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2015概要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2015概要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2015概要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2015概要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这段时间内,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的变化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

代表人物:高尔顿(高尔顿,优生学创始人),霍尔(复演说)

环境决定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代表人物: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斯金纳

相互决定论: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代表人物: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关键期”概念:只有在某个特定时期,加上某种条件才会产生的特定的形态变化。

“印刻”现象:鹅、鸭、雁等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时,让其接触其他种类的鸟或会活动的东西,他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做自己的母亲紧紧跟随,结果对自己同类“母亲”

却无依恋。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出现

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表格(P12)

格赛尔实验:两个同卵双胞胎在不同时间开始训练爬楼梯,最后达到的成绩是一样的。

启示: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据此,格赛尔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

他认为影响发展的机制是生理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为学习作准备的“准备过程”。

他还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一定的生物内在进度表,它与一定年龄相对应。制定了婴儿的“行为发育常模”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普莱尔(德国)

诞生标志:1882年出版的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

西方儿童心理学发展:

(一)20世纪早期

霍尔: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美国儿童心理研究运动创始人

“美国儿童心理之父”

提出“复演论”

发明了研究儿童心理的新技术——问卷法

攥写第一本青少年心理的巨著《青少年心理学》(1940)

《老年心理学》(1922)

特点:1.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

2.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资料

3.弗洛伊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

(二)20世纪40-60

1.阐明和检验解释儿童行为的理论

2.强调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3.偏爱实验室试验

(三)20世纪60-80

不断涌现的儿童发展理论

重新发现皮亚杰理论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生态学理论

(四)20世纪后期到现在

1.从发展心理学到发展科学——发展系统论成为主导思想

2.以心理发展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趋势

3.应用心理学研究呈繁荣之势(教育实践,临床应用社会政策和社会行动)

我国儿童心理学发展:

(一)解放前

陈鶴琴《儿童心理之研究》

西方各学派的儿童心理理论及研究相继被介绍到中国来。

(二)解放后-20世界80年代

恢复、改造时期(49-58)

批判、挫折时期(58-59)

初步繁荣时期(59-66)——1962《儿童心理学》朱智贤

破坏、停顿时期(66-78)

空前活跃时期(1978—)

(三)20世纪80年代-现在

1.发展心理学的科研和求学队伍不断扩大

2.坚持发展心理学研究“本土化”和“中国化

3.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到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4.主要研究内容:认知研究,社会性发展研究,超常儿童研究

5.社会性发展和社会化研究已经提到重要位置,改变了过去重认知轻社会性方面

的研究。结合社会需要的应用研究也有所增强。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取样大(材料具有代表性),省时省力

缺点:不能确切反应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尤其在探究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的转折点,早期经验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方面,无法取得满意效果。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和测量,以探究某个心理特质随年龄变化的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1.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2.对儿童各个方面作细致的、整体的考察,以揭露心理不同方面的关系,及各种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发展的机制和原因。

缺点:被试代表性原因。1.数量少2.时间长3.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4.受时代影响。

3.跨文化研究:又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优点:1.更好的形成理论和对变量能作出更全面的考量,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景对行为的影响。

2.会使心理学家形成更完善的理论,更好地概括规律,更好地确定哪些发展模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哪些发展模式只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6、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P12)

二、儿童生理及动作的发展

1、儿童生长的四个显著时期;

(1)出生-2岁,发展十分迅速;

(2)2岁-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

(3)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约在13-15岁,女孩约在11-13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

(4)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2、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则;

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身高,体重

从出生到成熟的整个发育时期,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都在增长,一般女孩约可长到18岁左右,男孩约可长到20岁左右。

有两个最快的发展期或称高峰期。(1.出生后的第一、第二年。2.青春期)

原则:头尾原则

远近原则

3、儿童大脑发育的特点;

1.脑重量增加

(到6、7岁时儿童的脑重接近于成人水平,约1280克,达成人脑重的90%,)

2.脑皮层结构复杂化

(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是在于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

3.儿童脑电图的特征

●(新生儿的脑电图多为δ波,并且不规则、不对称、不成形;随儿童年龄增长,脑

电波趋于有规律,频率升高。

●枕(O)—颞(T)—顶(P)额(E)

●儿童脑的发展,大约在4-20岁这个年龄阶段中存在着两个显著的加速时期,第一

次是在5-6岁左右,第二次在13-14岁左右。这两个显著加速的时期使儿童脑的

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一种“断续”或“飞跃”。)

4.脑的反射活动

新生儿具有的无条件反射:

●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6个月消失

●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2-3月消失

●惊跳反射(莫罗反射)4个月消失

●游泳反射

●行走反射2个月消失

●强直的颈反射2-3个月消失

(他们的消失可以作为神经系统是否成熟或有无障碍的一种指标)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及其意义;

规律:

1.从上到下(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2.由远及近

3.由粗到细(由小到大)

意义:

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也有很大关系。

1.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

2.是儿童间交往的工具

5、胎儿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胎儿发育过程:

1.胚种期(第一周)

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

卵细胞有丝分裂,向子宫移动,从卵黄汲取营养

2.胚胎期(2-8周)

细胞和组织分化期

结构:内胚层:消化系统,腺体,内部器官

中胚层:肌肉,血液,循环系统

外胚层:皮肤,感觉器官,神经系统

人整个生命历程中,胚胎期是发展最快的时期

3.胎儿期(第三个月到出生)

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影响因素:

1.孕妇的营养(营养与大脑发育有很大关系大脑形成:怀孕5个月后)

2.孕妇的疾病

3.药物和其他致畸因素(四环素:骨骼发育迟滞,牙齿变黄,黄体酮)

4.辐射

5.孕妇的情绪

6、儿童的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见脑的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

第一个条件反射:哺乳姿势条件反射(10天-2周)

●儿童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快。就整个儿童期来说,儿童形成的条

件联系带有很高的稳定剂,能牢固地,长时间地保留下来。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抑制性反射(一个刺激

引起原来反应的停止或减少)对儿童来说有很大意义。

●抑制性反射(3-4个月产生,形成困难)比兴奋性反射迟

●随着语言作用的发展,儿童的条件抑制逐渐精确而稳定。

三、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视觉偏好、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

方法:

1.反射行为

2.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定向反射)

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反应减弱甚至完全消失去习惯化:个体在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是个体又产生了先前的行为,表明个体已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4.视觉偏爱:婴儿天生偏好某些特殊刺激(范茨)

5.激发潜能

6.操作性条件反射

7.设备

2、“视崖”实验、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特点;

“视崖”实验:

目的:深度知觉

过程:一块大的玻璃平台,中间放一块略高于玻璃的中央板。板的一侧玻璃

上铺有一块格子形的图案布,因为它与中央平台差不多高,看起来像

个浅谈。在中央板另一侧玻璃几尺深的地面上铺上同样格子形图案

布,制造错觉。

结论:婴儿早就有了深度知觉

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特点:

3岁:上下方位

4岁:前后方位

5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6岁: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3、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特点:

1.目的性

2.持久性

3.细致性

4.概括性

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

四、皮亚杰理论

1、运算、守恒、格式、适应、同化、顺应、“客体永久性”、自我中心的概念

运算:运算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守恒:守恒是指即使在物体外观改变的情况下,它特定的自然特征仍保持相同。

格式:认知结构的最基本单位。是人类吸收知识的基本架构。皮亚杰将智力或认知发展,解

释为个体的格式随年龄增长而产生改变。

适应:直接作用于外部环境来建立格式,它由两个互补的过程——同化和顺应组成

同化:个体运用已有格式处理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将新遇见的事物吸纳入已有格式之内。顺应:在已有格式不能直接同化新知识时,个体为适应环境要求,主动修改其已有格式,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心理过程。

“客体永久性”: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它们仍然是存在的。

自我中心:儿童的思维和言语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其他人具有不同的视角或具有某种不同的观点。

2、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结构观与思维的机制观)

结构观:特定的心理结构或思维结构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思维的机制观:思维的机制——适应和组织

3、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各阶段的特点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

特点: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主要表现:

1.从反射性行为——目标指向行为

2.“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形成;

3.模仿或滞后模仿的能力

2.前运算阶阶段(2-7岁)

特点:1.有更强的能力来思考事物,并能运用符号在头脑中表征事物;儿童的言语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2.无法守恒:1、集中化:仅注意情景中的某一个方面;

2、只注意状态:忽视过程,仅仅注意到起始状态和结束状态。

3、不可逆性:可逆性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指改变思维方向

以便能够回到起始点的一种能力。

4、转换推理:他们的推理常常是从个别到个别。

5、缺乏等级的分类

6.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

特点:1.守恒:可逆性,去中心化,知觉判断—逻辑判断

2.序列化和传递推理

3.类包含

4.去自我中心

5.空间操作

4.形式运算阶段(11—)

儿童开始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讲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

既能思考当前情境,也能思考过去与将来的情境

能够基于单纯的言语和逻辑语言或逻辑陈述,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和命题间推理。

4、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的评述

优点:1.为该领域带来了某种关于儿童本性,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容、时间和方式的新视角

2.思想性甚于实证性,推动了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进步。

缺点:

●儿童所具有的能力比皮亚杰最初所认为的要强些,尤其表现在他们所具有的实践知识方

面。

●可以将守恒之类的任务教授给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儿童。

●在简单、真实的情形中,儿童也能表现出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观点的能力;

●婴儿表现出客体永久性的时间要比皮亚杰预期的更早些。

●“阶段论”的观点近年受到指责。

五、信息加工理论

1、存储模型、加工水平模型的基本观点,信息加工的几个阶段

存储模型:信息在加工过程中被三个加工系统(感觉登录器、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保留或存储。

加工水平模型:加工水平模型摒弃了系统容器有固定存储量的观点。该模型认为:记忆取决于信息加工的程度。

在信息加工水平模型中,以较浅的方式来加工信息时,这些信息会很快衰退

并消失,相反,当信息通过意义的解释并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时,就会保留

更长时间。

信息加工:

2、复述、组织、精致的概念及其儿童发展的特点,元记忆的概念;

复述:

概念:指不断地重复信息。

特点:1.小学儿童与学龄前儿童相比开始逐渐有效地采用复述策略。

(7岁左右是儿童由不进行复述向自觉进行复述的过渡期。)

2. 随年龄增长,复述的质量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复述方式由被动的复述模

式向主动的复述模式转变

3.儿童使用复述的灵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组织:

概念: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它能使记忆显著地增加

特点:

●组织一开始可以在很小的儿童身上发现。

●学龄前儿童并不能使用语义组织(将物体或单词按意义分类)来帮助记忆。

●一旦儿童能通过掌握语义上的组织方法来保存信息,此后他们组织策略会随着年龄的增

加而增强。

●小学儿童记忆组织策略的发展可以分为产生性缺损和成熟运用策略两个阶段。

(一年级儿童处于产生性缺损伴随中介性缺损亚阶段;

三年级被试处于产生性缺损但已不伴随中介性缺损的阶段;

五年级被试则处于成熟运用策略阶段,他们能自发运用组织策略。)

精致:

概念:通过在要记忆的材料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记忆的记忆策略。

特点:

精致是一个较迟发展的能力,一般在11岁前是很少出现的

一旦儿童发现了这种策略技巧,他们会发现这非常有效,而且趋向于用它来代替其他策略。

元记忆: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3、测量记忆的几种方法

1.再认法:先向学生呈现识记的材料,如单词或图片等,时间通常为30秒钟,然后,把识

记过的材料与等量的未识记的材料混杂起来,再呈现给他们辨认并说出哪些是已

经识记过的材料。

2.回忆法:可以用一连串的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表5-1。让学生从表中任选一行,在1分

钟内读完,然后把记住的数字写出来

3.再学习法:先让学生学习一些材料,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让他们重新学习这些材料,然后

比较先后两次学习所用时间(次数)的相差数值,以节省的时间(或次数)多

少为指标来衡量记忆的效果

/六、儿童语言的发展

1、语言获得、准备期、单词句、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

语言获得:即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感知(或理解)语言和说出语言。

准备期:准备期指儿童真正会说话以前的发音和对成人语音的反应。(出生后第一年内)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儿童一生下来就会哭,这是第一次发音,哭为语言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

1、语音知觉

研究发现出生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分语音与其他声音,对语音刺激

非常敏感。

2-3个月的乳儿就能倾听周围人们发出的声音。

2.语词理解

7-8个月的乳儿就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动作

反应。但还不能主动说出词。

三、1、初生到3个月——简单发音阶段

2、4~8个月——连续音节阶段

3、9个月~1岁——学话萌芽阶段

单词句: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自我中心言语:介乎有声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

内部语言:1、发音隐蔽,是无声的默语;

2、句子压缩、简略;

3、具有自觉的分析综合机能和自我调节机能。

2、婴儿、幼儿、小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

婴儿(1-3岁):从1岁开始正式学话到三岁基本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语言

单词句阶段(1-1.5):1、儿童对言语的“理解”有了发展。

2.从说出的词看也有进步。

特点:1.单词重复

2.一词多意

3.以音代物

4.多为名词,与儿童日常生活有关

多词句阶段(1.5-3):

1.简单句阶段(1.5-2):

◆句子不完整、简化,前后次序颠倒。

◆这阶段儿童的言语中,各种词类都有了。主要是名

词和动词,约占70%。

2.复合句阶段(2-3)

●主要仍是简单句,但复合句已开始发展起

来。

●在这阶段语言中的各种词类的比例也有

变化。

●词汇量到三岁时已达1000左右了。

●婴儿末期掌握最基本的语言,但水平比较

幼儿:

(一)语音的发展

3-4岁是学习语音的最佳期。

(二)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的增加

3-7岁可以说是一生中词汇增加得最快的时期,到7岁时大约增长到三岁时的四倍

2、词类范围的扩大

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

次是形容词,最后是数量词

3、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三)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句子的发展

1、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2、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3、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4、从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

(四)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2、从对话言语发展到独白言语

(五)内部言语的产生

1、发音隐蔽,是无声的默语;

2、句子压缩、简略;

3、具有自觉的分析综合机能和自我调节机能

小学生:

(一)口头言语在幼儿言语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1、发音的精确度增加。

2、词汇不断丰富,句子结构日益复杂。

3、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二)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显著地发展起来

书面语言发展过程:识字-阅读-写作

内部语言:一是出声思维时期;

二是过渡时期;

三是无声思维时期。

3、语言获得的理论(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一.学习论

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1.模仿说:强调模仿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

翻版。

2.选择性模仿说:

●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

●模仿者对示范者的行为不必是一对一的临摹,只是形式与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这种模仿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模仿者的行为和示范行为的关

系,在时间上既不是即时的,在形式上又非一对一的。

●儿童这样获得的语言既有新颖性,又有学习和模仿的基础。

3.强化说(斯金纳)

●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自我强化:自己在别处不断发出别人说出他听到的音。

●强化是渐进的。逐步接近的方法学会非常复杂的句子。

二.先天论

强调先天禀赋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否定学习和环境是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

1.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

●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因素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

●人天生就有普遍语法能力,和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2.自然成熟说

大脑存在潜在的语言结构,外部刺激能使它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语言能力

就能获得。

三.相互作用论

1.认知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

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相互作用论

●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

●成人给不同年龄的儿童提供适合儿童的语言材料,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

展;

●儿童的反馈又决定成人对儿童说话的复杂程度;

●儿童与成人的互动过程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在与人们语言交流中,在认知

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七、儿童智力的发展

1、几种常见的智力测验及表示聪明程度的方法;

常见的几种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量表

2.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2岁儿童至成人,比率智商:IQ(智力商数)=MA(智力年龄)/CA

(实足年龄)*100(乘100是为了消除小数),4个认知领域15个测

验,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短时记忆)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IQ(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

(个体在测验上的得分减去同年龄人在该测验上的平均数)/标准差)2、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智力成长曲线的概念,贝利的智力成长曲线;

智力成长曲线:

10岁前:直线上升

10岁后:负加速

18岁后:停止增长

P154

贝利的智力成长曲线:13岁前是智力快速发展时期

25岁后智力停止增长

3、智力优异与智力缺陷儿童的特点;

智力优异儿童:

高智商(IQ130或130以上)或在某一方面表现卓越。

1、早熟

2、依赖自己

3、热衷于掌握

P157

智力缺陷儿童:

(1)智商很低,在传统智力测验中通常低于70;

(2)难以适应日常生活;

(3)在18岁之前已经表现出这些特质。

4、智力的分类;

二因素: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多因素:社会智力,具体智力,抽象智力

群因素:语言理解,语词流畅,数学运算,空间关系,机械记忆,知觉速度,推理能力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三维结构:1.对象:符号,图形,语义,行为

2.操作:记忆,认知,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思维

3.成果: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

多元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八、儿童情绪的发展

1、情绪的组成成分;

1、情境:儿童的情绪一定是某种情境引起的。儿童的年龄不同引起情绪的情境也会有不同的特点。

2、身体状态:一定的情绪会引起人的身体状态的变化。不同的情绪体验伴随着不同的身体状态。

3、情绪表现:人在产生某种情绪后,会有一定的外部表现,如脸部表情、身体运动和发音(如哭、尖叫)等情绪表现的形式。

4、情绪体验:如高兴、悲伤等,体验在人直觉到情绪或说得出情绪名称时发生。

2、儿童情绪的识别,“社会性参照”;

情绪识别:婴儿不仅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还有识别情绪的能力

社会性参照:个体有意识地搜索他人的情绪信息,以帮助解释不确定环境和事件。

这对婴儿来说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或社会适应意义。

8-9个月出现,第二年善于运用

3、怯生与婴儿出现怯生的时间,影响怯生的因素;

怯生:婴幼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时间:7—12个月的儿童会出现几种明显的害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陌生人的害怕。

5—7个月,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出现一种严肃的表情

7—9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就感到苦恼了。

因素:(1)父母是否在场。

(2)环境的熟悉性。

(3)陌生人的特点。

(4)抚养者的多少

(5)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6)婴儿接受的刺激。

4、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情绪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1.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

2.情绪情感进一步分化

3.情感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

(二)情感深刻性不断增加

1、引起情感的社会性需要增多

2、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好坏

(三)情绪稳定性不断加强

(四)情绪可控性不断增强

5、儿童理智感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特点:

1.人类婴儿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内驱力(7、8个月的婴儿想自己站起来;3、4岁的孩子用

积木搭小房子)

2.幼儿的理智感表现形式——“好奇好问”、“与动作相联系的‘破坏’行为”。

3.小学生的理智感有了相应的变化:

●开始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寻找乐趣,如解决难题十分高兴,解决不了十分着急。高年级

喜欢有一定难度、须动脑筋的题目。

●小学生对不同学科已产生不同的兴趣,但这种分化尚不明显,也极不稳定。老师对学生

的态度、学生对这门课掌握得好坏都直接影响儿童对课程的兴趣与爱好

培养:

(1)鼓励儿童多提问、多思索、多探究,并创造条件让儿童有机会去探索、去创造;(2)儿童成功时给予表扬,避免让儿童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情绪;发现儿童的兴趣加以培养。

6、儿童道德感发展的特点;

●1岁的孩子已经产生最简单的同情感

●2、3岁的儿童道德感开始萌芽(出现了最初的爱与憎;能在成人的要求下做出道德的

行为,如分东西给别人吃;但是水平还不高(肤浅、短暂),取决于成人的态度。)

●3-6岁幼儿道德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把别的儿童的行为与行为准则做比较,主

动产生道德体验。

●小学生的道德感:内容:已经有荣誉感、责任感、集体感、爱国主义情感。

形式:小学儿童的道德感还属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7、儿童积极情感的培养

(一)提高认识

(二)创设情境

(三)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

九、儿童个性的发展

1、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个性的构成、个性发展的阶段及其评论

人格结构的构成:本我: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由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

自我:满足本我需要,控制和压抑本我冲动

超我:社会伦理道德

人格发展的阶段:

(1)口唇期(0—18个月)

(2)肛门期(8个月—4岁)

(3)性器期(俄狄浦斯情节)(3—7岁)

(4)潜伏期(5—12岁)

(5)生殖期(俄狄浦斯情节)(12—20岁)

评价

1.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对推动心理学界重

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经验、早期教育和儿童期心理卫生问题有极大的影响。

2.把人格结构划分成三个部分,描述三个部分之间的斗争,使人们看到了无意识动机、情

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对开创心理动力学是个极大的贡献,改变了传统心理学中重理念轻欲望,重意识、轻视或无视无意识的倾向。

3.弗洛伊德是性本能决定论者。夸大了性的作用

4.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弗洛伊德个人的诊断和对梦的分析、对幻

想的分析以及成年精神病患者的资料,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论证。

2、鲍姆令德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教养方式划分的标准及类型,各类型的特点及其与儿童个性的发展

研究过程:

(1)把学前儿童按个性成熟程度分三类,然后评定父母的教养水平,据此将这些儿童的父母分别称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娇宠型;

(2)第二、三次,评定父母教养类型,研究孩子的个性。

划分标准:

控制,指的是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爱:指的是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

P20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