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

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

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
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

【标题】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

【正文】

提要本文首先刻划主谓谓语句的大/小主语跟谓语动词的各种语义连结模式,揭示从主谓句到主谓谓

语句的派生过程及其所受到的句法、语义约束。接着分析汉语话题化的有关操作手续和汉语话题结构的语法

特性,并探讨话题化跟名词化、同指名词代词化或删除等语法过程的关系。

§0引言

从语用上看,汉语的主谓谓语句具有明显的“话题—说明”结构,因而备受从交际功能角度研究语言类

型的学者的关注。比如,Li & Thompson(1976)以汉语的主谓谓语句为主要证据,指出汉语是注重话题

(topic-prominent)的语言,作为对立面,英语是注重主语(subject-prominent)的语言。在他们看来,

虽然汉语中并存着“主语—谓语”(subject-predicate)和“话题—说明”(topic-comment)两种语法关

系,但后者更具有类型学价值。他们强调主谓谓语句这种典型的“话题—说明”结构是汉语的基本(basic)

句式,[①]不能看作是从别的“主语—谓语”句上派生出来的。事实上,即使能证明主谓谓语句是基础生

成的(base-generated),也未必能证明汉语注重话题而不注重主语。

本文通过分析主谓谓语句的语义连结模式和句法派生过程,讨论话题化这种语法过程(grammatical pro

cess)的句法、语义约束条件,分析汉语话题化的各种操作手续,刻划汉语话题结构的一些基本的语法特性

;并探讨话题化跟名词化、反身代词化、同指名词删除、祈使句化、被动句化和动词系列化等语法过程的关

系。

§1主谓谓语句的语义连结模式

1.1不管主谓谓语句是基础的还是派生的,作为一个句子,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在语义上必须不仅是相

容的(compatible),而且是相关的(relevant)。基于这种认识,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主谓谓语句全句的主

语(即大主语,记作S)和谓语部分的主语(即小主语,记作S′)跟后边的谓语动词(记作VP)之间的

各种语义连结(semantic connection)模式。

根据初步的考察,在主谓谓语句S+S′+VP中,S/S′跟VP的语义连结有两种方式:1)S/

S′受到VP的格框架的支配(govern),即S/S′是VP[,1]的一个格;2)S/S′不受VP的

格支配,S/S′是从属于句子框架的环境成分。下面先讨论这第二种情况。

一个句子通常陈述一个事件,一个话语上完整的句子有时要在句首加上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背

景性成分——环境格(situational case)。例如:

(1)昨天小王去上海了(2)屋里大伙儿正开着会呢

显然,这里的S是从属于句子框架的环境格,它不受后边的VP的格支配。是句子框架的整合力量把这

种环境格跟后边的述谓结构连结成一个句子。时间格和处所格有时可以连着出现在一个句子中,例如:

(3)昨天晌午啊,德胜门外头啊,一个老头啊,钓上来一条十来斤重的鱼这种句子往往是话语中的始发句(initial sentence),它为后续句(subsequent sentence)设定了时

空背景。[②]

当时间格和处所格在同一个句子中共现时,一般的倾向是时间格先于处所格。[③]不过,似乎也有不

少的例外。例如:

(4)a.这些天南方老下雨b.南方这些天老下雨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对于“下雨”这类零价动词来说,处所格比时间格更像是它的一个假论元(pseudo-

argument)。这个VP的假论元允许时间格在它前后出现,就像VP的施事格允许时间格在它前后出现一样

。例如:

(5)a.今儿王老师值班b.王老师今儿值班

这就是说,时间格既可以作S,又可以作S′;处所格可以作S,一般不作S′。不过,当施事是一个

不定形式(indefinite form)时,时间格一般只能处于句首作S。例如:(6)a.昨天下午,一个小孩捡到了一条项链b.[?]一个小孩,昨天下午捡到了一条项链

因为不定形式表示新信息,这跟话题必须传达旧信息的语用要求相悖,所以它不能处于句首作话题主语

。这种话题结构对主语的选择限制,直接解释了这一问题:表示真性问的疑问形式一般不适于作主谓谓语句

的大主语。例如:

(7)明天谁去上海~[?]谁明天去上海(8)你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你走

可见,语用约束对句子的可接受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1.2现在讨论S/S′受到VP的格框架(case frame)支配的情况。一般地说,S/S′可以是V

P的施事、受事、与事(dative)和工具等语义格。例如:

(1)饭菜我早做好了~我饭菜早做好了

(2)北京话他说得很好~他北京话说得很好

(3)这事你别告诉小王~你这事别告诉小王

(4)结婚的我总送这个~我结婚的总送这个

(5)这把刀我剁排骨~我这把刀剁排骨

(6)这间屋子我堆东西~我这间屋子堆东西

VP凭借自身对从属于它的各种配项(dependent constituent)的句法、语义控制力量,把处于S/S

′位置的施事、受事、与事和工具格跟后边的其他配项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由实到虚_起来_的语法化过程

语 言应用研究 odern chinese M 45 XIANDAI YUWEN 2009.11 一、引言 复合趋向动词“起来”是现代汉语中用的很频繁的一个词,使用非常广泛,用法也比较复杂。“起来”的语法化研究又是汉语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以前的学者只从共时平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对它的历时语法化过程还缺乏必要的研究。随着共时平面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发现“起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语法意义,不同意义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内在联系,并且一部分已经与原始意义相去甚远。 共时平面的顺序是历时平面的投射,从共时平面推测出“起来”的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包括它在句法功能上的虚化,都需要放到历时平面上,利用历时的语料来证实。如果仅仅从共时平面来研究,就有很多困难。词语语法化是一个历时过程,共时平面仅仅是一种推测。尽管语法化的方向是从空间范畴向时间范畴,但是在句法上是怎样一步步虚化,以及词语语法化过程是不是真像共时平面描述的那样,这些都需要用历时的语料来证明,离开历时语料,这些假设只能是一种推测。另外就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趋向动词的语法化问题,本身就涉及到历时的东西。沈家煊(1998)指出,不少人相信,语言共时平面的变化是语言历时演变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反映,实词虚化的过程因此能为共时语法现象提供一种重要的解释。所以,研究“起来”的语法化过程,就必须把共时和历时平面结合起来。 关于“起来”的语法化,张国宪(1999)认为,“起来”位于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状态的开始,有继续的意味,因而称为起始体。“起来”由于还没有完全语法化,所以把它分析为“体”的非典型形态,也就是说“起来”的来源是由作谓语的动词虚化而来的。王敏(2003)指出,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起来”的句法功能已经发生了分化,她分析了“起来”一词的句法和语义特点,描写了“起来”从实词到虚词的逐渐变化过程。余足云(2004)概括出“起来”的三种语法意义——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始续意义。并分析了各种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指出“起来”存在一个从实词到虚词的演变过程。 二、“起来”来源探究 要研究“起来”的语法化过程,就要对“起来”的来源进行探究。只有弄清来源,才能看清它的语法化过程。我们首先对组成“起来”的元件“起”和“来”在上古的意义作简要了解。 (一)“起”在上古的基本概况 “起”,从造字角度来说,属于形声字。《说文》解释为:“能立也。从走,已声。”“起”的本义为“由躺而坐,由坐而立”,表示的是空间位移,是一个典型的趋向动词。后来引申为“竖立,耸立”“起床”“升起”等,引申意义表示的仍是空间位移,仍是一个趋向动词。进一步引申为“引动,兴起”之意,如《周易》“包无鱼,起凶。”句中表示的意义已经不是空间位移意义,而是表示事物或者事件的兴起发生等,表示的是时间范畴的意义。进一步引申为“开始”之意,这与表示空间位移的意义相去甚远。到引申为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面, 由 实 到 虚 ——“起来”的语法化过程 □卢业林 覃明明 摘 要:趋向动词“起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语法化过程,从一个实词逐渐虚化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动词或形容词时体的重要标记。“起来”的语法化既是实词虚化的过程,也是“起来”与其它语言单位组合不断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起来 语法化 趋向动词

实验三 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LR分析器的构造过程,并根据语法制导翻译,掌握属性文法的自下而上计算的过程。 二、实验学时: 4学时。 三、实验内容 根据给出的简单表达式的语法构成规则(见五),编制LR分析程序,要求能对用给定的语法规则书写的源程序进行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对于正确的表达式,给出表达式的值。 对于错误的表达式,给出出错位置。 四、实验方法 采用LR分析法。 首先给出S-属性文法的定义(为简便起见,每个文法符号只设置一个综合属性,即该文法符号所代表的表达式的值。属性文法的定义可参照书137页表6.1),并将其改造成用LR分析实现时的语义分析动作(可参照书145页表6.5)。 接下来给出LR分析表。 然后程序的具体实现: ●LR分析表可用二维数组(或其他)实现。 ●添加一个val栈作为语义分析实现的工具。 ●编写总控程序,实现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过程。 注:对于整数的识别可以借助实验1。 五、文法定义 简单的表达式文法如下: E->E+T|E-T|T T->T*F|T/F|F F->(E)|i 上式中,i 为整数。 六、处理程序例 例1: 正确源程序例: 23+(45+4)* 40分析结果应为:正确的表达式。其值为:1983 例2: 错误源程序例: 5+(56+)-24 分析结果应为:错误的表达式:出错位置为)

附录: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string.h"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R 30 #define C 20 typedef struct elem { char e[4]; }Elem; //ACTION表与GoTo表中的元素类型 Elem LR[R][C]; //存放ACTION表与GoTo表中的内容 typedef struct out { int order; //序号 int state[10]; //状态栈 char sign[30]; //符号栈 char grasen[20]; //产生式 char input[30]; //输入串 char explen[50]; //解释说明 }OutNode; //输出结果中每一行的类型 OutNode out[20]; //存放输出结果 char Sentence[20]; //存放文法的一个句子 char GramSent[10][20]; //存放文法的一组产生式

英语语法错误经典例子(一)

英语语法错误经典例子(一) 1. 这本小说我已读了三遍。 误:I've read the novel the third time. 正:I've read the novel a third time. 析:要表示数量或序数的增加, 在序数词前用不定冠词。又如:He saw a second plane. 他又看到了第二架飞机。 2. 他在公共汽车后面追,并追上了。 误:He ran after the bus, and could catch it. 正:He ran after the bus, and was able to catch it. 析:表示过去特定情况下的能力,可用was (were) able to 而不能用could,不过这种差异在否定句中便不存在了。如:He ran after the bus but wasn't able to [couldn't] catch it. 3. 我正要上床睡觉,这时电话铃响了。 误:I was about to going to bed when the telephone rang. 正:I was about to go to bed when the telephone rang. 析:be about to do sth 是习语,其意为“正要做某事”,此处的about(有的词典认为是形容词)之后通常应接不定式,不接to doing sth。 4. 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误:He accepted a good education. 正:He received a good education.

析:虽然在通常情况下,accept=接受,receive=收到,但并不是说汉语中所有的“接受”都可用accept 来对译。 5. 他做这事是偶然的,还是故意的? 误:Did he do it on accident or by purpose? 正:Did he do it by accident or on purpose? 析:by accident 是习语,表示“偶然地”;on purpose 也是习语,表示“故意地”,注意两者介词的搭配不能混淆。 6. 你怎么解释事故的原因? 误:How can you account the accident? 正:How can you account for the accident? 析:account 用作动词时,表示“认为”,是及物动词;表示“解释”“说明”等,是不及物动词,若需后接宾语,通常借助介词for。 7. 不要杞人忧天。 误:Don't a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 正:Don't 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 正:Don't walk a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 析:across 是介词或副词(不是动词),cross 是动词。 8. 你要想卖掉你的产品,你就得为此登广告。

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M. A. K. Halliday,1925--),英国语言学家。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青年时期在英国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获得学士学位。1947年至1949年到中国北京大学深造,导师为罗常培先生;1949年至1950为攻读现代汉语转入岭南大学,跟随王力先生学习。回国后,跟随剑桥大学弗思(Firth)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55年完成了对用我国14世纪北方官话译述的《元朝秘史》一文的语言学分析,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韩礼德先后在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任教。1963年韩礼德担任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主持多项对英语研究和教学工作,1973年到1974年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员,1974年到1975年任英国埃克塞斯大学教授,1976年移居澳大利亚筹建悉尼大学语言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年12月退休。 韩礼德是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又是"新弗思派"的领袖。他的学术思想,受弗思和马林诺夫斯基影响很深,在60年代后期,他接受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子观"和美国S.拉姆的"语言层次和体系"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学说。韩礼德的代表性著作有《语言功能探索》(1973)、《语言的系统和功能》(1976)、《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1978)和《功能语法导论》(1985/1994/2004)。韩礼德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批评乔姆斯基的纯形式理论。世界各地围绕着韩礼德已形成了一支系统功能语法学家的队伍,他的理论对我国语法研究的影响也已日渐加深。 从韩礼德对语言学和语言的一些基本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贯穿于他的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核心,最主要有六点: 1、纯理论功能的( metafunctional )思想 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尽管这种功能千变万化,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元功能”,这是种种语言用途所固有的。纯理论功能包括三方面: (1)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或者说关于所说的“内容”的功能。在语言中还有“逻辑”(logical)功能,即以表现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的线性的循环结构的形式出现,由于两者都是建立于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与其功能相比较是中性的,因而可统称为“概念”(ideational) 功能。 (2)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是动作,因此它的功能之一必须是反映人与人间的关系。这个纯理功能称为“人际”(interpersonal) 功能。 (3)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而是表达相对的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text),上述两种功能部分最后要由说话人把它们组织成语篇才能实现。这就是语篇(textual)功能。语篇功能使语言和语境发生联系,是说话人只产生与语境相一致的语篇。 上述三种功能用通俗的话可转述为“观察者”的功能(指说话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观察)“闯入者”的功能(只向他们灌输自己的思想)和“相关”功能(指语篇的完整性、一致性、衔接性)。韩礼德认为心理语言学可能会强调概念功能,社会语言学会强调人际功能,但他本人坚持这三个纯理功能是三位一体的,不存在主次问题。

“几多”的语法化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3966977.html, “几多”的语法化历程 作者:马冬晴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3期 摘要:语法化在词语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探讨“几多”由疑问代词到程度副词的语法化历程以及隐喻、语用等级和句法语义变化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关键词:几多;语法化;隐喻;语用等级;句法语义 作者简介:马冬晴(1988-),男,湖南省常德市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3--01 “几多”最初是一个疑问代词,大约兴起于隋唐之际,在唐诗中已广泛使用(张振羽(2009)对《全唐诗》进行穷尽性调查,发现“几多”有125用例)。[1]在宋代,“几多”逐步由疑问代词转化为了程度副词。现在,“几多”一词大多存在于南方方言中,口语化程度高。我们对“几多”进行语法化分析,以展示其演变的历程。 一、隐喻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隐喻就是从一个认识域到另一个认识域的投射,是一种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识方式。[2]“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义项,一个义项是处所名词,人或物正面所朝的方向;前面。如,“教室前”,表示教室的前面。另一个义项是时间名词,表示时间在先或在前。如,“三点前”,表示三点以前。“前”由一个处所名词演变为一个时间名词,就是在隐喻的作用下,把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的结果。隐喻在“几多”语法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几多”在《汉典》中有两个义项,一个是询问数量的疑问代词,意思是“几许”、“多少”。如,“日日进前程,前程几多路?”。(唐·白居易《送春》)。另一个是程度副词,意思是“多么”、“何等”,表程度和感叹。如,“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宋·陈亮《春恨》)。可见“几多”在隐喻的作用下由数量域投射到了程度域。数量域具有[+量]征,程度域也具有[+量]征,语义上具有相容性。所以,[+量]征是“几多”由疑问代词转变为程度副词的语义基础。 二、语用等级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学》中也指出,采用包含表任指的疑问代词,可以表示周遍性意义。[3]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蚌埠六中八(14)班段懿晨(A文)论文摘要: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 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从五大 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是与非,体现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道路。 正文: 一、不可逆转的时代 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国际大环境既可给中国带来积极有利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灾难。孙中山早已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任何国家和人民都不能背离。于是在这样浩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也进入了民主革命。 二、踏上现代化的梦与泪 至于现代性观念,则是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的主题。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摆脱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和甩掉贫穷落后,努力实现现代国家的斗争过程。现代化是民国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试图启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期中所遭遇的种种挫折或失败是永不可磨灭的。作为中国人民艰难追求的独立、自由、民主、统—和富强五大政治选项与我们强烈宣示的反帝、反封建,应该是近代中国历史运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推展和翻新、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双腿行走的慢节奏、短距离的交通方式再也 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便诞生了——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 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从此,汽车变为现实。现在,汽车已经遍布各个城市,“有车”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科学家也从未停止对汽车进行改进,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三、辛亥革命的功与过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共同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我们分析一切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要观察它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了,就是胜利的革命;反之,则为失败。历史赋予辛亥革命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腐败统治;一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考察辛亥革命,这两项任务都完成了。至于当时深刻存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改造任务,绝非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或革命党人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残留以及妄想复辟倒退的势力,这在任何一个翻天覆地改变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大革命面前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比一下l949年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政治、社会、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大量旧传统遗留,已经走过了几十年,改革任务尚要深化,从中就不难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就不会过分地苛求革命的先行者们了。

语法分析(自上而下分析)实验报告

实习二语法分析-自上而下分析 一、实验目的 使用预测分析方法对输入的表达式进行分析,掌握其具体的使用并且学会去分析一个文法。 二、实验内容 1.设计表达式的语法分析器算法(使用预测分析) 2.编写一段代码并上机调试查看其运行结果 三、实验要求 使用LL(1)分析算法设计表达式的语法分析器 LL(1)文法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方法,它是从文法的开始符号出发,生成句子的最左推导,从左到右扫描源程序,每次向前查看一个字符,确定当前应该选择的产生式。 实现LL(1)分析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是使用一张分析表和一个栈进行联合控制。 预测分析程序的总控程序在任何时候都是按STACK栈顶符号X和当前a的输入符号行事的。对于任何(X,a),总控程序每次都执行三种可能的动作之一。 1.若X=a=“#”,则宣布分析成功,停止分析过程 2.若X=a≠“#”,则把X从STACK栈顶逐出,让a指向下一 个输入符号。 3.若X是一个非终结符,则查看分析表。 四、运行结果

(本程序只能对由'i','+','*','(',')'构成的以'#'结束的字符串进行分析) 五、源程序实现 /*LL(1)分析法源程序,只能在VC++中运行*/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char A[20]; char B[20]; char v1[20]={'i','+','*','(',')','#'};/*终结符*/ char v2[20]={'E','G','T','S','F'};/*非终结符*/ int j=0,b=0,top=0,l;/*L为输入串长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课程: 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指导老师: 年级:2011级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吴有檬 学号:01177047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摘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是社会主义的基石原理之一,是社会主义建成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从俄国十月革命真正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国家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最适结合的发展方式,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它们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的作用,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历史飞跃重大成果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从其理论形态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共同创立的。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及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课题,从而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然保持着勃勃生机,是因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它必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对实践的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与近代以来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出路而作出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自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也就是自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华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第二次侵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来,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由原来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能够提出的救国方案就是: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以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和洋务派,以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农民领袖,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并且付诸行动,希望走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并没有成为一个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不得不使中国先进分子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进行怀疑。而这种怀疑就推动人们去思考救国的新路,为后来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准备了合适的思想土壤。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与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人是通过了多条渠道找到马克思主义的,但主要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_对_汉语语法化的历程_的解读

第19卷第5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l 119№52007年10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Oct 12007 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 ———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的解读 黄 珊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归纳提炼出这部著作的语言学理论和具体的方法 论,并结合汉语研究的实际,探讨如何将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运用于汉语研究的实践。 关键词:《汉语语法化的历程》;语言学理论;方法论;运用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92(2007)05-0046-03①An Expl ana ti on of Ch i n ese Language H istory HUANG Shan (College of A rt,Shaanxi N or m al U niversity,X i πan 710062,Shaanxi,China ) Abstract:C a rrying on the ana lys is exp lana tion to “C h inese G ram m a tica liza tion C ou rse ”,the induc tion refines th is w o rk the lingu is tics theo ry and the conc re te m e thodo logy,and un ifies C h inese resea rch rea lity,and d iscusses how to u tilize the lingu is tics theo ry and the m e thodo logy in C h inese resea rch p rac tice 1 Key words:C h inese gram m a tica liza tion cou rse;sc ien tific theo ries of language;m e thodo logy;u tilizes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是石毓智、李讷合著的一部著作。石毓智,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汉语语法、认知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等。李讷,美国加州伯克莱分校语言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汉语语法等。这部著作是著者五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是著者在汉语历史句法形态学领域工作的总结,系统地展示了汉语形态句法史的全貌。这部著作展示的是整个汉语系统及这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并且对汉语的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解释。这是与以前描写型的汉语史有着本质的不同的地方,是汉语史研究的巨大进步。 在将近四十万字的著作里,容纳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分析方法、汉语发展史、汉语史料和方言材料。 一、对多种语言理论的吸纳和综合 著作揉合了多种语言学观点和理论,显示了著者开阔的语言学视野。 11系统观 著作首先强调说明了语言的系统性。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是一个系统,并且用下棋来作比喻。他把语法比喻成棋法,如果把木头的棋子换成象牙的棋子,这种改变对于系统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如果减少或增加棋子的数目,那么,这种改变会深深影响到“棋法”。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著者在分析每一个语法现象的时候,总是要把这个问题放在汉语大系统中、放在句法环境中探讨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后还要继续探究这个语法现象的出现对于整个汉语系统或者其它语法现象的影响。正如书中所说的:“语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结构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在历史上就是,语法的发展是成系统的,它不是一个个孤立现象的产生和消失,而是每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特有的历史动因。”著者一直把这个观点贯穿于全书。比如,对于判断动词“是”的产生,著者首先指出“是”语法化的具体语法环境:话题(t op ic ),回指的“是”(anaphor )+说明(comment )然后著者联系到汉语S VO 语序对这个结构的类推作用,使回指的“是”占据的抽象格式与普通动词一致,然后逐渐受到动词的类化作用,语法化为一个动词。紧接着,著者又挖掘出回指“是”的格式与判断句式之间语义联系,认为判断句中的主宾语通常具有等同、一致、类属等关系,而回指句中的话题和说明的部分也具有这样的语义关系,这使“是”在表达功能上具备了判断作用,成为一个判断动词。 6 4①收稿日期:2007-04-02 作者简介:黄珊(1983-),女,山东菏泽人,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研究。

英语语法常见错误100例

英语语法常见错误100 例 写作是对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是最能体现学生英语水平的一种检测方式。学生 在写作的过程当中经常暴露一些弱点、犯一些错误。现对学生英语作文中的常见错误按语法类别进行归纳,并举以实例,希望同学们能够由此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一. 名词 写作中,学生们常把握不好名词的数、所有格以及一些集合名词的用法。 1. He gave me a very good advice yesterday. 句中的a要去掉,因为advice是不可数名词。一些汉语概念为可数的词在英语中却是不可数 的,表示数量时在其前力口a piece of,类似的词有:n ews bread work paper chalk furniture information 等等。 2. That girl loves reading book. 可数名词单数不能孤零零地放在句子里,或前面加冠词,或将其变为复数。此处最好变为 books. 3. He went into a book 's shop and bouigohntaaryd.ict 一般表示有生命的东西的名词的所有格用’,如my mother' car而此处适宜用名词修饰名词, 改为 a book shop. 4. My family is watching TV. 一些集合名词如看成一个整体,则用单数的谓语动词,如My family is a happy one; 如强调集合中每个个体的个人行为,则用复数的谓语动词。此处看电视是个体行为,应把is 改为are。类似的词有:team class audie nee等。

中国工业化进程

中国工业化进程 ?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1898年,戊戌变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1、总体比较落后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2、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 ?1、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一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2、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halliday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 公元20 世纪,当传统语法威名坠地、逐渐衰落之际,世界的语言学界便迎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 把语言看作功能的流派,看重语言环境重要性的流派,把语言看作复杂结构的流派,崇尚寻求语言极致规律的流派……除此之外许多小流派在这之间登场,也在这之间消逝…… 当前,语言学界仍存在着众多流派;在此之中,具有比较大影响力的有: 1. 强调共时、系统性、语言功能的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 2. 强调语言环境和语音系统重要性的伦敦学派(London School) 3. 注重描写语言研究结构的美国结构主义(American Structuralism) 4. 寻求人类极致的语言知识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ve-Generative Grammar) 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见解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句子是怎么组成的,也就是在句法学上面(以后会再说明语言学的不同分支)。而今天将要涉及的,就是以韩礼德(Halliday) 为首的伦敦学派。 20 世纪初,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认为,一个人所在的语言环境(语境)会对一个人怎么使用和理解语言产生很大的作用。例如说,有些词语只能在某一群人里面才有特定的意思,或者说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才有特定的意思。 马林诺夫斯基这种光辉的思想被语言学家弗斯(Firth) 继承了下来。弗斯把这种光辉思想和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的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伦敦学派。而现在,伦敦学派传承到了韩礼德这一代;因为这个学派注重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systemic linguistics) 和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韩礼德,人称Halliday, 英格兰约克郡里兹人。对语言很感兴趣,本科阶段在伦敦大学学习汉语语言文学,之后在北京大学深造,接着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攻读现代汉语。此后回国,并在弗斯的指导下继续学习,获得了Ph D. 学位。毕业后,韩礼德在多所大学任教,最后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创立了语言学系并且担任系主任。1987年韩礼德退休至今。 以上这些只是陈述一些故事而已,不必过于在意的,请继续阅读下面的内容吧。 韩礼德的理论武器一言而蔽之就是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这个理论武器,从名字都可以看出,包含两个组成部分: 1. 系统语法(Systemic Grammar), 用来解释语言的内在联系 2. 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 用来说明语言是社会交往的手段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分开两部分来解说系统功能语法。 Part I. 系统语法 比较容易看出来,系统语法当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系统(system); 不是的话为什么叫做系统语法呢……

英语语法错误经典例子(五)

英语语法错误经典例子(五) 41.她不喜欢她丈夫开快车。 误:She didn’t enjoy when her husband drove fast. 正:She didn’t enjoy it when her husband drove fast. 析:enjoy(喜欢)在现代英语中除极个别的口语用法外, 通常只用作及物动词,其后应跟有宾语。上句中it 用作enjoy的宾语,其后的when 是时间状语从句,而不是宾语从句。 42.这就等于说他是个骗子。 误:This is equal to say that he’s a cheat. 正:This is equal to saying that he’s a cheat. 析:be equal to 的意思是“等于”“能胜任”“能应付”,其中的to 是介词,不是不定式符号。又如:Her sight is equal to threading a needle without glasses. 她的视力很好,能不戴眼镜穿针引线。 43.他给自行车装了前灯。 误:He equipped a head light on his bike. 正:He equipped his bike with a head light. 析:equip(装备)通常要以被装备的对象作宾语, 不能以装备物作宾语,其句型通常为“equip+装备对象+with+装备物”(注意相应的被动形式)。又如:We are going to equip the room with air-conditioning. 我们打算给这个房间装上空调。注意不说:We’re going to equip air-conditioning in the room.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系统功能语法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产生的背景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形成不是凭空而起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具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并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现分别简述如下:1.英国语言研究的传统 (1)从16世纪开始,对语言的研究在英国蓬勃发展,并被打上了“实用语言学”的烙印。正音学、词典学、速记学、拼法改革以及人造的“哲学语言”等,都反映了英国在语言研究方面的率先发展,也反映了英国语言研究的“实用性”的倾向。 英国对语言研究的传统使现代语言学在英国较早地成为独立的学科,造就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如著有《语音学手册》(1877)的施威特(Sweet)、发明了基本元音参照点系统(即元音舌位图)的丹尼尔"琼斯(Danie?Jones)),也为后来的系统功能学派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条件。 (2)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理论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以研究土著文化著称,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他对语言理论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强调语言的功能,强调语境研究的重要性。他使用“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探讨语义,认为话语应放在全部的生活方式情景中去理解,话语的意义实质上就是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 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的思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为后来的弗斯“语境学说”(contexturalism)和韩礼德关于语言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的铺垫。 (3)弗斯的语言理论 20世纪40年代初,弗斯成了英国语言学界的中心人物,并创立了“伦敦学派”。弗斯和马林诺夫斯基一样,也认为话语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而意义是情景语境中的复杂关系的总和,所以意义不应局限于词汇和语法意义,还应包括情景语境中的意义。由此,“语境中的功能”(functionincontext)这个提法便构成了弗斯意义理论的核心环节。弗斯的“语境”概念分两种,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内部,即一个结构各个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和一个系统内项目或单位之间的聚合关系;另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外部,它涉及一个人的全部经历和文化历史,融合了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另外,弗斯受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影响,把语言的聚合关系叫做系统,把组合关系叫做结构,并以这两个概念作为描写和分析语言的基本框架。在弗斯看来,结构是一定的语言成分在组合体中的前后连接,系统是指相关语言项目或语言单位在聚合体中相互类聚。 弗斯的基本语言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产生过直接的影响,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是在他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法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是弗斯的学生,是伦敦学派的早期成员,他从弗斯那里继承了两个基本思想:第一是“情景语境”,即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景有密切的关系;第二是“系统—结构”概念的区分。但是,韩礼德弘扬和发展了弗斯的“语境学说”和关于语言功能的研究,他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语言,提出了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socialsemiotics)。他指出,语言是社会行为,是人的行为潜势(linguisticbehaviorpotential),是语言和文化允许他选择的选择范围,或者说是在语言行为上“能够做的事”的范围。通过语言,“能够做的事”表现为“能够表达的意义”,即意义潜势(meaningpotential)。意义潜势是行为潜势在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上实现的,但语言形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关于系统与结构,韩礼德继承了弗斯关于它们的区分,但不同意弗斯结构是第一性的观点。在他的系统功能语法里,语言系统表现为选择关系(即聚合关系),选择是第一性的,结构(即组合关系)是第二性的,是各种选择的结果。换言之,语言系统是一个由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语义是一定语境下的选择,即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使用的语言形式就是在这个系统网络中作出某种选择的结果。

概述“的”字语法化历程

概述“的”字语法化历程 发表时间:2018-09-27T19:09:45.86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作者:张雪辰黄晓艳[导读] “的”字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因其词性多样,用法复杂,从而成为虚词研究中的焦点所在。本文将以“的”字历史演变为纲,辅以共时层面上的“的”字用法探讨,以期对“的”字的语法化历程有个较为全面(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的”字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因其词性多样,用法复杂,从而成为虚词研究中的焦点所在。本文将以“的”字历史演变为纲,辅以共时层面上的“的”字用法探讨,以期对“的”字的语法化历程有个较为全面清晰的把握。关键词:“的”;语法化;共时用法;历时演变 一、语法化的定义 语法化这一概念最先由元朝周伯琦在《六书正伪》提出,“大抵古人造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其后,沈家煊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中说,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逐步转化为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传统的语言学则将其称之为“实词虚化”。 “的”字的语法结构以及语法演变在实词虚化的语法化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字具有多种句法与语义功能,在现代汉语中有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的”;有表示本该如此的语气词用法;还可以与动词、形容词搭配构成名词性短语表泛指的用法,例如“打柴的,卖菜的”;最后,还可以表示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施事。可以说,“的”字占据着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绝大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我们详谈“的”字实词意义。 二、实词“的”的意义 《说文解字》中写到,“的,明也,从日勺声。”段玉裁注:“者白之明也,故俗字作的。”由此可知,“的”字本义是“鲜明”、“明白”的意思,如,“小人之道,的然而目忘《礼记》”;其后由此句中的“的”引出了明亮之义,如“明月珠子,的的江靡《上林赋》”,再如“白鹭烟兮光的的,微涟风定翠湉湉《怀钟陵旧游》”;之后,“的”的意义不断扩增,引申出了“白色”的义项,根据古人造颜色词的方法推断(古人常用实物本身的特性造颜色词),“的”的白色义项来源与形旁“日”有关,《尔雅》中明确表示“的,白也”,如黄滔《送友人边游》诗,“亲咏关山月,归吟鬓的霜”;再往后,“的”用来指女子用朱色在脸部所作的装饰,《释名》写“以丹注面目曰的”,王粲《神女赋》中写“施华的兮结羽钗”;因为朱色点在脸上特别清晰,因此由义项“朱点”引申出了“鲜明”的含义,其后又因为“鲜明”引申出了“箭靶中心”的意义,例如《诗经》“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又因为靶心是箭所射之处,因此引申出了“目标”的意思。在荀子《劝学》中说,“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由此“的”出现了“标准”的义项,从“标准”又引申出了“确实、实在”的含义,如《三国志》中写,“馀国各遣子来朝,林恐所遣或非真的”等。 这些“的”字实词意义基本上都是由上古时,到宋元时期的“的”字实际意义,从宋代话本《碾玉观音》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的”字的虚词意义,“原来这春归去是东风断送的”,这一用法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古代汉语语法向近现代汉语语法过渡的跨时代事件,从此“的”字在古汉语中的实词意义被逐渐虚化,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 三、结构助词“的”的历时演变 多名学者共同接受的一个事实是“的”字结构助词的用法来源于“底”字,那么究竟是“的”为“底”的同音替代,还是“的”是“底”字“本有其字”的通假呢?可叹每人观察角度之多样,各家学者看法均不尽相同。举吕叔湘先生的经典例子:“语助之词大率依声为字,本可随便写,‘底’以及‘地’仍作上声和声,而它们的结构助词用法都以变为轻声……因此用‘的’代替轻声‘底’以资区别。”这一论述支持了“的”是“底”的同音替代。下面叙述同音替代了“底”的“的”的历时演变。吕叔湘认为,结构助词“底”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里,如:“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底,宁可斗战求胜?’”。在宋代话本及口语文献中,有个别地方用“的”,如:《乙卯入国奏请》“本国也如有些小的公事,也且休恐恶模样。”这是“的”的划时代改变。元代,“的”字结构已相当复杂,出现了多个“的”字结构的套用形式如:“好的歹的,丘神仙你就整便,合只你识者”《元代白话碑集录》。当时“的”字替代“底”字情况已经发生。到明代“的”字全面替代“底”字局面已经形成。如:“晁错道,他的寨在那里”这种用法一直保留到“五四”时期,随着“五四”时期对白话文的提倡,“的”的用法被完全的规范与保留进入了现代汉语的虚词体系,成为汉语中最受关注的虚词。 四、现代汉语中“的”字共时用法 以吕淑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和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为据,我们将“的”的用法细化为三类。 1.结构助词“的”的分析。从宋代确定“的”作为定语语法标记以来,结构助词“的”就成了连接定语与中心语的枢纽,一直沿用至现在。刘月华等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对结构助词的语法特征作了明确规定:数量短语或数词、量词做定语,表示限制关系时不能加“的”,如“一个的学生”错;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作定语表限制关系时,后面不加“的”;名词作定语表领属关系时要用“的”,如:“妈妈的笑,我的书”;最后,主谓短语,介词短语,固定短语或复句作定语时要用“的”,例如:“他的不自信”。此外,“的”还可以用于定语时人名或人称代词,中心词时表示职务或身份的名词,意思是此人担任了这个职务或取得了这个身份:“谁的介绍人?”、“你的主席”。 2.语气词“的”的用法。现代汉语中“的”放在陈述词或疑问句句末,表一定的肯定语气,这样的用法出现于元代,如“他汉儿语言说不得的,因此不敢说话”《老乞大》。现代汉语中细分语气词的用法可分为两点:“的”放于陈述句之后,表示肯定,表事实本就如此的强调,如:“他一定会来的,这事儿我知道的。”“的”字还可用在动词谓语的句子末尾,表动作行为已经完成,如:“我是北京出生的。我们是今天早上八点来的。” 3.时间助词“的”的用法。根据黄、廖版《现代汉语》的分类,“的”还有种做时间助词的用法,这时“的”字插入动宾语中间,表过去发生的事情,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施事等,如:“你在哪儿念得书?你什么时候结的婚?昨天进的城”等等。综上所述,作为一个重要虚词“的”它在我们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尝试从“的”字历时演变与共时用法说明“的”字语法化历程,但受限与个人学识,文章篇幅与时间,只能做一个“的”字语法话历程的简述,关于“的”的语法化历程研究还待有识之士继续在此方向努力。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