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武盛世的历史启示

汉武盛世的历史启示

汉武盛世的历史启示
汉武盛世的历史启示

123《汉武盛世的历史启示--兼谈新闻记者的文史修养》——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培训班上的讲课(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 2008年7月19日)

我们是不是可以讲,从事新闻学的女士和先生们,应该意识到历史学有它的长处。这种长处,我对它的表述是一种大的格局,也许这么说有一点广泛。我举三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一个人有没有历史的大眼光,处理问题在历史上的影响是会不一样的。

首先一个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到北京来,带着他的随从到北京机场后,他突然对他的随从说了一句话,请你们和我隔开一段距离,我要独自站在这个历史的画面。我们就看到一个历史画面的定格。那幅画面中,周总理和尼克松两个人伸出手时,实现了越过太平洋的握手。这就体现了尼克松的眼光,这次握手是要在历史上定格载入史册的,所以他不愿别人来分享这个殊荣。

第二个是毛泽东,一个可以说他的就是一首词《沁园春·雪》,从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到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再举一个例子。1959年,国庆前期,毛泽东决定要搞一个活动,赦免了当时一大批的政治犯,这个是怎么来的。如果有人说起来,可能会说这是向西方学习来的。根据我们对毛泽东主席知识结构的了解,当时西方搞特赦的活动,有关的理论背景是很有限的,毛泽东借鉴了一些历史的背景来做。这样搞的经验,是一个社会公民的转变,并且让社会的人意识到新政权的信心之强,凝聚力之大,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毛

泽东主席的历史感悟,对于他所做出的决定是很有作用的。

我还想举一个连战的例子。连战前几年到大陆来去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的时候,我们都知道那是中国对外宣传和旅游的窗口,很多外国知名人士都要去那里题词,很多人都在歌颂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当时的连战作为国民党的主席去参观的时候,他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题词,写的是游秦冢而悯万民。他对着秦始皇这样一个奇迹的时候,不是去歌功颂德,而想到的是要怜悯当时的百姓。要建设这样的项目,老百姓的付出是非常之大。我本人看了连战这句话的时候对他的敬意是油然而生。这是我想借着三位大人物的言行来说明一个意思,有没有一种历史的眼光,对一个人的视野会有重大的影响。

我觉得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有你们的专业,在这方面我是一无所知,但是如果说从业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有意识地掌握一点文史知识,必定对大家的工作有所推进,人情世故是掌握为人、为学、为政之道。这对各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或许会有所作用,古人有句话叫做人情练达皆学问。比如说一些事业比较成功的人士有一个特征:慎言,说话很谨慎。在学术上肯定是各有秉承,我想讲慎言这个问题,这是了解中国文化比较多的人做的一种选择,如果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得到更多展示自己才干的机会,慎言还是非常重要的。类似这样慎言的事情,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体系中,我们可以列举很多。

还有一句话,就是了解人心,我们才能做好所有的事情。在我今晚向大家做报告的内容里面有一部分也涉及到怎样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怎么用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来处理好人际关系,在座的各位对

这部分也会感兴趣。在这个题目之下,我想还借着这个机会,讲一个或许各位感兴趣的话题,就是中国有句话就是忠厚传家远。一个人忠厚一点,不仅他自己得利,子孙也受益。现在的现实更多是什么?就是人走茶凉。大家看一下目前社会的演变趋势,恐怕忠厚传家远的传统对我们人生的影响还是会存在。比如有个人在单位供职,这个单位的老领导卸任,按照人走茶凉的原则,很多人对前领导不会那么恭敬,这种情况被有些人视为当然。如果是一个人情世故比较通达的领导,他会怎么感觉?他会感觉对原来领导不尊重的人,可能将来也会这样对我。

《汉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的一位丞相,叫车千秋。这位丞相的儿子当一个县令,当车千秋病故之后,他意识到父亲逝世之后,他失去了靠山,于是他不敢再工作了。这个事情传开之后,当时朝廷的一号重臣,专门给当时的卫太傅写了一封信,老丞相刚去世,他的儿子就离开你,别人会怎么想你?我们在处理人情世故的时候可以从古人那多学一点东西。

第五,文史对各位至少有一种作用,就是技能作用。把文学的知识、史学的知识学到手,从做好宣传报道,乃至于更大的事业方面都会产生一些有利的影响。那么怎样学呢?给大家提一个建议,如果在座的各位对文史知识感兴趣。第一就是自学,第二是学经典,第三是读名作,第四是持之以恒地努力。所谓的自学,我相信在座的自学能力肯定是特别强的,要学什么呢?要学中国的传统经典著作,再一个读现在的名家名作。因为我们现在的出版物太多了,如果对所读的书

不加以选择的话,恐怕不止是浪费时间的问题。因此学什么,各位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还要持之以恒地学才能够学到手。以上这几句话是我今晚向大家做汇报的副标题的内容,现在我开始正式进入主标题的内容,汉武盛世的历史启示。

汉武帝在位一共53年的时间,占了西汉时期的四分之一。这也是西汉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对这个时代,对汉武帝这个人自古至今都有很多的人发表很多的评论。我现在由近及远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讲一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能够进入毛泽东视野的,进入评判范围的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民国时期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对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他提出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例子是汉高祖刘邦,另外一个是千古之帝王,讲的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在评论西汉皇帝的时候,说汉高祖拨乱反正,这是汉高祖的功劳。汉文帝和汉景帝是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社会得以休息和发展,这是他的功劳。说到汉武帝的评价,就是四个字,雄才大略这么一个评语。他对汉武帝雄才大略又进一步地说明,用八个字外攘四夷,内兼治理。这是汉代的人对汉武帝的评论。我们再来看一下汉武帝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评价汉武帝的?和汉武帝同时的一位文学家司马相如对汉武帝非常推崇,他针对汉武帝本人所发出的一个歌功颂德的说法,就是汉武帝是一个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建立了不同凡响的功业。

我们再看一下汉武帝对自己的历史地位是怎么评价?到了他的晚年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讲到他为什么要做那么多的事情,说了这么

几句话。因为西汉开国以后,整个国家形势都是处在百废俱兴的局面,能够把事情维持着做下来就算不错了,再加上周边有少数民族的入侵,所以他说了,如果我当政之后,不改变这种制度,后世的子孙就没有依据的制度。说明汉武帝本人对西汉之前政权的建设是很不以为然的,他要给自己的子孙留一份财产。对此我们可以想得到汉武帝本人是充满了雄心壮志的人,是愿意做大事业的人,更是愿意把自己的事业留给后世子孙做永久基业的人。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愿意用这么几句话对汉武帝做一个概括。这是一个奋发有为的时代,这是一个垂范励志的时代,这是一个开创历史的时代,这是一个在政治光环下隐含着社会危机的时代。我刚才说的四句话,其中第一句话,由于今天的时间关系所包含的内容可能无法展开。在汉武帝之前的中国历史,不管有多少历史上的辉煌,但是总被局限于东亚,并没有和世界的发展接轨。汉武帝则不然,通过推行对外交流,当然这样的交流往往包含有军事防御的因素在内,他用了很多的方式,使得汉代的中国走向了中国,特别是西方的古罗马帝国实现了中西方两大文明的对接。最有名的一个事件,就是张骞出使西域而使得丝绸之路的开通,这是中国重大的历史事件,从此中国被纳入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轨道之内,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咱们这里讲汉武帝时代的总体评价。如果要讲下一个题目,我想说的就是汉武帝继位之初面临的形势,为什么要讲这个?我们第一个想法,讨论一个历史人物,不管他的功过还是影响,看他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是面临什么局面,告别历史舞台的时候又是什么局面,通过

这样的对比我们才能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再一个要有这样的视角,一个治国的政策也好,或者思路也好,没有一成不变地说是对还是错这样的判断。所谓的思想,对错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和当时的历史现实是否相适应,是否相符合,这才是我们判断历史人物,甚至是从历史人物借鉴一些现实的启迪应有的一种方法,考虑问题的一个角度。

我们看一下汉武帝继位之初面临的一个局面,他继承的是汉文帝所有的历史遗产。它就是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世,他们留给汉武帝有两个方面。积极的方面表现在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武帝继位之初,是国家比较富裕的时代。比如有的历史学家评论说,一个国家是否强大,无非是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家仓库里所积累的货币之多,另一个是粮食的库存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导致国家粮库的粮食都容纳不下而腐朽,没办法吃。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在一个农业的国家里就是两个指标,一个是国家有没有钱,另一个就是有多少粮。当时的老百姓也很富有。比如说明天要参加集会,当时骑着驽马出席都感觉没有面子,一定要骑着好马。想想看汉高祖的时候,经济是一片破败,很落后,战斗持续了五年之久。当时皇帝找不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给他驾车,大臣更惨了,要上朝的时候找不到马来拉车,只好找一头老牛来拉车。经过60年的文景之治,从破败到繁荣,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发展的时代之一。所以汉武帝的家底是很好的。

由于西汉前期这几位皇帝推行了一些得人心的制度,包括废除了一些旧的立法,当时汉家政权很得人心。但是汉武帝接受文景之治给

他的遗产中,也有负面的遗产,对外对内的控制能力都很弱。对内表现在对达官贵人的控制能力很弱,对社会上、政治上的秩序都没有实现自上而下的有效统治。比如地方豪强游侠等等都成为中央政府很难控制的力量。对外综合国力方面就更是一个弱势地位,特别是面对着北方势力正在鼎盛时期的匈奴。匈奴不断向中原入侵,另一方面西汉开国之后,意识到开展大规模战争所必须的军事力量不足,不敢和匈奴开战,当时的统治者也推行这种政策不愿意和匈奴开战。

西汉开国之后,特别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的政策,能够让一个社会很快地稳定,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能够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但是它却无法把这个国家推向一个鼎盛的时代。也就是说,汉文帝、汉景帝的政策,如果说好的话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局面,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假如汉武帝的时代依然按照他的父亲留给他的方式去统治,这个国家还是不会实现真正的强大。也就是说,时代不同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应该有所改变。到了西汉汉武帝的时代,是一个时代需要改革的历史时期。最早敏锐感受到这个时代变化的到来,希望当政者推行变革就是汉代的儒宗董仲舒,他在献给汉武帝的对策里写了这么几句话,关键的词就是更化。翻译过来更化最恰当的对应词就是改革。这话的大意是这样的,形势到了改革的时候,如果不推行改革,即便在位的人是非常英明伟大的人,这样国家也不可能实现天下大治。汉家一直想把国家治理好,原因就是在于应该改革的时候没有改革。董仲舒的话讲得非常好,他让我们看到,汉武帝继位的时候和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不一样,如果他再沿用以前

的政策,这个国家必然会走向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他的有为,只有在汉武帝的时代才是正确的,假如把他做的事提前几十年来做,必定要使得国家走向败亡。

这是我说的题目的着眼点所在,要了解汉武帝在做事之前的根基是什么,凭借是什么,更要让我们意识到一个思想的正确与否,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评价标准,而只能看是否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形势契合,这是我的用意之所在。

接着我讲第二个问题,我讲的都是汉武帝之所以称它是有为的时代,称他是雄才大略之主的原因。现在所讲的都是比较重要的改革内容。第一要说的就是汉武帝这个时代建立了国家统一的意识形态,换句话说他把儒学从先秦时期的诸子之学,提高到了国家主导思想的历史地位上来。其实类似的做法,或者这种努力并不是从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之前秦始皇也想这么做,秦始皇要提升法家学说,读韩非子书的时候,他很感慨,说不能与这样的人共有。后来他知道韩非子还在人世,想方设法把韩非子请到身边,虽然最后韩非子被秦朝所害。秦始皇也做了确实的努力,但是这个努力是非常地愚蠢,具体的作用就是焚书坑儒,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存在很多的对立。秦始皇推行法家的思想,更多的拿来论证君主专政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而对儒家讲的一些带有古代民族色彩的话语秦始皇是很不高兴的,所以用暴力的手段来镇压儒家学说,来抬高法家的地位。焚书坑儒之后,这一批读书人和秦始皇离心离德,以不同的方式投入了反秦的大起义之中,所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被后人不断嘲笑的。

而汉武帝比秦始皇要高明得多,他主要是这样,一是靠垄断教育,垄断仕途这种方式来提高儒学的地位。首先建一个太学,在太学内请人来讲课,当时称之为博士观。这个标准就要精通儒家的五经,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到太学来讲课,意味着你的学问非常好,有资格给读书人来上课,这和以前的局面不一样了。战国的时代也有博士,但是不属于儒家的阵营,到了汉武帝兴办太学的时候,在太学里能够上课就只有儒家这一类人。另外,太学里面的教材,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材,规定只能是儒家的五经,学生当时称之为博士弟子,到东汉时期改称为太学生。学生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每年要考试一次,成绩好的可以授官,成绩最好的可以做皇帝身边的随从叫郎官,相当于国家主席今天的秘书,这个职务在仕途里来说是非常好的途径,你在皇帝身边,你的才华可以得到皇帝的认可,这样一来升迁之路就非常通达。另外成绩稍差的可以做文学一类的官,相当于教育局的科长这样的位置。朝廷用这样的方法向世人显示这样的政策,国家没有用行政命令的手段禁止天下人去读其他的书,但是你读其他学派的书,学得再好也得不到官位,所以自古至今有一个通例,把读书和做官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特别有效。只要你读我这个,我可以让你参加公务员考试,可以做官,所以这一点上汉武帝比秦始皇高明得多,他不并强令禁止,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诱惑。

看看在官场的人,汉武帝如何诱导他们进一步学儒家经典的?就是在官场里面提倡使用儒家语言说话,比如你回答我的问题,要用儒家经典《春秋》来回答,不可以按以前的方式来回答。这样官场的人

为了争得一席发言的地位,也要学儒家。所以我们看有些六十多岁的还没有当官,为了爬进官场也要去学儒家,所以进入官场的人要学着说当时官场所流行的语言。

第三我还想讲一个汉武帝提升儒学的法律地位,把它置于国家法律之上,汉朝本来有法律,官员判案的时候要按国家的法律来判案,从汉武帝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很意思的现象,叫经义断狱,不是用法律来判案,而是依据儒家的经典来判案。一个案子发生之后该怎么判,如果出现了儒家的经典和国法不一致的情况下,是用国法还是用儒家经典,汉朝地方官宁可把国法置于一边,也要按儒家经典来判案。我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借此让大家理解随着儒学独尊地位的奠定,有了这样的现象。我指就是复仇案件的审理。有人受害,那他的血亲要给被害者报仇去,这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一个氏族的成员被另外一个氏族的成员害了,被害者的氏族成员有给他报仇的义务。进入了国家阶段,正确的逻辑是国家不允许民间私下复仇,因为那就意味着国家的正常法律尊严受到了挑战。到了汉代,讲究儒学独尊,当时主要受尊崇就是“公羊学派”,就是重视伦理关系的重要。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对于血亲复仇有了很高的理论性。大家可能不怎么知道“公羊学派”,但是很多人都熟悉一句话,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都是公羊学派的理论。

正因为如此汉代有了复仇行为的大量滋生。当时的官员要按照国家的要求提高儒学的社会地位,就要按照儒学的强调血亲,复仇大义来做事,所以在处理这样的案例时候,官员是对于复仇者给予各种庇

护的。我把复仇事件讲述一下,一个人被他的仇家所杀,受害者的儿子还小,儿子为了避免受到仇家的迫害,就流亡到外地去了,几年后他回来了,要向这个杀父的仇人复仇了,那个复仇不是秘密的,而是公开的,一般是发一封信。后来复仇者把仇人的首级砍下来,到父亲的坟墓前告慰父亲的亡灵,随后提着仇人的首级去官府自首。这太守说,你为父亲杀人是孝子,我怎么能惩治你呢?这个地方官把这个案子直接报给中央,然后说孝子杀人是为了复仇,复仇是神圣的,我不能处罚他。但是没有处罚他,我的行为也不正确,因为是对国法的渎职,所以我辞职了。于是他就走人了,这个官走之前还做一件事,把那个孝子放了。国法已经实现了,你可以走了,而且还对他说,你走不走,不走我就自杀在你面前。于是官员走了,孝子放了,这件事还没有结束。这个公员以辞职的行为对国法负责,但是这样的好官哪能让他辞职呢?后来他又回来继续做官,这样就成为一个官场的潜规则,包括前面孝子的自投牢狱,还包括官员的辞职,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场官场的游戏而已,所以杀人的照常杀人,罢官的人照常升官。只有一条大家知道的,宁可违反国法不可违反国家经典。

所以儒家经典的社会地位确实越来越高,汉武帝没有采取暴力的手段却有效地把儒家的地位给提高了。我还想给大家简单说另外一个意思,汉武帝搞独尊儒术,是否像有些人理解的,罢黜百家把其他的学问都排除在外?罢黜百家那是董仲舒的建议,他作为一个儒家的思想家,希望借助国家的力量把其他的力量给排斥下去,但是汉武帝有他的高明之处。他不是一个思想家,是一个政治家,他对学派的态度

是实用的,哪一种学派对我有用我就用,不仅是儒家有用,其他的学派有用我就借用它。比如说法家的学术。表面上汉武帝独尊儒术,但是法家的那些治民、治国之术,依然得到了沿用。之后的汉宣帝把这个给点破了,他对自己的太子,也就是汉元帝很不满意。汉元帝是一个独尊儒术的人,结果汉宣帝就批评自己的太子,翻译过来意思就是,从汉武帝时期所开创的政策,就是外儒内法。这是中国很多通晓国家之道的皇帝历来奉行不悖的奥妙。

这是我给大家讲的汉武帝时期的社会变革,也就是确立了儒学在社会上的尊崇地位,从而结束了此前推行无为政策的局面,开创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思想原则,这是第一个重要的原则。第二就是讲到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实力这样的题目,这是中央对地方经常遇到的问题。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如何分配和分割,中央权力过大,出现过度的君主集权对国家不是一件好事,反过来地方的权力扩大,地方也容易叛乱。

在西汉的开初,汉高祖搞一个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行制的制度,在地方上受封的国王有较高的实权,中央和王国的关系协调不好的话会出现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汉文帝叛乱,那是一次震动朝廷的叛乱,三个月的时间才被压制下去。如果处理不当西汉的政权就有可能被瓦解,所以汉武帝要想办法削弱地方的权利,削弱地方的权力应该怎么做?汉武帝做很多的事情,为了达到一个目的,经常是用两种手段。一种是建设,另外一种是特殊的手段希望能在短期之内能得到效果。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这方面比他的祖父高明得多,汉景帝

没有做好准备就做了削藩的政策。汉武帝比他高明,我就举几个例子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借着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甚至是还有道德垂范作用的做法。

第一就是推恩令,这个法令是由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名士提供的,汉武帝是非常聪明的人,这个名士一提,他就明白这个建议的高明在什么地方。在推恩令推广之前,诸侯王的国位传承,王子继承国王的全部的利益和封号。汉武帝不想这样的局面延续,他想做的是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推恩令的内容是诸侯国的国王在有生之年,先把他的王国做了安排,预先立了一位太子,继承的是王国的国位和大部分的领土,要把其他的儿子列为侯,侯的级别相当于县这级,王的级别相当于郡这一级。规定要把你其他的儿子列为侯,国王没有权力把你的儿子任命为侯,你要报给中央,新建的侯国领土从哪里来?来自他父亲,皇帝一旦批准了某个人侯国的封号,这个侯国就从原来领属的关系下被割裂出来,归属于朝廷来领导。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办法,表面看起来是血缘关系的重要,有好处大家要分享,不能独吞。这样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很快就把一个王国给四分五裂了,正常的情况,一位诸侯王往往有几个儿子,原来的王国领土不管有多大,只要经过一番的推恩,这个王国就被分裂为许多的侯国,就归属于中央的领导了。假如有的王国不想怎么做,抗命怎么样?绝对不成,这个决定不单朝廷不允许,而且要发生内讧。因为国王的其他儿子都特别赞成朝廷的政令,如果其他的王国都照着做了,我的父亲不这么做,非要把皇位传给皇太子,肯定就要造反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总是为分家打得不亦

乐乎。王国的其他公子都不允许自己的父亲抗拒推恩令,这样就很快把王国割裂得四分五裂,再也没有能力和中央王朝分庭抗礼,也没有能力在举兵反抗了。

再举一个汉武帝收拾诸侯王的法令,根据中国的传统法令,叫做君子不党。所以结党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汉武帝推出一个“阿党法”,一旦某个人被判了讹党之罪,就被下狱。这是为了一类重要官员来设的,就是傅与相。傅是对国王进行正确教导的,相的使命是帮国王行使国家事务的。从体制上它是诸侯王的两个下属,是王国官员体系中地位最重要的两个官,在阿党法推行之前,地方的傅和相会帮助国王实实在在来治理王国。这个法令颁布之后,对于在王国担任傅和相的官员而言,为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把诸侯王置身于自己的严格控制之下,如果诸侯王犯了错误,而傅和相没有察觉到,朝廷会按阿党之法给予傅和相进行严惩。因此他们会把监视诸侯王的一言一行当成首要的任务,和诸侯王的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前是诸侯王的下官,现在他们反而要监视诸侯王的一举一动。

汉武帝的后期往往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个诸侯王如果有劣迹,朝廷也有觉察,朝廷这时候新任命了傅和相,这时候犯了错误的诸侯王已经先行自杀,他有了罪自杀了,他的王国可以保全。假如他自己不自杀,让新来的官员查出来,这个王国就要被取消,他的妻子和儿子都要受到严惩。由此我们想到,汉武帝时期用了种种的方法使得诸侯王的日子很不好过,领土越来越小,甚至自己的人身活动范围都处在朝廷派来官员的严密监视之下,真是了无生趣,所以诸侯王做大的问

题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汉武帝是怎么收拾游侠的,从战国到西汉社会有一种特殊的人物就是游侠,他们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威望,因为他们能够替天行道,官府管不了的事情他们都能管,这些人往往在民间有很高的声誉。大家看司马迁写的《游侠列传》,给予游侠很大程度的歌颂,做了好事不留名,有点无名英雄的意思。一批游侠势力的存在是当时很突出的社会现象,但对于当政者而言却不能容忍这部分人的存在,所以汉武帝就有意识地整肃这个地方力量。先讲一下汉武帝对最大游侠郭节的处治,他是西汉时期的第一游侠,它的追随者很多,当时一部分社会恶霸不允许有人对郭大侠有任何的批评意见,有人发表了批评的意见,就有人替他出面进行料理,往往批评他的人舌头就被割了。当时汉朝有一种制度,把天下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关东,一个关西,以函谷关为界,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朝廷觉得不太好控制,所以关东资产达到多少以上的人要去关西。实际上想借这样让豪强割裂他与地方上的联系,并借此削弱他的力量,结果迁西上面也有郭节的名字。有人提出郭节的资产没有达到一定的资产,汉武帝很火,因为这句话是当时的大将军说的,所以他一定要把郭节弄到关西去。关西有郭节的仇家,恰恰这个时候,郭节有一件事情受到牵连,被政府控制了起来,失去了人身自由,那位仇家没有找到郭节的时候,就已经被人杀死了。这时候朝廷在讨论如何处理郭节,说那个人的被杀郭节不知情,应该不是他所为。汉武帝说,郭节没有发杀人的命令,就有人帮他杀人,更要把他杀了,西汉的第一大游侠就这样被汉武帝杀

了,所以汉武帝不允许天下有大盛名的游侠存在。

这是对郭节一人的特殊说法,我们再来看一下汉武帝对其他游侠是怎么处理的。因为游侠在地方上有很多的眼线,很多的追随者,所以要指望国家实现正常的法律来治这批游侠,是很难奏效的。大家想想当时宋江是一个县的押司,当时知道朝廷要逮捕晁天王的时候,他就送了一个信,叫他快走,所以朝廷找不到这个人。因此汉武帝叫一批特殊的人去办那些国家办不了的案子,就是酷吏。他们和一般的司法官员的办案指导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司法官员办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而这批酷吏办案态度非常地明确,就是按皇帝的旨意来办。如果他发现皇帝不想惩罚他,酷吏在办案的时候就可以轻而易举把他给释放。酷吏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布周,当时他做到最高地位是司法长官,有人骂他,你怎么不按照国家的法律来做,只是一味地按照皇帝的旨意?他回了一句话,说你别犯傻了,书呆子一个,皇帝定的就是现行的法律和旨意。所以酷吏办案可以把国法置于不顾,这些人受到汉武帝的指令,非常清楚皇帝是让我去杀人,所以上任之前要了解那里的情况,有什么游侠,住在什么地方,带自己的武装力量,不是当地的人。一到那个地方先把豪侠给抓起来,有的时候还履行一下上报的程序,有的时候抓起来就杀,应该说汉武帝对社会力量的控制很有效,但是这里面也有残酷的血腥手段。

所以在讲到汉武帝为了控制地方势力所采取的措施,对诸侯王,对地方豪强的影响,汉武帝是一个十分令人可畏的统治者。按照汉武帝的一贯集权思路,把权力收回之后是如何分配的呢?汉武帝把权力

完全收归到自己的手中,强化皇权,削弱相权。西汉时期的丞相有很大的地位,是有实权的,但是这是汉武帝不乐见的,所以他要打破这样的局面。

当时有一位丞相叫田汾,他的权力很大,按照当时的丞相制度,可以向皇帝推荐人做官,可以把从来没有做过官的平民一下子任命到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员。有一次,丞相田汾跟汉武帝谈任命的名单,从早上谈起,到了傍晚还没有谈完,因为当时任命官员皇帝一定要批准。当时汉武帝急了,觉得他没完没了,站起来说,你说完了,我本人也要任命几个官,围绕着用人的权力,皇帝和丞相之间产生了矛盾。汉武帝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他是一个集权极强的皇帝,他要收拾这种局面,于是两手并用,一手是制度建设,另外一手用特殊的手段让朝廷的百官知道谁是真正有权力的人。汉武帝新设一个制度,重新建立一个决策圈子。西汉时期的丞相为什么实权很重?有决策权,很多的要务是由丞相来决策。到了汉武帝的时期,就搞了另外一套班子,这班子被定义为中朝,本来是不存在中朝和外朝的区别。所谓中朝就是以御史大夫为代表的官员,皇帝用了一个办法,让原来的御史大夫排除到朝廷之外,提用了一批新人,都是皇帝身边的文学家,文笔很好,口才很好,他们有政治抱负,不想单纯做一个文人,皇帝正好利用他们的心态来收拾丞相。汉武帝用了这么一个办法来建立一个新的决策圈子,遇到国家的重要事务,汉武帝悄悄地就和这批文学侍从之臣打招呼,其中就包括司马相如、东方朔等在内。汉武帝在上朝的时候,突然对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让他们提一个方案,丞相们有

现场的经验,但是他们没有得到事先的告知,不见得有这批文人说得好,尤其是这些丞相的现场表达比较差,所以就出现这样的局面。百官提出的预案,皇帝身边的文人纷纷发言,把这个议案批得体无完肤。这样的事情一次一次发生,原来皇帝的秘书早有准备,所以大家就不发言了,你们有什么决策就拿出来吧。等丞相发现问题的时候晚了,朝廷的大权已经落入了另外一个班子之手。但是汉武帝知道光靠这些文人不行,他也挑一些有能力又听话的大臣们加入这个班子,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就是司马大将军,后来汉武帝的后期朝廷第一重臣已经不是丞相,而是司马大将军。

汉武帝还采取一种特殊的手段,就是杀人的手段。丞相不是在百官中地位很高吗?那汉武帝就采取这种残酷的暴力手段,找个机会就把丞相和御史大夫给杀了。汉武帝到中晚年杀了五位丞相,杀了六位御史大夫,杀了几个之后,百官明白了,别看丞相排在百官之前,但是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大家明白要听皇帝的话,皇帝是唯一的主宰。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位丞相叫公孙贺,是一员大将。百官推举他做丞相,皇帝也同意了,但是公孙贺苦苦哀求皇帝不要让他做丞相。皇帝拂袖而去,说已成定局。此时公孙贺还在哭,他的同事劝他,他说我当了这个官就危险了,在他之前有好几位丞相被杀。他当了丞相之后特别地听话,皇帝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皇帝让我在哪签字就在哪签字,就这样他当了一段时间的丞相,没出事,但是他的儿子出事了,结果全家入狱,被灭了三族。刚才说这个公孙贺苦苦地哀求汉武帝的场景,可想而知丞相在汉武帝时期还有什么威严?

接着说第四方面的改革,就是用人方面的改革。任何一个时代要想把政治搞好,实现国家的治理和鼎盛,一定要注重官吏队伍的建设。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来做官,再一个已经进入官场的人如何实施有效的约束,也就是监察和奖惩。从汉武帝之前,没有建立一条有效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最主要是靠军功贵族和对他们后世子孙的照顾,另外家中资产多的就做官。做到中高级的官以后,朝廷可以允许他们每三年推荐自己的子弟来做官,这是一种变相的贵族世袭。在汉武帝的时代他建立了一个有效选官的制度,就是察举的制度。地方要按朝廷的数额给朝廷举荐人才,一个郡有两个推荐的名额,当时全国共有440个官推荐上去。这成为汉武帝时期和以后取官的主要渠道,改变了以前选官没有合法渠道的做法。汉武帝有一年发现有一个郡国没有一个人来推荐,非常恼火,对这个事情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按大不敬的做法给予处罚。大家想想汉武帝下手够狠的,他规定地方官必须要推荐人才,不推荐的话要法办。后来发现有个毛病,举荐的和被举荐的会形成一个党派的力量,汉武帝又规定,比如我在朝廷里做官,举荐另外一个人来做官,如果他腐败被查处,自己也要受处罚,不单说那个人要出事,我也要受连累。这样一来有个什么作用?你要举荐的人才,一定要举好人,举有能力的人,如果你举一个腐败无能的人来做官,自己也会倒霉,这是汉武帝在建立一个正常的选官制度方面做的一件事情。

同样还建立一种制度,就是可以礼聘一部分有威望的人来担任官员。讲到这儿,有一个是大家很熟知的就是司马相如,他写赋很有名,

一篇《子虚赋》很有名,汉武帝看到了,感叹没有福气跟这个人同处一个时代。这时候有个狗监,狗监就是专门养狗的,他和司马相如是老乡,马上就说这个是我老乡写的,于是司马相如马上被皇帝召进宫来做官了。我再举一个例子,汉代的政治比较开明,所有天下臣民都可以对皇帝上书,可以提建设性的意见,提批评性的意见。如果觉得你有道理,皇帝会召你入宫谈。汉武帝时期特别喜欢这种方式,一度出现一年之内有几千人给皇帝上书,结果有的人还真是用这样的途径做了朝廷的大官。比如之前说的祖父堰,还有一个叫朱买臣,这个人好大岁数都碌碌无为,他的妻子不甘心跟他离了婚,后来这个人就给皇帝上书,皇帝感觉他有点本事,就召他做了官。有一次机会两人又深谈了一次,汉武帝一高兴就让他回到他的家乡去做太守,他的前妻知道了以后,非常惭愧地自杀了。像祖父堰给皇帝上书的时候,是上午祖父堰把自己的上书交到了一个指定的地点,那里有一个官署,到了当天的晚上汉武帝召见了祖父堰等三人,他觉得祖父堰等三人的语言很有见地,他对他们说,你们之前在哪呢?为什么直到现在我才见到你们,于是汉武帝都把他们给重用了。当然上书要做官的人也很多,里面也有一部分没有知识,没有才干的人,汉武帝对这批人做出判断,有许多给予惩罚。汉武帝既有制度化的建设,又有特殊的用人手段,所以史书在说汉武帝用人的时候一再肯定,他是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探险家甚至是音乐家,出了一大批一流的人才,原因何在?用汉武帝的话,人才何时没有,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人赏识。

也有人对汉武帝的用人表示不满,不满是怎么表示的?说陛下用

初中历史启示认识篇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启示认识篇 1.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认识 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得以实现,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一个表现,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显示了新中国有能力解决历史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说明新中国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首位。 2.黄继光与邱少云的精神 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我们要树立保家卫国,振兴民族的自信心,要树立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立场为祖国奋发学习争先的信念。 3.土地改革的认识 中国农民两千年来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农民才能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4.“一五”计划所取得成就的感想 一五期间我国之所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要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要发愤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5.对振兴东北老基地的感想或建议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相适应的政策,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旧企业进行改造和翻新;对旧厂的资本运作,所有制形式,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都进行改革。6.对农业合作化的看法。 农业合作化是必要的,但合作必须根据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结合农民的思想认识,循序渐进,追求发展,凭主观搞瞎指挥,势必损害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生产。 7.对1958年总路线的认识 从主观上讲,它反映了人民普遍的良好愿望,从客观上讲,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实际上是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使左倾思想更加膨胀。 8.如何看待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与现实相比,你得到怎么样启示? 这些失误后来成为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训,成为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9.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人的优秀品质。 他们的爱国家义精神,艰苦创业,勤俭企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0.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出现挫折与失误的认识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11.刘少奇冤案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启示 民主和法制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公民权利的重要保障,要想避免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我们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12.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与启示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逐步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阶级斗争虽仍存在,但绝不可扩大化;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健全民主与法制;必须把保持政治上的安全团结放在十分重要的

历史事件的启示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①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②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③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④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革的启示: ①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②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③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④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⑤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思想解放的启示:1、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思想解放推动政治运动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世界大战的启示:1、珍爱和平,反对战争;2、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3、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4、国与国之间应和平相处,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5、战争客观上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启示:启示: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2、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每个国家都应该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3、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带来了如战争、环境、资源消耗、高科技犯罪等消极影响;4、青少年应该自觉履行历史使命,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国家民族振兴做贡献。 国家建设道路探索的启示: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发展经济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4、弱国无外交。我们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的历史性成就和经验启示

新的历史性成就和经验启示 —学习十八大对十年奋斗历程的基本总结 党的十八大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奋斗历程作了基本总结,指出:“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学习贯彻大会精神,应加深对这些重要判断和评价的理解。 一、不平凡的执政历程和突出成就 综观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是“很不平凡的十年”。在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特别是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五年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突出表现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上述十大“突出成就”,在总体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不仅是对十七大以来党的执政成就的高度总结,也是对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成就的高度提炼。十年来,由于党和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发生了新的深刻性历史变迁,“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

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

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几千年的国防史为我们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和平而战。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不可欺凌、不可战胜的。纵观中国国防历史的种种历程,前人留给了我们太多重要而有意义的启示。现我总结如下: (一)、国防强大的基础是经济实力的强大 建设强大的国防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国家想要发展,不被外界威胁而自强,则必须强大自己的国防。国防强大的基础体现在于国家的经济实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军事思想家就提出了“富国强兵”的重要思想。从秦到清,这一思想在各个朝代的前期都得以贯彻实施,统治者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促迸了经济的发展,所以秦有统一六国的大业,唐有贞观之治,清有康乾盛世,这些都是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的结果。相反,各个朝代的衰败、更替,大多是其末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所导致的。在这一点上,现代国防与古代国防具有极大的共同性,所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方针,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这一高瞻远瞩的策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只有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才能保证国防无坚不摧、固若金汤。 (二)、坚持党的领导和建立一支忠于国家、人民的现代化军队是建立强大国防的根本保证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有一个睿智的领导核心和一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军队。历史上,凡是兴盛的朝代,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外,统治者大都雄才伟略、足智多谋,实行比较开明的治国之策,并拥有一支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的军队。现代的中国,没有了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却有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们一步一步地领导策划,国家才一步一步走向发达、富强。 (三)、人民群众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前提与关键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团结就是力量”。国家军民上下团结,民族友爱互助,是一个国家自强的根本,是国防力量的源泉,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才能共同抵御外敌,让所有侵略者望而生畏。 漫漫五千年,留下多少中国人民的智慧成果。观古如鉴今,考察国防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得到启示,是研究当代中国国防、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九年级历史重大事件认识及启示

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 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 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启示:(1)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2)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4)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应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合作 为祖国统一大业和民族振兴做贡献;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诫日本“历史不能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敢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 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 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的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光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的安危、深入虎 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 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 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 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湾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势力逆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的长期奋斗;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 林,应善于学习和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 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 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国6 [摘要]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所走过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败下去,反而更加兴盛。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是具有实践性的。它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正确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与时俱进实践实事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正文] 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于童年时代:他才刚刚发展。 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萨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这就是它的实践性、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要使自己能够承担和履行并且始终能够承担和履行这一职能、使命,就必须能够随着历史条件和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而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马克思主义能够发展,首先在于它是科学,是真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的基本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还在于它的开放性。其实,一切科学、真理都是开放的。它能够吸收来自现实实践、来自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1845年以前,马克思研究的主题主要是作为“类”的人的解放和自由问题,也就是理想人性的实现问题。 1845年以后,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主题和理论前提发生了转换,那就是着重研究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也就是研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研究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的社会历史条件。换言之,1845年以后,马克思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主要就是以现实的人、历史的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历史唯物主义,其理论前提主要是现实的人、处在现实生活过程和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关注的主要是现实的人性和历史变化了的人性。这种研究主题和重点的转移,是与时俱进的一种形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恰逢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转折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再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本主义积聚和集中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向以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过渡。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来临。面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1}。 列宁勇敢地迎接了挑战,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深刻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已经内在地决定,它总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在与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的结合中、在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的结合中,对时代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列宁主义就是这一时代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针对当时标榜为“新思潮”的各种唯心主义理论,以及针对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和歪曲,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重要著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针对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谬误,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发展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列宁还周详地阐明了辩证法要素,揭示了辩证法的

国防历史的启示

国防历史的启示 数千年的国防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国防的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只有良好的政治才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并吞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

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于晚清都是如此。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 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的教训最为深刻,经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最新初中历史重要历史事件认识及启示归纳汇总

最新初中历史重要历史事件认识及启示归纳汇总 1、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或问:近代屈辱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富民强,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不会重蹈覆辙,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学生就要认真学习,掌握文化科学知识。 2、关于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史,你有什么感想? 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的统治腐败,国力衰落,屡遭列强侵略,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今天的中国就要不断的改革和开放,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3、你对南京大屠杀的感想是什么? (1)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2)我们要勿忘国耻,更要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强大而奋斗。(3)当今社会,我们仍要提防军国主义的复活,争取世界和平。 4、怎样才能制止战争? (1)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2)中国:要想避免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我们就要提高综合国力,发展现代化的国

防;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和平取代战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对外关系。)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全世界人民什么启迪? (1)二战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维护它,热爱和平,不让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2)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在挑战面前,全世界人民必须联合起来,才能赢得胜利。(3)所有国家都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加强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我们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6、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应如何应对当今局势)? 努力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7、近年来,在国际社会发生危难之时,常能看到中国的身影,说明了什么?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在提高;中国积极履行职责,帮助其他国家,体现了大国风范。 8、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的历史事件有哪些?你从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特点:中国的近代化与挽救民族危亡相合;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学习的过程从学习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历史事

几个历史故事给我们的启迪

几个历史故事给我们的启迪 眼光决定生死 春秋时,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曹僖氏是有名的贤内助。有一年,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曹国寻求避难,曹国的大臣不仅拒绝了他,还处处为难他。唯独曹僖氏眼光独到,对丈夫说:“我看重耳迟早要当晋国的君王,那时,他定会讨伐曾对他无礼的曹国,我们也会跟着一起遭殃啊。” 僖负羁一惊,疑惑地问:“你为何这么说?”曹僖氏答:“难道你没注意他带的三个随从?他们长途逃难而来,重耳累得坐都坐不稳,而随从们却站得笔直。在重耳受到羞辱时,他们也没擅自行动,而是照样守在主子身旁,等待命令,可见这三人的克制力有多强!有这么优秀的随从,重耳不当国君都难呀。”僖负羁觉得有道理,忙问该怎么办?曹僖氏接着说:“不妨在他落难时我们帮一把,日后就不会被报复了。” 僖负羁接受了建议,马上安排好饭菜宴请重耳。那三个随从仍然守在重耳身边一动不动,僖负羁心生敬佩,又赠了重耳一面玉璧。果然,不久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并带兵讨伐曹国。念在往日恩情,重耳下令士兵不准进

僖负羁家骚扰。僖负羁躲过一劫,对妻子的眼力也钦佩不已。 通常,想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与之密切关联的人和物来观察和判断,会有更为全面的发现。 真假背后的玄机 李遇是唐代的一个穷秀才。科考失败后,亲戚王安推荐他到一位官员家当私塾先生。官员赏识他的才华,就招他当了上门女婿。 一次,李遇听说王安喜欢古玩,就拿着一枚玉石戒指,找他鉴定。王安仔细看了看说:“戒指是假的。”李遇听了,沮丧地说:“那就给你家孩子当玩物吧!”过了几年,王安家道中落,只好靠卖家产度日。一天,他拿着戒指到一家古玩店变卖:“我想卖100两银子!”王安对店员说。店员答:“请稍等,我去请老板。”结果,从屋里走出的老板正是李遇!“你怎么会在这?”王安很惊讶。“我倒想问问,您为何要卖这枚假戒指呢?”李遇话音刚落,王安拿起戒指落荒而逃。 原来,这枚戒指是李遇夫人的陪嫁之物,价值不菲。几年前,他想送给王安报答恩情,又怕他不肯接受,就假说请他鉴定,没想到王安却说是假的,弄得他非常尴尬。当时,

理论武装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解放军报/2007年/7月/9日/第006版 学习与研究 理论武装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程坚 莫军蓝立青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部队、教育官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建设人民军队的一个创举坚持理论指导,善于理论创新,注重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根本特点和政治优势。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创造性地把思想建党的原则运用于军事实践,坚持不懈地抓好军队理论武装,始终不渝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凝聚军心、推动实践、推动工作。我军80年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在党的创新理论旗帜指引下阔步前进的历史。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高度重视“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红军初创时期,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危害,毛泽东提出了实行“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原则,强调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抗战时期,他领导全党开展延安整风,进行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为统一全党思想、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后,面对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转折,他号召全党全军开展新的学习运动。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我们这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了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鲜明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各项工作。他强调理论学习要针对新的实际,贯彻“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注重掌握基本理论,不断提高本领,防止迷失方向。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部署,全军各级把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中心内容,增强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顺利实现,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各种严峻考验。 在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反复强调,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要把理论武装作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永远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全军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进一步强化了军魂意识,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主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部队、武装官兵。他反复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按照“求深入、见实效”的要求,大力抓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近年来,全军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基础上,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部队建设的主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和党委班子建设的主题,推动了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我军80年理论武装的历史,深刻揭示了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基本规律 80年来,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理论武装在我军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发挥了特殊作用,为我们深入探索“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第一,坚定政治信仰、把握正确方向,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信仰是一个人的主心骨,是一个国家、政党、军队的精神支柱。没有信仰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一盘散沙,经不住各种风浪考验。而坚定的政治信仰,只能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信服和遵从之上。我军是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党对军队的领导首先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思想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及世界近代史标志性事件汇编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及世界近代史标志性事件汇 编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文艺复兴的现实意义:提倡张扬个性,不断创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解放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2、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带来的启示:我们要从小养成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3、英国确立民主制度过程的启示:任何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4、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美国南北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树立历史进步思想,先进比的战胜落后。以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分裂,积极维护国家统一。 6、你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何认识:19世纪中叶的俄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农奴制改革顺应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使俄国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成为本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对社会进步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7、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抓住历史机遇,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发展外国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努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8、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学习到的优秀品质:关心大众疾苦,深入了解工人生活,乐于奉献一生;不惜舍弃个人生活条件,选择为人类谋取福利作为自己的职业,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汲取千人思想精华,学识渊博;重视社会实践,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创立科学理论。9、我们从发明家身上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刻苦学习、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10、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1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洋务运动后期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企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掀起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12、本茨与莱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归纳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归纳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落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你认为近代中国遭受无尽屈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近代的国弱民辱到当今的国富民强,你对中国的百年巨变有何感想 近代中国遭受无尽屈辱的主要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感想(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在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青年学生应该具有忧国忧民的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以振兴中华为已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等 3、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5、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6、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7、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8、中国外交从弱到强的风雨历程给你什么启示:弱国无外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青年学生应该具有忧国忧民的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等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史》大作业 姓名:白晋周 学号:201428014226038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我本科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出于兴趣和爱好,自己也主动了解了一些宇航方面的历史与专业知识并有所感触,愿意与你一同分享。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得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尚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都在赞美、探索星空,并从中探讨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宇宙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一直致力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探索天体的运动和演化规律,并把获得的真知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加以改进。伽利略利用他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至此,地球的地位从居于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级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银河系是否已经包括了宇宙的全部内容呢?随着观测手段不断改进,新的观测手段的出现,哈勃望眼镜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进一步。 人类探索宇宙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就是追本溯源,寻求宇宙和我们人类的起源。因此随着科学观测手段的一步步深入,也就有了各种宇宙起源观点和假说的提出,其中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这场大爆炸要追溯至至少120~150亿年以前,而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就由这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随着15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展开,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相对孤立的格局由此打破,而大国崛起的旅程也由此真正地揭开序幕。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大国的兴衰发展史无疑对而今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不妨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经济是基础。大国崛起都是以经济强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的支撑很难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稳坐世界霸主的位置,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殖民领土,让18世纪的英国真真正正完成了大国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世界市场就以英国为中心初步建立论。亚当斯密的《国富》将自有资本和自由竞

争的理念将英国经济真正推向世界的中心,此后的百年自由经济理念在世界经济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美国借此发展军事以及政治,促进国内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大危机后,政府干预政策让美国迅速从经济萧条中缓过气来,得以筹备战争,也因此大发战争横财,在二战后成为西欧各国的大债主牢牢把握着欧洲经济的命脉,从此,美国发展为超级大国,且至今从未被超越。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大国的关键一项。中国曾经的闭关锁国,让中国远落后于西方,之后一系列对经济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要发展的中国首先经济必须要抓起,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在中国现今国情上说,这些成果相比于发达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展,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有望取得更辉煌的成果。总之,由于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强盛的根基,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稳定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这政治稳定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组织运行有序,

结合我国近代史发展,谈谈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启示。

问:结合我国近代史发展,谈谈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启示。 中国近代的国防充溢着孱弱、破败和屈侮的。上溯至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坚船利炮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国门,将殖民主义根植在了中国的土地上。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却执意奉行“居安思奢”,“卖国求荣” 一、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政治腐败和国防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二、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良好的政治是固国强兵的根本。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史,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晚清都是如此。 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是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文艺复兴的现实意义:提倡张扬个性,不断创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解放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2、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带来的启示:我们要从小养成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3、英国确立民主制度过程的启示:任何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4、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美国南北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树立历史进步思想,先进比的战胜落后。以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分裂,积极维护国家统一。 6、你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何认识:19世纪中叶的俄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农奴制改革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使俄国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成为本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7、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抓住历史机遇,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发展外国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努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 8、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学习到的优秀品质:关心大众疾苦,深入了解工人生活,乐于奉献一生;不惜舍弃个人生活条件,选择为人类谋取福利作为自己的职业,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汲取千人思想精华,学识渊博;重视社会实践,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创立科学理论。 9、我们从发明家身上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刻苦学习、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10、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1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洋务运动后期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企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掀起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12、本茨与莱特兄弟的发明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汽车、飞机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来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学习她们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精神。 13、凡尔登战役和“一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战争对人类而言,是一场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我们要牢固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中国国防史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国防史对我们的启示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必定离不开国防。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国防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御外来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国防也经历了无数个强盛与衰落的交替,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国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古代国防事业的基本趋势是由弱到强,再从强盛走向衰落。 从汉、唐、明、清等几个大的历史朝代看,国防事业也都是由兴而盛,由盛及衰。其间固然 不乏极盛之前的短暂衰落,衰败之后的一时复兴,但终其一朝由盛及衰的基本趋势是没有改变的。 我国近代的国防是孱弱、衰败和屈辱的。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厚重国门,对中华民族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统治者却奉行的国防指导思想却是“居安思奢”,“卖国求荣”;制定的国防斗争策略是“不战而败”,“攘外必先安内”。结果有国无防,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 1911年暴发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彻底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帝国主义通过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掠夺;各派军阀争权夺利,混战不已,中国依然是有边不固,有海无防,人民有家难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休养生息的环境,中国共产党顺民心,从民愿,不计前嫌,准备与国民党第三次携手,合作建国。但蒋介石背信弃义,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经过四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家王朝,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 了解了中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国防史,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首先我认为,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通过历史,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国家的经济总产值,这样才能提升中国的地位,才能让自己的国家变的强大,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让中国这只雄狮屹立于世界之上,不再让那段屈辱的历史重演。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别人侵略。我们自己一定要强大起来,首先要在经济上强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落后就要挨打,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得发愤自强。在鸦片战争中国是落后的,武器落后,科技落后,经济落后,最根本的还是社会制度落后。要发愤自强就要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国防。怎么样才能是国家发展、加强国防呢?只有我们国家的经济富有了,才能发展科技、发展文化、搞国防、制造工业等等。经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