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和为贵的故事

和为贵的故事

和为贵的故事
和为贵的故事

和为贵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桐城县志略》清朝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张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和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张家人便给当大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请他出面干涉。张英看信后,并没有倚仗自己官威欺压邻居,而是回信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也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俗语云:“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需要执著,但过分执著有时会使我们走进死胡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懂得让步,就无法进步。回旋的余地没有了,人生这盘棋就走死了。

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相府与邻居的宅院间有一块空地,邻居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两家人因此而发生了争执。张英的家人给他写信,试图倚仗他的权势压倒对方。不料,张英却从朝廷寄回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深感惭愧,立马让出了三尺地界。邻居被张家的举动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就这样,“六尺巷”成为千古佳话。两家和好如初,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不是张家不能压倒对方,而是不屑于与之争强斗狠。

不要说多占三尺,多占六尺又怎样?想当年,长城绵延万里,天

下都是秦始皇的,可如今他又在哪里?一时之勇,一时的上风,

看上去威武,但人的境界却在低处。一个人的高明,不在于在干

戈中获胜,而在于化干戈为玉帛。

让步既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一种智慧。德国诗人歌德到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与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相遇。那

位批评家傲慢无礼地说:“知道吗,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笑

道:“而我正好相反。”说完,他闪到大路一旁,让批评家先过去。

你看,到底谁是傻瓜呢?自作聪明的人,往往会被聪明所误。常

言说,冤家路窄。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难免与冤家狭路相逢。

若两个人都是傻瓜,彼此逞强,互不让步,结果两败俱伤,谁也

占不到便宜。若其中有一个智者,他们会顺利通过。若两人都是

智者,他们会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和为贵

徐明法

中国人推崇“礼之用,和为贵”,有民间故事为例。传说,某国王做这样一个试验:将10只羊关进一间屋子,里面放一筐鲜草;将10只狗关进另一间屋子,里面放几块鲜肉。第二天,打开关羊的屋子一看,鲜草已被吃光,10只羊安然无恙。打开关狗的屋子一看,几块肉完好如初,10只狗却遍体鳞伤。国王感慨不已:假如狗能像羊一样和睦相处,不仅不会受伤,还能享受肉的美味。动物尚且如此,人类则更应该和和睦睦,才能生存、兴旺,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也许,除了天堂,没有无是非之地。有了是非不可怕,怕的是不懂得和为贵。有了和为贵,遇到矛盾不激化、不扩大,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间有爱,命运无舛,

生命如花,该有多好!

和是一种风采,和是一种美丽。和是兴家之本,和是旺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和为贵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以和为贵 (2) (八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 平潭城关中学李秋 【导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2. 搜集体现“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3. 创作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并给予评价。 4. 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创作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掌握宣传标语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即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商人 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和谐”,等等。自孔子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形成 了“以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其中的“以和为贵”更是一盏永远不灭的灯火。世间万物,因和而美丽,因和而温馨。下面,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意义与价值。有请本 次活动的主持人陈震雄同学上台。 二、活动指导,交流展示。 活动(一):探“和”之义 1、学生在课前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理解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和而不 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主持人: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担任这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人。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那么,“和”与“同”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 第二小组代表发言内容:我们小组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和不等于同,和比同更高一个层次,是和谐。 好比五味调和,油盐酱醋等互相补充搭配但不失去自我才能调出有滋有味的食物,否则就是一味的酸,一味的咸,令人不能下咽。《左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梁丘据这个人与我 算得上是和吗?晏子回答说:“只能算是同,算不上和。臣应该对君的想法适当地提出意见。但梁丘据

以和为贵测试题及答案

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一、“将相和”中的“和”可理解为议和、和解、和缓、和好、和气、和睦、和乐、和衷、和美、和平、和谐等。请写出有关与上述“和”意思相关的名言、谚语。(6分) (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4)知和日常。(《老子·道德经》)(5)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6)和则安。(《周礼·冬官》)(7)家和万事兴,国和民太平。(8)和气生财。(9)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二、请搜集古今中外“和为贵”的人物或事迹。(8分) 示例一: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不计前仇,重用魏征为国相,君臣和睦,开创“贞观之治”。示例二:1953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一直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外交政策。 示例三:邓小平同志首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政策,成功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和平统一和繁荣昌盛。 下面是与“和”有关的成语,请正确写在横线上。(16分) (1)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2) 和风细雨: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3)_和盘托出: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 (4) 和气生财: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 三、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归纳其中的主要信息。(6分) 为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对外承办孔子学院。该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起到了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作用。孔子学院总部设在北京,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兼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孔子学院的建设发展,许多孔子学院的授牌挂牌仪式都有国家相关领导人参加。 ①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②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 四、下面是关于“祭孔大典”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2分) (1)在祭孔大典上,选取了五句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精华的经典名句作为北京奥运的迎宾语,以表达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人民对四海宾朋的热情欢迎。你能把下面这五句话所缺部分补全吗?(4分)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以和为贵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微型课教案 同学们,大家好!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含义?“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首先,我们进入 活动一:探“和”之义。 下面有请第一组的同学给大家展示说文解字——“和”。 (1)和的含义。 (2)“和”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理解了“和”的含义,下面我们进行故事接力赛。 老师先来分享《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老师讲的故事就是《罗威饲犊》,那我们“下一棒”谁来讲呢? 学生甲分享故事《司马徽让猪》 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你整理的故事? 小结: 由以上“和”故事联想到现在我们所提的“和”文化。“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下面我们就进入 活动二:寻“和”之用(谈看法) 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朝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小结: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首打油诗,可以看作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我们平时也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语,标语对宣传主张、倡导行为、制造氛围等有着特殊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研究了“和”文化,学以致用,下面我们进入 活动三:为“和”宣传(拟标语)

古代商德故事之以和为贵

古代商德故事系列之 以和为贵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简单的“和”字,将中华民族和谐、团结、融洽的儒家思想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在商事往来之中,形成了“以和为贵”的宝贵商德。正如《商贾三十六善》中所言:“暴以待人,祸患难免;礼义相待,交易日旺。” 雍正年间,一家客栈在进出京城关口的黄金地段开张了。店内装潢气派,加上进出京城的人流量大,新店开张后天天客满盈门,生意兴隆得让人羡慕。可惜,客栈老板的脾气不太好,喜欢在客人面前摆大老板的架子,客人有所要求,他从不屑理会,甚至恶言相向。一天,有位客人不小心打翻了一只平常的瓷碗,老板怒不可遏,不但不接受客人的道歉,还要这位客人为此赔偿十两银子,客人无奈之下只好掏出银两平息事端。此后,客栈三天两头被官府前来找麻烦,无法正常营业,生意每况愈下,客栈老板也欠下了一身债务,最后只得悻悻离开京城。原来,那位打破瓷碗的客人,是朝中的一位重臣,正是客栈老板恶劣的待客态度,使得这位官耍手段破坏了老板的生意。 同一时代,在苏杭有一家小面馆,铺面不大,地段不佳,只由一位老妇人一人打理。一日,一位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走进店里要了一碗面条,还没开始吃,淘气的孩子一伸手,就把面条推到了地上,碗也碎了。孩子的母亲马上道歉,并主动表示要赔偿,但老妇人非但婉拒赔偿,还关切地询问孩子是否有烫到,随后重新捧出一碗面递与母子二人。孩子的母亲万分感动,连声道谢。日后,这位母亲逢人便诉说这一段经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家小面馆和那位与人为善的老妇人,纷纷慕名而来,面馆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了。 自古以来,成功的商人都非常重视“和”的思想,因为无论是商家与顾客间的和谐、商家与商家间的和谐,还是商家与社会间的和谐,都是实现管理目标和市场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和气”方能“生财”。 无限极事业,是以人为本的事业,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做到和气待人,相互尊重,学会换位思考、关注对方感受,处理事情懂得灵活变通,为彼此留有余地。只有通过“和”的思想,更多地与顾客联络感情、增强情感纽带,才能不断地赢得顾客的信任,才能从创业走向可持续性地长远发展。

以和为贵 与美同行

以和为贵与美同行 【摘要】社会提倡和谐,家园需要和美,同样,一个班集体也需要和美建设。和美的班集体是每位班主任所向往和努力倡导的目标。本文从“和”文化建设与“美”文化建设两大方面着手,阐述了我在和美班级体建设中的几点做法与探究。 【关键词】和美文化建设和谐班集体建设,我认为主题就表现在对“和”与“美”的理解上,只有充分了解了和美的意义,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创造和建设一个和美的班集体。 “和谐”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同样,大力开展和美班集体建设活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学校全方位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因此,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努力地致力于和美班集体的建设。 和文化的建设 和,是一种文化。体现的是一种谦和、和缓的中庸之道;和,是一种艺术。一种体现为人处事的法则艺术;和,是一种精神。一种大气大和、精诚团结的精神。和美班集体建设,同样需要这样的文化、艺术与精神。 一、融洽、谦和的班风建设 谈到融洽,班级中师生关系的融洽是主体。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开展班集体建设的首要工作。 1、多方面搭建交流平台,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之外还有很多渠道可以进行。班主任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创造与学生间交流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集里开展的“一周倾述”活动。 所谓"一周倾述"是指班主任要求学生把自己一周内在学习、生活、工作、家庭、心理等方面所碰到的疑难问题用书面形式提出来,然后班主任老师通过调查、走访等形式,根据问题的实质和自身经验通过笔谈、面谈或者主题班会等形式给予解答的一种工作方法。我们都知道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学生们都乐于将自己各个方面的问题展现给班主任,在欣喜于问题解决的同时,学生们还能将班主任老师当成一个“无话不谈,知无不言”的知心朋友,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班主任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们的问题更深刻地去了解学生的成长动态和心理,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情感交流。有效的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 2、全员参与,在积极有趣中增进情感交流。交流,其实是一种有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内容。我一直在思考,除了“写”和“说”是不是还有其他更轻松、有趣的形式呢?通过思索和观察,我发现学生们在经过一天的学习后,会有紧张、疲惫的现象产生,导致他们不愿再与老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一项“轻松一刻”的活动。具体做法是:选择一段时间,将这段时间完全的交给学生们自己(当然,班主任老师是必须参与的),

以和为贵在在现代中国的利于弊

以和为贵在现代社会的正负面意义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治世方略:管子提出“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命题,是正确认识、科学运用我国传统的“和文化”。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两千多年来,传统“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 韩国、日本、新加坡等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改造和利用,二战后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和谐。1991年,新加坡以儒家“和文化”为基础,对“亚洲价值观”进行了典型表述:“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1994年,李光耀在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上说:“要不是新加坡的大部分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的。”美国学者赫尔曼·卡恩认为,儒家价值观中包含的强烈的奉献精神、对政治群体的认同、内在责任感等,使现代东亚社会达到了比西方社会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高的经济效率。

和为贵

和为贵 从古至今,和谐一直是人类提倡的主题,像“和气生财”,“天时地利人和”等等,都是说明和睦相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人无分贵贱,但人世间本质,以和为贵。 以和为贵,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司马迁陛下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述了一个“以和为贵,不拘小节”的故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因此获封上大夫;后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屡次故意挑衅,但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最后廉颇终于醒悟,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将相和》给人们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留下以和为贵的告诫,如润滑油般减少人们之间不必要的摩擦。 以和为贵,是兴国之本,旺国之基,共筑国家辉煌。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是“和”,维系着五十六个民族相亲相爱,相互促进发展。因为历史的和鸣,才有今日的美好。古有王昭君抚动琵琶奏响和鸣,才有了汉藩共一家的大汉;有文成公主脱落的面纱,才奏响又一曲历史的“和”鸣,传递到大唐古都。今有“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使“和”再次焕发全新活力,使中国各民族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以和为贵,不仅是传统言文化里的美德,也是现代文明里的风尚。 林肯曾经说过:“当你和你的敌人成为朋友时,你便是消灭了敌人。”因为和,使两极格局瓦解,使中美中苏关系正常化,使苏联从阿富汗撤兵,还产生了联合国、欧盟、APEC……使纷扰的世界平息在团结与合作中;因为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民族与民族间和睦共处,国家与国家间和平发展。和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们共同追求的美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特地以“和”为主题设计了一地列的活动,为的就是让所有人了解中国,领悟中华的“和美”,体会中国的“和谐”,感受炎黄子孙的“和气”。以和为贵,体现为因和而爱,由和而合。 和是和好,和谐,更是和平。人们依然是“和”的追随者。你若问我以何为贵?我必回答以和为贵。

以德服人、以和为贵

德育材料: 以德服人、以和为贵 “以德服人、以和为贵”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变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许多传统观念,像“以德服人,以和为贵”这些传统思想也在和诸如利益至上、武力至上等观念发生着严重的冲突,今天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请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以德服人: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以和为贵: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上面一句话是说“倚仗力量或武力来使人服从的,并不是真心服从,只不过力量不足相敌罢了;依靠道德或自身德行修养来使人服从的,却是心悦诚服”。下面一句是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好就好在这里。” 以德服人: “一撇一捺是个人,世世代代学做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就是做个品德高尚的人。试想一个思想猥亵的人很难取得成功,即使靠钻营取巧也只是暂时的,他不可能取得长久的成功。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感染周围的人,使团队具有向心力,从成功走向成功。 人有三种,一种是仗势欺人,一种是恃才压人,最后一种是以德服人。仗势欺人的人自恃地位高而指三道四,自然是不可能团结人,更不可能获得成功。恃才压人的人自恃学识高而盛气凌人,或咄咄逼人;殊不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难以学到更高的知识,也就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功。只有以德服人的人以自己的修养和品德感染人,勇于吃亏,乐于助人,以德报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你对立面的人都不忍心伤害你,团结到一切可以团结到的人,拥有这样的环境,你怎么可能不成功。以德服人就是要勇于吃亏、乐于助人、以德报怨。 那么如何做到以德服人呢:首先你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较高的道德修养是能够以德服人的基础;然后要有一定的气质,那种气质就要先感染人,才会有说话的余地;再后你要有学识,才讲得出道理;再要有说话技巧。这样你就是一个智者,以德服人肯定没问题。古语云:“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砺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矣。”意思是说,遇到狡猾欺诈的人,要用赤诚之心来感动他;遇到性情狂暴乖戾的人,要用温和态度来感化他;遇到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大义气节来激砺他。假如能做到这几点,那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我的美德感化了。 世上的人千人千面,千变万化,每个人都面临适应人生,适应社会的问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大千世界,抱定以德服人,以诚待人的态度来适应人们个性的不同,即便就是对冥顽不化的人,也要以诚相待使他受到感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我之德化,来启人之良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即使是冥顽之人朝闻道而夕死的事也不少,这也算是临终而悟,而达到德化的目的;何况对于一般人,坚持以我之美德与之相处,终可德化落后之人。 正如偌大的星空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臵一样,社会中的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大小强弱也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拥有你的喜怒哀乐,你的生存方式和习惯。然而这个世界实在太小,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又太多了。你不碰他,他还碰你,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纵横交错、立体交叉,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所以要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得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相互照应,尊重他人的处事方式、生活习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维护平衡,寻求和谐,共同创造良好生存环境,体现出我们的宽宏大度的胸怀。世界是拥挤的,但是只要心理空间博大,你看这同一个世界的感觉就不一样。心中塞满了苦恼、私欲、小家子气,那么你拥有整个宇宙也觉得空间太小,太压抑;反之,就是另一种感觉。人人都拥有一个博大的心理空间,懂得尊重他人,能忍受痛苦、委屈,就会减少碰撞和磨擦,世界就会在心中变大,矛盾减少,欢乐增多,阳光灿烂,生存空间也就自然显得宽阔了。

以和为贵 (八年级下册语文)

以和为贵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二、教学新课 1.“和”故事接力赛。 教师先引入故事,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故事也大声分享出来。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师:老师讲的故事就是《罗威饲犊》,那我们“下一棒”谁来讲呢? 生:《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

以和为贵

思路点拨:“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前者为传统美德,后者为现代理念。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写出新老观念碰撞的思想火花,是决定文章水平高下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以和为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是否过时了?难道“竞争”就一定要以抛弃“和”为代价吗?“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到底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或“水与火”不相容的关系)还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还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关系,二者孰轻孰重等,均允许见仁见智;但如果不谈二者的关系,则视为没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谈了二者的关系,而未谈及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则是没有回答“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了。至于单谈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均未涉及,就应视为不同程度的偏题、走题之作了。 从改卷的情况看,下列立意不失为好的立意: (1)竞争的最高境界是和谐。(2)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和”与“争”的过程。 (3)该“和”则“和”,该“争”则“争”。(4)“和”与“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5)在“和”中“争”。(6)“和”久必“争”,“争”久必“和”。 (7)要公平竞争。 偏题走题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只谈“以和为贵”或“竞争意识”。(2)若即若离或游离于中心。 (3)中心不突出,平分秋色。(4)偷换概念,脱离话题。 (5)另起炉灶,与话题不相干。(6)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例文一:竞与和矛与盾 古来俗言都称“万事以和为贵”。和气总是能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许多便利,因而总是有人把它视为人生真理,认为万事能退则退,不可与别人争。也由此,竞争被认为是伤和气的事儿。竞与和,真的水火不相容?其实不尽然也,竞争与和气的和谐,皆取决于人的践行与意识的走向。 和可使人变得宽厚,内心平稳则大气,在社交领域、人际关系中往往占尽先机。可若是尽和而不与竞争,人生的大门就已被自身自我禁闭了,这种隔离的状态,会使人滞后,丢失攀爬人生巨山的绳索,进而使人永远停在一个死气沉沉的状态。那你,又死死抱着这份“僵化”的美德做何用呢?竞而不和,往往使一个人的情感交际上陷于孤立。人永远无法孤立于人世之外,这是人生存的必需。人生的各个方面紧系于人世,进而也需要许多的人情与世故为自身铺下基础。竞虽可使人时刻保持活力,但也易使人变得狭隘,以及局促。太急进的心态反而越易走向失败与偏执。若是这样,一味与人相争,一路树立无数敌视的目光,折腾着不安稳的人生,你还图个啥成功呢?可见,和气与竞争意识,都是处于这人生中不可或缺的。 人要追随强者的步伐,同时接受被弱小者啮咬的状态,这就是人世沉重的包袱。若我们可以时常保持一颗和气的心而又同时兼容竞争意识,也许就不会这么累——少年时就沧桑得如几十载阅历的老者。这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使我们客观平稳,并时刻保持向前迸发的竞争力。这样,就算在你跌倒时没有人扶你,也定不会有人上去踩你两脚。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突显着同样的道理。和气可使我们时常保有广好的人缘,可光有和气也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正视生存的规则,正视优胜劣汰,时刻准备着竞争,准备着薄发。只有如此,我们才是全面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不让自己失望。毕竟,没有人会给予失败者落后者光环和奖牌,也没有人愿意去走近那些徒有成绩而不懂得和气之美的人。 竞与和,如人生的矛与盾。把握好矛与盾,进可攻,退可守,所向披靡,而顾矛失盾或是顾盾失矛,只会使自己处于人生的被动状态。 完美的生命旅程,不尽是和,也不尽是竞,应是和与竞的兼容。

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20200524221930)

语文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活动目标: 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的传统内涵与现实意义。 2、辨析“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 3、探寻“和为贵”的真谛,感悟“和”在传统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思 想中的重要意义。 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和”的理念,构建和谐环境。 活动准备: 1、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并搜集有关“和”的资料,为正确 解读“和”的内涵做准备; 2、通过查阅资料及调查采访等方式,搜集传统及当下生活中与“以和 为贵”相关的事例,为进一步探究其真谛做准备; 3、创作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准备展示; 4、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并整理相关资料,形成观点,为“和而不同”讨 论会做准备。 5、准备以“和”为关键词的作文。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世间万物,因“和”而美丽,因“和”而温馨。中国文化崇尚“和”,“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传统文化修德齐家 的关键、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和”字已渗透 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下面,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 二、活动指导: 1、探“和”之义。 ⑴“和”字起源: 出现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颗植物与张口组成。较之更早的古汉语中,“和”(新)字由“禾”与“龠”构成,“禾”指示稣的发音,“龠”表征稣的含义。其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在甲骨文中,指示一种有着几个管孔的具有早期短笛形制的吹奏乐器。由此可见,

“和”字的产生,与音乐密切相关。而在古代,音乐与宗教是社会仪式 的一部分,所谓“礼乐”,所以说,是礼仪与音乐共同确立了“和”。 因此,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 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 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 孔子,也不止于孔子。让我们先来走进这些典籍,去探究“和”与“同”的内涵。 ①“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 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 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讨论明确:“和”的意思是内心平和不争,“不同”的意思是人各 有志。“同”指的是小人“为恶一致”,“不和”指的是喜欢争斗。 这段话是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 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 谐贯通。 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 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而暗地里却不服气,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 ②“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讨论明确:因为没有乖戾(乖张,不合情理)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小人因为有阿比(对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 附和。 ③“和因义起,同因利起。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 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义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以和为贵的作文5篇

以和为贵的作文5篇 和谐就像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真心来灌溉,用宽容来施肥,用微笑来孕育,只有这样方能开出美丽的和谐之花。和谐上至社会,下到家庭,只有人人都以和为贵,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安定、更加美好。 记得在一个暑假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补习班里补课。下学后,我在我的新自行车旁边发现了一根银白色的针。我立刻感到不妙,再看我的自行车时,车胎已经是扁扁的了。我想都没想,马上报告给了老师。 当我去修自行车处领回我的自行车时,那个爷爷告诉我,我的车子的两个轮胎都被扎了,前后加起来一共是七针。唉,现在,我可怜的新自行车已经是伤痕累累了,我万分气恼,我不明白到底是谁和我结下了如此的深仇大恨。 经过一番调查后,老师查明了真凶。老师没有当堂指出,只是私底下告诉了我。我也没有再去追究此事,只因我想和她和平共处,不想用恨再来报复恨。 这件事情过了好久,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我当初的选择是正

确的。的确,同学之间理应和睦相处,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伤了彼此之间珍贵的友谊。 其实不仅仅是我,我相信,每个人在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时也会选择“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渴望的也是和谐。和谐,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镜头一: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名中年男子不小心踩到了另一位男子的脚。没等那位被踩的人说话,这位就说:“真是抱歉,一不小心踩到了你的脚。”另一位笑了笑,说: “没事儿,这公交车这么拥挤,踩到脚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儿嘛。”两位都淡淡地对视一笑。 镜头二:在静谧的小区里,一位老奶奶提着一篮子蔬菜慢慢地向前走,一位中年人走过来对老奶奶说:“大妈, 我来帮您吧。” “不用了,谢谢你啊!”老奶奶说。“我帮一下您吧,顺便也是锻炼身体嘛!”中年人幽默地说道。 由此可见,和谐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和谐,寻找和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我们都以和为贵,我们就会发现,天空依然湛蓝,世界仍旧美好!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探“和”之义(说故事) 1.“和”故事接力赛。 教师先引入故事,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故事也大声分享出来。 师:《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师:老师讲的故事就是《罗威饲犊》,那我们“下一棒”谁来讲呢? 生:《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生:《杨翥(zhù)卖驴》(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 生:《于令仪宽偷》(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 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这些“和”的故事,和善、和谐也是中华文化一直追求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小结: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

初二作文以和为贵

初二作文以和为贵 【篇一:以和为贵】 思路点拨:“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前者为传统美德,后者为现 代理念。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写出新老观念碰撞的思想火花,是决定文章水平高下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以和为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是否过时了?难道“竞争”就一定要以 抛弃“和”为代价吗?“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到底是“鱼和熊掌”不 可兼得的关系(或“水与火”不相容的关系)还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还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关系,二者孰 轻孰重等,均允许见仁见智;但如果不谈二者的关系,则视为没有 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谈了二者的关系,而未谈及如何处理二者的 关系,则是没有回答“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了。至于单谈一个 方面或两个方面均未涉及,就应视为不同程度的偏题、走题之作了。从改卷的情况看,下列立意不失为好的立意: (1)竞争的最高境界是和谐。(2)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和”与“争”的过程。 (3)该“和”则“和”,该“争”则“争”。(4)“和”与“争”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主旋律。 (5)在“和”中“争”。(6)“和”久必“争”,“争”久必“和”。 (7)要公平竞争。 偏题走题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只谈“以和为贵”或“竞争意识”。(2)若即若离或游离于中心。(3)中心不突出,平分秋色。(4)偷换概念,脱离话题。 (5)另起炉灶,与话题不相干。(6)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例文一:竞与和矛与盾 古来俗言都称“万事以和为贵”。和气总是能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带来许多便利,因而总是有人把它视为人生真理,认为万事能退则退,不可与别人争。也由此,竞争被认为是伤和气的事儿。竞与和,真的水火不相容?其实不尽然也,竞争与和气的和谐,皆取决于人 的践行与意识的走向。 和可使人变得宽厚,内心平稳则大气,在社交领域、人际关系中往 往占尽先机。可若是尽和而不与竞争,人生的大门就已被自身自我 禁闭了,这种隔离的状态,会使人滞后,丢失攀爬人生巨山的绳索,进而使人永远停在一个死气沉沉的状态。那你,又死死抱着这份“僵

和为贵的故事

和为贵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桐城县志略》清朝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张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和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张家人便给当大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请他出面干涉。张英看信后,并没有倚仗自己官威欺压邻居,而是回信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也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俗语云:“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需要执著,但过分执著有时会使我们走进死胡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懂得让步,就无法进步。回旋的余地没有了,人生这盘棋就走死了。 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相府与邻居的宅院间有一块空地,邻居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两家人因此而发生了争执。张英的家人给他写信,试图倚仗他的权势压倒对方。不料,张英却从朝廷寄回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深感惭愧,立马让出了三尺地界。邻居被张家的举动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就这样,“六尺巷”成为千古佳话。两家和好如初,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不是张家不能压倒对方,而是不屑于与之争强斗狠。

不要说多占三尺,多占六尺又怎样?想当年,长城绵延万里,天 下都是秦始皇的,可如今他又在哪里?一时之勇,一时的上风, 看上去威武,但人的境界却在低处。一个人的高明,不在于在干 戈中获胜,而在于化干戈为玉帛。 让步既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一种智慧。德国诗人歌德到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与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相遇。那 位批评家傲慢无礼地说:“知道吗,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笑 道:“而我正好相反。”说完,他闪到大路一旁,让批评家先过去。 你看,到底谁是傻瓜呢?自作聪明的人,往往会被聪明所误。常 言说,冤家路窄。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难免与冤家狭路相逢。 若两个人都是傻瓜,彼此逞强,互不让步,结果两败俱伤,谁也 占不到便宜。若其中有一个智者,他们会顺利通过。若两人都是 智者,他们会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和为贵 徐明法 中国人推崇“礼之用,和为贵”,有民间故事为例。传说,某国王做这样一个试验:将10只羊关进一间屋子,里面放一筐鲜草;将10只狗关进另一间屋子,里面放几块鲜肉。第二天,打开关羊的屋子一看,鲜草已被吃光,10只羊安然无恙。打开关狗的屋子一看,几块肉完好如初,10只狗却遍体鳞伤。国王感慨不已:假如狗能像羊一样和睦相处,不仅不会受伤,还能享受肉的美味。动物尚且如此,人类则更应该和和睦睦,才能生存、兴旺,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也许,除了天堂,没有无是非之地。有了是非不可怕,怕的是不懂得和为贵。有了和为贵,遇到矛盾不激化、不扩大,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间有爱,命运无舛,

以和为贵的故事

LIVE AND LET LIVE 北京奥运会,让世界认识了一个新的中国。“和”字的演变,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Beijing Olympics, let the world know a new China.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d "和", Displaying The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历来,讲求“以和为贵”,“和”字,它有多重含义:谐调,平息事端。和美,和睦,和衷共济。祥和,和平,和气,和悦。除了有对立统一的“阴阳之和”的意思之外,还有“合适”、“恰当”、“适中”、“无过无不及”的“恰当好处”之意。 China have always believed “LIVE AND LET LIVE”,the word of “和”, has many meanings: harmonization(subside the effects of the incident).harmonious and happy, peaceful relations, in times of difficulty work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aceful,peace,kind manners, pleasant. Besides the meaning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 the sum of yin-yang", and "right" and "appropriate", "medium", "and" all have no right of "good". “以和为贵”的思想随着中华文明,流淌了几千年。孟子在《公孙丑下》篇中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 The idea of" LIVE AND LET LIVE " with Chinese civilization, flow for thousands of years . Mencius had said:”Opportunities vouchsafed by Heaven are less important than terrestrial advantages, which in turn are less import ant than the unity among people” . in the next article GongSun ugly. Among the three,” the unity among peop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etermines the effect factor;” terrestrial advantages” is Second;” Opportunities vouchsafed by Heaven” In the later 三国中的曹操占天时兵多将广,孙权占地利兵气在长江,而刘备占人和,拥有大将关羽、张飞、赵云和智囊诸葛亮。最终与东吴联盟,百万雄师,烟火飞腾,红透长江! In the Dynasty of Three Kingdoms, Caocao possess Opportunities vouchsafed by Heaven and has a great army, then Sunquan possess terrestrial advantages on the south of the Yangtse River, Yet Liubei possess the unity among people ,and possess many Magician ,such as Guanyu Zhangfei Zhaoyun and the Brainer of Zhuge Liang. Eventually, Aligned with Eastern Wu,million mighty armies, then won the war 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说的“和”,应该是讲团结、讲谅解、讲安定。 In real life,” Harmony” is strengthen the notions of unity ,understanding, stability. 生活中需要和睦的人际关系,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 Life needs peace relationships, the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人们需要在和颜悦色中交往,要和蔼可亲中相处。 People need in the power of contacts, Get along in kindly hearted.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好与坏,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Between the good and bad, and get to your study, work and life and thoughts and feelings, behavior has great influence. 与事以和为贵,做人应该有一颗仁和之心、谦和之德、温和之气、慈和之容。 And the thing being harmony, there should be a benevolence and the heart of things, and the breath of the mild.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