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训练试题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训练试题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训练试题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训练试题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训练试题

第一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却若风雨声。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试以本诗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本诗中,叠字有三:“寂寂”,写出春雨初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

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2)晚春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

诗歌鉴赏: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家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前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汽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都是写春雨初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客之江西

郑锡

乘轺①奉紫泥②,泽国渺天涯。

九派③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唐④处,知君路不迷。

注:①轺:使者乘坐的车辆。②紫泥:古人用泥封书信,泥上加盖印章。皇帝的诏书用紫泥,这里即指诏书。③九派:长江流至湖北、江西九江一带,分成九条支流。④高唐:指父母。

(1)这首诗里有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没有。因为对于行人来说,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奉命出使江南,无疑是一次游历的好机会,况且又可以顺路探亲,一举两得,实乃好事。故这首诗里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友人在大江中孤单行船的情景。春潮涌动,江水浩渺;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前行,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出友人的孤单。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即将出使并省亲的友人所作。首联说明友人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说他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到那遥远的水乡泽国去。颔联设想友人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融入“春潮”“孤帆”“暮雨”这些景物中。颈联注重细节描写,状物入微,通过“草深”“花落”“莺断续”等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江南春光的美丽。尾联说到友人此行尚可顺道省觐父母,当不致因流连风光而耽误行程。全诗写得轻快明丽,富有生气,乃送别诗中的佳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②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

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一联准确选取家庭生活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温暖亲昵的家庭气氛。“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昏昏”营造了一种神秘感,暗示了灯下兄妹推心置腹、促膝谈心的随意。“供”“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全句表达了相逢的快乐和手足之间的深情。

(2)“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词入诗,一纵一横,一时间一空间,使离别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

诗歌鉴赏:抒写兄妹情深这一主题的诗并不多见,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纯朴而真挚的感情。首联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少年时已经伤离别,人到中年,对于这种离情别绪,更是不堪承受,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风生,畅叙亲情,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分离,更为即将远赴他乡与亲人相别而伤情。尾联的出句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1)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了一幅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残破的景象。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

(2)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和百姓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对战争的厌恶。

诗歌鉴赏:首句写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战后的凄凉。次句写烟草茫茫,晓鸦聒噪,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蓄势。“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这两句是诗的主旨句,蕴意丰富。本来,这里原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可现在只剩下残垣故井,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这首短短的绝句,为战后荒村绘出了最典型真实的图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细节,把离乱景象写得如此真切感人,有力地突出了“反战”这一主旨。

第二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次韵礼院孟子周佥院秋夜曲二叠

虞集

天阔秋高初夜长。浮尘消尽雾苍茫。澄澄孤月转危墙。金井有声惟坠露,玉阶无色乍疑霜。不闻人语只吟螀。

(1)“澄澄孤月转危墙”一句中“澄澄”一词用得很好,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渲染了怎样一种意境?“不闻人语只吟螀”对渲染这种意境起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澄澄”,光明澄澈的意思。万里长空中,消尽了苍茫雾气,只有一轮孤月闪烁着明亮的清辉。运用“澄澄”一词,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又渲染了环境的宁静。

(2)全词渲染了安宁清静的意境。“不闻人语只吟螀”对渲染这种意境起反衬作用。诗歌鉴赏:此词境界清明高远,值得一读。首句以“天阔秋高”四字将大都秋高气爽的境界推向无限之高远。次句写入夜的大都,消尽了白日的喧嚣,但心中感觉缺少什么,一片茫然。直到那一轮明月从高高的宫墙上露出来,心里才感到一片安宁静谧。上片重点写出了秋月未显时的景象,为明月的出现作铺垫。下片着重写月亮出来时的情景。金井坠露,滴滴有声;玉阶有月,仿若凝霜;不闻人语,只闻秋虫低吟。渲染出一派宁静的氛围。全词纯然写景,无一情语,但句句含情,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安宁。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黄钟]节节高

题洞庭鹿角庙壁①

卢挚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半夜心②,三生梦③,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

注:①这首小令作于卢挚出任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使途中。②半夜心:夜深人静时油然而生的离愁别恨。③三生梦:佛家以去、来、今,即前生、来生、今生为三生。梦,梦中的幻境。

(1)此曲的最后一句“闷倚篷窗睡些”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前四句和后四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闷”字用得好。此处着一“闷”字,一是对上文“闷”的两个原因的总结,远离京城,心怀离愁别恨,对自己前途命运难测的忧虑;二是画龙点睛,奠定本曲的感情基调。

(2)本曲前四句和后四句构成了反衬关系。前四句描绘了一幅“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的美好情景。后四句抒发作者内心的愁苦怨闷之情。以美景衬哀情,使哀情更哀,更易使人受到感染。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②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③。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离除夕还有五日时,作者返家,途中过苏州,经吴松,遂作此词。②石塘:苏州之小长桥。③头:指船头。恶:猛,厉害。禁持:摆布。

(1)作者说“画船愁过石塘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既是归家,你认为作者因何而“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和下片的写景基调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愁的原因是:风浪猛打船头,延缓了作者的归程。

(2)上片的写景基调惨淡沉重: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下片的写景基调欢快愉悦:春浦生绿,小梅长枝,充满生机;灯火催归,一片温馨。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构成对比,上片写得越愁苦伤感,越能突出作者离家越来越近的欢欣愉悦。(或以上片惨淡景象反衬下片归家之欢欣亦可)

诗歌鉴赏:这首词写回家过年的欢欣之情。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此一画面,恰成作者归心似箭的写照。次句写出作者自己,句中着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既是归家,又有何愁?原来是“打头风浪恶禁持”。归家之人,又岂是风浪所能阻挡?“春浦渐生迎棹绿”,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小梅应长亚门枝”,揣想此时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以“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既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又写出作者归心之急切。此是全词情感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以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淡语写想家的浓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注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明”写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又和“红蓼”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泊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举出两种手法并简析即可)

诗歌鉴赏: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由湘江入洞庭湖所作。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的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物景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作者既写了远处一道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又写了似刀的双尾白鱼。“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黄钟]人月圆

倪瓒注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为一个汉族的知识分子,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他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

(1)这首元曲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的“诗眼”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元曲描绘了越王台上,鹧鸪哀婉啼叫,东风吹绿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青山峻冷依旧,满目乔木布满苍苔,头上明月柔和皎洁的图景。

(2)这首元曲的“诗眼”是“伤心”。上片起首句直接点明主旨,写登上越王台,

引发伤心之情。次句“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凄凉之情。下片“怅然孤啸”再次直抒胸臆,结句以问作结,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

诗歌鉴赏:此曲是作者重登绍光越王台时所写的怀古之作。包括江浙广大地区在内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历史,又是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起亡国的悲痛情感和恢复河山的愿望。今天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能抑制。这首小令,开篇即已忧思满腹、感慨万千。从勾践卧薪尝胆,夫差昏庸亡国,直至赵宋王朝偏安一隅最后分崩离析,以及当朝(元朝)的由盛而衰,往事不堪回首,却又无法回避。“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所有这些外在景物,都染上浓重的凄凉色彩。“怅然孤啸”,他的心情是否就此平静下来了呢?此作由此向前推进了一步:此时为夜色昏黄之后,作者的愤懑似乎有所开释,但心情依旧不能平静。

【总结】: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训练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在高一大家就要打好基础,为以后的高考做准备,大家加油。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9、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1.(1)(3分)“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

一个“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2)(4分)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只是说说“抒发情感”0分)

“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2.(1)热爱自然、思乡。

(2)①对比、动静结合②拟人、比喻③喧染(色、味)④远近结合(二联远景、三联近景)(注:答出两点给全分)

3.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4.答:(1)主题都是表现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2)《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苏轼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训练(客观题+主观题)有详细答案

诗歌新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杜宇:指杜鹃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5分)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浪淘沙感事 明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 ..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清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 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命题人:侯小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B.目眇眇兮愁予 ..(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 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 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 ..(纵目远望)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

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 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 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复习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训练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A、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15、有人认为,诗的尾联就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您就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您的理由。 【答案】

14、C 15、观点一:同意。这两句就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 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就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注】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 A.作者苏轼就是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她的诗才情豪迈,挥洒自如,本诗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B.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迅疾。 C.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

2018诗歌鉴赏新题型(客观题+主观题)

诗歌新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三、诗歌鉴赏阅读,完成各题。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 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 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 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首先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郡北,河边。其次又点明了时间:正是阳春三月。 B.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虚写)的手法。作者送王汶去江阴做官,目送小船顺流而下,从而联想到友人将整日行于夹岸繁花似锦的碧流中,并通过想象描述了友人即将到达的江阴市景。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2020年高考新题型——现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2020年高考新题型——现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本文主要提供现代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经典题型 一 雷 杜远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1948年于新加坡 1、以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第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 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 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 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答案:C. 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雷”,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尤其是第三节,表现了“雷”就是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所以把“冲破冰冻严寒”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是不当的。 二 钟乳 友人送我一石钟乳,

我爱它一滴滴凝成非凡气度。 我把它摆在桌上细细地观赏, 蓦地,听见它深情地倾诉: 十万年后,我该是一架大山, 人类的爱, 是我的痛苦。 1、以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石钟乳没有生命,诗人却说“听见它深情地倾诉”,从思维的角度看,这属于想象;从修辞的角度看,这是拟人手法。 B.“十万年后,我该是一架大山”前面省略了表示条件的句子,补上去,可以这样写:如果我仍旧生长在原来的地方。 C.这首小诗是说,要让事物按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应持主观主义态度。

《古典诗词鉴赏》期末复习

《古典诗词鉴赏》期末复习 考核重点 教材各章节概述 先秦诗歌概述 《诗经》概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尊为《诗经》。 《诗经》分类 ?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作品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也称国风,即土风,指带有诸候各国地方色彩的乐歌,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160 篇。艺术性比较高,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是正的意思,即正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诗歌内容多与时政有关。 ?颂,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辞。分周、鲁、商三颂。 《诗经》艺术手法 ?赋、比、兴是前人根据《诗经》作品概括出的三种表现手法,它们和风、雅、颂一起,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阵直叙;比,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是触物兴词。赋、比、兴三种手法,往往交相使用。 《诗经》的语言形式 ?四言为主的句式。四言诗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而迫促。通篇如是,会有呆板单调的感觉。 ?重章叠句、叠字。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能使节奏舒卷徐缓,读来回环往复,利于抒情和增强音乐性,并补四言节奏迫促之局限。 《诗经》代表作品 ?《关雎》 ?《蒹葭》 ?《氓》 楚辞概况 ?战国后期,楚国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屈原,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就是后世所说的“楚辞”。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句子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多用兮字。 屈原 ?屈原,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青壮年时很受楚怀王的信任。但他后来被谗见疏,不被怀王信任了,以后又被流放,虽后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直到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 ?“风”“骚”并举:国风;离骚。 《古诗十九首》 ?情感类型: ?宦游失意士子的悲哀; ?与士子远游相对应地是妻子困守家园,思妇的伤别念远; ?对年命短暂的悲哀,忧生惧死的情绪。 建安文学 ?汉献帝最后的一个年号“建安”,当时实际掌握政权的是曹操,建安年代及在这稍前和稍后一段时期内的文学,一般统称为“建安文学”。“文学的自觉时代”。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1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一)(高三备课资料) 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得(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得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一、阅读下面得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瞧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得感情?作者就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得?(4分) 答案:(6分)(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得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盼好友到来得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得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得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得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得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就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与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二、阅读下面得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栏梨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瞧得几清明! 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得原因就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您同意她得主张吗?为什么? 答案:(6分) 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分。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得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得给2分。只摘抄“人生瞧得几清明”而分析得,得1分。)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得…惆怅东栏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训练客观题主观题有详细答案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诗歌新题型训练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 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西江月①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 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宋】苏轼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6分)【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 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答: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杜宇:指杜鹃鸟。 分)5(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B、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浪淘沙感事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C、明刘基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便书此词,却未写此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 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E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1)下列对 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26(分)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答: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三)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考题训练(三)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一、[2018·朝阳区一模] 阅读《过零丁洋》,完成问题。(5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一致 ...的一项是( )(2分)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诗人过零丁洋时情绪复杂。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3分) 二、[2018·大兴区一模] 阅读《渔家傲》,完成问题。(6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星河欲转千帆舞”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3分) 2.这首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处境的凄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形象。请从词中任选一处,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3分) 三、[2018·东城区一模]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问题。(4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表现出作者的心境。(2分)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2分) 四、[2018·海淀区一模] 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问题。(4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起笔一问一答,饱含着词人的万千愁绪。请结合上阕内容,展开联想,以词人的口吻,描述你从画线句中读到的词人的心理活动。(3分) 2.词的下阕借写孙权,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叫作“用典”。你读过的古诗词中“用典”的语句还有: (课外诗句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 代)(1分) 五、[2018·北京一模] 阅读《寒食寄京师诸弟》完成问题。(5分) 寒食①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释] 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这天禁止燃火,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②杜陵:位于京师故园西安南郊杜陵塬上。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2分)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高考新题型示例及答案分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高考新题型示例及答案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浣溪沙?新年夜坐(万树清)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C.“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D.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作者身处极远之地,但仍能忍受。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6分) 【答案与解析】1.CE(C非愤怒,而是无奈;D可堪,是不能忍受。鲁迅诗云:敢有歌吟动地哀。敢,就是不敢之意。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 2.①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2分);②“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2分)又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孤处远地的愁苦和年华已逝的悲哀中的意思。 (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11分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案与解析】14.AC(A项3分C项2分。) 15.(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分)(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玉蝴蝶?闲居(明)梁寅 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水,三径风篁。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荒凉。 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太痴狂。人嘲我拙,我笑人忙。 15.下列对上阕“闲”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必修教案 0310 10:56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书体例 :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从全书编排可以看出,本册教材诗歌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而散文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散文的几个基本特点。三个单元分别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处在诗歌之部与散文之部的衔接点上,还肩负着从诗歌学习向散文学习的过渡和区分诗歌、散文特点的重任。 1.了解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有助于从宏观上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衡量这几篇文章,从而认识他们的教学价值,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顾名思义,这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比较体味诗歌与散文在“形象”创设上的不同。所以,“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多样化手段,还要关注形象创设方面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诗歌形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而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2.了解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文体和内容,有助于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 ( 1 )文体对象方面 本单元所选作品,文体可谓多种多样。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如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寓言式的哲理型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庖丁解牛》;既有气势磅礴的赋体史论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阿房宫赋》;也有人物传记类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项羽之死》和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与《大铁椎传》。 ( 2 )文体内容方面 本单元所选六篇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对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精湛鲜活的故事场面的精彩叙述。既有对宫廷建筑和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也不乏对生活中普通道理的生动阐述。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选修课“诗歌与散文”模块的学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完整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 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 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 (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 3、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 表现手法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艺术手法 或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篇章结构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 .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4: 4、常见的情感、主旨 (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全国卷新题型 诗歌鉴赏 期末练习 高二下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宋·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季子②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③,直觅富民侯。 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临属杀死。 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汉家”与“胡骑”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一触即发的战争气氛。 B.“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人以”季子“自拟,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已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自己因为倦于宦游,意欲归隐田园,植橘置产。表达了词人辗转官场,经历沧桑后,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 E.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的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15.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一、 14:BD 【解析】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义理解) D项,“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不准确。只要联想作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句,不难体味这里隐含的无奈、自嘲及悲愤的复杂情绪。作者一心为国,希望能效力沙场,而朝廷无能、力不能伸,想想解甲而去但终心系祖国,说“欲去”而又不忍去,正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15、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拟,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祖国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姓名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边词【唐】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穷边词二首【唐】姚合 将军作镇古汧洲,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