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柴静的几点想法(精)

关于柴静的几点想法(精)

关于柴静的几点想法(精)
关于柴静的几点想法(精)

关于柴静的几点想法

“ 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安静的柴点燃,就是一团火。”柴静用这样带有文艺字眼的一句话来介绍着自己, 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 记者并不是冷冰冰的字眼,而是有些有肉的灵魂。

柴静, 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 1995年,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 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 2001年 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 2003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 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 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 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2014年从央视离职, 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 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 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 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 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在非典期间,她曾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 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她矜持冷静,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 声音柔和。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柴静在媒体上表现出来的形象也让公众相信她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公知女神”。在别人采访柴静的时候,柴静总是要说 2003年对她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她完成了主持人到出镜记者的转变。2003年 2月 24日上午,新疆发生 6.8级地震。柴静跟随节目负责人白岩松去新疆采访, 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路程后, 他们到达的严重受灾区, 落脚在一片废墟之中, 看到当地的人们正在举行葬礼。那时候柴静突然明白了什么是自己要找的新闻。她说:新闻像一盆水,兜头浇下来,满地都是水,满地都是新闻。也是从那时起,柴静才真正的体会到了记者的使命:亲耳所见、亲眼所闻、去找到真实的新闻。一直以来,柴静都遵循着自己的初衷, 做自己最真实的新闻。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告诉人们

记者是什么。在柴静的身上体现着很多优秀记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一直以来柴静都尽量的完善着自身的这些素养。

曾经在《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柴静时,问柴静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柴静回答说: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不再仅仅关注自我的或是个人的幸福。这是柴静认为作为一个记者比较重要的一个素养。就是在记者的内心, 不再仅仅的关注自己的幸福或苦难,而是把自己的眼光投向社会。做新闻的时候不再是急于表达什么, 不再只停留在是否能做出有很大的影响力, 让别人都关注的新闻。而是开始关注, 自己做出来的新闻是否会产生一些现实的影响力, 能否对这个世界的一些不好的社会现实做出一些改变, 能否因为自己的一些努力为社会、他人贡献出一点光和热。也可以这样说, 柴静已经不再把记者仅仅当做一个谋生的职业, 对她来说更多的,是一份权力与责任。我认为,作为一名记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把自己从仅仅关注自己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而开始去关注社会, 思考我要怎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才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才能改变些什么从而让这个社会变得跟美好。很喜欢柴静说过的一句话“‘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其实耕耘本身就是收获”。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我想,这应该是一个记者在本职工作中应该履行的责任。

很多人一直以为在把握“公正客观的态度”方面, 柴静做的不够好。因为在节目中,柴静很多时候会带点自己的情绪。例如在《双城的创伤》里,柴静抹去被访者流出的眼泪; 在采访李阳家暴事件时, 因为不能理解李阳对于家庭的看法, 柴静一度露出自己的锋芒; 在《事故的背后》中柴静用主观的情感区质疑厂方对于自己工厂污染的否认。对于自己在采访中的情感流露,柴静一直在做着反思。的确,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 在采访当中渗透个人的主观感情是不对的。对于记者来说, 最主要的就是呈现最为客观真实的新闻给观众, 然后让观众去做判断。柴静在采访中的感情流露, 在很大程度上受众会根据她的情感偏向而做出判断, 也许就会产生误导观众的效果。但柴静在博客上引摘的一句话, 对我触动很大: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 对生活在此侧与生活在彼侧的人都要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 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这样看着, 也许每次的采访, 柴静都只是在试图的把自己交给被采访的对象, 想要进入他们的世界, 通

过对他们的理解来把他们呈现给受众看。但在李阳的采访中出现问题, 是因为柴静是一个很看重家庭的人, 所以她无法理解李阳为什么只是把他的妻子、他的家庭看做是无关紧要的人。当柴静不能理解时,就试图通过让对方理解自己,于是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在我看来,柴静在采访中的感情流露, 很多是试图进入对方的世界, 想把被访者揭示给观众看。其实我认为, 在采访中的感情流露并不是有失客观公正的表现, 只是有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平衡, 这个平衡把握好了就是客观公正, 把握不好就会有所偏。有些偏向于情感类的报道, 适当的情感倾诉可以引起公众的共鸣, 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如《穹顶之下》 ; 但有些严肃的, 涉及到切身利益, 或者受采访者态度很强硬时, 则不宜流露情感,会显得自己被对方镇住了。记者并不是一个冰冷冷的放映机, 记者也是有些有肉的人。在揭示新闻事实的时候, 记者要做的就是把矛盾的双方毫无偏颇的呈现给观众看,让观众自己去判断。关于记者在采访中的感情流露, 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让怜悯影响观众的判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