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代玉器的特征与鉴定

清代玉器的特征与鉴定

清代玉器的特征与鉴定
清代玉器的特征与鉴定

清代玉器的特征与鉴定

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又—鼎盛时期,它集历代之大成,总结发扬数千年的雕刻技艺,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玉器,用途之广,雕塑之精,设计之妙,创新品种,达到了高峰,但其赋予的政治色彩却淡漠多了。从历史资料看,清初经济恢复,玉器生产也随之发展,到乾隆时期上层社会重视玉器,就连皇帝也推崇。特别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了西部叛乱,打通新疆的交通往来,和田一带玉材向中原的运输畅通,仅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宫廷一次就由新疆运回2万余斤,民间运输数量更是无法统计。玉器制作原料丰富使宫廷生产玉器出现了高潮,这对民间玉器生产影响很大,嘉庆以后,宫廷玉器生产减少而民间玉器生产仍很活跃。总的来说,民间生产一直是当时的主流,品种以佩饰器、陈设器、仿古玉器为主,现将清代玉器,选择介绍如下, 并谈其特征:

一、玉佩,坠

鹦鹉玉牌直径5.5厘米。连珠组成圆环,内雕一鹦鹉,圆目,尖喙,羽翅上卷,长尾下垂,一足立于横架上,另一足系以长带,回首振翅,这是反映家养的鹦鹉,玉白质细,温润无瑕。牌饰造型写真、构图新颖,又利用传统连珠加以装饰,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表现得工致而精细,连身上的羽毛都是一丝一丝雕铊出来,硬劲外露,如同一幅工笔写实画,由于玉质白而温润,被系欲跃的鹦鹉显得蕴藉儒雅,闲逸情调,再加上一周的联珠装饰显得富贵高雅。(图1)

双兽玉牌直径5.8厘米。圆雕镂空双兽,其长嘴圆目,大耳后抿,长尾,双兽四肢与尾相接,作角斗状,相互对立,互不相让,肌肉通身紧绷,蹄腿欲腾,昂首用力,欲要冲斗,表现出野陛与凶顽,其势不可挡,充满生趣,该兽又称獾,谐音为双欢,吉祥意。(图2)

夔龙玉牌长6.6厘米,宽3.5厘米。夔龙呈立卧状,圆目竖耳,宽鼻大口,体卷曲为“S”形,回首后视。夔龙是想象中的动物,商周时代常作为礼器上的装饰图案,象征权力。初看,双目眈眈,开口欲吼,内蕴刚气,其势凶猛,玉白温润,如脂若透,居然化凶猛为妩媚,惹人喜爱。(图3)

双鱼玉牌长5.8厘米,宽6厘米。圆雕双鱼,一鱼直体,一鱼曲体,相向而连,圆目高鳍,连弧形尾,并以阴刻细线勾勒细部,双鱼共噙长带,玉白质温润。周围空旷若双鱼在净清之水中戏游争食,形象简洁素雅,生趣盎然,意态并佳。双鱼并不孤独,空间就如同清水,其雕刻注意刻化形态与动感,略带夸张的肥体与鱼鳍显示了轻柔绰约,弯曲之势表现了灵活敏捷,佩带身上,高雅脱俗,有脂粉富贵之气。(图4)

2 3 4

龙纹翠玉牌长7.2厘米,宽5.2厘米。镂空龙纹巨目长嘴,长角后卷,其体长盘缠,尾卷曲,置于颌下,碧绿质硬。雕刻翠龙带有神奇的夸张,兽头长嘴蛇身蜿蜒卷曲成团,配有云气,在长空若翻转飞行,动态敏捷,独来独往,想象丰富,加上翠绿色泽,妙趣横生。(图5)

翠玉螭纹牌直径长2.9厘米。圆环形中有一螭,爬卧圆心,曲肢,尾端一分为二,上卷,抬头凝眸,轻足慢爬,似正寻觅猎物。圈外左右各爬一螭,侧首观环内,尾拖后,四腿旁有三朵云,象征三螭在云端爬行,雕刻犀利,简洁,细部没有过多的刻划,扼要雕出五官,体态结构准确,见骨见筋,前两爪强劲着力,互相呼应,浑然天成,把螭的机警灵活敏捷的天性充分地表现出来。(图6)

玉卧狗高1.2厘米,长2.5厘米。圆雕狗呈卧状,腿长身细,四肢曲卧回首注视,根据狗的体态结构,抓住主要部位,扼要地雕出五官特征,简单刻化形体,表现出劲健灵动、忠于主人的天性。这件雕件不仅仅追逐形象的生动,还蕴含着情趣与技艺。(图7)

玉蚂蚱长4厘米,高1.2厘米。蚂蚱圆凸目,斜长头,细长体,长翼,两后腿合拢为欲跃姿态,细部用阴线勾勒,线条流畅,概括简练。蚂蚱是田间与草地常见的昆虫,玉蚂蚱造型严谨不刻板,可以看出雕刻艺人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微。玉玛蚱体壳坚硬,翅翼轻如薄纱,略略微张,后大腿有力,抬头前视,似正寻觅食物,整体的颜色,褐灰相间带有温润光泽,达到真实的效果,表现大自然的生机,并告诉人们秋天的晴丽,引人生情。(图8)

玉辟邪高3.5厘米,长4.5厘米。呈曲肢卧伏状,粗眉突出,张口露牙,长须下垂,宽耳后抿,头长独角,肩生双翼,其尾分二,端呈卷曲,雕琢复杂,以弧线表现长翼,有动感。其形似狮而带翼,凶猛神异。其雕刻比例准确,略加夸张,描绘体态美,辟邪是神话中的形象,能辟邪抗恶。(图9)

二、陈设品

玉荷花鸳鸯高6厘米,长9厘米。圆雕,鸳鸯浮在荷叶上,嘴噙荷叶茎,精工细雕。将羽翅的硬毛和腹部绒毛的质感都表现出来。玉质坚硬而温润,色泽深沉斑斓,表现鸳鸯在水中安然静静浮游,显得周围的气氛平静,有一种古拙清逸之趣。(图10)

玛瑙枣长5.4厘米,宽3.7厘米。红玛瑙质地,三颗枣,两颗在下,一颗在上,枣体刻数道细线,其旁又贴连五颗枣核,借红玛瑙枣红色与半透明材质表现枣子质感,又以玛瑙皮的黄褐色斑驳质地,表现枣核,两种不同色彩与质感,经巧妙构思,精雕细凿,层叠错落,互相烘托,将柔软略透发红的甜枣与坚硬的核皮表现的惟妙推肖,若不经意就会误以为是真枣。(图11)

玉蟾蜍高4.3厘米,长11厘米,宽7.5厘米。又称青蛙。呈伏卧状,圆目凸出,宽阔大嘴,背有凸棱,身饰凸圆纹饰,两前腿曲卧,后有一腿,称三足蟾蜍。体态丰圆,纹饰简练,玉色深碧,晶莹宜人,它是根据现实生活的青蛙体态结构略加夸张雕刻出爬行形态,刻化出头、体与腿爪的特征,并与神话结合化为三只腿, 让人想到传说中飞升月亮后的嫦娥。古代以蟾蜍喻月亮,汉代绘画天文景象图中常见圆月内绘一蟾蜍。这件玉青蛙真实生动,别具一格。仿佛是在池塘水边捕捉小虫,将大自然的景色浓缩在一起,使人感到清妍润泽。(图12)

青玉四联盒长7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长方形,四角为弧形,似四联盒形,圈足,盖与底为子母扣,盖面微隆起,上刻长方形四角如意云纹,内刻变形云纹,纹饰为铲底凸线,玉质细腻浅绿闪黄,玻璃质感强,是一件陈设实用器。(图13)

玉四联瓶高13厘米,腹边宽5厘米。型似四瓶相连,方形口,圆唇、长颈、硬折肩,直腹,高方形圈足。口沿刻卷云纹,颈施蕉叶纹,上腹七条蛟龙盘绕,下腹饰蕉叶与如意云头纹,腹内为直筒腔。碧绿色,为陈设品。纹饰为仿古图案,繁缛而规整,是在传统技法基础上,利用圆雕和线刻技术的杰作。(图14)

玉镂空圆香囊盒直径6厘米,高1.7厘米。圆形盒为子母扣,上下造型与纹饰相同,整体透空,以弦纹分内外区,内区刻串枝荷花,托一宝盒,宝盒内荷花顶盖而生,上空一凤凰,长嘴高冠,展翅

回首,衔花飞翔。外区为串枝花。若盒内放入香料,可以透过镂孔散发而出。所雕纹饰为吉祥图案,凤是百鸟之王,盒中生荷花,音同和合,象征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和合寓意吉祥,和合如意,和合万年等。(图15)

玉匝形杯口长?厘米,腹长5.5厘米,高7.5厘米。匝口有流,扁体深腹,通体阴线刻划纹饰,口沿刻云雷纹,沿下变形兽面与变形蝉纹相间各绕腹部,腹部兽面仿商周时期饕餮纹。白玉间有黄色斑。(图16)

玉巧色福禄寿山子高10.4厘米,宽8.5厘米。整体呈山石形,正背面雕刻纹饰,正面利用玉的黄褐色皮子雕刻松树与回首立鹤,半山坡上雕一鹿,与鹤相望,山背有一大树与灵芝。整体采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山石嶙峋雄伟,俊拔深厚,苍老沉着,古秀峭劲,一颗古松丛立而起,姿态出奇,松针舒展,苍劲质朴。山鹿以示群兽,鹤鸟以示飞禽,松鹤又寓意福寿吉祥意,小小的山子,使人领略到深山造化灵气,高情雅怀。玉山子是清代的新品种,有大小件之分,有精巧之别,著名的大型山子“大禹治水”“会昌九老”等,均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在民间多属小件,存量较丰富,它的雕刻艺术形式是一种立体雕塑,题材内容丰富,山水、花卉、动物、人物均有。有的利用“巧色”表现,可谓“妙不可言”。在鉴定清代玉雕时应分清早晚时期与新工艺,当前社会上也流传很多新工艺玉山子,玉质较纯,有雕刻艺术水平,从雕刻工艺看使用的是新工具,掌握新工艺特征就能区分开。(图17)

清代玉器的陈设品分为陈设装饰器和陈设实用器,各类日常生活器皿如盘、碗、盒、壶、杯、瓶等器皿多见,上述介绍的陈设实用器,构思巧妙,使用传统造型与纹饰,又富有新意,四连盒与四连瓶借用古代瓷器的造型、青铜器纹样又增添吉祥意。玉匜形杯,把当时的瓷匝器加深成为杯,使用方便,上面的变形铜器纹样使玉器具有古拙典雅感。

14 15 16 17

21

三、玉首饰与玉带饰

玉双龙镯长7.1厘米,宽6厘米。椭圆环形,雕二龙戏珠,龙长嘴,巨目,双角后抿,扬长鬃须,二龙为一体。主要形象在首部,体似长蛇,雕刻丰满又简洁,巧妙地采用夸张变形,使之产生腾云驾雾、风驰电掣的动感,急速咆哮,互不相让,是两龙欲吞宝珠瞬间的状态,具有强烈的动感,给玉镯增加了奔放豪迈之美。玉白有褐斑。(图18)

玉飞凤头饰一对,长4.5厘米,宽2厘米。玉凤长啄,高冠,顶羽后抿上卷,展翅回首飞舞,长尾飘动。在羽翅前有一飘云,表示凤在云间飞翔。其技法是先雕刻凤的轮廓,然后再用阴刻细线刻划出眼、啄、翅、尾的细部,将凤的飞翔姿态与回首观看的神态都表现出来,构思简洁平正,雕刻精细,造型准确,足和趾的动感, 毫无呆滞之弊,形态生动俊逸,秀健富丽,晶莹的玉质感表现出洁白毛羽,长长的凤尾具有富丽华贵感。(图19)

玉带饰长方形,面铲底雕刻凸线纹饰,宽敞的河水,彼岸可见亭台楼阁,古刹佛塔,此岸高山垂柳,小桥流水,有一人着交领宽袖长袍,腰系带,徐徐步行,这是受当时的山水画影响,在小小一寸多大的玉面上雕刻出开境捕大的山水景,景物繁多,气度恢宏。其描绘清彻的河水,依山傍水的楼阁,由上而下的小径,浓荫袭人的柳树,连绵不断的山石,以及漂浮游荡的卷云,呈现出一种悠远神奇的意境,其间一人给画面增添了活力,流溢出灵动活泼的生机。侧面有细长方穿孔,可穿带佩腰间。(图20)

玉鸳鸯带扣长6.2厘米,宽4.3厘米。玉质洁白细腻,通体雕荷花嬉戏鸳鸯。其相对浮游,共衔的莲叶上盛开一朵莲花,以浅浮雕及阴线表现,背面为水面露出的荷叶与龙首,巧妙地将龙首为钩,莲蓬为扣。景是清净的,情是热烈的,情景相互衬托,宁静的气氛突出和谐欢乐,给人双飞并宿,琴瑟和谐,同心欢乐的快感。鸳鸯是“爱情”的象征,荷花是“和好”的谐音。(图21)

玉龙纹带钩长11厘米,宽2.8厘米。琵琶形,龙首为钩,突目宽鼻,大鼻巨口,双耳后抿,双角卷曲。腹面刻勾云纹与如意云纹组成的几何图案,背面有圆形钮,白玉。玉带钩由钩首、钩腹与钩钮组成,早在春秋战国时出现玉带钩。到西汉时期被广泛使用,魏晋以后锐减。到了宋元时期又开始流行,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但是用途也发生变化,使用范围扩大,正如文震亨《长物志》载:玉带钩已成为文房等用品,还有用作帐钩,文房镇纸,或者是文人雅士的观赏品等,造型有龙首、鹅首、鸟首等,腹有琵琶形、长条形、曲棒形等。但是以龙首形最为普遍。不同时期特征不同,特别是元至清代的带钩使人难以区别,除了从雕刻与玉质看,还应注意造型的变化。以龙首带钩为例,元代的带钩腹部与钩头距离宽。明代的龙首带钩,还有的在腹部上雕一螭龙,即“苍龙教子”,早期带有浓厚元代的特征,与元代带钩相比较要窄,钩头窄而厚,龙首个别为单角,双角为多,似“V”字形,长披发,五官及额头在钩前部,嘴部稍前倾,眼一般为阴刻圆环,更多见的眼睛是圆球而凸起,似小柱,顶端还有一个极浅的阴刻圆环,即虾米眼。腹部的螭细而长,爬行状,眼鼻集中于头前部,布局紧凑,螭头与龙头,距离变小。清代造型钩腹部多呈曲板状,钩纽矮。龙钩首头额出现块状凸起,五官明显增高,虾米眼更凸,腮帮肌肉夸张,鼻翼出鼻尖,口角开口深,露舌,龙头短,吻部斜杀,特别是到了中后期,雕刻马虎粗糙,随意发挥,有时钩首长,耳呈猫耳,刻龙发艺术效果差。钩腹上的螭纹头额隆起,圆涡状耳高凸,螭发长而密,作顺身后曳,螭体圆浑,“S”形呆板,爬行无起伏,阴刻脊柱线消失。(图22)

四、玉鼻烟壶

玉山林天然形鼻烟壶,高7厘米,最大腹径4.5厘米。鼻烟壶为天然形,顶上有一小孔为口,中空,底为矮圈足。其上雕群峰山石,在山间有猛豹、螭虎、豺狼等,山顶有灵芝。玉材精良,质地细腻,带斑皮。其布局构思随意,浮雕山石突兀丛立,群兽出没。青白色玉间有片片褐红色,如雨过天晴,云雾缭绕,山间又如浸润在蒙蒙山雨中,沉沉浓绿,水气弥漫,苍茫幽秀,借玉的色泽犹如有意加彩,自然生动,意趣无穷,可谓巧夺天工。(图23)

缠丝玛瑙鼻烟壶,高5.2厘米,最大腹径4厘米。直口,短颈,扁腹体,上腹宽,下收,椭圆形圈足。通体未雕刻纹饰,表面为玛瑙本色,有褐、白、红等深浅不同色,缠丝状纹饰,质坚硬温润。(图24)

五、玉童子

玉持莲童子,高3.5厘米,宽2.5厘米。童子着窄袖圆领长袍,盘坐地上,侧首仰视,双手持荷花茎,将荷花背在身后,似在池旁戏玩观赏。童子头为白色,身为黄褐色,利用玉色的不同,巧刻童子,面庞圆润、天真无邪、幼稚可爱。(图25)

白玉刘海戏蟾,长4.6厘米,宽3.6厘米。圆雕葫芦,一童子脚蹬葫芦,手抓葫芦藤枝,侧头戏笑,透跃着天真无邪、好奇高兴的童心,童子身躯微胖,健康活泼,背上有一蝙蝠,吊挂一钱,其下有蟾蜍戏钱上爬,即刘海戏蟾,寓意吉祥。另夕咻现出艺术雕刻的审美观念和捕捉生活的情趣,受人们的喜爱。(图26)

玉雕童子是玉雕文化趋向世俗化后出现的,带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寓意吉祥,多子多福。它由宋代开始,传世品较为丰富,清代玉童中有立、匐、蹲、跪等各种造型,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加以变化形成本朝特征。清代玉雕童子,头较大,前额宽阔,后脑圆深,发式以双髻者为多,也有平直短发,桃形发和分发少见,面部写实,眼眶周围剔雕,突出眼睛,上眼睑明显高出,眉鼻相连,鼻梁较高,蒜头形鼻,多数嘴角上翘,作张口微笑,耳贴于面颊两侧,上身着宽大束腰长袍,也有短衣,下着宽松长裤。一般雕刻工精细致,技法多变,不露刀痕和棱角,光润圆滑。装饰题材也多,除了持莲荷外,还有多种形式,或双手持物,或爬在葫芦上等,与宋、明时期的玉童子面相衣着及雕工技艺不同。

六、仿占玉器

玉双兽纹文带,长6.7厘米,宽2.1厘米。又称玉王遂或玉王彘,仿汉代器。正面为长方形,微弧形凸起,两端内卷,背有长方形穿孔。面浅浮雕变形双兽戏水,水波纹简练。从纹饰看,在汉代未见过此纹饰,纹饰与造型具有清代特征,在处理手法上表面光洁度很好,属清代风格。而文带是汉代剑鞘上的装饰品,在明清时期成为一般佩饰品。质白玉间有淡褐色。(图27)

兽面纹玉剑鞘末饰,宽4.2厘米,最长处5.2厘米。又称玉珌,呈梯形,上底呈长椭圆形,平面,上有三孔,下底为锐角棱形,两面各刻饕餮纹,即兽面,为仿汉代器,黄褐色玉。从造型看,属于战国与秦汉时期剑鞘末饰器,但是上面的兽面纹与汉时期兽面纹饰的造型与艺术风格不同。(图28)

螭纹玉剑首,长4.6厘米,上宽3.2厘米,下宽2.6厘米。梯形,两面各凸雕凤鸟与螭龙纹,两侧各有三牙,中有一道槽,该器上面的螭纹在汉代的玉雕上流行,以后历代玉器上常出现这种动物纹饰。从此器纹饰看,应属清代仿汉玉剑首。白玉。(图29)

玉鸡心佩饰,直径5.2厘米。又称蝶佩。近圆鸡心形,中有圆孔。其面上雕刻一对螭虎,云雾缭绕,云间爬行,身体部分被云遮盖。在商代时蝶是射箭扣弦器,其筒形顶部为抹坡状的扳指,以后演变为装饰品,即变成扁平形以便佩戴。到战国时期为鸡心形,其下垂部分即由原来抹坡的顶部演变而来。汉代鸡心为扁平形,左右镂雕出廓螭、鸟、流云等,当时流行。这种形制一直延到明清时代,在清代鸡心形也有的演变为椭圆或圆形,在其上雕螭、鸟等动物。(图30)

30

宋代以后的玉器饰件,特别是明清时期,断代不甚清楚,往往将不同时期混为一团。如较常见的玉带钩、玉人、仿古器等。从雕刻手法看,北宋镂雕加深具有立体感,纹饰深雕凹下,翻转叠压,相互交搭。例如雕刻的花瓣和枝叶互相叠压,出入穿插,深凹的叶面再刻叶脉,前后掩映,翻卷自如。随后深雕变浅琢,镂雕叠压改变,到了明代晚期仅分两层,一层为主题纹饰,另一层为底纹,互相也不叠压。打凹技法到明代变浅,到清代多不采用,改用单层。明代中晚期多用阴纹雕刻纹饰, 阳纹极浅,细腻匀净,无凹凸明显变化,追求文静。

清代玉器,纹饰内容广泛,以民俗题材为主,有人物、飞禽、走兽、昆虫、山水花卉、亭台楼阁等,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马背蹲一猴为“马上封侯”,猴背上又一猴为“辈辈封侯”,雕一只鱼意为“年年有余”,三只羊意为“三羊开泰”,还有传说故事、携琴访友、太白醉酒、赤壁夜

游等。清代仿古玉的品种多种多样,其用途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上述剑饰、鸡心饰佩等仿汉代器外,还有璧、璜、蝉、块、佩饰等,上面的纹饰似古代纹样,却带有本朝特征,有的纹样全是本朝的。仿古玉器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不仅是为了满足玉器品种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迎合人们崇古的心理。清代宫廷提倡复古器,特别是在乾隆时期,这时的民间同样流行,从礼器到各种装饰品, 均有玉仿制品,从而促进仿古玉器的发展。但是民间有的仿古玉器是以假充真,欺人牟取暴利,其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地将伪品做得与真品相似。《玉纪补》记载民间玉器乍伪法很多,有火烧,沁、煮沁、卤提、里入地下等,上述介绍的就是清仿汉代五剑饰与鸡心佩。若细心观察就可发现与汉代的差别,首先没有汉代古拙感, 带有近代雕刻玉的特征,例如螭纹不是较大幅度的“S”形弯曲状,四肢力感不足,没有前伏后蹬的神采飞扬气势。细部也有差异,五官不同,总之汉代的螭纹是一种健壮、饱满、豪放的气质,流畅自如,潇洒。汉代雕刻的特征正如明代高濂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勾,碾法婉转流动,细如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严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这种游丝毛雕阴刻线是汉代玉器显著的特征。清代仿品,从造型、纹饰与刀法均不同,带有明显隽秀、温和的清代特征。如玉文带背面的方孔能明显看到铊痕迹,不是汉代先用钻打小孔,再用线锯锯成长方形穿孔,并留有线锯直道痕迹。剑首饰上的三孔,也不似汉代中间孔大,两侧斜直孔与中间大孔相通,用于在剑首端起固定作用,而清代器上面三孔

中两侧与中间孔不通,仅仅是“样子”。总之,这时出现的仿古玉器已世俗化,成为人们的使用品或装饰品。

传世的清代玉器,不同时期,特征不同,清代早期玉器较少,这与当时的国情有关,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玉器生产得到恢复,其特征表现在玉表面的光泽比明代的光亮,但不同于清乾隆以后的

蜡质光泽。雕刻纹饰工细圆润,没有明代古拙、奔放,也没有清乾隆以后险峻露峰的特征。乾隆及嘉庆时期,玉器生产数量大,雕刻受当时工艺的影响。以青玉、碧玉为主,白玉次之,玉表面有蜡质感。纹饰分阴刻、浅浮雕、高浮雕等。高浮雕层次多,立体感强,雕刻的山水可分远景、中景与近景,形成不同的画面,纹饰见棱见角,突出明显。清代晚期,玉雕纹饰繁缛,显得零乱。仿古器的纹饰呈现拼凑,带有本朝特征,没有古拙感,缺乏浑厚的气势,线条柔软纤细。总之清代的玉器在全面继承历代雕刻技艺基础上,同时吸收当时绘画、瓷器、漆雕、竹刻等工艺,又有发展,玉器上的图案与山水、花鸟、人物画的构思布局、气韵一样。动物立体雕取材广泛,雕刻精细,对于一个飞鸟来说,根根羽毛清清可数,玉的表面处理也独具特色,到了晚期随着社会的衰落,玉雕工艺也走下坡路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