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字化测绘实习报告

数字化测绘实习报告

数字化测绘实习报告
数字化测绘实习报告

数字化测绘实习报告

1 实习目的

1.熟悉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的全过程,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数字化测绘基本操作方法;

3.掌握南方地形地籍成图系统CASS7.0的使用方法与技能;

4.培养数字化地形测量的组织管理、协调组织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和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

2 实习内容

6人一组,每小组要求完成一幅1:500全数字化测图的图根点测量、野外数据采集、内业编辑成图、野外调绘检查、成果输出的全过程。

3 实习要求

1.理解数字化测图的优势及作业特点,掌握用全站仪野外地形数据采集、绘制点位草图的方法和技能;

2.掌握运用南方CASS7.0室内计算机编辑成图的方法及技能;

3.掌握室内检查、野外实地检查的要点和方法,熟悉数字地形图的基本应用;

4.按小组为单位提交实习数字测图数据文件;按个人提交实习报告(实习目的、任务、完成过程、本人工作内容、成果分析、经验总结、个人体会及建议等)。

4 仪器设备

1、全站仪1台。

2、电子手簿一部及连接电缆(领带有内存全站仪的小组不需要)。

3、棱镜杆和棱镜各2个。

4、对讲机3部。

5 时间安排

任务时间安排(天)

踏勘、选点图根控制测量及熟悉数字化测绘设备使用 3

野外数字化地形数据采集 6

室内进行图形编辑、接边 6

成果图输出室内检查及野外调绘检查 3

成果整饰、规范、撰写实习报告 4

6 图根点控制测量规范

6.1 图根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测量,可同时进行,也可分别施测。图根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基

本等高距的1/10。

6.2 对于较小测区,图根控制可作为首级控制。

6.3 图根点点位标志宜采用木(铁)桩,当图根点作为首级控制或等级点稀少时,应埋设适当数量的标石。

6.4 解析图根点的数量,一般地区不宜少于表5.2.4 的规定。

6.5 图根控制测量内业计算和成果的取位,应符合表5.2.5 的规定。

6.6 GPS卫星定位测量。

6.6.1 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 的规定。

6.6.2 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2.2)式计算。

6.6.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按(3.2.3-1)式计算;

2、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并符合

(3.2.3-2)式的规定。

m≤σ (3.2.3-2)

6.6.4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

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

2、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2 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

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

3、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

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 条。

4、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

倍。

5、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比较灵

活的布网方式。

6、对于采用GPS-RTK 测图的测区,在控制网的布设中应顾及参考站点的分

布及位置。

6.6.5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

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

2、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

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

体。

3、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6.7 对于难以布设附合导线的困难地区,可布设成支导线。支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可

用6″级经纬仪施测左、右角各1 测回,其圆周角闭合差不应超过40″。边长应往返测定,其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3000。导线平均边长及边数,不应超过表5.2.8 的规定。

6.8 GPS 拟合高程测量

6.8.1 GPS 拟合高程测量,仅适用于平原或丘陵地区的五等及以下等级高程测

量。

6.8.2 GPS 拟合高程测量宜与GPS 平面控制测量一起进行。

6.8.3 GPS 拟合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GPS 网应与四等或四等以上的水准点联测。联测的GPS 点,宜分布在测

区的四周和中央。若测区为带状地形,则联测的GPS 点应分布于测区

两端及中部。

2、联测点数,宜大于选用计算模型中未知参数个数的1.5 倍,点间距宜

小于10km。

3、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的点数。

4、地形趋势变化明显的大面积测区,宜采取分区拟合的方法。

5、 GPS 观测的技术要求,应按本规范3.2 节的有关规定执行;其天线高

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度。

6.8.4 GPS 拟合高程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充分利用当地的重力大地水准面模型或资料。

2、应对联测的已知高程点进行可靠性检验,并剔除不合格点。

3、对于地形平坦的小测区,可采用平面拟合模型;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大

面积测区,宜采用曲面拟合模型。

4、对拟合高程模型应进行优化。

5、GPS 点的高程计算,不宜超出拟合高程模型所覆盖的范围。

6.8.5 对GPS 点的拟合高程成果,应进行检验。检测点数不少于全部高程点的

10%且不少于3 个点;高差检验,可采用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方法或电磁

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其高差较差不应大于30 D mm(D 为检查路

线的长度,单位为km)。

6.9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6.9.1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宜在平面控制点的基础上布设成三角高程网

或高程导线。

6.9.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2 的规定。

6.9.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垂直角的对向观测,当直觇完成后应即刻迁站进行返觇测量。

2、仪器、反光镜或觇牌的高度,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并精确至lmm,

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度。

6.9.4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直返觇的高差,应进行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改正。

2 平差前,应按本章(4.2.7-2)式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3 各等级高程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4 高程成果的取值,应精确至lmm。

7 碎步点测量

7.1 一般地区宜采用全站仪或GPS-RTK 测图,也可采用平板测图。

7.2 各类建(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均应进行测绘。居民区可根据测图比例尺大

小或用图需要,对测绘内容和取舍范围适当加以综合。临时性建筑可不测。建

(构)筑物宜用其外轮廓表示,房屋外廓以墙角为准。当建(构)筑物轮廓凸凹部

分在1:500 比例尺图上小于lmm 或在其他比例尺图上小于0.5mm 时,可用直

线连接。

7.3 独立性地物的测绘,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外廓,填绘符号;不能按比例

尺表示的,应准确表示其定位点或定位线。

7.4 管线转角部分,均应实测。线路密集部分或居民区的低压电力线和通信线,可

选择主干线测绘;当管线直线部分的支架、线杆和附属设施密集时,可适当取

舍;当多种线路在同一杆柱上时,应择其主要表示。

7.5 交通及附属设施,均应按实际形状测绘。铁路应测注轨面高程,在曲线段应测

注内轨面高程;涵洞应测注洞底高程。1:2000 及1:5000 比例尺地形图,可

适当舍去车站范围内的附属设施。小路可选择测绘。

7.6 水系及附属设施,宜按实际形状测绘。水渠应测注渠顶边高程;堤、坝应测注

顶部及坡脚高程;水井应测注井台高程;水塘应测注塘顶边及塘底高程。当河

沟、水渠在地形图上的宽度小于lmm 时,可用单线表示。

7.7 地貌宜用等高线表示。崩塌残蚀地貌、坡、坎和其他地貌,可用相应符号表示。

山顶、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倾斜变换处,应测注高程点。露岩、独立石、土堆、陡坎等,应注记高程或比高。

7.8 植被的测绘,应按其经济价值和面积大小适当取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农业用地的测绘按稻田、旱地、菜地、经济作物地等进行区分,并配置相

应符号。

2、地类界与线状地物重合时,只绘线状地物符号。

3、梯田坎的坡面投影宽度在地形图上大于2mm 时,应实测坡脚;小于2mm 时,

可量注比高。当两坎间距在l:500 比例尺地形图上小于10mm、在其他比

例尺地形图上小于5mm 时或坎高小于基本等高距的1/2 时,可适当取舍。

4 稻田应测出田间的代表性高程,当田埂宽在地形图上小于lmm 时,可用单线

表示。

7.9 地形图上各种名称的注记,应采用现有的法定名称。

8 具体施测过程

8.1 踏勘、选点

本次实习地点是在学校外,测区从未去过,所以对地形不是很熟悉。在图上选了2个控制点,到测区去看了之后,发现测区树木很茂盛,通视条件很差,所以把控制点个数增加到了3个,其中G042分别和G041、G043通视,可以进行全站仪定向。控制点情况如下图:

8.2 控制测量

本次控制测量是使用的GPS静态测量进行控制,未与其他小组进行联测,只是本小组的控制点进行了同步观测。在校内架设了2个基准站,然后再测区控制点上架设了3台GPS接收机。下图为GPS控制网:

本次GPS观测使用的已知点坐标:

点名X坐标(m) Y坐标(m) 高程(m)

44 26131.701 16520.368 510.433

G109 26476.115 16508.822 530.009

然后使用南方GPS后处理软件进行基线解算和网平差,得到控制点坐标;

解算出的控制点坐标:

点名X坐标(m) Y坐标(m) 高程(m)

G041 27467.605 16496.391 554.546

G042 27346.349 16425.769 552.481

G043 27346.059 16326.817 555.575

8.3 碎步点测量

1、安置仪器:在控制点上安置仪器,检查中心连接旋钮是否拧紧,对中,整

平,量取仪器高,开机。

2、创建文件:在仪器键盘上按Menu键,选择“数据采集”,进入“选择一个

文件”,输入一个文件名后确定,完成文件的创建工作,仪器将自动生成两

个同名文件,一个保存测量数据,一个保存坐标数据。

3、设置测站点:选择测站点,然后键入测站点数据。

4、后视定向:建立一个碎步测量文件。按提示输入测站点点号,及固定坐标,

仪高,后视点点号及坐标,镜高,同时仪器瞄准后视,进行定向检测。

5、碎步测量:仪器定向后,进入测量状态,按前视进行碎步测量,输入碎步

点点号,镜高后,精确瞄准立在碎步点上的反射镜,按下测量、坐标后,

仪器自动测量棱镜所在的坐标,并将测量坐标保存到前面输入的坐标文件

中,同时将碎步点加一返回测量状态。输入镜高后,瞄准下一个镜点进行

测量,方法同上。

6、设置转点:已有的控制点不能将所有的碎步点进行通视,对于照不到的碎

步点要临时增加转点。将棱镜立在选好的临时控制点上,测量其坐标。再

将仪器搬至该站,方法同上,输入测站信息、后视,再进行碎步测量。

8.4 数据传输

在全站仪上将测量的坐标文件导出到内存卡上,将保存的数据文件转换为成图软件(如CASS)格式的坐标文件格式。执行下拉菜单“数据/读全站仪数据”命令,在“全站仪内存数据转换”对话框中的“全站仪内存文件”文本框中,输入需要转换的数据文件名和路径,在“CASS坐标文件”文本框中输入转换后保存的数据文件名和路径。这两个数据文件名和路径均可以单击“选择文件”,在弹出的标准文件对话框中输入。单击“转换”,即完成数据文件格式转换。

8.5 绘图处理

执行下拉菜单中的“绘图处理”确定绘图区域。执行“展野外点点号”。在绘图区得到展绘好的碎步点点位,结合野外绘制的草图绘制地物。根据野外草图,利用地物绘制菜单逐点绘制。利用CASS成图,比例尺为1:500。绘图时定位要精确,符号使用正确。绘图完成后加绘图幅。然后进行图幅的清绘和补测。

9收获及体会

注意事项

1.控制点数据由指导教师统一提供。2.在作业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全站仪的电池、备用电池均应充足电。3.用电缆连接全站仪和计算机时,应选择与全站仪型号相匹配的电缆,小心稳妥地连接。4.外业数据采集时,记录及草图绘制应清晰、信息齐全。不仅要记录观测值及测站有关数据,同时还要记录点号、连接点和连接线等信息,以方便绘图。5.数据处理前,要熟悉所采用软件的工作环境及基本操作要求。6.建筑物比较方正的可只需测出三点,第四点可由计算机来完成,这就更要求草图绘制人员的事先观察,有些建筑物可能看起来较方正,其实是不规则的多边形,则需要全部实测点位。7.不规则的地貌应尽量能多测一些点,因为在传统测图中一些细小的变化可通过手工来完成,但计算机的模拟是无法比较真实的反映出这些实际地形的。8.对于一些重要的无法通视的观测点,应通过一定的位移来替代观测或者需要通过举高支杆来观测,这样的点要在草图上详细注记。

个人总结:

我觉得这一次实习中在团结,组织,和发挥每一个队员的特长方面我做的还算

是大有进步,但还有一些问题如纪律、果断决策上以及分工合作之间的关系处理上有待完善。相比于课堂教学,真正的实习,显然能够更好的体会所学到的知识。事实也确实是如此,通过这次实习,我真正的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实习,锻炼了很多测绘的基本能力。首先,是熟悉了全站仪的用途,熟练了全站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其次,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而这些,就是在测量之外所收获的了。小组成员的合作很重要,实习小组的气氛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的进度。对于测量来说,确实没有一个人的英雄,只有做好合作——包括本小组内部和各小组之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10 成果

附件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