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徽州民居建筑形式特点

徽州民居建筑形式特点

徽州民居建筑形式特点
徽州民居建筑形式特点

徽州民居建筑形式特点

一、概述

二、背景

三、建筑形式特点

1.建筑选址

2.平面布局与空间组成

3.建筑形象特征

4.建筑色彩与质感(材料)

四、启示与思考

一、概述

徽州民居,指古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

二、背景

1.地理位置

2.自然环境

徽州境有山、丘、河、冲积小平原四种地貌,山地与丘陵面积大,人口聚集

盆地面积小,农田面积小(选址、空间、布局、防火)。

3.气候特征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而潮湿(空间组成),此原为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

徽州地区富有杉树、枫树楠木樟树青檀杜仲棕榈等除林木。(建筑材料)4.历史人文

·四次北强宗大族南迁(文化基础)

·土地贫乏,开始从商(明朝弘治、正德年间) →兴盛时期(清朝嘉庆) →衰落(清朝咸丰)

徽州建筑大多是明清两代的,明代年大多有气势,朴实,大,清代华丽,繁琐

·儒商并重,求仕求财;程理学;风水观念;道法自然(思想)

三、建筑形式特点

1.建筑选址(图)

以风水为主要指导思想,徽州村落的选址,一般均坐北朝南,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地理、气候、思想)

2.平面布局与空间组成

徽州民居的空间结构形式在水平投影上呈矩形(文化,思想)

凹字形,三合院式,又称三间式

此种布局在徽州民居中,是最经济的一种。通常为一进的两层住宅,天井位于中央,一层为明堂,天井的两侧是过厢,楼梯设在一侧的过厢中。卧室位于明堂的左右厢房中。

口字型,四合院形式

三间两进,楼下第一进为门厅,门厅两侧的厢房为卧室。后进楼下为明堂,明堂两侧的厢房也为卧室,过厢位于天井两侧,祖堂位于第二进建筑的二楼明间。

H型,为前后两个三合院背像型

是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地俗称“一脊翻两堂”。这种住宅没有门厅,正堂往往分为两个厅堂,他们合用一个屋脊,两个太师壁向背位于屋脊下中央位置,前面的厅堂性格比较开朗后面的厅堂则比较向。

……

3.建筑形象特征

·门楼(思想观念)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雕装磺。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

一般农家

富家

·天井(文化,自然环境,思想)

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商人心态。

·马头墙(自然环境,思想)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放火墙封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美人靠(思想)

据传,“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设置的靠椅的雅称。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至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商财力雄厚。“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传世显荣”。于是乎给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其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徽派三绝”——牌坊、祠宇、民居等建筑实体中。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歙县的青山秀水间,明清民居、祠堂随处可见,牌坊存有84座。还有不少古桥、古寺、古塔。使人步入歙县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浅谈徽派建筑中的门楼设计

浅谈徽派建筑中的门楼设计 摘要: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中最重要的派系之一,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区,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特点鲜明,富有地域特征。徽派建筑中,门楼作为房主身份地位和财力的象征,是徽派建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详细体现了徽派民居的文化内涵和工艺技术。文章从门楼分类、装饰和内涵3个部分,初步探究了徽派建筑中的门楼设计。 关键词:徽派建筑;门楼;建筑文化 古徽州,主要是指现在安徽省的绩溪县、歙县、黟县、屯溪,江西省的婺源县及其周边等地。徽派建筑,顾名思义,就是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区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雕镂精湛,风格独特,黛瓦粉墙,结构严谨。布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平面上,形状设计灵活,富于变化;空间上,造型多样,讲究韵律;工艺上,材质丰富,技法纯熟。其中,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州建筑的大门作为整个民居的重点,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是房屋建设的重中之重。门楼位于家宅宅院门外部,用来装饰大门。门楼设计则是徽派建筑的亮点之一,盛行于民居建筑中。徜徉于徽州古村镇街巷,那些或单体高耸、或沿街成排相连,形制各异的门楼尤为引人注目。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镶有铁制的门环。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一般刻有“紫气东来”、“竹苞松茂”等字样。斗框边饰有花卉、蝙蝠等吉祥图案,有锦上添花之美感。 1 门楼的分类 徽派建筑中常见的门楼形式有城门、宫门、殿宇门、府第门、山门、如意门、五脊门楼、牌楼门、垂花门、花门、随墙门、什锦门等。现存徽州古民居多为明清及民国遗构,门多为随墙门,其所处位置境况、造型、色调、材质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也富有时代感,主要反映在繁简、工拙、图案选用等方面。明至清初,徽派民居门楼造型常见有八字形、牌楼形、垂花式、字匾式等。一般官吏和商贾居住在胡同的南半部,门楼在主房的西北,多用如意门。门楼虽小却十分华丽。门小院大房屋多,属于显贵不漏富之意。无论门楼在街巷中的北部或南部,部足在吉祥的位置,因为门楼位置的选择影响纳福避邪,所以是每家每户特别关心的大事。 在门框两边的上方,各嵌砌一根垂莲柱,柱下端分别雕一朵莲花,两柱之间用两层板连接,之上有嵌饰各种富含寓意的砖雕图案,之下有雀替和伸出垂莲柱外的仿头。门楼的装饰根据官阶和富贵程度来选择,简单的有两柱一间三楼,复杂的有四柱三间五楼。柱仿多用水磨砖砌制,有的用砖、石混合砌成。如婺源理坑的“天官上卿”宅,其大门门楼即为八字型。该门楼采用砖、石两种材质,组成二柱单门三楼。门框、门楣及门槛均用石质材料,采用砖雕工艺。门柱通体用水磨青砖包砌,支撑起主楼屋顶。门楣上方粉砌匾额,上书“天官上卿”。五飞砖承挑出檐,正脊两端饰以鱼龙吻。整座门楼很少雕饰,主次分明,线条简洁,作风淳朴,是典型的明代风格。绩溪湖村一条“中华门楼巷”,至今完整地保存了砖雕门罩7座,其数量之多,造型之灵活,雕刻之精细,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

以徽派建筑为例浅议乡土建筑与气候

以徽派建筑为例浅议乡土建筑与气候 乡土建筑是民间自发设计建造的传统风土建筑,它代表了世世代代的本土居民对自然亲近而敬畏的态度,蕴含着人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经验,沉淀了丰厚的本土文化和乡土精神。在千百年的传承、演化中,在一代代居民的生活里和一代代建造者的手中,本土的建筑逐步被人们优化结构,改善材料,融入具有乡土特色的审美,甚至寄托信仰,从最初的庇护所发展成为能够合理有效应对环境,具有明确地域性的成熟的乡土建筑,并成为地域性文化的代言者。 在众多影响建筑形态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便是气候。在原始时期,当人们开始建造“遮风雨,避寒暑”的庇护所时,气候就成为了决定建筑材料、形式、结构等一系列要素的重要依据。抵御不利的自然气候,形成适宜的微气候,是建筑最原始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建筑针对气候而生。从古至今,人们拥有了改造地形、水文、植被的能力,但却没有能力改变气候。在建造没有温度和湿度调节系统、没有十分有效的人工照明的传统乡土建筑时,气候便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 由于气候的时空特征,即长时间尺度统计的稳定性和地理空间变化的地域性,与乡土建筑世代传承和具有明确地域性的特点相吻合,因而可以说气候的时空特征与乡土建筑稳定而独特的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乡土建筑的形态受到各方面地域性因素的影响,其中最稳定的因素就是气候。无论是雨量、阳光、温度和湿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内都不会变化,或是只有微小的改变。因此乡土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滚雪球式的经验积累,不断根据先前传承的建筑形式进行优化,找到最适宜的形式,有足够的时间一步步成熟。也正是因为这种稳定性,乡土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会有较大的形式上的转变,从而形成一个连续的、生长的系统。 由于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貌、洋流等因素影响,气候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温度、光照、降雨量等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相互组合,形成千百种不同的气候特征。不同地区的乡土建筑在适应不同特点的气候时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结构、布局和细部。 下面以徽派建筑为例,从温度、光照、降雨量三个方面浅议气候的时空特征对乡土建筑形态的影响。 一、温度 徽州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3℃,平均日温在10℃以上的为236天,暖季长且无严寒。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徽派建筑主要以适应夏季炎热的气候为目的进行建造。堂屋、厨房等建筑基本都为开敞形式,利于通风。房屋进深大,并有高耸的外墙,使得室内空间和院落常年处在阴凉中。再加上院落和天井使得室内外空间相连,利于空气对流。而屋顶的灰色青瓦在冬天可以吸收阳光的热量,并辐射到房间内部以保温。 天井是徽派建筑最重要的空间元素,也是最好的空间组织结构。天气炎热时,走进徽派建筑内部却能感觉到特别的凉爽,那是因为天井具有“拔风效应”,即和天井相连的热空气随温度升高而上升,从而离开天井的空间,同时地面冷空气因密度大而下沉。天井与院落结合使得南北向的空气流动,促进了自然通风。 与徽派建筑的天井空间相似的是北京四合院的院落空间。一些学者认为,徽派建筑的四合院形制是南迁的北方人因习惯或怀念故土而带入徽州地区,由于人数众多而成为风俗。但二者因为气候的地域性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北京气候相对寒冷,冬天需要充足的光照来保温,因而院落较宽敞,院墙较矮,使得院落和室内能够获得尽量多的阳光。 二、光照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徽州民居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 --徽州民居 摘要:徽州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遵循周易风水论的村落选址与布局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营造了既符合科学性,又富有文人意趣的居住环境。其独具一格的文化气息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传统建筑元素与精神依托。就建筑实体而言,徽州民居体现出很高的居住价值与旅游审美价值。 徽州民居,指的是徽州地区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是我国少有的具有浓重文化气息的传统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建筑元素与建筑实体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徽居的特色及成因分析,徽居建筑元素在当今的运用以及徽居建筑实体在当今的应用价值三个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浅略的解读。 徽州民居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选址上。风水是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风水论讲究的是自然界本身、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历史上的古徽州民居为徽商所建,而徽商是一个亦商亦儒的文化群体,他们较高的文化水平为风水术的探讨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文化修养。古徽州人以周易风水论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 由于徽州地区地狭人多,多为宗族聚族而居,因此住宅的选址是以村落为单位的,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

依山势,或傍水而居,形成多样的村落形态。如黟县宏村,成卧牛状。在徽州人眼中,风水宝地至少应有山有水,且环境优美,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另外徽州民居为木结构,傍水而居可以保证防火用水。所以说背山面水成为徽州村落的最基本格局。 徽州地区的地狭人多特点也使得徽州村落具有很高的建筑密度,建筑间的巷道宽度仅为建筑层高的五分之一左右。这种布局形成了徽州民居极具特色与审美价值的巷道空间,幽深而宁静。 徽州村落往往有一条比较热闹的商业街道,街道两侧布置商店,茶馆,饭馆等,为村落带来浓郁的生活气息,当然也为参观者买当地的工艺品带来便利。村子内的大街小巷都铺以青石板,使得多雨的徽州村落免遭泥泞之苦,而青石板街也自然的成为了徽州民居富有特色的美学元素。 徽州民居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其材质之美。粉墙,青瓦,木结构是徽州民居材质之美的主要载体。这三种材质的运用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从原料的易取性来讲,徽州地区山多林密,有烧制砖瓦所需的粘土和建造建筑框架所需的优质木材,就地取材可降低建造成本,加上文人思想的注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徽州民居独具特色与美感材质模式。另一方面,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也促使其继承古越人干栏式住宅的构建方法。徽州民居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结构是马头墙,它的运用与徽州民居的密集型村落布局和木承重结构密

徽派建筑之浅析

徽派建筑之浅析 ——从安徽歙县民居建筑风格到现代建筑的继承发展摘要:徽派建筑是古徽州人创造的灿烂的建筑文化的结晶,徽派是中国古建筑最有名的流派之一。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徽派建筑尊重自然,重视和谐人居的精神,汇集山川灵气,融通俗文化精华,风格独树一帜,建筑结构严谨,雕镂技艺精湛,至今已经流传数百年。安徽歙县作为徽派建筑的发源地之一,为研究建筑的历史和古人的建筑设计风格、技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例,也为当今的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更促进了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 关键词:徽派建筑;歙县;现代建筑;融合 引言: 歙县是古徽州所在地,北倚美丽的黄山,南临景色绮丽的千岛湖。歙县在徽州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国文化名城之一。歙县是一座山庄式的古城,四周山水环绕,风景非常秀美。 歙县的文物古迹非常丰富,现存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数量非常之多。世间罕见的许国牌坊与棠褪碑坊群,气势恢宏古雅壮观。歙县境内的明清古民居、祠堂等,数量繁多,历经时间的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构思之巧妙,三雕之精美,堪称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有名的安徽民俗的旅游胜地。 一、安徽歙县徽派建筑风格特点 歙县地处黄山脚下,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唐代以来歙县文风昌盛,宋代以后文化发展更加繁荣。这里的徽派建筑构思非常奇巧,集徽三雕于一体,在古建筑中占重要一席之位。这里的古代徽派建筑保存的较为完好。在歙县从小桥流水,到粉墙黛瓦,从那些精美绝伦的木雕,到长满青苔的旧瓦,都像在诉说着歙县昨天的繁华。古民居渗透着的点点滴滴,让人回味无穷。 歙县的古建筑多依山而建,古宅前水流通畅,场地宽平,视野开阔。水口之处白石阑干、月牙桥等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再加上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和沿河两岸的红花绿树,宛如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美不胜收。歙县的古徽派建筑十分丰富,棠樾牌坊群和许国牌坊,气势恢宏,壮观典雅。歙县境内的明清古民居、宅院和祠堂,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古貌尚存。

浅谈徽派建筑特色

浅谈徽派建筑特色 我在徽州大地实习的时候,见到一座座村落,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如果将徽州建筑比作一曲凝固的音乐,耳畔就好像听到了音乐的回声,历史的交响乐章,在思想荧光屏上浮现出来,觉得徽州建筑的宏观体系都十分契合音乐的旋律,感到徽州建筑的结构都激扬着音乐的和声。 当在黟县西递、宏村等村落探古寻幽时,见到的路亭、牌坊,好似音乐的前奏曲(序幕、开端);驻足观赏的廊桥,仿佛音乐的协奏曲(衬托);精心考察的居室,恍如音乐的主体歌(发展、过程);凝视的宗祠,像是音乐的主题歌(高潮);悠然闲步的庭院,可比作音乐的终场曲(尾声)。你的耳畔,仿佛奏响由无数砖瓦木石组合而成的交响乐。这便是建筑的音乐性,也是徽派建筑音乐性。 当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泛指,是广义的,是针对建筑的音乐物质而言。作为徽派建筑而言,它那凝固的音乐性还别具一种特指的意义。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突出一个“徽”字。“徽”字,是它的个性特征。它那凝固的音乐性,不能离开徽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古雅淳朴,凝重深厚,隐僻幽邃,清淡简洁。 在宏村等古民居实习的时候,常常会在进村之前首先会看到的是牌坊——作为门楼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仿佛是乐章的序幕,开场时就以昂扬的声调,激越的情调,去扣动观众的心弦,给我造成强烈的印象,使得我怀着憧憬的心理,经过牌坊,跨进村口,并期待着下面的场景的到来。这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点:开头要吸引观众,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所以,牌坊以及门楼作为建筑群的入口和各个 2建筑门口的精彩装饰值得深入研究。 二、门楼的实用功能 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门楼?”这里的门楼不是指“古代供瞭望、射敌之用的城楼。”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为一户人家起到围护、分隔内外空间及交通疏散,并兼有采光、通风和装饰等作用之物;它还是住宅规模的标识、主人身份的象征,家庭富有的象征,家族地位的象征。凡显贵之家均有门楼。在民间流传着“房子有价门无价”的说法。 门楼的出现是纯粹功能性的,其最初的主要功能是标示着两个空间的转换,并体

浅谈徽州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浅谈徽州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摘要徽州民居是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它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徽州民居,不仅要认识其建筑特点,还要探究其形成的诸多因素。 关键词徽州民居形成因素建筑特点 引言徽州民居是指徽州地区保存至今的明清时期的民宅,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黄山市及江西省婺源县,这些地区明清时同属徽州府辖区。 正文 1、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 下面我从徽州民居的选址、平面布局等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大体介绍,并特别介绍徽州民居中的天井、大门、马头墙以及雕刻装饰,以求较全面地描述出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 1、1 选址 徽州人将选址规划看作宗族发达、人丁兴旺的关键,他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聚居模式,这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山地丘陵地区村落选址的最佳模式,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比如,坐北朝南可以获得充沛的自然日照和开阔的视野;近水可得自然水系灌溉、洗涤、防火等等;封闭的环境既有利于阻挡冬季寒流的侵袭,在夏日也可以获得穿堂风等等……

1、2 平面布局 徽州地狭人多,在居住条件上上追求实用、舒适、安全,房屋主要以中型住宅居多。房屋平面布局的基本单位是三合院或四合院,中央为天井。此外有的住宅在正房后加天井,有的在天井后再加楼房,但这些归根结底都是三合屋与四合屋的变种。 三合院分为两类:大三合和小三合,也称大三间、小三间。大三合屋是由上房三间,两厢房各一间及天井组成。与三间上房相对隔天井用高墙封闭起来,墙上开大门。三间上房楼下明间为厅堂,两次间是卧室。楼梯在太师壁后,前檐柱与前金柱间有高而宽的前廊步。大多数人家在一个敞厢设门,通厨房杂房或园等……小三合屋与大三合屋的区别仅在于上房没有廊步,而其他做法基本相同。(下图平面为屏山古建测绘民居平面图) 一层平面二层平面四合屋即在三合屋的基础上与三间上房相对隔天井建三间下房,即四面房屋围合一个天井,形成一个封闭的口字形。大四合屋的上房三间,明间厅堂称上房,下房三间,明间称下厅,大门开在下厅。上房进深大,做前廊步,下房不做前廊,进深略浅。上房高于下房,前低后高,称”步步高”,以求吉祥,上、下厅两侧次间均为卧室。下厅中设樘门,亦称照壁门,一般在上房前廊某侧设门通别厅、

徽派建筑浅析

浅析徽派建筑 徽州文化,又称“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敦煌文化、徽派文化、藏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政治上大力提倡的“德治”和经济活动中讲求的“诚信”都是徽州文化的精髓。 作为徽州文化重要内容的徽派建筑,是中国最有名的古建筑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尊重自然,崇尚和谐人居的精神,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并流传数百年。徽派建筑蕴含着徽州从唐宋之时崛起直至明清时期鼎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观赏和使用价值,为研究建筑历史及建筑设计、技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例,对于当今建筑设计、构造的参考借鉴,乃至对于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徽州的先辈在古徽州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在为改善居住环境而成年累月的劳动创造之中,创造了辉煌的建筑文化。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此后雄踞中国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唯一可以与财力雄厚的晋商平分秋色、鼎足而立的商贾大帮。与此同时,一批批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另外,徽州人“儒而后贾”、“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有的本人就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因此“亦儒亦贾”,实现了“官”“贾”“儒”的三位一体。

这些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给徽州的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 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后来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就成为最佳选择。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是电脑术语"防火墙"的鼻祖)应运而生了。正是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二、徽派建筑的构成 徽派建筑通常包括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三类。 徽州人讲究“无山无水不成居”,重视房屋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面。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

浅谈徽州建筑文化

浅谈徽州建筑文化 摘要: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政治、经济发展的 具体表现,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载体。渗透千年文化风霜,纵览徽派建筑,不难发现,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 关键词:徽州建筑建筑文化古民居雕饰 徽州地处安徽南部的黄山脚下、新安江畔,位于黄山白岳之间。徽州的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设置了郡县,魏晋南北朝时称新安郡,隋、唐、五代称歇州,北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以自己的帝号改新安为徽州,辖歇县、休宁、祁门、黯县、绩溪和婆源六县。这里山川毓秀,民物丰饶,是白云之下一处神奇的山林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由于中原战乱频繁,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南宋以后,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引领风骚约有800年之久。今天,徽文化和藏文化、敦煌文化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渗透千年文化风霜,纵览徽派建筑,不难发现,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有人说,要了解明代帝王生活,到北京去;要了解明清寻常百姓生活,到徽州来。 一、建筑分类 徽州建筑按用途可分为民居建筑、祭祀建筑、公共建筑等几大类。主要包括宅第、宗祠、牌坊、园林、城楼、戏台、书院、桥等。 宅第徽州宅第俗称徽州古民居,是徽州最常见也最能体现徽州建筑特色的建筑之一。由于徽州地少人多、山地潮湿的自然特点,徽州民居普遍是二到三层的楼居,且多为院落式。徽州民居建筑的布局讲求工整、紧凑、适用。其平面总体布置主要有“凹”、“口”、“H”、“日”四类基本形式。其结构特点主要通过马头墙、门楼、槅扇、飞来椅、天井等结构元素体现为“四水归堂”“五岳朝天”。工艺特征则多通过镶嵌在马头墙、门楼、窗户等处丰富多彩的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等元素来体现。这些雕刻和彩绘的造型和题材非常广泛,大多以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图谱、民间习俗等为主。 宗祠宗祠又称祠堂。作为专门供奉祖先灵位、祭祀参拜祖先的地方,是徽州村落中最具规模的建筑。宗祠主要是家庙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和发展而成,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中国古代各地几乎都建有宗祠,它是儒家文化在民间建筑中的典型体现。受儒家文化及程朱理学影响浓重的徽州地区宗祠数量尤多。此外,徽州还有一种型制与祠堂相近的建筑——社屋。社屋是另一祭祀建筑。社,古代指土地神。 牌坊牌坊亦称牌楼。是一种宣明教化、标榜功德的纪念性建筑,源于中国古代表彰人或事的坊门。它是明清时期特有的建筑类型。牌坊的形式主要有冲天式和不出头式两种。命名取间,柱、楼的数量,如常见的“三间四柱五楼”、

浅谈徽派建筑的美学特征

浅谈徽派建筑的美学特征 摘要: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原则,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作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思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歙县、休宁县、祁门县、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本文以徽州建筑为出发点,从徽州建筑的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和技术性等方面探讨了徽派建筑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徽派建筑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技术性美学特征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而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从整体布局、外观造型、色彩、装饰艺术等都体现了建筑美学特征。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徽州建筑在几千年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粉墙黛瓦、马

头墙为表型特征,以徽州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充分体现了建筑美学特征,历来被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一:徽派建筑美学的象征性特征: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中一朵瑰丽的花朵,其象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在徽州聚落的和谐美。“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曹文植的这首诗道出了徽州村落的优美,以黟县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村落,整个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古宏村人科学地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使整个村落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作为徽州建筑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物我为一”的哲学思想,把天地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枕山、环水、面屏、村落建筑与桥梁、道路、河流、田地、山川的巧妙结合,既尊重自然,融于自然又造自然,形成了徽州整体上的优美风貌。 (2)体现在徽州建筑的外观造型上。徽州民居的外部大多都有马头墙,装饰以徽州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主,大面积的白色墙体,用小

浅谈徽州建筑特点

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4.7.3——2014.7.10 实习地点:安徽 实习目的:参观徽州建筑,了解徽州建筑的整体布局,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徽州民居的内部结构和装饰。体会徽州文化对徽派建筑的影响。通过对徽派建筑的分析,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习徽派建筑的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能够运用到今后的设计中。 实习过程:7.3 大连——安徽 7.4 安徽九华山 7.5西递和宏村 7.6—7.7 黄山 7.8 徽州古城——唐模——潜口 7.9 绩溪龙川——胡宗宪尚书府 7.10婺源 实习人:刘芳芳

八天的参观实习让我初步了解了徽派建筑的特点。我将其简单的分为起源、古村落和古民居两部分,并就其各自特点加以描述。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地域广博的中华大地更是孕育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其中具有两千多年的古徽州地区以其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观念,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徽派建筑体系。 起源 古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人士的大量入迁,不仅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数量也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技术。徽派建筑正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体现。早起徽州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的厅室建造别致,是主人休憩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些做法是为了适应山区潮湿,防止瘴气故而徽州民居保留了古越人干栏式的建筑格局。大量移民的迁入,造成了人稠地稀的局面,构建楼房成了最佳的选择。中原的四合院形式也演变成了即封闭又通风的徽州天井,适应了山区的险恶环境。紧密相连的木结构房屋极易遭受火灾,聪明的徽州人为了防止火势的蔓延,于是便发明了马头墙。由此看来,早期徽派建筑的形式正是外来移民和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徽州地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山多平原少,素有“七山一水一分

浅析徽州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徽州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发表时间:2018-05-22T17:18:19.0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作者:王继红 [导读] 摘要:徽州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直接影响着徽州地区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第六设计院有限公司合肥 230001 摘要:徽州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直接影响着徽州地区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在现代精神的指导下,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进行体现,是本文探索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徽州文化;建筑设计;继承 徽派建筑能够在中国,甚至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特点鲜明,与所处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徽州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1.1 “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源远流长。经过漫长的时间历程,逐渐从对自然的敬畏、改造自然,最终形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文化心态。不同地域的人们也通过综合考虑当地多样变化的自然环境,建造适合当地的居住空间。 徽州山多地少,陆路交通不变,新安江水系成为徽州最重要的生命线。徽州民居多依山造屋,傍水而居,并对水系进行主动的改造。 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讲,水是财富的象征,徽派建筑中,“四水归堂”的天井结构,以保证雨水从四面流向中庭,预示着天降之财源源不断的汇入自己家中。 1.2“贾而好儒”的徽商特色 儒家思想对徽州人影响深刻。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致富之后的徽商人携带大量资本返乡,修建住宅、庭院成为重要的投入之一。儒商的文化程度较高,因此对住宅的布局,结构,内部装饰都有很高的要求和独特的见解。 白色的高大山墙,装饰以灰色的马头墙,造型别致。这种结构不仅节约用地,还起到防风、防火、防盗的作用。随着徽商的崛起,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便不断抬升马头墙的高度,并衍生出各种造型。 门是家宅的“脸面”,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门的造型和装饰可以体现出阶级等级之别。“八字门罩”作为一种品级较高的徽州民居大门,彰显着宅院主人的财力和阶级地位。门罩角端起翘,聚财纳气,以刻有植物花卉,祥禽瑞鸟等图案的砖雕和石雕作为装饰,以祈盼家族兴旺,子孙延绵的美好愿望。 1.3自然淳朴的民风 自古以来,徽州因地理原因,生活困苦,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习惯,即便徽商的成功,也没有改变节俭的淳朴民风。因而建造房屋时,多就地取材,讲求实用坚固,美观大方,并不一味的追求奢华。 以当地盛产的青石、水杉为主要建筑材料,构建房屋主体,统一的青瓦、白墙,对比鲜明,配以色彩斑驳的青石门罩,木质门窗,远远望去,宛如一幅水墨画卷,古朴典雅,回味无穷。 号称徽州“三雕”之一的木雕,作为房屋装饰的主要元素,在造型、内容上丰富多样和雕工也精致、讲究,但却很少涂以颜料,而是保留其天然的木质纹理和色泽。 总之,徽州民居摒弃了色彩在建筑上的使用,保留了建筑材质的原始特质,反而使得徽派建筑自成一体,展现了出了朴素简洁的自然之美。 2 建筑文化的继承与演绎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次的追求,古民居和古建筑的文化价值日益得到重视。一方面应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使得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建筑得以保存。另一方面,应考虑如何在现代的设计和施工条件下,使得建筑文化融入到建筑创作之中。 2.1 形式上继承和演绎 形式上的继承,绝不是建筑尺寸,色彩的生搬硬套,而是对地方建筑基本结构形式的加强或者简化处理,突出形式特征,从结构形式上营造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如马头墙,作为徽派建筑的典型建筑元素,在风格的构建上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去除其防火功能和不必要雕饰,保留其直线和阶梯状的轮廓形式,高度和叠数也根据建筑物体量而设定,再施以粉墙和青瓦,以营造出简约,明朗的现代风格的马头墙,见图1。 2.2 空间布局的继承和演绎 无论是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还是天井和庭院的围合,体现的都是综合处理地理和人文环境的理念,以建造宜人宜居的空间为宗旨,通过造景、造园等手段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观念和精神内涵。 虽然现代人对水能生财这一观念仍然持认同观点,但是在天井的设计上更多的考虑的是通风、光影等功能以及环境布置对住宅的美化和装饰作用。把握其空间尺度上特性,在感官上形成“天井”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更多的赋予其功能和美学上的意义,是对空间特性的这一种现代运用。 2.3局部细节的强化 无论是形式还是空间上的继承,都是宏观上对建筑风格继承和变形演绎。建筑文化的特性也往往体现在局部细节的处理上,处理得当,可以起到增强建筑风格的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