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

姓名:刘武昌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学原理

指导教师:孟立军

20090401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在美国、英国等国外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就业指导被视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就业指导不但在社会上盛行并且受到规范和重视,而且在整个教育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就业指导也有其较科学和规范的指导模式,并得到政府立法的肯定与支持。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刚刚兴起,还有许多问题亟待去探索。尤其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还不够规范,机构还不够健全,师资还不够专业不够充足,目标、方法还比较混乱,没有比较科学和规范的指导程序。

本文站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角度,试图通过分析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探索出适合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步骤和方法,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工作质量。为此,论文首先澄清了职业指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概念及关系。其次追述职业指导的发展历史,揭示了职业指导的发展趋势。国外职业指导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就业指导阶段;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阶段;3.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并举阶段。而我国职业指导大致也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阶段;2.就业指导阶段;3.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举阶段。最后通过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特殊性和必要性,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独特性以及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一系列对策与建议:1.从制度上规范高等职业院校职业规划指导机构及行为;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组织机构建设;

3.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于整个三年高职教育之中,规范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程序。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I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

Abstract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Great British,career planning and guid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y”. In these countries, career planning and guidance is not only very popular and important, but has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model which is admitted and supported by law. In our country, career planning and guidance is new and has many problems to explore. Especiall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reer planning and guidance isn’t emphasized. The institutions of career planning and guidance isn’t reasonable, the mechanism isn’t sound and there hasn’t enough teachers who have certificates. The goal and methods are not clear and scientific, standar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career planning and guidance from a persp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er planning and guidance with the theory of vocational career planning. Therefore, this article divides vocational guidance into three stages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stage of helping students get job; the stage of vocational career guidance; the stage of combining the above. In our country, there has three similar stages.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concepts such as vocation guidance, obtaining employment guidance, career planning and guidance and their relation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vocation guidance can be discovered. V ocation guidance in foreign countries can be divided three stages: the stage of vocational career guidance; the stage of career guidance; the stage of combining the above. Likewise, the career guidance in our country can be also divided into three similar stages. Last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cessity,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vocational career guid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n throws out some suggestions: 1. standardize organizations and behavior of vocation guid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2.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s of vocational career guidance; 3. strengthen vocational career guidance through three yea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guidance; employment guidance;

vocational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II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高职院校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及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但在这繁荣背后却暗藏危机。高等教育连续大规模扩招,毕业生数量激增,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培养的质量力不从心。另外,由于学校缺少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许多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全面的认知,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缺乏了解,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市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很多高职生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与追求,缺乏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就业求职时个人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找工作时才追悔莫及。

(二)研究意义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没有明确目标人,是很难获得成功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共同点都在于他们为自己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早,并且始终坚持。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地帮助人们找到一份工作,它的关键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自我、挖掘自我、开发自我,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为此,笔者认为,进一步改进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业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市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第二,它能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改进专业培养模式,使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更贴近市场和社会需求。第三,它能通过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本文梳理了高等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发展及演变,归纳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理论基础,并从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践方法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因此,本课题研究对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以及学生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开展相关的职业指导研究较早,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Frank Parsons)于1903年在波士顿宣传职业指导概念并于1909年出版了《选择职业》(Choose a vocation)一书,使得职业指导进入科学研究的时期,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其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了特质因素理论(帕森斯和威廉姆森)、人格理论(罗伊)、需要论(罗欧)、心理动力理论(鲍丁)、职业类型理论(霍兰德)、生涯发展理论(金兹伯格和萨柏)、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克伦葆茨)、生涯认知发展理论(克内菲尔坎姆和斯列皮兹)等繁多的理论流派,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认识。当前被广泛接受并实际应用的理论观点主要有:萨柏和马兰德等学者的生涯及生涯规划的概念、帕森斯和霍兰德等学者的职业指导理论、金兹伯格和萨柏等学者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划分、施恩等学者的职业锚理论和生涯彩虹图绘制等。

国外已经形成了职业指导的各种理论派别,模式不一,见解各异,职业指导的各种理论模式,按理论取向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和若干个模式。一类是个人取向的,以强调个人特性与职业特性相匹配的特质论模式;强调个人内在动机为核心的动力论模式;以发展的观点来研究个体职业行为的发展论模式。另一类是社会取向的,强调个人所处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外在的因素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环境论模式。还有一类综合取向,这类理论认为无论是个人因素还是社会环境因素,都不能单方面决定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人的职业行为,主要有行为论和决策论等模式。(二)国内的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对生涯发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若干问题的研究历程也不长,但是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综合而论,大致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关于大学职业指导理论的论述:

张伟远(1999)的《西方职业指导理论模式述评》详细介绍了现代西方典型的几个职业指导理论流派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并给予了客观的评价。王卓(1999)的《西方职业指导理论发展研究》)对西方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把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职业指导理论的确立与专业化时期(1909年-19405年)、职业指导理论的分化和繁荣时期(1940年-1960年)、当代职业指导理论的新发展和综合化趋势(1970年以来),并详细阐述了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及其局限性。柳君芳(2000年)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指导的理论发展模式和实践模式,并提出国际职业指导发展的新趋势。关晶(2002)的《美、英、法学校职业指导比较及启示》、马庆发(2002)的《瑞士职业咨询理论和实践研究》、杨迎春(2006)的《美国职业生涯辅导研究》对国外职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探讨。

第二,关于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论述:

高桂娟(2008)《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论述了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必要性。侯志瑾、伍新春等译(2005)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雷伍明(2005)的《青年职业心理测评与生涯规划》,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设计研究与实践课题组(2007)的《赢在职涯起跑线------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案例》,董文强、谭初春(2007)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和规划步骤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另外,陈啸(2006)的《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吴海英(2006)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模式探析》、苏兴(2007)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研究》、沈道海和王保义(2008)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本土化”论析》等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特点、原则和方法。

第三,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研究论述:

在行动研究方面,赵颂平、张荣样(2003)、刘夏亮等(2005)和北京就业指导中心(2004)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普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但对相关内容却不甚了解。王路江和马俊杰(2001)睦国荣等(2005)等分析了学生们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理想的现状。这些调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高校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情况,指出了高校行政部门和大学生中间确实存在的问题,帮助大学生们发出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呼吁声。张国瑞(2006)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仵林军(2006)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王庆波(2008)《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范卓(2008)的《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用实证论述了在高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除此以外,石湘娥(2008)的《师范院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师范院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进行了探讨。陈蔚(2006)的《高等职业技术

3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

院校职业指导的发展研究》,魏苏宁(2006)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顾友斌(2007)的《高等院校职业指导有效性研究》,杨婕(2008)的《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之浅析》等对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一些有效对策和建议。

总体说来,我国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还只是限于理论介绍和实验尝试阶段,理论研究上没有系统、独特、成熟的见解,实践研究中常常是指出了问题却没有得力的解决对策。特别要指出的是,研究对象较为宽泛,研究视野集中在重点高校和发达地区,缺少学校类型和地域的比较研究;研究主体比较单一,基本研究的主体是指向学生主体,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忽视了学校的主导地位,较少研究高校如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事实上学校类型的不同会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理想产生较大的影响,学生因此实现职业目标的路径也各不相同;另外,学生主体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学生需要学校帮助和引导其作出比较合理职业生涯规划。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认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学校教育中的将会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分化程度也将进一步扩大。不同类型的高校应结合自身培养目标对学生开展各具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基本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一)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

潘懋元教授指出:“人们认识教育规律不外乎三条途径:第一,综观教育历史的演变所推论出来的;第二,从国际教育比较研究所概括出来的;第三,从现实的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①本文首先追述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历史演变,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就业指导发展到当前的一种新趋势。然后根据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提出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一系列对策建议。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参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中进行取舍和归纳,进而发现研究的薄弱环节,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比较研究法: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最初起源于美国,形成了比较科学规范的指导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本文通过借鉴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模式,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提出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对策建议。

①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M].新华出版社,1991:743.

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理论研究法:本文运用当前国外比较认可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对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第四,实证研究法: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陈蔚对浙江省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现状的调查研究为依据,从新的角度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提出新的对策建议。(二)可能的创新点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为:第一,本文首次从职业指导中剥离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行深入,力图实用有效,从而在选题上有新意。第二,本文第一次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就业指导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第一次比较清晰指出职业指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关系。第三,本文第一次提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具体步骤。

四、理论依据

(一)特质—因素理论

特质—因素理论①是所有职业指导理论中成型最早,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理论。它是以个人的个性心理特质作为描述个别差异的重要指标,强调个人的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该理论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提出,后由威廉姆逊(E·G·Williason)发展成型。

帕森斯在《选择职业》(choosing a vocation)一书中提到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涉及到三个主要的因素: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对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了解;以及他们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匹配,这就是“职业指导的三大原则”。并提出了职业指导的三步骤:第一步:评价求职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即通过心理测量等手段了解指导对象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气质与性格等个性特征,通过谈话等方式了解指导对象的家庭文化背景、学业成绩、工作经历等,从而获得全面的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评价。

第二步: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并向指导对象提供有关职业信息。

第三步:指导人员在了解指导对象特性和职业因素的基础上,帮助指导对象分析比较,以便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特性的职业,从而达到人职匹配。

威廉姆逊在帕森斯理论的基础上,将该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指导人员必须按以下六个步骤来开展工作:

①魏苏宁.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6:17.

5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

第一步:分析。通过各种途径及主观、客观的测量工具,分析有关被指导者的资料,包括个人兴趣、能力倾向、态度、家庭背景、教育适度及社会经济地位。

第二步:综合。根据个案研究法,对被指导者的特性和个性能力的资料进行整理和

概括。

第三步:诊断。诊断和描述被指导者的显著特征和问题,比较个人能力测验与教育

和职业对能力的要求,分析问题所在。

第四步:预测。预测和判断问题及其调整的可能性,为被指导者提出选择适当职业

的计划和调整方案。

第五步:咨询。与被指导者共同商量怎样才能达到现在或将来所期望的调整。

第六步:重复。当新的问题出现时,重复以上的步骤,进一步帮助被指导者实现合

乎期望的行动计划。

上述六个步骤中,前四个步骤主要由指导人员实施,而个体则参与最后两个步骤。

特质—因素理论旨在帮助学生寻求个人的“特性”和具体职业要求之间最佳程度的

匹配。它能够给需要完成的工作和需要工作的人之间提供巧妙的匹配,使适当的人承担

适当的职业,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人找事”和“事觅人”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理论重视心理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心理测验的结

果考查学生己有水平,然后引导学生今后的发展,避免了职业指导过程中的盲目性。但

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心理对选择职业的影响。(二)人格类型论

人格类型理论①是由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博士创

立的。他把人大致分成六种类型:现实型(Realistic Type,简称R)、研究型(Investigative Type,简称I)、艺术型(Artistic Type,简称A)、社会型(Social Type,简称S)、企业型(Enterprising Type,简称E)、传统型(Conventional Type,简称C)。与之相适应,社会上的职业也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

型和传统型六类。霍兰德的人格理论类型强调人格与职业的匹配,他认为不同类型的人

需要相对应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感到乐趣和内在的满足,才能充分发挥其

才能。霍兰德认为,如果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配合得当,如现实型R的人在现实型R的

环境中工作,那么他们就最匹配,但如果现实型R的人选择了研究型或传统型C的职业

环境,则匹配的程度就次高:如果现实型R的人选择了艺术型A或企业型E的职业环境,则匹配的程度适中;如果现实型R的人选择了社会型S的职业环境,则匹配的程度最低。依此类推,我们可以把各种类型的匹配程度表示如下:

①魏苏宁.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6:18.

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致性高的有:RI,RC,IR,IA,AI,AS.,SA,SE,ES,EC,CE,CR;

一致性中等的有:RA.,RE,IS,IC,AR,AE,SI,SV,EA,ER,CS和CI;

一致性低的有:RS,IE,AC,SR,EI和CA。

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优于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之处就在于他注意了人的整体性,通过对人的人格与职业相关性的研究与分析,归纳出与人格类型一致的职业,而且拓展了人们在实践中选择职业的范围和可能性,避免了特质—因素理论中个人特性和职业因素之间机械的一一对应。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它忽视了环境和教育在人成长中的主导作用。第二,该理论很多来源于对男性的研究,而把女性排除在外,有以偏概全之嫌。第三,没有阐述人格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人格的发展。(三)社会认知取向理论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①是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生涯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主张人们的生涯选择是自我概念和环境中学习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影响行为的是个人的信念,认知能力是生涯决定和发展中的一个部分。该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是自我效能、结果期望、目标设定。

自我效能: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达成特定成就表现的行动能力的判断。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指的是人对自己行动能力的信心,以及完成特定行动目标或成就表现的信心。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会影响他的职业生涯以及其他方面的选择。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而在面对困难任务时无法坚持下去。

结果期待:这是指个人对特定行为表现结果的信念。是指个人估计自己的行为表现可能会现的结果。过去的经验会影响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而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又会影响到其对行为结果的期待,两者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作生涯判断时,个体往往会将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个人目标:个人是否能投入到特定行动中,取决于其是否设定了未来的发展目标。个人目标有助于组织、引导并持续其行动。但是个人目标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的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的影响。

SCCT(社会认知取向理论)认为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结合起来促使个体产生特定的职业兴趣。然后,兴趣对职业目标起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目标又刺激产生实现目标的行动。个体与目标相关的行动导致特定的成就表现,成就结果又有助于个体修正自我效能及结果预期,从而帮助个体巩固或重新定向个体的职业选择行为。

①(美)Reardon?Lenz?Sampson?Peterson著.侯志瑾,伍新春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72-73.

7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

第二章高等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关概念界定

及历史演变

一、高等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关概念界定及关系

(一)概念界定

(1)职业

从社会角度来讲,职业是一定社会分工的产物,它反映了一种或多种的社会需求;从个人角度来讲,职业是物质生活的来源和精神享受的来源;从内在属性来讲,职业必须具有相应的内在要求,如知识、技能、技巧。总的说来,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回报作为主要物质生活的来源并能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劳动。①

(2)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指个人通过从事某种职业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或历程。②

(3)高等院校就业指导

我国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一般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市场人才需求状况、企事业的招聘信息,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的规范流程,学习求职简历及求职信的写法,做好参加面试的心理准备。在我国大陆,《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因此,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可以定义为指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培训求职技巧等形式,帮助求职者找工作的活动过程。

(4)高等院校职业指导

一般说来,大学职业指导③是大学帮助学生和社会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志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是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等方法和手段,依

①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

②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

③陈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15.

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

(5)高等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①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认知、分析、总结,协调平衡、科学抉择,从而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学习、工作、培训等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进程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措施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高等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指高等院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个人的性格、兴趣、潜能等个人素质和专业环境、市场环境的前提下,主动地确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活动。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从具体内容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包括学生职业能力兴趣测试和个人素质分析,职业实践活动的安排,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咨询和评估等。

(二)关系

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叫法,在英国叫“就业指导”(employment guidance)或“生计指导”(earneer guidance),前苏联称为“职业定向教育”,日本称之为“出路指导”。从职业指导的概念中可以看出,职业指导包含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帮助学生和社会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志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就业指导。另一个过程是是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等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同于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一般来讲就是指给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培训求职技巧、帮助求职者找工作的活动过程。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能力培养,提高就业力方面。

因此,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指导的内容关系上分析,职业指导包

①周宏岩,苏文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

9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

括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关系如下图1所示:

(图1)

二、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历史演变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起源于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由来已久,迄今为止,已有百年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职业指导起源于美国和英国,特别是美国最为典型。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职业分化、经济剧烈变化而产生的失业问题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后,社会为解决就业问题而做出努力的产物。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职业分化迅速,经济周期波动加剧,失业与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就业指导阶段。 1894年—1917年为第一阶段,即就业指导阶段。1894年,梅内尔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工艺学校开始了最早的职业辅导实践。1898年,美国底特律中央中学校长杰西?戴维斯开始在学校教育中探索实施教育咨询和职业咨询,强调职业信息的重要性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被后人尊称为“职业辅导之父”)倡导创立了世界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职业介绍所。引导人们接受教育与培训,沟通学校与用人单位,帮助人们选择职业,可以说是职业指导诞生的标志。1909年,帕森斯等人出版了职业指导专著《职业选择》,提出帮助人们正确选择职业的三因素理论以及“人与职”合理匹配的思想,帕森斯指出:“选择一种职业的时候,有三个明显的因素:准确地了解自己;懂得在不同的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对于这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准确认识”。由此确立了职业指导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标志着职业指导理论的创立。该阶段指导模式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简单逻辑和常识的基础之上,并依赖于观察技能及资料收集技能。后来逐渐关注人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阶段。 1918—1957年为第二阶段,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阶段。20世纪20至30年代,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测试在职业指导中成了一个重要而

10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又必要的部分。1927年,斯坦福大学的斯特朗发表了第一个标准化职业兴趣测量表。1928年,豪尔发表特殊性向测验,专为职业辅导的应用而设计,强调个人特质与工作需要相结合。这样,在这一阶段的职业辅导过程中,教育、社会工作和心理测试三者的结合逐步完善。将心理辅导融入职业辅导的范围,提升了职业辅导的地位和作用。1939年,威廉逊与明尼苏达大学的同事一起,在帕森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特质因素理论。他们总结了职业辅导的过程和模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辅导方式,被称为“明尼苏达学派”。1942年,卡尔?罗杰斯《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一书的出版,为将心理辅导完全纳入职业辅导提供了更加完整和科学的依据,职业辅导系统化理论基本形成。

3.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举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为第三阶段,即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举阶段。这一阶段,美国相继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案》、《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涉及职业辅导的法案。在政府立法的支持下,全美形成了学校系统、政府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补充、协调的完整体系。学校系统中,各学校设有职业指导业务机构。政府系统中,联邦设有国家职业情报协调委员会,向社会提供就业信息,建立职业供求的数据库。社会系统中,除了前述职业指导行业组织和学术组织外,有关社会科学的学者与职业组织合作,在职业问题研究领域中推出了许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霍兰德建立了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模式,包括个性类型鉴定、职业分类、分类匹配和职业选择等。20世纪70年代,职业指导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如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原苏联等国家的职业指导制度也相继建立,并迅速发展。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规划”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职业生涯规划运动的开始①。

生涯辅导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伴随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生涯规划及决策能力;培养个体正确认识自我及职业价值观;培养学生做出合理选择的能力。其中做好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美国高校里都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美国大学院校中纷纷开设“生涯规划”的学分制课程供学生选修。

三、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历史演变

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追溯到达20世纪20年代初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杨迎春.美国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6:19-20.

11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

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阶段。1916年至1931年为第一阶段,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阶段。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首次将心理测试的手段应用在学生选择职业中,这标志着职业指导在我国开始建立。1919年,黄炎培等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刊《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行了《职业指导号》,从介绍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经验入手,结合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状况,提出了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1920年,中华职教社成立了职业指导部,组织力量对社会职业状况进行调查,对职业选择方法进行演讲。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指导活动,如,1924年在上海、南京、武汉举办对中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指导。1925年清华学校庄泽宣老师编写了《职业指导实践》一书。192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为社会服务的组织“上海职业指导所”此后,各地又建立了一批职业所,为发展我国职业指导事业奠定了基础。1929年当时的南京政府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设立职业指导所及厉行职业指导方案》,规定了一些实施职业指导的办法。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职业指导机构联合会。但旧中国,经济凋敝,职业指导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就业指导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至2003年为第二阶段,即就业指导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从国情出发,开辟多种就业渠道,创建和发展劳动服务公司,并通过这一机构组织、培训、协调劳动力的供求,职业指导也随之发展起来。1985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渐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为职业指导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1986年,劳动人事部培训就业局编写了就业训练教材《就业指导》供各地对求职人员开展职业培训时使用,并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开展了初步的职业指导工作。1989年国家教委人事部印发了国务院批准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贯彻了近四十年的高校毕业生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终于被改革的利剑击破。随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院校开始进行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试点。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问题引起高校的注意。在以后的几年间,全国许多高校都开始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1994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配备专(兼职)职业指导员,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指导和服务。1995年,国家教委下发通知,要求各普通高校正式开设就业指导课,同时加强教材编写工作。这样,以就业指导为重点的职业指导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各高校纷纷建立了相应的机构。1999年,劳动保障部又推出了职业指

1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组织编写了全国统一培训教材。到2001年,国内各高校普遍将就业指导设为必修课。这样,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①。

3.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举阶段。2003年开始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举阶段。近几年,关于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也开始成为热点。一些学校开始借鉴国外生涯规划教育的经验,尝试着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清华大学就业中心在2003年把全校性“就业指导”选修课,改名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进行探索;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对包括政策、经济等因索在内的社会环境进行探索;了解职业决策的步骤;掌握必备的求职技巧。2003年11月,教育部还召开了全国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召开专题研究职业指导工作的会议,会议交流了各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经验,统一了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强调指出当前职业指导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二是加强就业服务,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具体的帮助。三是以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为目标,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也开始备受关注,并积极开展起来。2005年,根据《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2004—2007)》要求,开发了《生涯规划》这本教材作为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并把它列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此外一些职业指导开展得比较好的高职院校也开始举行生涯规划大赛和尝试着开设生涯规划指导的选修课等。至此,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通过追述国内外职业指导的历史演变,可以初步判断职业指导的发展趋势。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成为职业指导的新趋势。我国的职业指导发展是从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始的,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发展历程稍微有些不同,但是最后职业指导都发展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就业指导并举阶段。只是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本土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探索才刚刚兴起。

①陈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25.

13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

第三章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特殊性

和必要性分析

一、特殊性分析

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目前我国主要是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它不是以学科知识研究为主导,而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本科院校有所不同。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其它普通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强调培养的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它们重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动手能力的要求较低;高等职业教育则是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缺少什么职业技术人才,就设置什么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内容、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在人才培养中更强调具体岗位的针对性,人才的可塑性较小。这就决定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时,在职业探索领域里必须多下功夫,尽可能的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市场,了解和体验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所需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时更多的针对将来面向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上下功夫。

第二,研究结果①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的学习经历中,由于主观努力不够,加上学习能力、智力或记忆能力有差距,对以课堂、书本为主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不适应,部分学生因“学习困难”等原因造成学业成绩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使他们的学习进取心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其学业自我概念水平不断下降。加上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学内容或是教学模式上,都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注重知识记忆和书本学习,缺少联系实际和操作技能训练,这无疑使得许多高职大学生重新回到饱受学业失败折磨的境地,失去信心,从而产生严重的学习焦虑倾向。这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要纠正学生的自我概念,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很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目标行动力。

①陈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指导的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25.

1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高职院校一般都是三年制,而且实习的时间比较多,本科院校一般是四年制,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程序模式不可能照搬照抄到高等职业院校。这必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模式,灵活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程序。

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它不是以学科知识研究为主导,而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很具有独特性和挑战性。

二、必要性分析

黄炎培①认为,职业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己;二是服务。就像一物两面,缺一不可。黄炎培对职业意义的阐释与他对职业教育目的的阐述是一致的,他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而所谓职业教育,即“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黄炎培认为,要使人的才能、性格符合职业的需求,必须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事事得人,人人得事”。黄炎培倡导职业指导,是基于社会上失业现象的存在、社会分工不同导致的职业种类繁多和人类天生才性不齐的背景和形势。他在1917年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时,就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个人谋生之预;二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三是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1934年,又把“谋个性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并且提出它的终极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认为这三大目标的实现,非借助于职业指导不可。职业指导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倾向,选择适当的职业,选择适当的训练,发展其天赋个性与特长,对己治生,为群服务,从而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想。因此“职业指导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四大目的。职业指导的目的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它服从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陈蔚②所做的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高职生学生选择高职的初衷是被迫无奈的,其中因为考得差只能选择读高职的占46.2%,听从父母意见的占6.2%,而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爱好选择的同学仅占到40%。不少学生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参加了高考,而高考的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有的因为家庭因素索性由父母做了主,因此他们大都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报考了高职,这也造成了他们在初进校时普遍存在难以调整心态面对现实的问题,有的出现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有的出现了偏执、逃避的消极情绪,没有了

①张志增,刘娜.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1):12-14.

②陈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指导的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39.

15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

奋斗目标和动力。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只有1/3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可从事的职业以及该行业未来的就业前景比较了解,而表示一点也不了解的学生也有1/5;在对“你是否清楚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能力”的调查中,只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清楚,表示一点也不清楚的同学有15%,而且有2/3的学生没有规划过自己的未来或者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学生普遍认为缺乏了解职业和自我的渠道,非常希望学校能给予相关指导。

因此,基于以上理论和实际的分析,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1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