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聚乳酸的改性研究

聚乳酸的改性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聚乳酸的改性研究

作者:高翠丽, 夏延致, 纪全, 孔庆山, 李青杨, GAO Cuili, XIA Yanzhi, JI Quan,KONG Qingshan, LI Qingyang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化工学院青岛市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

刊名:

材料导报

英文刊名:MATERIALS REVIEW

年,卷(期):2006,20(z1)

被引用次数:5次

参考文献(47条)

1.Peter B Maurus.Christopher C Kaeding Bioabsorbable implant material review 2004(03)

2.张国栋.杨纪元.冯新德聚乳酸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进展 2000(01)

3.Ruan Gang.Feng Sishen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 (lactic acid)-poly (ethylene glycol)-poly (lactic acid) (PLA-PEG-PLA) microspheres for controlled release of paclitaxel 2003(27)

4.Ero《lu H.Kay H S.Oner L The in-vitro and in-vivo characterization of PLGA:L-PLA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dexamethasone sodium phosphate 2001(05)

5.Zhou Shaobing.Liao Xueyan.Li Xiaohong Poly-D,L-lactide-co-poly(ethylene glycol)microspheres as potential vaccine delivery systems 2003(17)

6.Slager J.Domb A J Stereocomplexes based on poly(lactic acid) and insulin:formulation and release studies 2002(22)

7.Valérie Langlois.Karine Vallee-Rehel.Jean Jacques Peron Synthesis and hydrolytic degradation of graft copolymers containing poly(lactic acid) side chains:in vitro release studies of bioactive molecules 2002(03)

8.Perez C.Sanchez A.Putnam D Poly(lactic acid)-poly(ethylene glycol) nanoparticles as new carriers for the delivery of plasmid DNA 2001(02)

9.Baras B.Benoit M A.Gillard J Parameters influencing the antigen release from spray-dried poly(DL-lactide)microparticles 2000(01)

10.Tze-Wen Chung.Yi-You Huang.Yi-Ze Liu Effects of the rate of solvent evapor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ug loaded PLLA and PDLLA microspheres 2001(02)

11.Tasaka F.Miyazaki H.Ohya Y Synthesis of combtype of biodegradable polylactide through depsipeptide-Lactide copolymer containing serine residues 1999(19)

12.Tommy Tarvainen.Teija Karjalainen.Minna Malin Degradation of and drug release from a novel 2,2-bis (2-oxazoline) linked poly(lactic acid) polymer 2002(03)

13.Hiroshi Tsuji.Hitoshi Sasaki.Hiroko Sato Neuron attachment properties of carbon negative-ion implanted bioabsorbable polymer of poly-lactic acid 2002(1-4)

14.Kiss Bertóti I.Vargha-Butler E I XPS and wettability characterizaton of modified poly(lactic acid) and poly(lactic/glycolic acid) films 2002(01)

15.Ouchi Tatsuro Design of lactide copolymers as biomaterials 2004(03)

16.葛建华.王迎军.郑裕东PLA-PEG-PL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研究[期刊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3(06)

17.郁志芳.朱康杰一种两亲生物降解高分子--聚丙交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功能高分子

学报 2003(03)

18.Cohn D.Hotovely Salomon A Designing biodegradable multiblock PCL/PLA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2005(15)

19.张亮.靳安民PLA及PGA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在骨科的研究应用[期刊论文]-中国骨伤 2001(03)

20.毕红.阮德礼.胡勇新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α-羟基酸与α-氨基酸共聚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物学杂志2001(01)

21.Zhang Yan.Zhang Qizhi.Zha Liusheng 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yrene-loaded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 (lactic acid) copolymer nanoparticles 2004(12)

22.Tatsuro Ouchi.Tomohiro Kontani.Yuichia Ohya Modification of polylactide upon physical properties by solutioncast blends from polylactide and polylactide-grafted dextran 2003(14)

23.Metters A T.Anseth K S.Bowman C N Fundamental studies of a novel,biodegradable PEG-b-PLA hydrogel 2000(11)

24.Dong Keun Han.Jeffrey A Hubbell Synthesis of polymer network scaffolds from L-Lactide and

poly(ethylene glycol)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cells 1997

25.Wesley M Sharman.Cynthia M Allen.Johan E van Lier Photodynamic therapeutics:basic principl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1999(11)

26.Daniel A Norris.Navneet Puri.Mohamed E Labib Determining the absolute surface hydrophobicity of microparticulates using thin layer wicking 1999(02)

27.Leila Nobs.Franz Buchegger.Robert Gurny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ly(lactic acid)nanoparticles by covalent attachment of thiol groups by means of three methods 2003(01)

28.Rouzes C.Leonard M.Durand A Influence of polymeric surfactants on the properties of drug-loaded PLA nanospheres 2003(02)

29.Isabelle Messai.Delphine Lamalle.Séverine Munier Poly(D,L-lactic acid) and chitosan

complexes:interactions with plasmid DNA 2005(01)

30.Zhang S M.Liu J.Zhou W Interracial fabrication and property of hydroxyapatite/polylactide resorbable bone fixation composites 2005(05)

31.Robin A Quirk.Weng C Chan.Martyn C Davies Poly (L-lysine)-GRGDS as a biomimetic surface modifier for poly(lactic acid) 2001(08)

32.Zhu Huiguang.Ji Jian.Lin Rongyi Surface engi neering of poly(dl-actic acid) by entrapment of alginate-amino acid derivatives for promotion of chondrogenesis 2002(15)

33.Robin A Quirk.Martyn C Davies.Saul J B Tendler Controlling bological interactions with

poly(lactic acid) by surface entrapment modification 2001(09)

34.吴培熙.张留城聚合物共混改性 1985

35.全大萍.高建文.寥凯荣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三嵌段共聚物的降解性能[期刊论文]-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2(04)

36.Sivalingam G.Giridhar Madras Thermal degradation of binary physical mitures and copolymers of poly(ε -caprolactone),poly(D,L-lactide),poly(glycolide) 2004(03)

37.Jin-Hae Chang.Yeong Uk An.Donghwan Cho Poly (lactic acid) nanocomposites:comparison of their

properties with montmorillonite and synthetic mica (Ⅱ) 2003(13)

38.Trimaille T.Pichot C.Ela(I)ssari A Poly (d,l-lactic acid) nanoparticle preparation and colloidal characterization 2003(12)

39.李丽.于佳.刘艳红聚丙交酯柠檬酸三丁酯增塑的研究[期刊论文]-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0(01)

40.李洪权.全大萍.廖凯荣聚乳酸类生物可降解塑料概论 1998(08)

41.Ganster J.Fink H P.Pinnow M High-tenacity man-made cellulose fibre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Injection moulding compounds with polypropylene and alternative matrices 2005

42.齐锦刚.曹丽云.王建中碳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体外降解特性[期刊论文]-复合材料学报 2005(02)

43.周海鸥.史铁钧.王华林聚乳酸改性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四川化工与腐蚀控制 2003(06)

44.宋存先可降解与吸收材料 2000

45.张兴栋生物医学材料 1995

46.Bonfield W Composites for bone replacement 1988(06)

47.Shikinami Y.Okuno M Bioresorbable devices made of forged composites of hydroxyapatite particles and poly-Llactide (PLLA) 2001(2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佳.郑卫.郑玉峰.LI Jia.ZHENG Wei.ZHENG Yufeng医用聚乳酸材料的化学改性研究进展-材料导报

2009,23(15)

聚乳酸是一种常用的可生物降解的医用材料,但单纯聚乳酸并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对聚乳酸的改性工作一直都备受关注.综述了近几年聚乳酸生物降解材料的化学改性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共聚、接枝、星型、表面改性4个方面.经改性后聚乳酸的力学性能、降解性能和亲水性能可以得到某些改善,从而更好地满足了生物医用需要.并展望了未来聚乳酸的发展.

2.学位论文刘预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接枝聚乳酸的合成和表征研究2003

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科手术缝合线、体内植入固定材料、药物控制释放缓施剂、组织工程基体材料等领域,需要材料具备优良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与应用领域相适应的降解速度和强度变化规律。目前生物医用材料的主流发展方向是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天然高分子材料两种。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医用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是聚乳酸及其与聚乙交酯、聚内酯等的共聚物。而在天然高分子材料中,甲壳素、壳聚糖及它们的衍生物得到医学界和材料学界的高度重视,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发展和应用。然而,从实用的需求和使用效果来看,这两类可降解材料都有各自的缺陷:聚乳酸表面亲水性差,在体内残存时间过长,植入体内后会给患者造成长期无痛胀感等不便;甲壳素、壳聚糖和它们的衍生物用作体内结构材料时,初始强度过低,而且,其结构中存在的大量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使得这类天然高分子及其衍生物不熔、难溶,难以加工成型。

比较两类可降解高分子的性能,壳聚糖等甲壳素衍生物虽然目前在初始强度和加()方面比聚乳酸类高分子差,但其独特的杀菌抗菌性、保湿、止血、促进伤口()等生物功效,是聚乳酸等人工合成生物高分子所不能具备的,这些特殊性能与()天然高分子结构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改性、复合等手段,能够提高壳聚糖等()壳素衍生物的强度和熔融、溶解性能指标,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材料将能够真正()医学对材料的要求,在医用材料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提高材料强度的有效有段。通过纤维增强基体的方式制备得到的纤维增强基()复合材料的性能远高于基体的性能。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初始强度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采用具有高强度的纤维对甲壳素或其衍生物基体材料进行增强,完全可以得到满足使用要求的甲壳素基体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增强相可以选择聚乳酸纤维。因为,聚乳酸纤维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控制比较成熟,强度高,而且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都比较理想。

制备得到聚乳酸纤维增强甲壳素基体复合材料,就归结到两个关键的问题:甲壳素衍生物的熔融性;甲壳素衍生物和聚乳酸的界面相容性。

从甲壳素本身的特性和研究的报道来看,尚未见具有熔融性能的甲壳素、壳聚糖或其衍生物。原因在于甲壳素的分子结构中具有很强的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分子刚性极强。过去人们已经采用多种改性方法以消除或降低其氢键,意图使甲壳素或壳聚糖的衍生物具有熔融性能,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文章报道合成出具有明确熔点的甲壳素衍生物;聚乳酸极性较弱,为亲油性高分子,但是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含有丰富的羟基,极性强,为亲水性高分子,因此两者在形成复合材料时难以形成良好的界面。

要解决上述两个重要问题,就必须研究甲壳素或其衍生物与聚乳酸之间的化学作用,具体的内容就是聚乳酸对甲壳素或其衍生物的化学改性作用。因为实现聚乳酸对甲壳素或其衍生物的化学改性,产物同时具有聚乳酸和甲壳素的化学结构,可以成为聚乳酸和甲壳素之间的界面相容剂或偶联剂,就能够在制备复合材料时使聚乳酸和甲壳素或其衍生物间形成良好界面。同时,过去虽然对壳聚糖或甲壳素的化学化学改性做了很多尝试,然而很少见到关于聚乳酸共聚改性甲壳素的报道。事实上,这些化学改性方法主要着眼于破坏壳聚糖或甲壳素的氢键,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其氢键全部被屏蔽,甲壳素的衍生物也仍然不能熔融。本论文则认为,过去的改性忽略了对改性链段的柔性要求和极性要求。甲壳素的分子量高,分子的刚性大,引入的改性链段如果具有较好的柔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极性,会为甲壳素链段运动提供良好的柔顺性。聚乳酸同时满足较好柔性和极性两个条件,因此采用聚乳酸改性甲壳素或其衍生物既具有新颖性,又有可能得到具有熔融性的甲壳素衍生物。这种甲壳素衍生物完全有可能被用作聚乳酸—甲壳素复合材料的基体相材料。

综上所述,研究聚乳酸改性甲壳素对发展甲壳素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应用和生物医用材料性能提高和发展举足轻重。

本论文分别对羟丙基甲壳素的聚乳酸改性和壳聚糖的聚乳酸改性进行探索性基础研究。

聚乳酸结构单元的引入通过引入丙交酯基团后开环聚合实现,因此研究首先对丙交酯合成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脱水量、齐聚物的分子量、裂解温度和裂解真空度、重结晶次数等工艺参数做了必要的研究和探讨。在对这些参数优化的基础上,使得本实验得到丙交酯的产率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本文还对甲壳素的冷冻碱泡处理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其各个晶面的面间距均有所增大,也既是说,通过这种处理方法,甲壳素发生了膨胀,这有利于小分子的浸润和渗透,使得有些改性反应进行地更加彻底。通过对这一过程甲壳素样品结晶度的计算发现,在这个过程中

,虽然在初始时甲壳素的结晶度发生了剧烈地降低,但最终会稳定在13.5—18%这个范围内。碱泡冷冻的方法初步降低了甲壳素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降低了甲壳素的结晶度,提高了甲壳素的反应性能。

本文在合成了取代度约为2的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羟丙基甲壳素的基础上,以Sn(OCt)2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共聚物,羟丙基甲壳素接枝聚

乳酸。当丙交酯和羟丙基甲壳素的初始摩尔比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在选定的反应条件下,共聚反应可以顺利地进行,制得以羟丙基甲壳素为主链,聚乳酸为支链的接枝共聚物。并且,接枝链的长度随着丙交酯在初始配料比中的增大,支链长度缓慢增加。在丙交酯:羟丙基甲壳素为10:1时,由

1H—NMR测得的共聚物接枝链长度为5左右。可以预计,与其它水溶性物质改性聚乳酸的情形相似,这种新型共聚物能够对聚乳酸的表面亲水性进行改性,同时,它也有望作为在制备聚乳酸、甲壳素复合材料时的界面偶联剂。

壳聚糖是甲壳素完全或部分(一般达到75%以上)脱乙酰的产物。由于在甲壳素分子中脱除了乙酰基,使得壳聚糖的分子结构更加规整,所以它比甲壳素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和结构稳定性。由于在结构中引入了碱性的氨基,它在常温下能溶解于普通的无机酸和有机酸中;同时,由于氨基的引入

,它会出现比甲壳素更复杂的反应性能。

本文充分利用在壳聚糖分子中含有大量羟基和氨基的特点,使其与活泼的金属有机化合物AlEt3反应,制得具有R-O-AlEt2(R表示壳聚糖的重复结构单元)的引发剂,用于进一步引发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在甲苯溶剂中,这个反应可以从丙交酯:壳聚糖为2:1到40:1的宽广范围内顺利进行。通过这种方法,本文制备得到另一种新型共聚物壳聚糖接枝聚乳酸。它以天然生物高分子壳聚糖为主链,人工合成生物高分子聚乳酸为支链。随着丙交酯在初始配料比中摩尔比从2:1增加到40:1,聚乳酸的接枝率也从43%增加到462%。与聚乳酸聚合过程相似,在共聚物制备过程中,在壳聚糖中未反应的碱性氨基的作用下,聚乳酸的接枝链也发生了分子间和分子内的链转移反应,使得共聚物中的支链基本都是短支链。

论文最后采用DSC、热台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对上述合成的壳聚糖接枝聚乳酸的液晶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三氟乙酸的1%溶液中,从2:1到

40:1的各种样品,均能出现溶致液晶现象。对于在初始配料比丙交酯大于10:1的样品,在DSC扫描曲线上出现清晰熔融峰。共聚物的熔点随着丙交酯:壳聚糖用量比从10:1增加到40:1而从150.65℃下降到139.95℃,但AHm却从2.3359cal/g缓慢增大到3.3055cal/g。这些样品在热台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均出现彩色织态。

3.学位论文罗彦凤聚(DL—乳酸)的改性及体外降解和细胞相容性研究2003

本文从优化聚(DL-乳酸)(PDLLA)的制备工艺,制备超高分子量PDLLA入手,用马来酸酐(MAH)、乙二胺和I型胶原对PDLLA进行整体(而不是表面)化学改性,制得了一系列改性聚乳酸,旨在开发一种基于超高分子量PDLLA的降解产物不呈酸性、降解速率可调、具有优良细胞相容性和生物特异性的生物医用材料,尽可能多地满足人体的需求。用化学分析、FTIR、1H-NMR、13C-NMR和荧光标记表征了它们的化学结构,用DSC表征了它们的热学性能,用Instron1011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了它们的力学性能,并考查了其亲疏水性、体外生物降解和细胞相容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以DL-丙交酯为原料,辛酸亚锡为引发剂,采用熔融开环聚合方法制备PDLLA,考查了DL-丙交酯的纯度、聚合时间、聚合温度和引发剂(辛酸亚锡)用量等因素对PDLLA分子量的影响,优化出了一套制备超高分子量PDLLA(粘均分子量高达220万)的制备工艺,并测试了超高分子量PDLLA的脆化温度、拉抻(压缩)强度和模量。结果表明:

①丙交酯的纯度是影响PDLLA分子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纯丙交酯是制备高分子量PDLLA的必备条件;以纯度>99.8%、熔点为126.3-126.4℃的DL-丙交酯为原料,在160℃下聚合36h,可制得粘均分子量高达220万的超高分子量PDLLA。

②超高分子量PDLLA相对于低分子量PDLLA(粘均分子量为80万),其拉伸(压缩)强度和模量、韧性及延展性都已大大提高,表现为韧性断裂,而低分子量PDLLA表现为脆性断裂,从而使超高分子量PDLLA可望在各医学领域如作为骨螺钉、手术缝合线、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和通用完全可降解塑料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2)采用溶液混合、自由基聚合技术将MAH共价接枝到PDLLA骨架上,制得马来酸酐改性PDLLA(MPLA),旨在向PDLLA中引入高反应活性的酸酐键,为进一步化学改性奠定化学基础。

①FTIR、13C-NMR和DSC分析结果表明,MAH已成功地共价接枝到PDLLA骨架上;MPLA只有一个玻璃化转移峰值温度41.7℃,且低于PDLLA的玻璃化转移峰值温度56.5℃,提示MAH已对PDLLA成功改性,且采用本研究所述之分离提纯技术可得到纯净的MPLA。

②化学滴定分析结果表明,MAH投料量为PDLLA质量的5%和10%时,MAH接枝率分别为1.86%和2.36%。

(3)用乙二胺对MPLA进行化学改性制得二胺改性PDLLA(DMPLA),旨在通过碱性二胺的共价引入克服PDLLA和MPLA降解产物的酸性,改变PDLLA和MPLA的酸致自催化降解特点,开发出一种降解产物不呈酸性且具有良好亲水性的生物医用材料DMPLA,且DMPLA中的反应活性基团-COOH和-NH2为进一步引入胶原和多肽等生物活性分子,制备具有生物特异性和全面生理功能的生物医用材料奠定了化学基础。通过MPLA中高反应活性酸酐键的N-酰化开环将乙二胺共价引入到MPLA中,建立了一套二胺改性MPLA的改性技术。

①化学滴定分析结果表明,MPLA中的酸酐键能完全与二胺反应;②FTIR、13C-NMR、1H-NMR和DSC分析结果表明,二胺已被成功地共价引入到MPLA中;DMPLA的玻璃化转移峰值温度为59.5℃,高于PDLLA和MPLA的玻璃化转移峰值温度,可能是DMPLA中的伯胺与羧基形成内盐所致;唯一的玻璃化转移温度提示,按本研究所述之分离技术能得到纯净的DMPLA。

(4)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为缩合剂用Ⅰ型胶原对DMPLA进行整体(而不是表面)化学改性制得了胶原改性聚乳酸(CPLA),旨在开发一种降解产物不呈酸性且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特异性的生物医用材料,并建立一套适用于多肽或蛋白质对DMPLA进行整体化学改性的制备工艺,为制备具有全面生理功能的组织材料奠定技术基础。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测定结果表明,采用本研究所述之制备和提纯工艺能成功地将Ⅰ型胶原共价引入到DMPLA整体中获得纯净的CPLA。

(5)用吸水率和静态水接触角表征了PDLLA、MPLA、DMPLA和CPLA的亲疏水性。结果表明,DMPLA和CPLA的亲水性相对于PDLLA已大大提高,CPLA具有最好的亲水性,DMPLA略次之,提示DMPLA和CPLA都可望成为一种具有良好亲水性和细胞亲和性的生物医用材料。

(6)考查了PDLLA、MPLA、DMPLA在降解过程中的pH值变化(介质pH=6.45蒸馏水,温度37.0±0.5℃)以及分子量和失重率变化(介质:0.1MPBS溶液

,pH=7.4;温度37.0±0.5℃)。在整个降解实验中始终不更换介质。结果表明:

①MPLA在降解过程酸性增加最快,酸致自催化程度最大,由此而引起的降解速率最快,失重率也最大,比PDLLA呈现更严重的整体溶蚀降解,即体型降解特点。因此,尽管MPLA在水解后其亲水性已较PDLLA有较大改善,但仍不适于单独用作生物医用材料。

②DMPLA已基本克服了降解过程中的酸性增强;其降解速率较PDLLA和MPLA均匀,不呈现PDLLA和MPLA的体型降解特征,且随二胺含量的增加,其降解速率逐渐减小;尽管DMPLA在前6周的失重率略高于PDLLA和MPLA,但经12周降解,其失重率不到50%,低于PDLLA和MPLA,且随二胺含量增加,失重也减少。上述结果提示,DMPLA是一种降解产物不呈现酸性、降解速率可调且降解过程不呈现体型降解特征的生物材料。

(7)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法和细胞增殖法,以玻璃为对照,初步考查了PDLLA和DMPLA与成骨细胞的细胞相容性。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用MTT法分别于1、2、4、6天对细胞记数,绘制生长曲线图。结果表明,成骨细胞在DMPLA上的形态、铺展和细胞密度都明显优于PDLLA和对照组;在DMPLA上的增殖速率最快,提示成骨细胞与DMPLA间具有明显优于与PDLLA和玻璃的细胞相容性,DMPLA是一种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的生物医学材料,可望在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组织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期刊论文罗彦凤.王远亮.牛旭锋.吴杨兰.潘君.石梁萍.LUO Yan-feng.WANG Yuan-liang.NIU Xu-feng.WU Yang-

lan.PAN Jun.SHI Liang-ping二胺改性聚乳酸的合成与表征-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21(2)

以顺丁烯二酸酐改性聚乳酸(MPLA)和强碱性乙二胺为原料,通过MPLA中酸酐键与乙二胺中伯胺基间的N-酰化反应将乙二胺共价引入到MPLA中,制得乙二胺改性聚乳酸(EMPLA),企图以强碱性乙二胺克服聚乳酸及其降解产物的酸性.本文详细介绍了EMPLA的制备和纯化方法,并利用茚三酮反应、FT-IR、1H-NMR、13C-NMR和DSC对MPLA和EMPLA进行了全面的比较、表征,结果表明,按文中所述之制备技术能成功地将乙二胺共价引入到MPLA中,为进一步测定EMPLA的生物降解性和细胞相容性等性能并最终应用于医学领域奠定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

5.学位论文金艳MDI扩链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2003

该论文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用丙交酯开环聚合法制备了粘均分子量为3.3×10<'4>的聚(D,L)-乳酸(PDLLA).从化学改性的角度出发,利用异氰酸酯(-NCO)基团的反应特性,以MDI为反应性单体,采用原位反应增容技术制备了PDLLA/生物陶瓷粉体/MDI复合材料,并尝试用插层改性法制备蒙脱土(MMT)插层PDLLA纳米复合材料.从成型加工的角度出发,根据固态挤出原理设计了一套模压挤出设备,通过模压挤出强迫PDLLA的分子链或链段发生有效取向,达到提高PDLLA力学性能的目的.化学改性提高PDLLA分子量的研究结果表明:MDI扩链法可有效的提高PDLLA的分子量;二段聚合法和二胺扩链法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PDLLA的分子量降低;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PDLLA/生物陶瓷粉体复合材料时,HA粉体的制备方法对PDLLA的分子量有较大的影响.

6.期刊论文张志永.冯钠.李书娟.陈涛.宋霞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改性研究进展-橡塑技术与装备2007,33(7) 综述了近几年聚乳酸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进展.改性方法分为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包括共聚、交联、表面修饰等,主要是通过改变聚合物大分子或表面结构改善其脆性、疏水性及降解速率等;物理改性主要是通过共混、增塑及纤维复合等方法实现对聚乳酸的改性.

7.学位论文朱久进聚乳酸固载环糊精的制备及细胞相容性研究2009

为了开发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特异性的生物医用材料,本研究以D,L-乳酸为起始原料,在新型镧钛复合氧化物的的作用下催化乳酸脱水制备丙交酯。丙交酯在锌酸亚锡作用下开环聚合得到聚乳酸,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化学改性,将低聚糖环糊精共价接枝到聚乳酸分子骨架上,得到一种新型的糖伪饰聚乳酸基全降解生物材料。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波谱仪(NMR)、GPC-十八角激光散射仪(MALLS)、差示扫描量热计(DSC)和一些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对合成的材料进行测试与表征,并考察了材料的亲/疏水性、体外降解行为、生物相容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反应性聚乳酸的制备

①首先以乳酸为原料,通过镧钛复合氧化物催化乳酸制备丙交酯(LA),镧钛复合氧化物的引入使乳酸低聚物的裂解温度整体下降,丙交酯的纯度得到提高,经DSC测定,丙交酯的熔点为126.4℃,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丙交酯没有受到放射性元素镧的污染。

②丙交酯在锌酸亚锡作用下开环聚合得到聚乳酸,用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测定实验所得PLA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分别为

:Mw=22480;Mn=19548;PD=1.15。

③通过马来酸酐单体在过氧化二苯甲酰引发下与聚乳酸发生自由基反应,向缺乏反应基团的聚乳酸分子提供高反应活性的酸酐键。FTIR和1HNMR分析结果表明,马来酸酐成功引入到聚乳酸分子骨架上。反应条件是:反应物重量比PLA:MAH=10:1,BPO用量4wt%(相对于MAH用量),反应时间10h、反应温度95℃。罗丹明比色法测定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制备的MPLA中马来酸酐的接枝率为2.45%,MALLS检测表明MPLA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分别为

Mw=20473,Mn=16510,PD=1.24。

(2)合成了6-单-乙二胺-β-CD(β-CD-6-E)单体

①FTIR、1H NMR和DSC-TGA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将对甲基苯磺酰氯配成乙腈溶液在10℃下滴加到β-环糊精(β-CD)的NaOH溶液中,β-CD转变成了6-单-对甲基苯磺酰β-环糊精酯(β-CD-6-OTs)中间体,且产物在181.7℃开始分解,187℃有一个强分解峰。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反应工艺条件为:TsCl:β-CD的摩尔比为1.5,TsCl的乙腈液在10度下缓慢滴加,反应温度23~25℃,反应时间2h,最终产物pH值调整至7~8,这时产物产率可达到14%。

②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仪以及元素分析仪(EA)分析的结果表明,β-CD-6-OTs与过量乙二胺在75~80℃反应4h能得到6-单-乙二胺-β-CD环糊精。

(3)通过MPLA分子中的酸酐键和β-CD-6-E分子中的胺基之间发生N-酰化反应合成环糊精改性的聚乳酸材料(PLA-β-CD)。FTIR、1H NMR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几乎不改变聚乳酸材料主链结构的前提下,通过N-酰化反应,能将环糊精固载到MPLA的分子骨架中;DSC分析显示合成得到的PLA-β-CD的玻璃化转变峰值温度为59.8℃,表明采用本研究的分离提纯技术可得到纯净的聚乳酸固载环糊精(PLA-β-CD)聚合物。较佳反应工艺条件是:反应物投料比为nβ-CD-6-E:nMPLA=1.2:1,反应温度:35~40℃,反应时间:2小时,PLA-β-CD产率可达到55%。苯酚-硫酸法测定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聚合物中环糊精的含量为12.7%。

(4)考察了PLA和PLA-β-CD的理化性能,包括材料的亲/疏水性能和降解性能。其中,亲/疏水性能的评价指标是静态水接触角和吸水率,降解性能的评价采用体外降解试验。

①静态水接触角和吸水率的测定结果表明:PLA-β-CD改性材料的静态水接触角与聚乳酸相比,静态水接触角由76.7°降低到72.1°。吸水率由单一聚乳酸的18.3%提高到23.9%。说明PLA-β-CD材料比PLA有更好的亲水性;

②PLA-β-CD材料在蒸馏水中降解时pH值的变化结果在5周以前,体系的pH值在相同时间点比PLA略高,5周以后在整个降解期间的pH值略低于相同时间点PLA的pH值,且陡降时间比纯PLA略提前一周;

③PLA-β-CD在PBS中降解失重率的测定结果表明:材料在PBS介质中降解经历阶段与聚乳酸材料的失重率变化趋势趋于一致,但降解速率有所提高;表明本研究得到的PLA-β-CD改性材料在亲水性改善的同时,并没有出现马来酸酐的引入导致聚乳酸材料酸性增强的现象。

(5)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法和细胞增殖法,初步考察了材料与大鼠成骨细胞的细胞相容性。通过对基底材料上细胞形态、早期粘附和铺展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PLA-β-CD上细胞不仅形态上优于其他组,而且在数量上也有优势;通过MTT法测定了成骨细胞在材料上培养2、4、6、8天的增殖活力。实验结果表明,成骨细胞在PLA-β-CD的增殖活力明显大于PLA上的增殖活力。这说明由环糊精改性聚乳酸比PLA表现出更好的细胞相容性。糖-蛋白质相互作用是信号传导、细胞黏附、增殖、分化和免疫应答等很多细胞识别过程的基础,无论是单糖还是多糖都对多肽、蛋白质都有较好的亲和性,对细胞也具有较好的亲和性。根据以上实验结果,预期PLA-β-CD可在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组织工程领域和药物缓释载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8.期刊论文程蓉.钱欣聚乳酸的改性及应用进展-化工进展2002,21(11)

综述了近几年聚乳酸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进展.改性方法分为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包括共聚、交联、表面修饰等,主要是通过改变聚合物大分子或表面结构改善其脆性、疏水性及降解速率等;物理改性主要是通过共混、增塑及纤维复合等方法实现对聚乳酸的改性.

9.学位论文侯瑞春聚乳酸纤维性能及产品开发研究2008

聚乳酸纤维以聚乳酸淀粉为原料,先将其发酵制成乳酸,然后经缩合、聚合反应制成聚乳酸,再利用耦合剂制成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较高分子量聚乳酸,最后经过关键的化学改性,将其强度、保水性提升,纺制成纤维。由于该纤维的初始原料为淀粉,其废弃物在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完成自然循环,不会污染环境。再生循环周期短,大约为1年到2年,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经植物光合作用减少在大气中的含量。聚乳酸纤维因其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取向度,从而具有高耐热性和较高强度。

通过对聚乳酸纤维、Lyocell、Modal、羊绒、大麻、竹浆纤维、丽赛等纤维性能的研究,优化了多组份纤维组合,确定了合理的混纺比;选取优化了合理纺纱工艺,解决了各纤维之间因强力、弹性、伸长及细度等性能的差异而带来的纺织工艺难题。研制出14.7tex聚乳酸/lyocell/棉、聚乳酸

/Modal/棉、聚乳酸/羊绒/Modal,18.4tex lyocell/竹浆纤维/棉/大麻,18.4tex lyocell/丽赛/棉/大麻多组份混纺纱。

通过织造工艺技术改进和工艺优化,解决了多组份混纺纱可织性不佳的技术难题,开发出14.7tex聚乳酸/lyocell/棉、聚乳酸/Modal/棉、聚乳酸/羊绒/Modal多组份针织面料和服装,及18.4tex lyocell/竹浆纤维/棉/大麻,18.4texlyocell/丽赛/棉/大麻机织面料,为纤维素纤维类组合产品,具有生物降解、耐紫外光好、吸湿、透气的生态环保纺织品特征,手感柔软,悬垂性好,不起球,光泽柔和,亲肤舒适。

通过测试了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悬垂性、耐磨性、抗顶破强力等,得到了相应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品种织物的服用性能。

10.期刊论文刘预.陈刚.胡克鳌聚乳酸的改性以及活性聚合方法-材料导报2002,16(10)

对聚乳酸这种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改性和活性聚合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化学改性主要涉及丙交酯和水溶性聚合物的共聚,而许多物质可以引发丙交酯的活性聚合,特别是带官能团的烷氧基类化合物更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引证文献(4条)

1.朱茂电.戚亚光聚乳酸改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广东化工 2010(3)

2.孙强英.黄莉茜.林宗华聚乳酸/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的共混工艺及力学性能[期刊论文]-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

3.范雪荣.苏柳柳.王强脂肪酶对聚乳酸纤维的改性处理[期刊论文]-纺织学报 2009(3)

4.苏柳柳.范雪荣.王强聚乳酸纤维的脂肪酶表面改性处理[期刊论文]-合成纤维工业 20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678065729.html,/Periodical_cldb2006z1119.aspx

授权使用:湖南大学(hunandx),授权号:f0fffcd0-63a9-41ec-8289-9e9f011b6329

下载时间:2011年3月7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