呈现方式相关,对网站独特的用户氛围建立也有帮助。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使网站访问速度非常快。

5、网站布局:不管什么页面都是采用相同布局。布局采用上中下方式:最上面为导航;中间为2列方式,左边为页面核心内容,右面为辅助、相关功能及信息;下面是站务导航。所有导航同样没有

一张图片。

6、样式用色:样式表使用上豆瓣网也匠心独运,链接选的都是深蓝反白,点上是橙色,删除是

深红反白,书籍/音乐/电影使用深红反白,功能说明和站点书签icon是绿色,推荐的星星是红色,

剩下的就是永恒不变的黑色了。整个颜色围绕蓝色和红色色系以及绿色展开,这个和豆瓣网的logo

相符,非常协调。

7、按钮设置:button使用得很少。

8、页面长度:每个页面非常短,一般两屏,不超过三屏。

太长的页面会使用户失去耐心,事实上,3屏以下的页面,用户注意力到达率偏低。因此网站

页面长度,2-3屏是最好的选择。长页面只不过是门户网站想多几个广告位置或片面求大求全的做法,并不是每个网站都需要这样。

9、广告设置:豆瓣不同于其他网站,不提供花哨的广告位,目前只有google文字广告和“读书”、“读者”的文字广告在站内一两个页面零星出现。

估计这种克制投放的文字链接广告会是豆瓣网的长期做法,如果提供了传统的图片、flash广告,并在站内广泛分布,势必破坏整个网站苦心经营的人文氛围,整个站点都会变样。

10、用户路径:只做页面跳转,不使用弹出窗口。

这是用户争议比较大的一个应用。豆瓣在这点的应用与西方网站习惯相同,但对习惯中国网站新开窗口方式的大多数中国用户来说,使用豆瓣都有个重新适应的过程。有用户会投诉,想回看之前看到的有兴趣的东西就必须使用浏览器上的“倒退”,相当不方便;又或者只能不断地用鼠标右键新开窗口,对网络新人来说用户体验相当不友好。

在这点的用户体验上,涉及到一个关键的前提,网站需要什么用户的体验。如果网站的目标用户群是接受这种方式,并不会因为这种方式而放弃网站的话,那网站就不需要做出改变,这也可以说是豆瓣“小众”的一个体现。

页面使用跳转的形式与网站受众群相关,大部分都是读书、音乐、电影爱好者,所以让用户尽量顺着同一线路走完,因为这些作品一般人的习惯都是顺着看下去的,中间需要慢慢欣赏体会的时间,没多少人是跳着去欣赏的,也可以认为网站也不鼓励这种蜻蜓点水式的用户行为。这也与网站的用户导引相关,希望用户是每一步都发现新的东西,找到新的兴趣点继续在站内纵横“行走”。另一方面,因为网站在页面设计上做了很多限制,保证了页面跳转速度的快速,所以用户不会因这种方式而影响到对网站的正常使用。

所以那些不习惯不弹出窗口的,可能也不太容易真正在豆瓣网上长久安家,注定也不是它的核心用户。豆瓣也可依此遴选它需要的用户,更便捷在站内建设它需要的文化。

总体来说,豆瓣网非常精巧地应用了div+css,并且通过色系的运用,最大限度减少图片等方式,既使得网站页面清新可人,又可以最大限度压缩网页的大小,从而使得访问的效率得到了最大化。因为页面内几乎没有垃圾信息,从而使得google检索起来都非常有效率,而每页的相关使得网站整体对检索机器人也是非常友好的。

ui布局上,整个网站统一布局,非常容易上手,不容易让用户迷失。豆瓣的ui哲学跟开发者使用python也可能有关系,python是一种通过缩进来进行功能逻辑块的编排,加上python本身的精悍,从而使得python程序非常简约明了。从这个角度说豆瓣布局可以看作python程序的编排,豆瓣的理念也可以看作python的理念。

如果说要问豆瓣网站风格属于什么流派,我想豆瓣应该是属于google的简约派!当然不能说是照搬,毕竟这不同于早期中国网站抄欧美黑乎乎的很商业的风格,近两年抄韩国大色块大图大flash模版的那种做法。我觉得google的简约有四个关键点:简单(够用的功能,包括页面导航)、易用(简单就入手,交互和ui)、体贴(贴近用户心理)、专注(基于业务本身),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网站行业特性。这四点可作为国内web2.0网站重构的参考。

五、豆瓣技术

由豆瓣的诞生到这一路的发展,其技术一直被认为是网站成功的关键,有趣的是,豆瓣的技术门槛并不高,所以市场上的模仿者层出不穷,但复制豆瓣不代表就能成功,而在豆瓣之前又为什么没人想到类似的构思呢?

豆瓣全部使用python开发。网站后台的搜索引擎基于Twisted, GUI基于Quixote,还用到了cE lementTree, MySQL和PIL,除了这些,豆瓣基本是从头开发(由杨勃一个人四、五个月时间)完成,这是豆瓣技术的基础。纯粹的技术原理之外,相关豆瓣技术还有三个核心原则:

(1)以用户为中心

这看上去像是废话式的老生常谈,但在实质应用上,却还是有很多网站抓不住要点,做了很多,但都不是用户想要的。说到底,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Web2.0 改变了一些产品特性的优先级。原来做产品,可用性的优先级会往后放,而把功能放在首要位置。现在则由于要给普通用户使用,必须要以用户为中心,肯定要从易用的角度出发了。可以说,Ajax技术的流行,首先解决的也是一个观念问题。虽然这时Pageview无法获得增长,但是它却

可以给用户带来更为便利的网络访问。现在的网站开发不是为了追求Pageview了,而是为用户提供需要的功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豆瓣就是一个代表。创始人杨勃在物理学博士毕业后,曾在IBM公司工作,2000年回国后曾担任一家物流管理软件公司的CTO。不过,热爱编程同时也是书虫的他看到也感受到了人们在书籍、音乐和影视作品分享方面的空缺,从2004年开始设计豆瓣网。

在杨勃看来,对大部分人来说,书籍、音乐、电影的选择特别多,这就带来一个方向,也就是需要发现和分享。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大家共享之后就会产生口碑传递。“所以,一开始做豆瓣不是为了做一个网站,而是满足人们的一个需求,如果对用户没用,只是新鲜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同一类型的各个网站技术高低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但只需要使用一下网站,就会明白很多差距。为什么豆瓣之前没有相似的构思?为什么众多的跟风者总会感觉差异?创新来自找到需求,细节来自了解需求。

WEB2.0网站技术不需要照抄豆瓣,但从豆瓣建站的出发点,技术人员可以多考虑几种完成项目的方式,思考相互之间有什么不同。大家可以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这样做会不会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方便?用户的感受是怎样的?如何做得更好?

(2)简单的前台与复杂的后台

符合用户的习惯,简单的前台界面不代表系统的简单。事实上,正相反,在Web2.0的系统中,后台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一些表面看起来很简单的功能背后可能需要大量的程序和计算的支撑。

豆瓣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与大多数网站不同的是,最早开发的部分是一套推荐引擎,这是基于数学统计的计算模型。在用户点击过看过东西以后,这套模型可以自动分析出“与其口味最像的人”,并主动地推荐用户最有可能喜欢的书籍、音乐或者电影。

豆瓣是100%动态网站,没有一个静态的页面。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个人管理书籍、音乐、影碟的工具,只是将工具放在网上了。现在,很多人抄袭了豆瓣的模式和资源,但就如杨勃所言,仅仅抄袭一个网站的表面是没有价值的。“Google的界面更简单,但系统核心不在这里。豆瓣比Tag这些表面的东西多做了一步,采用了统计模型和一些程序算法,事实上,这才是豆瓣网的核心。”

Web越来越像一个计算平台。通过各种Web应用将计算机连接起来,比如需要相册时可以使用Flickr,需要地图时调用Google Map的Api。随着很多服务商逐渐将自己的服务开放出来,每个网站都可以视为一个软件服务提供商,相互之间的联系让系统越来越复杂,而这种系统的复杂并不会带来功能使用的繁琐。

强大的功能、简单的使用,这是WEB2.0应用的必然趋势。由豆瓣的应用,可以看出发现联系用户之间的关系,在后台建立导引用户功能的连接,针对数据量做好方便的存储和查询,这些就是网站技术的核心。

(3)快速开发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豆瓣拥有十多万的注册用户,Alexa的流量排名在一千左右,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却一直就只有一台八千块钱攒起来的服务器、一两个人的开发团队维护着。

为了适应这种规模,开发模式需要进行改变。这在很多Web2.0的网站中都有所体现,有人称之为简单哲学。为了快速开发,系统设计也需要进行简化。杨勃说,“豆瓣网中间也做过一些变动,最

初还是受原来做企业系统的影响,结构设计的太复杂,甚至还分了很多层。后来就简化了,因为太复杂之后就难以做快速开发。”

豆瓣现在采用的是敏捷开发的模式,这是一个快速开发、快速变化的体系,平均每两天就有新的功能出现。

“Web2.0网站是快速变化的,并不是把所有的功能都在开始阶段完全实现。”杨勃说,“这就要求系统构架的可扩展性要做的很好。而且必须考虑将来规模可能带来的问题。豆瓣网一开始的架构设计就可以支撑上百万用户。”同时,基于Web的开发省去了客户端分发、维护的成本,因此可以做到“永远的BETA”、随时更新和升级服务。据说,豆瓣学习对象Flickr的升级是以小时为单位的。

Web2.0与用户的交互也是让网站快速完善的动力。网站运行之后,听取用户的反馈,指导下一步的应用开发。“豆瓣网有一个站务论坛,很多人经常发言提出自己的需求。”比如豆瓣刚开张时,由于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创建小组或者参加小组,于是用户可能会同时参加几十个小组。但由于很多小组人数比较少,可能很长时间才会有人发言,于是大家就要求有一个功能,把所有小组的最新发言聚合在一起。杨勃很快实现了这个功能,事实也证明非常受欢迎。

杨勃认为,由于是小团队,工作模式就不能是一个经理带一帮人,而是大家都需要参与编程。而且,对综合学习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为技术变化很快,现在对任何技术再熟悉,经验再多,过几个月可能又出现了新的技术,因此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跟踪最新的知识。而且由于最新的Web2.0模式和思想都是从国外发起的,所以程序员要具有在英文环境中直接沟通的能力,能够直接参与到国外的开源项目中,而不是看已经翻译为中文的文档。”杨勃表示,自己学习Python 也是随豆瓣网开始的。“Python很适合敏捷开发,最初的时候曾经尝试过使用Ruby,后来由于豆瓣网需要很多后台的程序,Python更适合编写一些后台模型程序,最终前台也统一为一种语言。”杨勃之前对MySQL了解很少,但在做豆瓣网的过程中,很快将知识弥补上来。“现在我们有几个数据库都可以做同步,有些内容我们还向开源社区进行了回馈。”

豆瓣选用了很多开源产品,杨勃认为:“用好开源产品是非常关键的。豆瓣的平台是基于Linux,数据库用的是MySQL,除了数据挖掘和搜索,其它都是在开源产品之上开发的。因为现在有很多非常成熟的产品和模块,没有必要从头做,只要有能力了解获得这方面的知识,都能够很快在别人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系统。”

六、人文豆瓣

初来豆瓣的人会发现这里的有效帖子特别多,评论长而且不乏精彩。使用豆瓣的人会发现这里能找到许多冷僻的书、电影、音乐,排在豆瓣排行榜上的大多是与市面畅销流行榜不一样的陌生面孔。豆瓣给人的感觉就是自成一格,评论形容其为“小众”,那些在BLOG中自发传播豆瓣,乐于在豆瓣发布长篇评论的“豆粉”们则将其称为“人文”。

豆瓣是一个全动态页面的网站,通常网站编辑主导的运营方式在这里并不适用,但也不能说豆瓣是一个不做运营,由用户自娱自乐的网站。在豆瓣,运营是一个整体运营的概念,是建站理念、设计、产品、技术架构、文字说明等等所有构成豆瓣的元素共同合力作用出了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社区,书是这个社区最有粘合力的纽带。

如果当初杨勃选择电影或音乐作为豆瓣的起点,估计豆瓣的成功尚是未知之数。音乐和电影相对都比较大众,除了那些畅销书和热门书,通常书的阅读更加小众。豆瓣是一个典型的“满足小众需求”的业务模式。在电影和音乐上,人们比较容易找到喜好相近的同伴,但对于书,特别是一本比较冷门的书,找到共同爱好者的机率就比较小。而书又有“圈子阅读”的特性,一本共同喜好的书往往连结的

就是两个志趣相投的人,而这批有共同书籍爱好的人基本都有交流的需求,这对“圈子”(小组)的形成是天然的催化剂。

另一方面,喜好阅读的人普遍习惯文字表达和就阅读的书籍留批注,这对豆瓣的评论产生是一个很好的基础。豆瓣最开始是以邮件和在高端的读书类杂志发广告来做推广的,在书这个切入点的前提下,吸引到去豆瓣的第一批用户大多是网上的“”,人群素质比较好,他们又是通过BLOG把豆瓣介绍开来的,看到他们的BLOG的人又成为豆瓣新的用户。这些人普遍使用BLOG,使得这个口碑传播循环能继续下去。

除了找准切入点和用户群外,网站自身的设置也不断强化和促进氛围的形成:

1、需求策略:杨勃是读书爱好者,在网站的产品设计上是以满足自身对书的交流分享需求出发的。考虑到需要用户产生内容的网站开始最困难,需要想办法找些基础的内容让用户来参与,然后产生滚雪球效应。为此豆瓣想到的办法是提供比价系统。这个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搜索引擎,用户可以利用这个搜索引擎找到同一本书在卓越或当当的价格。可以说,现在最能为豆瓣带来实质收入的“比价”在策划推出时间只是一个单纯留住用户的服务,豆瓣首先是一个社区,一个不是以买卖关系为目的,而是以分享阅读体验和结识书友为目的的社区。

而杨勃作为网站的创建人,同时又是网站积极的使用者,抱着永远BETA版的态度对网站做着不间断而频繁的修改,其中用户在豆瓣站务论坛提的意见是一个最重要的意见参考,这保证了网站与用户需求的同步。

2、设计限制:在上文“豆瓣设计”中已经详细说明过,豆瓣的设计风格给人清新的感觉,这是能引起读书人共鸣的设计。相异大多数网站而做的不能贴图的限制,就是源于杨勃觉得豆瓣做书、电影、音乐的评论,主要通过文字表达,图片大概只有5% 的作用。开放贴图,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传了上去,反而降低了网站的素质,那些真正的用户就不再愿意来了。起类似作用的还有跳转页面的用户路径设置,很明显,这里杨勃认为的真正用户就是爱好阅读、习惯文字表达、熟练使用网络的一群人,而这群人的品位和口味自然是有保证的,相对大众流行来说,也就是“小众”。

3、用户引导:在站内的引导文字中,豆瓣不鼓励灌水,不鼓励转载,只希望用户正常使用它。这使得站内用户比较高端,评论比较有效率。

而作为一个社区,豆瓣也没有通常社区网站为增加访问量而设的积分和升级系统。对此,杨勃解释说,“积分问题提过很多次,讨论了很多次,至今还是没有放上去。主要觉得这并不是核心的东西,我们不希望用户是为了积分而来豆瓣,更不希望他们为了积分而灌水,我们需要高质量的帖子和高素质的用户。”

以上做法自然会流失很多游客型的用户,但只要留下了,那一定就是只为豆瓣而来的用户,这批用户的忠诚度不言而喻。拥有一定数量的高忠诚度用户是一个社区氛围形成的必备基础,而在上文的分析中也提过,在豆瓣,具号召力的意见领袖和具广泛交际力的传播者都不缺,这也满足了形成社区氛围的条件。

4、语言强化:豆瓣的导引文字亲切而统一,尽量避免技术性语汇和色彩强烈的语言表达,代之以“好了,发言”,“给你的发言起一个标题吧”,“过些天来看看,没准就有了”这些人性化的提示。在图片上传的说明中会给用户一些建议,但最后一句是“当然了,最终还是你自己的决定”,对小组论坛的说明中出现了用户话题不受限制的语句(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不一定局限于小组建立主题),站内倡导的是不同的意见和多样的声音。

“ 豆邮”是用户的站内联系方式。“豆列”是个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的一系列推荐。这两个是官方性质的独创语言符号。而在官方之外,网站更主动收集推广了用户创意的“豆瓣辞典”,如“豆粉”指豆瓣的粉丝,“豆芽”是新注册用户,“黄豆”是资深用户等,这些亲切又另具新意的词汇形成了豆瓣独特的语言体系。

豆瓣还有个栏目叫“15分钟名组”,是推荐给用户的小组,从所有小组里随机挑选。每15分钟更新一次。名称来自英语俗语——“15 minutes of fame”,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名,但往往名气片刻即逝。这样的典故型命名,是需要有一定文化背景才能领会的。而由以上提及语言构成的站内语境对氛围的形成起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共同主题、意见领袖、独特的语言体系,这是形成社区氛围的三大条件,从上文对豆瓣的分析,这些要素豆瓣都已经通过网站的整体运营具备了。配以网站“书”的切入点,聚拢的高质用户群,一个人文的豆瓣自然形成了,而这些都是照抄豆瓣网站模式不能搬走的豆瓣价值。

七、豆瓣所学

豆瓣不是一个公益机构,我相信豆瓣一定会走上资本介入的商业网站道路。但豆瓣现在这种小众而缓慢的用户群积累,从时间成本和网站定位上,与碰碰的策略都没有可比之处。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就算照抄出一个一模一样的豆瓣,在市场上的成功预期也未见就理想。但从豆瓣网站架构和运营上,碰碰也可以思考一些学习点: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体现:豆瓣是一个有SNS元素的网站,运营现状上,对“物”的体现是压倒“人”的。碰碰是一个兴趣交友网站,“人”是突出的一环,个人展现和兴趣圈都是以“人”为核心的。但两者在交友上的共同点都是用“物”做媒介的,豆瓣是书、电影、音乐,碰碰是兴趣。

豆瓣抓住了人对书、电影、音乐的分享交流需求设置产品,进一步来说,是以评论/评价作为“人”对“物”的作用过程,以收藏作为“人”对“物”作用的结果。而碰碰呢?16个兴趣圈的功能设置都是一致的,难道“人”参与所有兴趣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一样的吗?

现阶段要求所有兴趣圈都有不同的功能体现是不太现实的,但在重点兴趣圈或用户作用点相似的兴趣圈类别特别设置满足该兴趣用户需求的参与产品,让参与该兴趣圈类别的用户能在个人展现部分体现他参与的结果,这不但打通了兴趣圈与个人展现之间的渠道,也是兴趣圈能最终达致垂直型运营的途径。

站内个体用户间的关联:豆瓣是通过物做人的媒介的,碰碰的“人”和“兴趣”就如同豆瓣的“人”和“物”(书、电影、音乐),是以“兴趣”做人的媒介。

豆瓣友邻中显示的是其他用户对“读、看、听”的状态——“过、在、想”,对“人”多设置了一重对“物”的状态显示,实质就是在人人关系间再多加了一个纬度的表述。这比碰碰单纯的人人关系间只拥有共同“兴趣”是一种更趋近的用户联系,推动用户交流的作用更明显。

豆瓣就有不少用户认为,比起网站推荐的“豆瓣猜你会喜欢”,友邻标识过的产品更有吸引力,而在某个产品的欣赏时期,发现另一个人与自己在同一状态,寻求讨论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就像其他交友网站会依据用户各自站内好友间的关系列出用户之间的亲密指数,会根据血型、星座等给出用户间的共同点似的,这是标识用户间更密切的联系激发用户的交友冲动。

碰碰在个人展现上需要多考虑的是挖掘用户间的更紧密联系,这种挖掘不是靠用户主动提供、主动寻找的,而是网站通过后台数据的关联直接标识给用户的,用户资料、用户行为、人际关系都是可以挖掘标识的点。

站内群用户之间的关联:豆瓣群与群之间的关联是共同参加的人(“成员常去的其他小组”),是在

每个小组页面都有明显标识的,这样的交友导引是从一群人认识一群人,比单纯搜索小组增加了用户流动的途径。

除了同一个类别/圈主,碰碰的圈子之间是没有紧密联系的。对应豆瓣的做法,同一圈主创建的

圈子、参与成员也去的圈子、同一类别新成立/推荐圈子、与圈子举办过同类型活动的圈子……这些都可以体现在圈子内,辅以圈子间互动的产品,圈子间运营和圈子间用户的流动会更畅通,关键是要找到圈子之间的共同点。

提供用户实质用途的服务:这个所谓实质用途不单是从网站自身经营目的考虑,最重要的还是从用户日常生活考虑。就好像IM用户的高粘着度是满足用户日常通讯需求而来,豆瓣用户也有不少是为了豆瓣的收藏功能而来的。他们不热衷交友,评论是多看少写,购买参考是零星行为,豆瓣对于他们只是一个整理自己图书、电影、唱片的架子。不少BLOG也有类似作用的自设列表功能,但豆瓣的内涵更丰富(涵盖了产品的所有信息),操作却更简单(一个标识动作),服务也更贴心(可循三种方式排序、可以标签整理),于是成为了有此需求用户的首选,其他的BLOG反倒沦为豆瓣推广的途径。

与此相似的还有豆瓣提供的一站式网上书店搜索功能,这都是对用户实用、能带来高粘着度的产品,特别对于刚起步的网站更是需要。碰碰在这方面的产品是欠缺的。

社区氛围营造:在豆瓣是整体运营的概念,是运营策略、产品架构、网站细节合力的结果。碰碰要学习的关键点是整体和细节,社区氛围不应该只是运营部的任务,而应该是所有部门合力的成果。对细节的关注参考上文“人文豆瓣”中分析。

用户沟通反馈:豆瓣的站务论坛起的就是与用户直接沟通的作用,除了客服,碰碰2.0也有直接与用户沟通的编辑圈,此外编辑还有与用户联络的,数起来,碰碰与用户的联系方式比豆瓣还略胜一筹。但在用户意见的反馈上,特别是涉及技术的产品优化的意见上,碰碰的行动力比起豆瓣就不止慢一拍半拍了。从上文“豆瓣技术”的分析,豆瓣的反馈速度与豆瓣的敏捷开发模式相关,技术的同事

可考虑借鉴其中碰碰可运作的点,提升碰碰产品因应用户意见优化的速度。

用户需求的线上线下结合:

“豆瓣猜您会喜欢某书,因为您3个月来阅读的内容与此书相关,而且与您口味相同的好友XXX

对此书评价甚高(点击参考他的评论),另外还有与您兴趣口味相类似的XXX人对此书作出正面评价(点击观看这些都是些什么人),如果您有兴趣请在方便的时候到离您最近的XX书店(点击观看地图)翻阅,他们尚有XXX本存货,此外豆瓣还提供10多家网络书店的比价(点击进入)。……”

以上是IT评论家对豆瓣理想模式的描述,如果真的有上面的信息,那么说明豆瓣已经拥有了:

1、聚合用户习惯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2、根据以上分析聚合用户SN中相关评论的能力,

3、根据推荐内容分析聚合相关微内容的能力,

4、与地面渠道实时结合交互的能力,

5、与线上渠道结合交互的能力;

在拥有这些能力的基础上,即便不向下游用户收费也可以真正提高豆瓣的议价能力而且这种模式不容易被复制——用户的消费习惯阅读习惯不是靠填写几张调查表或者分析几张订单就能搞定的,

豆瓣有着比较忠诚的用户群,也有着相对容易的分析条件,建立这样一个CRM 系统不应该是件难事,假以时日,在这个系统上进行营销、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将是别人无法复制的豆瓣,很简单,复制者就算有更多的钱和更多的人去复制豆瓣,但他们始终无法复制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长度,一个人的365天和365个人的一天,显然是前者对豆瓣这样专注于某个领域的网站更有价值,也不是复制者在朝夕之间可以复制的。

一颗豆粒阅读答案

一颗豆粒阅读答案 1我认识一位视一颗豆粒为自己生存意义的夫人。 她大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二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悲剧降临她家。丈夫因交通事故身亡。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还被法庭判成了加害者。为此,他的妻子只得卖掉土地和房子来赔偿。 母亲和两个孩子背井离乡,辗转各地,好不容易得到某一家人的同情,把一个仓库的一角租借给他们母子三人居住。 只有三张榻榻米大小的空间里,她铺上一张席子,拉进一个没有灯罩的灯泡。一个炭炉,一个吃饭兼孩子学习两用的小木箱,还有几床破被褥和一些旧衣服,这是他们全部家当。 为了维持生活,妈妈每天早晨6点离开家,先去附近的大楼做清扫工作,中午去学校帮助学生发食品,晚上到饭店洗碟子。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已是深夜十一二点钟了。于是,家务的担子全都落在了大儿子身上。 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母亲披星戴月,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生活还是那么清苦。他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8个月、10个月……做母亲的哪能忍心让孩子这样苦熬下去呢?她想到了死,想和两个孩子一起离开人间,到丈夫所在的地方去。 有一天,母亲泡了一锅豆子,早晨出门时,给大儿子留下一张条子:锅里泡着豆子,把它煮一下,晚上当菜吃,豆子烂了时少放点酱油。 这天,母亲干了一天活,累得疲惫不堪,实在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打算当天晚上和孩子们一块死去。 她打开房门,见两个儿子已经钻进席子上的破被褥里,并排入睡了。忽然,母亲发现当哥哥的枕边放着一张纸条,便有气无力地拿了起来,上面这样写道: “妈妈,我照您条子上写的那样,认真地煮了豆子,豆子烂时放进了酱油。不过,晚上盛出来给弟弟当菜吃时,弟弟说太咸了,不能吃。弟弟只吃了点冷水泡饭就睡觉了。

小学生黄豆成长观察日记

小学生黄豆成长观察日记 XX年11月14日星期日天气:晴 XX年xx月18日星期五雨 今天,老师让我们观察豆芽的生长过程,我中午回到家,急忙拿出一把黄豆和找来一个 透明的杯子. 生活日记,就是把自己每天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有选择地记录下来。要写好生活 日记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我发现干黄豆又硬又小,呈圆形,土黄色,每颗黄豆上都有一个小黑点.我把黄豆扔进放 水的杯子里,过了一会儿,去看泡的黄豆,我发现有些黄豆皮鼓了起来,我想应该是水泡软了 的原因吧,没想到才几分钟,就成这样了.我想把皮拨开看看黄豆里面是什么样的,原来是 两片椭圆形的豆瓣被外面的薄皮紧紧地包裹着。 晚上放学回家后,我看见泡的黄豆变成浅黄色的了,奇怪的是体型也大了,变成椭圆形了,也许是喝饱了水的缘故吧! 黄豆真奇妙呀! XX年xx月1xx日星期六雨 我们来到公园,只见公园里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对着公园门口是一座由 八条龙组成的巨型花灯,灯光闪烁,异常壮观。在七星池里,一个美丽动人的莲花仙子高 高地站在鲜艳的莲花上,好像在祝福人们健康长寿!我还看到一个月亮造型的花灯,制作 精美,吸引了许多人围在它的周围观赏。一棵高大的树上挂满了蜜蜂、蝴蝶造型的花灯, 微风一吹,飞来荡去,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还有许许多多制作精美,造型不同的漂亮花灯,吸引着人们竞相拍照,留下一张张永久的纪念。 今天,我把泡黄豆的水给倒掉了。我发现黄豆又长大了,还在一端长出了小芽,那小芽 长5毫米,宽2毫米。爸爸告诉我这样用水泡着可以长出豆芽,但水要每天换干净的,我可 高兴了,我想等豆芽长大了,那就能吃了,多好呀! 日记日记300字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3742110.html, 我把杯子装上干净的水,看它们在水中轻轻地摇晃着,犹如一只只可爱的"小蝌蚪"。 田野中,麻雀们那活泼的身影,随处可见,在枝头末梢上跳跃,忽儿成群地飞过天空,留下“叽叽喳喳”的美妙歌声。麻雀是每时每刻都那么欢快的小鸟。 XX年xx月20日星期日雨 今天,我又急匆匆地冲进厨房,观察杯子里的黄豆。

豆瓣网案例分析

豆瓣网案例分析

一、豆瓣网的创建及介绍. 2005年3月,一家名为豆瓣网的Web2.0网站出现在人们视野,而后如一匹黑马迅速壮大,占据了阅读者、影迷、音乐爱好者以及图书音像商阵营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创建人为杨勃,起初创建之时,杨勃只是为“想看看有多少人和自己读同样的书”而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程序,并以其工作所在地点——北京“豆瓣胡同”为其命名。 豆瓣网的建立与网络Web2.0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有莫大关系。Web2.0是对Web1.0的信息进行扩展,丰富,使其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主要的Web2.0的元素有如博客、播客、社区、P2P下载服务等,其特征是资源由多人共同创建,共同分享,豆瓣网正是这样一个Web2.0网站。信息的共享使豆瓣成为一个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要受 众群体的书影音信息资料汇集地和评论交流社区。豆瓣提供了书籍、影片、音乐的评论,但是没有任何不利于版权保护的下载服务,是一家以健康为网站主题之一的Web2.0网站。 截止到2010年底,豆瓣已经有注册用户超过4600万,其中活跃用户数2000万,人均访问

而且在每个话题的下方,都有“推荐”的字样,点击的同时,会把推荐信息公布在个人动态中,使用户的友邻也能到并且分享。这样,重重推进,使用户能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和观点,在虚拟文化社区进行充分互动。而豆瓣网的“同城”功能,更为将这种虚拟互动延伸为现实互动提供了土壤。豆瓣还可以将共同爱好较多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形成“臭味相投”的圈子,用户可以及时了解圈子里发生的任何事情,在豆瓣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很强。 (四)个性服务机制 豆瓣网的个性化服务体现在为用户提供了 符合个人口味的便利性信息整合平台和意见交 流场所。一方面,豆瓣网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海量库存的信息数据库,另一方面,也为各个“豆友”提供了内容迥异的个性数据库。在每一个书籍、影视、音乐的条目下,都会有五颗星的评价机制,以及“我看过”“我正在看”“我听过”这样的字样。用户可以为你所看过的书籍、影视,所听过的音乐等进行记录、评价,随着记录和评价信息的逐渐增多,豆瓣会根据用户的口味推荐相关

《一年级的小豆豆》阅读题及答案

《一年级的小豆豆》阅读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小豆豆是一年级()班的学生。 2.小豆豆妈妈最害怕()。 3.小豆豆为了帮助妈妈,从菜场买了一只()。 4.王子老师公开课得了()分。 5.小豆豆从()幼儿园毕业的。 6.小豆豆上上一年级时()岁了。 7.小豆豆妈妈的工作是(),爸爸工作是:()。 8.小豆豆和吕跳跳回家后面的神秘黑衣人是()。 9.小豆豆班级全体同学跳的集体舞名字叫()。 10.一年级二班一共有()名学生。 二、选择题 1.《一年级的小豆豆》的作者是:()。 A 孙幼军 B 金波 C 狐狸姐姐D汤素兰 2.小豆豆从幼儿园毕业,毕业证书上写着:()。 A祝贺小豆豆毕业了B祝贺你毕业了 C祝贺我们的小豆豆就要上小学了D希望能成为合格的小学生 3.小豆豆最爱上()。 A音乐课B美术课C数学课D语文课 4.《一年级的小豆豆》这本书中,你最喜欢哪个故事?()。 A报告老师 B昂贵的鱼 C汪汪叫的语文课D将军驾到E可笑的屁股5.小豆豆的同桌是爱臭美的()。 A田大壮B黄美美C何小米D张大嘴 6.小豆豆的死党是()。 A吕跳跳B田大壮C胡小胡D张大嘴 7.小豆豆做梦都想与她同桌的是又可爱又美丽的()。 A黄美美B朱珠C何小米D周小曼 8.小豆豆的班主任是()。 A张老师B王子老师 C高主任D周老师 9.小豆豆最爱吃的是()。 A熘肉段B焖鲫鱼 C 鲍鱼D糖醋排骨 10.黄美美今年最想要的圣诞礼物是( )。 A公主裙B芭比娃娃 C变形金刚 D小皮鞋 三、判断题 1.一年级二班的教室在走廊的左边第二个教室。 ( ) 2.开学第一天,小豆豆的爸爸和妈妈一起送他去上学。 ( ) 3.在富翁酒店吃饭的时候,小豆豆和妈妈都被鱼刺卡住了。 ( ) 4.小豆豆的门牙是被牙医拔掉的。 ( ) 5.小豆豆家有一辆“敞篷车”。 ( ) 6.“六·一”儿童节那天,王子老师和全班男生跳了肚皮舞。 ( ) 7.小豆豆上学第一天是自己进学校找到他的教室的。 ( ) 8.在男生中小豆豆长得最高。 ( )

科学:豆子生长记(动植物)

中班科学活动:豆子生长记(动植物)【活动目标】 1.观察和记录豆子的生长变化,感知和发现豆子生长变化经历的阶段及其基本条件。 2.感受种植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事先请动力儿种植豆子,并持续观察记录 (二)材料投放:1.记录本人手一本(上面记录有豆子各阶段生长变化的情况及其条件等)。2.幼儿园种植区收获的豆子。3.教师用的集体记录表一张、笔。4.有关豆子生长过程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体验收获,萌发兴趣 (一)陈列种植区收获的豆子,引发幼儿的兴趣 引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你知道这些豆子是从哪里来的吗?(种植区收获的豆子。)这就是你们种的豆子,它们怎么样了?它们现在是什么样子的?还记得它们以前的样子吗? 二、观察记录本,交流、讨论豆子生长变化的过程及其基本条件。(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本,相互介绍豆子的生长过程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自己的记录本,说一说自己种的豆子是怎样慢慢长大的 (二)集中交流讨论。 引导语:你种植的豆子经历了哪些变化?(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豆子的生长过程:豆子→长出两瓣小芽→长出叶子→长高→开花→结果→成熟,)你收获豆子了吗?你是怎么照料豆子的?你认为豆子的生长需要什么?(阳光、水、土壤、空气。) 三、讨论豆子未开花、结果的原因,从中感受种植的辛苦。 (一)讨论:为什么有些小朋友种植的豆子最后没有结果?他们在照料豆子生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并猜测答案。)你们的豆子长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为什么有的豆子长得高而且叶子多,还开花了,而有的豆子却长得不高,有的甚至烂了呢?你是怎样种的? (二)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记录表“我是这样照顾种子的”栏目进行记录,引导幼儿了解豆子未开花、结果的原因。 (三)小结:豆子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每天都要去看它。发现它干了应该给它浇点水,水次不能浇太多,否则会淹死它;有时还需要把它移到太阳光下,让它接受阳光的照耀。 四、师幼一同梳理植物生长的规律和条件

一颗豆粒 阅读及答案

一颗豆粒 (阅读及答案) 我认识一位视一颗豆粒为自己生存的意义的夫人。 她大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二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悲剧降临她家。丈夫因交通事故身亡。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还被法庭判成了责任者。为此,他的妻子只得卖掉土地和房子来赔偿。 母亲和两个孩子背井离乡,辗转各地,好不容易得到某一家人的同情,把一个仓库的一角租借给他们母子三人居住。 只有三张榻榻米大小的空间里,她铺上一张席子,拉进一个没有灯罩的灯泡,一个炭炉,一个吃饭兼孩子学习两用的小木箱,还有几床破被褥和一些旧衣服,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为了维持生活,妈妈每天早晨6点离开家,先去附近的大楼做清扫工作,中午去学校帮忙给学生发食品,晚上到饭店洗碟子,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已是深夜十一二点钟了。于是,家务的担子全都落在大儿子身上。 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母亲披星戴月,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生活还是那么清苦。他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八个月、十个月……做母亲的哪能忍心让孩子这样苦熬下去呢?她想到了死,想和两个孩子一起离开人间,到丈夫所在的地方去。 有一天,母亲泡了一锅豆子,早晨出门时,给大儿子留了一张条子:“锅里泡着豆子,把它煮一下,晚上当菜吃,豆子烂了少放点酱油。” 这天,母亲干了一天活,累得疲惫不堪,实在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打算当天晚上和孩子们一块死去。 她打开房门,见两个儿子已经钻进席子上的破被褥里,并排入睡了。忽然,母亲发现在哥哥的枕边放着一张纸条,便有气无力地拿了起来。上面这样写道:“妈妈,我照您条子上写的那样,认真地煮了豆子,豆子烂时放进了酱油。不过,晚上盛出来给弟弟当菜吃时,弟弟说太咸了,不能吃。弟弟只吃了点冷水泡饭就睡觉了。 “妈妈,实在对不起。不过,请妈妈相信我,我的确是认真煮豆子的。妈妈,求求您,尝一粒我煮的豆子吧。妈妈,明天早晨不管您起得多早,都要在您临走前叫醒我,再教我一次煮豆子的方法。 “妈妈,今晚上您也一定很累吧?我心里明白,妈妈是在为我们操劳。妈妈,谢谢您。不过请妈妈一定保重身体。我们先睡了。妈妈,晚安!” 泪水从母亲的眼里夺眶而出。 “孩子年纪这么小,都在顽强地伴着我生活……”母亲坐在孩子的枕边,伴着眼泪一粒一粒地品尝着孩子煮的咸豆子。一种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从母亲的心里升起。 摸摸装豆子的布口袋,里面正巧剩下倒豆子时残留的一粒豆子。母亲把它捡出来,包进大儿子给她写的信里,她决定把它当做护身符带在身上。 十几年的岁月流逝而去,兄弟俩长大成人。他们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双双毕业于妈妈所憧憬和期望的一流国立大学,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直到如今,那一粒豆子和信,仍时刻不离地带在这位母亲的身上。 1.文中有一句话具体表达了“披星戴月”这个成语的意思,请用“”画出来,用心读一读这句话,你还想到了什么成语?写下来。

盘点2016:豆瓣高分电影50部榜单

盘点2016:豆瓣高分电影50部榜单 榜单根据“评分+评分人数+已上映天数”等综合排序啥美队、死侍、天启…这些超级英雄全都上榜啦可惜都没能抢占第一名!!浏览一遍,好像没发现几部大陆片子上榜?港片《树大招风》简直是黑马,名列前茅!那么第一名到底是哪部大神之作呢,往下刷吧~ 50.出柜第4格Fourth Man Out 外表看似直男的男主和大多数男生一样,空余时间就和三五好友聊天聚会,但是却没人发现其实他对女人并不感兴趣,整部片子欢笑贯穿却又温情暖暖。导演: 安德鲁·纳科曼主演: 帕克·扬/ 伊万·托德豆瓣评分:7.5分49.青春的三段回忆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法国人的浪漫可以说是细入骨子里的,爱情终归是青春最美的回忆,青春期的爱情是永恒的。导演: 阿诺·德斯普里钦主演: 昆汀·多尔马尔/ 露·罗-伊莱科内豆瓣评分:7.5分48.真相Truth怎么说,小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叫记者吧,我就一直觉得记者的职业道德就是将事件的真相报道给广大读者啦。相比于正义伸张的结局,现实的结局往往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导演: 詹姆斯·范德比尔特主演: 凯特·布兰切特/ 罗伯特·雷德福/ 伊丽莎白·莫斯豆瓣评分:7.5分47.住货车的女士The lady in the van非常英式的一部剧,本片取材于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个在车道上的货车里生活了15年的无家可归的女

人所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导演: 尼古拉斯·希特纳主演: 玛吉·史密斯/ 吉姆·布劳德本特/ 阿历克斯·杰宁斯豆瓣评分:7.5分46. 已经开始想你Miss You Already都说防火防盗防闺蜜,但是人生若有一个爱你懂你陪你走过生老病死的闺密也就足够了。记住哦,闺蜜不在多,真心少量就行~ 导演: 凯瑟琳·哈德威克主演: 德鲁·巴里摩尔/ 托妮·科莱特/ 多米尼克·库珀豆瓣评分:7.5分45.尊严殖民地Colonia戏里戏外都是人道主义救援者滴艾玛沃特森,不愧是女神!!!(舔屏状)导演: 佛罗瑞·加仑伯格主演: 艾玛·沃森/ 丹尼尔·布鲁赫豆瓣评分:7.5分44. 特鲁曼Truman 绝症电影+人狗情未了=虐死人的剧情,一打纸巾准备好!!!导演: 西斯科·盖伊主演: 里卡杜·达林/ 哈维尔·卡马拉/ 多洛莉丝·房兹豆瓣评分:7.6分43. 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母と暮せば影片故事背景发生在1948年,战争带来的悲伤在母子殊途阴阳相隔间的家常对话中不断放大。导演: 山田洋次主演: 吉永小百合/ 二宫和也/ 黑木华 豆瓣评分:7.6分42. 我的国王Mon roiNo zuo no die的女主碰上渣男的一段相爱相杀的爱恨情仇。导演: 麦温主演: 文森特·卡索/ 艾玛纽尔·贝克特豆瓣评分:7.6分41. 被拒人生Freeheld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传记片,摩姨演啥像啥真是一大亮点。导演: 彼得·苏列特主演: 朱丽安·摩尔/ 艾伦·佩吉/ 迈克尔·珊农豆瓣评分:7.5分40. 山

山海经中角色造型的传承与创新

山海经中角色造型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具有传奇色彩的一部巨作,其中包含了许过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宝库。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将我国古代文化与神话故事传承到动漫故事和人物中,并对其进行渲染和创新,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佳品,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赋予一定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角色造型;造型传承;造型创新 前言 《山海经》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奇书,此书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生物、巫术、民俗等丰富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现代文艺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参考作用,但古书所记载的大量事物描述简练,信息松散,在现当代文学、动漫等产业中的运用,还需要添加更多的综合性再创作,使山海经中角色的造型得以传承和创新,从而得到适合当下文学、美术及动漫行业利用和发展的、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形象素材。 一、关于山海经 我国古典名著《山海经》自古以来被称为旷世奇书,给后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其一,因为它在一万三千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万多个历史及神话人物,四百多种神怪兽。集地理志、方物志(矿物、动植物)、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留了古老的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神话故事。其二,许多人认为《山海经》只是荒诞不经之作,司马迁曾说过,“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鲁讯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人面兽、九头蛇、三足鸟,给大多人留下《山海经》只是神话的印象。然而,也有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山海经》具有很强的历史参照性,特别在地理志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被记载在奇书中的江山河流迄今依然依稀可辨,部分矿物、动植物也极具现实性。长卿著《山海经的智慧》一书中,开篇提出“鸟兽荒诞吗?山水荒诞吗?故事荒诞吗?概念荒诞吗?”,针对这四大问题,长卿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论证其可靠的现实意义。纷争芸芸,奇书依然有许多未知之谜等待解开。最后,《山海经》开创了我国图文并貌的先河,据记载,早期山海经的编写有两个阶段,根据文字配图阶段和根据图画配加文字的阶段,最早的古本原著目前已经

《拾豆子》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拾豆子刘庆邦下过一场秋雨,天放晴了。午后我和妻子在京郊的田野里闲走。我们没有目的地,随便在山脚和田间的小路上漫步,走到哪里算哪里。山是青山,高处以松树为主,低处才是果园和多种杂树。霜降的节气过了,杂树的树叶已经有所变化,有黄有红有紫,呈现的是斑斓之色。田里的玉米棒子都收走了,玉米棵子有的被放倒,有的还在田里站立着。躺在地里的玉米棵子经雨水一淋,散发出一种甜丝丝的气息。田边的牵牛花儿正在开放,越是到了秋天,它们的喇叭花儿开得越密,色彩愈加艳丽。有的牵牛花儿把“喇叭”牵到酸枣树的最高处,仿佛在对天鸣奏。结满红珊瑚珠一样的酸枣树,似乎并不反对牵牛在它们头顶吹“喇叭”,或许它们正想借力宣传自己的果实呢。一块小菜园在收过庄稼的地头显现出来,小菜园里辣椒的叶子还绿鲜着,辣椒却是红的,欲滴的样子。还有坡坎处大片大片的芦荻花。芦荻花的花穗是银灰色,在秋阳的照耀下闪射着银色的光芒。我和妻子各采了一些芦荻花,合在一起,扯一根草茎扎起来,就是一把膨大的花束。妻子把花束的花头在脸上触了触,说真软和。来到一块割过豆子的地边,我提出到地里看一看,看能不能拾到豆子。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每年秋天都到地里拾豆子。妻子小时候生活在矿区,她也有过到附近农村田地里挖野菜、溜红薯的经历。加上她后来当过知青,下乡插过队,我们对田地里土生土长的一切都有着共同的兴趣。下过雨的田地有些暄,有些陷脚,我们一踏进地里,鞋上就沾了泥。既然想拾豆子,就不能怕鞋上沾泥。豆子收割得很干净,乍一看只见豆茬,还有聚集在垄沟里的一些豆叶。但不管豆子收割得再干净,总会有一些豆粒在事先炸开的豆角里跳将出来,散落在地上,并埋在浮土里。妻子先发现了一粒豆子,捏在手上给我看,很欣喜的样子。我发现的豆子比她还多,我一下子拾到了三粒豆子。我从随身挎着的背包里翻出一个塑料口袋,把我们拾到的豆子集中放在塑料袋里。若不是下雨,这些小小的黄豆粒是很难被发现的。黄豆粒大概也不愿被埋没,它们盼着:给我雨,给我水!雨下来了,雨水拨开了浮土,淋在豆粒身上,豆粒很快便以又白又胖的姿态呈现出来。被雨水淋湿的豆叶巴巴地贴在地上,散发的是一股股糟香。用手搂开垄沟里的豆叶,常常能让人眼前一亮,禁不住叫出好来。因为豆叶下面往往藏着一窝白胖喜人的豆粒。覆盖着的豆叶让我想起玩把戏的人常用的一块布单,布单一掀开,说声变,把戏就变了出来。这里的把戏是豆粒。没有风,天蓝得有些高远。我和妻子在地里低头寻觅,黄黄的秋阳照在身上暖暖的。一只灰色的蚂蚱从我脚前飞起来,发出细碎的响声。蚂蚱没飞多远,便停了下来。一只大腹便便的螳螂,立在一棵豆茬上,做的是张牙舞爪的样子。我们只是欣赏它,没有招惹它。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声长长的鸡啼,随着鸡啼传过来的似乎还有缕缕炊烟味儿。我对妻子感叹说:好久没听见公鸡的叫声了,听来真是亲切。妻子说我是老农民。我愿意承认,自己的确是一个农民。我记起小时候有一次拾豆子的事。夜里下了雨,第二天一早,母亲就把我和两个姐姐喊起来,让我们到西南地里去拾豆子。天气阴冷,不时还有雨丝飘下来,我们身上直打哆嗦。到地里拾豆子的小孩子恐怕有几十个,我们一来到地里,一看到被雨水淋得膨胀起来的豆子,就把冷忘记了。拾豆子的小孩子太多,我那天拾的豆子并不多,该回家吃早饭时,我拾到的豆粒只有半茶缸。而我的两个姐姐提的是竹篮子,她们拾到的豆子都比我多得多。母亲看到了,会不会嫌我拾得少呢?我想了一个办法,用我拾到的豆粒,和村里的一个小伙伴交换了一些豆角子。我把占地方的豆角子垫在茶缸子下面,把豆粒盖在上面,这样一来,从表面看,豆粒几乎是一茶缸,就显得多了。湿豆子需要晾,两个姐姐一回到家,就把拾到的豆子倒在堂屋当门的地上了。尽管我把拾到的豆子跟两个姐姐拾到的豆子倒在了一起,我弄虚作假的事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很生气,认为我做下了一件错事,还是严重的错事。母亲说我从小就这么不诚实,长大了不知怎么哄人呢。为了让我记住这次教训,母亲不仅严厉地骂了我,还对我作了处罚,不许我吃早饭。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过去,只要一看到豆子,或只要一提到豆子,我都会联想起这件事。在地里拾着豆子,我又对妻子讲起了这件

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人物形象_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人物形象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人物形象 刘艺佳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重要人物,鲁迅特地留出一篇文章写她。 长妈妈是鲁迅家的女工,也就是保姆。她无名无姓,到死也没人知道她的真名,只是一直沿用他人的名“阿长”,可见她的身份之卑微,不被人所重视。 长妈妈是从乡下聘来的,没什么文化,总喜欢在背后对人指指点点,睡觉时还把小主人挤下了床去,可谓十分粗俗不堪。 她还十分迷信,“长毛”的胡话被她当了真,还称之为“神力”,这便是乡村妇女的无知。 但同时,长妈妈也是爱着鲁迅的。她在正月初一清晨,就让鲁迅拜年,还将福橘塞给鲁迅吃,可见她的真诚以及对小主人的关爱。她还将鲁迅牢骚时的话记下,明不识字,还是大老远地把《山海经》给鲁迅带来了,突出写明长妈妈待鲁迅的好。 这就是长妈妈,一个没文化、粗俗却又真诚、爱孩子的女人。 通过鲁迅先生看封建社会底层妇女代表——长妈妈 周雨琪 结合文章第3段来看,可以知道长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嚼人舌根,喜欢“切切察察”。 结合文章第7段,可以发现长妈妈虽然身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底层妇女,没有十足的地位,但自己却从来不会因此而感到伤心或者是卑

微,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憧憬,单纯的渴望得到幸福。所以,她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质朴、淳厚的人。 结合鲁迅先生所写的事例“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可以知道,虽然长妈妈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曾读过什么含有人生哲理的书,但却拥有伟大的神力、大义凛然的风范、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她又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结合文章26-29段可以看出长妈妈关怀他人、关心孩子和善良。 总结:对于鲁迅先生来说,长妈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亲人,也正因如此,鲁迅先生才会专门以一篇文章的形式来纪念她。在我看来,长妈妈虽喜欢“切切察察”、虽然封建迷信、爱告状、大大咧咧、满肚子烦琐的礼节,但她这种善良、质朴、乐观、无私奉献的生活或者是生命的态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同时,这是一个内心纯净、质朴善良的封建社会的底层女性与这个混沌、黑暗的社会形成的一个鲜明对比。 长妈妈是个怎么样的人 刘昱辰 我认为长妈妈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她地位很卑微,原因是现在甚至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以及她生于哪年。她对家中的人并没有很浓厚的情感,因为自从她到鲁迅家里做保姆后,一直都没回家,直至临死时,才回家看最后一眼。她有许多缺点,但也有不少美德。通过她常背地里说人坏话与喜欢切切察察,还有她夜晚不雅的睡相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的人;通过她在元旦时的

豆子成长记(450字)作文

精选作文:豆子成长记(450字)作文 星期天,我在花盆里种了两粒四季豆,我每天按时给它浇水,一天一天过去了,可是它依然没有发芽。突然有一天,我去给它浇水时,发现土裂开了一道缝,透过缝隙,我定睛一看,只看到嫩黄的小芽像害羞的小姑娘,不敢伸出头来。等到下午,我迫不及待的又去看了看,哇!只见到它探出了嫩黄的小脑袋,娇滴滴的,我小心翼翼的给它浇好了水,轻轻的移在向阳的地方。时间过的飞快,它渐渐的长大了,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貌似枫叶,叶子一片挨着一片,不留一点缝隙。藤蔓也开始从叶子中间抽了出来,我及时给它们插上竹竿,它们就顺着竹竿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一天一天往上缠,缠得可高呢!在这过程中,它们陆续开花了!花可漂亮呢,是红色的小花,不知什么时候,花儿枯萎了,变成了缝衣针大小的细丝,原来是结豆子了!我兴奋极了,连蹦带跳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豆子是青绿色的,没几天就长得又细又长,我猜是豆子成熟了吧!我小心地摘下一些豆子给妈妈,中午的餐桌上一盘香气腾腾的四季豆让我忍不住口水直流,品尝了一下,嫩!鲜!我们一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没想到咱们全家都吃上了我亲手种的豆子。我心里真高兴!四年级:彭傲然 篇一:豆子成长记 豆子成长记 10月22日,我把绿豆、黑豆、黄豆分别放入三个杯子里,再在每个杯子的底下放一层薄薄的棉花,就像给豆子宝宝当毯子一样。最后,我给每个杯子放进一点水,豆子宝宝们马上变成了潜水员,乖乖地躺在棉花毯上,可老实了。 10月23日上学前,我观察了一下豆子宝宝们,发现它们好像刚刚吃饱饭一样,肥嘟嘟的,非常可爱。下午六点,我放学回家,发现泡豆子的水变颜色了。泡绿豆的水变成了淡绿色,像绿茶一样;泡黑豆的水变成深红色了,好像里面倒了红酒一样,非常显眼;泡黄豆的水变黄了,就像放了黄色的颜料一样,非常好看。 10月24日,我给豆子宝宝换水时,发现绿豆宝宝们鼓足力气,纷纷撑破了肚皮,有的还露出了一颗像老虎牙一样的芽头,尖尖的,比芝麻还要小,它们多么积极向上啊!而黄豆和黑豆只是裂开了一小条缝而已,多么懒惰啊! 我每天坚持换水。直到10月28日,每个绿豆宝宝都长“牙齿”了。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那颗芽头冒得最快的绿豆,它的芽头已经有两厘米那么长了。我用放大镜来仔细观察它,它顿时变成了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小船一样,多有气势啊!而黄豆和黑豆还是没有发芽,我只好去问奶奶:“奶奶,为什么绿豆全发芽了,黄豆和黑豆却长不出芽,一点都不长进呢?”奶奶笑着说:“因为它们是陈年的,超过发芽期,像我一样年老了,不中用了,所以长不出芽来。”哦,原来豆子也藏有这样的奥秘啊! 看来写观察日记一定要有耐心,要仔细观察,粗心的小朋友是得不到它其中的奥妙的。 篇二:豆子家族成长记 豆芽家族成长记 四8班阳泽楷 今天,李老师要求我们回家泡豆子,回家后妈妈给了我三种豆子:黄豆、红豆、绿豆。我先拿个圆形的碗,把海

炸豆 阅读答案(2015重庆中考试题B卷)及答案

炸豆[1] 阿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牙,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⑾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豆子的声音》阅读附答案

《豆子的声音》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豆子的声音 梦阳 那是秋天的一个午后。 爷爷拿着两个一样大小的带盖的小铁桶,让我和8岁的妹妹去责任田里捡豆子,说是收割时豆粒儿炸出来不少,扔了怪可惜的。 于是,每人拎着一个小铁桶,我和妹妹就唱着歌儿上路了。 地里洒的豆子确实不少。不久,我就捡了小半桶黄澄澄的豆粒儿。同时,我也发现地里面有很多又肥又大的蟋蟀,便兴奋地逮起蟋蟀来。可是,这些小家伙还真不好逮,扑腾了许久,我才捉住了几只。可夕阳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溜下了山,我便和妹妹拎着小铁桶踏上了归途。 刚到村口还没来得及言语,爷爷便笑眯眯地抚摸着我俩的头说:“阳儿,你怎么还没你妹妹捡得多呢?” “什么?”我不由愣住了,“爷爷,你又没看见怎么就知道了呢?” “噢,我是听出来的呀。”捋着胡须的爷爷笑着说。 “咦?怎么能听出来呢?” “你的小桶越响,就越空,也就说明你捡的豆子越少呀!”爷爷亲切地拍着我的肩膀,一脸的郑重。 一刹时,我愣住了…… 许多年以后,我每每取得一点小成绩就想在人们面前夸夸其谈地炫耀时,爷爷的那句话就会穿越我的灵魂,在耳边轻轻响起:“小桶越响,就越空……” 于是,我便会羞愧地低下头来,继续默默地捡拾人生田野里那金灿灿的豆子。 1.文章最后一段“那金灿灿的豆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下面句子中分别选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作简要赏析。 (1)我和妹妹就唱着歌儿上路了。 (2)可夕阳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溜下了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说说你从中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爷爷”,一个怎样的“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 (1)“我”也发现地里面有很多又肥又大的蟋蟀时,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了爷爷的话,一刹时,“我”愣住了,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指的是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败,以及从点滴生活中得到的深刻教益。 2.示例: (1)“唱着歌儿”以外在的动作体现了“我”和妹妹内心的快乐,是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021春部编版(统编版)小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9 阿长与《山海经》 学案及答案

9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整体把握阿长这人物的品格风貌及作者对她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作者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手法,并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体会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怀念之情,感受文中所表现的质朴的爱。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1.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áng()急②粗拙( ) ③烦suǒ() ④惧惮()⑤疮()疤⑥憎恶() ⑦孤孀()⑧惊骇()⑨渴()慕 ⑩针灸()⑾疏懒()⑿震sǒng() ⒀诘()问⒁pī雳()⒂掳()掠 2.请给下面多音字注音组词: 恶: 薄: 帖: 空: 3.初读课文,全方位感知人物,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但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但善良、朴实、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 4.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5.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是:由此看出,本文是以为线索,采用了的写作手法。 6.从中你看出长妈妈是怎样一个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先抑后扬的手法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朗读19~29段。思考: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3.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

豆瓣网案例分析报告

豆瓣网案例分析报告 1.基本构架与功能 1.1 基本情况 1.1.1 概述 豆瓣是一家Web2.0网站。豆瓣网从图书起步,并逐渐扩展到电影、音乐、旅游等领域持续帮助每个人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未知事物。在豆瓣上,用户可以自由发表有关书籍、电影、音乐的评论,可以搜索别人的推荐,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产生和决定,甚至在豆瓣主页出现的内容上也取决于用户的选择。这种独特的使用模式、持续的创新和对用户的尊重,豆瓣被认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Web2.0网站之一。 豆瓣网通过用户自我创造与分享内容,形成无数个具有共同话题的小圈子,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好友社区。目前,涉及的领域以个性的书评、影评和音乐评论为核心的交流内容,以此形成一系列的推荐机制。豆瓣主要通过用户点击及购买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产品,来获得收入。 自2005年3月成立至今,豆瓣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用户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为主。作为一个社区,豆瓣不像通常社区网站为增加访问量而设的积分和升级系统,它通过用户的收藏和评价来“推测”,靠自动排位上升。 可用性、操作性、人性化,是豆瓣坚持的三大原则。 1.1.2 来历 豆瓣网之所以取名为“豆瓣”,是因为创始人杨勃创建该网站的时候在北京豆瓣胡同附近的咖啡馆写该网站的源代码,故取名为豆瓣网。 宽带下载和网上购物降临之后,即使在最小的城镇,人们的选择也在每天成百上千地增加。这其中一定有喜爱的东西,但十有八九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擦肩而过。媒体让老少咸宜的大片无处不在,对只适合一群人的东西却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管电视的娱乐编辑和报纸的书评作家多么公正和勤勉,他们的帮助都不可能对所有人同样有效。 豆瓣的发起者发现,对多数人做选择最有效的帮助其实来自亲友和同事。随意的一两句推荐,不但传递了他们自己真实的感受,也包含了对聆听者口味的判断和

“爷爷的黄豆”阅读答案

“爷爷的黄豆”阅读答案 爷爷总是我们记忆美好的人。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爷爷的黄豆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爷爷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

《山海经》人物精选

《山海经》人物精选 《山海经》人物精选相云景山之神瞧,这小模样 多酷!这就是《山海经》所说的景山山神。它长着人的面孔,鸟的身子。古时候人们用雄鸡来祭祀它。 神仙计蒙看这位尊神的舞步多潇洒!是在跳迪斯科还是探戈?这就是《山海经》中的神仙计蒙。它的形貌特点是人的身子,龙的脑袋。它居住在光山,山上到处有碧玉,山下到处流水。计蒙经常在漳水的深渊里畅游,出入时一定有旋风和急雨相伴随。刑天舞干戚别看他丢了脑袋,他可是一条铁骨铮铮的英雄好汉。他的名字叫刑天,在与天帝争权的一场战斗中失败,被天帝砍下了脑袋,葬于常羊山。但刑天并未屈服,又以两乳为眼睛,用肚脐作嘴,挥舞着斧和盾继续抗争。这是一则描述社会斗争的悲壮神话,也是一曲叛逆精神的赞歌,它刻画了刑天头可以断而心不可以被征服的英雄性格。 九头相柳氏别看表情比较温柔,他可是作恶多端的凶神!他是天神共工的大臣,名叫相柳氏,长着九个脑袋,人的面孔,蛇的身子并且浑身青色。进食时,他的九个脑袋分别伸到九座山上,把那里的动植物一扫而光。相柳氏的身子所触动的地方,便掘成沼泽或溪谷。大禹杀死了相柳氏,他的血流过的地方发出腥臭味,不能种植五谷。大禹挖填这地方,多次填满又多次塌陷下去。后来大禹用挖掘来的泥土为众神修造

了帝台。雷神瞧,他的脾气多暴躁!一发作起来便敲打 着自己的肚皮,在空中狂奔。雷雨天,我们所听到的隆隆的雷声就是他敲打出来的声音。这就是《山海经》中的雷神,他居住在雷泽,长着龙的身子、人的脑袋。鼓神看他那张牙舞爪的样子,就知道是个爱闯祸的主!他是钟山山神的儿子,名字叫做鼓。他的形貌特征是人的面孔,龙的身子。他曾和另一个山神的公子联手杀死了天神葆江,天帝大怒,将他和那位公子一起处死。鼓死后化成一只大鸟,长得像鹞鹰一样,发出的叫声跟鸿鹄的鸣叫很相似,它在哪里出现哪里就发生旱灾。女娲这就是女娲神。她是以神女的身份 当上帝王的。她是人的面孔,蛇的身子,她在一天之内能有七十次的变化。她的肠子变成了十个神人,叫作女娲肠,在栗广原野的小道上居住。陆吴神《山海经》中 的昆仑山,充满神秘色彩,它是天帝在下界的帝都,这座帝都由天神陆吴主管。陆吴的形貌是老虎的身子却有九条尾巴,一副人的面孔,长着老虎的爪子。陆吴除了管理昆仑山外,还负责管理天上的九部和天帝饲养禽兽的园林。《山海经》 上说:在昆仑山上有一种树木叫棠梨树,它的果实叫沙棠,人吃了它就能在水中漂浮不沉。山上还有一种草叫做宾草,形状像葵菜,味道像葱,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烦恼和忧愁,所以又叫忘忧草。

豆子的成长历程【精选】

豆子的成长历程 随着一株豆秧的成熟,豆荚自然的裂开,一颗颗的豆子落到了地上,其中有一颗豆子非常醒目,因为他实在太小了…… 几个月后,冬天来临了,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把这些小豆子捂的严严实实的,当然也有那颗小豆子。 夜深了,在雪姑娘的棉被下,豆子们说起话来。“下了这么多的雪,把我们全盖住了,我们会不会冻死呀!”接着,另外一颗豆子哭了起来“呜呜,我们要被冻死了,这可怎么办呀!呜……”“应该不会的,我们现在并没有觉得冷呀!反而很暖和呢!”这又是谁说的呢?大家应该还记得那粒小豆子吧!对就是他!在大家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好棒呀!天亮了!”其中一颗豆子叫到,“是呀,可是我怎么还是想睡觉,可能是昨晚聊的太久了吧!”“我们也是,好困呀!好想睡觉。”其他豆子叫了起来,不久他们便都睡着了,当他们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了…… “我们睡了多久呀?怎么周围的景物全都变了。”“是呀!以前我身旁没有这条根的。”“我知道了,”那粒小豆子叫到“这是春天,春天来了!”“太好了,是春天,春天来了,我们要长大了,我们可以钻到地面上去了,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没过多久,天上便下起了毛毛细雨,落到地上以后渗入到泥土里,“水,这是水呀!我们要长大了!”所有的豆子都叫了起来,除了那粒小豆子。因为他知道,他要长大是很困难的,要比其他的豆子付出更多。所以,他尽量的多吸收雨水,因为他实在太想长大,太想到外面的世界去了。而其他的豆子只顾欢呼,却忘了最重要的事。这场雨很快就停了,这个春天也再没有下过雨,那些只顾欢呼的豆子因此失去了一个发芽的机会,他们只能等到下一个春天再到外面的世界去了。 那粒吸满水的小豆子,感觉到自己的身体里产生了一股力量,他奋力想要穿出土壤,于是他用尽自己全身的力量向上冲,过了一会儿他发现周围好象变亮了,此时他已经没多少力气了,但是他知道,自己马上就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了,于是他用劲自己最后的一点力气,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那粒小小的豆子终于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天那!原来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呀!”小豆子兴奋的叫了起来,根本感觉不到疲劳了。就这样,小豆子长成了一棵小豆芽。 然而,他并不知道,今后的困难还很多。 不久,夏季来临了,可是,这个本应该下大雨的季节却滴水未落。小豆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