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

第一章汉赋

汉赋是两汉400多年最盛行的文体

第一节赋的起源和特点

一、汉赋的起源

赋:原本是《诗经》的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手法。

作为文体,是指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不歌而诵”的文体。

(1)赋的形式:铺采摛(展开)文——用华丽的辞采进行铺陈、描述。

(2)赋的内容:体物写志——或对事物的刻画(大赋),或抒发作者情感(抒情

二、汉赋的渊源及其兴盛的原因

1、渊源

(1)汉赋直接从楚辞中发展而来

(2)《诗经》对汉赋也有影响

(3)荀子(最早以赋命名作品)及宋玉的赋体作品的影响(P163)

《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

(4)也受战国散文的影响

《战国策》宏大的结构、夸张的描写、说客的辩辞、铺排的手法、带讽喻的笔法等

2、兴盛的原因

(1)文学本身的发展继承性(渊源)

(2)文体的特点,兼有诗与文的优点,容量大,又有讽喻的功能,可作上书之用,广受文人喜欢。(3)当时鼎盛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汉赋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太平盛世,游学风气浓厚。歌舞升平,歌功颂德;盛中含衰,需“既美且刺”、“劝百讽一”。(大赋的内容)

(4)帝王的爱好和提倡(文艺政策)起了鼓励刺激作用(梁孝王、汉武帝)★文艺政策:以赋取士。(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

(5)小学的发达。当时的经学、训诂之学大盛,许多辞赋家又是小学家。如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大家。汉赋那种连篇累牍、夸艳斗靡,如同“字林”的文体与小学之发达有很大关系。

三、汉赋的发展与分类

汉赋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三类(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一)初期(形成期):汉初至武帝初年七十多年“骚体赋”

1、骚体赋:指模仿楚辞而写成的一种赋,与楚辞十分相似,在形式上全用楚辞体句式,带“兮”

字语句,有讯辞,在表现手法上运用“香草美人式”比喻,内容侧重抒情,主要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

2、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七发》(第一篇大赋,完成了从骚体赋向大赋的过渡。并形成了“七体”。)

司马相如《长门赋》(一首杰出的骚体抒情小赋)

(二)中期(全盛期)汉武帝至东汉中叶二百多年“散体大赋”

1、散体大赋:内容侧重铺叙描写宫苑、京都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等活动,以及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田猎驰逐等生活。形式上韵散结合,散句为主;结构宏大,千言以上;采用主客问答式和夸张的手法,辞藻富丽;主题上以宣扬帝国的声威,对帝王歌功颂德为主,而临近篇末往往寄托一些讽谕君主励精图治的意思,“劝百讽一”或说临终奏雅。

2、代表作家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合称《天子游猎赋》)

东方朔《答客难》——“难”是他首创的一种古文体。

扬雄四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班固(东汉):《两都赋》——开创汉大赋中的“京都”题材。

张衡等:《二京赋》(西京,东京)

(三)晚期(衰微期)东汉中叶至汉末一百多年“抒情小赋”

1、抒情小赋:内容侧重咏物和抒情。形式上篇幅短小,文辞清丽,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批判色彩十分强烈。

2代表作家作品:

张衡《归田赋》——第一篇小赋,完成了从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过渡

蔡邕的《述行赋》和赵壹的《刺世嫉邪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第二节两汉赋代表作家及作品讲析

一、贾谊(前200——前168,享年33)

其著作有《新书》十卷,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吊屈原赋》(作品选P237)

骚体赋的代表作,是作者赴长沙王太傅途经湘水凭吊屈原时所作,赋中怀古伤今

1、主题:借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在政治上的不平和对社会现实的憎恨。

2、写作特色:

(1)在体制上,表现为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句法上为四、六言合用,句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

(2)运用大量生动而寓意深刻的比喻和对比,揭示了正直与奸邪、贤能与不肖及美善与丑恶的对抗,鲜明地表现了主题。

二、枚乘

《汉书·艺文志》载共有赋9篇,仅存3篇:《七发》、《菟园赋》、《柳赋》,以《七发》文学成就最大。

★代表作:《七发》(作品选P249)

(1)内容:

假托楚太子因纵欲享乐导致卧病不起。吴客前往探病,陈说了奇声、奇味、骑射、游宴、田猎、观涛来启发太子,最终以“要言妙道”(中肯的言论、精妙的道理)使太子痊愈。

(2)主旨:

劝诫统治阶级要摆脱腐朽糜烂的生活,倡导追求要言妙道,具有积极的意义。(戒奢)

(3)写作特色:

①在虚构的框架中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上见于屈原与渔夫、贾谊与鵩鸟,后见于班固的《两都赋》,成为汉赋重要表现形式。)

②句式长短不齐,少用“兮”字句,韵散结合。(能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②运用一系列比喻、排比层层铺陈,极尽夸张之能事,对事物进行精细的刻画和描绘

三、司马相如与《子虚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共有赋29篇,仅存6篇:《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

★代表作:《子虚》、《上林》

1、内容:

内容前后衔接的天子游猎赋。前者假托楚国使者子虚和齐国使者乌有互相夸耀自己国家的强大、自然物产的丰富、君主田猎场面的盛大。后者写代表天子的亡是公大肆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涉猎的盛举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突出天子的绝对权威,最后“曲终奏雅”。

子虚先生——为了维护楚国的体面,夸耀楚云梦泽之事。

乌有先生——为齐国辩护,诘难子虚。

2、主旨:

意在讽刺封建统治者不可过于奢侈,但是“劝百而讽一”,客观上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3、艺术手法:

采用主客问答体,以虚构形式展开;结构宏大,描写场面雄伟壮观,极有气魄;词汇丰富,文采华茂。

4、贡献:

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确立了赋颂的传统,成为后世赋家模仿的典范,为汉赋登峰之作(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

--鲁迅

四、赵壹与《刺世疾邪赋》(作品选P278)

史书载著有赋、颂、箴、诔、书、论等16篇,现存有《穷鸟赋》、《刺世疾邪赋》、《迅风赋》的残文

★《刺世疾邪赋》

1、内容:

无情地揭露了黑暗的政治现实,讽刺了官场上的丑行,揭示了社会弊病和一切邪恶的根源,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反抗精神和坚持操守的坚定信念。

2、艺术特点:

(1)篇幅短小,笔势凌厉,一反大赋僵硬呆板、缺少生气的风格,变板滞为丰富,变华丽为通俗。(2)融骚句法、赋句法、散文句法于一体,以适应尖锐情绪的表达。

(3)感情激烈,语言犀利,揭露颇有深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如“宁计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

(4)篇末加以两首五言诗,强化抒情。

第三节汉赋的地位与影响

一、汉赋的局限性

作为汉赋正宗的大赋,在思想和形式上表现出许多局限性:题材单一,竞相写作一些宏丽浮夸之词,以炫博斗奇为能事。

二、汉赋的积极意义

1、时代意义: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旺盛昂扬的气象,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后世民族文学的形成起了作用。

2、丰富了汉字与词汇,锻炼了语言词句,提高了文字的表现能力。

3 、从文学发展上看,促进了我国文学观念的形成。

课堂练习:

1、两汉最盛行的文体是什么?被王国维先生称为汉一代之文学的是什么?

2、汉赋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几种类型,各代表作家、作品是什么?

3、有讯辞的是哪类赋?

4、司马相如的代表赋是什么?他对汉赋的创作有什么贡献?

5、“始邪末正”,主旨是“戒膏梁之子”是指

6、子虚、乌有是哪篇赋中的人物?

7、“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出自哪篇文章,试译成现代文

8、《归田赋》的作者是谁?它在汉赋的发展上有什么地位?

9、“劝百讽一”是指哪类赋?

第二章汉代散文

一、政论散文

西汉初年的政论文主要是探讨政治、经济得失,揭露官场丑行,提出治国安邦之策为内容,其作者多为继承战国时期儒家、法家、纵横家的思想、有政治抱负之士。

1、政论散文兴盛的原因及特点(教材P187)

政治方面的原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现实社会之利弊,提出解决的具体方法。《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论贵粟疏》等

形式:奏、议、策、疏等

特点: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富于文采。

2、代表作家作品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

李斯《上书秦王》(《谏逐客书》)

汉: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晁错《论贵粟疏》

刘安《淮南子》(《淮南鸿烈》)

二、记事散文

记载历史事实和人物,但杂有民间传说,又有想象和虚构,有别于史书,是后世小说的滥觞。

★刘向: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它是我国学人治学的门径,是图书目录学者的经典文献。

它开创了我国目录学的篇章,因此说刘向父子是我国目录学之鼻祖

刘向的《列女传》《新序》《说苑》都是历史故事集。为后世诗歌、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素材。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

三、抒情议理散文

1、总的特点:书信体,抒情与议理结合。

2、著名的作品

⑴司马迁:《报任安书》——书信体之《离骚》。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章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结构层次:

①说明迟迟未回信的原因(不想自取其辱,忙于事务)。

②具体阐述自己的身残处秽,诉说所遭受的奇耻大辱(不能推贤举能之因)。

③回顾了为李陵辩护而获罪的经过(回顾惨痛往事,明哲保身)。

④阐述作者的生死观、荣辱观。

⑤说明自己著成《史记》,可偿前辱之债。

⑥总收愤叹之意。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作《史记》目的)

⑵杨恽《报孙会宗书》

⑶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⑷班昭《为兄上书》

⑸徐淑《答夫秦嘉书》

⑹李斯《上书秦王》(作品选P322)

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事实论据一:“昔” 皆以客之功--

事实论据二:“今”重物轻人

理论论据:正反结合

艺术特色: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横家遗风。

①观点鲜明,论据有力,正反比照,论证充分。

②比喻对偶,铺排夸张,音调铿锵,文采斐然。可谓骈体之祖。

(7)贾谊《过秦论》首开史论先河内容:

总结秦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人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应实施仁义,注重教化。

论述层次

秦创业——雄心勃勃

秦日盛——所向披靡

秦统一——势如破竹

秦灭亡——一败涂地

写作特色(本篇以气盛为特点而为后人传诵不朽,)

1、叙事围绕中心,为表达主旨服务。(如文中用大量的笔墨概述秦的兴亡过程)

2、运用铺张描写和对比手法,突出主旨,突出了秦代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3、多用排比、对偶句,善用比喻,形成了文章的气势磅礴,语言富有形象性。感情倾诉酣畅淋漓,笔锋犀利,言辞激切,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4、结构严谨,逻辑严密。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

四个方面的对比

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2、秦与六国的对比写六国人才众多,“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却为秦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秦与陈涉的对比;秦:“席卷天下”、“威振四海”,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

4、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传文学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史记》的成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1、客观条件

(1)历史与时代的要求:

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如何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要求对以往历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现一部通史。

(2)西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前代史书的产生,是《史记》出世的基础。

(3)汉武帝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化,为司马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方法提供了现实的依据。促

进了司马迁的独立思考。

2、主观条件(多彩人生)

?家庭的影响“读万卷书”

(1)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师从名师学习,身为太史令的便利,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和史料基础;其父司马谈的学术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2)临死前接受父亲的遗嘱,发誓要完成《史记》

?三次漫游的经历“行万里路”

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础。

第一次:青年时期漫游(东南行)

使他获得了广博的社会知识,搜求了遗文古事,开阔了视野,扩展了胸怀,增长了识见与才干。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西南、考察时间长达八九个月,是激发司马迁首创民族史传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次:随武帝进行“封禅”大典(扈从武帝36年)

?遭遇“李陵之祸”:(前99)

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对社会、历史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武帝的横暴、法吏的残忍和上层社会的冷酷,增加了思想的进步性和倾向性。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的巨著。

总结历史、颂赞盛世-----身世之叹、发愤著书

第二节《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史记》的体例——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526500多字。

体例:共130篇,其中12本纪(帝王史)、30世家(诸侯

史)、70列传(人物志)、10表(系时事)、8书

纪传体——“以人系事”,即用人物纪传来反映历史内容的史书体例。由司马迁首创,代表是《史记》。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

★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

★八书: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世家:,“世家”泛指世代贵显的家族或大家,而在《史记》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

★列传: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二、《史记》的思想内容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

思想内容

1、筚路蓝缕地整理记载了从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黄帝到他那个时代即汉武帝时代的历史。

2、客观再现“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的历史的真理。“本纪” “世家”“列传”

3、具有百科全书式品格,记述与保留了中华民族先祖的文化、文明。八书的内容

4、能以较客观平等的态度记述当时的少数民族,展示我国古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这一史实。首创民族史传,在七下列传中有六篇之多。《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

三《史记》进步倾向

1、、富国利民的经济思想。首创经济史传,并重农工商虞;《货殖列传》《平准书》为商人立传,总结治生之术。

2、民族统一思想。首创民族列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5篇少数民族列传。

3、求实存真采善贬恶的思想

1)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

《高祖本纪》:刘邦贪酒好色的流氓品质和残忍本性;

2)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

《陈涉世家》:“首事”作用,“天下之端,自涉发难”。

《项羽本纪》:“号为霸王”,“政由羽出”。

3)颂扬一些中下层人物的可贵品质和智慧才能

《李将军列传》:“勇于当敌,仁爱士卒”

第三节《史记》的文学成就

一、人物形象塑造

把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形象性结合,成功地塑造了各类型人物。

(一)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塑造众多个性鲜明的个体历史人物形象

1、善于选择与提炼具有典型意义(重大的历史)的事件与环境,突出表现传主的主导性格,使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精心选材)

张良: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蔺相如:智、勇、义。“完璧归赵”(智勇)、“渑池之会”(忠勇)、“负荆请罪”(忠义)

项羽:霸王之气、匹夫之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2、表现人物时,充分注意到人物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也原始察终地展示人物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其命运的影响。

萧何:刀笔吏出身,故谨守管钥,因势奉法。

陈平:年轻时贫而好学,有读书人的气质。

项羽:年轻时不肯竟学。

3、渲染细节,雕琢对话,精细刻画人物的个性。(司马迁用得炉火纯青)

细节:

陈涉佣耕之叹可见其素有大志。

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可见隐忍在成大事上的作用。

韩信受胯下之辱以见大丈夫能屈能伸与隐忍之重要。(小忍是修养,大忍是深谋)

4、善用比照衬托,在比较中显现个性

在秦迁惊变荆轲与秦舞阳,鸿门宴中的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项庄与项梁,李广与程不识。

5、通过心理描写与刻画人物个性,常用的方法有独白,如李斯见仓鼠时的感叹。啸歌,如荆轲的《易水歌》项羽的《垓下歌》等。

6、运用“互见法”,又叫旁见侧出法。这样做,一可避免行文重复,二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有利于展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这样既不损害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又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如“鸿门宴”,写刘邦,写项羽等。但只详见《项羽本纪》中。

刘邦的无赖流氓嘴脸不见其本传中。

项羽的残暴少见其本传中,通过其他人的言论。

互见法: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二)写出了人物中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

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三是士为知已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面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四是富贵还乡的思想。

二、叙事艺术

1、沟通天人、贯通古今的五体结构框架。

十二本纪是纲领,十表、八书是补充,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围绕本纪展开。这样的五体结构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

2、人物传记的巧妙安排与叙事线索

第一、传主的选择以尊重历史为依据。

第二、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容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

第三、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

3、叙事善于提示事件的因果关系。

第一、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第二、叙事的详略之分与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

详起因,略结果,与《左传》比较。(结构)

详琐事(细节)。

详与主线相关之事,略与主线无关之事。(典型)

4、善于处理复杂的场面

善于运用多种叙事方法,如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

善于具体写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善于描写场面,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

三、艺术成就之语言艺术

1、人物语言个性化;

2、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

3、常用口语、民谣、谚语、俗语。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列传》

第四节《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对古代诗歌,尤其是戏剧、小说、散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1、深厚的人文精神、独立的思考精神、发愤著书的反抗与奋斗精神对后世史家文人的影响;

2、《史记》的写作技巧、平易简洁的语言特点、影响了后世的散文创作;

3、《史记》塑造人物的手法、叙事的技巧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4、《史记》中人物、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作品选讲:《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记载了秦末反秦斗争和秦亡后楚汉相争过程中的一些大事,既表现了项羽叱咤风云的形象,又反映了秦末汉兴之际波澜壮阔的社会大斗争进程。

思想内容:这篇传记真实地记叙了项羽一生由起义到灭秦,由与刘邦争夺天下到兵败自刎的过程,热情赞扬了项羽英勇善战的天才,和在反秦战争中建立的卓越历史功勋,同时对项羽的刚愎自用、残暴不仁和政策上的严重失误也没有完全避讳,客观而全面地表现了项羽一生为人的特色,深刻地展现了项羽复杂的悲剧英雄的性格。

艺术成就:

一、善于选材和剪裁,以展现历史的进程,突出人物形象

“钜鹿之战”:叱咤风云、勇冠三军、强悍雄壮、英勇善战。(破釜沉舟6万对40万)

“鸿门之宴”:坦率、天真、憨直、粗豪,以不忍之心轻纵了敌手,以至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和悲剧的种子。

“垓下之围”:“夜饮悲歌”——慷慨别姬,重情绝望;

“东城快战”——斩将杀敌,所向披靡;

“乌江自刎”——不忍偷生,迷信不醒。

二、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对比

描写,在相互映衬中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如鸿门宴后,把项羽和范增对刘邦所赠礼物采取不同态度加以对比,显示出各自不同的鲜明个性:项羽的麻木纵敌,对刘邦逃走的严重后果毫无认识;范增虽有远谋,但也无可奈何。

三、通过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没有作者的叙述说明,也没有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象现实生活的人物一样,形象既鲜明突出,又亲切自然。项羽少时学书、学剑、学兵法的细节,不仅表现了他的大志抱负和天赋才气,也让人了解到其性格的弱点:做事不能善始善终,总是半途而废。

四、运用“互见法”,对某些材料作淡化处理或转移到其他人物传记中去叙述

五、带有悲剧色彩

如“垓下之围”中“夜饮悲歌”那段,写项羽在英雄末路、将失天下之时,所心疼的只有美女和骏马。看似是贬项羽,或说是从儿女情长上同情项羽,实质是悲剧家用弱者的同情反衬强者的可悲命运,是描写他对命运反征服的有意安排。(即美女和骏马烘托出项羽反征服的英雄本色,她(它)们是反征服的伴侣。)

《李将军列传》

1、内容:

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文中主要记叙了李广与匈奴的三次战争来表现;是一位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将士们的敬佩。但他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在贵族的排挤下最后含愤自杀。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2、人物形象分析

(1)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三次战争以少胜多,)——典型材料

(2)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与程不识治军对比、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对比、细节描写(3)命运数奇,一生怀才不遇。(三代帝王的对待)——感情强烈

3、艺术特色

(1)抓住李广的英勇善战、智勇双全,治军简易、仁爱士兵等特点予以集中描写,选择典型材料将李广的思想性格特点表现得鲜明突出。(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2)应用对比烘托的手法突出李广的优秀才能品格。(中贵人,射雕者,程不识等)

(3)应用细节描写,丰富了李广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4)叙事详略得当,内容结构安排张驰有度,富于变化。

(5)感情浓烈,对李广的赞美、同情与对统治者的愤慨。

(6)语言通俗简练,富有文采。

■练习:请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李广的故事。(可根据他的形象特征分别讲述,一是他英勇善战、智勇双全)

(可按原文中的顺序,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叙述。)

■作业:读《项羽本纪》,试分析项羽的悲剧性。(可参考别人的观点,但不准抄袭)

第五节班固与《汉书》

正统的儒家思想,写《汉书》是为了宣扬“汉德”。

1.体例: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从高帝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西汉的历史、80多万字).与《史记》的不同:取消《世家》并入传,改书为志。

共100篇:12纪、70传、8表、10志。

2.特点:材料详赡,组织严密,辞藻富丽,语言精炼,细致工整,绘声绘影。

3.代表作品

《苏武传》:为不朽的爱国者形象立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利禄不可诱,饥寒不能摧,私情不能移。

以凝练的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人物的对话、细节的描绘和人物的对照(尤其与李陵对照),成功地塑造苏武形象,突出表现其高风亮节。

第四章汉代诗歌

一、乐府的有关知识

1、关于“乐府”

原始意义:歌舞机关、音乐官署。

演变意义: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2、“乐府”的演变

音乐官署(秦汉)——歌诗(经乐府采摭并演唱汉)——诗体(文人创作魏晋)

3、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名词解释)

二、乐府诗的来源和类别

来源:1. 广泛收集民间丰富多彩的歌谣;

2. 文人创作的歌功颂德的作品。

类别: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分十二类

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与《诗经》内容比较)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1. 反映人民痛苦的生活和反抗的情绪《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

2. 反映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悲歌》《饮马长城窟行》

3. 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歌颂忠贞的爱情,暴露封建礼教与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上邪》《上山采蘼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4. 寓言诗《乌生》《枯鱼过河》

5. 其它《江南》

四、乐府民歌的艺术性(教材233)

1. 生动的叙事性叙事为主,标志我国古代叙事诗发展到一个趋于成熟的阶段。表现为或由第三者叙述;或选取一个场面;或选取一些情节和完整的故事;或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2.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 善于使用比兴和铺陈手法

4. 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带有感情

5. 形式自由多样,杂言为主,趋于五言

6. 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节文人五言诗

一、文人五言诗发展的过程

1. 萌芽于民歌:《诗经》——《孺子歌》——《长城歌》

2. 乐府民歌中发展:乐府趋于五言《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3.成熟于东汉文人诗:班固《咏史》(第一首文人五言诗)——辛延年《羽林郎》——《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二、五言诗取代四言诗的原因:

1. 社会生活和语言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

2. 便于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增强形式美

三、《古诗十九首》

1. 名称: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是一组产生于汉末桓、灵时代的无名氏作品,共有十九首,表现了中下层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艺术上以善于抒情见长,是我国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补充:《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2. 内容

内容庞杂,思想较为颓废,属感伤文学,是中下层文人在社会大动乱到来前夕的真实思想体现。1)是写世态炎凉、怀才不遇的人生悲慨。《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

2)是写游子思妇的别离相思之苦。《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迢迢牛星》

3)是写人生易逝,及时建功立业或及时行乐的感伤。《回车驾言迈》《生年不满百》《去者日以疏》《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

3. 艺术特色

1)长于抒情。不径言之,而是委婉,反复低徊。

★有的借助于景物、时令更替的描写,造成凄凉萧瑟的气氛,以抒发寂寞、哀怨、悲苦之情。

★有的运用比兴手法,索物寄兴,以抒发深沉、意远之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有的运用叠字,构成低昂、迂缓的和声美,以抒发悲愤、缠绵的肺腑之情。“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青青河畔草”

2)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的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3)语言炉火纯青。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相去日已远,衣带日以缓。

4、文论评述

★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卷上)

★刘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龙》)

作品选讲(一)《东门行》(二)《十五从军征》(三)《陌上桑》(四)《孔雀东南飞》

分析《孔雀东南飞》

一.思想内容:

1、这是一份对封建礼教以及买卖婚姻的控诉书

(1)揭露了婚姻是一项买卖,而新娘是被出卖的奴隶;

(2)暴露了宗法礼教是陷害青年的罗网。

2、这是一首坚贞不屈的爱情赞歌

刘焦悲剧的社会意义:

刘焦的殉情自杀是他们在当时所仅能采取的反抗封建家长制的手段。他们不死,就只能作不忠于爱情的人;他们一死,就使封建恶势力的一切如意算盘完全落空,这在实际上是对于封建恶势力的打击。他们的死,虽然并不能动摇和削弱封建家长制的统治,但他们的斗争精神是可贵的,对封建社会里人们反抗黑暗、争取光明的斗争有激励作用。

艺术成就:

一、这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吸取了前期叙事诗的成果,标志着叙事诗的成熟。《孔雀东南飞》情节复杂,还注意细节描写,人物刻画富有个性,对环境、外貌、心理、对话的描写十分成功。

二、塑造了富有个性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典型:

兰芝: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从容冷静、坚强忠贞

仲卿:忠厚善良、单纯痴情、软弱无奈

焦母:专横暴戾、自私固执

刘兄:暴烈冷酷、贪财慕势

塑造人物的方法:

(1)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细节、景物和环境描写;

(2)完整的结构、曲折的情节和悲剧性冲突;

(3)比兴、铺陈和抒情性语言的穿插。

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这个悲剧产生于汉末建安年,整个故事带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反抗封建恶势力的叛逆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主的必胜信念,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孔雀东南飞》及其艺术特色

(此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我国现存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艺术特色:

1)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

2)比兴与铺陈。

3)叙事详略得当,结构完整紧凑。

4)语言的个性化。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古代文学魏晋笔记整理

一、建安文学 (1)古乐府诗的杰出代表:曹操,中国第一位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作品《观沧海》《蒿里行》。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足,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曹丕《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4)1、曹植:背诵《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起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着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尘路。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和依? 2、简答:曹植前后诗的对比:曹植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特点:主要歌唱他的理想与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写了游侠儿的豪情与壮志。“白马饰金给,连翩西北驰”白马骁勇健美,少年勇武潇洒;“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宿昔秉良弓····性命安可怀”表现了他愿为国捐躯、建功立业的心愿。因为曹植少年时很有文学才华,颇受曹操赏识,曾一度欲立为太子。他为人不饰雕饰,流放不羁,过着贵公子的豪逸生活,具有满腔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内容分为四类: ①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中写恶势力的强大,朋友的无辜受害以及自己的无能为力,以幻想结束,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②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旨在抒发自己的失意。如《七哀》“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以孤妾自喻,表失意之情。 ③述志诗。如《杂诗》“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表示愿意为伐吴效力,但报国无门,充满慷慨之音。 ④游仙诗。如《远游篇》中所描写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曹植的诗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4)建安七子:指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其中王粲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七子”的创作风格共同特点体现为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内容上包括反映现实、渴望建功、对动乱之中人生的哀叹以及高扬个性;诗文以慷慨悲凉为主体风格;语言形式上以五言诗为主。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等。 (5)“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6)竹林七贤:指魏正始年间(240~249)的七位名士,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其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代表作有阮籍的《咏怀诗》(咏怀诗82首)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

一、传统神话对我们民族共同心理的作用与思维特征 (一)、共同心理作用 1、深沉的忧患意识 2、厚生爱民意识 3、先民的反抗精神 (二)、思维特征:象征性、隐喻性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2、具体而形象 3、浓厚的情感体验 二、采诗的目的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三、赋诗言志 “赋诗言志”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当时真正的职业性外交专家是行人,在传统上是由史官充任的,并有采集诗歌的职责。行人采集诗歌的目的是用于朝廷或其他正式场合的礼仪中。诗歌为巫史行人的职业性修养,“赋诗言志”正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诗歌可用于仪式和谣占,被认为具有神秘启示性,所以,可以通过赋诗来观察个人的意志或命运。 四、断章取义 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带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 五、流传:四家诗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六、变风变雅 诗经学名词。原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凡讥刺时政者皆属“变风”、“变雅”。 七、《诗经》的艺术成就 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4、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八、春秋笔法 《春秋》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所谓“一字见义”的语言特点,其叙事之“微显瘅幽,婉而成章”(《史通·叙事》)也主要得力于此。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和进步。“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九、《左传》的文学成就 (1)善于写矛盾冲突,文章有不少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情节。 (2)《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叙事虽尚简,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左传》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简而奥的辩证统一。刘熙所指出:“《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艺概·文概》)。 (3)善于写战事。《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采,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4)、善于写人。古之史官,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其实往往言中见事,事中有言,机械区分很难,而记言记事皆必记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5)工于记言,尤长于出色的外交辞令。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鉴于召陵》(末段)、《齐晋鞍之战》等。 十、《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善于选取典型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意识地刻画人物,从而使其中的许多篇章具有颇为浓厚的小说色彩。 2、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 3、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敷张扬厉,善用铺陈,长于夸张渲染,在散体中包容着大量的骈辞俪句,具有“辩丽姿肆”,纵横驰骋,沉而快,雄而隽;气势充沛,如江河直下;词锋逼人,似高屋建瓴的特点。这也是战国时期一代文风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古代文学笔记

第一章汉赋 汉赋是两汉400多年最盛行的文体 第一节赋的起源和特点 一、汉赋的起源 赋:原本是《诗经》的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手法。 作为文体,是指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不歌而诵”的文体。 (1)赋的形式:铺采摛(展开)文——用华丽的辞采进行铺陈、描述。 (2)赋的内容:体物写志——或对事物的刻画(大赋),或抒发作者情感(抒情 二、汉赋的渊源及其兴盛的原因 1、渊源 (1)汉赋直接从楚辞中发展而来 (2)《诗经》对汉赋也有影响 (3)荀子(最早以赋命名作品)及宋玉的赋体作品的影响(P163) 《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 (4)也受战国散文的影响 《战国策》宏大的结构、夸张的描写、说客的辩辞、铺排的手法、带讽喻的笔法等 2、兴盛的原因 (1)文学本身的发展继承性(渊源) (2)文体的特点,兼有诗与文的优点,容量大,又有讽喻的功能,可作上书之用,广受文人喜欢。(3)当时鼎盛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汉赋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太平盛世,游学风气浓厚。歌舞升平,歌功颂德;盛中含衰,需“既美且刺”、“劝百讽一”。(大赋的内容) (4)帝王的爱好和提倡(文艺政策)起了鼓励刺激作用(梁孝王、汉武帝)★文艺政策:以赋取士。(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 (5)小学的发达。当时的经学、训诂之学大盛,许多辞赋家又是小学家。如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大家。汉赋那种连篇累牍、夸艳斗靡,如同“字林”的文体与小学之发达有很大关系。 三、汉赋的发展与分类 汉赋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三类(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一)初期(形成期):汉初至武帝初年七十多年“骚体赋” 1、骚体赋:指模仿楚辞而写成的一种赋,与楚辞十分相似,在形式上全用楚辞体句式,带“兮” 字语句,有讯辞,在表现手法上运用“香草美人式”比喻,内容侧重抒情,主要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 2、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七发》(第一篇大赋,完成了从骚体赋向大赋的过渡。并形成了“七体”。) 司马相如《长门赋》(一首杰出的骚体抒情小赋) (二)中期(全盛期)汉武帝至东汉中叶二百多年“散体大赋” 1、散体大赋:内容侧重铺叙描写宫苑、京都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等活动,以及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田猎驰逐等生活。形式上韵散结合,散句为主;结构宏大,千言以上;采用主客问答式和夸张的手法,辞藻富丽;主题上以宣扬帝国的声威,对帝王歌功颂德为主,而临近篇末往往寄托一些讽谕君主励精图治的意思,“劝百讽一”或说临终奏雅。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简答题 1、简述欧阳修文章风格方面的特点。P31 2、简述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特点。P54 3、简述柳永对慢词发展的贡献。P55 4、简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P62

5、简述苏轼诗歌以理趣见长的特点。P67 6、简述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主张。P78 7、简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P80 8、简述周邦彦词集大成的艺术特色。P90 9、简述李清照对婉约词风的发展。/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P99 10、简述诚斋体的艺术特色。P112

11、简述陆游诗的思想内容。P123 12、简述辛弃疾词排遣苦闷的方式。P137 13、简述辛弃疾对词风的开拓。P139 14、简述元杂剧衰落的原因。P193 15、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P205

16、简述《西厢记》戏剧矛盾设置的特点。P212 17、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倾向。P216 18、简述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特征。P220 19、简述元杂剧中历史剧前后期的不同思想倾向。P227 20、简述元散曲的艺术表现力。P234

21、简述《琵琶记》戏剧结构的艺术特征。P248 22、宋元话本小说中爱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P270 23、简述《三国演义》三虚七实的艺术特点。P17 24、简述《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P25 25、简述《水浒传》在情结结构上的艺术特征。P33 26、简述宋濂散文艺术成就。P36

27、徐渭《四声猿》的艺术特色。P54 28、简述汤显祖的戏曲思想。P67 29、简述《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P89 30、简述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P108 31、简述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及意义。P110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背诵: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携藏。 二汉赋 赋 赋者,铺也,铺采擒文,体悟写志也。——刘勰《文心雕龙》 赋之创始人:荀子、宋玉 荀子又称为“赋祖”、“赋体之父”。著有《礼》、《知》、《云》、《蚕》、《箴》 宋玉的《九变》开悲秋之先河,称为“赋之先导”。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多以问答形式。 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归田赋》、《两京赋》 杨雄《甘泉》、《河东》 古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背诵: 归田赋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渊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凉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丗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三魏晋南北朝 类别:诗、文、赋、小说、文论 文论:曹丕《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之后有陆机《诗品》、刘勰《文心雕龙》 建安文学以五言诗为主、次之赋 建安风骨:1、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感时、伤乱、惜民。 2、抒发了为国家统一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悲凉慷慨,表现一股昂扬奋发的时代感。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正始文学:代表人物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背诵: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白体” 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5.《西昆酬唱集》 6.杨亿的生平 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8.西昆体 9.晚唐体 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11.林逋诗歌的特点 12.晏殊的生平 13.《珠玉词》 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5.欧阳修的生平 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22.梅尧臣的生平 23.苏舜钦的生平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27.王安石的生平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词境的开拓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33.“三苏”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41.“东坡体”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 的贡献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黄庭坚的生平 52.“山谷体” 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 特色 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57.“后山体” 58.“简斋体” 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 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 代表词人 65.柳永的生平 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 开拓 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70.秦观的生平 71.晏几道的生平 72.贺铸的生平 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 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76.周邦彦的生平 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79.“易安体” 80.“樵歌体” 81.李清照的生平 82.朱敦儒的生平 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7.辛弃疾的生平 88.“稼轩体”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91.张元幹的生平 92.张孝祥的生平 93.陈亮的生平 94.张元幹词的特点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96.陈亮词的特点 97.刘过词的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99.陆游的生平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 的主要特点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 格 105.“诚斋体” 106.杨万里的生平 107.范成大的生平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1.朱熹的生平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