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点经典7

读点经典7

读点经典7
读点经典7

■《老子》二则■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3]夫唯不争,故无尤。[4](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5](四十八章)

【注释】

[1]这句说,具有最高的德行的人,其德行就好像水一样。

[2]这句说,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最接近于道。恶(wù):厌恶。几(jī):近。

[3]这句说,(上善之人)善于择地而居处,善于保持沉静之心,善于友爱待人,善于遵守信用,善于取得治绩,善于发挥长处,善于待时而动。善:善于。渊:形容心态沉静。与:与人相交往。治:治绩。能:长处。时:时机。

[4]这句说,只因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错。尤:过错。

[5]全句说,为学应当与日俱增,为道应当逐日减少。减而又减,达到不妄为的境地。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为学:求学。日益:每天增加,指积累知识。为道:求道,这里的“道”指欲望、感情等。日损:每天减少。无为:这里指不妄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1]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4]

【解题】

这是首送别诗。首联对仗工整,点明送别和赴任之地;颔联写与朋友别离在即,话题一转,只用都是天涯宦游人来宽慰和鼓励对方。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名句,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尾联收束全篇,劝慰朋友毅然动身出发,不要像小儿女一样哭哭啼啼,而应胸怀壮志,努力创业。此诗一洗历来送别诗的缠绵感伤,积极乐观,意境开阔,风格爽朗。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县尉的尊称。之任:赴任。蜀州:一作蜀川,今四川。

【注释】

[1]城阙:指长安的城墙及宫门前的望楼,此处代指送别地长安。辅三秦:以三秦为护卫。辅:护持。三秦:泛指陕西关中地区。五津:指岷江从都江堰到犍为县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和江南津,此泛指蜀地。

[2]这两句说,朋友要去异乡做官,自己亦客游长安,同样是为了仕宦而离乡别友,离别的情谊也是相同的。宦游:为做官而奔走。

[3]这两句说,四海之内有一知心朋友存在,虽远在天边,也似邻居一样。比邻:近邻。

[4]这两句说,不要在离别的路口,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无为:不要。歧路:分岔路口,此指分手之地。

………………散·文·选·萃…………………

1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

【解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士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这首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杜甫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中描绘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表达了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本诗名句,饱含人生哲理。后人经常用来喻托不畏艰险,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注释】

[1]“岱宗”二句为自问自答,意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泰山居齐鲁之间,峰峦青苍之色,齐鲁之外,还可望见。岱宗:泰山的别称。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山之宗,故称“岱宗”。夫如何:怎么样,这是在诘问自己。齐鲁: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县,山北古为齐国地,山南为鲁国地。

[2]“造化”二句:上句意谓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泰山是天地间神秀之气的集中所在。下句是说泰山极高,山南山北,因之而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造化:指大自然。钟:聚集。神秀:神奇和秀美。阴:山北,指山后背日处。阳:山南,指山前向日处。阴处为昏,阳处为晓。割:分割。

[3]“荡胸”二句:上句意谓望见山中层云叠生,舒展飘拂,心胸像经过洗涤一般。下句谓凝神远望,目送山中的飞鸟归林。曾:同“层”。决:裂开,这里是尽可能睁大的意思。眦(zì):眼眶。

[4]会当:定要,将来定要如此。凌:登上。绝顶:最高峰。一览众山小:语本《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读点经典

■《庄子》一则■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1];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2](《外篇·山木》)

【注释】

[1]醴(lǐ):甜酒。

[2]“君子淡以亲”二句是承上而言,意思是说,君子之交是以道相合,而不言利,故虽淡却亲;小人之交是以利相饰,而利不常有,故虽甘却有时而绝。

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散文选萃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1]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2]落日楼头,断鸿[3]声里,江南游子[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5]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9]

【解题】

此词为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时写下的名篇。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作者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词人自比为离群孤雁、弃置宝刀,英雄无用武之地,胸中郁闷可以想见。下阕用三个典故对几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陈述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为了家乡美味就归隐故乡,也不会学许汜“求田问舍”,忘怀国事,从而表白自己收复中原、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最后叹惜流年如水,壮志难酬,流下英雄失意的热泪。全词曲折迂回地表达出功业未就的抑郁心情。建康:今江苏南京。赏心亭:在南京城西。

【注释】

[1]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旧属楚国,故云“楚天”。

[2]“遥岑远目”三句:意谓远山看起来,很像没人插戴的玉簪和螺旋形的发髻,可是却处处触发自己的愁恨。遥岑(c?n):远山,指的是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远山“献愁供恨”。远目:远望。

[3]断鸿:失群的孤雁。

[4]江南游子:作者自指。辛弃疾家在济南,属于沦陷区;他客居江南,故称“江南游子”。

[5]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看吴钩,是希望使用它立功的意思。栏干拍遍:“栏干”即“栏杆”,胸中有郁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抒发。会:理解。登临意:登赏心亭时的所思所想。

[6]“休说”三句:意谓自己不贪恋生活享受,不愿意学张翰那样忘怀国事,弃官归乡。季鹰:张翰字。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京城做官,见秋风起,便思念家乡吴中的鲈鱼,于是弃官归乡了。鲙(kuài):通“脍”(kuài),把鱼或肉切细。

[7]“求田问舍”三句:是说自己想求田问舍,却又害怕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耻笑;表示自己不愿意买田置屋,注重生活享受。求田问舍:买田置屋。刘郎:指刘备。据《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在天下大乱之时不问世事,忙于求田问舍。一次,许汜到陈登处做客,陈登很久不与他说话,自己坐在高凳之上,而让许汜坐在矮凳上。后来许汜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说:你在家国危难之时只顾求田问舍,所以陈登会那样对你。陈登对你还是客气的了,如果是我,我会坐在百尺高楼上,让你坐在地上。

[8]“可惜流年”三句:这是在自惜年华在国势飘摇中逝去,与饱经愁风愁雨的树木一样衰老了。流年:流逝的时光。忧愁风雨:忧愁国势飘摇于风雨之中。树犹如此: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桓温北伐时,路过金城,看到自己以前在此为官时种的柳树已经很粗了,于是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木都老了,人怎么能不衰老呢?

[9]“倩何人”三句:这是作者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得不到同情和慰藉的感叹。倩:通“请”。红巾翠袖:指歌女。揾(wan):擦拭。英雄泪:英雄失意的眼泪。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自题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题署堂联)

罔违道,罔咈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1]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清·武承谟题无锡县衙联)

【注释】

[1]罔(wǎnɡ):不可。咈(fú)民:违背百姓。斯:这样。无怍(zu?):无愧。怍:羞惭。

醴泉无源,芝草无根[1],人贵自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2],民生在勤。

(清·程祖洛自题联)

【注释】

[1]语出三国虞翻《与弟书》。醴(lǐ)泉:指及时之雨。雨水天降,故云醴泉无源。芝草:灵芝。

[2]语出《吕氏春秋·尽数》。户枢不蠹(dù):经常转动的门轴不易被蛀蚀。户枢:门轴。蠹:蛀蚀。

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

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李甲秾[1]自题联)

【注释】

[1]李甲秾(1898—1932),湖南宁乡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曾率领农民自卫军参加沩山武装起义。回到家乡后,以教书为掩护,支持红二十五军第二师在湘中开展游击战争。1932年不幸被捕,惨遭杀害。

力求有功,方能无过;

必先去旧,然后立新。

(蔡廷锴自题联)

………………经·典·释·名…………………

■《春秋》■

《春秋》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按年代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存1.6万多字。《春秋》依据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但记述范围却遍及各诸侯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是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具有信史价值,这是中国史学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旧说《春秋》为孔子所著。但近代学者研究证实,应为鲁国历代史官集体编撰而成。孔子虽不曾编撰《春秋》,但讲述研习《春秋》却应肇端于孔子。《春秋》经文叙事由于过于简略,曾被讥为“断烂朝报”。汉以后,《春秋》被尊为儒家经典,

在政治、学术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春秋》言辞隐晦,表述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很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现存最早的阐释著作合称“春秋三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公羊传》的作者相传为公羊高,《穀梁传》的作者相传为穀梁赤,二书以问答的方式解经,重在义理阐释,史料补充很少,故而史学价值不高。《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的著作,对《春秋》记事进行了详细的史料补充,弥补了《春秋》的不足,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左传》■

全名《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内传》。与《穀梁传》《公羊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左传》是记载中国春秋历史的史学名著。司马迁和班固均认为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所撰,但不可信,其实际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战国中期,孔门后学以《春秋》为纲,依据《国语》和当时尚能见到的其他典籍,编成了《左传》这部中国古代编年史。从内容上看,不可能成于比孔子尚早的左丘明之手。但其主体部分可能是左丘明讲述的史事,因而最后的编订者才以他主名。

《左传》通过叙述春秋时的具体史事来补充说明《春秋》所记录的简要纲目。通过《左传》介绍的史事,能真正理解《春秋》标题目录的全部意义,所以《左传》和《春秋》,犹衣之表里,相辅相成。《左传》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还包括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等。其中不仅有春秋时代的许多重要史事,还有前此的若干传说古史。

《左传》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

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将《春秋》和《左传》合编为一书,博采汉儒解说,考订异同,自成专门之学。其后,《左传》的地位逐渐超过《公羊传》和《穀梁传》。

经典语录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提高我市干部的文化修养,在市委宣传部的组织下,我们编选了这套《读点经典》,内容主要是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经典文献中的名家名篇或格言警句,兼及外国作品。

在选录中,我们突出了励志、和谐、民生、为政、修养、勤学、艺术、智慧等方面的主题。为了便于编排,又将其分为经典语录、散文选萃、诗词撷英、楹联集锦、经典释名等几大板块。

本书以丛书的方式出版发行,每月1辑。

本书采用小开本,以便于携带。

为了方便阅读,对所选散文和诗歌部分的作者和题旨,我们作了简要的介绍;对较为生僻的语词,也作了简单的注释;通俗的字词,不再注释。

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书香浓郁度,意味着这座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品位的深浅和宜居度高低,更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都是感叹人生苦短而知识无限,同时也说明读书求知的重要和快乐。要读书,就要读好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外经典浩若烟海。我们的干部或因工作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1]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2]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3]

【解题】

1935年9月中旬,作者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南部,10月上旬,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红军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10月下旬,到达陕北,胜利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词就是作者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抒发了作者彻底打垮敌人的坚强决心,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六盘山,在宁夏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

【注释】

[1]望断:望尽。

[2]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屈指:计算。

[3]“今日”句: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句:“问长缨何时入手,缚住戎主?”苍龙:一种凶神恶煞。长缨:长绳。《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方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作者自注云:“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经典语录

后记

散文选萃

1

散文选萃

散文选萃

散文选萃

散文选萃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解题】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当代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农民命运,关注国情和农民的悲惨境遇,诗风凝重沉郁,享有“农民诗人”的美誉。有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生命的零度》等。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他写下《有的人》。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诗·词·撷·英…………………………………楹·联·集·锦…………………

散文选萃

散文选萃

散文选萃

散文选萃

诗词撷英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俄〕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解题】

每个人都有被生活蒙蔽欺骗的经历。可是在遭受人生挫折之时,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有人奋起,有人消沉。普希金告诉我们,人生的体验丰富多彩,面对人生苦难,应当积极乐观,因为各种体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这首诗写得很美,蒙着一层淡淡的忧伤,音节铿锵,富于韵律,令人回味。

■《论语》二则■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述而》)

曾子[3]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4](《泰伯》)

【注释】

[1]这句说,(即使)只是吃着粗糙的食物,喝着白水,只能枕着弯曲的手臂休息,也乐在其中。饭:在这里作动词用,吃。疏食:粗糙的食物。肱(gōng):手臂。

[2]这句说,不义而得到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像浮云一样。于:对。

[3]曾子: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弟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

[4]这句意为,曾子说:“可以辅幼君,摄国政,面对生死考验而节操不改,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托:托付。六尺之孤:指未成年的孤儿,这里指幼君。寄:委托。百里之命:指诸侯国君的政令,这里指国政。临:面对。大节:指忠孝等节操。夺:改变。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诗词撷英

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孟子》二则■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1](《尽心上》)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2]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3](《尽心下》)

【注释】

[1]这句说,这样做,却不能明白地了解;习惯了,却不知其所以然;一生都在这条路上走,却不知道这是什么路,这是一般的人。成语“习焉不察”就出自这句话。著:指明白了解。察:指精深认识。由:经过。众:一般人。

[2]这句说,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这是“善言”。言近:言语浅近。指远:“指”通“旨”,意义。远:深远。

[3]这句说,做的看起来简单,恩惠功效却广大,这是“善道”。约:简单。施:恩惠,功效。

诗词撷英

诗词撷英

楹联集锦

经典释名

经典释名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1]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2]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3]

【解题】

这首描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以“游”串诗,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二句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二句妙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只是能欣赏到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风光,而且能领悟到它所蕴涵的哲理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必将到达一个光明的境界。

【注释】

[1]腊酒:前一年腊月酿造的酒。浑:酒品不高。古以酒清为品高。豚:小猪。

[2]箫鼓:箫和鼓,两种常见乐器,此处指乡间为祭神活动正在排演音乐。春社: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

[3]乘月:乘月色而游。无时:随时。

诗词撷英

楹联集锦

散文选萃

后记

■野草■

夏衍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出来,都没有这种力气,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温度与湿度,使它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他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望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的大,如此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为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解题】

夏衍(1900—1995),祖籍开封,生于杭州。原名沈乃熙,字端先。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野草》是夏衍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写于抗战中期。为了鼓舞人民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他将野草人格化,以象征顽强的生命力,完整而贴切地象征了坚持“长期抗战”的伟大的中华民族,预示了民族战争的光明前途,并表达了对不可战胜的民众力量的信赖。

诗词撷英

■现代语录六则■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想探寻“使人类走向幸福的途径”的人的首要职责,就是不要欺骗自己,要有坦白承认事实的勇气。(列宁:《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

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所谓德、才、智,第一是德,看他是否忠实于人民,忠实于党的事业。第二是才,是指的工作能力。第三是智,看他能否联系群众。资格并不能决定一切。(邓小平:《克服西南工作困难要掌握好三个法宝》)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09年5月2日)》)

好读书是好的,但是不要“读死书”,还要灵活运用;不要“死读书”,还要关心社会世事;不要“读书死”,还要注意身体健康。(鲁迅:《1926年10月14日在厦门大学周会上的演讲》)

诗词撷英

诗词撷英

诗词撷英

经典释名

诗词撷英

■送董老赴陪都■

林伯渠

延安回首又西安,

此去渝京[1]路几千。

驿路幸存左氏柳,

夏云尝拥剑门关。[2]

不因贝锦轻南国,

好用批评重北山。[3]

参政也为吾辈事,

岂容谠论让先贤。[4]

【解题】

林伯渠(1886—1960),名祖涵,湖南临澧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运动。1919—1920年在上海国民党总部和广东军政府协助孙中山工作。1920年底,经陈独秀、李大钊介绍,加入共产主义小组。1924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经济部长和财政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7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中共七大和八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60年病逝。本诗写于1940年10月。其时,董必武从延安动身途经西安到重庆,准备在国民参政会上揭露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阴谋。

【注释】

[1]渝京:重庆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故云“渝京”。

[2]“驿路”二句:是说在路上还可以看到左宗棠率军西去时种下的柳树,入川之后可以看到剑门关浓云密布。左宗棠曾率军平定陕甘之乱和收复新疆。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气势雄壮。

[3]“不因”二句:是说为了团结抗战,不会因为国民党政府对我党的毁谤污蔑就同它决裂,要有团结还要有斗争,通过批评斗争来提高党的威信。贝锦:原意指像贝的文采一样美丽的织锦,后用来比喻诬陷他人、罗织罪名的谗言。南国:代指重庆的国民政府。北山:代指延安的我党政权。

[4]谠(dǎnɡ)论:正直之言,直言。

■《礼记》二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1]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4](《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5](《学记》)

【注释】

[1]这句说,求学的人有四种失误,这是教学的人一定要了解的。

[2]这段说,在求学时,有的人失于贪多,有的人失于不足,有的人失于浅薄,有的人失于不善求教。这四种情况,是因人心各异的缘故。或:有的人。则:于。易:指好问而不深思。止:指止于好思而不问的情况。

[3]这句说,了解人心,然后可以挽救这些过失。知:了解。救:挽救。

[4]这句说,善教的人,总是善于挽救这些过失的人。长善:总是善于。

[5]这段说,学习使人发现自己的短处,教学使人了解自己的不足。这促使人反省和自强,所以说教学相长。困:缺乏。反:反省,自省。相长:相互促进。

诗词撷英

〔宋〕

诗词撷英

■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3]

【解题】

《夸父逐日》是《山海经》中非常著名的故事,表现了对勇敢、力量和伟大气魄的歌颂,对为了造福苍生而不惜牺牲的精神的赞美。

【注释】

[1]这句说,夸父和太阳赛跑,跑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夸父:人名,也是一个种族的名称。日:太阳。逐走:赛跑。入日:太阳即将落山。

[2]这句说,夸父渴了,想喝水,就喝黄河、渭河里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就向北赶

喝大湖里的水。饮:第一个“饮”为名词,指所饮之物,第二、三个“饮”为动词,意为“喝”。河、渭:黄河和渭河。北:向北。大泽:大湖,传说纵横有千里,在雁门山北。

[3]这句说,夸父还没到大湖,就渴死在路上了。丢掉他的手杖,变成了桃林。道:在路上。邓林:地名,在今大别山附近。据考,邓林即桃林。

诗词撷英

■活板■

〔宋〕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1]自冯■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2]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3]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4]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5]。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6]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7]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8],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9]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10]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11]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12]所得,至今保藏。

【解题】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这一伟大技术的工艺流程,是研究活字印刷术的重要史料。毕昇(又作毕晟,约970—1051),蕲州蕲水(今湖北黄冈英山县)人,原为书肆刻工,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文学家。仁宗嘉祐八年(1063)进士。所著《梦溪笔谈》三十卷,被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注释】

[1]这句说,用版印方式印刷书籍,唐人采用得还不多。板:同“版”,印刷用的底版,这里主要指刻版。盛:多。

[2]这句说,五代冯道开始用刻版印刷五经,以后的典籍就都是这种版本了。冯■王:冯道,五代时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卒后追封为■王。曾倡议国子监校定儒家经典,并组织工匠进行雕印。我国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板本:即版本,指用刻版印成的书,与“写本”相区别。

[3]庆历:北宋仁宗的年号,即1041—1048年,庆历中指这个阶段的中期。布衣:平民。活板:用刻成的单个泥活字拼成的印版。

[4]用胶泥刻字:把字刻在胶泥质的泥胎上。薄如钱唇:每个字的厚度与铜钱的厚度相当。印:印章,这里指刻成的活字模,形状像印一样,即下文所说的字印。火烧令坚:用火烧制,使字印坚硬。

[5]腊:指蜡。冒:覆盖。之:代指铁板。

[6]铁范:铁框。就火炀(yàng)之:靠近火烘烤它。

[7]药:指铺在铁板上的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其:指密布于板上的字印。砥:细磨石。

[8]已自布字:已经开始排版。

[9]这句说,不用字印的时候,就以韵部为区别,把每一部的字印都用纸标记出来,贮藏在

木匣里。帖:用标签作标记。韵:指韵部,即是以韵母为标准将汉字归类的方法。唐宋时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合并为106韵。

[10]这句说,对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很快地刻成后,点火烧制,马上就能制成可用的字印。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旋:随即,很快地。

[11]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文理:纹理,质地。兼:又。不可取:拿不下来。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用讫(qì):用完了。火:用火。拂(fú):擦拭,掸去。殊不:一点也不。

[12]群从(z?ng):堂兄弟及子侄辈。

■我的信念■

〔法〕玛丽·居里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执著地、勤奋地工作,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

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要不要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在24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在法国得到自由的代价。

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我更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朗诵诗歌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解题】

玛丽·居里(1867—1934),即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共同研究放射性现象,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并同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1906年皮埃尔·居里逝世,她继续从事放射性研究,

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极少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之一。但她绝不贪图钱财和享受,只是为了科学的发展而奉献自己。1934年7月4日,因劳累并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接触而与世长辞。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散文选萃

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金缕衣■

〔唐〕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1],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解题】

本诗作者不详,传为杜秋娘所作。诗中劝勉人们要爱惜光阴,不要贪恋安逸享乐,年青时该做的事应抓紧去做,不要等到年老力衰空余遗憾。诗的前两句用“金缕衣”和“少年时”作对比,直接说明青春的可贵;后两句用“花开”与“无花”作对比,进一步说明要珍惜可贵的光阴。

【注释】

[1]本句说,不要沉醉于《金缕衣》一类的歌曲消磨光阴。《金缕衣》:古代曲调名。

诗词撷英

序/薄熙来/1

经典语录

散文选萃

/《山海经·海外北经》/17

//19

//25

诗词撷英

楹联集锦/71

经典释名/77

后记/85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解题】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湖北浠水人。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民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古典文学著名学者。青年时曾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出版诗集《红烛》《死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特意蓄留胡须,以表明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为民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本诗题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咱们的中国”。闻先生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他留美回国时,看到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诗中的“祸”与“火”,比喻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火山”比喻的是能翻天覆地的民众力量。“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来之不易但终会成事实,表明诗人对民众解放自己、改造旧中国的潜在力量坚信不疑。全诗语言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师说(节选)■

〔唐〕韩愈

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人非生而知之者[3],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5]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8]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0]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11]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12]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3]

……

圣人无常师[1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5]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1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8]不拘于时[19],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20]之。

【解题】

《师说》从理论上阐明了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是韩愈针对当时社会耻于相互学习的不良风气而作的。文中对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与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认识老师与弟子关系的观点,可以视为对《荀子·劝学》篇的重要发展,从古至今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注释】

[1]学者:求学之人。

[2]这句说,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的人。受:同“授”。

[3]这句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有知识的。知:懂得。之:指道理和知识。《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

[4]这句说,有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所造成的困惑,最终也不能解决。其:那些,指疑难问题。为惑:造成的困惑。

[5]生乎吾前:意为“生乎吾前之人(者)”,因下面接着一个“其”字,故可省略“之人”或“者”。下句“生乎吾后”同。“乎”,这里相当于“于”,意思是“在”。闻道:懂得道理。闻:在这里是“理解”的意思。固:本来,也有“确实”的意思。从而师之:跟着他学,以他为师。“师”在这里作动词用。

[6]师道:(向他)学的是道理。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道”,指从师的风尚。庸知其年:哪里管他的年龄。

[7]是故:所以。无:四个“无”都作无论、无所谓理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在谁身上,就向谁学习。

[8]出人:超过(一般)人。犹且:尚且,还。

[9]众人:一般人。下圣人:低于圣人,不如圣人。耻学于师:耻于向老师学习。

[10]圣益圣:前一“圣”指古之圣人,后一“圣”意为通达睿智。愚益愚:前一“愚”指今之愚人,后一“愚”意为愚蠢。益:越发,更加。

[11]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

[1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者:只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学习书上的文句的这种老师。之:指童子,学生。其:指书。读:文章中不是一句的结束但念起来要停顿的地方。[13]或师焉,或不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学而大遗:小问题知道要学,大问题反而放弃(不学)了。这两句的意思是,不明白句读还知道要从师问学,有了疑难不能解决却不从师问学。吾未见其明也:我看不出他是明白道理的人。

[14]常师:固定的老师。

[15]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名的事。苌(chá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音乐方面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向他学弹琴。老聃(dān):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

[16]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原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人引书往往不谨守原文,此为一例。

[17]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专门研究。攻:研究,学习。

[1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叫蟠的孩子。李蟠是韩愈的弟子,贞元十九年(803)进士。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与传文。六艺是六经的别名,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是解经的著作。皆通习之:都在学习。

[19]不拘于时:没有受到世风的影响,不以从师为耻。

[20]贻(yí):赠。

朝读经典读后感450字

朝读经典读后感450字 讀了《朝讀經典》中王陽明的《學先立志》後,我深受啓發。 “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亦。”這是王陽明說的話,意思是:對于學習而言,沒有什麽比立志更重要的了。不樹立志向,就好比種莊稼時不先植根,而隻顧着給它培土、灌溉。這樣,盡管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最終卻一無所獲。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學習之前,要先定好目标,然後按着目标學習,否則,就算你再刻苦讀書,也會是有始無終,事倍功半。 王陽明的這番話讓我受益匪湣N以诳鞓返氖罴傺Y準備讀《男孩故事》,于是定了一個目标:在這個暑假讀完這本書,并能給别人講一些書中精彩的小片段或故事。 暑假的每一天早上,我很早就起床,直接伸手拿過《男孩故事》,不讀四頁不做其他事。書中一個個催人奮進的故事給了我無窮的力量。暑假結束了,我也讀完了這本《男孩故事》。 開學了,班上舉行讀書會,一個個故事從我口中娓娓道來,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老師也對我點頭稱贊,我高興

得就像是腳底踩了一朵幸福的雲。 還有一次是在英語課上,我暗暗定下目标:在這節課裏一定要攻下剛學的英語課文。于是,我全神貫注地朗讀課文,不去理睬旁人的小聲說笑……最後,我第一個背完了新課文,同學們個個都被驚得目瞪口呆,老師向我豎起來大拇指,誇贊我很厲害。 隻要定下了目标,就一定要堅持不懈,克服困難,不達目的不罷休,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好。這就是王陽明《學先立志》給我帶來的啓發。 读了《朝读经典》中王阳明的《学先立志》后,我深受启发。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亦。”这是王阳明说的话,意思是:对于学习而言,没有什么比立志更重要的了。不树立志向,就好比种庄稼时不先植根,而只顾着给它培土、灌溉。这样,尽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最终却一无所获。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学习之前,要先定好目标,然后按着目标学习,否则,就算你再刻苦读书,也会是有始无终,事倍功半。 王阳明的这番话让我受益匪浅。我在快乐的暑假里准备读《男孩故事》,于是定了一个目标:在这个暑假读完这本书,并能给别人讲一些书中精彩的小片段或故事。

“文化强国”读经典

“文化强国”读经典 河南省西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牛正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文化强国?的任务,这一伟大号召,将把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读书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坚定性推进一个新的热潮、高潮、大潮。也就是?文化强国?要多读书、读好书,尤为重要的是读经典。古人云:?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在漫长的历史演义、变迁、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先贤、圣人、哲人创造了、积淀了、留下了灿烂、辉煌、历久弥新的文化、泽被后世的中华经典。经典,是浓缩的文化精品、是岁月长河中的精华、是民族的智慧、是人类的结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具有恒久的真理性、科学性和生命力。经典,有文学、史学、诗歌、伦理、哲学、楹联、故事、小说、绘画等形式,它记录了、印证了、表达了、折射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受千百年的考验之后,其沧桑的历史、智慧的光芒、思想的价值,跨越远隔的时空,是至真至纯的思想和情感,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汇聚着人类最重要的理念、生存经验和生命智慧,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具有普及性与现代价值,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永久脊梁。从分量上看,经典以一当十。读点经典,在理想信念、修养品德、做官从政和为人处世方面,能够给我们以指导,提升我们的境界和层次。司马迁《报

任安书》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标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诸葛亮《出师表》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给我们树立了勤恳不怠的榜样。魏政《谏太宗十思疏》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天祥《正气歌并序》中?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舍生取义,坚守气节。如此经典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和精神财富。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这些被称为经典的东西,恰如无边暗夜中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着我们的未知前途。??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对经典书籍的阅读,是含金量很高的文化阅读。读书可以丰富知识,读史可以提升智慧,读经可以磨炼品质,读文可以激励斗志。古人曰?鉴往而知来?。有位哲学家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发现时代变迁的大势,追寻历史演进的规律,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功能的认知。特别是经典文化的警醒教育,形成了不乏点亮的?为官从政文化?,流传下来许多动人的事例和格言警句,一直在教育人、启迪人、鼓舞人、感化人。如对于施政,有?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对于?官民关系?,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谋事,有?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对于廉洁,东汉杨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名言振聋发聩;以及论青史留名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一百天考研英语复习规划

一百天考研英语复习规划

100天考研英语复习规划 从现在到2017研究生考已经不足100天,留给大家考研复习时间已经不多了(留给中国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大家加把劲啊)。这个时间是英语复习最黄金的时间,很多英语渣渣就是在这个时候突飞猛进的。大家要在这个时间合理的安排复习内容,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我作为老一届的考研党,给大家总结一下从九月到十二月复习的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打来帮助。 第一阶段:九月 在九月之前大家应该完成了考研英语的基础知识复习和第一次真题练习,在九月大家要把心思放在题型的专项训练上,一定要狂刷试题攻克弱点。 1.阅读题: 这个时候的重点就不再是单词和长难句了,而是要好好的总结各种阅读题型的特点还有解题规律。虽然做题技巧也有现成的,但是大家还是最好自己能总结一下,毕竟自己总结的做题技巧,自己勇气来也方便,才能更好的做题。这个时候阅读题一定要好好练啊,可千万别偷懒,时间真的很紧张。大家练习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多反思、多总结。阅读题的做题量一定要上来,这个很重要,熟能生巧你懂的。《阅读基础90篇》是个挺好的阅读专项的书,阅读题真的好多。2.翻译、完形和新题型

这三个题型大家也要注意总结常考的考点,做历年真题的时候包这些题型的考点最好都整理出来。翻译部分尤其注意六大从句和非谓语动词的翻译;完形部分注意逻辑关系的把握和各类实词的总结归纳;新题型部分注意不同题目的出题特点和线索常常是不一样的。大家要根据不同的考查类型总结不同的解题思路。 第二阶段:十月 这个时候政治和专业课的复习会占用大部分的复习时间时间,留给英语的时间会相对少一些。这个时候最好是去做真题还有去积累一些作文写作的素材就行了。 练习真题的时候最好选择一个下午进行标准化测试,严格按照考试的时间。做完之后对答案,大家还是要注意总结每道题目的思路和考点。还有对答案的时候看看自己做错了哪些题,然后将每部分跳出来单独进行精读和分析。大家注意真题练习要放在一天的下午,精读和分析可以放在第二天早上。剩下的时间每天还应该再补充一定量的题型专项训练,阅读可以选择每天一篇,完形、翻译、新题型差开来练习,大家自己安排时间。这个时候对于作文就要进行先期准备,大家平时多读点经典的英文文章,在里面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语料。 第三阶段:十一月到十二月考前 最后的这八个星期大家一定要能沉下心来,把以前总结的错题都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范文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范文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范文篇1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

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范文篇2 这次有幸参加国学经典诵读培训学习,听了华农的教授上了一节精彩国学经典诵读课,使我受益匪浅,读一本好书,能改造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写有古人智慧的书,xx有古人精神的书,我读完之后,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摘自<新华文摘>2013.4 注:红色括号里是我做的感想,请见解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有偏至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读经典了。有鉴于此,今天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 读图、读网与“浅阅读”危机 看看周遭,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书(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雅斯贝尔斯曾感叹人们草草阅读,只知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讯息,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东西,今天的情形就是如此。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更不愿被误解为是一个拒绝接受科技变革的“勒德分子”(Luddite),而只是想提请注意,媒介的变化已然掩夺了阅读的本意,但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太不以为意了。尽管生活中,他们不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赏览风景,尤其僻远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但一回到阅读,认知就发生了偏差,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相反,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它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俄国大文豪托

七年级朝读经典读后感作文

七年级朝读经典读后感作文导语:阅读经典,我们可以感悟到人生中的许多经典,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朝读经典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朝读经典读后感【1】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一段非常激动人心、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了。它就出自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强忍病痛的折磨,历时三年于1933年才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告诉了大家一个名为保尔·柯察金的少年,经历种种坎坷磨难,成为一名忠于苏维埃的革命战士,最后双目失明却坚持创作小说的这样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讲述的内容就是取材于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的亲身经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借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在此期间,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艰苦卓

绝的斗争。保尔就是在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 讲起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种敬佩之情就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他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无论是在残酷的战场上,还是在波折的感情中,或是在艰苦的工地上,都没有让他倒下,反而把他磨练的更加坚强、勇敢、正义。即使是被病痛折磨,他仍不向命运低头,依然咬紧牙关向命运抗争,以顽强的毅力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他生命的誓言。从保尔身上,我看到了他的坚强、勇敢,那种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可贵品质。“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这不就是人生的意义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人,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朝着生活的目标进发。这样,他才不会被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压倒,才会勇敢地在逆境中成长起来!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更会坚强地去面对! 七年级朝读经典读后感【2】《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朝末年吴承恩写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去西天的路上,有很多

读《读点经典》丛书心得

读《读点经典》丛书心得 初拿到《读点经典》这本小册子时,顿时就被她那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甚至可以说是寒碜的外表给吸引住了。翻开第一页,薄熙来书记亲笔给《读点经典》写的序言跃然纸上:“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他还巧妙地把《读点经典》比作“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 《读点经典》里面包含“经典语录”、“散文选萃”、“诗词撷英”、“楹联集锦”和“经典释名”等部分,厚不过80余页、字不过3万略余,虽然页码篇幅不多,但都有励志、和谐、民生、为政、修养、勤学、艺术和智慧等同中华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一脉相承的经典主题,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让人阅读起来大有裨益、获益匪浅。作为公司“四个一”活动用书,使得我们对这套丛书中收录的传统国学经典、优美诗词散文都能较为系统地学习,并从中得到启迪。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中的《劝学》篇系统地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时至今日依然有

很大的借鉴性。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才能使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 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才能学以致用。经典的书籍更是要仔细读、反复品味。持之以恒,立足于本职工作,结合实际用心体会,并努力内化、渗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会对我们修身与工作带来莫大的帮助。

《读点经典》第一辑

《读点经典》第一辑电子版本 目录 经典语录 (2) 《论语》六则 (2) 《孟子》三则 (3) 《大学》二则 (4) 《中庸》二则 (5) 官箴一则 (6) 红色语录三则 (6) 散文选萃 (7) 苛政猛于虎 (7) 劝学(节选) (8) 牧民 (10) 刻舟求剑 (11) 杂说(之四) (12) 爱莲说 (13) 清贫 (14) 论学问 (17) 我有一个梦想 (18) 诗词撷英 (20) 君子行 (2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1) 满江红 (22)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23) 沁园春.雪 (24) 自嘲 (25) 出益州 (26) 囚歌 (26) 冬夜杂咏 (27) 名誉 (28) 楹联集锦 (29) 经典释名 (31) 《论语》 (31)

经典语录 《论语》六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曾子曰:“吾日三省[1]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学而》) 【注释】 [1]省(xǐnɡ):反省,检查。 [2]传不习乎: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都温习 了呢?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注释】 [1]弘毅:强毅。 子曰:“知[1]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注释】 [1]知:通“智”。 《孟子》三则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1],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2],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3]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公孙丑下》) 【注释】 [1]郭:外城。 [2]池:城外的护城河。兵:兵器。革:甲胄。

读国学诵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诵经典心得体会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 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 1、我把字写得很好。 2、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 3、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 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 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 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 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 的使命。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 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后来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 心魄,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想投身 于大自然中,去过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冲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 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不可否认,国学之“中庸之道”,也确实影响并发生过中国社会历史上某些被现代人认为丧权辱国的事实。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 建礼教,也确实是麻痹老百姓思想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一种精神枷锁。但是,1817年,拿破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并不软弱, 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此话一出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尽管当时拿破仑的预言离现在是那

诵读经典的好处

诵读经典的好处! 大脑生理学家发现:儿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岁间就完成了60%,3--6岁间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了13岁左右,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结束了.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是人一生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儿童时期教与不教、会不会教,决定孩子一生的成败。千万别错过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则课题研究成果、华东师大附小附幼及其他早教机构的实验结果表明:实施经典教育后,孩子起到如下变化:大量识字: 每天坚持诵读20分钟,1年可轻松识字2000个以上,快速进入早期阅读,"早成才的孩子一定要早识字".许多所谓的"神童"其实都是"早期大量识字和阅读"的孩子. 提高作文水平: 孩子认字多了,就会喜欢看书,看书多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就多,所谓"胸有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因此,诵读经典的孩子,大多说话流利,作文水平明显提高,遣词造句,引经据典..... 提高记忆力: 坚持认真诵读经典的绝大部分孩子都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各科成绩明显提升,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他的记忆力、理解力的高低。诵读经典的孩子,记忆力和理解力都会显著增强,这时孩子读学校里的教科书易如反掌,考试成绩根本不用担心。 品德纯善: 读经典的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关心他人、成为众人公认的好

孩子、好学生。 少儿诵读经典的好处 1.熟知汉字音形义等功能特点,少儿用手指字诵读,自然识字,培养专注力、记忆力,增强语文能力、文言文能力,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达成正确的读书习惯,博古通今,建立成就根本。 2.诵读经典要求尊师重道,身心恭敬,正心诚意,培养诚信性格,秉性脾气向良性健康发展,自然健全人格,另取得“文化治疗”多动症,自闭症等。 3.大声朗读,不断重复,乃至熟记于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圣贤道理,指导人生,心灵手巧,提高才艺、运动、劳动技能。 4.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深入背诵如流水,耳聪目明,经典美文,圣贤智慧,诵读而通达心的作用,心慧而脑智,健全身心综合能力,智慧善人生。 5.经典是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精气神合一,身心神合一,天人合一等等意境所形成的智慧文字能量,久经不衰,承传万古不灭。诵读经典引领智慧之门,身体健康,精神崇高。 6.道医学对于诵读经典作用生理的机理简述:“心在窍为舌”“心气通于舌”,开口朗诵,打开心的外窍舌,五德能量补充心气;“肝开窍于目”,目视“经文”,调动肝脏功能;声带发音,抑扬顿挫,有声有调,寻声找音,调动肺脏功能;耳通肾脏,声波振动,同频共振,耳听其音,调动肾脏功能。 7.诵读经典要求坐姿端正,身心松、静、自然,舌、口、目、耳、心、脑并用,五官、五脏、身形、手配合。用正确的方法开口诵读经典,久而达到开心窍、启智慧、修心性,调脏腑、补德能,而自然识字、会意、妙悟、灵觉、获能、印心,轻松成就人生.

感悟书香中国

感悟“书香中国” ——由上海书展引发的思考 ○施裕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又来了,对于我们这些喜爱读书的人来说,就像过节一样,甚是开心。因此,每年的书展我都会去,而且都会买一大堆自己喜爱的书回家,慢慢品味。 今年的上海书展升格为全国书展,并取了一个好名字:“书香中国”。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对于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几乎人人都会读唐诗宋词的民族而言,书香是否能够历久弥新、浸润国人心灵呢?倡导并推动全民阅读的努力,能否收到实效呢? 人民日报曾经公布过关于国人阅读的一组数字,颇为触目惊心:1990年,扣除教材、教辅,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过去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人均购书量只增加了不到半本。考虑到图书馆阅读还很不普及,这个20年徘徊不前的数字就显得格外刺眼。 在以课业负担重闻名的中国,孩子们也鲜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一项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称,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4年,阅读量仅及美国儿童的1/6。功利性阅读,正在影响着孩子们的阅读品位,甚至造成他们对读书的反感。 不过,好消息也不是没有。不久前发布的“第八次全体国民阅读调查”表明,尽管电子化阅读在急速发展,仍有63.8%的网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这或者表明国民对传统阅读生活仍然心存期待。 这次书展不同以往,有许多新亮点。推出一系列面向普通读者的活动,诸如同时开始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名家新作讲坛、以“全民终身学习”为主题的长三角地区公众讲座论坛、“读点经典”现场诵读会,等等。为了让市民能充分享受上海书展的文化盛宴,书展还以各种形式办进区县、街道甚至社区,并向各区县的残障人士、低保户、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等困难群体发放了两万余张免费入场券……这些努力,不仅仅为提高书展的层次,争取读者,更是在为非功利化阅读培养读者、培育市场。展会上,我明显地感觉到:明星少了,作家多了;商业活动少了,读书氛围浓了;炒作的少了,实惠的多了。也许这是推动“书香中国”的一个良好开端。 急速发展的中国,正努力走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很需要“书香”来夯实文化根基。我们不但向往经济强国,更向往文化强国。要以新的理念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以新的思路谋划文化改革发展。推动“书香中国”,开展全民阅读,传承文化薪火,不但是操作性很强的文化积累,也是当代出版人在中华文明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书香中国”,一定会走得更远,更长久。(作者单位农房集团) 送你葱 ○周颂鲁 北方人爱吃大葱。大葱炒鸡蛋、大葱炖豆腐、大葱面片汤、大葱夹饼子、大葱蘸大酱......大葱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的命。在上海,大葱也叫胡葱,到处有卖。想吃现成的,附近拉面馆就有,炒一盘葱爆羊肉,人民币二十元,方便。可是,四十年前,当我在新疆建设兵团一个偏远农场工作的时候,大葱还真是稀罕物。 当年,农场连队的职工吃菜全靠连里的菜地班供应。新疆季节晚,三月份还在吃腌菜,四月份才陆陆续续见得到大葱之类的新鲜蔬菜。吃大葱难,是许多人的共同体会。当然也有

初三语文议论文练习(三)(含答案)

初三语文议论文练习(三)(含答案) 【学习目标】 能够判断并说明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要求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分析运用某种论证方法取得的效果。 【学练案·预习案】 (2011江苏无锡)一个哲学命题 ①我小时住的小镇土只有两位理发师,自然,他们各自的发型当然只能由另外一名理发师理出来。所以,头发干净整洁的那名理发师的技术显然比不上那名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因为他的发型就是由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理的。 ②这样一种生活现象却隐藏着一个哲学问题。“头发于净整洁”和“头发乱糟糟”都是我们看到的现象,理发师各自拥有的理发技术才是问题的本质。很遗憾,儿时的我尚未练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常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头发干净整洁的理发师的技术是最好的。 ③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个河边钓鱼的老头,竞能辅佐姬昌、姬发父子兴周灭商;一个容貌丑陋、放荡不羁的酒鬼,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一个终生潦倒,混迹于烟花柳巷的公子哥,竟然是开创一代词风的大词人柳永。如果不是有史记载,有据可查,我们很难想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

实。反之亦然。一个衣冠楚楚、相貌俊俏的帅哥,也可能有着阴险和狡诈的内心,比如秦桧,比如阮大铖。 ④于是,常有人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待人处事切不可以貌取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喜欢以长相、言谈、举止以及衣着打扮来判断一个人。这个毛病,是老祖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惯,也是我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人性弱点。 第③自然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 用?(2分) 答: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用事例来证明观点更让人信服。 (2011南京沿江一模)读点经典 ①据报载,重庆市委组织的“读点经典”活动,掀起了上至官员下至小学生的全民阅读的热潮。一种薄薄的只有80多页、三四万字的小册子——被称为“口袋书”的《读点经典》,在重庆几乎人手一册。重庆市委书记在为《读点经典》作的序言中说:“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他还巧妙地把《读点经典》比作“维生素片”,说“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据介绍,《读点经典》丛书选编内容定位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品”,包含古今的经典语录、诗词佳作和散文精粹。《读点经典》每月出版一辑,受到公众的普遍青睐。

荀子劝学心得体会_1

荀子劝学心得体会 导读:荀子劝学心得体会一 今天,一时兴趣起,拿起《读点经典》便读起来,当读到劝学篇时,不禁思绪万千。平常的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机智,不能妥善处理。当学完《荀子劝学篇》时,才有所悟,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劳,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学习,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当我们遇事时,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学习别人的长处,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大脑,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要善于动脑,换一个角度思考,正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学习积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弃,自身的能力会与时俱增。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也不假,一篇文章能打

开我多年的心结,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学习,完善自我将是我奋斗的一大目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弥补自身的缺陷! 荀子劝学心得体会二 《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 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样去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读书还贵在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学习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进步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心得,用行动来实践。 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 《劝学》让我读懂了“粗实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凭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正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这二者的相辅相成对孩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的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实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对此,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诵读课文,记忆力明显增强。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水结晶试验表明,诵经典正是利用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承载丰富美善智能量的经典语言,文字信息,反馈给自己的体内之水,从而改善整个身心气质,达到和谐身心、开智益慧的目的。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正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学习力的强力影响正是建立在对记忆力的拓展和优化基础上的,具有开发右脑的作用,具有开智的意义。一年级的孩子读经典也能达到倒背如流。他们每次背诵常规语文的时候也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进行儿童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再次证明读经典的儿童其记忆力更强。 二、有助发展孩子的语言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

小学生朝读经典读后感

小学生朝读经典读后感 朝读经典读后感400字篇1 唐诗,它记载了中国五千来的悲与苦,蕴含了五千来中国人民的 喜与乐,蕴藏了中华五千年来宝贵的文化。 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是苦的,愉快时品到是甜的。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细细品尝。每每品唐诗,我 的心情总会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 唐代诗人王昌龄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自秦汉以来,异族一直不 停地侵犯内地,战事十分频繁。很多爱国将士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奔 赴沙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他们长期远离家乡,条件十 分艰苦。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边防关塞上,从万里之外来到边关抵 御外族入侵的将士们看到这个切,能不想起自己的亲人,能不想起自 己的家乡吗?唉,要是卢城飞将李广还活着,就决不会让那匈奴的骑兵 越过阴山。想到这儿,王昌龄悲愤地写下一首诗_《出塞》:秦时明月 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读到 这儿,我掩卷沉思。戍边战士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情之人,他们也 有浓浓的情、浓浓的爱,但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 宁愿十几年不回家乡,他们的亲人望穿秋水,在无穷的思念中度过, 亲人在热切地盼望他们的回归。这其中的酸与苦,忧与愁,我们怎能 体会得到?他们是怎么抑制住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这其中要经历多少 磨难呀?那浓浓的情愁,令人酸楚。我十分清楚,我无法与他们相比。 我惭愧,我的懦弱。 把时间往回推移五年,当我还是一个一年级小不点儿时,我是那 么的爱哭,那么的脆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每次 返校没几天,我就哭得像泪人似的,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中午休息时,老师让我计时跳绳,我怎么也跳不好,还没跳几下,就又“哇_” 的一声哭了,把绳子一扔,干脆坐在地上抹起了眼泪。很多老师还以

我读经典

我读经典 ——《诗经》中女性的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 诗经,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时期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大雅与小雅前呼后应,三颂声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著,或活泼顽皮。那些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重返时光隧道,去回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一纯真热情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感情用“思无邪”来表达是再恰当不过的。在周代尚未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时,男女之间的恋爱与婚姻是无拘无束洒脱自然的。《周礼》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又有:“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由此看来,在那个时候,男女之间非但不受“授受不亲”的束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男女婚配,于是在《诗经》中就有了《摽有梅》中的女主角。“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过了婚配年龄的女子可以说是迫切地想得到一个满意的心上人,希望那个合适的男子可以马上到她的身边来,其真挚与坦诚跃然纸上。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不禁让人想起唐代杜秋娘所唱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还有那个大家都很熟悉的静女,那个躲在城边看着她的心上人等她等到“搔首踟蹰”,最后突然带着礼物跳出来的美丽又调皮的女孩子,等着这样的女子,恐怕再长时间的等待也是值得的了。二怯弱胆小的女性形象 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能不顾世间言语,热情奔放的,羞怯本是女子的天性。心中思念着那个拨动自己心弦的人,却不敢说出来让他知道。最典型的莫过于《将仲子》中的那个女孩子了,“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害怕父母之言,害怕兄长之言,害怕他人之言,与情人相爱却不得不因此断绝思念。还有那个住在心上人隔壁却只敢埋怨“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诗经?郑风?东门之墠》)的女子,

《读点经典》给我的几点收获

《读点经典》给我的几点收获 《读点经典》是一部出版与策划很到位的好书。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却能历久弥新,永远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典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改变得最多的是它们呈现的方式。正因为经典以无与伦比的方式思考和表达了这些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它们对人类就有永久的魅力。柏拉图的《理想国》或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距今已两千余年,可至今人们仍很容易在西方国家机场的袖珍畅销书架上找到它们;不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什么永恒的真理,而是其中有大智慧在。今天的人们阅读它们,当然不是因为可以在它们那里找到今天的问题的答案,而是它们总是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示。于丹、易中天、余秋雨等文化现象出现的背后,透露了经典的再次回归。同时,也表明经典需要一种通俗的方式传播。《读点经典》丛书荟萃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传世之作,通过经典语录、散文选粹、诗词撷英、楹联集锦等版块,突出了励志、和谐、民生、为政、修养、勤学、艺术、智慧等主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汲取的营养和亟须的文化大餐。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笔者认为,从《读点经典》的内容上,我们应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论语》三则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孔子在这里只谈到了人的修养,如果我们推广一下宽泛一下,就会得到更大的教益,那就是从成功者那儿,从成功的案例中,我们要获取更多的对人对事的有益的东西,从失败者那儿,从失败的案例中,得到更

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品质。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品质,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班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又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孩子的各种习惯都很差,我觉得《弟子规》是一本很好的育人教材。它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做到“首孝悌、次谨性、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才学文。”这些基本人做人处事的道理,同时说明学知识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我利用课余时间让我班的学生诵读,并按其中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比如,我班有个杨超文的孩子,年龄不大,特别聪明,就是不爱护书本,一本新书在手里几天就变得又脏又乱,究其原因是他经常、乱拿乱放,于是我让他背“列典籍、有定位,读看毕、还原处。”不光要能背,还要能讲出这句话告诉他的意思,从此他就“照章”行事,每当有学生出现乱丢乱扔现象时,我就让全班孩子将上面那一句背给他们听,这方面的坏习惯就渐渐改掉了。当我们的孩子坐姿站姿不正确时,我就让他们背诵“步从容、立端正......,”;当我们的孩子过分讲究吃穿时,我会让他们时时以“以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提醒自己。经过两年的诵读实践,我发现,我班的孩子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与同年级孩子确实有不同之处,得到学校一些老师的认可,还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赞同。不同的读物里面有不同的知识,能懂得许多课本上或家长老师讲到的之外的道理。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起蒙》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班的孩子一年级下学期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一学期下来即认识近三千个汉字,在我班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一两万汉字,如果仅和学课本相比,相当于超过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自然为孩子阅读其他书籍时扫清了许多字词障碍。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上学期,孩子们用了一半的时间学习课本,一半的时间在诵读经典,一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记诵了接近一百首古诗词,还背下了《笠翁对韵》,因为孩子们背得多了,逐渐从中找到了乐趣,也找到了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