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答

简答

简答
简答

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传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以上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现代生态学主要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及其不同的层次;环境指生物生活其中的环境系统,包括无机、有机和社会环境(或因素)。

2.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a)萌芽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

生态学建立前期

b 成长期(16世纪~20世纪40年代)

Réaumur, 1735, 6卷昆虫学著作

Malthus, 1798, 人口增长

Liebig, 1840, 植物最低因子定律

Lotka, 1925, 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Elton, 1927, 《动物生态学》

Verhust, 1938, Logistic 方程

c成熟期(20世纪50年代~今)

人才如云

3.列举3-4个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及其代表著作(1部)

马世骏(主编). 现代生态学透析

丁岩钦. 昆虫数学生态学

林昌善. 粘虫生理生态学

庞雄飞,尤民生. 昆虫群落生态学

4.列举国内外生态学有关的期刊

《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

《生态杂志》---中国生态学会,

《AMBIO--人类环境杂志》----瑞典皇家科学院

《Ecology》----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5.学习生态学的意义

生态学是害虫测报和防治的理论依据

?昆虫生态学,为环境保护和害虫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在害虫发生前,预先估测其未来的轻重以及分布扩散范围等,并在掌握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害虫数量变动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便于群众掌握的测报指标和方法,而要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的生态防治:依据整体观点和经济生态学原则,选择任何种类的单一或组合措施,不断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安全、健康、高效、稳定、持续,同时将害虫维持在经济阈值水平之下。

二、简答题

1.环境的类别

a根据环境范围的大小可以把环境分为

大环境、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小环境、内环境、

b按范围划分

宇宙环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又叫星际环境

地球环境: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也叫地理环境

区域环境: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微环境:区域环境中的小环境

内环境: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

c按主体划分

人类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

生物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的环境

d按性质划分

自然环境:未经人类破坏的环境;如原始森林等。

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如荒漠等。

社会环境:具有人类行为的环境;如城市等。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a综合性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任何一种生态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生态因子的作用是综合的。

生态因子作用的重要程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不等性

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对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影响有一定差别,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常常是其直接作用的生态因子,其变化常常导致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例如:光合作用时,光强是主导因子;草食动物的食物,草是主导因子。

c不可替代性

不论生态因子的影响大小,每个因子都有各自的作用特点,如果长期缺少某一因子,特别当主导生态因子缺少时,便会影响作用对象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危及作用对象的生存

d补偿性

虽然各种生态因子在总体上不可替代,但在局部是可以补偿的。如棉花的部分棉铃被棉铃虫危害而脱落后,其他的棉铃重量会增大。但补偿作用只能限于一定范围,而且也不是经常存在。

e限制性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对中心生物的生长发育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当接近或超过中心生物的耐受范围时,就会对中心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限制作用。

f阶段性

生物的生长发育在不同的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中心生物的影响也有阶段性,有时阶段性相当明显。

如光周期对滞育性昆虫的作用就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g相互性

昆虫---环境—作用;环境---昆虫----反作用

捕食者与猎物 (食蚜蝇、兵蚜)

寄生者与寄主(蚜虫与蚜茧蜂)

共生者与宿主(蚜虫与蚂蚁)

2.昆虫体温的获得和产生

①来源于太阳辐射,如一种沙漠蝗,在日光下体温升到35-45度。

②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代谢热。

③通过传导获得,如蜜蜂在蜂房内密集或困,这样温度能保持在24

-25度,以此渡过严冬。

3.理解热量和温度的关系及其对昆虫生命活动的影响。

关系:对同一种物质,质量体积不变的情况下,热量和温度有个比例关系,吸收热量越多,温度越高。如果有一个温度低的物体与之接触,那么热量便会转移到低温物体,当温度降到与之接触的物体温度一样时,热量便停止传递,即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昆虫在一定的温度范围(温区)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超过了这一温度范围,其生长发育将受到抑制,甚至死亡。温度也可以通过对湿度、土壤等非生物因子以及植物或其他动物活动产生影响肉而间接影响昆虫的生命活动。昆虫的发育速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增高而加快,二者呈正比,而昆虫的发育时间随温度增设而缩短,二

4.了解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和昼夜节律的特点。

温带:冬冷夏热。气温比热带低,比寒带高,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明显

亚热带:冷热两季,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冬月微寒),最冷月均在0摄氏度以上。

5.了解温度对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在新陈代谢方面的影响。

a)恒温动物,当体内温度升高时,新陈代谢减退,如人发高烧,

b)变温动物,当体内温度升高时,新陈代谢也增强。

6.准确理解昆虫发育的有效积温法则的含义,掌握有效积温法则的

数学表达式;昆虫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的实验测定方法。

a含义: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摄取的总热量为一常数。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是有效温

度,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外界摄取发育起点以上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b公式:N(T-C)=K

N:完成生长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T:该期平均温度

K:为常数

C:发育起点温度

?一般通过室内实验,可得到在不同温度(T1, T2, T3, ……, Tn)条件下昆虫各发育阶段的发育时间(D1, D2, D3, ……, Dn),并计算出各自的发育速率(V1, V2, V3, ……, Vn),按照统计

学上的“最小二乘法”可求出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

积温(K).

7.充分认识积温法则在昆虫研究上的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

有效积温的应用

1.推测一种昆虫的地理分布界限

2.推测一种昆虫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3.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

4.预测某种昆虫来年发生的程度

5.饲养昆虫

有效积温法则在应用上的局限性

(1)多年发生一代,具有定向迁飞习性,而在本地不越冬的昆虫不适用。(如一种蝉17年才一代)

(2)栖息场所小气候温度与百叶箱测的大气温度有差异,应找出它们的相关性、测报时予以修正。

(3)只适用适温区内,在适温区之外,要用其它模型。

(4)昆虫的不同地理种群的发育起点不完全相同。

(5)恒温和自然变温,发育速率有所不同。

(6)影响发育的因素除温度外,还有湿度、食料等。

8.充分了解高温和低温对昆虫生命活动的影响,及昆虫耐寒方式和

类别;复苏现象和过冷却学说。

高温可引起昆虫体内水分过分蒸发、蛋白质变性,细胞膜和酶的结构和特性改变,使昆虫代谢功能推敲,生长受阴,发育异常,生殖力下降,死亡率升高。低温引起细胞液冰冻和结晶,使细胞质脱水细胞结构受损,导致昆虫发育异常或死亡。

.昆虫对低温的适应情况

(1)迁飞(2)栖息场所移到暖和处过冬(3)休眠或滞育复苏现象:生物体或离体的器官、组织以及细胞,经过干燥或极度冷却后,使一切生理机能极度减缓,一旦这些变异的不良条件消除后,又恢复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称为复苏现象

过冷却学说:

当外界温度降低时,昆虫的体温也随着下降,当下降至0℃以下的一定低温时,昆虫体温突然上升,上升至接近0℃而后又继续下降至与环境温度相同为止。

9.充分理解湿度对昆虫生命活动的意义

昆虫的生命活动,如消化作用的进行,营养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出都与水分直接相关;昆虫体温的调节也与水分有关。当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昆虫体内水分调节,使之失去平衡时,便引起昆虫发育、繁殖和生存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如存活率下降、发育延迟等。温度影响昆昆虫的生存、分布和种群动态。

10.掌握昆虫获得水分的方式以及昆虫散失水分的途径。

获得水分的方式:

从食物中获得水分

利用代谢水

通过体壁或卵壳吸水或直接饮水

昆虫排水途径

?排泄

?通过气门、体壁蒸发

11.了解湿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生存和繁殖的影响,了解降雨对

昆虫的影响。

(1)直接影响

?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特点: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远不如温度明显,湿度对繁殖影响显著,湿度对存活的影响

也较显著。

(2)间接影响

?通过影响食物、天敌而间接对昆虫发生影响

降水对昆虫的影响

(1)间接作用

?提高空气的湿度

?提高土壤的湿度

?影响天敌的活动使捕食率和寄生率下降

(2)直接作用

?冲刷、粘着等机械作用致死,如大雨、暴风雨对蚜虫、粉虱、叶蝉等小型昆虫和螨类以及初孵幼虫、卵的冲刷作用

12.掌握昆虫对环境湿度要求的特点以及所适应的湿度范围

?好湿性昆虫:对湿度要求偏高,在高湿下发育繁殖旺盛,如:三化螟、二化螟、粘虫要求RH在70-80%

?好干性昆虫:贮粮害虫,如谷蠹,RH8%

13.充分了解温,湿度综合条件对昆虫的影响。

季节性温湿度综合影响

?秋冬低温高湿,越冬死亡多。

?秋冬低温干旱,越冬死亡少。

?春季高湿,倒春寒,死亡多。

?夏季高温高湿,繁殖量大;但好干性种类易热死。

?夏季高温干旱,总繁殖量小;但刺吸式口器昆虫有利,对好湿性种类不利。

14.了解自然界温湿度组合状况,以及温湿系数的含义。

???了解自然界温湿度组合状况

根据经验,某些害虫在其适生范围内要求一定的温、湿(降雨)比例,这段时间内平均相对湿度与平均温度比值叫温湿系数

15.了解光的性质(辐射热、光强度、光波长、光周期);

辐射热: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

光强度:光源在某一方向立体角内之光通量大小。

光波长:光汲交变电磁声在空间重现相应点间的距离。

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

16.认识光对昆虫趋性、活动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a.热辐射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获得体温的一种形式,决定昆虫的体温,影响其生长发育。

决定其体色变化(观赏昆虫作为一种资源昆虫)。

b. 光的颜色(波长)对昆虫的影响,光的颜色随波长不同而不同. (1)光色不同决定昆虫不同的趋光性。二化螟:3300(紫外光)-4000(紫光),黑光灯3650-4000;梨小食心虫:好蓝色及紫色光,对黄色及青蓝色,对红色极少趋向;棉铃虫和烟青虫:3300

埃的紫外光趋性最强;二化螟对黑光最敏感故测报上用黑光灯

(3300-4000 A°)。植物花色、叶色也能引起昆虫趋向的差

异如粘虫喜枯黄叶片上产卵。

(2)测报灯的应用。可以了解当地昆虫种类组成;可以了解当地昆虫季节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当地昆虫发生期,为测报提供依据;

可以了解当地昆虫防治效果,为防治提供依据。

c. 光强对昆虫的影响

(1)昼夜性。白天活动:双翅目蝇类、鳞翅目蝶类、同翅目蚜虫;

夜间活动:鳞翅目夜蛾科幼虫、鞘翅目中金龟科;黄昏活动:小麦吸浆虫;昼夜活动:家蚕、柞蚕幼虫

(2)起飞。迁飞性昆虫起飞迁出时,需一定的照度的光触发,如褐飞虱在夏季和早秋(7-9月),当温度达25℃以上,于日出前和日落后起飞,在14-100lx起飞盛期,20-30lx起飞高峰。

(3)正负趋性:蟑螂负趋光性

(4)对繁殖的影响。家蚕白天交尾,暗光下产卵最多,速度最快,强光抑制产卵。(小菜蛾在皱折的铝箔纸上产卵,小菜蛾绒茧蜂在散色光下交尾和产卵)。

d.光照周期对昆虫的影响(生物钟)

(1)光周期的信息作用。光周期主要是对昆虫的生活提供一种信息作用,如季节性变化影响季节性生活史、滞育、世代交替、

蚜虫的季节多型现象等。

(2)昆虫的光周期性(photoperiodism)。一切季节性的或地理的光周期现象,都是以光的日周期为基础的;日周期为生物的外

界环境提供了信号,同时也引起生物体内时间性组织作同步反

应,也称为光周期反应。昆虫的光周期反应是建立在环境的光

周期节律对昆虫内在的生物节律过程的影响基础上,这种内在

的生物节律过程是生物体内时间性组织的一种功能性反应,也

称为“生物钟”。

17.充分认识灯光诱虫在农业害虫研究上的意义。

可以了解当地昆虫种类组成

可以了解当地昆虫季节变化规律

可以了解当地昆虫发生期,为测报提供依据

可以了解当地昆虫防治效果,为防治提供依据

18.深刻理解光照周期与昆虫生活的关系。

光周期的信息作用

a)光周期主要是对昆虫的生活提供一种信息作用,如季节性变化

影响季节性生活史、滞育、世代交替、蚜虫的季节多型现象等。昆虫的光周期性(photoperiodism)

b)一切季节性的或地理的光周期现象,都是以光的日周期为基础

的;日周期为生物的外界环境提供了信号,同时也引起生物体

内时间性组织作同步反应,也称为光周期反应。

19.植物抗虫的三机制

不选择性

植物不具备引诱产卵或刺激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性状,因而昆虫不趋于产卵、少取食或不取食;或者植物具有拒避产卵或抗拒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性状,因而昆虫不趋于产卵、少取食或不取食;或者昆虫的发育期与植物的发育期不适应(物候期上不相配合)而不被危害。

抗生性

植物不能全面地满足昆虫营养上的需要,或含有对昆虫有毒的物质,或缺少一些对昆虫特殊需要的物质,因而昆虫取食后发育不良、寿命缩短、生殖力减弱,甚至死亡;或者由于昆虫的取食刺激而在伤害部位产生化学或组织上的变化而抗拒昆虫继续取食。

耐害性(tolerance)

有些植物在被昆虫危害后具有很强的增长能力以补偿由于危害而带来的损失。例如,禾本科植物如果分蘖力特强,主蘖被害后分蘖的补偿作用使被害损失甚低。植物的补偿能力有一定限度。

20.试述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特点。

非全体性、密度制约性、相互性、不等性

21.准确理解昆虫体眠和滞育的含义,休眠。滞育对昆虫越冬。越

夏、迁飞及其生态学意义。

a)休眠是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适应,滞育是系统

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较稳定的遗传适应性。

b)滞育是昆虫种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本身的生活方式与其外界生

存因素间不断矛盾统一的结果,是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遗传

特性,环境因素不是决定因素,一旦发生滞育,即使条件适宜

也不能打破滞育。

22.了解昆虫休眠与滞音过程中的生理状况。

呼吸代谢的速度急剧下降

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急剧增加

脂肪含量大大增加,如柞蚕。碳水化合物含量也增加,尤其是嫌氧代谢的基质和维持生命的能量来源——糖元,如大菜粉蝶在过冬期间体内糖元和甘油的含量大大增加。

体内含水量特别是游离水显著减少

体内游离水含量减少,结合水含量增加,虫体的抗寒力提高。23.掌握昆虫滞育解除的条件(活化条件)。

–滞育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昆虫的遗传特性和外界环境条件有关。

?温度是滞育解除的主导因子。

–冬季低于0℃的温度不利于滞育的解除。 0-12℃温度能促使不少昆虫解除滞育。

–光照、酸、有机溶剂 (二甲苯、乙醚等)、电作用、摩擦等可促进滞育的解除。

24.掌握昆虫的滞育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其含义。

(1)按滞育时期分

滞育越冬,滞育越夏

(2)按滞育虫期分

兼性滞育、专性滞育

(3)按产生滞育的光照周期分

短日照滞育、长日照滞育、中间型、无光照周期反应型

(4)按滞育机制分

卵期滞育、幼虫或蛹期滞育、成虫期滞育

25.迁飞昆虫的种群特征,迁飞昆虫的类型、迁飞昆虫的种型分化。迁飞昆虫的种群特征:

种群数量长期具有季节性突增和突减现象。

在大区域内种群有同期突发现象。

种群上下代发育进度不吻合。

雌虫卵巢发育不连续(迁飞发生在卵巢发育的前期)

高山网、航捕、海捕能捕到大量有季节性的虫源。

标记回收可远距离回收到标记虫源。

昆虫雷达可监测到高空过境虫源

迁飞昆虫的类型:

?无固定繁育基地的连续迁飞型:粘虫、草地螟、稻纵卷叶螟、

褐飞虱、白背飞虱。

?有固定繁育基地的迁飞型:飞蝗。

?越冬或越夏迁飞型:七星瓢虫、异色瓢虫、稻水象、棉蚜等。

?单程迁飞:迁出后不能回迁原地。草地螟、粘虫。又称 Pied piper 效应(有去无回的迁飞 )

?双程迁飞:当年迁出后当年又返回。 BPH 、 WBPH 、稻纵卷叶螟。

?迁飞昆虫的种型分化

迁飞昆虫的种型分化:

?有的个体可作长时间的持续飞行,即迁飞型;有的个体只能作短时间的飞行,即为居留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