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1. 立项依据

多年来,底栖动物生态学家对群落水平的问题一直特别感兴趣。不仅因为底栖动物群落取样、研究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底栖动物群落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关系密切,尤其是在河口海岸生态系统表现最为明显(格雷,1987)。随着对河口海岸底栖动物群落研究的深入,不断揭示出群落生态学领域那些备受关注的问题,如生态位的独特性与特征取代,多样性与稳定性,群落结构的控制因子等。

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底的水生动物类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常的研究中,一般将不能通过0.5mm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个体称为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由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构成。在大部分水体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在底栖动物中超过90%,因此,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对象多以大型底栖动物为主。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是大连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许多重要生态过程。大型底栖动物主要是通过其摄食、掘穴和建管等扰动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所在的这一生态系统。在湿地食物链中很多种类能促进有机质分解、营养物质的转化、污染物的代谢,及能量的流转和加速自净过程等,并参与对植物落叶的粉碎细化及部分分解作用。是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底栖动物群落和其周围的环境关系密切,而且对环境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人为干扰、植被变化、水盐变化等都直接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作为生境变化的一个指示者,可以利用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环境污染和人类干扰,反映出土壤理化性质、水文条件、植被情况、气候条件等。

大连海区位于黄海西部,年水温变化在25%以上,是典型的温带海区,一

年中随着水温变化,海区潮间带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关于大连海区潮间带的研究,仅见于底栖藻类,如曾呈奎

等(1964)确定了大连潮间带分布80种底栖藻类,后李熙宜(1984)报道发现大连沿

海新记录32种;许多学者还进行了大连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特征随季节变化的

研究(熊韶峻,1993;邵魁双等,2000)。而对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甚少,基于国

内外学者对不同河口海区的滩涂、潮间带等湿地生态系统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

的研究情况,有必要开展大连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通过调查所选

样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特征、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可为完善大连潮间带生态系统结构成分,进一步探讨底栖动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

的功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生态修复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甚

至对滩涂、海洋、湖泊的环境评价和开发利用以及农业水产养殖都具有十分重要

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比西方国家相对较晚,大体分为两大阶段(杨万喜等,1997)。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潮间带生物区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研究;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现在,主要进行潮间带生物种群及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另外,对某一海区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区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第一阶段侧重定性描述,在第二阶段获得了较多的定量研究的成果。

但和陆地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相比,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范振刚对岩相、软相(范振刚,1981)等生境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研究的生物类群包括底栖动物及底栖海藻,为研究方便,不少学者对底栖动物群落及底栖海藻群落分别加以研究,蔡如星等在黄海及东海沿岸做了大量工作(蔡如星,1993;张水浸等,1986)。进入21世纪,中国学者对黄海、渤海(韩洁等,2003;刘录三和李新正,2003;韩洁等,2004)、东海(刘录三和李新正,2002;廖一波等,2007)、南海(李新正等,2007)等海洋的浅海海域及海洋岛屿、长江口(李宝泉等,2007)、珠江口(黄洪辉等,2002)、杭州湾(李欢欢等,2007)、乐清湾(郑荣泉等,2007)、温州湾(葛宝明等,2005;鲍毅新等,2007)、胶州湾(王洪法等,2006;袁伟等,2007;张宝琳等,2007)、深圳湾(吴振斌等,2002;厉红梅和孟海涛,2004)等内陆河口滩涂以及一些内陆的湖泊湿地(杨明生等,2007;熊飞等,2008;武国正和李畅游,2008)进行过底栖动物资源的调查,并与历史记录相比较(杜飞雁等,2008)。各地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由于生境差异大而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地方,各采样点之间的位置差异也造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不同,这点在潮间带的滩涂湿地上显得尤为明显。张青田和胡桂坤(2005)还研究了天津塘沽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张宝琳等(2007)进行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邹发生等(1999)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滩涂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都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栖息密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大都有季节变化并认为季节和潮位是影响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时空变异的2个最重要因素。

2.2 国外研究现状

18世纪初,一些科学家开始零星的海洋底栖生物调查。英国的Forbs用底拖网采集并观察底栖生物,提出了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潮间带(Littoral zone),昆布带(Laminarian zone)、珊瑚藻带(Coralline zone)以及深海珊瑚带(Deep seacoral zone),因此Forbs被称为海洋生态学的奠基人(蔡立哲,2006)。19世纪西欧各国相继进行多次大范围的海洋生物调查。20世纪初,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包括对群落组成及其稳定性、多样性、群落演替和能量转换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Perterson等首先使用了Perterson’s采泥器,在这之后,研究人员陆续使用了各种类型的采泥器对世界各海域的底栖生物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20世纪60年代,人们普遍使用大型底栖生物区系,即种类的存

在与否,常见种的丰度和生物量为依据评价海洋生物生境的状况。直到70年代,种类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SHANNON C E,1963)才被广泛应用。值得指出的是,数理统计方法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一项基本方法,它包括测定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标的几个指数,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Margalef种类丰度指数(d) (MARGALEF D R,1958)、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J) (PIELOUE,1966)、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D)。Leppakoski介绍的底栖生物污染指数(BPI)和Westerberg介绍的底栖生物群落指数(BCI)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很少使用(EHRLICHPR,1991)。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了多个与海洋大型底栖生物有关的污染评价指数,主要用于处理日常生物监测中的众多数据,如生物-沉积物指数(Organism-sedmient index,简称OSI) (RHOADS D C,1986)、快速生物评价(Rapid biological assessment,简称RPA) (VINCENTHR,1995)、底栖生物栖息地质量指数(Benthic habitat quality index,简称BHQ) (MILSSONHC,1997)、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Bentic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简称B-IBI) (WEISBERG S B,1997)和生物系数(Biotic Coefficient简称BC) (WARWICKRM,1986)。一些介于非变量及多变量技术之间的方法,如丰度-生物量复合K-优势度曲线(ABC曲线)、生物量粒径谱等常采用绘图/分布方法对底栖生物群落进行研究(PAGOLA-CARTE S,2004)。随着生态调查范围的扩大,多元统计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已由定性描述阶段进入定量解析阶段。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后,逐步由单纯的野外观测和描述转入试验生态、系统演化及污染和扰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等更深层次的研究。

3. 主要研究内容

对大连市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群落的结构(种类组成、生物量与密度、多样性)及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

3.1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3.1.1 研究方法

1、样地布设

研究区域为大连市的黑石礁、小平岛,在两个地方以不同距离各设1个采样断面。依高、中、低潮滩设3个采样站位,每个站位取3个样方。

2、采样时间

采样时间为2010年4月、2010年7月、2010年10月、2011年1月、按照时间序列,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3、采样方法

在各类样方类型中均用内径为11cm长为30cm的PVC管采样,通过1mm 孔径金属网筛筛取底栖动物。调查过程中,对特殊生境进行样方设置,所有采集到的无脊椎动物样品均马上用4%福尔马林溶液(对软体动物)和70%酒精(对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等)固定,带回实验室鉴定、计数和称重。除采集定量样品外,

调查过程中还在各采样带采集定性样品。本论文采样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以此为准。

3.1.2 生物个体计数及湿重测定

把固定的标本按门类分开后,鉴定、记数,并分别称各类的重量。称重前先

洗净标本上沾附的污泥,然后放在吸水纸上,吸取大部分水分,再移到新的吸水纸上,轻轻翻滚,尽可能吸净体外附着的水分,然后用0.0019精度电子天平称

其湿重,本文底栖动物生物量如无特殊说明皆指湿重。由于甲壳类个体生物量相对于其他类是非常庞大的,所以我们在计算时未计入其生物量。

3.1.3 多样性的计算方法

分析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一般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群落中物种的丰富性,二

是群落中物种的异质性。不同的多样性指数所强调的物种丰富性和异质性的程度不同。群落多样性测度指标是度量一个群落或一个地区群落多样性的重要依据,合理地选择群落多样性测度指标才能有效地表征一个群落多样性的状况(王贵霞

等,2005)。

关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单变量有:群落种数(S )、丰富度(d )、香农-

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 )(H')和均匀性指数(J')。种数是大型动物群落中的动物种类数目,是简单的多样性测定方法。计数中应排除偶然迁入的物种,但在实践中要确定哪些是偶然迁入的物种相当困难。大型底栖动物取样中,一般而言,取样量大的样品,其种数相对较多,所以多用丰富度来表示群落物种的丰富性。Shannon-wiener 指数来源于信息理论,它的计算公式表明,群落中生物种类增多代表了群落的复杂程度增高,即H 值愈大,群落所含的信息量愈大(郑莉,2007)。

1.本研究采用的丰富度指数是Margalef's index ,它综合了样品中种类数目和

丰度的信息,表示一定动物丰度中的物种数,计算公式为:

2(1)log d S N =- (1)

式中d 为物种的丰富度;S 为种类数;N 为个体总数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 )是最常用的多样性指数,它借用了信息

论的不定性测量方法来预测群落中下一个采集到的样本属于哪一种,因此,群落的多样性越高,采集的不定性就越大,它综合了群落的丰富性和均匀性两方面的影响,计算方法如下:

'2()(log )i i H p p =-∑............ (2)

式中,Pi 为样品中属于i 种的丰度比例,如样品总丰度为N ,第i 种的丰度

为ni ,则Pi =ni/N 。H'值的大小意味着群落多样性的高低,其值越大,多样性就越高,反之亦然。

2. 本研究采用的均匀度是常用的Pielou's evenness index ,通过估计理论上的

最大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 )(H'max ),然后以实际测得的H'对H'max 的比率来获得,计算方法为:

'''max J H H = (3)

式中J ′为均匀度指数;H ′为多样性指数;S 为种类的数目在所有的种都

具有相同丰度时,H'即达到最大值,此时的H'max=log2S ,所以,J'=H'/log2S ,J ′为均匀度指数;H ′为多样性指数;S 为种类的数目。

群落优势度计算公式:

((1)(1))i i N N N N λ=--∑ (4)

公式(6)中Ni/N为第i物种第一次被抽中的概率;

((Ni–1)/(N-1))为第i物种第二次被抽中的概率。

群落系数指各样方单位共有种的百分率,其计算方法很多,目前不下十几种。Jaccard相似性系数是目前最为基础和常用相似性系数之一,其公式为:群落系数)

c a b c

=+- (5)

式中a为样方A的物种数,b为样方B的物种数,c为样方A和B中的共有种数。

3.2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研究

在2010年4月、7月、10月及2011年1月采四次样,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在黑石礁、小平岛,在两个地方以各设2个采样断面。分别按照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三个类型采样,每个类型选用内径11cm的PVC管采3个样方,采样深度为30厘米。把PVC管带到堤内的水沟边,平均分成10cm的三段,分开淘洗,样品处理见3.1.1。

3.3 大连海区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

底栖动物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微生物、藻类、湿地植物根系及非生物环境因子共同构成了底栖亚系统。环境可以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同样,底动物可以通过潜穴、爬行、觅食、避敌等活动调节底质含氧量、浮游植物生物量、能量流通、沉积物结构来影响周围环境,我们需要探讨环境的改变如土壤因子的变化,植被结构的变化等与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的。

在2010年4月、7月、10月及2011年1月采四次样,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在黑石礁、小平岛两个地点进行采样,测定土壤含水量、盐度和PH值。具体方法如下:(郑莉,2007)

3.3.1 土壤含水量

土壤调查采用剖面法。在各植被类型内随机设置3个样点。在各样点挖3个土壤剖面,分别按0~20cm和20~40cm两层取土约1kg(分别重复三次),所取样品混合均匀后带回室内做土壤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质分析。在每个详测样地内取0~40cm的土壤混合样,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环刀法测土壤物理性状指标。

土壤含水量=(湿土重-干土重)*100/干土重 (6)

3.3.2 土壤盐度和PH值测定

土样经风干、磨碎,过18孔筛。从实用、可比性原则出发,按照我国常用的1:5土水比浸提液测定,将待测土样各称取20g,加水100m1,均匀振荡三分钟后,过滤得到滤液,在规定时限内分别进行水浸提液的盐分离子组成。将待测液盛于小烧杯中,用少量待测溶液冲洗电导电极2~3次,将电导电极插入待测溶液中(电极的铂片部分应全部进入溶液中),按照仪器说明书要求调节仪器,待指针的位置稳定后,记录电导度读数(ms)。取出电极,用水冲洗干净,再用滤纸吸干,准备下一个样品的测定。

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pH是将pH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插入土壤悬液或浸出

液中,测定其电动势值,再换算成pH值。在酸度计上测定,经过标准溶液定值后则可直接读取pH值。水土比例对pH值的影响较大,尤其对于石灰性土壤稀释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以采取小水土比为宜,本法规定土壤pH为1:1的水土比例。

3.3.3盐沼植被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盐沼植被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由于潮汐作用,交替的被淹没或露出水面,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的河口海岸带,大量研究表明,盐沼是世界上具有最大生产力的植物群落之一,对于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分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它们不但作为大量海岸湿地生物的栖息地,而且为海岸湿地的消费者提供食物来源并对海岸湿地生物地化循环重要成分进行调节(Pomery&Wiegert,1981;Bertness,1992)。盐沼对底栖动物的群聚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会导致其产生明显的差异(Lana&Guiss,1991)。对自然盐沼系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了解和评价,有助于评价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底栖动物的群落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有利于进行湿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为此,本研究项目计划于2010-2011年的四季采样,选取有代表性的盐沼植物,依据其分布的面积,生长形态等因素进行采样,每个类型用PVC管采3个样方,深度为30cm,然后拿到水沟里筛洗。筛洗、分类方法及计算方法见 3.1.1。以试图了解不同盐沼生长所导致的生境变化与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4. 研究目标

4.1确定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参数

确定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并做成物种目录以便日后查询方便。比较得出不同季节两个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密度与生物量、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图表进行相关分析,包括:确定具代表性的底栖动物,分析其所具有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种类组成反映了怎样的海岸潮间带的环境特点,生态格局等。

4.2分析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通过对两个研究区春、夏、秋、冬四季的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三种不同潮间带进行取样分析,可得到各个地点底栖动物群落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包括底栖动物群落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多样性的差异,绘制相关图表,结合生境异质性及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

4.3大连海区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

通过对两个研究区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种类盐沼植物的所在地取样分析,可得到不同季节的底栖动物在不同盐沼植物的作用下特征参数的变化,包括其种类组成、密度与生物量、多样性和均匀度等指数等。再结合不同季节土壤因子参

数的变化情况,包括土壤含水量、盐度和PH值,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定量描述底栖动物群落与生物因子的关系。包括:不同盐沼中底栖动物的结构特征,盐沼植被的植株密度、生物量等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等。

5. 研究方案

海岸潮间带发育的条件在于潮汐动力和泥沙的沉积作用,它们塑造了宽广的潮间带湿地以及大量的湿地盐沼植被,为大型底栖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生存受到生境稳定性、异质性和营养水平的影响,而这与潮汐水动力、沉积条件、地貌特征和植被格局有关。潮汐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分布在潮间带不同潮带是不一样的,且在不同时间(季节)来说,情况又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研究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特征及时空分布,并分析在环境异质性及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存在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如何影响湿地生境,及湿地生境是如何响应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上几个问题就是本研究的切入点。本项目的研究思路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本项目的研究思路框架图

Figure1 Frame graph depicting the train of thought of the study

6. 参考文献

[1]鲍毅新,葛宝明,郑祥,等.温州湾灵昆岛东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J].水生生物

学报,2007,31(3): 437-444.

[2]蔡如星,卢建平,薛俊增.舟山岩相潮间带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J].东海海洋,1993,11(4):30-4 1.

[3]蔡立哲.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2):83-89.

[4]杜飞雁,王雪辉,李纯厚,等.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变化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08,19(4): 873-880.

[5]范振刚,胶州湾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1,1(2):117-125.

[6]格雷,海洋沉积物生态学一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导论,1987.

[7]葛宝明,鲍毅新,郑祥,等.灵昆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位分析[J].生态学报,

2005,25(11):3037-3042.

[8]黄洪辉,林钦,林燕棠,等.大亚湾网箱养殖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变化[J].中国环境科

学,2005,25(4): 412-416.

[9]韩洁,张志南,于子山.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J].生态学报,2004,24(3):531-537.

[10]韩洁,张志南,于子山.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J].生物多样性, 2003,11(1): 20-27.

[11]刘录三,李新正.东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J].生物多样性,2002,10(4):351-358.

[12]刘录三,李新正.南黄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J].海洋与湖沼,2003,34(1):26-32.

[13]李新正,李宝泉,王洪法,等.南沙群岛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J].动物学报,2007,53(1):83-94.

[14]李宝泉,李新正,王洪法,等.长江口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J].动物学报,2007,53(1):76-82.

[15]李欢欢,鲍毅新,胡知渊,等.杭州湾南岸大桥建设区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及营养等级

的季节动态[J].动物学报,2007,53(6): 1011-1023.

[16]李熙宜,李君丰.大连海区潮问带底栖海藻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J]海洋期沼通报.1984,3:48-55.

[17]李冠国.多样性指数的应用[J].海洋科学,1981(2):4-8.

[18]廖一波,曾江宁,陈全震,等.嵊泗海岛不同底质潮间带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J].

动物学报,2007,53(6): 1000-1010.

[19]厉红梅,孟海涛.深圳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

2004, 23(1): 37-40.

[20]邵魁双,李熙宜.大连海区潮间带底栖海藻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0,15(1):29-34.

[21]熊韶峻,王献平,郭旭光.大连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的数量特征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J].生

态学杂志,1993,12(4):27-29.

[22]熊飞,李文朝,潘继征.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J].生物多样

性, 2008,16(3): 288-297.

[23]王贵霞,李传荣,许景伟.温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比较评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

[24]王洪法,李宝泉,张宝琳,等.胶州湾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J].海洋科

学,2006,30(9): 52-57.

[25]吴振斌,贺锋,付贵萍,等.深圳湾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现状调查研究[J].海洋科学,2002,26(8): 58-64.

[26]武国正,李畅游.内蒙古乌梁素海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调查[J].湖泊科学,2008,220(4): 538-543.

[27]杨万喜,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及深化研究的建议[J].东海海

洋,1997,15(1):52-58.

[28]杨明生,熊邦喜,杨学芬.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和氮磷评价[J].湖泊科学,

2007, 19(6):658-663.

[29]袁伟,张志南,于子山.胶州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7,15(1):

53-60.

[30]曾呈奎,张螋甫,黄悔西部底栖海藻记录的评论[J].海洋科学集刊,1964,6:1-25.

[31]张水浸等,杭州湾北岸潮间带生态研究[J].生态学报,l986.6(3):253~261.

[32]张宝琳,王洪法,李宝泉,等.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J].海洋科学,2007,31(1): 60-64.

[33]张青田,胡桂坤.塘沽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及群落结构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5,24(1):16-21.

[34]郑荣泉,葛宝明,张永普,等.乐清湾红树林和光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研究[J].生态科学, 2006,25(4): 299-302.

[35]郑莉.黄河河口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

学,2007:20-22.

[36]邹发生,宋晓军,陈伟,等.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滩涂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生物

多样性,1999,7(3):175-180.

[37]EHRLICHPR,WILSONEO.Biodiversity studies: science and policy[J].Science,1991,253:758-762. RHOADSD C,GERMANO JD.Interpreting long-term changes in 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a

new protocol[J].Hydrobiologia, 1986, 142: 291-308.

[38]Lana P,Guiss C.Influence of Spartina altemiflora on structure and temporal varibaility of macrobenthic associations intidal flat of Paranagua Bay,Brazil[J].Marine Eeology Progress Series,1991,73:231-234.

[39]MARGALEFD R. Information theory in ecology[J].Gen Syst,1958,3:36-71.

[40]MILSSONHC,ROSENBERGR.Benthic habitatquality assessmentofan oxygen stressed flord by

[41]PIELOUE.Species-diversity and patlern-diversity in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succession[J].Theory Biol 1966,10:370-383.

[42]Pomery,L.R.&R.G.Wiegert,The Ecology of a salt Marsh.Newyork:Spring-Verlag.1981.

[43]PAGOLA-CARTE S.ABC method and biomass size spectra:what about macrozoobenthic biomass on hard substrata[J].Hydrobiologia,2004,527:163-176.

Bertness,M.D.The ecology of a New England salt marsh. Am.Seientist,1992.80:261-268.

[44]SHANNON C E,WIENERW.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Urbara University

of Luionois Press,1963:177.

[45]VINCENTHR,RICHARDHN,MICHAELTB.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apid assessment approaches forwater resource monitoring using benthic macro invertebrat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Ecology,1995,20:108-121.

surface and sedmi entprofile miages[J].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1997,11:149-164.

[46]WEISBERG S B,RANASINGHE JA,DAUER DM, et a.l An estuarine benthic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B-IBI)for Chesapeake Bay[J].Estuaries,1997,20(1):149-158.

[47]WARWICKRM.A newmethod fordetectingpollution effects on marin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J].MarineBiology,1986,92:557-562.

动物分类及图片

动物分类及图片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动物的分类 爬行类动物、飞禽类动物、哺乳类动物、昆虫类动物、家禽类动物、鱼类动物、食肉类 动物。 爬行类动物: 蛇蜥蜴 蛇蜥蜴壁虎、龟、鳖、鳄鱼等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比两栖类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环境。身体已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颈部较发达,可以灵活转动,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发挥头部眼等感觉器官的功能。骨骼发达,对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和增强运动能力都提供了条件。用肺呼吸,心脏由两心耳和分隔不完全的两心室构成,逐步向把动脉血和静脉血分隔开的方向进化。大脑结构比两栖类有了进一步发展,感觉器官也增加了复杂程度,功能增强。在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卵的结构和胚胎发育也出现一些变化,卵外包着坚硬的石灰质外壳,能防止卵内水分的蒸发,同时是体内受精,摆脱了生殖发育中受精时对水的依赖;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和羊水,胚胎可以在羊水中发育,既可防止干燥,又能避免机械损伤。爬行动物在中生代很繁盛,几乎遍布全球,恐龙就是当时的代表。以后由于气候和地壳的变动,绝大多数种类灭绝。现存种类约5000多种,常见的有蜥蜴、蛇、龟、鳖、鳄鱼等。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Amniota)。是一支从古两栖类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分化出来产的类群,它们不但继承了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性,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适应陆地生活和繁殖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爬行类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同时古爬行类还是鸟、兽等更高等的恒温羊膜动物的演化原祖,因此,本纲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爬行纲在地质史的中生代曾盛极一时,种类和数量极其繁多,在中生代的末期出现衰退。现存种类只包括鳄、龟、蜥蜴和蛇等动物。其中个体最大的是产于亚洲东南部的网蟒(Python reticulatus),全长可达9.9m,而最小的蜥蜴为斑点圆趾虎(Sphaeroda ctylus argus),全长却只有36mm。除南极地区外,分布几乎遍及全球而尤以南半球的种类更为繁多,能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草原、荒漠。海洋和内陆水域等各种生活环境,少数几种蜥蜴(西藏沙蜥 Phrynocephalus theobaldi、红尾沙蜥 P. erythruru s)的最高垂直分布点可达海拔五千多米的青藏高原寒漠地带。爬行动物真正脱离水环境的特点爬行动物是体被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动物由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最高等的变温脊椎动物。 飞禽类动物:

河北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鸟类动物的特征》教案及教学反思

河北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鸟类动物的特征》教案及教学反思 课题:河北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鸟类动物的特征》 作者及工作单位:广西博白镇第一小学刘凤英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通过对鸟喙与取食关系的趣味性研究,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鸟类喙的形态与其生活方式是如何相互适应的,从而进一步感悟到鸟类动物的丰富多彩。是在学了植物的特征及分类后,用鸟类的特征的认识,引出其它动物的特征及其对动物的分类,还为以后进一步学细菌、病毒真菌服了笔,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该年级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上看,有一定的提高。这一学期是他们学习小学科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为他们进入中学学习打基础和进行衔接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的原因,束缚这孩子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究,动手整理资料能力有所束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常见鸟的名称。 (2)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喙对鸟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看法。 2.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外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 (2)能根据各种资料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3)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4)能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5)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 3.情感目标 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激发学生爱鸟的情感,懂得保护鸟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教学重点: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动物分类及特点

原生动物 胞口吞食,形成食物泡。原生动物通过胞口吞食其他生物或有机碎片,食物由临时性的膜包围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细胞质内被消化吸收。没有被吸收的食物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 海绵动物 独特的水沟系统。可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海绵动物的摄食、消化等生理共能都要依靠系统中的水流来实现。 腔肠动物 形成消化循环腔。是胚胎发育中的原肠。消化循环腔只有一个开口,是胚胎发育的原口,兼有口和肛门两种功能。 出现胞外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酶行使细胞外消化的功能。 扁形动物 不完全消化管。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肠,但也没有肛门。 扁形动物可分为3个纲: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多肠目涡虫消化管有很多分支,扩大了其表面积,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与输送。如:旋涡虫;吸虫纲动物消化系统趋于退化,以胞外消化为主。口周围多有吸盘,与咽一起用于吸取食物。如:布氏姜片虫、中华枝睾吸虫;绦虫纲消化系统完全退化,渗透营养,营养以糖原形式储存。如:猪带绦虫。 假体腔动物 有口有肛门的完全消化管。消化管分为前、中、后肠。前、后肠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由内胚层发育而来的中肠为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 细胞外消化。咽外有单细胞腺分泌消化酶行使胞外消化功能。肠本身不能蠕动。 软体动物 具管外大型消化腺—肝脏。位于胃周围的肝脏可分泌淀粉酶,且肠胃间有晶杆,可储存食物,也可分泌酶对食物进行消化。消化系统由口、口腔、胃、肠和肛门构成。另有唾液腺和胰脏分泌各种消化酶入胃助消化。 特有的齿舌。位于口腔底部,由有规律排列的角质齿片组合而成。摄食时由于肌肉的伸缩,使角质齿片作前后方向活动而将食物锉碎舔食。 环节动物 出现物理性消化。从环节动物起,消化系统除了可以进行化学性消化,还出现了物理性消化。环节动物的消化管一般为:口、咽、食管、肠、直肠和肛门。消化管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可以使肠道蠕动,增强消化能力。肠背部形成了盲道或消化管上有盲囊,增加了消化与吸收的面积。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生活在今天地球上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一般将动物界分为34个门,在此我们仅介绍主要的、在进化上占主线的门类。 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它们多数是单细胞生物,极少数是由几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群体。原生动物的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细胞的结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原生动物的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多细胞生物表现出的生命功能,如从环境种吸取营养、呼吸、排泄、生殖,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这些功能是细胞或由细胞特化而成的细胞器来完成的。 二、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如水螅(Hydra)。 ⒈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一,辐射对称。第二,有两胚层。第三,有组织分化。 ⒉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最普遍的是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在其生殖期产生精巢和卵巢,雌雄同体。薮枝螅有明显的世代交替,这是动物中少有的特征。 三、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包括涡虫、日本血吸虫、牛绦虫等。 ⒈扁形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两侧对称。第二,三胚层出现。第三,器官系统分化。 ⒉扁形动物分类 扁形动物约有7000种,分3个纲:涡虫纲(Turbellaria)、吸虫纲(Trematoda)和绦虫纲(Cestoioda)。 四、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线形动物是一大类群,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出现了一个进步性的特征,即假体腔(primarycoelom),如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人蛔虫营肠内寄生,身体表面覆盖着角质层,体内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雌雄异体。 五、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包括各种蚯蚓、沙蚕、蚂蟥等。环节动物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⒈环节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身体出现分节现象(metamerism),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环节动物的分节,仍属原始分节现象。 第二,环节动物出现了真体腔(coelom),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分化出来的,由壁体腔膜和脏体腔膜围绕而成,因而体壁和肠壁都有发达的肌肉。 第三,环节动物器官系统较完善 ⒉环节动物分类 多毛纲(Polychaeta),如沙蚕,海产,有发达的头部和疣足,雌雄异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寡毛纲(Oligochaeta),如环毛蚓,无疣足而有刚毛,有生殖带,雌雄同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蛭纲(Hirudinca),如蛭,亦叫蚂蟥,无疣足无刚毛,体节数目固定,身体前后端有吸盘,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小学科学教案《鸟类动物的特征》

六年级科学教案《鸟类动物的特征》教案 后白塔小学冯津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各种鸟类特点的资料,并用科学的语言概括鸟类的共同特征。 2、能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3、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鸟喙对鸟类生活有什么好处。 4、能将常见鸟的名称以及其喙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说 出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归纳概括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对于模拟鸟喙取食实验情况的分析。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种鸟:猫头鹰、鹦鹉、鸽子等。 实验材料:一个托盘、五个小碗(第一个小碗中盛有用泡沫打的洞,洞中有很多米粒,第二个小碗中盛有土和葵花子、第三个小碗中盛有纸屑和橡皮泥“橡皮虫”,第四个小碗中盛有塑料板,塑料板上订有各种“小动物”、第五个小碗中盛有水,水中有一些“浮游生物”;五张白纸;1把工具(或尖嘴钳子、或勺子、或起钉器、或镊子));一只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提出问题 今年鸟类动物运动会就要拉开序幕了,前来报名的鸟类动物可多了,

让我们看一看都有谁呢?总裁判员对于前来报名的鸟类朋友一一进行了登统。突然间,报名处发生了争执声。“你们几个怎么也来凑热闹,你们不能报名。”“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不是鸟类。”“什么样的动物属于鸟类,鸟类动物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是啊,这节课就让咱们班的同学一起来研究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板书: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小组合作,探究鸟类的共同特征 1、观察、阅读获取信息 (1)介绍研究方法 师:要研究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鸟的特征呢?生:…… 师:对了,我们不仅要研究它们的体表都长有什么,还应该关注它们的运动方式、繁殖后代的方式、以及如何取食和他们所吃的食物是什么等这些方面的特征。为了帮助我们研究,老师特意请来了几位特殊的朋友,我相信咱们班的同学在它们的帮助下,肯定会大有收获的。在它们和我们见面之前,老师有几点小小的提示。 小提示: ①它们的胆子很小,我们在观察时尽量要安静一些。 ②先整体观察每一种鸟的体表都长有什么,边观察边记录。 ③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或阅读你们手中的资料,汇总这些鸟在其他方面的特征。

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特点

一.消化系统: 1.牙齿 肉食动物因为食肉,通常会有长而尖的犬牙,同时磨牙不发达,以利于撕咬及穿透皮肤,如狗,狼;而草食动物的牙齿一般较平,犬牙不发达,但是切牙,磨牙发达,以利于磨碎食物,如牛。 2.胃 草食动物有着发达的多室的胃,也就是胃分成好几个房间,用来存放消化到不同程度的食物,如牛有四个胃;因为食草动物所食的食物中含大量的粗纤维,咀嚼作用是不太大的,要靠胃里的大量菌群和各种消化酶来分解,所以胃中的条件是非常温和的,如酸性不强,表面积大,管道长,方便储存大量含能量少,难消化的纤维类食物。 肉食动物相对来说胃不够发达;所食食物中多含大量的蛋白质和油脂,所以胃肠系统里要有大量的泌酶腺体,再加上如强酸环境等让里面的蛋白质更利于分解,相对较小,主要储存和酸化食物,让肠更方便消化。 3.肠 食草动物肠非常长,盲肠发达(因为植物比较难消化);食草性的食物中有大量的纤维素,纤维素吸收的场所多是大肠;肠道是自身长度的10~20倍,肠道崎岖不平,布满突起和皱褶,好似一条山间小道,以便植物性食物在缓慢通过的同时得以被最大程度吸收。 食肉动物肠一般比较短,盲肠也不发达;肉食性的食物多是从胃就开始消化了,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大肠内几乎无吸收;肠道比它们的身体长3~6倍,肠道很光滑,形状像管道,其中没有凹凸不平之处,因此肉类可迅速通过。 二.外形: 1.脚部 肉食动物的脚不具蹄,为爪子,适于奔跑跳跃,具肉垫,一是在高速跑动中起减振作用,二来是能降低行动时的声音,以不被发现。 而草食动物脚,具蹄(奇数或偶数),便于奔跑和刨食植物根系,种子。

2.眼睛 肉食动物眼睛在头前方,能双眼同时观察同一事物,以得到立体图象,以精确定位目标方位,速度,距离等,如虎狼。 而草食动物眼睛通常在头的两侧,不能双眼同时观察非正前方的东西,这样的好处是观察面大,方便寻找食物及逃避天敌,如牛羊。 三.性格 食肉动物的思维方式从来富于警惕性和攻击性,是主动的一方;而食草动物的思维方式充其量也仅仅是防御,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当遇到其他族类动物时,食肉动物只关注两件事:第一,它会不会吃我第二,我能不能吃它如果判明对方对自己有威胁,那就要么格斗,要么逃跑;反之就要准备吃掉对方,老实不客气。而食草动物如果是野生的,则只关注头一条:他会不会吃我如果会,那就逃跑;如果不会,那就“和平共处”,总之不打别人的主意。如果这食草动物是家养的,则连这点警惕思维也没有,一切听之任之,逆来顺受。 四.食肉动物吃荤 食草动物吃素

小学科学教案《鸟类动物的特征》

小学科学教案《鸟类动 物的特征》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六年级科学教案《鸟类动物的特征》教案 后白塔小学冯津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各种鸟类特点的资料,并用科学的语言概括鸟类的共同特征。 2、能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3、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鸟喙对鸟类生活有什么好处。 4、能将常见鸟的名称以及其喙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说 出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归纳概括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对于模拟鸟喙取食实验情况的分析。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种鸟:猫头鹰、鹦鹉、鸽子等。 实验材料:一个托盘、五个小碗(第一个小碗中盛有用泡沫打的洞,洞中有很多米粒,第二个小碗中盛有土和葵花子、第三个小碗中盛有纸屑和橡皮泥“橡皮虫”,第四个小碗中盛有塑料板,塑料板上订有各种“小动物”、第五个小碗中盛有水,水中有一些“浮游生物”;五张白纸;1把工具(或尖嘴钳子、或勺子、或起钉器、或镊子));一只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提出问题

今年鸟类动物运动会就要拉开序幕了,前来报名的鸟类动物可多了,让我们看一看都有谁呢?总裁判员对于前来报名的鸟类朋友一一进行了登统。突然间,报名处发生了争执声。“你们几个怎么也来凑热闹,你们不能报名。”“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不是鸟类。”“什么样的动物属于鸟类,鸟类动物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是啊,这节课就让咱们班的同学一起来研究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板书: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小组合作,探究鸟类的共同特征 1、观察、阅读获取信息 (1)介绍研究方法 师:要研究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鸟的特征呢? 生:…… 师:对了,我们不仅要研究它们的体表都长有什么,还应该关注它们的运动方式、繁殖后代的方式、以及如何取食和他们所吃的食物是什么等这些方面的特征。为了帮助我们研究,老师特意请来了几位特殊的朋友,我相信咱们班的同学在它们的帮助下,肯定会大有收获的。在它们和我们见面之前,老师有几点小小的提示。 小提示: ①它们的胆子很小,我们在观察时尽量要安静一些。 ②先整体观察每一种鸟的体表都长有什么,边观察边记录。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鸟类动物的特征同步练习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鸟类动物的特征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鹦鹉、野鸭和鹤属于_______。 答案:鸟类 解析:解答:鹦鹉、野鸭和鹤属于鸟类。 分析:本题考查鹦鹉、野鸭的归属。 2、鸟类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产卵繁殖后代 解析:解答:鸟类的共同特征是: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产卵繁殖后代。 分析:本题考查鸟类的共同特征。 3、______具有多样性,使它们适合吃不同的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 答案:鸟喙 解析:解答:鸟喙具有多样性,使它们适合吃不同的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 分析:本题考查鸟喙的作用。 4、蝙蝠________鸟类,猫头鹰_______鸟类。(填“是”或“不是”) 答案:不是|是 解析:解答:蝙蝠不是鸟类而是哺乳动物,猫头鹰是鸟类。 分析:本题考查鸟类的判断。 5、________和现在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现代的鸟类就是______的后代。 答案:赫胥黎|恐龙 解析:解答:赫胥黎和现在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现代的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也有科学家反对这一观点,认为鸟类起源于初龙类。 分析:本题考查鸟类的起源。 二、单选题。 6、鸟类种群的扩展和缩小常常受到它们所在环境变化的影响。在干旱的环境下,下列鸟类受到影响最大的是() A、啄木鸟 B、喜鹊 C、秃鹫 D、沙锥鸟 答案:D 解析:解答:干旱的环境对沙锥鸟的影响最大。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鸟类对环境的适应。 三、多选题 7、鸟类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A、体表有羽毛 B、取食靠喙 C、靠产卵繁殖后代 答案:ABC 解析:解答:鸟类的共同特征是: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产卵繁殖后代。 分析:本题考查鸟类的共同特征。 四、判断题 8、所有卵生、有尾或有翅膀的动物都是鸟类。() 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鸟类的共同特征是: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产卵繁殖后代。所以,并不是所有卵生、有尾或有翅膀的动物都是鸟类。 分析:本题考查鸟类的共同特征。 9、蝙蝠属于鸟类。() 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蝙蝠不是鸟类而是哺乳动物。 分析:本题考查蝙蝠的种属。 10、企鹅、鸵鸟都不会飞,所以它们不是鸟。() 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鸟类的共同特征是: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产卵繁殖后代。企鹅、鸵鸟具有这些特征,所以它们是鸟。 分析:本题考查鸟类的判断。 11、长有翅膀会飞的动物都是鸟。() 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蝙蝠有翅膀,但不是鸟。 分析:本题考查鸟的判断。 12、猫头鹰是鹰,不是鸟。() 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猫头鹰是鸟类。 分析:本题考查鸟类的判断。

六年级科学上册 鸟类动物的特征1教案 冀教版

鸟类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的: 1.能从外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设计例外的观察项目。 2.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3.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4.能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5.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 教学重点: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平时见过哪些鸟? 二、学习新课: (一)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 活动过程: 1.上课前,出示一些图片、标本,一些鸟类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的鸟的名称及大致形态,汇报观察到的鸟的名字,对鸟还有哪些了解。 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丰盛的有关鸟的感性认识后,寻找机会自然引发学生提出什么样的动物——这是什么?

鸟,关于鸟类,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3.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多见的鸟,学生比较熟悉的鸟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小组讨论 4.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的提示,填写观察到的每种鸟的形态特征。以及学生发现的感兴趣的其他内容。 5.引导学生用排除法逐渐删掉那些非本质特征,最终形成共识,明确鸟的共同特征。 6.引导学生据此判断哪些动物是鸟?哪些动物不是鸟? (二)鸟喙与取食 活动目标 1.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我们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 2.能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各种形状的鸟喙适合吃哪些食物。3.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4.能说出各种例外形状的喙对鸟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5.能了解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例外看法。 活动过程: 1.本活动因为是趣味性活动,可不必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 (典型的鸟喙不一定非选教材上的四种,当地典型的鸟应优先考虑。只要能让学生体验到例外的鸟喙与其取食方式是相适应的即可。) 2.准备模拟食物时尽可能选取易找到的物品,还可以有别于教材提供的材料。如木棍洞可以用 泡沫块打洞代替,钻孔留下的泡沫甥料粒刚好也要用到;橡皮虫可用细小的纸团代替;硬纸剪成的兔子要不变在木板上。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鸟类动物的特征》学案

六年级科学《鸟类动物的特征》学案【授课时间】XX.9 【教材理解】本课教材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让学生观察身边的鸟有哪些形态特征填写记录单,这是学习的导入。 第二层:在填写记录单之后归纳出只有鸟类具备的特征,这是整理信息,归纳结论的过程。 第三层:根据鸟类的特征判断哪些动物属于鸟类,检验他们是否能够根据鸟类特征进行判断.这里强调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演义判断的过程。 第四层:根据模拟取食的实验现象,形成自己的结论;将模拟实验的情况与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进行关于生物身体结构,功能与其生活方式和环境是如何适应的讨论。 【设计理念】本课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通过对鸟喙与取食关系的趣味性研究,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鸟类喙的形态与其生活方式是如何相互适应的,从而进一步感悟到鸟类动物的丰富多彩。 【学情简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三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这节课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通过观看图片,以及课下搜集一些资料,进而掌握鸟类的共同特征。

【教学目标】 .能说出常见鸟的名称。 2.能从外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能根据各种资料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并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能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3.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喙对鸟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看法,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激发学生爱鸟的情感,懂得保护鸟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各种资料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学生:可下搜集一些有关鸟类的一些资料。 教师:自制多媒体,搜集一些鸟类的资料。 【课时安排】共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师生活动)

动物分类综述

中国翼手目动物生物学杨帆 200900140147 09级生物工程<2>班 中国翼手目动物生物学

翼手类(Order Chiroptera)是哺乳动物中最为神秘的类群之一。它们也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真正具有空中飞翔能力的动物,而且多数物种还具有回声定位功能。翼手目分布十分广泛,除南极洲之外全球几乎任何地方都有分布,其数量约占整个哺乳动物种类的20%。翼手目在中国共有7 科30 属120 种,占世界的118% ,种类十分丰富。 翼手目是一群古老而特化的种类,是由古食虫类演化而成的一支能飞翔的兽类。前肢特化为翼,故有翼手类之称。第一指很短,不包围在翼膜内,具有钩爪。第二-第五指很长,尤以第三指特别长,至少相当于体长。各指之间有翼膜,前自肩部,沿体侧与后肢相连。后肢短,而发生扭转,使膝关节向后,足掌朝前,具五趾和钩状的爪,适应于悬挂身体。跟部还有软骨质或骨质的距,后肢间有股间膜。大多数种类具长尾,完全或部分地被包于股间膜。眼小,耳大,有耳屏或无。鼻端具鼻叶。毛柔软。骨骼的愈合程度高,坚固而轻。咽颅较短。前颌骨小,且骨化不完全。眶后显著收缩,眼眶与颞窝相连,听泡特别发达。门齿退化,犬齿长而大,具基脊,为典型的肉食型。前臼齿在前的两枚为圆锥形单尖齿,最后的一枚显著增大。臼齿具两齿根,三角形或四方形。瘤切型齿尖,具W形外脊。肩带发达,胸骨具龙骨突起,锁骨发达。雄性具阴茎骨。夜行性。 蝙蝠栖息于岩穴溶洞、岩石缝隙、房檐瓦缝、树洞或树冠下。温带生活的蝙蝠或有冬眠习性,或迁飞至较温暖而有食料的地区越冬。通常秋季交配,精子在雌体生殖道内越冬,至春末产仔,每产常为1仔。主要在夜间活动,大多数蝙蝠依靠特有的回声定位能力判定外界物体及其自身的位置。由口腔或鼻部发出的高频短波可达30~100千赫,被外界物体反射回来的声波可由蝙蝠的耳朵接收。各类蝙蝠所发出的声波不同。食果蝠视觉较好,能不依赖回声定位而在弱光下飞行。蝙蝠的飞行速度约为15~50公里/小时。翼膜狭长者的飞行速度高于翼膜宽短者。 1.我国蝙蝠的种类及分布 1.1我国蝙蝠的种类 中国的蝙蝠究竟有多少种, 由于分类学家的分类方法、原则及具体种和亚种界定的差异而说法不一( 表1)。 1.1.1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体一般较大,第1、2指有爪,眼大,臼齿齿面平滑, 具有纵沟。除个别种类外,一般无回声定位能力。一般以果实为食,对果园有害,有

动物疫病的特征.

动物疫病的特征 不同疫病临床上的表现不同,同一种疫病在不同种类动物体的表现也多种多样,甚至对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致病作用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但传染病、寄生虫病均有各自共同的特征。 一、动物传染病的特征 1.由特定病原体引起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原体。如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猪丹毒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等。 2.传染方式和类型多样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后,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动物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时,则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此过程称为显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呈现任何症状,而通过免疫学的检测,可发现动物对入侵的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此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隐性感染状态的动物称为带菌(带毒)者。 3.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从发生传染病的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康动物体内,能引起具有同样症状的疾病,这种使疾病从发病动物传染给健康动物的现象,是区别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当条件适宜时,在一定的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传播,形成流行。 4.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在感染的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变化,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这种反应可以用血清学的方法等特异性反应检查出来。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感染同种传染病。 5.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原不同而异,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其特征性的综合症

状和一定的潜伏期以及病程经过(前驱期、明显期、恢复期)。 6.带菌(毒)现象 动物痊愈后,临诊症状消失而体内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完全清除,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然向外界排菌(毒),继续传播疫病。该类动物称为带菌(毒)者。二、动物寄生虫病的特征 1.寄生方式多种多样 一个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另一种生物体内汲取营养,并对其造成毒害,这种生活方式称为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而被寄生虫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寄生虫按营寄生生活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暂时性寄生虫和固定性寄生虫。按寄生部位,可分为外寄生虫和内寄生虫。 2.生活史复杂 有些寄生虫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需转换多个寄主。寄生虫成虫期寄生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寄生虫能在其体内发育到性成熟阶段,并进行有性繁殖;寄生虫幼虫期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有的幼虫期所需的第二个中间宿主称补充宿主;寄生虫寄生于某些宿主体内,可以保持生命力和感染力,但不能继续发育,这种宿主称贮藏宿主。 3.对机体危害形式多样 寄生虫病对畜禽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虫体对宿主的损伤多种多样。 (1)机械性损伤虫体通过吸盘、棘沟及移行,可直接造成组织损伤;虫体压迫器官组织或阻塞于有管器官,可引起器官萎缩或梗塞等。 (2)夺取营养造成宿主营养不良、消瘦、维生素缺乏等。 (3)分泌毒素如吸血的寄生虫分泌溶血物质和乙酰胆碱类物质,使宿主血液凝固缓慢。锥虫毒素可引起动物发热,血管损伤,红细胞溶解。有的分泌宿主消化酶的拮抗酶,影响消化机能。

动物分类及图片

动物的分类 爬行类动物、飞禽类动物、哺乳类动物、昆虫类动物、家禽类动物、鱼类动物、食肉类动物。爬行类动物: 蛇蜥蜴 蛇蜥蜴壁虎、龟、鳖、鳄鱼等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比两栖类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环境。身体已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颈部较发达,可以灵活转动,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发挥头部眼等感觉器官的功能。骨骼发达,对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和增强运动能力都提供了条件。用肺呼吸,心脏由两心耳和分隔不完全的两心室构成,逐步向把动脉血和静脉血分隔开的方向进化。大脑结构比两栖类有了进一步发展,感觉器官也增加了复杂程度,功能增强。在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卵的结构和胚胎发育也出现一些变化,卵外包着坚硬的石灰质外壳,能防止卵内水分的蒸发,同时是体内受精,摆脱了生殖发育中受精时对水的依赖;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和羊水,胚胎可以在羊水中发育,既可防止干燥,又能避免机械损伤。爬行动物在中生代很繁盛,几乎遍布全球,恐龙就是当时的代表。以后由于气候和地壳的变动,绝大多数种类灭绝。现存种类约5000多种,常见的有蜥蜴、蛇、龟、鳖、鳄鱼等。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Amniota)。是一支从古两栖类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分化出来产羊膜卵的类群,它们不但继承了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性,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适应陆地生活和繁殖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爬行类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同时古爬行类还是鸟、兽等更高等的恒温羊膜动物的演化原祖,因此,本纲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爬行纲在地质史的中生代曾盛极一时,种类和数量极其繁多,在中生代的末期出现衰退。现存种类只包括鳄、龟、蜥蜴和蛇等动物。其中个体最大的是产于亚洲东南部的网蟒(Python reticulatus),全长可达9.9m,而最小的蜥蜴为斑点圆趾虎(Spha erodactylus argus),全长却只有36mm。除南极地区外,分布几乎遍及全球而尤以南半球的种类更为繁多,能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草原、荒漠。海洋和内陆水域等各种生活环境,少数几种蜥蜴(西藏沙蜥Phrynocephalus theobaldi、红尾沙蜥P. erythrurus)的最高垂

动物的特征

动物的特征 河口镇月形学校杨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与动物特征有关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来进行 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 同学的不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 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2、能意识到动物器官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那你都知道哪些动物的名字呢?下面老师请每一名同学都说出一种你喜欢的动物或知道的动物的名字。 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和学习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单元的第一课(板书:动物的特征) 二、模仿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动物的身体特征 1、观看各种动物的运动录像(思考、回答) 说一说这些动物与植物有什么区别,这些动物区别植物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出示不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3、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4、讨论:1)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鸟适合在空中飞,鱼适合在水中 游呢? 2)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呢?

(解释流线型的意义) 5、播放录像,进一步说明,动物的运动方式是与它们的身体结构是相 适应的。 三、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了解动物的特征 1、用玩游戏的方式(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 环境中。 2、课件出示(鸭足、鸡足、鹰足、鹤足) 观察、分析、讨论:这些鸟足有什么特点,这些身体的特点对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生活有什么好处? 利用课件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说出,动物身体上的特征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四、信息交流、巩固练习 把搜集到的有关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事例,与全班学生分享。 五、全课总结、布置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身体结构是与它们的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课后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有关动物的捕食方式资料。 《动物的特征》说课 《动物的特征》是湘版四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动物》单元中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模仿动物的运动”、“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认识动物食性”三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从动物的运动方式、生活习性及食性这三个方面初步认识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尝试从这三个方面用新的标准对动物分类,关注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这几个方面的关联,获取与这三个方面有关问题的事实,为后面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 我根据后面的课文和学生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认知目标定位在“初步了解”,抓住“身体结构是与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这一主线,把本课各项活动巧妙地串联起来组织教学。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不便实验和观察,不宜采用发现式探究的方法,所以我着力在接受式探究方面去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与动物特征有关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来进行 研究。

2.3 动物的分类 教案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3 动物的分类教案 3 动物的分类 【教学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其他动物又有什么特征,这一节课研究动物的不同特征,让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给动物分类,让学生在给动物的分类的过程中中,感受动物的多种多样,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教学目标】 (1)动物种类繁多,让学生认识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的特征。 (2)能按自定的标准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能分别总结出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并分别举例。 (3)在给动物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并能体验到分类过程中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各组自己写好多种动物的卡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和动物的卡片。 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入活动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种动物,并从你们的卡片中把它找出来贴到黑板上来。(教师先演示一种:如:“鸽子是空中飞的动物”,并把它贴到黑板上。)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分别说出:蜗牛、带鱼、蝴蝶、牛、虎、蝗虫、草鱼、鸭子属于哪一类。 师:思考一下你的介绍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刚才你们小组找这种动物的时候方便吗?怎样做可以方便一点呢? 生:分类。 (2)给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师: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给这9种动物进行分类呢? 生:先小组统一好一个标准,再动手分分看。 师:抽一个组到黑板上来展示。并说说你们的分类理由。其他小组补充不同的分类方法,并分别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并说说你们的分类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由进行板书:按运动方式:游、飞、爬(走)。按生存方式:家养、野生。按食性:肉食、植食、杂食。按身体特征:鸟类、鱼类、哺乳类、昆虫、软体。 师:提出疑问:看黑板上的分类方法,你们感觉到满意吗?为什么?能不能寻找到更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呢? 二、事实证据 师:从课本上选一类动物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观察它们的特征 师:科学家也像我们一样在寻找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看看他们找到了什么好方法呢?请大家看看老师给出的几个动物的骨骼,说说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有脊柱。 师小结:科学家就是根据动物的身体中是否有脊柱,把动物分成了两大类,具有脊柱的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叫无脊椎动物。

六年级科学《鸟类动物的特征》学案

六年级科学《鸟类动物的特征》学案 【授课时间】XX.9 【教材理解】本课教材分为四个层次。 层:让学生观察身边的鸟有哪些形态特征填写记录单,这是学习的导入。 第二层:在填写记录单之后归纳出只有鸟类具备的特征,这是整理信息,归纳结论的过程。 第三层:根据鸟类的特征判断哪些动物属于鸟类,检验他们是否能够根据鸟类特征进行判断.这里强调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演义判断的过程。 第四层:根据模拟取食的实验现象,形成自己的结论;将模拟实验的情况与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进行关于生物身体结构,功能与其生活方式和环境是如何适应的讨论。 【设计理念】本课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通过对鸟喙与取食关系的趣味性研究,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鸟类喙的形态与其生活方式是如何相互适应的,从而进一步感悟到鸟类动物的丰富多彩。 【学情简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三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这节课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通过观看图片,

以及课下搜集一些资料,进而掌握鸟类的共同特征。 【教学目标】 .能说出常见鸟的名称。 .能从外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能根据各种资料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并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能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喙对鸟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看法,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激发学生爱鸟的情感,懂得保护鸟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各种资料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学生:可下搜集一些有关鸟类的一些资料。 教师:自制多媒体,搜集一些鸟类的资料。 【课时安排】共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预设阶段目标课后反馈

动物学分类

原生动物门 鞭毛纲:眼虫、团藻、利什曼原虫 肉足纲:大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 纤毛纲:草履虫 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门) 水螅纲:水螅、桃花水母 钵水母纲:海月水母、海蜇 珊瑚纲:海葵 扁形动物门 涡虫纲:三角涡虫 吸虫纲:华枝睾吸虫、血吸虫 绦虫纲:猪带绦虫 假体腔动物 线虫动物门:人蛔虫、秀丽线虫、十二指肠钩虫、班氏丝虫环节动物门 多毛纲:沙蚕 寡毛纲:环毛蚓 软体动物门 无板纲:龙女簪 单板刚:石鳖 腹足纲:中国圆田螺、鲍、钉螺、福寿螺、织锦芋螺后腮亚纲:蓑蜗牛、蛞蝓、蜗牛 掘足纲:大脚贝 双壳纲:无齿蚌 瓣鳃亚纲:贻贝、珍珠贝 头足纲:乌贼 四鳃亚纲:鹦鹉螺 二鳃亚纲:中国枪乌贼、章鱼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中国对虾 鳃足纲:蚤状溞 软甲纲:螯虾、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 螯肢亚门:蝎目:东亚钳蝎 蜘蛛目:大腹园蛀、络新妇、蝇虎 蜱螨目:人疥螨 多足亚门:唇足纲:蜈蚣、蚰蜒

倍足纲:马陆 六足亚门:昆虫纲:缨尾目:栉衣鱼 等翅目:白蚁 直翅目:东亚飞蝗、中华蚱蜢、蟋蟀 半翅目:棉蚜、荔枝蝽 翘翅目:瓢虫、米象、金龟子 双翅目:库蚊、伊蚊、按蚊 鳞翅目:小菜蛾 膜翅目:蜂、蚁 蜻蜓目:蜻蜓、豆娘 蜚蠊目:澳洲大蠊 螳螂目:螳螂 棘皮动物门(后口动物) 海盘车 海参纲:刺参纲 脊索动物门 尾索动物亚门:柄海鞘 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圆口纲 七鳃鳗 盲鳗目:盲鳗 鱼纲 板鳃鱼亚纲:虎鲨目:宽纹虎鲨 鲭鲨目:噬人鲨 须鲸目:鲸鲨 鲼形目:鸢鲼 辐鳍亚纲:鲟形目:鲟科:中华鲟 鲤形目:鲤科: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鲤鱼、鲫鱼、抗浪鱼鳅科:泥鳅 鲑形目:大嘛哈鱼 合鳃目:黄鳝 鲈形目:科:鲈鱼 石首鱼科:大黄鱼、小黄鱼 丽鱼科:罗非鱼 带鱼科:带鱼 金枪鱼科:金枪鱼 蝶形目:褐牙鲆 鲀形目:东风鲀 两栖纲

鸟类动物飞行运动规律

鸟类动物飞行运动规律 鸟类多用两条腿站立,而且是用脚趾支撑。为了便于在动画工作中掌握鸟类的动作规律,我们将它分为阔翼和雀类两种。 1.阔翼类:如鹰、雁、天鹅、海鸥、鹤等等。这类飞禽和涉禽,一般是翅膀长而宽,颈部较长而灵活。(如鸟的特征) 它们的特点是: A.以飞翔为主,飞行时翅膀上下扇动变化较多,动作柔和优美。(动态示意图如下)

B.由于翅膀宽大,飞行时空气对翅膀产生升力和推力(还有阻力),托起身体上升和前进。扇翅动作一般比较缓慢,翅膀扇下时展的略开,动作有力;抬起时比较收拢,动作柔和。(动态示意图如下) C.飞行过程中,当飞到一定高度后,用力扇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利用上升的气流展翅滑翔。 D.阔翼鸟的动作都是偏缓慢,走路动作与家禽相似,涉禽类腿脚细长,常踏草涉水步行觅食,能飞善走。它的提腿跨步屈伸,幅度大而明显。

E.大鸟翅膀上下扇动的中间过程,需按曲线运动要求来画动画。 (2)雀类:如麻雀、画眉、山雀、蜂鸟等小鸟,它们的身体一般短小,翅翼不大,嘴小脖子短,动作轻盈灵活,飞行速度快。它们的动作特点是: A.动作快而急促,常伴有短暂的停顿,琐碎而不稳定。

B.飞行速度快,翅膀扇动的频率较高,往往不容易看清翅膀的动作过程(在动画片中,一般用流线虚影来表示翅扇的快速)飞行中形体变化甚少。 C.雀类由于体小身轻,飞行过程中不是展翅滑翔,常常是夹翅飞窜。小鸟的身体有时还可以短时间停在空中,急速地扇动双翅,寻找目标。 D.雀类很少用双脚交替行走,常常是用双脚跳跃前进。 2.实训练习: 设计一套动作“鸟的上升飞行” 要求:鸟的运动规律、飞行运动中的运动状态

动物分类表

分类标示颜色:门-亚门-纲(类)-亚纲-目-科-亚科-属 1 原生动物门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 2 中生动物门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 3 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4 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厉害,不得不服~~ 5 古杯动物门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 6 腔肠动物门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说了 7 栉水母动物门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 8 扁形动物门有涡虫、吸虫、绦虫等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 9 螠虫动物门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 10 舌形动物门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 11 奇怪动物门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 12 纽形动物门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 13 颚胃动物门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 14 线虫动物门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 15 腹毛动物门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 16 轮虫动物门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 17 线形动物门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 18 鳃曳动物门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 19 动吻动物门和鳃曳动物类似 20 棘头虫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

21 铠甲动物门 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 22 内肛动物门苔藓状的小动物 23 环节动物门蚯蚓、蚂蟥、沙蚕……都是身体呈环节状,这还用说? 24 星虫动物门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 25 软体动物门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我将在后面详细解说 26 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 27 缓步动物门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 28 有爪动物门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 29 节肢动物门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留到下面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 30 腕足动物门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 31 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 32 帚虫动物门又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又都是海洋底栖动物 33 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 34 棘皮动物门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 35 须腕动物门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 36 毛颚动物门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 37 半索动物门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身体呈蠕虫状”“海洋底栖”的动物咋就会这么多捏?是的,还真就这么多,这是很多低等动物的共性,在历史上曾经有很长时间地球被他们统治着(当然那时还没有陆生动物,连鱼都没有,更没有人)既然这种特征适于它们的生存,那为什么要改变呢?所以这些特征一直被保持到了现在。 好了,动物界中的38个门说了37个,还有一个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