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儋州』浅析儋州山歌的历史发展关系

『儋州』浅析儋州山歌的历史发展关系

『儋州』浅析儋州山歌的历史发展关系

访问数:909 回复数:26

楼主回复作者:碧玉生发表日期:2008-7-29 17:48:30 孩提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山歌,所以对山歌并不是很陌生。因为,我们的村地有两间庙宇,一间是“班帅侯王”,村地人称为“有来爸”,简称“爸”,好似是汉代南征的一位元帅,据老人说“爸”是汉代的“班超”;另外一间是“婆庙”,匾额提字“天后娘娘”,实际上是中国南部地区(包括台湾)所奉若神明的“妈祖”,村地人简称“婆”。每凡“爸”或是“婆”的生日,或者民众许神,然后事过境迁,人们为了还神,大型一点的还神,就是唱三日三夜山歌,或者是放电影。因此,小侬人喜欢放电影,一般不喜欢听山歌。在童年的印象中,每次庙堂唱山歌,全村的大人搬着板凳来聆听。白天唱一场山歌,黄昏又要唱一场。比较人多来听山歌,都是黄昏那一场山歌。对唱的歌爸、歌妈多数是从别的地方用礼金请过来的。大概的礼金是多少,我也不是很清楚,反正被请来唱山歌的歌爸、歌妈都是收取一定的礼金。在歌爸与歌妈中,最常见到的是一个位年长者,名字好似叫“孟盛”,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文字,反正是读这个音了。听大人们说“孟盛”很会唱山歌,因此,每次唱山歌他是必定要邀请的。所以,在童年的成长环境下,山歌自然耳濡目染。古人有云:“终日耳濡目染,不学自会三分”。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儋州人,童年的成长过程中,思维中保存着丰富的儋州话词汇。因此,学唱山歌好似不是很困难的事,只要掌握了一些基本常识,加上丰富的俗语词汇,学山歌来显得有点方便。

有了网络世界后,儋州版的出现,招来了很多山歌的爱好者。虽然,歌爸多一些,少了一些歌妈,但是,山歌还是儋州版的一道风景。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我对儋州山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前,从心理上不敢唱山歌,因为怕别人笑话,在心理上认为唱山歌、打二句、调声是呆在家里的那些后生哥才会唱,感觉是很老土的事。因此,从小的时候起,心理上对唱山歌、调声、打二句产生了一种羞涩感。后来,随着年龄的长大,对事物的认识深刻了,懂得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观察和分析,从而有助于自己重新审视对山歌的认识。所以,心理上的羞涩感马上烟消云散,从此对山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我认为山歌做为儋州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乡土文化的气息,又有文学艺术的形态。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儋州山歌的发展只局限于儋州社会,充其量只是一种乡土文化。但是,并不是说这种乡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没有一点关联性,而且是有很大的关联性。首先,儋州山歌有文记载应该是在宋朝以后。例如《儋州志》载:苏东坡出门散步遇一老黎妇,雅兴大发,与之对七言山歌。由此可知,在宋朝儋州人民就会唱七言山歌。从宋朝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山歌的作品十分丰富多彩,因此素有“诗乡歌海”的美名。我自从接触了山歌之后,对一代文豪郭沫若到达儋州指导

文化事业时,由衷之言“儋州的七言山歌不亚于唐诗”,有了一种深层次的感受。在儋州山歌中,并不是没有规律性,一般来说七言四句山歌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句七个字,四句平齐,还很讲究平仄韵律。因此,儋州山歌与中华传统文化格律诗的绝句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首先,分析一下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发展历史。唐朝盛行的律诗、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据悉,我国第一部诗歌是《诗经》,是一部收录不少民间歌谣的典籍,有许多是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都被搜集起来。《诗经》在文学发展史上有很突出的地位。但是,这部著作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可靠材料,至今在许多方面众说纷纭,无法作出定论。其中一个悬案就是孔子是否删选过《诗经》。因为,在《史记·孔子世家》载道,《诗经》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个说法普遍被后人怀疑。至于这些争论,我们姑且不去谈论。提出《诗经》,是为了指出在上古时期,它是一部从民间搜集的著作。说明上古时期,还没有出现律诗的时候,山歌形式是最原始的诗词缩影。然后,随着文人墨客的艺术化,《楚辞》等高度艺术的作品出来了。接着,随着诗词的发展,到了唐朝以后,诗词更是变成有格律的文学艺术形式。因此,文人墨客为了分清诗词的发展阶段,把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并非押韵较宽的诗词称为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其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从古体诗的格式来看,和儋州山歌的格式有相似之处。儋州山歌有七言四句山歌,每句七个字,四句平齐,讲究平仄韵律,同时也有四六句式或八句以上的偶句式为一首的山歌。儋州山歌由于发展年代久远,缺乏文字的记载材料,至今只能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找依据,用唯物史观辩证法做思想指导,考究儋州山歌的发展历史很有必要。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儋州山歌的形式。儋州山歌是常见的是七言四句,每句七个字,四句平齐,讲究平仄韵律,和近代诗格律诗的绝句没有什么区别。另外,也有一、三、五字甚至多字的句子。还有一些句子长短不一,有点象词的山歌。由于儋州山歌是用儋州方言诵读,而儋州语言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儋州社会群众普遍使用的语言,即儋州话;一种是只局限于读书人使用的语言。因此,有时候儋州山歌的个别字、词、句会采用后者的“字音”来诵唱,所谓“字音”是指旧社会读书人使用的另外一种语言。同时,不论用群众普遍使用的语言,还是用“字音”唱山歌,歌句一定要流畅,又合乎韵律。传统律诗有一套韵律,最常用的韵书是一百零八部的《平水韵》。而《平水韵》与儋州山歌的《三十六韵》的出现不是历史偶然性。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儋州山歌所使用的韵书是《三十六韵》,至于《三十六韵》的形成在那个年代,由于缺乏文字的记载,只能从一些相关的史料,或者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寻找蛛丝马迹了。

儋州山歌使用的韵书《三十六韵》,一共划分为三十六个韵头,每一个韵头规范着相同的韵母,当然这些相同的韵母是指儋州话的声韵,而不是指普通话。

只能用儋州话诵读,才能体现出“三十六韵脚”的规范性。因此,我认为儋州山歌的三十六韵脚,应该是从宋朝以后逐步的形成。而这种关系,和苏东坡也有间接的联系。自苏东坡谪居儋州之后,带来了诗词的盛行,历代文人墨客在这种背景下,有可能把儋州山歌注入声韵文学艺术形式。因此,儋州山歌在宋代以前,应该较为自由,不似现在的山歌有声韵的约束。因此,我斗胆做一个考究。我认为宋代以前的儋州山歌没有声韵限制。从宋代以后,山歌受到诗词盛行的影响,文人墨客在实践中对声韵、艺术形式作了总结,创造了一种声韵、艺术形式的山歌,这种山歌与宋代以前的山歌已经不相同了,它们在字数、声韵方面都有了一套格律的规定,即,所谓的三十六韵脚。所以,儋州山歌和诗词的历史发展有着很大的关联性。诗词的发展历史,让我们对儋州山歌有了一种历史发展观的依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