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1)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2)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考试内容: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1.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调整财政供给范围

(1)财政必须为国家机器的正

常运转提供充分的财力保障。

(2)财政要不断增加对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公共性的开支。

(3)财政要重视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保证地区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均衡发展。

(4)强化财政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

(5)规范财政补贴范围。

2.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

根据市场基础原则、效率原则、分级管理原则等要求,中央政府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大致可分为三

类:

(1)体现国家整体利益的公共支出项目,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事务,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主要包括中央政府的各类行政机构和少数由中央政府负责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

(2)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社会事务,经费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如一些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社会统计等公共福利事业;

(3)中央负有间接责任,但应通过地方政府具体负责实施的社会事务,如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例题1·多选题】下列属于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调整财政供给范围的内容的是()。

A.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提供充分的财力保障

B.规范财政补贴范围

C.强化财政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加大对一般竞争性项目的投资力度

D.重视发挥收入再分配的作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E.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公共性的开支应以财政供

给为主

[答疑编号911130208: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BDE

【例题2·多选题】根据()等要求,合理划分中央政府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

A.公平原则

B.税收原则

C.效率原则

D.市场基础原则

E.分级管理原则

[答疑编号911130209: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DE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模式(doc 16)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中国传统概念上的财政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税收体制和基建投资体制等内容。其中企业事业财务体制是基础,预算体制是主导和代表(如“分灶吃饭”财政体制,即是以“分灶吃饭”预算体制为代表的财政体制),税收体制、投资体制等则分别规定收入、支出方面的有关体制问题。 财政和税收体制反映、规定、制约着国家(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经济关系,也反映、规定、制约着政府理财的职能范围、管理重点和行为方式。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间,财税体制改革始终是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的财政、税收体制配套改革,在我国初步搭起了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而在此之前,还有三次较重大的财税改革举措。 “分灶吃饭”体制的实行及仍存在的问题 1980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农村改革方兴未艾之际,中国选取财政分配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口,向地方下放财权,改变“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灶吃饭”体制。这是传统体制开始向新体制渐变的财政分水岭。 1985年,在第二步利改税基础上,将“分灶吃饭”的具体形式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即按照税种和企业隶属关系,确定中央、地方各自的固定收入(所

得税、调节税等),另有共享收入(产品税等);支出仍按隶属关系划分。这时已有“分税制”的概念和讨论,但体制的实质仍是渐进过程中的财政包干制。 1988年,在1985年体制的基础上,对收入上解比重较大的17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实行了“收入递增包干”和“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等几种(后来曾发展、归结为六种)不同形式的包干办法,简称“地方包干”。这使中国渐进改革中的企业包干加上财政包干,形成了包干制的“鼎盛时期”。 在实行“分灶吃饭”之后,财政体制改革除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的数度调整之外,还取得了如下一系列进展: ——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扩大企业留利和更新改造资金规模。经过80年代初的利润留成,1983年和1984年的两步“利改税”,1987年后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探索和90年代后逐步树立“税利分流”方向,形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思路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方针,在扩大企业财权之后,又将企业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入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逐渐引上轨道。 ——改革税制。初步形成了多税种配合发挥作用的复合税制,适应市场取向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使税收在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生活方面的作用大大加强。

全面深化改革中 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巨 大作用 “改革”,当今中国的“关键词”。2014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今年5月,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对今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作出部署。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走向何方?受到海内外各方关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行政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正发挥着巨大的牵引作用。 把握一个核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不久前在上海自贸区注册了一家公司的陈竺没想到,过去需要29天才能走完的流程,现在4个半工作日就办完了。 “只要在电子政务平台下载表格填写即可预约受理,再也不用在部门之间来回跑了。”他高兴地说。

陈竺只是上海自贸区行政审批手续改革以来受益的千万人之一。自去年9月底挂牌以来,上海自贸区已成为多项制度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一年多来,区内累计新增企业逾1.2万家,平均每天诞生100多家。上海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注册官黄敏告诉记者,原先1天只用发90个号,现在发200个号都不够。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保持全年经济平稳发展,尤其需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解放微观主体生产力。”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简政放权不断向纵深推进,企业得以松绑,经济活力得以迸发。 一年多来,国务院取消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需报国务院部门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60%左右;减少、整合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改革前的220个减少到150个左右;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约100亿元…… “今年是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环境。这项改革的重点,一方面是加快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另一方面”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说。

分税制改革背景

一、中国税收制度历史: 解放初期:中央对地方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 80s中期至90S中期的:财政包干制度 1994年至今:分税制 二:财政包干制度: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 划分收支和税种: 它按照企业和事业的隶属关系,把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支出彻底分开,明确各自的收支范围,并在划定的收支范围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按照属地征收的原则划分流转税 收入: 地方:地方所辖企业收入、盐税、农牧业税、工商所得税、地方税收入归地方,工商税则作为中央和地方的调剂收入。 中央:中央所属企业的收入、关税收入归中央 支出: 财政 制度 东部和中西部的 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 系 政府和企业的关 系

中央:中央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企业的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国防战备费,对外援助资金,国家物资储备支出,以及中央级农、林、水利,气象、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体育、科研等事业费,均属中央财政支出地方: 分级包干: 由于各省情况差别很大,中央政府对全国37个下辖财政单位(包括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一些计划单列市)实行六类不同的包干办: “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缴额递增包干”、“定额上缴”和“定额补助” 收入递增包干:以1987年决算收入和地方应得的支出财力为基础,参照各地近几年的收入增长情况,确定地方收入递增率和留成、上缴比例。在递增率以内的收入,按确定的留成、上缴比例,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成:超过递增率的收入,全部留给地方;收入达不到递增率,影响上缴中央的部分,由地方用自有财力补足。 三、影响: (一)刺激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乡镇企业隶属于地方政府管辖,所以乡镇企业的税收不但几乎全部落入地方政府之手。 (二)中央财政增长缓慢,“两个比重”不增反降,影响经济发展。 “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中央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 1979年第一个比重为28. 4%,到1993年已经下降为12. 6%;第二个比重也由1979年的46. 8%下降为1993年的31. 6%,中央财政不但要靠地方财政的收入上解才能维持平衡。(三)地方财政实力大于中央财政实力,所谓的“国家”能力受到影响。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切实提高我国税收水平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我国税收水平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我国税收水平论文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演越烈,传统的财税体制也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财税工作力度,分析原有财税体制的不足和缺陷,提出有效的举措来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体制,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财税体制是关于社会资源和收入在人民和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安排,它对社会经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现行税收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减免税制度,企业享受了各种各样的减免税待遇,就更可能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去追求跨行业的经营。其次,现行税收制度的另一特点就是企业按其隶属关系交纳企业所得税,也就是说中央企业向中央政府交纳企业所得税,而地方企业则向地方政府交纳所得税。这个政策在客观上鼓励了地方保护行为,对于本地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再次,现行税收制度具有社会行为规范意义,政府按公平合理的原则征税,可以为社会树立行为典范,可以有力地促进政府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管理。 二、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 1.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财政管理水平,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

了基础。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出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为改进了财政支出制度和加强财税绩效管理,实行由政府集中采购和政府统一支出;对于财政支出也要进行评估,与税收绩效挂钩。二是预算管理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加强了预本文由收集整理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单一账户制度以及收支两条线制度。三是实行税制转型,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所得税进行改革,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对增值税进行改革,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以营业税和消费税为辅的新型流转税制度;实行分税制度,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进行限定。 2.我国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的不足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仍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财税管理难以控制,主要表现为有关财政税收管理难以有效控制,现行的财税体制缺乏监督机制,财税管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监督监管不到位,财税管理人员队伍极不稳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部分地方甚至没有设立财税管理机构,当然也没有专业的财税管理人员。三是民主管理制度不完善,许多地方虽然成立了民主理财领导小组,但是仍然不能很好地落实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四是财政资金转移支付不够规范,政府部门之间的财政资金转移存在着流程不规范、转移周期长、资金使用率低等现象,虽然中央政府实施了分税制度来缓解这些问题,但是仍然存在着需要尽快改善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五

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工作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17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小组围绕贯彻中、省、市、县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落实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扎实推进本小组负责协调的年度改革工作事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成效,改革红利加快释放。 一、主要工作举措 (一)抓好年度改革任务的分解落实。对照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制定本小组年度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按照改革事项具体、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进度可控的原则,将专项小组负责协调的年度改革事项列入台账细化分解为55项,并逐项明确责任单位、成果检验形式和时间进度要求。各成员单位认真梳理各自改革任务,适时对接市级各部门。牵头单位县发改局和县法制办多次深入各成员单位调查了解改革工作推进情况,严格督促各责任单位落实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任务,绝大多数改革任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总体情况良好。 (二)推动出台一批重大专项改革方案。聚焦落实市委深改组会议精神,精准对接并制定出台一系列专项改革方

案,推动重大改革部署尽快落地实施。截至目前本小组共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专项实施方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专项实施方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专项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等4个专项改革方案经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正式印发实施。《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射洪县开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复议权工作实施方案》等5个方案正在修订过程中,拟定于上报县委深改组会议审议。 (三)试点示范工作顺利推进。一是各项试点牵头单位普遍都比较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如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设点、扩权强镇改革试点、统计改革创新试点等改革任务都确定了牵头领导,成立了工作机构,制定了相关制度,为全面推进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改革措施比较得力。在工作中既注重顶层设计,又联系本领域本部门实际改革创新,许多改革措施值得总结推广。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两项试点任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试点任务已经提前完成。三是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县城西学校和金华中心卫生院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已基本完成,为我县其他同类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 (四)全面落实市委深改组督导问题整改工作。按照两

分税制改革(2)

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税制,是指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和 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借以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的 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模式。我国推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已近10年,其改革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市场经济下的分权原则,划分各级政 府的职责,初步规范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二是较大幅度提 高了中央财政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加了全国性基础设施和公共 工程投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和部分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但是,分税制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却也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一、税权划分不明确、不合理 多年来,政府与市场的职能一直没有界定清楚,政府包揽太多的状况 始终没有改变,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也划分不清。分税制改革的重点是 划分收入,但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是在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尚不 明确的条件下实施的,因而税权划分不明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过分强调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而没有兼顾地方政府的利益,造 成税权过于统一;地方几乎没有任何立法权,税收的灵活性受到抑制,致使地方“费挤税”现象严重,分配秩序十分混乱。随着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现行的税权划分体系在运行中所暴露的缺陷不断增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基层政府财政陷入困境 分税制使基层政府财源缩减,只能把筹资目光集中于农业。分税制改 革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把一些原来由地方财政支配的收入划 归中央政府所有,从而改变了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结构。在这一制度 安排下,基层政府为了自身收入的稳定,就把筹集收入的关注点由 1994年以前的偏向工业,部分地转向了农业。但是,规范的农业税数 量是有限的,难以提供基层政府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资金。处于财政级

全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全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X年是我县实施“X”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为全面落实县委、政府关于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明确事权、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努力建设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建设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推进我县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现就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X精神,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全面落实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立足泾源实际,围绕改革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破除体制机制瓶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二、总体目标 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预决算信息全面公开;贯彻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措施要求,培育地方支柱税源;完成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任务,基本搭建起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公共资源公平配置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公开透明、均衡配置;基本形成符合我县实际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现代财政制度。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注重先行先试。牢牢把握改革方向,认真学习

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和做法,跳出传统观念思维的束缚,突破利益X化的藩篱,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先行先试、科学发展。 2.坚持深化改革,注重转变职能。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设计和投入方式,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运行效率。 3.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有序推进。坚持从泾源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突出抓好财政管理体制、预算管理制度、政府性债务管理、财政绩效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全面、有序推进,确保改革取得成效。 三、改革任务 (一)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制定《预决算公开工作管理办法》,明确预决算公开责任主体,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除涉密信息外,对每年的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以及涉农惠农等民生资金的使用情况采用在政府网站、涉农资金监管平台、县电视台、单位公示栏等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努力打造阳光财政。加大对预决算公开的监督和检查,对未按规定开展预决算公开的预算单位,依照规定停拨工作经费,限期整改,并在全县予以通报,同时依法追究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牵头单位:财政局,配合单位:各乡镇,县直各部门) (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按照中央、自治区统一部署,对重点支出根据推进改革的实际需要和确需保障的内容统筹安排、优先保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 [摘要]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改革 进程:第一阶段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 适应的政府与企业、 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第二阶段是1998 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 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目前我国的财政层次过多,是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正常运行 和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取消乡镇财政,实 行乡财县管;取消市级(地级市)财政对县级财政的管理,实行省级财政直接管理 县级财政。这样一来,全国的财政级次变为三级,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和县 (地级市、县级市)三级,增强各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1994 年以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我国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 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框架,有力地支持了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与此同时,由于改革的渐进 性和不完善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体制 运行中的不适应、不配套、不协调等矛盾开始激化和暴露出来,需要继 续深化财政体制和管理方面的改革,以适应当前财经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回顾 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 改革进程:第一阶段是 1994 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 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 的分配关系;第二阶段是 1998 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 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这两个 阶段的改革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效分析

XX县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XX县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XX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责任落实,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一、2018年改革进展情况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行政职能。全面落实上级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方案》,全面建立“三个公开、三个清单”制度。实施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建立健全投资政策督查问责制。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网络化,项目立项严格执行2018年新核准目录和省负面清单。完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完成质监局和工商局管理权限及人员调整,两部门由省级垂直管理调整为地方政府管理。 (二)构建三级平台联动机制,推行重点项目代办制。推行便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度与服务基层群众便民举措,完善以“县行政服务中心为主干,乡镇便民服务站为支脉,村级便民服务室为终端”的三级公共服务平台,成立县重点项目领办代办中心,全面推行重点项目领办代办制,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 (三)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通过实行六个放宽、七个打破等便民措施,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市场主体经营范围;通过企业(个体工商户)自选登记机关,前置审批的行业实行筹建登记, - 1 -

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为认缴登记制、改企业年检制度为企业报告制度等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等措施,全县新注册企业和个工商体户大幅上升。 (四)积极推进全县政府购买服务。制定出台《XX县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意见》和《XX县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目录》,确定了县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明确了购买服务范围。截止目前,已按规定完成了县城园林绿化养护项目、县政府投资项目预算评审服务和县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等项目的服务购买。 (五)完善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相关制度。完善引进项目奖励办法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研究出台了《XX县引进项目奖励办法》、《XX县争取国省支持资金奖补经费办法》、《关于促进全县项目建设的意见》、《关于在全县领导干部中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成效定奖惩,树立落实导向;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以及县领导、部门、乡镇联动机制,全面推行县级领导、综合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项目包保工作制度,建立项目工作“六定四包”落实机制;对重点项目实施清单管理,明确项目包保县级领导和牵头单位,强化对项目工作的督导、调度和协调并建立重点项目定期督导、通报及联查制度。 (六)推进全口径预算编制改革。加强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衔接,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新 - 2 -

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

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重整税收结构后,增值税和营业税并重成为流转税的两大重要税种,且这个时间段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2004年7月1日期,消费型增值税在东北三省的石油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等八大行业试点征收;2007年7月1日,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的采掘业、电力业等八大行业也被纳入试点范围;2008年7月1日,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以及泣川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地区;2009年1月1日,消费型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取代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不断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消费型增值税在经济活动中的益处不断展现,反观营业税变动不大,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 转型后的增值税能够有效消除重复征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分工,而这正是目前交通运输业在发展中所欠缺的。并且交通运输业本身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制造业之后另一重要环节,涉及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息息相关。众多企业与交通运输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原材料、产成品的运输均靠交通运输,各企业外购交通运输服务的规模不断壮大。可以认为,国民经济中的各部分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业,包括经济资源要素的开发、运输以及配置等,因此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度极高。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也对与之配套的交通运输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必然是未来的趋势。首先应在税制上,对交通运输进行改革,使其缴纳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增值税,并且结构性减税,可以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012年1月1日,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先在上海试点。根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交通运输业的增值税税率11%,对交通运输辅助业(包括仓储、港口、机场等)以6%征收增值税。目前试点范围已经逐渐至北京、天津、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8省市,并且有望在两年内推广至全国。可以说上海的试点走出了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的第一步,后来的试点正是根据上海试点情况不断修订政策。因此,此次针对上海交通运输业试点方案的解析是非常必要的。 1.1.2研究意义

对中国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十大成效分析

关键词:分税制财政体制体制改革十大成效 (一)初步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均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财政经济实力迅 速增强,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加之税收结构变化滞后于经济结构的 变化,全国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支水平均较低,“两个比重”逐年下降。随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公共品供求缺口不断拉大、且显性化,财政 收入相对量的下降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及其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范围过宽的矛盾,使得各级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和县级财政一直处于“紧运行”状态。改革 开放以来地区间财政经济发展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连续实行了十几年的财 政包干制,又形成了较为明确具体、稳定的地方既得利益,加之中央财力拮据,中央政府均衡地区财政经济发展差距的能力较弱、阻力较大。由于长期计划体 制下形成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合理、不规范、不稳定的责权关系一时难以划 分清楚,也制约了财政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力度。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法制建 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作用范围及 作用方式、收支规模与结构等也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来重新定位,作 为中国政府间公共财政关系制度化表现形式的财政体制改革也应从这一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分税制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 只能采取渐进式策略,先构造起分税制的基本框架,然后在运行中再根据制约 财政体制的各种因素的变化逐步完善,以降低或“分期摊销”改革成本,减轻 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震荡。1994年推出并已运行了4年的分税制改革方案,以划分支出、划分收入、分设税务机构,实行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为主要内容,初步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分税制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很大程度上 改革了包干体制下多种体制形式并存的不规范、不统一、不协调的状况,为理 顺政府间责权关系迈出了关键一步。 (二)增强了政府财政筹资功能,明显遏制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滑的趋势 分税制主要按税种明确划分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税源,并分设国税局和地 税局两套税收征管机构,分征分管,硬化了政府间资金上解、下拨的预算约束 关系,在划定的支出责任、税源、税权范围内,各级政府当家理财、自收自支、自求平衡的压力和动力明显增强,提高了地方政府开辟财源及征税的努力程度,减少了税源流失,增强了财政的筹资功能,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大幅下滑 的势头得到了遏制,扭转了财政收入长期低于GDP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被动局面。 (三)调动了地方政府培养和开辟财源、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增强了地方财政 经济的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能力 分税制改革是按照“存量不动,增量调节”的渐进式原则推行的,原属地 方支柱财源的“两税”划作中央收入或共享收入后,采取了税收返还的形式, 确保地方既得利益不受影响。具体操作办法是,以1993年为基数,按实施分税制后地方净上划中央的数额,确定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因此,1993年 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了超常增长。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率大都在30%以上,超过

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情况报告

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情况报告 2005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市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一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有序展开,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十五”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按照市“十五”计划《纲要》的具体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要求,积极而全面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市场功能日渐增强;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方式逐步改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保障制度初步形成;计划、财政、金融、投资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行业改革开始起步;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一)农村改革成效显著 1.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截至2005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市的行政村减少115个,由原来的1286个撤并为1171个,农村税费改革总减负8006.67万元,总减负率60.66%,人均减负额44.36元。在2005年,主要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并积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将农村税费改革向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推进。 2.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善了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并支持多种所有制粮食购销企业发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重组、改造和改制步伐加快。全面启动了贵阳市粮食局局属10家国有粮食经营性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同时,在巩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进一步推进了市龙家寨粮油仓库、粑粑坳粮库、甘荫塘粮库、市油脂仓库、息烽天安粮库、清镇大兴坡国家粮库、修文驴坊国家粮库等7户粮食储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基本明确了粮食储备企业产权归属,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现代储备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粮食储备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并完成了市军粮供应站、乌当区军粮供应站、白云区军粮供应站、花溪区军粮供应站等4户军粮供应企业改革工作,基本达到了“明晰企业产权、健全监管制度、实行全省统筹、理顺财务关系、强化军供管理、保障部队供应”的军粮供应企业改革目标。 (二)国有企业和国有产权转让改革深入开展 1.积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了国有企业改制步伐 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贵阳市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有关问题的请示》,(筑府发〔2005〕53号),明确了企业在改制方式上可采取出售、引资、破产、注销、资产重组、协议转让、向管理层转让等多种方式强力推进国企改革改制;明确国企改革重组程序、重大事项管理和资产处置权限;落实部分国企改革重组缺口资金,并对粮食、交通、农业等系统的国有企业资产监管主体进行了明确。2005年全市启动国企改制147户,其中完成18户,涉及资产总额17.15亿元,涉及职工1.19万人。 2.积极推动企业资产重组、债务缩水工作 市工控公司对所属贵州高强度螺栓厂等6户企业打捆处置金融债务,支付华融公司3673万元,豁免债务21204.46万元,债务总缩水比例为82.68%;市商控公司对贵阳工业品贸易中心和贵阳万国大厦还本免息等企业债务缩水和资产重组工作,企业负债率由原来的158%降为60.7%。 3.抓住机遇,切实做好政策性破产工作 2005年审核确定我市拟关闭破产企业13户,经初步审核13户企业所涉职工人数14581人,其中在册职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及建议

财政学论文系别数学与统计学院专业名称金融学 班级学号5121233 学生姓名刘星兰 指导教师刘喆 2015年1月5日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及建议 财政体制作为确定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是政府制定和实施财 政政策的重要体制依托,并对政府职能的有效行使和政府运作效率有着深刻影 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伴随着各个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 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总体的改革取向是由集权逐步走向分权#在建国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施的是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从第一个五 年计划开始,逐步过渡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政体制。改革开放后,为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分级包干”财政体制。从 1994 年 1月 1日起,中央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 体制改革。从 1994年运行至今,分税制财政体制显现出良好的经济与政策效应,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形势 的变化,既有财政体制也显现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一、1994 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及之后的调整与规范 1994年分税制改革通过以事权划分为基础界定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范围, 按税种的归属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范围,分设国税与地税机构,建立中央对 地方的税收返还制度以及实行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妥善处理原体制补助 与上解事项,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级财政体制。1994年以后,中央依据体制运行状况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格局、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以及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等方面对分税制财政体制进行 了多次调整与规范。 1、1994年后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的主要调整与变动 (1) 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分享比例 (2) 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 (3) 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出口退税共同负担机制 (4) 成品油税费改革 (5) 其他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收入划分的调整 2、1994 年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完 善 (1) 税收返还制度的发展与规范 (2)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3) 1994年后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与规范

《宾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宾阳县黎塘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2020)

《宾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宾阳县黎塘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2020) 一、《方案》制定的背景 2018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桂办发〔2018〕29号)提出:“探索适应经济发达镇实际的财政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激发广西乡镇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自治区于2019年11月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桂财预〔2019〕203号),探索构建与经济发达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 2020年2月,中共南宁市委办公室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宾阳县黎塘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南办字(2020)13号),依托现有黎塘工业园区的产业资源,扩大黎塘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构建符合基层政权定位、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 2020年4月,县财政根据自治区财政厅下发的经济发达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以及《中共宾阳县委办公室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宾阳县黎塘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宾办字(2020)7号)精神,结合黎塘镇税源结构、收入规模、支出保障、人员情况及经济发展等情况,拟定了《宾阳县黎塘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方向、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步骤,探索建立与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相匹配、顺应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一)以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为基础,科学划分县镇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实现收入来源与支出责任相匹配。 (二)保持县镇财力格局总体稳定,黎塘镇收入实行属地征管、属地缴库原则,提高县镇共享财政收入的留存比例,新增财力及债券资金重点向黎塘镇倾斜。 (三)在核定财权和支出责任过程中,确保县镇两级“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刚性得到保障,实现平稳过渡。 (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的导向作用,完善激励政策,有效调动黎塘镇当家理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方案》在收入征管方面的规定 除全县范围内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烟草、石油、电力等行业实现的收入做为县级收入外,黎塘镇辖区范围内以及黎塘工管委所属企业(包含宾州产业园企业)实现的收入,做为镇级收入,由黎塘镇负责配合税务部门组织征管和缴库等。

第十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第十四章财政管理体制 本章目录 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新增!!) 2011新版考情 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四)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新增!!) 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 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例题·单选题2011】财政制度的核心是( )。 a.财政收入制度 b.财政支出制度 c.政府预算制度 d.国家金库制度 答案:c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 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分税制起源及改革措施

北方民族大学 公共经济学结课作业浅论分税制的起源及改革措施 学院:管理学院 姓名:大伟哥 班级:公共管理X班 学号:20099999 2011年11月11日

浅论分税制的起源及改革措施 一、分税制的历史起源 1980年代,中国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沿海省份由点到线开始全面发展经济,地方和中央采用包税制。包税制的实质是“包盈不包亏”,地方财政每年仅向中央交纳定额的财政税收,部分地方采用减免企业税收的方式,截留经济发展成果,藏富于企,加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通货膨胀,造成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中央财政陷入严重危机的现象。期间共发生过两次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借钱”的事,每次都大约是二三十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整体财政收入的比重,双双迅速下降,形成建国以来未曾出现过的“弱中央”状态。中央财力不够,国防建设、国家的基础性投入均面临严重的经费匮乏状态。分税制改革自然而然地被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1994年税制改革,又称为“分税制”改革。以朱镕基副总理为主导,刘仲藜以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财税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身份,正式开始了分税制改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税收分配制度及税收结构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大、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财税改革。 二、主要内容 概括来说,其主要内容为: 1、重整税收结构,取消一些不合理的税种(如产品税),代之以较符合市场化改革的税种,例如征收增值税和规范消费税。 2、重新划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使中央取得更大的财源。 3、为了保护个省市(特别是富有的省市)的既得利益,中央设计了一套税收返还制度。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财税制度。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分配关系的规范方法。大致作法是:按税种划分收入;中央集中必要的财力实施宏观调控;中央和地方分设税务机构,分别征税;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中央对地方收入转移支付制度。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在短期内建立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理想模式还缺乏必要条件。只能循序渐近,逐步到位。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

财政部: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财政部: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为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财政部2日发出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 财政部表示,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新机制基本建立,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加强。但是年初预算到位率低、预算执行进度慢、项目支出管理不够严等问题仍然存在。必须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一是高度重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要充分认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协调配合,建立部门责任制度,增强法治意识,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二是切实加强预算编制管理。要增强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部门预算到位率,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办理调整预算工作,强化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预算执行,提高政府投资项目预算下达的时效性,建立结余资金与预算安排衔接制度。 财政部要求,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执行中下达投资计划或提出项目资金分配方案的时间,最迟不得晚于当年10月底。预算调整申请时间一般为每年7月1日至10月底。除据实结算类项目等特殊指标外,各级财政支出预算调整指标批复的截止时间,原则上为当年11月底。属于动支预备费和财政超收收入追加支出指标的特殊项目,发文截止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原则上不得超过当年12月20日。 此外,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年初预留的投资计划应当在年度执行中及时下达,最晚于当年10月底之前全部下达,相应的支出预算于当年11月底下达完毕。项目预算需要调整的,应当按照规定要求上报审批。 三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健全预算执行管理运行机制。要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加强用款计划管理,巩固完善预算执行管理新机制,加快推行公务卡试点,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预算执行管理,积极稳妥推进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 四是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严格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管理。要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管理,严格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提高采购效率,确保采购工作质量。 五是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强化决算管理。要加强和规范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建立预算执行追踪问效制度,推进绩效考评试点,强化决算管理。 六是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转移支付制度论文摘要: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资源节约和生态补偿的财政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通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予以解决。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历经多次改革,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50—1979年实行“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1980—1993年实行“分灶吃饭”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以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1950—1979年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1979年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形成“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在这一框架下,财政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多次调整。1950年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1951—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1958年实行以收定支、几年不变的管理体制;1959—1970年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管理体制;1971—1973年实行财政收支包干管理体制;1974—1975年实行收入固定比例留成、支出包干管理体制;1976—1979年,恢复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多次变动中,高度集权始终是这一时期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二)1980—1993年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此相适应,自1980年起,在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地方财权的同时,实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8年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配体制。财政包干管理体制实施后,地方财政的地位逐年上升,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滑,到1993年已下降到22%。这一体制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中央财政所得比重较低,宏观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宏观目标的实现。二是由于不同地区财政收入水平差异较大,拉大了地区间差距。(三)1994至今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提高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1994年,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实行了分税制的重大改革。基本内容是: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收入按照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征管机构;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从1994年开始,税收返还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增长率挂钩,各地区“两税”(消费税和75%的增值税)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该地区的税收返还增长0.3%。此后,又调整了证券交易印花税在中央与地方分享的比例,调整了金融保险营业税收入划分比例。2002年进行了企业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及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分税制。 [!--empirenews.page--]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行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积极性,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总体实力显著增强。1999年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万亿元台阶,2003年、2005年又相继突破2万亿和3万亿元大关,2007年达5.13万亿元。我国人均GDP也于2006年突破2000美元大关,正向标志着全面小康水平的人均3000美元目标迈进。二是中央进行转移支付、均衡地区发展差距的能力增强。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明显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3年的22%提高到2007年54%,中央财政从东部发达地区净集中21 390亿元,对中西部地区分别净补助10 249亿元和13 891亿元。初步估算,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县的一半以上财政支出,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提供资金来源。中央财政为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分税制财政体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不少问题,需要不断完善。[1][2][3]下一页二、近几年完善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