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时轮金刚的空性身及如何成就圆满佛果

时轮金刚的空性身及如何成就圆满佛果

时轮金刚的空性身及如何成就圆满佛果
时轮金刚的空性身及如何成就圆满佛果

时轮金刚的空性身及如何成就圆满佛果

现在我们的能力能够修什么法,就应该全部身心地投入猛力实修。即使现在能力不足而不能修法,也不该只是忽视和懈怠;相反地我们应该发愿在今后的时间中或来生中能够修行这种殊胜的成佛妙法。就要已这样心愿,来让我们修习纯净的心灵及积聚福德的法门。

寂天菩萨曾引用真实语者、不异语者、不妄语者的佛陀的话:即使是昆虫也有佛性,所以可以成佛,如果昆虫都有佛性,那么无疑地人也一定有佛性了,此外人也具有认知避免造罪做善事的能力,人当然能够成佛;只要我们能保持道心、勤修善法就可以成就佛果。

寂天菩萨也进一步提到如果人只是做一种普通的职业(工作)如渔夫、木匠、伐木工人,尚且要费力工作、忍受寒热大苦谋取衣食,如此辛勤仅仅是为了今生的小小安乐(目的),所以我们既然是为了解脱成佛更应该比在社会中求生存一般努力而来修法。所以寂天就问:“为什么行者们这些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求成佛的人,不能忍受这些苦呢?”

时轮金刚法被誉为密续之王,是因为他能圆满成就佛的四身即法、报、化三身和大乐智慧身,也就说圆满成就佛果。所以他是密续的巅峰之作。这是其他密续所无可替代的!下个主题是解析时轮法门是如何成就圆满佛果。

1、显现果德的次第

无上瑜伽部密续在喜金刚及金刚亥母的修法中有对无上瑜伽部作过一般性的介绍。让我们看看喜金刚的修法,喜金刚修法中有三种主要的修习,特别是在圆满次第:幻身、光明、圆融等的成就。

(1)如果行者证到幻身,那么行者就可以肯定在今生能成正觉。喜金刚修法中所谓证到幻身不是指身体变成喜金刚,而是行者能分离(或离开)这个粗血肉之躯。喜金刚的身体是相好庄严,这身体可用十二比喻说明。

行者化现出的幻身可去任何的地方,如诸佛净土、对那边的有情献上供养。然而对这些粗身的有情众生要如何利益呢?行者必须同样要借用一具粗的五蕴肉身来利益众生,所以心中要发愿:我要回来!需要将幻身融入于粗身中,然后,就可以弘扬教佛法利益众生或作想作的事情。将幻身融入于粗身中的方法有转生或者借用等

如果就时轮系统而言,在行者完全化掉了这副粗肉身后,行者如何能直接帮助众生?

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在行者成佛后,行者爱显化几次就几次,以这种方式来救度众生;如果行者是佛的话,就可以化身无数、充满空间。

(2)在幻身之后是证得光明,光明又分成二重:主观的光明及客观的光明(它是能体悟空性的心)。(3)圆融是指幻身和光明的圆融。这就是圆满次第的要义。

对于圆满次第来说行者应该知道:观修空性并不是圆满次第的一种修法,因为在显教修行上也有观空性的。那么“专注观修气的修法算是圆满次第修法的一种吗?”也不是,因为这种专注观修气的修法也可以在密宗下三部密续中找到,此外在外道修法中也有许多修气的方法。

观修本尊身也不是圆满次第不共的修法,因为一个仍在修生起次第的人一定有观修本尊身。

那么,什么是生起、圆满次第呢?生起次第的意义是生、死、中阴等的净化之道。达吉格西说:“这可以同样应用于圆满次第、甚至超过生起次第,因为圆满次第真的能带来死亡、中阴、出生的净化。”

行者必须至少知道,这些定义及了解二次第的不同点,以下是一段生起次第定义的译文:一种人为的、被制造出来的观修,它涉及一种观想,这观想遵循一种和死亡、中阴、出生等过程相似的法道,但却不将气引入中脉。

以下是对圆满次第的粗略定义:用不加着意的观修法将气入住融于中脉。更特别的是它专注于金刚身中的主要点(轮)、以便使气入于中脉。

在佛陀为上根行者隐密开示的四部密续中,最上者为无上瑜伽续,被誉为佛陀的甚深妙法,能令善巧修持此道的上根行者于一生中成办究竟佛果。真言乘一名是源于”真言”的梵文“曼渣那”一詞,意即“護心”,“曼”是心;“渣那”是保護。密续修持所指的“保護”,在某种意义上是說凭藉殊妙的显境作为替代,以令心识远离庸常显境。

行者凭藉精勤事修“方便”与“智慧”的修法,即能积聚方便资粮及智慧资粮,两者分別是成办佛的“色身”及“法身”之因。佛为众生示现色身的方式在两种:(1)常住无上净土教导圣位菩薩的“圆满受用身”(报身)、(2)剎那任运显现种种身相(釋迦牟尼佛)遍一切世间利益各道有情的“应化身”。(化身)。佛的“法身”亦有二相:(1) “智慧身”即常住于无分別空性三摩地的“一切智”佛心。(2)“体性身”即此心的无自性空。”法身”被說为智慧资粮的印记或果;“色身”則为方便资粮的印记或果。

佛身的数量在不同时位則有不同的安立,譬如有二身、三身、四身或更多的安立数量。“二身”是“法身”及“色身”;“三身”是“法身”、“报身”及“化身”;“四身”是“智慧身”、“体性身”、“受用身”及“应化身”。

佛的色身及法身不能分別证得,因为二身的成就是依方便资粮及智慧资粮二因和合而有,所以單修方便或單间智慧皆不足夠。

显宗必需以三大阿僧祇劫的极长时间,去除一切坚牢深厚的自性有见,及由自性有见所建立的习气,此二者共同构成有碍成就佛果的二种障碍(烦恼障及所知障)。然而,事实上,依无上瑜伽续而言,即使修持显宗历三大阿僧祇劫亦不足以成就佛果,行者若不趣修密续之法,即定难超越位于佛位之前的菩薩第十地。“密宗”所教的”本尊瑜伽”是一种聯合”方便”、”智慧”,令”方便”与”智慧”結合于一心中的的殊胜方便。此中,用以通达证悟空性的最細心乃显为大悲利他色身,此令”智慧”与”大悲方便”結合于一心中的修法即名为”本尊瑜伽”。凭藉這种修法,行者便能同时积集所需的方便?智慧二资粮,有可能不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而成办佛位,在无上瑜伽续中,佛果能于一生中即得成就。

“本尊瑜伽”是密续的主要修法,难然”本尊瑜伽是凭藉“方便“智慧”于一心中双运結合而胜显宗诸方便的法门,事实还是在于能隨順佛果色身之相。换言之,布施、持戒、安忍难被說为殊胜的修法,但由于它們不能隨順于佛陀的殊妙色身之相,所以即不能成办此果。在另一方面而言,“密宗”的不共方便,是令行者自心专注于空性证境而现为无上正觉佛身,这样定当达成佛果此证空之慧所显的利他本尊佛相,在心识成办佛果法身的同时,即真实现起佛色身,观修佛身即能证得佛身。

无上瑜伽密续由“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所組成,二次第的修法皆与转化行者的身、心而成佛的身、心有关。在“生起次第”中,行者于自身转成的本尊身生起明显胜解观想,而“圆满次第”則由真实引生一新的色身來”圆满”這种转化,亦即是令行者转化为真实(非胜解假想)的本尊。即使”生起次第”一般謹是观想本尊,但就去除成佛的障碍而言,它也是一种远胜于显宗的殊胜转化法门。

“生起次第”的功用是为了成熟(修习)”圆满次第”之心相续,生起次第亦別名为“假施設瑜伽”及“戏论瑜伽”。“生起次第”是”圆满次第”的演习,就意义上而言,行者由”生起次第“趣向”圆满次第”是凭藉令胜解假想的明显势力到达极至,如是即令假想开始变成真实。“圆满次第”便是以凭藉达成行者转成佛陀的转化而“圆满”此假想。

无上瑜伽续生、圆二次第所运用的殊胜修持方便,便是生起与凡俗死亡时所出现的相同程序。在圆滿次第位,风息趣入并安住于中脉,后再融入“不坏明点”,与此同时,“光明心”亦得显露,但因为这种情況是瑜伽士依修习力而产生,所以行者并不会像死后一般进入“中有位”,反而是生起了“幻身”,此微細身由风息所成,无有质碍,身相酷似本尊,行者最終即能成佛,而非无自主流转受生于轮回之中。

由于行者是不可能以粗身成就佛果,所以,釋迦世尊于印度菩提樹下成佛乃是为了利益有情而作的示现;他在降生为釋迦族的悉达多喬答摩太子之前,已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這种示现謹是意味行者有可能于一期生命中,以“一身”达成正等正觉,而此处所指的“一身”是同一的“粗身”,因为在密续的修法中,行者最初是先运用粗身,而后來則转而使用“最細根本风”所成的“清净幻身”圆满其道。

一切有情众生皆具有“粗”、“細”及“最細”三类心、身,“粗身”便是我們平常所認识的身体,此身是由四大及其所生之物所成。“細身”則由“脉”、“风”、“明点”所构成。“最細身”便是住于“不坏明点”內,为”光明心”所騎乘的“最細根本风”。要令“幻身”显现,就必需要令“細身”及“粗身”分离,也就是要令粗身停止运作。瑜伽士能成办駕御风息,令风息融入“不坏明点”中;当“光明心”在死亡的一剎那显现时,瑜伽士便能安住于其中,并同时生起“幻身”以取代“中有身”。当行者生起”幻身”后,即能圆满余下的无上瑜伽次第,无需再次受生为粗身。当行者由“有学双运”进入“无学双运”(佛果)时,便能以”清净幻身”真实成办正觉;就是证得”不净幻身”者亦能于此一生中成就佛果。

佛身之相似因的不共方便却有別于其他密续中所教导的令最細身和最細心与粗身、粗心及細身、細心分离的教法;时轮的修持法能令大种及其所生物組成的“粗身”及由明点、风息所成的“細身”完全转化为无质碍微細色身。与其他著名的密续派系相比起來,“时轮”的結构自有其极为不共的特色。这就是时轮所是说的转化色蕴成无质碍,而非像其他密续一样现起“幻身”。

时轮法中由粗入细的消融微相有十种,时轮的修法是运用一种不共的“手印”——“空色大印”,把流散于各脉轮之外的明点聚积起来。聚积明点的功用是要把身体转成无质碍,时轮法中转粗、细二身成无质碍的修持,其目的是为了断除能障解脱及一切智的业种、习气,故其必定于粗身中生起,而不是在中有身等细身中出生。其意谓行者并不能试图于命终时的“中有位”达成正觉,此与其他经部及续部法轨相反。

修时轮的行者在未现证“根本心”时亦能生起“根本心”之显相——“空色”。时轮法把成佛道次第分为”十二地”,时轮的十二地皆依相同的方式达证。明点已由密处向上堆积至半满位时生起,此时已积至第1,800颗白明点。每当行者圆满聚积1,800颗明点时,便进升一地。此即显出实在是藉明点一一相继下降,大乐便会更为炽盛,从而增长空性的证悟,由“三摩地支”便会直接引生“无学道佛果”。

时轮法修持的目标便是要把明点清净,唯保留种种净境(清净显相、清净真言、清净无分别及清净喜乐),而把种种不净之境(不净显相、不净错乱语、不净无明及不净漏点之乐)遣除。在修道的过程中,“身明点”所具有的力用会被净治转化为“空色”(无质碍的本尊身),其将转成“佛身”,其他密续中没有对向明点而设的净治修法。

密宗有两种成佛的方法:一种是密集金刚系统的修法,比方说,行者分离粗身,而证幻身,以这种方式成佛;另一种方法是,在时轮系统中,行者彻底净化掉这个物质身体而证到本尊、佛母的身体。这两种方法都是圆满、真实、完全有效的。

事实上,虽有不同的教法或不同的修法,但不是意味着这些方法互相矛盾或最后的成就不同,它们是相异、但不是相反,这些修法都是引导走向成佛,就像一间房间有不同的门和人口,这些门是同一房门吗?不,只要行者走任何一房门,行者都可以进人房间,而房间是相同的房间,虽然在密法中,有不同的修行方法来成佛,但成佛的境界是共通的。

同样地,西藏虽有五大教派,每一派都有一个名称(源由各异):如宁玛派是因此派的信徒是依循旧译密续而得名;萨迦派和觉囊是以所在地为名;噶举派是以他们持有四种口耳传承而得名;格鲁派是以寺院而得名。所以这些只是外面的名称有别,这些教派在习惯上教法重点、不同教派的喇嘛传承上有稍微的差异,但在本质上,他们都回归于佛陀的教法,每一派都提供一种真实的方法来求证圆满正觉。行者必须要了解事实上它们的教派有别、但不是互相矛盾,不是只有一派对,其他派都错了。

龙树菩萨曾说:“如果行者不是利根聪智,就难在此道上有进步。为什么呢?因为行者可在佛经中看到佛有时说现象是本来存在,有时说不是本存在,如果行者是钝根,那么就会被迷惑住了,想着佛陀一时如此说、一时那样说,执是孰非?二者似乎是互相矛盾。如果行者是利根,就能穿之后,最微细的本初心、本初气显现。就是这最透似乎是矛盾的言语、直探佛陀的真实意趣。所以如果用锐利的感宫、清晰的智力来看不同的教派、修法,行者的理解就会增长、再增长。

行者必须理解佛陀的各种教法就像因病给药,每个病人吃的药都不同。所以每个弟子所要修的法也不同。比方说,某人得了非常强烈的热病,当体上热力最偏盛时,合格的医生会要不要吃任间的肉或酒精,然而

当热病已去,但风或气不调却发生了,同一样医生会对同一位病人说:“行者必须吃肉吸喝酒。”这其中并无违反之处,而是此一时、彼一时,这些东西那时有害,这时却有益。

同样地,佛陀常在戒经(毗奈那的各经典中)说:“僧人绝对不许喝酒绝对不许与妇人发生关系,事实上僧人甚至不可以和女人同处一室。这些训诫一再重覆、强调——这是非常严格来要求。这些戒律是为那些会因造作这些业而被这种业果所牵而生下道的人所设。然而一些大成就者已在修行上相当有进展、己在菩提心、空性及密法上得到非常高的体悟时,会有喝酒娶妻等一些世俗。在金刚乘中得到佛的开许的,理由是:当某人成就已相当高时,在这种特殊的修行阶段,这些相同的行径能增长行者趋向佛果。所以没有矛盾。如果行者真的用慧力观照这件事,行者会更加具有信心而不是迷惑增长。而不该对瑜伽行者进行诽谤!

比方说,孔雀可以吃毒药却不会死、毛色更光鲜,毒药反而是滋长它,但是如果乌鸦看了也照吃不误,就会死掉;同样地,如果一开始行者就等修一些非常高的法,这会造成伤害而不是带来利益。五甘露实际上是屎、尿等等,有高度证悟的行者真的能转化它们、真的经验到大乐。如果行者已经到达这种境界时,行者要作什么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但没有成就者千万不要模仿成就者,后果严重!

因为此教法无比殊胜和精深,以上只是简单介绍说明时轮教法框架。后面是粗略的解析了圆满次第,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如量修习圆满次第、期望得到证量、体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祈祷我们最后能俱足各种条件来修这个殊胜的法门。至于现在,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只是在心田中留下一点印记,但它还不能成为我们主要的修行法门。目前注重的是守护誓语、戒律,因为经典里说得到灌顶的人,如果能在十六世以内不犯任何一条根本堕戒,即使他没有修法而只是守护戒律纯净,在十六世之内,他将会证到圆满佛果。这是一支可以无间断地追溯到金刚持佛的伟大清净的传承!

我们强烈地相信和追随佛陀的教法及修行之道,并且我们得到了无上的时轮金刚密法的灌顶极其传承,但对于大家而言,我们需要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能修佛法。明显地,在白天大家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当白天工作完后,我们都依自己的能力所及精进的修法、观想,这是非常好的。如果当一个人有一段时间没有修法,那么他的心会转粗、更粗俗,有了教法的滋润,心会再度长养、求学佛法,这就像在草地中的青草;如果雨水太久都不下的话,草就会枯萎,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心——这就是草的大性,不要让行者的道心减遏,相反地应该长养道心、助长道心,使它愈来愈强壮、坚固。

另外一点就是同修道友的重要性,道友是帮助修行的,如果行者和一群不修法的朋友混在一起,就会伤害行者的修行,所以行者要尽可能地和修行的人在一起。

从前在西藏拉萨北方有两个人,一个人是个酒鬼,另一个人不喝酒,他们分手了;那个酒鬼前往惹汀寺,在那里他遇到一位很好的喇嘛,那位喇嘛告诉他酒的坏处、并教他如何修法,他就舍弃了喝酒的恶习,成

了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另一位不喝酒的人前去拉萨,在那他和一群鬼为伍,他就开始喝酒了,而且上瘾了,成了不折不扣的酒鬼,这故事告诉我们交往的朋友如何强力地影响我们。

如果在一间四周涂满黑油烟的房子中,一个人到处走动,最后会把行者搞得全身黑;如果在一间涂满颜料(如印度的房子墙粉刷白色),一个人到处走动,最后会把行者搞得全身白。同样地,和烟枪斯混,就变成烟枪;如果和吸鼻烟的人在一起,最后也会吸鼻烟了。一般说来,坏毛病是会传染的,如果和修行的人在一起,对行者会有帮助。

修行大乘佛法,主要的修法是长养菩提心——这是行者修法的中心支柱。诚如某位西藏大成就者所说:“即使一个人能拥有满山谷的黄金,可是等到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个人且丝毫金子也带不走,但是只要行者念诵六字大明咒(嗡吗呢啤咪哄)不但今生获得利益、死后也能获得益。六字大明咒是非常深奥的,它是方便、智慧的具体表现。在下二部的密续中,它具体表现了“有徽兆”及“没有徽兆”二种;而在无上瑜伽部中,它具体表现了生、圆二次第。一位具德的上师会花上六、七年来开示这甚深咒语的完整含意。

此外作为一个大乘行者,特别是作为一个金刚乘行者在修行实践佛法时,也应该能鼓励和劝导其他未信佛法的人,来投身到修行人的行列之中,让他们也能听闻佛法得到解脱,这会非常有益的,并且也是很重要的事。

经典成就动机理论

1经典成就动机理论1953年,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成为成就动机研究的真正开端...。阿特金森1954年提出成就动机有"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个维度...。20世纪60 年代以后,心理学家由过去对动机的内在起因和外在诱因的研究转向对人的中介认知因素的研究,认知研究成为动机研究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初, Dweck等人¨1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理论中,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也推动了动机理论的成熟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Eccles等人【3 o将阿特金森传统成就动机的期望一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现代的期望一价值理论,着重论述了期望和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并非互补的关系∞J。与此同时: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自我价值理论也在不同角度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 1.2多面取向成就动机理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成就动机的多维度特征,即认为成就动机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不同动机组成的(Kakla&Scher,1986)"J。Slavin(1991)将一般动机分为两类:情境动机和性格动机。前者指的是在特殊情境中的活动,在活动中达到需要的满足,是暂时性的。后者是指个体的追求不限于特定目标,凡是他所爱好的,不因情境改变而有所变异∞J。另有学者根据学习目的不同将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为求知或为个人成长而学习,另一类则是为求得较高的分数或是为博得父母的欢心或教师的赞许而学习。Dweck(1983)将前者看成是学习目标,后者看成是成绩目标。具有性格动机而且在求学时又以学习目的为其学习动机的人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p1 Elliot和Andrew对成就动机的定义进行???新的诠释,认为成就动机是以竞争为基础的情感、认知、行为的激活化和方向化怕J。随后,Elliot(1997)等提出了趋避成就动机层次理论,将成就动机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纳入这个理论D J。这些研究说明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具有越来越多的多面取向。Elizur 等∞-采用了多面取向的成就动机的方法,认为成就动机是由多种独立的动机组成的。他们将成就需要和其他的需要(如金钱、地位、权力等)结合起来,认为职业道德、支配性、竞争性、对地位的渴望和获得金钱与财富都是成就动机可能的成分。如Elizur 等提出成就动机是一个多面的结构,即有两个面:A面, 收稿日期:2008-10-06 修回日期:2009一01-1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08166)"中小学教师时间管理倾向与职业倦??的关系研究"资助。作者简介:蒋名平(1977一),男,四川达县人,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和职业教育。万方数据114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6卷面对困难的应对方式;B面,时间。A面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包含对困难任务的偏好、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个人独自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计算风险,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为追求完美的结果而努力。B面指的是与任务相关的时间,是在任务之前,期间还是之后。怕J Sagie,Abraham等根据成就动机多面取向理论设计了一种情境成就动机量表来测查成就动机,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成就动机是一个多面体。[7】随着成就动机理论的整合趋势发展,许多研究者认为成就动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核心因素,如坚持性、对成功的信心;也包括外围的因素,如支配性、集中性等。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成就动机的"洋葱模型"(Schuler&Prochaska,2001)Do。2成就动机测量的研究成果有关成就动机的研究,焦点在于如何对它进行客观测量。目前最主要的测验有投射测验和自陈式量表的测验。随着成就动机的研究进展,又开发出了Grid技术、成就动机问卷(AMI)等新的测量工具。2.1投射测验1938年Murray运用墨渍投射测验,对内隐动机进行了测量,对动机的测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旧1投射测验主要有两种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案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是什么; 2、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充分、准确的认识; 3、知道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 4、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究,在思想上能树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观念。进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一:法律家族聚会 1、请同学分别扮演法律家庭的不同成员,模拟聚会。 2、思考讨论:从法律家族聚会中,你能看出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吗? 3、教师小结:从这次聚会中,可以看出宪法与普通法律在内容上不同: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而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20013年12月4日是第五个全国法制宣传日,其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依法治国的核心。 (一)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板书)

宪法的基本内容: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国家的根本问题: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标志等。 国家的性质: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根本制度:宪法第2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同宪法相比较,普通法律只规定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 学生活动:看图:教材中的“法律体系金字塔”;查阅宪法、刑法、兵役法、环境保护法等的相关条款。 学生归纳: 依据宪法第18条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依据宪法第103条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依据宪法第11条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等。得出结论: (二)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板书) 其原因是: (1)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

成就动机测验及答案

成就动机测验 姓名:应聘岗位:测评日期: 本问卷共30道题目,每一道题目就是一个陈述,请您根据陈述与自己的看法相符的程度作出判断。A.完全符合B.基本符合C.有点符合D.完全不符合 1.我喜欢对我没有把握解决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 2.我喜欢新奇的、有难度的任务,甚至不惜冒风险。 3.给我的任务及时有充裕的时间,我也喜欢立即开始工作 4.面临我没有把握克服的难题时,我会非常兴奋、快乐。 5.我会被那些能了解自己有多大才智的工作所吸引。 6.我会被有难度的任务所吸引。 7.面对能测量我能力的机会,我感到是一种鞭策和挑战 8.我在完成由难得的任务时,感到快乐 9.对于困难的活动,即使没有什么意义,我也很容易卷进去。 10.能够测量我能力的机会,对我是有吸引力的。 11.我希望把有难度的工作分配给我 12.我喜欢尽了最大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13.如果有些事不能立刻理解,我会很快对它产生兴趣 14.那些我不能确定能否成功的工作,最能吸引我 15.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做有困难的事,即使无人知道也无关紧要 16.我讨厌在完全不能确定会不会失败的情景中工作 17.我在结果不明的情况下会担心失败 18.在完成我认为是困难的任务时,我担心失败 19.一想到要去做那些新奇的、有难度的工作,我就感到不安。 20.我不喜欢那些测量我能力的场面 21.我对那些没有把握胜任的工作感到忧虑 22.我不喜欢做我不知道能否完成的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一样。 23.在那些测量能力的情景中,我感到不安 24.对需要有特定机会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会害怕失败。 25.那些看起来相当困难的事,我做时很担心 26.我不喜欢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即使无人知道也一样 27.如果有困难的工作要做,我希望不要分配给我 28.我不希望做那些要发挥我能力的工作 29.我不喜欢做那些我不知道我能否胜任的事 30.当我遇到我不能立即弄懂的问题,我会焦虑不安。

需要与动机——课后练习题

需要与动机——课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需要 2、动机 3、兴趣 4、诱因 5、自我效能感 二、填空 1、动机产生的条件有二:一是内在条件,二是外在条件,前者是,后者则是。 2、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呈形曲线关系,这就是定律。 3、交往动机是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往动机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是,它是一种以获得他人或团体的赞誉为目标的动机。 4、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行为受结果因素影响。期待决定行为,强化存在于期待之中,是期待强化。班杜拉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期待:指人对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推测;指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判断。 5、马斯洛是西方心理学的创始人,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中,马斯洛正式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认为可以把人的动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欠缺的动机,一类为。 三、判断正误(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说明理由) 1、需要就是动机,动机也是需要。 2、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没有区别。 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1)同一动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2)相似或相同的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引起。 四、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说:“饥饿总是饥饿,但用刀叉吃熟食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这表明人的需要具有()

A. 对象性 B. 动力性 C. 多样性 D. 社会性 2、皮亚杰指出,儿童行为存在着自我激发的现象。当儿童自由自在地进行操作时,他们会重复地操作当交通警察、开设医院或“过家家”的游戏。这表明儿童的行为可以由()激发。 A. 生理性动机 B. 外部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内部动机 3、有人对数学感兴趣,有人对哲学感兴趣。有人喜欢高尚的内容,有人则喜欢繁琐的事物。这表明兴趣具有() A. 稳定性 B. 效能 C. 指向性 D. 广度 五、双项选择题 1、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将动机分为() A. 有意识动机 B. 无意识动机 C. 原始的动机 D. 习得的动机 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需要由7个等级构成,并将这7个等级划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下列属于高级需要的有() A. 尊重的需要 B. 自我实现的需要 C. 求知的需要 D. 归属与爱的需要 3、以下心理学家中提出过需要理论的有() A. 莫瑞 B. 皮亚杰 C. 斯腾伯格 D. 马斯洛 六、简答题 1、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是什么;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充分、准确的认识;知道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 过程与方法: 能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能在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对比中、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基础上,能正确理解为什么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究,在思想上能树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观念。进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是本框的重点,也是本课书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只有准确认识与充分理解此观点,才能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严格遵守宪法,勇于维护宪法的尊严。进而,才能真正理解后面的问题。 同时,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宪法的相关知识,理论性又很强、有点枯燥,理解上较困难。教师在教法上有一定难度,所以这也是一个难点。 2、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此问题是第一框的起点,也是一个重点。因为只有充分理解了关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领会了宪法内容的特殊性,知道了宪法在内容规定方面与普通法律不同时,才能进一步、正确理解“为什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等问题。 教法建议 1、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拟人手法介绍的“一次隆重的法律家族聚会”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比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或者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并加入更详实的资料与案例,对比理解“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2、在讲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时,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既可借助教材中设置的一些小栏目——名言与法律体系金字塔,也可在讲解时,设计一

浅析学习动机之成就动机(一)

浅析学习动机之成就动机(一) 摘要: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认知内驱力是个体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欲望。 关键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时,要以动机的激发为突破口,以动机激发来推动其他动力要素的激发,促使各种要素协调发展,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动力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学生学习动力系统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必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人类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不同学派的心学家从动机的不同侧面把动机划分成各种不同的种类。例如: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交往动机与成就动机;内因性动机与外因性动机;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辅助性动机与主导性动机等。 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动机,是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以为重要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内在推动力量。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认知内驱力是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好奇心的倾向派生出来的,这种好奇心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因素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取得成功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所以我们平时教学要充分利用当堂测试、周测试、月测试。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知道学习结果后。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利用测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结果。应注意:首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应及时,对低年级学生更如此;其次,反馈应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反应,这比知道什么是错误反应更重要;再次,应随时让学生了解距离自己定的学习目标还有多远;最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单纯看其测试结果任何,还应从各个学习环节上发现其可取之处,并给予表扬与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学生的测试结果,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意: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特别是要正确对待测试和测试结果,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以表扬为主,评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使学生心悦诚服,评价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 有关研究及平时教学经验表明,表扬比批评更有效果。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多用表扬少用批评,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应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批评应带鼓励性,绝对不能对学生采取熟视无睹,不问不闻和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学习较差而又很自卑的学生可以通过表扬他某方面的特长来带动其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的积极性,在他取得成功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要分别对待经常受表扬的学生和缺点较多的学生。如对经常受表扬的学生,要适当指出其不足,而对于缺点较多的学生,当他们有了进步,虽然与别人相比微不足道,也要给予表扬与鼓励。师生间融洽的关系以及相互尊重将直接影响着表扬与批评的效果。有些学习困难和缺点较多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到批评,已经对批评与表扬产生了淡漠态度。这时,除了对其优缺点作公正评价外,还需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教师才能提出恰如其分的表扬与批评,只有尊重老师,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表扬与批评才能重视。要注意个别差异。从性别角度,对女生而言,表扬比批评更有效果,对男生而言,批评比表扬效果似乎更好些。从学习水平角度,表扬对学习困难学生作用更大,对中等生次之,对优秀生最小。从性格角度,对内向的学生,表扬的效果更好于批评,而对于外向的学生批评更有效。了解学生对表扬的估价,动机是学生对成功的估价和对成功概率的估价的综合产物。学生一般情况下,都要对教师的表扬与批评进行评估。

大学生成就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TheoryResearch学

表3在生源地因素上成就动机的得分(M±SD) 注:*p<.05,**p<.01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生源地,即城乡背景方面,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差异并不显著。被试中来自城镇占29.2%,来自农村的约占70.8%。 4、大学生成就动机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见表4、5) 由于在调查过程中,学习成绩这一因素是由被试自行选择的,因此,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从本次调查的202分问卷中随机抽取60份,调取这60名被试的期末成绩,计算结果表明其中有58人填写成绩真是有效,有效率为96.7%。由此可知,数据是具有客观性的。 表4在学习成绩因素上成就动机的得分(M±SD) 注:*p<.05,**p<.01 表5.学习成绩因素的事后检验(LSD) 注:*p<.05,**p<.01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在追求成功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对学习成绩这一因素的四个水平,在追求成功这一维度进行多重比较(见表5),结果显示,在不及格和良好这两个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与分析 1、关于性别在成就动机上差异检验的结果分析 成就动机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所指出的,社会的成就需要先于该社会的经济增长,而这个成就需要又受制于该社会的文化和亚文化因素。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男女两性在社会职业上相接近,扩大了女性的活动领域和空间,这样便造成了男女两性在成就动机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学校教育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增强了女大学生学习上的自信心和追求事业成功的信念。社会各个层面涌现的独立、自强、自立、自爱的女性榜样也使女大学生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现代意义的理解。而男生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都使他们追求成功的信念得到激发,因此男女两性在成就动机方面就不会存在显著差异。 2、关于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大学生成就动机上差异的结果分析 若在家中为独生子女,较可能发展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另外,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关注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要多很多,这种现象在隔代抚养中更加明显。他们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不强,同时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在大学生活中,大部分学生要离开家独立生活,在这些方面的不适应可能会对其成就动机造成影响。有些独生子女自我评价较高,自我意识也较高,因此他们往往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在各个方面都想取得成功,有所作为,同时他们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兴趣,具备在各方面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样,他们在避免失败的动机方面也较其他同学较强,他们由于自我评价较高,因此常常更加畏惧失败,不愿意成为生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失败者。有时,他们对失败的恐惧更甚于对成功的追求。 若在家中为非独生子女,由于受父母以及长辈关注程度的不同,其成就动机可能不同。非独生子女在家中由于其他兄弟姐妹的存在,可能更急切地现自己,已获得家庭成员更多的关注。他们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后,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功。成就动机作为一种高级的动机,就在于它的社会性,大学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非独生子女在这个社会中也有着获得他人认可,在各方面取得成功的需要。他们将他们在家庭中渴望受到关注的需要延续到大学生活中来,也渴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成绩。 3、关于生源地在大学生成就动机上差异的结果分析 由于农村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差,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想要改变现状的愿望较为强烈,可能导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成就动机较为强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国家三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的生活、经济条件都在逐步提高和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一部分农村地区发展很快,其经济、生活水平甚至超过了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大学生希望改变其生活状况的愿望可能没有那么强烈。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科技、社会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经济压力等与日俱增。在这种条件下,他们更加追求前沿的技术,渴望掌握更加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知识,他们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能够与先进的科学文化接触,能够认识和了解更多有用的知识,掌握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 4、关于学习成绩在大学生成就动机上差异的结果分析 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激活特性和维持功能,积极的心态可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在整个学习阶段具有明确、稳定的学习目标,也具有导向机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在学习活动上,而疏离其他无关学习的事物干扰。由于学习上的成功更使其产生成就期望指标的增力,这种增力具有自我激励作用,使他们的学习更加主动、勤奋,学习成绩得以稳步提高。追求成功的动机推动学生的学习,而学习的成功又促进这一积极动机的加强,,形成良性互动。即使偶然在学习遇到挫折,他们一般会将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学习方法不当等不稳定因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取得好成绩的期望指标,反而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进一步发挥主观积极性,直到取得好的成绩。相反,避免失败的动机使大学生对取得成功的目标期望较低,倾向于作出低能力的自我评价,情绪达不到一定的紧张度,总是处在一种消极的心态中,在此情况下机体不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有效地保持注意力和知觉活动,更是很难调动潜能,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行为,不利于其学 业成绩的提高。J i a o Y u L i L u n Y a n J i u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H.A.Murray)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40~50年代,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例如,大学生想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等,都是其成就动机作用的表现。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麦克莱兰的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做出决策。 阿特金森将麦克莱兰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期望—价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

少),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就越强,所以P与I存在着互补关系,即I=1-P。 然而,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Ts);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Tf)。因此,上述成就动机公式根据其方向的正负,可分别表现为:Ts=Ms×Ps×Is,Tf=Mf×Pf×If。其中,Pf=1-Ps,即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则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样,个体追求某一目标的总动机强度T就是由Ts和Tf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T=Ts+Tf=(Ms×Ps×Is)+(Mf×Pf× If)=[Ms×Ps×(1-Ps)]+[Mf×Pf×(1-Pf)]=[Ms×Ps×(1-Ps)]+[Mf×(1-Ps)×(-Ps)]=[Ms×Ps×(1-Ps)]-[Mf×(1-Ps)×Ps]=(Ms-Mf)×[Ps×(1-Ps)]。 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如果Ms>Mf,则T为正值,而且当Ps=0.5时,动机强度最大;如果Ms< 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是,虽然成就动机对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但也不能片面地只讲个人的成就和个人的自我提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价值,把追求个人成就和追求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并使个人成就服从于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

中国古代诗人的创作心理动机

中国古代诗人的创作心理动机 提到中国古代诗歌,我们立刻会想到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这些名字,想到这些诗人的悲剧性的命运,他们大都在忧患、焦虑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我们又会想到,中国古代的那些杰出的诗人,几乎没有谁仅仅想做一个诗人,然而他们又只能做一个诗人;也许还会想到,古代的诗人们彼此之间尽管有种种差异,然而他们又似乎不约而同地反复吟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并对某些意象表现出特殊的兴趣。这些现象中,是否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呢?本文试图从分析古代诗人的心理动机及其与古代诗歌(在这里,指的是文人创作的诗歌)的关系入手,对这一问题提出看法。 一 在心理学上,动机指人所具有的,能引起某种活动,维持此种活动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内在动力。人的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心理性动机又分为成就动机、亲合动机和探求动机(参见张春兴

《心理学》〔台〕东华书局出版),这些心理动机以动机系统的形式影响着人的具体行动,其中对人的行动起决定性作用的动机叫做“优势动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的心理动机是社会化的产物,是个人接受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并将其内化的一种结果。 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诗人的心理动机与古代诗歌的关系的一个方面:诗人的心理动机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特点。 中国古代诗人的成就动机,主要是对政治成就的追求,中国古代诗人大都出身于“士”阶层,这一阶层本身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需要的产物,这种制度需要一定的有教养、有才能的人“从政”,并以社会期望的形式、通过社会化过程而内化为士阶层成员的成就动机。中国古代诗人之所以并不把诗歌创作的成功做为主要生活目标而把政治理想的实现做为主要目标(所谓“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正在于此。 中国古代诗人的另一重要的心理动机是亲合动机,这种心理动机源于依亲的需要。依亲是人类共有的社会化心理需要,对于士阶层的成员来说,这种需要更有不同寻常之处,这是因为,他们大都出生于中

成就动机理论

酒店企业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应用 成就动力理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默里(H. A. Murry)提出的成就需要的概念。动机(motivation)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机制;需要(need)是一种资源的匮乏状态,资源匮乏引发需要,外界资源作为一种诱因,好比燃料,激发人的动机,内在动机的发生出现行为表现,人采取行动。资源分为物品、金钱、情感、服务、地位和名誉六大类。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新发展,人性假设的基本观点是: 1、工作是人获得资源的一种重要活动,通常人们为了获得资源会积极参与到工作活动中; 2、成年人的基本动机模式业已形成,在同一时间内各种动机和需要均存在,但是存在着优势需要,我们只有通过充分应用资源激发其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 3、人的不同需要之间存在着部分替代满足功能,当我们不能满足其A需要时,可以通过满足B需要进行替代,但是这种满足只有部分效果,而且要付出的资源远远超过满足A需要,这种超出往往会是几何倍数; 4、人们本意上力图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获取各种资源,但是对“付出与回报”的衡量缺乏客观参照系统,他们往往采用主观参照系统; 5、由于动机的驱使,人们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能力和行为风格,因此对不同人的管理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行为。 职业风格:思考型—以思维、策略为行动先导,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表现得思考多于行动。具有适应性强,灵活多变,不拘小节的特点,喜欢随遇而安,对规则和约束反感。 行动型—以积极行动方式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在获得行动所必要的信息时,就不在寻求新的信息而直接付诸行动。具体善于组织计划,有目的性,决断性等特点。 内敛型—以收敛的态度对待外界获得安全感。通常比较关注内心体验,做事时易于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满足于独立工作。具有缄默、自持、含蓄等特点。 表达型—一开放的态度表现自我,获得安全感。通常倾向于关注外在的任何事,喜欢热闹,易于与人沟通交流。具有活泼开朗、坦率等特点。 感性型—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自我价值标准,权衡问题的相对价值和利益进行判断和决策,具有主观敏感、渴望和谐等特点。 理性型—以社会的标准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理智作用进行活动和决策,分析事物的价值和问题的解决是否符合公认的标准,具有客观、公正、理性等特点。 亲和型—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尊重。通常在群体工作和生活中,愿意与他人交往,并建立和谐关系。具有热心、友善、合作等特点。 支配型—通过建立权威地位获得尊重。通常在组织行为过程中,力图用自己的思想、意图影响和控制他人。具有权威、鉴定、少妥协等特点。 防守型—以谨慎的态度,避免资源损失,以保有成就。通常面临任务情境时存在着回避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倾向。具有保守、稳重、思虑周详等特点。 进取型)—一乐观的态度,积极争取有所成就。通常面对任务情境时,主动设置高目标,并为之进行努力以获得优秀成绩。具有主动、拼搏、满怀激情等特点。 理想型—一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关注世界,获得知名。通常倾向于感知外界环境的全

第六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练习题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 (1)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问题:国家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的根本制度是_______________,国家的根本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宪法的修改程序: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议,并由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 (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因为,从内容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从效力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贯彻依宪治国,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 二,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内容有 A、国家的性质 B、犯罪的特点和刑罚 C、国家的根本制度 D、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我国的国家性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D、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3,宪法的制定,需由国家成立专门委员起草。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其他的法律和议案的制定、修改只需一般程序,由半数以上代表通过。上述材料表明 A、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B、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C、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D、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4,宪法之所以被称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因为: ①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②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③依法治国的党和国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④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重点问题 ⑤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⑥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A、②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⑥5.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7.我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旗法等告别写明“以宪法为根据制定本法”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表明 A、宪法包含了其他法律、法规 B、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

传统动机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教育学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的强度(用T来表示)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一是成就需要,即个体稳定的追求成就的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性(用M来表示);二是对成功的期待,即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三是成功的诱因值,即成功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用I来表示)。 影响动机强度三个因素的关系可表现为下面的公式: T=M×P×I。 对成功的期待和成功的诱因值之间具有互补的关系,即成功可能性越小,这时成功带来的满意感越强,即I=1-P。 人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畏困难、达到目标的追求成功的倾向,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害怕失败、避免屈辱的回避失败的倾向,即避免失败的动机。 追求成功的动机可以用下式表示,即:Ts=Ms×Ps×Is; 避免失败的动机公式为:Tf=Mf×Pf×If。 其中成功的可能性与失败的可能性相加为1,因此,Pf=1-Ps。 个体追求某一目标的总动机强度T就是由Ts和Tf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T=Ts-Tf =(Ms×Ps×Is)-(Mf×Pf×If) 因为Is=1-Ps, Pf=1-Ps,If=Ps,那么,上述公式可简化为: T=Ms×Ps×(1-Ps)-Mf×(1-Ps)×Ps =(Ms-Mf)〔Ps×(1-Ps)〕 合成成就动机的强度和方向依赖于Ms和Mf的强度以及个体对成功可能性的估价(Ps)。当Ms>Mf时,T是正值,这类人的成就动机就高,表现为趋向成就活动,而且当Ps=0.5时,成就动机最高。当Mf>Ms时,T是负值,这类人的成就动机就低,表现为逃避或抑制参与成就活动。当Ps=1或Ps=0时,成就动机最低。 当一个人面临任务时,两种动机通常是同时在起作用。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那么这个人便将努力去追求特定的目标;反之,他就会去选择那些减少失败机会的目标。当两种动机力量势均力敌时,便会感受到心理冲突的痛苦。因此,每个人的成就行为最终要受到这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所决定。

成就动机理论

约翰·威廉·阿特金森 成 该理论的特征是它可以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阿特金森认为,最初的高成就动机来源于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体,特别是幼儿期的教育和训练的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如果用Ts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①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Ms;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 ③成功的诱因值Is。用公式可表示为:Ts=Ms×Ps×Is在这个公式中,Ms代表争取成功的相对稳定的倾向(这是用TAT主题统觉测验得到的);成功的可能性Ps指的是认知目标的期望,或是主体理解到的成功的可能性;Is为成功的诱因值,这一项被认为是与Ps有相反的关系,也就是Is=1-Ps,即当Ps值减小时,成功的诱因值增加。目标的诱因值是一种叫做对成绩自豪的感情。他认为,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以后所体验到的自豪比一个容易任务成功后体验到的自豪感更强,比如说,在经过了几天冥思苦想后解出的数学题比轻而易举地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要高兴得多。阿特金森认为:在与成就有关的情景中既能引起对成功的期望,也能引起对失败的担心。决定对失败担心的因素类似于对成功希望的因素,即避免失败的倾向Taf是以下三个因素的乘积的函数:①避免失败的动机Maf,也就是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的能量; ②失败的可能性N;③失败的消极诱因值If。其公式为:Taf=Maf×Pf×If 同前面一样,If=1-Pf,也就是说,失败的可能性减小时,失败的诱因值就增加。失败的诱因值可理解为一种消极的情感,如羞愧、消沉等。那么在一种容易的任务失败后所体验到的羞愧感比一种困难任务失败后的羞愧感要强。由以上得出: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Ta=(Ms×Ps×Is)-(Maf×Pf×If)。如果一个人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败的需要,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而且另一方面,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

成就动机是近代动机心理学

成就动机是近代动机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课题。它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人们对自身复杂社会活动进行解释。心理学对于成就动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默里(Murry, H.A, 1938),他将其定义为“尽可能迅速和尽可能好地做事的愿望或倾向”。Murry提出,人格的中心由20种需要构成,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这种需要使人表现出以下行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9。随后,希尔斯(Sears, S.)于1943 年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需求”,奥尔波特(Allport, F.H.)于1943年提出自我参与,勒温(Lewin, K.)于1944年进行志向水平的研究等。在1953年发表的《成就动机》一书中,麦克利兰(McClelland, D.)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动力。” 奥伦特凯(Ollendick, T. H., 1977)则把成就动机简明概括为:“一种在广泛的情景中追求优胜的需要或动机”。但由于缺乏研究动机和测量动机的科学方法,各家的见解都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标准的动机定义。本研究把成就动机界定为:驱动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并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10。它是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成就动机的研究一度低落,主要是由于研究结果的信度不高,结论不太可靠。此后,经过一些杰出的心理学者的努力,研究工作又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和进展,并把研究区域扩展到欧、亚、拉美的各个国家和地区。Horner 提出了“成就恐惧”的概念,指出人们有时不是希望成功,而是担心不成功会带来损失,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 70 年代后,西方对成就动机的研究主要转向归因问题。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认知。人们会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场景自觉的去归因,比如成功和失败。归属理论认为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普遍归结为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个方面的原因。心理学家韦纳(Weiner, D., 1972, 1979)认为期望和情感是成就动机归因中的两个主要特征,并对上述4 种因素重新归属为3 个主要维度:原因部位(内部的-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不稳定的)、控制性(可控的-不可控的) 20世纪80年代初,Dweck,Nicholls 等人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可以界定为成就行为的目的,是能力信念、成败归因和情感三者的整合。成就目标理论强调个体如何对待自己及自己的任务和成绩,重点强调个体投入任务的原因,而不是为什么持有或缺乏动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理论中,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也推动了动机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Wigfield和Eccles等人将Atkinsin传统成就动机的期望- 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现代的期望-价值理论,着重论述了个体的成就任务选择、坚持性和绩效受到他对成功的期望和目标任务的价值两个因素影响。图2-1给出了成就动机期望-价值整合模型,从该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期望-价值理论已经在成就动机整合的思路方面迈出了一大步。遗憾的是这一整合模型尚缺乏广泛的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班杜拉(Bandura, A.)的自我效能理论、齐默尔曼(Zimmerman, B.J.)自我调节理论等也在不同角度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到20世纪末成就动机理论已经走向成熟。 在70 年代以前,社会普遍认为追求成功是男性的特点,因此西方的研究学者也主要研究男性的成就动机。M.S.Horner(1968)开拓了对女性成就动机的研究领域。他认为妇女具有“避免成功”的动机,因为女性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会导

成就动机测验及答案

成就动机测验 姓名: 应聘岗位: 测评日期: 本问卷共30道题目,每一道题目就是一个陈述,请您根据陈述与自己的看法相符的程度作出判断。 A.完全符合 B.基本符合 C.有点符合 D.完全不符合 1.我喜欢对我没有把握解决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 2.我喜欢新奇的、有难度的任务,甚至不惜冒风险。 3.给我的任务及时有充裕的时间,我也喜欢立即开始工作 4.面临我没有把握克服的难题时,我会非常兴奋、快乐。 5.我会被那些能了解自己有多大才智的工作所吸引。 6.我会被有难度的任务所吸引。 7.面对能测量我能力的机会,我感到是一种鞭策和挑战 8.我在完成由难得的任务时,感到快乐 9.对于困难的活动,即使没有什么意义,我也很容易卷进去。 10.能够测量我能力的机会,对我是有吸引力的。 11.我希望把有难度的工作分配给我

12.我喜欢尽了最大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13.如果有些事不能立刻理解,我会很快对它产生兴趣 14.那些我不能确定能否成功的工作,最能吸引我 15.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做有困难的事,即使无人知道也无关紧要16.我讨厌在完全不能确定会不会失败的情景中工作 17.我在结果不明的情况下会担心失败 18.在完成我认为是困难的任务时,我担心失败 19.一想到要去做那些新奇的、有难度的工作,我就感到不安。20.我不喜欢那些测量我能力的场面 21.我对那些没有把握胜任的工作感到忧虑 22.我不喜欢做我不知道能否完成的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一样。23.在那些测量能力的情景中,我感到不安 24.对需要有特定机会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会害怕失败。 25.那些看起来相当困难的事,我做时很担心 26.我不喜欢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即使无人知道也一样27.如果有困难的工作要做,我希望不要分配给我 28.我不希望做那些要发挥我能力的工作 29.我不喜欢做那些我不知道我能否胜任的事 30.当我遇到我不能立即弄懂的问题,我会焦虑不安。计分方法每题选A记4分;选B记3分;选C记2分;选D记1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