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重点

天津九海沣教育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填空

1、从研究的范围来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景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是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期)。

4、美国心理学家是(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这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里程碑。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5、我国出版的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是(1908)有(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7、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他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二、名词解释:1、自然实验法 P16 2、行动研究法 P17

三、选择题;

1、1903年,在美国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A)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

2、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进入教育心理学的是(ABCD)

A儿童心理和心理测试B学科心理C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卫生D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E群体心理

3、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教育心理学》A布鲁纳B桑代克C奥苏伯尔D皮亚杰

第二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填空

1、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列心理变化被称为(心理发展)。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行性)(差异性)

3、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学龄期人格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学前期是(主动感对内疚感);青年期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5、(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了解与评价。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主要成分。

6、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7、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督促、自我调节、自我追求、自我检查)等。

8、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9、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由(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可逆性,标志是(守恒价值的形成)。

10、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大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水平两只之间被称作(最近发展区)。

11、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2、根据皮杰亚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7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属于(前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属于(具体运算阶段),11-16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13、皮亚杰认知的认知发展机制涉及的概念有:(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其中(图式)是起点和核心。

14、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是(成熟、学习)。

15、(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16、(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外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17、(场依存)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较多或完全依赖该问题空间中的线索,从这些线索中搜取信息。

18、心理学家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性格差异,分别为(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19、(场独立)是指个体面的某一问题时,根据自身内部的参照来搜取信息,做出判断,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20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会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称为()

二、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P21 2心理发展关键期P23 3同化P24 4顺应P24 5最近发展区 P27

6人格P28 7认知方式(认知风格)P33 8学习准备P22 9学习风格 P34 10自我同一性P31

三、选择题:

1、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是(C)阶段的学习。A感觉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会那些特征(ABD)A多向思维B思维的可逆性C自我中心D具体逻辑推理

3、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C)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4、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D)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5、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11、12-14、15岁年龄时期称作是(B)A童年期B少年期C幼儿期D青年期

6下列属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是(ABC)。

A自我同一性对角色B勤奋感对自卑感C主动感对内疚感D安全感对恐惧感E焦虑感对轻松感

7、人格是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是(A)。A性格B气质C能力D意志力

四、简答题:

1、简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P27

2、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简述人格发展阶段论的教育意义);P31

3、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P38

4、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P36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填空:

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三类。

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他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5、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6、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反射里面将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7、完形派理论代表人物是(苛勒)他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8、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识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条件反应称为(刺激泛化)。

9、认知学习的主要观点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10、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11、尝试错误理论是(桑代克)提出来的。它包括哪些基本规律(效果率、练习律、准备率)。

12、没有可是别的、明显的刺激,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不与任何特定刺激联系,叫做(应答性行为)又称为(引发反应)。

13、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4、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有:(支架式教学)、(情景教学)、(探索教学)、(合作教学)。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二、选择题: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D)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2、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D)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

3、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是巴普洛夫是(C)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

4、先行组织者教学技能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

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条件作用下的(C)A刺激分化B刺激强化C刺激泛化D刺激获得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A巴浦洛夫B斯金纳C加涅D桑代克

7、奥苏伯尔提出了(C)A发现学习B观察学习C有意义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

三、名词解释:1、先行组织者P57 2、学习P42 3、负强化P50 4渐进分化原则 5接受学习

四、简答题:

1、简述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P48

2、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P54

3、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56

4、简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59

5、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优点P55

五、论述;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强化及惩罚原理应用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P50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填空:

1、激发个人经行学习活动、维持以硬气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称为(学习动机)。

2、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功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3、班都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此外还有(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4、动机的三种功能包括;(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5、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方式,即:(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7、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前四个层次可以统称为(缺失需要),第五个层次可以定义为(生长需要)。

二、选择题:

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C)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D)A近景的直接动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英法德学习动机称作(C)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

4、由于个体的内在需要引发的动机称作(C)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

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称作为(A)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三、名词解释:1、动机P62 2、自我效能感P69 3、成就动机P67

四、简答:

1、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是什么?P70

2、如何有效的进行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P72

3、说明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形曲线)P75

五、论述;1、结合案例,分析如何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指导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P76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填空题:

1、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分,可以把学习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4、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试情景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成为(相同要素说)。

5、“水下打靶”实验是由那一理论的经典实验(概括说理论)。

6、科勒的“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学习迁移理论。(关系转换)直觉方面的实验是(顿悟)证据。

7、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要说、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8、奥苏泊尔认知迁移结构理论中,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9桑代克在知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10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二、选择题:

1、学习迁移也叫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A)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2、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A)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3、下列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D)A态度学习迁移B情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迁移D气质迁移

4、下列所述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A)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泪花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

5、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去的一类事物中,是(A)迁移。A同化性B顺应性 C重组性D结构性

三、名词解释:1、概括说 P87 2、负迁移P80

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P91

2、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条件

(2)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3、如何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是什么)P94

4、如何利用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进行教学?

答:(1)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上述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三个重要认知变量。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填空题

1、(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

2、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说(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4、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5、(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储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6、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负加速趋势。

7、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8、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组块),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大概有(7+-2个组块)。

9、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语言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

11、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又分为()()和()

12、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又可分为()()和()

13、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对信息的()。按照知识所表征的信息类型及表征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和()

二、选择题

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D)A感受与体验B前人经验C记忆的内容D信息及其组织

2、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A)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概念学习

3、学生已知道“反击外来侵略者”是“爱国行为”,再学习“保护历史文物”也是“爱国行为”属于(B)A类属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上位学习

4、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三、名词解释:1、下位学习(类属性学习)P102 2、上位学习P103

四、简答题

1、简述工作记忆的教育意义。P107

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方法?(简述运用信息加工学习原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保持)。P111

3、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及其意义。P109

4、根基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举例说明学习者如何利用旧知识吸收新知识? P110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填空题

1、一般认为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是(技能)。

2、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形成的理论。

3、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4、操作技能的特点是(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5、心智技能的特点是(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6、根据分析操作技能学习过程的动作特点,通常把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心智技能形成阶段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7、在练习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叫做(高原现象)。

8、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学习理论提出了三个阶段论,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学习)。

9、操作模仿阶段的活动方式的特点()()()()

10、操作熟练阶段的活动方式的特点()()()()

11、技能的特征包括()()()()

二、名词解释

1、技能P114

2、操作技能P116

3、心智技能P117

4、原型内化P131

5、操作整合P120

三、简答题

1、简述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P118

2、简述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影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P122

3、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P131

4、简述操作模仿阶段活动方式的特点P120

5、简述操作熟练阶段活动方式的特点P121

6、简述技能的特征P114

第八章学习策略

一、填空题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它一般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3、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读领会。

4、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5、元认知有三个既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6、元认知策略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计划)(监视)(调节)。

7、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为(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主动使用的)(是有效学习的需要)(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策略,是制定的学习计划)(可以通过联系获得)。

8、前面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的信息的干扰叫(前摄抑制),后面所学的信息对前面的信息的干扰叫(倒摄抑制)。

二、选择题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A)A复杂方案B学习计划C可行方案D思维程序

2、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C)。A智力技能B学习自觉性C元认知策略D自我意识

3、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术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D)。A新的理解B不同的见解C认知策略D类比或表象等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B)。A意识和能力构成B规则和技能构成C认知策略构成D经验和方法构成

5、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三、名词解释:1、元认知 P144 2、精加工策略P139 3、组织策略P142 4、生成性学习P141

四、简答:1、简述元认知培养的具体途径P146 2、简述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P149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填空题

1、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目的)二是(个体已有的知识)三是(存在的障碍)四是(解决的方法)。

2、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3、(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的状态的过程。

4、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5、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6、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

7、所谓(理解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问题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问题的呈现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反应定势)(功能固着)(智力水平)(动机强度)。

二、选择题

1、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

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D)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

三、名词解释:1、创造性P163 2、问题解决P154

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55-161

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P161

3、如何有效进行创造性的培养P168

第十章品德的发展

一、填空题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称为(态度)。

2、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品德)。

4、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知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5、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直的行为称为(服从)。

6、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7、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8、观察学习的过程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9、皮亚杰把儿童道德的发展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二、选择题

1、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C)。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D)。A比较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C时稳时变D比较稳定

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D)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策略系统D价值体系

4、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D)。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想接近

5、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一层,他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A)。A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

6、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B)。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知识D道德观

7、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A)。A态度的核心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内化了的成分

8、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B)。A行为方式B意向或意图C行为习惯D语言或行为

三、简答题

1、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P177

2、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88

3、改变学生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P194

4、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

答:班杜拉发现人的许多态度或行为不是通过其行为的直接后果这种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他认为对学习社会行为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贯穿观察学习的始终。

5、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是哪些P184

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

一、填空题

1、群体的特征包括(目标与规范)(组织与沟通)和(群体心理与群体凝聚力)。

2、学校中群体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塑造功能)。

3、群体规范的功能概括为(维系群体的功能)(评价标准的功能)(行为导向的功能)(惰性功能)。

4、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外部影响)。

5、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凝聚力强)(群体内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信息传递性,反应灵敏)(自然形成的首领人物受到成员的拥护,有威望影响力大)。

6、印象形成的若干效应,分别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

二、名词解释:1、群体P197 2、非正式群体P201 3、晕轮效应(光圈作用)P203 4、定型(刻板印象)P204 5效应

三、简答题:1、简述如何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技巧(有效的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P210

第十二章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

1、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3、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想适宜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病。

5、抑郁症是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特征的神经病。

6、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的。

7、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二、名词解释:1、心理健康P216 2、心理铺导P223 3、职业倦怠P229

三、简答:1、心理健康的标准P216 2、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P223 3、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维护措施P230

第十三章教学目标与评价

一、填空题

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

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体现在(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4、根据进行评价得时间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5、根据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6、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分,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7、教学评价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的内容。

二、选择题

1、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C)。A形成性评价B常模参照评价C配置性评价D标准参照评价

2、用学生学习的结果与标准去比较,而不是比较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的评价是(D)。A形成性评价B常模参照评价C配置性评价D标准参照评价

3、在每一单元或每一节课后,为了判断学生在该单元中学到的技能和知识而作的评价是(D)。A形成性评价B常模参照评价C配置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

4、测验目标的实现程度(D)A难度B信度C区分度D效度

5、信度是指测验的(B)A正确性B可靠性C真实性D有效性

6、效度是指测验的(D)A正确性B可靠性C真实性D有效性

三、名词解释:1、教学评价P234 2标准参照评价P235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图文稿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 核答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2017年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二、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获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陈述分数加法的规则或者能够描述在驾驶汽车时该如何换档。在此阶段,学习者对活动的完成是非常艰辛的,需要逐条记忆每一项规则,并缓慢地操作每一步骤。第二阶段:联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仍需思考各个步骤的规则,但经过练习和接收到的反馈,学习者已能将各个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有关的活动。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习者最终进入自动化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例如,一个人在开车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流利地换挡,在交通拥挤的路面上连续地改变方向;或者一个学生不用想着分数加法的各项规则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分数加法题,表明他们已达到自动化阶段,即获得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 态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 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 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 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 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 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 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 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 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页脚内容1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页脚内容2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心理学整理必背内容62643

教育心理学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增加理解:学校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 ②是所有教师专业基础 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⑤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现状和趋势20C80Y 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 中心问题:学与教的问题 ②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教学过程 ③ 重视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④ 重视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的统一&增加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研究 ⑤ 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增加(罗杰斯、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1、生存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⑤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 ⑥ 临床个案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个案(超常、智能不足、情绪困扰、贫困儿童等)观察,测量与操纵。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教育:广义上,只有系统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在课堂情境....中,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 影响学生的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指人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②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教学:引诱..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群体

③ 教员(中心角色) ④ 学生模仿的榜样 ⑤ 学者与学习者 ⑥ 权威人物 ⑦ 父母 ⑧ 课堂的管理者 ⑨ 团队活动领导者 ⑩ 公关人员 11 办事员 12 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 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易影响年龄较小的学生。 ④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⑤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③ 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④ 理解自己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