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

12-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

12-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
12-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

第四节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

一、三国鼎立时期的疆域

东汉末,群雄四起,争相割据,中国又成分裂之局。曹操继董卓之后起于东方,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逐渐占有幽、冀、青、并四州之地。建安十二年(207年),又率大军出卢龙塞(河北喜峰口),至柳城(辽宁朝阳),击败乌桓。至此,奄有大河南北,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刘备在荆州投靠刘表,据守襄樊;孙权称雄江左,恃险自守。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十几年间,三国统治者各在自己的领土内,削平地方割据势力,巩固各国内部的统一,遂形成天下三分的形势:

1.魏

赤壁战后,曹操统一全国的努力受阻,退回北方。建安十六年(221年),兵出潼关,削平马超、韩遂等地方割据势力,取得关中及凉州地。建安二十年(215年),又战败张鲁,攻占汉中(今陕西汉中),完全统一了北方。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建都洛阳。这时,北部边疆缩小,今陕西北部,甘肃、宁夏东部,内蒙古河套以内及山西西北一隅,均为羌胡所夺。西部边疆仍沿汉旧,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设西域长史府于海头(汉楼兰故址)、戊己校尉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以管辖西域地区。并封车师后部(今新疆吉木萨尔)王壹多杂为“守魏侍中,号大都尉”。“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并遣子入侍。魏王朝疆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北据塞外,西达葱岭,南并秦岭,逾淮水,以广陵、合肥、夏口(今湖北武昌)、襄阳、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地与吴、蜀相距,略有今山东、河南全省,河北、山西、甘肃、新疆的大部,陕西中部,湖北、安徽、江苏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半岛的北部。

2.蜀(汉)

赤壁战后,刘备占领了武陵(今湖南常德)、长沙(今湖南长沙)、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阳(今湖南郴县)四郡,随后又向孙权借得江夏(今湖北鄂城)、南郡(今湖北江陵)二郡,占有荆州的大部。建安十九年(214年),从刘璋手里夺取了益州。二十三年(218年),打败曹操,占有汉中。同年,又夺取襄樊(今湖北襄樊),是为刘备势力鼎盛时期,但第二年,关羽败亡,荆州之地复为吴、魏所夺。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蜀中自称汉皇帝,建都成都。置降都督控制南中(包括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古西南夷地。以后西南夷族统治者发动叛乱,诸葛亮于蜀建兴三年(225年)进军滇池,平定南中后,分建越嶲、牂柯、兴古、建宁、云南、永昌六郡。后又在北伐中攻占武都(今甘肃成县北)、阴平(今甘肃文县)二郡,并曾率军进驻离长安仅百余里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境),但诸葛亮事未成而卒于军中,北伐最后失败。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略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3.吴

孙权本据江东,赤壁战后,以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中心,向西向南扩展,夺取蜀汉所占荆州之地,并派步骘招抚占据广、交二州(两广地区及越南北部)的士燮兄弟,把势力伸展到岭南;黄龙二年(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进一步加强了大陆人民与台湾的联系。孙吴王朝疆域所及,东抵东海,南至南海兼有越南北部,北自江北与魏为界,西沿三峡及湘、黔、滇、桂边界附近与蜀汉为界,略有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五省和广西的大部,贵州的东部,江苏、安徽、湖北的南部,及越南的东北部。魏、蜀、吴王朝的疆域,魏为最大,吴次之,蜀汉最小。

三国时期中国边境各少数民族活动地区,大体上仍沿两汉之旧。惟东汉后期檀石槐所领导的鲜卑部落大联盟,在檀石槐死后即趋瓦解,三国时,漠南的鲜卑族又分裂为许多部。辽东鲜

卑有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宇文部居于濡水(滦河)以东,今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一带,以紫蒙川(今辽宁朝阳西北)为统治中心;段部居于辽西,以令支(今河北迁安)为统治中心;慕容部也居于辽西,以棘城(今辽宁锦州附近)北为统治中心。拓跋鲜卑居于河套以北,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为统治中心。分布于套西的西部鲜卑,有秃发、乞伏等部。秃发部居于河西;乞伏部则移居于陇西。在漠北鲜卑之北,丁令、坚昆两部仍居于北海(贝加尔湖)附近及其以西地区。东北挹娄、夫余、高句丽、沃沮等部活动地区略无变动,他们多与曹魏保持朝贡关系。西北羌胡入居河套以内,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陕西北部、宁夏东南部及山西西北部一隅。曹魏在葱岭以东地区,设置西域长史府以代替汉代西域都护府,惟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已非统治所及。朝鲜半岛北部单单大岭以东,貊所居地区,三国时已列入曹魏版图。

二、两晋及十六国时期的疆域

1.两晋的疆域

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于泰始元年(265年)建立西晋,仍建都洛阳。西晋虽继魏景元四年(263年)灭蜀之后,又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而恢复统一,但是国力衰微,疆域只略当三国的总和,不能恢复两汉之旧,且为时短暂,至建兴四年(316年)即为匈奴贵族刘渊之子刘聪所灭。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被推戴为东晋皇帝,都于建康(三国时建业,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称),从此南北又复分裂。偏安于江左的东晋政权,仅保有江、淮以南诸州郡,南达越南东北部地,而淮水南、北一带,又是南、北双方争锋所在,以致疆域时有变迁。其在西部,因有成汉的建立,初时还不能领有四川,到永和四年(348年)桓温灭汉,才取得梁、益二州。但宁康元年(373年)又被前秦苻坚攻取,苻坚败后复为谯纵所割据,于义熙元年(405年)称成都王。义熙六年(410年),东晋刘裕北伐,攻灭南燕,占有今山东东部地;义熙九年(413年),西征巴、蜀,从谯纵手中夺回梁、益二州;义熙十三年(417年),攻灭后秦,取得河南、关中之地。这时中原地区,东自广固(今山东益都),西至关中,包括徐、青、兖、豫、并、雍、司诸州之地,以及梁、益二州全部收复,这是东晋王朝版图最大时期。但因刘裕急于赶回建康夺取东晋帝位,复轻易放弃关中,次年即被赫连勃勃所夺。东晋王朝的疆域北抵淮南、江北,西有巴、蜀(成汉衰亡之后)、云、贵,东濒东海,南达南海,兼有交趾,略有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八省及四川东南部,江苏、安徽、湖北中、南部,兼及越南和缅甸的东北部。

2.北部中国各族政权的分裂割据

永嘉之乱后,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304—439年)的一百三十五年间,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先后建立了二十个政权。其中主要的有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与夏、成汉等十六国。诸国中领土以后赵、前秦为最广,而前秦尤甚,北方诸部尽入其版图,与东晋呈对峙局面。

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北疆和西陲各族分布的情况有所变化。自漠北鲜卑进入中原,其地为柔然、高车所据。柔然《魏书》作“蠕蠕”,这是拓跋魏对它的鄙称,南方人则称它为“芮芮”或“茹茹”。据《魏书·蠕蠕传》说:“蠕蠕,东胡之苗裔也,姓郁久闾氏”,其始祖木骨闾原为拓跋鲜卑贵族的奴隶。闾子车鹿会时,脱离拓跋鲜卑独立,自号“柔然”。高车即丁零,北方人称为敕勒,敕勒人以造车著名,所造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故南方人称他们为高车。其时高车由于巳尼大水(贝加尔湖)一带向南伸展势力至頞根河(鄂尔浑河)流域,柔然则分布于燕然山(今杭爱山)及頞根河以南。

东部鲜卑的三支,慕容部的慕容皝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建立前燕。次年,联合后赵石虎,攻灭段部。建元二年(344年),又攻灭宇文部,宇文部单于逸豆归走死漠北,其残部则分为契丹与库莫奚,散居于大辽水(今辽河)上游松漠之间。

慕容部的一支,酋长徒何涉归的庶子吐谷浑,自青山(今辽宁义县境)率部西迁到陇西桴罕(今甘肃临夏),其子孙逐渐征服了今青海地区的羌族,建立起吐谷浑国。

漠南拓跋鲜卑大单于猗卢于晋建兴三年(315年)称代王,以盛乐为北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为南都。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什翼犍在位时,国力强盛,其疆域跨有今内蒙古中、南部和山西北部,部众数十万人。东晋太元元年(376年),亡于前秦苻坚。

河西的西部鲜卑,在前秦瓦解的前后,也向南发展,乞伏部和秃发部先后在陇西地区和河湟至河西走廊东部建立起西秦及南凉政权。

东北高句丽趁中原战乱之机,略取平州乐浪、带方二郡。中国北方政权统治所及已不出辽东。东晋十六国时期,除前秦一度统一北部中国外,其他各国或据数州,或窃一方,广袤不等。十六国之外,还出现其他一些小国,只是附庸性质,无足称述。十六国的疆域变迁分述如下:(1)前赵

匈奴刘渊于永兴元年(304年)首先建立汉国,初都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略取太原、上党及西河地。永嘉二年(308年),复取平阳、河东二郡,徙都蒲子(今山西隰县)。次年,又徙平阳(今山西临汾),势力逐渐向南发展。刘渊子刘曜于建兴四年(316年)灭西晋,大兴二年(319年)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是为前赵。大兴三年(320年),复西取陇右,南降仇池,西逼凉州。“二刘盛时,其地东不过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逾陇坻,北不出汾晋”。其地略有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部,甘肃东部及宁夏南部。

(2)成(汉)

賨族李雄建于西晋永兴元年(304年),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初称“成”。咸康四年(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建兴二年(314年),北取汉中,东略涪陵、巴郡,西收汉嘉、越嶲。其后,又东取巴东、建平,南略宁州。盛时,“东守三峡,南兼僰、爨,西尽岷、邛,北据南郑”。略有今四川中部及东部,陕西西南部及贵州东北部。

(3)前凉

汉人张轨,本西晋凉州刺史,建武元年(317年)晋室南渡时据保河西自立,都于姑臧(今甘肃武威),成为中州避难之所。大兴三年(320年)子张茂继位后,东取陇西地以置泰州。张骏继位后,咸和二年(327年)在车师前部置高昌郡(今吐鲁番高昌故城),归沙州(今敦煌)管辖,是为郡县制度推行于西域之始。咸康元年(335年),沙州刺史杨宣率军征讨焉耆、龟兹,于是西域诸国“并遣使诣姑臧奉贡”。前凉政府仍沿袭西晋制,设西域长史府于海头。“张氏盛时,尝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今甘肃北部额济纳旗东南)”,在诸凉国中疆域最广大,略有今甘肃河西地区,宁夏西部,青海东北部及新疆大部。

(4)后赵

羯族石勒于大兴二年(319年)在河北冀州称赵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先后削平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及青州曹嶷等地方割据势力,又在南面设防,抵御东晋祖逖的北伐。祖逖死后,于咸和二年(327年)恢复了河南地区。次年,又攻占南阳和寿春,四年(329年),攻灭前赵,进并秦陇,统一了北方,与东晋以淮水为界。咸康元年(335年),石虎迁都于邺。石赵盛时,“其地南逾淮、汉,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成为与东晋隔淮对峙的大国。其声威远及西域和辽东塞外,河西鲜卑,凉州的张骏,西域的高昌、于田、鄯善、大宛,以及东北的高句丽、肃慎等,均遣使进贡。其地略有今山东全省,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的大部,江苏、安徽的北部,甘肃、宁夏的东部及内蒙河套地区。

(5)前燕

辽西鲜卑族慕容部领袖慕容皝,于咸康三年(337年)建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慕容皝在位时,东破高丽,北灭宇文部,袭破夫余,成为东北强国。永和五年(349年),子慕容皝继位,南下夺取后赵幽州。次年,徙都于蓟(今北京市西南部)。后又进略冀州,东取

青、齐,南规河南,升平元年(357年),迁都于邺。复西取并州,南略豫、兖。“慕容燕盛时,南至汝、颍,东尽青、齐,西抵崤、黾,北守云中”,略有今山东全省,辽宁、河北、山西、河南的大部,及江苏、安徽的北部。

(6)前秦

氐族苻健建立于永和七年(351年),都长安。侄苻坚继位后,太和五年(370年)灭前燕。咸安元年(371年),取仇池。宁康元年(373年),进占汉中,取梁、益二州,南中的邛、笮、夜郎皆降,遂于汉中、巴、蜀、南中分置梁、益、宁三州。太元元年(376年),灭前凉,尽取河西地,任命杨翰为高昌太守。同年,又灭鲜卑拓跋部在河套外建立的代国,统一了北方。四年(379年),夺取东晋襄阳、顺阳、彭城、下邳诸郡,占有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广大地区。八年(383年),率大军南下攻晋,淝水之战失败,未能实现其统一中国的意图。时西域车师前部王和鄯善王亲来长安,要求复置西域都护,苻坚命吕光“为使持节,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光降服焉耆、龟兹,西域诸国“不远万里皆来归附”。于是,设西域大都护于高昌,西域校尉于龟兹(今新疆库车),控制了西域地区及漠北柔然等部,是十六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苻坚盛时,南至邛僰,东抵淮、泗,西极西域,北尽大碛”,略有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九省区,四川东部,内蒙古南部,江苏、安徽、湖北北部,以及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

(7)后秦

羌族姚苌建于太元九年(384年),初据北地(今陕西耀县),十一年(386年),称帝于长安,国号大秦,因区别苻氏前秦,故称后秦。与前秦相持于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间。太元十八年(393年)姚兴继位后,灭前秦,降西秦,取后凉,南凉、北凉及西凉“皆遣使降兴”,并南夺梁州,东取豫州,成为西方强国。极盛时其地“南至汉川,东逾汝、颍,西控西河,北守上郡”,略有今陕西、河南大部,甘肃、宁夏东部,内蒙古河套以南及山西的西南部。

(8)后燕

前燕鲜卑贵族慕容垂于太元九年(384年)建立,初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后徙龙城。垂本苻坚大将,淝水战后自立,分兵略地,先后攻占前秦苻丕据守的邺城,打败割据河南的丁零翟钊,以及定都于长子(今山西长治)的西燕慕容永,几尽复前燕故土,与后秦分别据有关东、关西。垂死后,为北魏所攻,丧失中原邺及河北地。“后燕盛时,南至琅邪,东迄辽海,西届河、汾,北暨燕、代”,南不及淮,较前燕版图稍有缩小,略有今山东省,河北、辽宁、山西的大部及河南的北部。

(9)西秦

鲜卑族乞伏国仁建于太元十年(385年),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国仁本苻坚大将,淝水战后自立。太元十三年(388年)乞伏乾归继位后,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南取陇西,打败仇池杨定后,其势力一度达到川北。乞伏炽磐在位时(412—427年),迁都于枹罕(甘肃临夏东北),西取南凉乐都(今青海乐都),拓地至青海湖以东一带。“乞伏盛时,其地西逾浩亹(青海大通河),东极陇、坻,北距河,南略吐谷浑(今青海一带)”。略有今甘肃陇西及青海东部一隅。

(10)后凉

氐族吕光于太元十一年(386年)建立,都姑臧。光本苻坚旧将,奉命征西域,攻下龟兹,“王侯降者三十余国”,回师途中,闻苻坚淝水战败,自领凉州刺史。后闻苻坚已死,便自建年号。麟嘉六年(394年),吕光任命其子吕覆为使持节、镇西将军、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西域大都护,镇守高昌。其疆域盛时略与前凉同。

(11)南凉

鲜卑族秃发乌孤于隆安元年(397年)建立,都廉川堡(今青海乐都)。后攻占金城,称武

威王。三年(399年),秃发利鹿孤继位,夺后凉河湟诸郡,迁都西平(今青海西宁)。五年(401年),改称河西王。元兴元年(402年),秃发傉檀继立,还都于乐都,改称凉王,故史称南凉。二年(403年),后凉为后秦所灭,傉檀乘机北据后凉故地,于义熙二年(406年)迁都故臧(今甘肃武威)。后在北凉、西秦进攻下,仅存乐都、西平、广武、浩亹四郡地。“南凉盛时,东自金城,西至西海(青海),南有河、湟,北据广武(今甘肃古浪县附近)”,略有今甘肃中部及青海东北部。

(12)北凉

匈奴族段业与南凉同年建立,都张掖。沮渠蒙逊在位时(401—432年),积极向外扩张,夺取南凉姑臧,即迁都于此。义熙八年(412年),称河西王。刘宋永初二年(421年),灭西凉,尽得酒泉、敦煌等地。元嘉十九年(442年),又向西略取鄯善、高昌,西域三十六国都向他称臣。盛时,“西控西域,东尽河湟”,几乎尽有前凉的疆域,略有今甘肃省黄河以西,兼涉青海、新疆的一部。

(13)南燕

鲜卑族慕容德于隆安二年(398年)建立,初都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四年(400年),迁都广固(今山东益都北)。“南燕之地,东至海,南滨泗上,西带巨野,北薄于河”,略有今山东东部地。

(14)西凉

汉人李暠建于隆安四年(400年),都敦煌。暠西略玉门以西诸城,尽有西域,东取酒泉。义熙元年(405年),为东抗北凉,迁都酒泉。盛时,疆域达玉门关外,远及西域,略有今甘肃西北端及新疆的大部。

(15)夏

匈奴族赫连勃勃于义熙三年(407年)自称大夏天王,都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义熙十三年(417年),乘刘裕灭后秦之机,进据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次年,率军攻取长安,并向东略地。“勃勃盛时,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略有今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以南,兼涉宁夏及甘肃东部。

(16)北燕

鲜卑化汉人冯跋于义熙五年(409年)夺取后燕政权建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据有后燕故土辽西之地,略有今河北蓟运河以东及辽西地域。

(17)魏

拓跋鲜卑什翼犍孙拓跋圭乘苻坚淝水战败前秦瓦解之际,东山再起,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大会诸部,即代王位,旋迁都盛乐,改国号魏,史称北魏。拓跋圭东破库莫奚,西破高车、柔然,并灭匈奴别部刘卫辰。二十年(395年),战败后燕。两年后,攻占晋阳、真定、信都、中山、邺等地,进入中原。东晋隆安二年(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即帝位,改元“天兴”,这就是北魏道武帝。以后终于入主中原,成为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王朝。

三、南北朝对峙时期的疆域

刘裕于元熙二年(420年)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建立宋朝。随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元嘉十六年(439年)统一了北方,历史上进入南北朝时代。这一时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刘宋、萧齐与北魏对峙时期

南朝刘宋沿袭东晋旧业,都于建康。这时长安虽已没于夏国,但是河南州郡,多半还在宋朝的控制下。《宋书·州郡志》以大明八年(464年)为记载标准,当时二十一州地方,东濒河、济,西界秦岭,都入刘宋版图,这是刘宋疆域极盛时代。及至明帝泰始三年(467年),北魏大举入侵,淮北徐、兖、青、冀四州及豫州淮西的梁、谯、陈、南顿、陈留、颍川、汝南、新蔡、汝阳、汝阴诸郡,尽为所夺。疆域又复缩小,几乎回复到东晋原有的版图。

萧道成代宋建齐后,传至明帝萧鸾建武末(498年),沔北南阳、新野、北襄城、西汝南及北义阳五郡,复为北魏所夺。永元中(499—500年),又失寿春、合肥、建安(今河南固始)等淮南地,疆域较宋末更见削小。

北魏道武帝子明元帝拓跋嗣于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嗣位,国势日盛,当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年)立国后,明元帝即南下与刘宋争夺河南地,扩展到黄河以南的许昌、汝阳等地。刘宋景平元年(423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时,十六国后期的各国政权,经过互相吞并,只剩下北凉、北燕、夏和西秦。神四年(431年),夏灭西秦;同年,吐谷浑灭夏,献于魏,北魏悉得关中地;太延二年(436年),灭北燕,得辽西地;五年(439年),灭北凉,取得凉州,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北魏军占据吐谷浑河、湟地区后,继续西进,驻鄯善,西域臣服。九年(448年),任命“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以镇之,赋役其人,比之郡县”,并在焉耆设镇,命万度归率兵驻守,加强了在西域的统治。拓跋焘并率大军南进攻宋,临江至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而退。从此,进入南北朝长期对峙局面。

献文帝拓跋弘天安元年(466年),夺取刘宋淮北徐、兖、青、冀四州及豫州淮西地。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二十二年(498年),略取萧齐沔北五郡,宣武帝元恪初(500年)又得寿春、淮西,以后在西部并扩张到剑阁以北,“于是魏地北逾大碛,西至流沙,东接高丽,南临江汉”。这时的高句丽是跨鸭绿江建国的,其实北魏势力东部已不能到达辽东,西部约沿今甘、青突入新疆的东南部,北部达到阴山以北的大漠,西南拥有汉中,突入四川的剑阁,而东南则已逾过淮南了。

宋、齐与北魏对峙时期,北方的柔然汗国日渐强盛。北魏天兴五年(402年),柔然丘豆伐可汗在位时,征服漠北敕勒诸部,其控制的地域:“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常兴兵南侵北魏,西略高昌、于阗。北魏初期,为拱卫首都平城,于北部沿边设置六个军事据点,即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后移至乌拉特前旗南)、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六镇。后又增加高平(今宁夏固原)、御夷(今河北赤城西北)、薄骨律(今宁夏灵武西南)三镇,共九镇。泰常八年(423年),又自赤城至阴山筑长城,延袤二千余里,以加强边防。北魏统治者也常出击柔然,双方兵革连年,太武帝神二年(429年),亲率大军大败柔然可汗大檀于栗水(克鲁伦河),柔然及所属高车诸部降魏者三十余万落。柔然在与北魏长期战争及敕勒人民的反抗斗争下,五世纪后期,国力也趋衰弱。

居于鹿浑海(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北鄂尔浑河东侧)西北的敕勒部,在公元四世纪末日益强盛,“常与蠕蠕为敌,亦每侵盗于国家(魏)”。后为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所征服。太武帝拓跋焘于神二年(429年)大败柔然时,又遣左仆射安原等率部征服贝尔加湖畔的东部敕勒,“高车诸部望军降者数十万”。北魏政府将他们迁徙于漠南,对漠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域高昌的北山(博格达山),有由剑水(叶尼塞河)上游迁徙来的游牧民族突厥族。据《北史》和《周书》记载,突厥为“匈奴别种”,姓“阿史那氏”。公元五世纪中叶,柔然征服了高昌,突厥人成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被迫迁居到金山(阿尔泰山)南麓,以锻铁生产为柔然奴隶主政权服役,被柔然奴隶主称为“锻奴”。

东北地区今黑龙江上游一带有乌洛侯,根据《魏书》记载,其地“西北有完水(今额尔古纳河),东北合于难水(今黑龙江下游),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巳尼大水(今贝加尔湖),即所谓北海”,当在今大兴安岭一带。乌洛侯东有室韦,居于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游至嫩江地区。公元五世纪,乌洛侯与室韦相继与北魏发生联系,经常入贡。

在室韦东南,有勿吉与豆莫娄。勿吉即汉、晋时期的挹娄,居于速末水(第二松花江)至难水下游地区。自孝文帝延兴元年(471年)至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间,朝贡不绝。豆莫娄“在室韦之东,东至于海(鄂霍次克海)”,居于难水(今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地区,南与勿吉为邻。豆莫娄也遣使贡献,与北魏王朝保持臣属关系。

原居于辽水流域以北的契丹族,由于受到柔然的侵袭,其酋长莫佛贺勿于北魏太和三年(479年),率部“内附,止于白狼水(大凌河)东,自此岁常朝贡”。库莫奚则移至濡河(滦河)以北,与北魏联系更为密切。

西域地区,有甘肃人麹嘉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据高昌为王,史称“麹氏高昌”,一直主动向北魏纳贡称臣,北魏封高昌王为“持节平西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开国伯”。麹氏高昌积极推行中原地区的各项制度,使西域地区进一步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乌孙原居巴尔喀什湖以南地为悦般所占,迁徙于今伊塞克湖及葱岭以西一带。和疏勒、龟兹、于阗诸国均向北魏进贡,接受北魏的管辖。

2.萧梁与东、西魏对峙时期

南朝萧齐政权自永明十一年(493年)齐武帝死后,齐宗室内部为争夺权位,相互残杀,萧道成的族弟萧衍在襄阳起兵,夺取政权,建立梁朝,改元天监(502年)。萧衍立国之初,北魏遣军南进,先后攻占梁司州(治北义阳郡,今河南信阳)及北梁州(治汉中郡,今陕西汉中),并一度围困北徐州(治钟离郡,今安徽凤阳东北)。后北魏日益衰落,不久六镇爆发起义,无力兴师南进。萧衍于中大通(529—534年)间,曾一度出兵北伐,收复淮南后更远征至洛阳。太清元年(547年),魏将侯景又以河南豫(治汝南)、广(治鲁阳)、颍(治长社)、荆(治沘阳)、襄(治叶)、兖(治瑕丘)、南兖(治谯)、济(治济北确碻城)、东豫(治广陵,今河南息县西南)、洛(治洛阳)、阳(治宜阳)、北荆(治伊阳)、北阳(治项)等十三州之地,前来归附,萧梁几乎恢复了刘宋初期的疆域。

北朝北魏末孝庄帝时(528—530年),遭尔朱氏之乱,国势衰微。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以洛阳西逼西魏,南近梁境,乃迁都邺(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史称东魏;翌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文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东、西魏略沿晋、陕间黄河及豫西伊、洛之间为界线。

南朝萧梁与北朝西魏的疆界,西起川、陇之间,沿秦岭山脉及沔水(汉江)之北,今陕西、河南与湖北的边界向东延伸,至东、西魏南境接壤处,然后沿淮北今河南泌阳、正阳、沈丘之南,东北行经今安徽濉溪市之北,江苏徐州之南,逾泗、沂、沭诸水东北至海州湾一线与东魏为界。

南朝萧梁后期,太清末(549年),东魏乘侯景之乱,遣将辛术等南略,长江以北两淮土地,尽为所占。大宝末(551年),西魏乘侯景进逼江陵、梁元帝萧绎请援之机,分兵进取汉中、上津(今湖北郧西西北上津镇)、魏兴(今陕西安康)三郡,进取剑北之地。承圣二年(553年),西魏又乘武陵王萧纪由蜀中发兵进攻江陵的时机,攻陷成都,占领梁、益二州。至此,梁在长江以北的“州郡太半入魏”。

梁元帝萧绎在江陵称帝的第三年,即承圣三年(554年),其侄萧察勾结西魏攻陷江陵。次年,萧察在江陵称帝,建立后梁(555—587年),约据长江以北江陵附近三百里地,成为西魏的附庸。

3.陈与北齐、北周对峙时期

北朝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高欢子高洋废魏,建立北齐(550—577年),改元天保,这就是北齐文宣帝。仍都于邺。西魏宇文泰子宇文觉也于公元557年废掉魏恭帝,建立北周(557—581年),这就是北周孝闵帝。仍都长安。北齐与北周的疆界,仍因东、西魏之旧,其南部则与南朝以长江为界,并据有汉中、巴、蜀之地,疆域超过北魏盛时。

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陈,改元永定,这

就是陈武帝。其时长江以北的土地除萧察的后梁政权据有江陵一隅之地外,已尽入继东魏之后的北齐之手;襄、樊以西,汉中、巴、蜀,均为继西魏之后的北周所有。陈霸先侄陈茜(陈文帝)继位后,盘据湘(今湖南长沙)、郢(今湖北武昌)二州的萧梁残余势力王琳,曾起兵沿江东下,夺取江州(今江西九江),并联合北齐进犯建康。北周军队乘虚而入,占领湘州,均被陈文帝击退。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乘北齐内乱之机,遣师北伐,攻占吕梁(今江苏徐州东南),规复淮、泗之地,但太建九年(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以后,淮南地又为北周所得。因而,终陈之世,其疆域,西不得蜀、汉、云、贵,北不得淮、肥、荆、襄,只得西守三峡,北面划江为界,成为南朝各代中疆域最小的一个。

2020年广东省中考历史复习考试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光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的激化下,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指的是( B)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2.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C)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下列政权中,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C) ①西汉②东汉③西晋④东晋⑤北魏 A.①③⑤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4.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了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C)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5.《晋书》记载:“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戎狄”最可能是( A) ①鲜卑族②氐族③女真族④蒙古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说明他著此书的目的是( D) A.反驳“贤者”的错误理论 B.强调发展手工业 C.鼓励商人的经营活动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7.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美不胜收,书法名家也是不胜枚举。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其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的书法家是( A)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张旭8.唐代诗人杜甫的《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反映出( A) A.佛教文化的影响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北方人口的南迁 D.南朝建筑技术高超9.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D) A.历史剧《三国》 B.罗贯中《三国演义》 C.司马光《资治通鉴》 D.诸葛亮《出师表》 10.“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与汉族官僚的女儿联姻;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元宏’。”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B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回族的形成 D.唐蕃“和同为一家”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覆衣天下:这里指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1分) 人口稀少,耕作方式落后,经济不发达。(1分)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3分) 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1分)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以上探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1分) 经济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要积极引进人才;要积极引进新技术。(1分,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全国中考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专题练习(选择题,含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2016?烟台)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论的开辟 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点】官渡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辨析能力. 【解答】据所学知,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秦国进行的一场变法运动,使秦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故A项的推论是正确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故B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开辟,故C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项这个推论是错误的. 故选D. 2、(2016?聊城)“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州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解答】从题干“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可知是公元前208年孙刘联军采取火攻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故选B. 3、(2016?菏泽)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解答】据题干框表关键信息“周瑜--曹操”“5万--20万”“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可知是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 故选C 4、(2016?海南)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 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 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圣才出品】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魏《新律》、西晋《泰始律》及北朝《齐律》的立法成就。 答:(1)《新律》的立法成就 《新律》虽属“删约旧科,傍采汉律”而成,但与汉代旧律相比,所进行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立法成就。 ①第一项改革内容是改《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李悝编撰《法经》时,《具法》位居第六篇,这次制定《新律》,将《具律》提前,置于全律篇首,并改为《刑名》,解决了原来的“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的弊端,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与地位,并且使之名副其实,堪称我国古代法典篇章体例结构的重大创新。 ②第二项改革内容是精简“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这次制定《新律》时,大量剔除“不宜复以为法”的内容,分门别类编成《州郡令》等单行法规,而把基本法典的篇目及其内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合并,最终编成《新律》十八篇。经过这次大规模的修订法律活动,大大扩充了基本法典的篇目与内容,使新的律令体系“于正律九篇为增,于旁章科令为省”,克服了原来国家基本法典“篇少则文荒,文荒则事寡,事寡则罪漏”的缺陷,既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导地位,也使其篇目分类更为系统、条理、规范,推动了立法技术的进步。 ③第三项改革内容是明令废止旧刑罚体系,确立新五刑制度。在制定《新律》的过程中,曹魏政权按照刑罚制度的实际需要,“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更依古义制为五刑”,正式规定于第一篇《刑名》中,“以为律首”。这项刑罚体系的改革,在墨、劓、剕、宫、大辟之类的旧五刑制度之外,首次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新五刑制度。它共有七种刑名三十七等,包括死刑三等、髡刑四等、完刑与作刑各三等、赎刑十一等、罚金六等、杂抵罪七等。其中的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 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 2.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 3.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A.三国时期 B.两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元朝时期 4.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5.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这说明了当时() 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 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7.“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8.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战”指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4)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4) 一、选择题 1.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 2.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 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3.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 ①东吴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南朝·宋 ⑤南朝·陈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4.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 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 5.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6.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7.“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 8.“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鳃应该有大片土地,在口口口口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只羊,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鳃有车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口口口口”应为() A.《兰亭集序》B.《齐民要术》C.《洛神赋图》D.《女史箴图》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11.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 A.设计制造指南车B.设计制造千里船 C.编著《缀术》D.精确计算圆周率 12.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一、刀剑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冶炼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冷兵器的质量有很大的改进。三国时期的锻造技术已相当高。诸葛亮令巧匠蒲元造刀三千口,“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薙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诸葛亮集》卷四引《诸葛亮别传》)。曹操作“百辟刀”(《曹操集·百辟刀令》)乃百炼精钢,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曹植《宝刀赋》),锋利无比。孙权“作千口剑、万口刀..皆是南钢越炭作之。”(《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陶弘景《刀剑录》)。北齐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北齐书·方技传》)。 二、铠甲 三国两晋以来,铁铠甲数量质量均有提高。首先是门类增多。曹植《先帝赐臣铠表》言及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马铠等等。铠甲的防护部位日益增大。三国初的马铠,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鞍蹬(《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第二章)构成,形制相当完备,除四足外,全身其余部分均在铠甲的防护之中。铠甲的坚硬度增强。刘宋时官造“诸葛亮筩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宋书·殷孝祖传》)。此铠是否沿用诸葛亮“五折刚铠”(《诸葛亮集》卷二《作刚铠教》)的制法,已难知其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铠甲多由官造。《隋书·刑法志》言南朝齐梁刑制,“劫身皆斩,妻子补兵。遇赦降死者,■面为劫字,髠钳、补冶、锁士终身”。冶、锁士专为朝廷造兵器甲仗。私家亦可自造衣甲。《晋书·祖逖传》:“(元)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凛,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于是逖“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 三、抛射兵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抛射兵器也获得显著的发展。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矢长八寸”指的是箭链长度,“十矢俱发”指齐射而非连发。只有齐射,才能构成密集火力,对敌骑兵部队大量杀伤。1964 年成都郸县出土蜀汉景耀四年(261)制弩机一张,机上铭文注明开弓拉力为“十石,”据考定为诸葛亮连弩弩机。“十石”之力,合今五百三十四点六市斤,非一般人力所能开弓。连弩有如此劲力,开弓不易,若单发显然大大慢于一般弩箭的发射速度。按汉代“六石”弩射程为二百六十米,“十石”弩当射得更远,这就提高了弓弩抗御骑兵的能力。诸葛亮连弩已是机巧非凡,而魏马钧见之,日:“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并说改进之“可令加五倍”(《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晋宋时称穿透力极强的弓弩为“万钧神弩”。东晋末刘裕破卢循,“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无不摧陷”(《宋书·武帝纪》)。南齐末,杨公则攻东昏侯,“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梁书·杨公则传》)。 曹操善用“发石车”。官渡之战,曹军坚守营垒,“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三国志·魏志·袁绍传》)。马钧研究发石车并加以改进,“欲作一轮,县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尝试以车轮县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马钧对发石车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抛射兵器的威力,但未获统治者采纳。南朝称抛石器为“拍”,称发石车为”拍车”。《陈书·黄法■传》:“(太建)五年,大举北伐..于是乃为拍车及步舰,竖拍以逼历阳。”《南史·黄法■传》作“抛车”,拍抛一音之转。船上置拍,称“拍舰”。《陈书·徐世谱传》:“侯景之乱..世谱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临海王光大元年(567),淳于量、吴明彻破华皎,“募军中小舰,多赏金银,令先出当贼大舰,受其拍。贼舰发拍皆尽,然后官军以大舰拍之,贼舰皆碎,没于中流”(《陈书·华皎传》)。陈将程灵洗击周,”灵洗引大舰临城发拍,击楼堞皆碎”(《资治通鉴》卷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2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 ——诗歌的发展和艺术的大放光彩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吴家哲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①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和王粲;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②南北方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③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④大画家顾恺之;⑤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3.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教学,培养学生从文学艺术中了解历史,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请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了《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导入新课 这一课继续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3.讲授新课 一、建安诗人和陶渊明 (1)建安诗人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使用的一个年号。建安年间(公元196—220

年),曹操实际掌握着东汉政权。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建安文学”即指汉末到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 建安时代的前期,社会动乱不止。曹操统一北方后,社会比较安定,曹操父子都是文学家,提倡文学,爱护文人,为文人自由创作提供了条件。 建安诗人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他们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其中曹操、曹植的文学成就较高。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幹、陈琳、应玚。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建安文学以诗为主,有不少作品从汉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的风格。这些诗篇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这是因为建安诗人,大都经历过汉末长期战乱,比如曹操本人就是乱世英雄,他大半生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对社会的情状了如指掌;曹植长期随父转战,从小生活在军队中;七子中的许多人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都目睹过广阔的社会画面,才会写出风格悲凉慷慨的诗篇,写出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植在《送应氏》中写了“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的《七哀诗》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读了这些诗篇,令人毛骨悚然。正如诗人当时说的:“见此崩五内”,“气结不能言”“喟然伤心肝”。我们应当把这些名句看作史诗。不过,我们不能把建安诗人仅仅看作是时代的悲歌者,还应当看到他们是国家统一的热烈追求者,他们哀其不幸,怒而奋争。曹操的《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最能表达他的心志。曹植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青年战士的高尚精神,他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妻与子。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两句可以说是曹植本人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曹丕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从内容上看,是描写一个女子在深秋月夜怀念远出不归的丈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征发徭役、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女诗人蔡文姬 蔡文姬,原名琰。文学家蔡邕之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才,是著名女诗人,又有音乐才能。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东汉末年大乱,她被匈奴人所虏,嫁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曹操与蔡邕相好,就派遣使者以金璧赎回。蔡琰回归之后,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叙述了她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愿望,她写道:“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蔡文姬的不幸命运,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她的诗同样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3)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原名潜(365—427),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他曾三次出仕,三次归隐。这是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看不惯门阀制度的霸道。比如他最后当彭泽县令时,一位督察官要到该县,事先通知他要做好各种迎接准备。陶渊明知道这是督察官要求他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他不堪忍受这种人格的侮辱,愤然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填空 1.曹不兴是(吴)国画家,画屏风有(点墨成蝇)之说,善画(佛像),画大象有(心敏手运,须臾立成)之说。 2.西晋卫协的绘画趋向(精细)和注意(风范气韵)的追求。 3.陆探微的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形象,他是(五)世纪后最有影响的画家,善画(宗教画)(名士肖像画)(风俗故事画),系(刘宋)时期的画家。 4.张僧繇yáo绘画用笔风格是(疏体线描),“笔才一二,象以应焉”,创佛教艺术中的(张家祥),吸收外来画法(南京一乘寺的凹凸花),活跃于(肖梁)时期。 5.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是(北齐)时期的画家,善画梵像,宗教艺术中创(曹家祥),“其体稠叠而衣纹紧窄”被称为(曹衣出水)。 6.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著有(画品录),谢赫提出绘画的作用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7.戴逵是与(顾恺之)同一时期的画家赫雕塑家,他是首创(中国是佛像)的雕塑家。 8.戴逵把(脱胎漆器)的工艺技术运用于雕塑方面,创造了(夹纻zhù)形象,克服了造型尺寸增大而重量加重的矛盾。 9.(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诗篇。 10.提出以形写神的画家是(顾恺之)。 11.西晋有最高水平的画家是(卫协)。 12.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画家是(陆探微)。 13.被称为“笔才一二,象以应焉”的画家是(张僧繇)。 14.佛教画创“曹衣出水”的画家是(曹仲达)。 15.六法处于(谢赫)。 16.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七贤图)画像砖,刻画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 17.江苏丹阳南朝墓出土的(羽人戏龙)等画像砖。 18.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中的(孝子列女)在题材上与顾恺之的《女史箴 第9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 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 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 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 一)三国鼎立与结束: 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正式形成。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二)东晋与十六国 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 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其中,宋疆域最大;自梁武帝萧衍后,南朝实力明显劣于北朝。589年,隋灭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第六章 宋辽金)【圣才出品】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概念题 1.张杜律 答:“张杜律”是曹魏时期《晋律》的又一称谓。曹魏末年,晋王司马昭即命贾充、羊祜、杜预、裴楷等人以汉、魏律为基础,修定律令。历时四年,至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完成,次年颁行全国,史称《晋律》或《泰始律》。该律又经张斐、杜预作注释,为晋武帝首肯“诏班天下”,与律文同具法律效力,故后人把张、杜的注解与《晋律》视为一体,又称《晋律》为“张杜律”。这一形式成为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律疏并行的先河。《晋律》共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字。《晋律》为东晋、宋、齐沿用,至南朝梁武帝改律共承用达二百三十五年,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行世最久的一部法典,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促进了封建法律和律学的发展。 2.《北齐律》(青岛大学2011年研) 答:《北齐律》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部重要法典。公元550年,东魏权臣高洋自立为帝,改东魏为北齐。初沿用《麟趾格》,至武成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在封述等人主持下,以《北魏律》为蓝本,校正古今,锐意创新,省并篇名,务存清约,编定成《北齐律》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对隋唐法典影响最直接的一部法典。在体例上,《北齐律》把“刑名”、“法例”合为一篇,称为“名例”,仍置于全律之首,作为总则统率其余ll篇(即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北齐律》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启隋唐律之先河,成为隋唐法典的蓝本。近人程树德说:“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而北朝尤以齐律

为最。” 3.九品中正制 答:九品官人之法是魏文帝黄初元年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定的,九品中正制创始于魏,沿用至宋、齐、梁、陈各代。规定郡设小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中正官的职责是依照家世、才能、德行、将辖区内的士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小中正将品评结果申报大中正,再经大中正申报司徒,最后由中央按品第高下任官。这一制度的实行,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士族制度,保障了士族垄断政治统治权的特殊地位。但由于“九品”之分标准不确定,凭中正官的主观臆断,再加上请托、权势、裙带关系等影响,不但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势,使士族与庶族相隔天壤,矛盾愈益加深,且弊端丛生,贿赂公行,加速了士族、官员的腐化。 4.重罪十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重罪十条”首先正式规定于《北齐律》中,是为加强镇压危害封建专制统治和违反伦理纲常的行为而设。此“重罪十条”即后世法典中之“十恶”,即将直接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最严重的十种犯罪置于律首。这十条是:“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北齐律》所定“重罪十条”,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予以概括,包罗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维护。隋唐律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十恶”定制,并为宋、元、明、清历代所承袭。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7课 三国鼎立 【目标要求】 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分析理解两次战役的特点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 3.认识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乱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热身】 活动1: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活动2:组内交流、检查、质疑; 探究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学生自由阅读教材101-104页内容: 1.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著名的军阀有哪些?这些军阀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三国鼎 立局面 的形成 1. 魏:______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_________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_______。 2. 蜀:_____年,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汉或________。 3. 吴:_______年,_____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_________。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 1. 时间: ______年 2.交战双方: ________、______ 组成联军与________; 3.结果、特点:___________ 4.影响: 交战双方局面实 际形成; 赤壁之战 北方走向统一 1. 背景: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等; 2.战争: ______年,袁绍与_______在官渡对垒。曹军以少胜多。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___________。 三国鼎立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含答案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 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 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3.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 ①东吴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南朝·宋 ⑤南朝·陈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4.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 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5.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 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 6.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B.曹操军队与孙权、刘备联军 C.孙权军队与刘备军队D.曹操军队与刘备军队 7.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西晋“八王之乱”时期B.三国鼎立时期 C.淝水之战后D.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 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及答案(1)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B.曹操军队与孙权、刘备联军 C.孙权军队与刘备军队D.曹操军队与刘备军队 2.4世纪后期,建立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王是 A.刘裕 B.王猛 C.司马炎 D.苻坚 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 A.B.C.D.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的建立者是 A.司马炎B.刘裕C.司马睿D.司马懿 5.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 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水经注》 6.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 7.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这说明了当时

() 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 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8.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 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10.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战”指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11.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1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3.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 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 1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自北向南逐渐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调整政策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 C.南方贸易发达D.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15.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版):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版):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2.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由此可见三国的统治者都A.注意发展生产 B.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C.大力进行军队建设 D.关心百姓的生活 3.有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4.战争的胜负有时不取决双方的兵力多少,而军事谋略可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下列战争属于以少胜多的是() ①城濮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5.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A.促进了我国民族的大融合 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者 D.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提高 6.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时期,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B.东晋C.西晋D.前秦 7.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西晋建立初期统治阶级状况的是 A.政治上昏庸腐朽 B.生活上极为腐化 C.以豪华奢侈为荣 D.以腐败堕落为耻 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奴役和剥削政策包括 ①大行杀戮 ②征收重税 ③征兵派役 ④掠卖为奴婢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如图表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表。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第1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汇总

第1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要求: ①祖冲之和圆周率;②贾思勰和《齐民要术》;③郦道元和《水经注》;④医学方面的新成就;⑤范缜和《神灭论》。 2.思想教育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②引导学生学习祖冲之注重实践、刻苦钻研的精神;③使学生认识到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3.能力培养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环境和生产发展水平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指导学生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祖冲之、贾思勰、范缜及其杰出成就;圆周率的推算过程(不作要求);范缜无神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从22课三国鼎立到25课北朝民族大融合,这四课书的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请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起止年代,共有多少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2.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时期。一方面,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了,这一历史时期充满战争和灾难;另一方面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徒。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又导致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些特点,必然反映到文化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有些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我们用两课时,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同学位看160页课文提示,它概括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板书课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