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学概论解答题

环境学概论解答题

环境学概论解答题
环境学概论解答题

大气环境

1、简述大气污染预报的依据。

主要是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出的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的最高容许浓度,主要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根据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气污染程度,确定大气环境质量分为三类区:

一类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区和疗养地等

二类区: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村地区

三类区: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

2、从四种划分类型简介大气污染源

(1)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此划分法适用于进行大气质量评价时绘制污染源分析图。

(2)按污染物排放的方式:点源、面源、线源,此划分法适用于大气扩散计算。

(3)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此划分方法适用于分析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间规律。

(4)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此划分法适用于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3、降温率与排烟类型的关系

排烟类型与不同的温度层结有密切的关系,而温度层结又影响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用气温垂直递减率(γ)与干绝热递减率(γd)的对比进行判别。

(1)波浪型:这种烟型发生在不稳定大气中,即γ>0,γ>γd。大气湍流强烈,烟流呈上

下左右剧烈翻卷的波浪状向下风向输送,多出现在阳光较强的晴朗白天。(2) 锥型:大气处于中性或弱稳定状态,即γ>0,γ<γd。烟流扩散能力弱于波浪型,离

开排放源一定距离后,烟流沿基本保持水平的轴线呈圆锥形扩散,多出现阴天多

云的白天和强风的夜间。

(3) 带型:这种烟型出现在逆温层结的稳定大气中,即γ<0,γ<γd。大气几乎无湍流发

生,烟流在竖直方向上扩散速度很小,其厚度在漂移方向上基本不变,像一条长

直的带子,而呈扇形在水平方向缓慢扩散,也称为扇型,多出现于弱风晴朗的夜

晚和早晨。

(4)爬升型:爬升型为大气某一高度的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即γ>0,γ>γd,而下部为

稳定状态,即γ<0,γ<γd时出现的烟流扩散型态。如果排放源位于这一高度,则烟流呈下侧边界清晰平直,向上方湍流扩散形成一屋脊状,故又称为屋脊型。(5)熏烟型:与爬升型相反,熏烟型为大气某一高度的上部处于稳定状态,即γ<0,γ<γ

d,而下部为稳定状态,即γ>0,γ>γd时出现的烟流运动型态。若排放源

在这一高度附近,上部的逆温层好像一个盖子,使烟流的向上扩散受到抑制,

而下部的湍流扩散比较强烈,也称为漫烟型烟云。

4、试述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及其影响状况(20分)

气象因素:气象动力因子:风、大气湍流气象热力因子: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温度层结影响状况:(1)风,风在不同时刻有着相应的风向和风速,风向影响污染物的扩散方向,风速大小影响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状况。

(2)大气湍流,是大气的不规则运动。表现为气流的速度和方向随着时间和空间位置的不同呈现随机的变化。湍流有极强的扩散作用,当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入大气时,高浓度的污染物由于湍流不断与周围空气混合,同时又无规则地分散到其他方向,使污染物不断地被稀释和冲淡。

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扩散速度越快,污染物浓度就越低

(3)温度层结是指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状况,气温的垂直分布决定着大气的稳定度,大气的稳定程度又影响着湍流的强度,是影响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4)大气稳定度表示空气是否安于原来的层次,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当大气在垂直方向不稳定时对流作用显著,能使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扩散稀释。当大气处于逆温层结的稳定状态时,将抑制大气的对流运动,污染物易在局部地区大量聚集,当达到一定浓度并停留足够长时间就能造成大气污染。

另外,各种形式的降水通常能使大气中的污染物得到清除而返回到地面上来,此为降水洗脱而雾往往会加重大气污染。

5、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从气象和污染源条件角度分析光化学烟雾的成因?请简要说明光化学烟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及其控制对策。

主要污染物:氮氧化合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

成因和条件:是由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3)、醛、酮、酸、过

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

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

污染源条件:以石油为燃料的工厂排气和汽车排放的尾气是烟雾形成的前提。

气象条件:烟雾形成与紫外光照射有密切关系,因此太阳辐射强发生的可能性大。另外当天气晴朗、高温低湿、有逆温、无风或风力不大时,有利于污染物在低层大气积聚产生烟雾危害: 1)损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可达到呼吸系统的深层,刺激下呼吸道黏膜,引起化学变化,其作用相当于放射线,使染色体异常,使红血球老化。光化学烟雾能促使哮喘病患者哮喘发作,能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化、呼吸障碍、损害肺部功能等症状,长期吸入氧化剂能降低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加速人的衰老。

2)影响植物生长臭氧:影响植物细胞的渗透性,可导致高产作物的高产性能消失,甚至使植物丧失遗传能力,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3)影响材料质量,降低使用寿命。

4)降低能见度

控制对策:(一)改进技术:(1)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减少尾气污染物的排放。

(2)改良燃料: 改变汽油成分或使用替代燃料,来降低汽车尾气污染

(3)使用化学抑制剂,使用消除OH自由基的化学抑制剂使反应链受到抑制, 从而抑制光化学烟雾的生成。

(二)综合防治:(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选择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方式,减少局部地区污染。

(3)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4)改变燃料构成

(5)绿化造林

(三)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如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

(四)加强管理,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化工厂的废气排放管理设立监测点,这样可以了解光化学烟雾的情况,制定了光化学烟雾的警报标准,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五)建立相关法律法规

6、简述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属于大气污染,对人体有害,都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降低能见度,影响人类正常的生产与生活。都对植物生长,对材料有危害作用。

不同点:(1)燃料:伦敦烟雾型常发生在以使用煤炭和石油为燃料的地区,主要来源于伦敦烟雾型工厂、家庭取暖、燃烧煤炭时的排放;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大多发生在以使

用石油为燃料的地区,以汽车排气为主。

(2)污染物:伦敦烟雾型SO2、CO2颗粒物和硫酸雾、硫酸盐类气溶胶;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碳氢化合物、NOx、O3、醛、酮、PAN

(3)污染源:伦敦烟雾型工厂、家庭取暖、燃烧煤炭时的排放;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汽车排气为主

(4)反应类型:伦敦烟雾属还原型;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属氧化型

(5)气温:伦敦烟雾型-1~4℃;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24~32℃

(6)逆温状况:伦敦烟雾型辐射性逆温;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沉降性逆温

(7)发生季节:伦敦烟雾型12~1月(冬季);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8~9月(早秋)(8)出现时间:伦敦烟雾型白天夜间连续;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白天

7、什么是逆温?辐射逆温是怎样形成的?请简要说明逆温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形成:主要是由于在晴空无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为缓慢,因为形成了自地面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

影响:当发生逆温时大气是稳定的,所以逆温层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若逆温层出现在大气的某个高度,由于上升的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聚在它的下面,会严重影响污染物的扩散,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

8、目前常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主要有哪些?大气污染有何特点?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途径和表现方式有哪些?

问题:煤烟型污染、酸沉降、光化学烟雾污染

特点:传播快,污染范围大,与气象地理条件密切关联,不易控制与治理

危害途径:直接途径:污染物通过呼吸或皮肤毛孔进入人体,直接造成危害(为主要形式)间接途径:污染物溶入水体或进入土壤,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间接危害表现方式:

(1)大气颗粒物:大气颗粒物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或者留在鼻腔和鼻咽喉部,只有很少部分进入气管和肺内,在沉积位置上对组织产生影响。因此,人体长期暴露在飘尘浓度高的环境中,呼吸系统发病率增高,特别是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发病率显著增高,且又可促进这些患者的病情恶化,提早死亡。

(2)SO2:SO2进入呼吸道后,因其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滞在上呼吸道。在潮湿

的粘膜上生成具有刺激性的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增强了刺激作用,进入血液的SO2仍

可随血液循环抵达肺部产生刺激作用。进入血液循环的SO2也会对全身产生不良反应,它

能破坏酶的活力,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对肝脏有一定损害,在人和动物体内均使血中蛋白与球蛋白比例降低。

(3)CO:CO是无色无嗅的有毒气体。CO和血中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氧的约210倍,

它们结合后生成碳氧血红蛋白,将严重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缺氧,发生中毒。

(4)铅:轻度铅中毒的症状有神经衰弱综合症、消化不良;中度中毒出现腹绞痛、贫血及多发性神经病;重度中毒出现肢体麻痹和中毒性脑病例。儿童铅中毒可推迟大脑发育或感染急性脑症。

(5)近地层O3:具强氧化性,危害粘膜系统,长时间接触造成中枢神经损伤。

9 何为飘尘(PM10)?简述飘尘的危害性,简要介绍工业废气除尘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特点(15分)

概念:通常把悬浮在空气中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危害:(1)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2)降低能见度,并会损坏建筑物表面。

(3)能够在大气中长期漂浮,易将污染物带到较远的地方,导致污染范围增大

(4)在大气中还能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

工业除尘的主要技术方法及特点:

干式机械除尘装置:(沉降式除尘、旋风除尘器、惯性除尘器)不用水或其他液体作润湿剂,仅用重力、离心力、惯性力等沉降作用去除气体中粉尘粒子

特点:结构简单,易于制造,造价低,占地面积小,投资少,操作维修方便,阻力小,动力消耗不大。但对大粒径粉尘具较高的去除效率,对小粒径粉尘捕获率较低

过滤式除尘装置:(袋式除尘器)使含尘气体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

特点:除尘效率高,操作简便,处理量大,适合于含尘浓度低的气体,但是占地面积大,维修费用高,不耐高温、高湿、腐蚀性气流。

湿式除尘装置:(喷雾塔式洗涤器、离心洗涤器、文丘里洗涤器)使含尘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尘粒的惯性碰撞及其他作用捕集尘粒或使粒径增大。

特点:结构简单、造价低,占地面积小、操作及维修方便和净化效率高等优点,能够处理高温、高湿的气流,但是要注意设备和管道腐蚀及污水和污泥的处理等问题。

电除尘装置:含尘气体在通过高压电场进行电离过程中,使尘粒荷电,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使尘粒沉积在集尘极上,将尘粒分离。

特点:对粒径很小的尘粒具较高去除率,耐高温,气流阻力小,除尘率不受浓度和流量影响,但设备庞大,占地面积大,投资费用高,技术要求高。

10、试述城市恶臭气体的具体污染物、产生源及其控制和治理措施。

污染物:含硫化合物:如H2S SO2硫醇等总的以H2S、NH3含氮化合物:如NH3胺类吲哚等甲硫醇(CH3SH)

含氧有机物:如醇醛酮等甲基硫[(CH3)3S2]

烃类化合物为主

卤素及衍生物:如Cl2卤代烃等

产生源:主要是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下水道

治理措施:(1)将垃圾中转站尽量建在人少,比较通风的位置

(2)污水处理厂尽量密闭,臭气收集处理

(一)物理除臭法 (1)密封法;(2)稀释扩散法;(3)掩蔽法:;(4)设置绿化隔离带。(二)化学除臭法:

(1)燃烧法;(2)催化氧化法;(3)湿式洗涤法(4)活性炭吸附法(5)液体吸收法(三)生物除臭法

(1)生物洗涤法(2)生物过滤法

水体环境

1、水体的氧垂曲线和DO的变化过程

水体的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中溶解氧浓度随水体耗氧有机物降解耗氧和大气复氧双重因素而变化,反应水中溶解氧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为氧垂曲线。

变化过程:在未污染前,河水中的溶解氧(DO)一般是饱和的。污染之后,先是河水的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溶解氧(DO)不断下降;随着有机物的减少,耗氧速率逐渐下降;而随着氧饱和不足量的增大,复氧速率逐渐上升,当两个速率相等时,溶解氧(DO)到达最低值。随后,复氧速率大于耗氧速率,溶解氧(DO)不断回升,最后又出现饱和状态,污染河段完成自净过程。

2、叙述废水有机污染指标中BOD、COD和TOC的内涵及其应用特点

BOD:生化需氧量,有氧条件下,水中可分解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作用而氧化分解无机物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氧的mg/L表示。作为有机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指标之一。一般用BOD5标示,只能相对反映可氧化有机物的含量。

COD:化学需氧量,在一定严格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结果用氧的mg/L数来表示。粗略地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反映了水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TOC:总有机碳,指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它以碳的数量表示水中含有机物的总量,通常作为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重要依据。

2、试述城市河流氨氮累计的环境化学及生物学机制,谈谈你的解决方法。

机制:(1)水体悬浮颗粒物对硝化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氨氮的超标不是因为泥沙对硝化作用的影响所导致,氮污染物的不断输入水体氨氮超标的根本原因,高浓度氨氮和有机氮对硝化过程有抑制作用。水体中耗氧有机物和有毒物质对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间接导致了氨氮在水体中的滞留。pH值导致非离子氨浓度较高,进一步对硝化细菌产生抑制作用。水量较小、颗粒物含量较低和微生物的活性降低是氨氮污染加重的原因。

(2)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后,在入湖营养盐负荷减少或完全截污的情况

3、试述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现状,结合具体实例(如太湖、滇池、巢湖等,),简要阐述湖泊富营养化的可能成因机制限制性因素、主要危害及其预防和治理措施。

现状:(1)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湖泊目前都已处于重富营养或异常营养状态,绝大部分大中型湖泊均已具备发生富营养化的条件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2)受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影响的湖区,一些湖泊水动力学和水文学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受到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巨大变化。

(3)大城市周边湖泊富营养化仍未摆脱逐年加重趋势,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剧,水华暴发频繁发生,将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

(4)当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污染呈现全面、复杂和严重化的特点

来源:水体中过量的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

富营养化的形成: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中氮、磷元素是水生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在适宜的光照、温度、pH值和具备充分营养物质的条件下,水中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本身的原生质。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不是水中营养物的浓度,而是连续不断地流入水体中的营养盐的负荷量,当农田施用大量化学肥料和禽畜粪便,经雨水冲刷和渗透,同时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的过量营养物质以面源的形式排入水体,超过水体中营养盐的负荷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对发生富营养化作用来说,根据最小限制因子定律(即利贝格最小值定律)即植物生长繁殖的速度取决于所需养料中数量最少的那一种,在藻类分子式中磷所占的质量百分比最小,氮次之,所以藻类产生量主要取决于水中磷的供应量。所以当温度、水流流态和营养盐这些物质条件充分的时候就会发生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危害: (1) 水华生物产生有毒物质可以毒害水生生物以及饮用该水的人和动物 (2) 藻类过度生长繁殖,使水体大气的气体交换受阻,加之水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死亡生物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使鱼类窒息死亡。导致水质变坏,加速湖泊淤积、沼泽化的过程,使湖泊退化,丧失调蓄能力,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降低生物多样性。 (3) 深层溶解氧降低,如果一旦出现溶解氧为零,底部沉积物附近形成还原状态,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如:有机物无机化不完全,产生甲烷气体;硝酸盐还原,脱氮反应发生;硫酸盐还原形成H2S 气体;底泥中铁、锰溶出,在底泥附近形成硫化铁;底质中磷溶出等,使湖泊水质变黑变臭。(4)对经济的危害:①造成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经济损失②景观差,影响旅游业的发展③增加工业和生活用水处理成本(5)使人类的饮用水水源地面临严重的水污染威胁

富营养化防治和治理措施:

(1)合理使用化肥,防止流失;

(2)降低工业废水N、P的排放量;

(3)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中的N、P可考虑制造沼气后作有机肥;

(4)推广无磷洗涤剂,生活污水可先进行污水灌溉或污水养殖水生植物吸收氮、磷;(5)地下肥水不宜饮用,可代部分肥料用于灌溉,防止新肥水产生;

(6)化学除藻,人工曝气,引水稀释

(7)在湖泊、海湾及饮用地下水源带进行监测、预报。

(8)考虑到湖泊、水库富含营养物质的底泥会成为水体的内源污染,采取清淤挖泥的方法希望通过对底泥的清掏,减少水体沉积物的营养盐含量,从而减轻可能发生的内源污染子。(9)生物性措施,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这一自然过程达到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目的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利用藻类有效微生物群、各种高等水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及陆生植物等重建水生生态环境,使湖泊恢复其应有的功能。

(10)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法规手段,编制湖泊富营养化控制规划。

富营养化特点:突现性和持续性。任何水华的发生都是系统状态表征的改变,其驱动力在于环境因素对系统内部结构的影响。目前在浅水湖泊中已发现草型清水稳态和藻型稳态,其中藻型稳态可分蓝藻型亚稳态和非蓝藻型(绿藻和硅藻)亚稳态,在此基础上我国科学家提出了

几种常见稳态之间转换的概念性模式,通过生物操纵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即由藻型稳态向健康稳态的转换。

水体富营养化的非点源过程、特点、措施

水污染非点源即水污染面源,污染物无固定出口,主要通过降水、地面径流的途径进入水体。主要是农田径流排水,施用的化学肥料和牲畜的粪便通过降水的淋洗和冲刷形成的径流加上农业灌溉排水的渗流,将大量的营养物质排入水体中导致非点源污染。另一条途径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水生生物代谢及死亡生物体的分解过程产生大量的有机物造成非点源污染。

特点:面广、分散、难收集、难治理、时间上具不连续性、不易引起注意、不可控制性

措施:对污染源的控制即设法将潜在污染物保留在原地,防止其扩散迁移进入水体或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最低浓度。对污染物扩散途径的控制,即汇的控制,根据面污染的扩散机理,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污染物排入水体。

对城市面源:保持地面清洁、加强垃圾回收管理、限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N、P的排放

对农业面源:改良耕作方式、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加强排泄物的管理(沼气、有机肥)对水土流失:建立水土流失综合性防护体系,植树造林

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零点行动”未达到预期效果,你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

治理过程急于求成,对治理所需财力物力准备不充分,没能够按照预期很好的治理;

没有充分考虑太湖治理的特殊性,而是照搬淮河治理模式,污水处理厂很少有脱氮除磷工艺;工农业和居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水、废水,治理措施和治理标准严重滞后,从工厂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仍然是劣于五类的污水;

监管不力,有部分企业出现排污超标现象;

农田面源污染得不到控制;

排污审计紧跟不上

4、试述城市污水处理的常规工艺过程及工艺的作用机理和处理效果。

一级工艺:可由筛滤、重力沉淀和浮选等方法串联组成,除去废水中大部分粒径在100μm 以上的大颗粒物质。

(1)格栅,主要是采用物理处理法截留较大的漂浮物或悬浮物,以便减轻后续处

理构筑物的负荷,使之能够正常运转。

(2)沉砂池,沉砂池一般设在格栅后面,也可以设在初沉池前,目的是去除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

(3)初沉池,初沉池对无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一般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前面。经过一级处理后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达不到排放标准,只能作为二级处理的预处理。

二级处理: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构筑物是处理流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利用微生物的代

谢作用,将废水中可生化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机物,达到净化目的。同时,微生物又用废水中有机物合成自身,使其净化作用得以持续进行。生物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以污泥形式存在的生物脱落物或已经死亡的生物体通过二沉池除去。经过二级处理后的废水一般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可达到农灌标准和废水排放标准,但水中还是留有一定的营养物、病毒和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让然可能造成天然水体污染。

三级处理:为了达到控制富营养化或达到废水能够重新回用。主要处理方法有生物脱氮除磷、曝气、吸附、化学凝聚和沉淀、离子交换和电渗析等。

污泥处理:需做污泥减量、稳定、无害化处理。处理的主要方法是减量处理(浓

缩、脱水等)、稳定处理(消化等),最后达到可综合利用的目的。

5、试述废水生物处理方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应用特点(25分)

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氧化降解成无害物质的方法,使污水得以净化。主要有好养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

好养生物处理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的环境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特点:处理效率高,使用广泛,主要应用于中低浓度有机废水或BOD5<500mg/L的污水。

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

(1)活性污泥法,以悬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为主体,在微生物生长的有利环境条件下和污水和充分接触,使污水净化的方法。主要有传统活性污泥法,阶段曝气法,接触稳定法,延时曝气法,活性滤池法,SBR法,AO法等。

应用特点:常用于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对冲击负荷很敏感,生化需氧量的去除率达85-95%。(2)生物膜法,使微生物附着在某些载体上,使污水通过与某些载体接触,得以净化。

主要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

应用特点(1)对水量、水质、水温变动适应性强;(2)处理效果好并具良好硝化功能;(3)污泥量小(约为活性污泥法的3/4)且易于固液分离;(4)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

厌氧生物处理法: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分解有机物的方法。最终产物为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流化床,厌氧滤池等。

应用特点: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泥、动植物残体等

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费用低廉、运行管理简便,而且对于难生化降解有机物,氮

磷营养物和细菌的去除率都高于常规二级处理,达到部分三级处理的效果。

(1)生物稳定塘:污水在塘内经过长时间的缓慢流动,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有机物降解,污水净化。

特点:成本低,维护管理简单,适应性强、能实现污水资源化等优点。但占地面积大,受自然条件影响。不稳定,容易散发臭气,污染环境。

(2)废水的土地处理:利用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去除。主要有土地渗透系统、湿地系统

特点:具有农田灌溉效益,还有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综合效益。

6、耗氧性污染物主要包括哪些?它们对河流环境、生态系统有哪些危害?请简要说明水体黑臭的产生过程。

耗氧性污染物:自然生成的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

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纸等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质。

好氧性有机污染物危害:虽然好氧分解的产物无害,但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当有机物浓度过高时,水中溶解氧下降,导致鱼类和水生生物死亡。若完全缺氧,有机物转入厌氧分解,导致水体发黑发臭。(而臭气的危害见下面)

黑臭产生过程:污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性有机污染物(多为天然化合物)排入水体以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得到降解,从而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引起水体缺氧和水生生物的死亡,破坏水体功能。当溶解氧降至零时,水中厌氧微生物占优势,在厌氧条件下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产生H2S、NH3、低级脂肪酸等有害或恶臭物质.另外,H2S会与铁等金属形成黑色沉淀,引起水体的“黑臭”现象

臭气的危害:

①使人憋气,妨碍正常呼吸功能;使人厌食、恶心、甚至呕吐,使消化功能减退;精神烦躁

不安,工作效率降低,判断力、记忆力降低,严重的可把人薰倒,头晕脑胀、头疼、眼疼等等;长期在恶臭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会造成嗅觉障碍,损伤中枢神经、大脑皮层的兴奋和调节功能;

②某些水产品染上了恶臭无法食用、出售;

③恶臭水体不能作旅游、疗养、养鱼、游泳、饮用,而破坏了水流用途和价值;

④还能产生H2S、甲醛等毒性危害。

7、天然水体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主要有哪些?与耗氧性有机污染相比,水体重金属污染有何特点与危害?再看书

迁移转化分为(1)机械迁移:指重金属以溶解态或颗粒态的形式被水流机械搬运。 (2) 物理化学迁移:重金属以简单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在水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所实现的迁移和转化过程。(3)生物迁移:指重金属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

迁移转化过程:

(1)重金属化合物的沉淀—溶解作用(机械迁移)

(2)重金属的氧化还原转化(物化迁移)

(3)重金属元素的络合作用(物化迁移)

(4)重金属的胶体化学吸附迁移转化(物化迁移)

(5)某些重金属的甲基化作用(生物迁移)

特点:(1)重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挂广泛,普遍存在于岩石、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体内,重金属在水体中具有高迁移活性,含量虽然低于0.1%但是危害性十分明显。

(2)重金属元素大多数属于过渡元素:在水环境中表现为价态变化多、具较高的化学活性、配位络合能力强、生物毒性效应明显且价态不同,毒性稳定性都不同。

(3)重金属在水中易迁移转化:微量即可产生毒性效应,可以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毒性更强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可以经过食物链进行放大。

(4)重金属的毒性效应:重金属被生物吸收,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和酶结合,产生不可逆的变化,导致各种病变。

(5)治理难,周期长

危害:(1)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的影响:随着污水灌溉而进入土壤的重金属,以

不同的方式被土壤截留固定。重金属被土壤胶体或颗粒吸附固定,并在土壤中逐年积累。仅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就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 /7,被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2)重金属污染对海洋的影响:造成许多水中生物畸形或者不能繁殖后代,由于受工厂排放污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的影响,近岸海水受到严重污染,有些海洋生物已经灭绝。

(2)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通过食物链或者饮用水进入人体,重金属中毒的急性表现是使人呕吐、乏力、嗜睡、昏迷乃至死亡;慢性症状则是使人的免疫力长期低下,各种恶性肿瘤、慢性病多发。重金属对蛋白质有凝固变性的不可逆作用,损坏人的免疫防护能力。重金属汞为积蓄性毒物,除慢性和急性中毒外,还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

举例:日本水俣事件,工厂含甲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使海鱼体内含甲基汞,当地居民食鱼而中,截至1972年有近200人患病,50余人死亡,20多个婴尔生出来神经受损。

日本富山事件,由于镉污染,截至1968年有300人患病,有100多人死亡

8、简述我国城市河流环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治理对策(15分)

问题:(1)水质污染严重,水质透明度下降,甚至产生黑臭,丧失自净能力,无法进行利用(2)断流问题:流域内由于少雨干旱,中游拦截蓄水及下游有水量大导致流域内出现断流,

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3)泥沙淤积: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泥沙大量淤积,导致蓄洪能力差。

(4)面临巨大人口压力,造成行船安全隐患

(5)渠道被挤占、填埋,过水断面面积减小,排水不畅。天然调蓄功能严重退化,加大了内涝发生的概率。

(6)河道被硬化、渠化,导致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治理对策:

(1)保护水面,还河流以空间: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对城市水的出路有很好的考虑和安排,尽可能地保留城市内原有的河流、湖泊、洼地及排水通道,不得任意将其填埋和淤塞。必要时开挖人工湖和运河,这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也可以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2)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河堤:生态河堤能够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增强水体自净作用、调节水量、滞洪补枯。恢复水体和河流沿岸生态系统。

(3)营造城市水景,建立滨水环境: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充分要“以人为本”,重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促使人类向往自然环境,以人水和谐的方式处理城市与河流的关系。(4)控制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道,从根本上消除河流污染

9、城市河道黑臭是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请从“控源-减负-修复”的技术途径,阐述城市黑臭河道的主要修复技术和治理措施。(结合成因机制)

黑臭产生原因:河道被挤占、填埋,过水断面面积减小,排水不畅,被硬化人工化,生态功能退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退水,初期雨水,大气中的扬尘大量进入河道导致河道水体N、P等营养元素大量超标,加之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不断释放N、P等营养元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中溶解氧降低,当溶解氧降至为0时,厌氧菌大量繁殖,产生H2S、NH3等难闻气体,河水发黑发臭。

措施:(1)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控制和治理生产、生活对水质带来的污染。(生活污水加以处理后排放,提倡使用无磷洗涤剂;工业废水降低氮磷的排放;农业生产合理使用化肥,防止流失;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减少初期雨水的影响;人和畜禽的排泄物发酵制沼气和有机肥。)

(2)清淤护岸,齐头并进。将污染物移出水体,清淤护岸是确保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河道自净功能的主要手段。

(3)整治河道,增加流水断面,给洪水出路

(4)补水引水,稀释污染物,对污染较严重流动缓慢尤其长期缺乏补充水源的城市内河适用,但水体中的污染物仅转移到下游,并未得到有效降解。

(5)人工增氧,提高水中溶解氧,增强河道自净能力

(6)化学除藻,应急除藻措施,有明显的除藻效果,提高水体透明度,不能根本解决问题(7)使用生物生态净化处理技术处理河流

(8)破解难题,管理创新。可以尝试“以河养河”方法。

(9)加强领导,平衡推进。河道整治长效管理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政策性强。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人员、措施、资金“三落实”。

(10)提高素质,全民参与。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实效。

10、简述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发生过程、特点及综合防治对策。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降雨的过程中,雨水及其形成的径流经城市地面聚集一系列污染物质并直接排入水体而造成的非点源污染。

主要污染源:汽车产生的污染物、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地、路面垃圾和城区雨水的垃圾和污水、下水道系统、土地表面、大气的干湿沉降。

发生过程:降雨、扣损、管网汇流

特点:(1)水量具有随机性;(2)不同地区的降雨水质差异性较大(3)不透水面比例高,人类干扰强度高(4)污染物量大面广,组成复杂,还有部分城市污水(5)晴天积累,雨天排放,突发性高(6)初期径流污染严重

防治对策:(一)加强城区地面清洁管理:(1)首先应对城区内建筑施工场地、垃圾堆放场地、贮煤场等处进行重点监控,要求将土堆、煤堆等复盖以防止扬尘及减少地面和屋面的沉积物。(2)应合理设计地面标高,减少及防止水土流失。还应复盖人行道树蓄水坑等小面积裸露地面以免扬尘及沉积物溅出。(3)控制除冰剂的使用(4)控制大气污染

(二)控制径流系数:

(1) 推广使用人工透水地面及多种渗透设施;

(2) 加大绿地面积并合理布置绿地相对高程:绿地是一种最有效且简单的径流入渗设施,对于小区径流系数的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绿地还能阻留和吸收径流中的污染物。(3)利用湿地滞留池去除地表径流污染物

(4) 雨水径流经处理后就地回灌以补充地下水:雨水径流有相当的污染性,因此宜经适当处理后通过渗井回灌地下。

(三)使用低污染性的防水材料:使用瓦制材料屋面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径流的污染性,建筑物使用板式或瓦屋面,并使用环保型涂料。

(四)清浊分流:

(1)径流水质随降雨过程而变化,初期降雨所形成径流的污染物最强,随后其COD 逐渐降低并趋向于一相对稳定值。

(2)清浊分流是指将屋面径流与道路径流分开,因它们的污染性相差很大。

土壤环境

1、何为土壤环境容量?简要介绍目前我国土壤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试述污水处理厂污泥用于农林业生产的利弊(20分)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主要问题:

(1)耕地环境质量恶化,直接威胁农产品安全

耕地土壤污染导致生物品质不断下降,直接威胁农产品安全。长期的污灌已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和农产品污染。

(2)城市及工矿区土壤环境安全隐患巨大

我国工矿区、城市也存在严重的土壤(或土地)污染问题,这些用地的土壤或多或少受到各种各样的污染物污染,有些甚至是对人体特别有害的危险物质。

(3)土壤有机污染情况严重

土壤有机污染已成为影响土壤环境安全的主要污染物,对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危害大,包括:农药品种及助剂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城市污染和污染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畜禽有机废弃物中的兽药残留。

(4)其他土壤污染物的潜在危害

随着稀土元素农用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稀土元素进入土壤环境,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

和食物链,土壤中新的放射性污染物不断增加,将成为新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

(5)土壤污染导致其他问题:如在风力水力的作用下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

用于农业生产的利弊:

(一)利:(1)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大量氮磷元素;

(2)减少了污泥处理的问题,同时实现了资源的二次利用;

(3)成本低廉,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二)弊:(1)污泥中含有大量重金属以及一些难降解有机物,进入土壤不易排出,造成土壤污染,被植物吸收,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富集;

(2)污泥中有一些致病微生物,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对人来带来较大危害;

(3)在堆肥的过程中,占地面积比较大,对大气造成污染。

2.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主要有哪些?土壤重金属污染有哪些生态效应?再看书

方式:(1)物理迁移: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或络合物可以随径流作用迁移,导致重金属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也可以使重金属随土壤颗粒发生位移和搬运。(2)物理化学迁移和化学迁移: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吸附、漯河、螯合等形式与土壤胶体结合或者发生溶解或者沉淀。

(3)生物迁移: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有效态重金属,并在植物体内累积起来的过程。(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另外,土壤微生物的吸收和土壤动物啃食重金属含量较高的表土也是重金属发生生物迁移的一种途径。

过程:(1)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的吸附(2)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3)土壤中重金属的沉淀和溶解(4)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被动迁移和主动迁移

生态效应:(1)对植物的影响:引起植物生长或发育障碍,或在植物体内残留和积累

(2)重金属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重金属被植物吸收后,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3)对水体的影响:通过雨水淋溶冲刷,地表径流进入水体,进而污染水体。危害生物

3、请简述我国城市土壤组成特点、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安全利用和环境管理对策。

特点:城市土壤的物质组成受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含有大量混凝土、砖块、石头等建筑垃圾,影响了土壤本身的物质组成和特性,打乱了土壤本身的发育层次与自然土壤相比,表现为土壤剖面结构混乱、无层次、无规律、侵入体多等。>2㎝的粗骨物质的存在是城市绿地土壤的重要特点。土壤中建筑垃圾的大量存在,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会形成严重障碍。

表现为以下特点:物理特性:土壤无层次、空间变异大、土壤侵入体多、土壤压实和板结状况严重、地表封闭、土壤温度高

化学特性:土壤pH值异常、养分匮乏、土壤污染严重

生物特性:原有生境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量减少、微生物群体结构发生变化、病原生物的侵染。

评估方法: 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出了健康风险评估的定义与框架,以及危害判定、剂量一效应关系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表征的风险评估四步法

(1)危害判定:研究区界定与信息收,制定实施采样计划,分析环境样、分析污染特征,建立概念模型,

(2)剂量一效应关系评估: 人体暴露于一定剂量的污染物与其产生反应之间的关系称为剂量一效应关系。

(3)暴露评估:污染土壤的健康风险评估需要详细的暴露评估过程,来确定或估算(定性或定量)暴露剂量的大小、暴露频度、暴露持续时间和暴露途径,应当考虑到过去、当前和将

来的暴露情况

(4)风险表征:风险表征是对前面评估步骤进行总结,并综合进行风险水平定性与定量表达

对策:(1)加快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2)尽快开展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研究以及加强土壤的合理规划利用和土壤治理改良

(3)开展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安全区划研究

(4)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

(5)加强土壤污染监测监控能力建设

(6)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宣传与科普,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固废问题

1、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一般方法(再看书清华大学 P155)三化原则

主要分为陆地处置和海洋处置两大类,

陆地处置包括土地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土地耕作、工程库或贮留池贮存、深井灌注。海洋处置方法包括深海投弃法和远洋焚烧。

固废特点:①最难得到处置②最具综合性③最晚得到重视④最贴近的环境问题

来源:生产废物和生活废物

按来源分类:工业固废指工业生产过程和工业加工过程所产生的废渣、粉尘、废屑、污泥等城市固废:又称城市垃圾,指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与维护、机关办公等生活废物农业固废:指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科研及农民日常生活的植物秸秆、牲畜粪便、生活废物等危害:①侵占土地:固废推存需要占大量的土地,垃圾与人争地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污染土壤:固废长期堆放在土地上,若未做防渗措施或防渗措施不当,有毒有害成分在雨雪淋溶、自然降解后进入土壤,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导致寸草不生。

③污染水体:固废在雨水淋溶后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或渗透进入地下水,或其挥发物和悬浮物随降水进入水体,使水体污染

④污染大气:固废在堆放运输过程中以扬尘的形式进入大气,以及挥发性气体和有毒有害的气体,在风的作用下飘散到远方,或产生臭味。

⑤危害人体健康:固废尤其是危险废物中含许多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难降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可直接或间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可致畸致癌致突变

⑥影响环境卫生:城市的生活垃圾和牲畜粪便等,若不及时清运,会堆积腐烂发臭,不仅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还影响市容市貌

固废的控制措施,即“三化原则”

无害化: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方法,进行无害或低害的安全处理与处置,达到对废弃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固化并减少固废污染的危害。

减量化: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尽量减少废物的数量和体积.

资源化:通过回收固废中有用的物质和能量,使其在利用。

2、试述怎样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城市有机垃圾的处理与处置问题。

(1)填埋法:使用最广,我国不少城市已建起了大型垃圾填埋处理场,卫生填埋由于具

有技术成熟、处理费用低等优点,是目前我国城市垃圾集中处置的主要方式,投资稍少、工艺简单、处理量大,并较好地实现了地表的无害化。

(2)堆肥法:堆肥法分为好氧堆肥、厌氧堆肥。

好氧堆肥:①发酵阶段:在满足C/N(20:1~30:1)、含水率(40%~60%)、温度(60℃~80℃)、pH(5~8)、空气需要量等工艺条件下,垃圾经过2~3周时间发酵,保持数天,垃圾中的寄生虫卵、致癌细菌等有害物质均被杀死。

②熟化阶段:将新发酵的肥料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继续完成有机物的分解过程,使较难降解的有机物得到进一步的降解,需7~120d。

③加工:去除杂质并使颗粒均化。

④储存:配备防雨措施将肥料储存。发酵完成,是无害化处理和高效有机肥料。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理想,近年又发展为在酵化基础上引种蚯蚓,把垃圾变为高效肥料——蚓粪。

厌氧堆肥:经过预处理去除少量有害物质和大颗粒物质,并进一步破碎和筛分,使颗粒细化、质地均匀后进入厌氧系统。在适当的C/N(20:1~30:1)、温度(55℃~60℃)、pH(6.8~7.5)、投料方式和投配率、搅拌等工艺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回收利用。

酵化法处理有机垃圾的最大问题是建大型处理厂投资巨大,处理量却有限,周期较长,尤其是大型有机垃圾破碎、筛分、输送等设备的故障多、寿命短、维修量大。

(3)菌种消化法:把垃圾消灭在源头,采用菌种消化法,开发小型有机垃圾生物减量化处理机,把垃圾消灭在源头。

3、目前,我国的城市垃圾主要采用卫生填埋和焚烧方法处理,请比较分析者两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利弊。那种方式更适合中国国情?

填埋法优点:使用最广,我国不少城市已建起了大型垃圾填埋处理场,卫生填埋由于具

有技术成熟、处理费用低等优点,是目前我国城市垃圾集中处置的主要方式,投资稍少、工艺简单、处理量大,并较好地实现了地表的无害化。

填埋法缺点:填埋到地下的垃圾并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残留着大量的细菌、病毒;还

潜伏着沼气重金属污染等隐患;其垃圾渗漏液还会长久地污染地下水资源。

焚烧垃圾优点:(1)减容减量效果明显、无害化彻底化。

(2)燃烧法占地面积小,选址灵活,可在市区建设降低运输费用

(3)效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发电

()不受气候的影响,可实现全天候操作

缺点:(4)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垃圾成分和热值,许多燃烧设备需要一定的辅助燃料

(5)垃圾焚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净化技术难度大且处理成本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6)垃圾焚烧产生的灰中含有大量重金属,难处理且处理成本高

()焚烧设备投资大,运转成本高,造成政府财政包袱过大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较大,填埋法使用较长久,有一定的经验,而焚烧时在中国式刚起步,很多产生的有害气体不能控制,并且污染物进入大气更难以处理,所以目前垃圾填埋比较适合中国。

垃圾焚烧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近十年来垃圾焚烧尾气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促进了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说明该法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可行性。随着人口的增长,低价的不断提高,城市垃圾产生量的不断增加,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同时卫生填埋的污染治理要求日益提高,焚烧法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而我国垃圾焚烧设备的设计、生产和应用水平和规模还较落后,是垃圾填埋在我国更为普遍,同时焚烧法的推广还涉及投资成本,环境影响,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等。总体而言,①我国目前经济水平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很多城市垃圾发热量低,通过加大垃圾分类管理和回收力度可提高焚烧效率的同时实现资源化②国内垃圾焚烧设备和尾气净化装置大都由国外引进,对技术消化程度低,导致投资巨大。需加大研发投入,实现生活垃圾高效廉价无害化处理。③垃圾焚烧尾气污染物的实时监控力度有待加强,需及时透明的公

布监测结果④此外,还需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建设。综合考虑二次污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城市规划合理选择净化工艺、规划选址,促进垃圾焚烧业的发展,相信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最终将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总目标。

4、简述巴塞尔公约的主要原则及其相关措施

1989年3月签订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原则:各缔约国有权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境和进口;建立预先通知制度和批准制度;有害废物和非法越境转移视为犯罪行为。

措施:(1)保证将本国内产生的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减至最低限度;

(2)保证提供充分的处置设施用以从事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的环境无害化管理,不论处置场所位于何处,在可能范围内,这些设施应设在本国内;

(3)保证在管理过程中不产生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的污染,并在产生这类污染时,尽量减少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4)各缔约国应相互合作,以便改善和实施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的环境无害化管理。

3、何为白色污染?简述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主要管理及技术对策(15分)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现象的的一种称谓,是指由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生产塑料用品,使用后被抛弃在环境中因为难降解,所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

对策:(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加强对“白色污染”危害性的宣传, 引导和教育市民自觉防治“白色污染”。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教育人们树立良好的环保习惯。在自身严格遵守环法法规的同时, 积极制止身边的不良行为。

(2)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防治“白色污染”的地方性法规, 明确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包装物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3)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不断提高环境保护能力。

(4)对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和塑料包装袋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5)加强替代包装产品的开发、研究, 控制不易回收利用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的产生量, 鼓励提高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回收利用率。

(6)鼓励和促进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等政策, 促进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 防治“白色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7)强调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采取强制措施, 从回收集中产生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入手, 逐步提高废旧塑料包装物回收利用率。实行垃圾回收分装制度, 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和回收, 既可以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使资源循环利用。

4、何为环境激素?简述环境激素污染的主要危害性(15分)

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Endocrine)是一类能干扰生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功能的外来化学物质,它破坏生物体正常的自身稳定性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等作用。因其大多具有雌激素的效应,又是从环境中进入人体,对生殖器官等产生类似于雌激素的效应,因此又被称为“环境雌激素”。

来源:农药、除草剂、涂料、洗涤剂、表面活性剂、染料、芳香剂,塑料制品、食品、药品、化妆品中添加剂的释放和扩散,动植物分泌,垃圾焚烧,空气挥发等

危害:(1)对性器官和性机能:引起自然界生物性机能减弱,性器官异化,引起人类性机能障碍和疾病发病率方面急剧上升。

(2)对生物体形体:表现为生物体个体特大或特小(因为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

(3)对生殖系统:使生殖系统早熟,变性要求增加,多胎以及不孕,导致生殖系统疾病产生和多发

(4)对生物基因:对基因的影响导致动物和人体畸变,器官增多或减少,出现残疾人(5)对免疫系统:是免疫系统受损,降低人体免疫机能,使人产生各种疾病,引发癌症(6)对生物中枢神经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害,影响激素分泌及其调节功能,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还会导致精神抑郁症的发作和自杀现象

生态问题

1、什么是食物链?它在难(不)降解污染物迁移中的作用如何?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作用:如果一种有难降解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虫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青蛙吃大量的虫子,有毒物质会在青蛙体内进一步积累,当蛇吃青蛙时,污染物质又进一步积累。因此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

2、何谓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哪些基本要素?请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简要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规律。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基本要素:非生物成分:(1)无机物:包括水、氨、氮、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

(2)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和脂类以及生物残体、排泄物等。

(3)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

(4)太阳辐射:生态系统能量来源

(5)土壤:有机物、无机物的储存库,支持植物的基质和动物的栖息场所。

作用:非生物成分它们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又称为生命支持系统。

生物成分:(1)生产者:指能够进行光和作用的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细菌。

(2)消费者:是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生物。

(3)分解者:是指分解动植物残体、粪便和各种有机物为生的真菌、细菌、原生动物和蚯蚓等食腐动物。

作用:自养型生物能够将化学能、太阳能等转化为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能源,消费者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传递与循环,分解者将有机成分转化为无机物质,促进物质的转化,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养分物质再循环的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形态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和垂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和季相)。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群,通过营养联系而构成的网状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水中包括非生命物质:氨、氮、无机盐、脂类、蛋

白质,以及阳光、风和水等,以及以植物为主的生产者,湿地中的各种动物如虫子,鸟等为消费者。水中以及土壤中的各种分解动植物尸体为生的微生物为分解者。

能量流动规律: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能量只能从植物—虫子—鸟,这个方向流动,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并且植物的数量最大,然后是虫子,最少的是鸟类,这符合生态系统中

的能量逐级递减规律,符合百分之十定律,即后一级的食物产量不超过前一级的1 /10。

3、简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列举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异性。

特点:(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逐级递减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特异性:(1)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以人为主体,人在其中不仅是唯一的消费者,而且是整个系统的营造者;

(2)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完整性:几乎全是人工生态系统,其能量和物质运转均在人的控制下进行,居民所处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都已经过人工改造,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具有层次性:是不完全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系统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4)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高质量性;

(5)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6)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7)城市生态系统高能耗

4、试述生态城市的功能特性以及如何利用其功能来调控城市环境质量(25分)

功能特性:(1)生态城市是一个与周围相关区域紧密相连的相对开放系统。它不仅包括城市地区,还包括周围的农村地区。生态城周边应该被完全绿色的农业用地包围着,它既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完全生态和无污染的农产品,而且还起到对城市空气和环境的外围保护作用。(2)生态城市不仅涉及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也涉及城市的经济和社会, 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和能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体。(3)生态城市还要求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安定的社会秩序、开放民主的社会政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的文化发展、绿色的生活社区和生态化的城市空间环境。总而言之,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调控作用:(1)净化空气:植被可以吸收大气污染物,具有明显的减轻大气污染、净化空气的作用,但其净化程度取决于城市当地的条件,在城市各类生态规划中必须注意植被种类的搭配、区域的布局、结构的配置等问题。

(2 )调节城市小气候:城市内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均有助于热岛效应的缓减。水环境不论冬季还是夏季都可减少温度偏差。植被对此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3)降低噪声污染:研究表明,柔软的草坪比水泥步行街的噪声低3 db;同时,其他植被也可降低噪声:不小于5 m宽的密集灌木林可降低噪声2 db,而50 m宽的森林可降低噪声3~6 db;100 m宽的密集植被仅可降低噪声1~2 db。

(4)调节降雨与径流:植被根系深入土壤,使土壤具有更强的渗透性,根系吸收水分后植物叶片以蒸腾的方式将水分释放到空气中,增加了大气湿度,从而调节降雨和径流;植被还能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洪水危害。

(5)废水处理:湿地内生物可吸收大量营养物质,并且可减慢污水流速,使颗粒物质沉淀

于底部,近96%的氮和97%的磷可滞留于湿地内。这样,既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又减少了废水处理的费用。

5、何为生物多样性?简述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15分)

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原因:(1)自然原因: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物种的形成以及灭绝是自然规律;二是一些物种本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比如恐龙的灭绝;三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①生境的破坏和破碎:

人类活动的增加,如建设城市、修建公路铁路等,将大面积连续的生态环境分割成较小的斑块,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生境破碎加速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原来食物链食物网和种群内的生态平衡导致次生灭绝。

②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生物资源的开发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态环境恶化难以恢复。如我国猕猴20世纪50年代过度捕捉出口,种群数量剧减,至今未恢复。

③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突出、普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

空气污染,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④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占据有利生态环境,破坏原有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破坏原有物种生态环境,引起原有生态系统部分物种灭绝。

⑤种植方式:种植品种单一性,导致与之相应的物种消失,群落生物组合发生变化并一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3)制度原因: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6、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类型及价值?分析生境破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过程?介绍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保护途径?

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数以百万种的地球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他们与生存环境所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使生命系统的特征之一。

层次及价值:(1)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指种内基因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遗传变化。其对任何物种维持和繁衍其生命、适应环境、抵抗不良环境与灾害是必要的。

(2)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种类)的复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现实表现和载体。物种多样性代表着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和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是进化机制的最主要产物,是最适合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生命层次。(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态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

内生态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越高,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大,抗击外界能力越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食物、药物、能源和工业原料

间接价值:①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通过食物链为生物提供能量和生存基础;供给生物O2,促进全球碳循环,保持二氧化碳平衡,控制温室效应对全球的影响。②调节全球局部区域的气候。③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促进生物进化④对环境污染,某些生物有指标性意义,某些能吸收和分解有机物。⑤在自然环境美学、社会文化、科学精神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潜在价值:开辟新的养殖动物和种植植物品种,是选育优良品种的物质基础;发现和提取新的药物,控制和治疗疾病;对当代人有价值,对后代人也有研究价值。

影响过程:生境气坏和破碎的造成生物多样新锐减的主要因素之一。生境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的灭绝具有重要的影响。所谓生境破碎化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变成很多面积较小的小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不同的背景机制所隔离,包围着生境片段的景观,对原有生物的物种并不适合,物种不易扩散,残存的斑块可以看作“生境的岛屿”。生境破碎化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同时增加动物种群的隔离以及破碎化生境的增加严重威胁生存于大面积连续生境内部的物种的生存。生境破碎后引起生物和非生物条件的变化,包括食物、栖息地、繁殖场所,微气候等,增加了捕食率和种间竞争,放大了人类的影响。小生境面临外来物种和当地有害物种入侵的脆弱性增加。生境破碎化有两个原因会引起灭绝:一是缩小了生境总面积影响种群大小和灭绝的速率;二是在不连续的片段中,残存面积的再分配影响物种的散步和迁移的速率。如果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不能适应,那么迁移或灭绝就不可避免了。

保护途径:(1)调查、鉴别与编目。对物种多样性受威胁的情况、种群现状、分布与栖息地现状、致危原因等进行调查评估,参照国际濒危物种划分方法,确定物种濒危的等级,在此基础上,发布我国珍稀野生动植物红皮书以及应当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名录,并依法进行管理。

(2)就地保护。就地保护就是在野外划定一定区域,对野生动植物种及其栖息地进行直接、全面的保护,使野生动植物种之间、物种和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的生态关系中。是最佳最有效的策略

(3)迁地保护。迁地保护将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使它们在人工帮助的环境下

繁衍生存,并使年代种群不断扩展达到能够维护该物种长期生存的保护方法。

(4)建立基因库以保存物种

(5)建立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外来物种管理,防止外来物种或者病害的危害。

(6)景观保护。它能够系统地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全球环境问题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何地举行?会议通过和签署了哪五个重要文件?提出了哪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这一观念对全球环境保护有何重要意义?

地点:巴西里约热内卢

五个文件: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

里约宣言: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各国应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而努力。

重要观念: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涵:包括经济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意义:(1)可持续发展是从人类的前途命运出发,到目前为止所能找到的最佳的发展途径,它是当前世界上“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中最被广泛接受的概念,故可称之为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概念。

(2)可持续发展概念最核心的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它对人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会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资源观、科学关和道德等方面的革新,将在思想领域产生深刻的变革。

(3)可持续发展已经开始转变为战略行动计划,它是可实践的全面发展观。

(4)可持续发展那的概念是一种时间和空间最为广泛的发展观,它所灌输的公平性、特异性、持续性和共同性的原则,既有利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5)可持续发展战略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则需要按照具体情况来对待,同时他具有较强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可操作性,也有一定的可预测性。

2、简述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1)人口急剧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人口对土地压力的无限制增大,使其生态平衡变得很脆弱,造成生态失衡,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2)人口增长使森林资源承受过重的需求压力。中国人均占有的林木蓄积量很低,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过度开采,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后果。(3)庞大的人口对矿产资源造成沉重的压力。对矿产资源的沉重需求压力,不仅造成资源供给的长期紧张局面,也诱发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4)人口激增对水资源施加了更大压力。随着人民口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膨胀和经济发展,人均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和生产用水量大大增加,导致大范围的缺水现象。

(5)人口增长直接导致能源需求量的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人口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耗大大地超过了生产供给能力。同时,使得中国目前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加剧。

3、试述酸雨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25分)

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后,经历扩散、转化、输运以及被雨水冲刷、清除等过程,气态的SO2、NO X在大气中氧化为硫酸和硝酸并溶于云滴和雨滴成为降水成分。转化速率受辐射、相对湿度和大气成分等因素有关。

形成机制:

含硫化学燃料燃烧生成的大量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后,通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硫酸:再看书2SO2+02==2SO3

SO3+H20==H2SO4

SO2+H20==H2SO3

2H2SO3+02==2H2SO4

汽车尾气中的大量氮氧化物进入大气中,通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硝酸:

2NO+O2====2NO2

2NO2+H20====HNO3+HNO2

4NO2+2H20+ O2====4HNO3

硫酸、硝酸与大气中的水蒸气结合,以烟尘等气溶胶颗粒为凝集核聚凝为雨滴并下落,就形成了酸雨。

环境学概论复习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境分类 (1)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 (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 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问题:广义:,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1)原生环境问题 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损害的环境问题。 特点:自然力是主要控制力,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孕育过程。 (2)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破坏(生态破坏) 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 ②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③环境干扰 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 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研究内容 (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章 1、什么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

环境学概论试题B卷1及答案

我以一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证,在本场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试管理,决不作弊或帮助别人作弊!签名:学院专业学号级班 ··················密···················封·····················线··················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共印份数: 第1页共4页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08—09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2007级、2008级《环境学概论》试题(闭卷B卷)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三种 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8题,每题2分,共 16分)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河南城建学院****学年第*学期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 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一成品一消费一废物一生产系统。 4. 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 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 人口环境容量

A 、高温、高湿 B 、低温、低湿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 受的最高人口数。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 遗传 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 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 和 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 堆肥 和 焚烧 。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 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 溶解度 、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D )情 况下(每小题1分,共10 分) 1.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 氮、磷浓度 叶绿素a 含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0 分) 、填空题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填空题。 1、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3、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现状评价、预断评价三种类型。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5、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6、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7、大气的结构一般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其中臭氧层主要分布于平流层。 8、、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二、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 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1分)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1分),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1分)。 2、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1分)的污染环境(1分)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1分)。 3、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大气(1分),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1分)所产生的产

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1分)。 4、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1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1分),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1分)。 5、EIA EIA是指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1分),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1分),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1分)。 6、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1分)未受人为污染影响(1分)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1分)。 7、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8、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9、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0、环境质量评价 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11、化学耗氧量(COD) 又称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12、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3、酸雨 酸雨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后,经扩散、迁移、化学转化而形成的PH <5.6的雨、雾、霜、雹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学概论试题库

第一章环境学基础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2.环境的分类: 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1)自然环境: 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总称。 如阳光、空气、水、动物、植物等。 (2)社会环境: 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3.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物质组分。 4.环境分类: ★聚落环境: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 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竹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 村落环境(农村、渔村、山村) 城市环境:(城市)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土圈、水圈、和生物圈 相互制约、渗透、转化的交错带上。 自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土地、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 队、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一体。)★地质环境: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部分。(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星际环境) 5. 环境系统: 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环境系统内外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化和交换:输入和输出。 6. 环境平衡(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或者说,在一定时空尺度内,系统的物质、能量的输入等于输出,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7. 环境的功能特性: (1)整体性: 人类环境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有限性: 空间、资源、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进入环境 的污染物量超出环境容量或自净能力时,就会环境恶化; (3)不可逆性: 能量流动不可逆,环境一旦破坏,不能彻底 回到原来的状态; (4)隐显性: 环境破坏的后果显现的时间性,如水俣病;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 名词解释 : (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大气二次污染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 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 :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 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 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 生物入侵 :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 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 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 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 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 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0 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02 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 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 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 氧化型 ( 汽车尾气型 ) :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2. 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答:要点(1)污染途径: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 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 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 污。 (2) 类别: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6. 遗传) ( 生态系统) 7. 8. ( 堆肥) (焚烧) 9. 10. (移动源) (固定源) 11. 12(山谷风) (海陆风) 13 14( 0— 1 20分贝) 2. (气压梯度力) (风) (湍流) 4. (空间辐射) (导线传播) (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吸附交换) (络合- 螯合) (工业) (农业) (生活) ( COD ) ( BOD5) (在氮、磷过剩)(水华) (赤潮) 2分,共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30分) 1.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3. (总有机碳 TOC ) (总需氧量 TOD ) 5. (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 气)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卷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等指标进行判断。 A.总氮 B.总磷 C.叶绿素a D.湖水透明度 6、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 7、下列农药中为有机氯类农药。 A.DDT B.乐果 C.敌百虫 D.三氯杀螨醇 8、噪声污染具有等特点。 A. 主观性 B.局部性和多发性 C. 不积累、不持久 D.危害较小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 2、氧垂曲线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4、固体废物处理 5、分贝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8分) 2、简述水体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4分) 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8分) 4、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5分) 5、简述噪声的危害。(5分) 五、绘图题(共1题,共5分) 试绘图说明非保守物质进入河流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衰减过程。六、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 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 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 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 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一、生态学基础 7、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命 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8、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1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 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 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 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 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 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2

专业:姓名:得分: 环科系2002级本科生 《环境学概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2、光化学烟雾:含有NO X和烃类大气,在阳光的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成因是( B. )。 A. 藻类大量繁殖 B. 有机物大量进入水体 C. 氮磷营养物质浓度升高 D. 溶解氧降低 2. 大气中颗粒物的二次污染物包括( D. )。 A. 飘尘 B. 重金属元素 C. 多环芳烃 D. H2SO4 3.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 A.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 A. 镉 B. 铅 C. 甲基汞 D. 铬 4. 城市污水三级处理的目的是为了( C. )。 A. 去除有机物 B. 去除无机物 C. 去除氮、磷 D. 去除颗粒物 5. 烟囱排出的烟流形状与大气的温度层结有关。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烟流形状为( D. )。 A. 波浪型 B. 锥型 C. 上升型 D. 熏蒸型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举例说明其规律。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A、主观判断性 B、多发性的 C 对人的危害性小 C、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 D、局部的 4. 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A E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