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奕志

刘奕志

刘奕志
刘奕志

刘奕志,男,42岁,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广州市人,广东省政协委员。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博士,教授,博士导师。从事白内障防治的临床、科研、教学以及防盲工作20年,现任卫生部眼科学实验室白内障防治课题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学组副组长,中央保健局、广东省、广州市保健局成员,《眼科学报》编委,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副主任、眼科医院副院长、白内障专科主任。

从先天失明34年不见天日的梅州农民,到86岁笔耕不辍的新闻斗士微音,从卫生部部长到人大副委员长,乃至美、英、加、澳的外国友人,中山大学42岁的眼科教授刘奕志在过去10年里,亲手复明了10万只因为白内障而失明的眼睛,创造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国最早开展手术、手术例数最多、复明率最高三项中国记录,他亲手点亮了10万只眼睛。

在10万只眼睛中,超过一半以上的病例,是他在完成大学和医院繁重的医、教、研工作后,利用自己的节假日下乡到基层,在简陋的卫生院里、临时停泊的医疗车上,甚至露天义诊现场完成。

“当一个又一个失明了多年的患者,掀开眼前的白纱布,刹那间重见光明,并与亲人抱头痛哭的时候,就是一名眼科医生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34岁破格提升正教授,37岁破格提升博士导师,中国眼科学界的传奇人物刘奕志经常用这句朴实的话语勉励学生百尺竿头,精益求精。

·白内障:中国致盲第一眼病·

如果把人的眼睛成像原理比喻为一台照相机,晶状体就是照相机的镜头。这个类似凸透镜的透明软体是光线进入眼球,最后在视网膜成像的唯一通道。白内障的病人,因为组织老化、外伤、药物或者先天等原因,晶状体变混浊,光线不能进入眼球,因此感受不到外界的缤纷色彩。切开眼球最前面一层的角膜,把混浊的晶状体取出,再放回透明的人造晶状体,心灵的窗户就可以重新开启。在所有的致盲眼病中,白内障是病因明确、可以复明的最常见的眼病。

在全球盲人中,50%以上病因确定是因为先天或后天白内障而失明。在中国,白内障同样是致盲第一眼病,已经失明的白内障患者大军高达500万,并以每年新增加40万例的速度在扩充。全国2万名白内障眼科医生日以继夜操刀不息,目前每年能完成的手术量还不足40万台。其中中山眼科中心每年完成的白内障手术1万台,在全国医院中名列榜首。

1984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刘奕志,深知日夜生活在无边黑暗之中,生活无法自理,丧失工作能力的痛苦。在中国眼科学界第一位院士李绍珍教授的指导下,他在五年内先后攻读了白内障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立志攻克白内障防治这一国际难题。1994年起,他在全国率先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从12毫米的大切口到

只有1、2毫米的小切口,从折叠式人工晶体到螺旋式人工晶体,刘奕志的手术越做越精细,手术时间越做越短。

·“即使只有一天,我也要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2004年1月,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在女儿和儿子的搀扶下,走进中山眼科医院的门诊部。他就是新闻界的传奇人物、羊城晚报前总编辑、著名专栏作家、广州市慈善会名誉会长微音。老先生曾参军打过越南,从文生涯中采访过毛主席、周总理、叶帅等政界名人,他的专栏“街谈巷议”为民请命,指点江山,伴随了几代广州人成长。到了86岁仍然继续写作并不断公开发表作品的微音,老年性白内障发展到今年已经完全看不见了。他被多家医院婉言拒绝后,经过多方打听,知道刘奕志是全国白内障手术做得最多,“安全”记录最高的医生,要求尽快接受手术。

刘奕志了解到,老人家有脑癌、脑血管硬化、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是手术的禁区,老人家的身体状况太差可能下不了手术台。但是微音的决心很坚定:“我是靠写字维生的,看不到东西就等于剥夺了我的生命,即使只有一天,我也要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刘奕志只花了4分钟,就替老人家更换了全新、清澈透亮的晶体。微音在接受了手术后,得以完成他生平最后的作品《微音忆旧》。

从医20年,刘奕志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手下的白内障病人,重见光明并且返回工作岗位的一刻。去年12月,刘奕志下乡到全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梅州大浦去开展手术。在养老院里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引起他的注意,他不是病人的家属,也不是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因为先天性白内障,他在有生以来的34年里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当地民政部门没有适合他的去处,生活不能自理的他,在父母先后病逝后,被送到养老院来度过余生。刘奕志为他复明了双眼,这位四肢健全的年轻人现在已经开始工作。

还有一位梅州的老渔民,18年前炸鱼炸瞎了双眼,当时他的女儿还怀在妻子的腹中。18年过去了,女儿已经长大即将出嫁,从未见多女儿一眼的老渔民听说中山医的教授下乡来做手术,在女儿、准女婿的搀扶下来到了义诊的现场。等待了18年,手术只花了几分钟。当揭开眼前的白纱布,看到面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时,老渔民忍不住与女儿抱头痛哭。

·“把光明送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为了全国500万盲人能重见光明,刘奕志二十年来如一日在中山眼科医院勤勉工作,他每出半天的门诊,接诊的病人少则六、七十人,多则上百人,为了让不少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病人都能尽快被安全手术,刘奕志对病人不限号,他自己则从上午8点开始看病人到中午、下午,连上厕所都是小跑着去的,中途只匀出5分钟吃一个盒饭。门诊下来马上换衣服洗手上手术台,功多熟手的刘奕志几分钟就能完成一台手术。到了秋季的手术旺季,眼科医院连走廊上、电梯旁都住满了白内障患者,俨然成为一个“野战医院”。

很多来眼科医院的病人十分贫困,但也不乏身家千万的港澳富翁和外籍人士。为了让穷人富人都同等享有视觉的权利,刘奕志的白内障门诊手术定价,在使用同一晶体产品的情况下,收费是全国最低的,从1000多块钱一只眼睛到4000多,只有人工晶体的国产与进口区别,没有任何待遇和技术的差异。

白内障是农村发病率最高的眼病,很多病人一辈子摸黑生活,连上广州的路费都筹集不到。“把光明送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是刘奕志从医的理想。他除了完成中山眼科医院的工作任务,还抽出无数个双休日和“黄金周”,跟随卫生部、广东省防盲办、省残联等机构组织的义诊队伍,深入到韶关、揭阳、汕尾、惠东等贫困地区为病人免费做手术。10年来,刘奕志亲手完成了10万台白内障手术中,有4万多例在中山眼科医院完成,其余近6万例都是下乡义诊或者到中山眼科医院对口帮扶的基层医院完成。

·为了几毫米的手术操作空间·

医学界有一句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眼科毫无疑问是含金量最高、收入最可观的专科。刘奕志的学生罗莉霞跟随老师多年,学到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还有高贵的品格。

“有时病人缠得多了,刘院长就把红包交给主管医生,让我们替他退回去。如果还是退不了,他就夹在病人的出院病历里,亲手交回给病人。不但坚决不收病人红包,刘院长还经常掏钱给贫困病人解燃眉之急,或者向医院打报告请求减免费用。省残联介绍过来的贫困病人,刘院长二话不说,马上为他们安排免费手术。”罗莉霞说,在刘院长的言传身教下,白内障专科的医风医德建设一直是医院的一面旗帜。

对待病人就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这也是罗莉霞在师从刘奕志的工作心得。一次一位病情很复杂的病人要接受手术,眼看刘奕志忙得连午饭都没吃,罗莉霞打算为病人做一些手术前期的操作,替老师节省时间,没想到被刘奕志当场制止:“这么复杂的病例,只有一丝复明的机会,如果病人是你的父母,你会放心给低年资的医生操作吗?”在刘奕志看来,只要有一丝复明的机会,医生就要全力以赴,精益求精。

从眼角膜切开,到超声乳化并吸出,医生的可操作空间只有几毫米,紧贴着晶状体的后囊膜厚度只有4微米,手术中稍微不慎,后囊膜就会破裂,植入的人工晶体会掉进眼球的玻璃体里,手术前功尽弃。白内障手术就象牙雕、发雕一样精雕细凿,但是绝对不允许重来。刘奕志为了这项精细的手术奉献了20年,他培养出的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16名,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累累硕果。

刚迈进40岁大关的刘奕志,因为在眼科学界的杰出贡献,已经先后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广东省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将。近10年来,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论著70多篇,刘奕志的名字高踞《中华眼科杂志》论文数量排行榜首

张晓系平邑县中医医院眼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结业后一直从事白内障复明和眼病防治工作。我县地处山区,白内障患者较多,为了摸清我县白内障病人状况,2002年他率领他的团队,冒着酷暑进村入户,带着仪器、设备免费为百姓筛查,共普查全县26个乡镇,675个村庄,那一年他完成了120例的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2004年承担了全县贫困白内障复明任务110例,圆满完成任务,无一例手术并发症。2009年临沂市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县,900例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任务又落在了他的肩膀上,他毫无怨言,积极组织,亲自制定了详尽的活动方案,采取了边筛查边手术的方式,利用仅仅不到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打破了“中医院眼科不可能完成任务的预言”,实现900例复明手术,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的好成绩,得到群众的普遍称赞,受到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在那个时期里他和他的团队加班加点,他每天总是提前上班,最后下班,风雨无阻,整天被那些老大爷、大妈甚至儿童围的汗流满面,但他无怨无悔,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不厌其烦地认真倾听他们的唠叨和关于病痛的诉说,为一个个农村患者细心治疗,不但要考虑医疗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到乡亲们的生活方便,使许多患者感动的热泪盈眶。他上午查房、查看术前病人、制定手术方案,下午做手术,每天总是忙到很晚,做完最后一台手术他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每天总是这样,任务完成了,他的腰弯了,累成了腰病,本来瘦削的身躯变得更加瘦削。2010年以来我院眼科被确立为“百万复明工程”手术定点医院,连续3 年来顺利完成省、市、县政府下达的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任务360例,真正做到手术一例,成功一例。在2011年在国家公共卫生及白内障复明国家公益项目验收中因工作出色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几年来共施行各种眼科手术6000多例次,治疗眼疾患者11多万人次,使无数患者重见光明。

多年的行医生活中,她总把病人放在首位,恪守职业道德,对技术精益求精。不但把他的医疗技术奉献给大众,而且毫无保留地介绍

给同行,同时还在本院手把手传授给几位医生,使这些医生不但能对眼疾进行诊疗,而且可以做一定难度的眼科手术。

、发挥余热,报效桑梓

陈梅英教授是笏石镇秀山村人,60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是当时该村解放后的第一名大学生,她非常热爱这块生她养她的黄土地。她在南京工作时就常有乡亲父老远道求医,回乡探亲时,窄小的居室更被求医者围的水泄不通,她眼看家乡眼科医疗力量薄弱,许多病人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失明;耳听患者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呻吟,感到揪心地难受,常恨自己分身无术,不能为家乡父老尽力。同时我院院长林秋玉经常到她家中探望,并告知家乡缺少眼科技术人才的情况,市、区、镇各级领导也希望她能回家乡用她的专业特长为父老乡亲们排扰解难。陈教授深有感触,毅然作出提前退休的决定,回家乡报效桑梓。当她正式向院领导递交退休申请时,院领导多方挽留,并提出不少优惠条件:可以把双亲接到南京,住房由院提供,还准备让她带医疗队去国外,年薪10多万元。院长和书记亲自挽留一个医生,这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还是第一次。然而她说:“我带的年轻人已经能够独立工作了,这里不差我一个人,钱我是有需要,对六朝古都的优良环境我是眷恋的,况我爱人和子女都在这里工作,但家乡父老更需要我的技术。”院领导为她的赤子之心所感动,难舍地开了绿灯。

二、忘我工作,全心全意为家乡父老献爱心

陈梅英回莆田的消息很快在全市传播,许多医疗单位愿意提供优厚的待遇和精良的设备礼聘她去工作,但她都一一婉拒说:“目前农村有许多穷苦的眼疾患者住不起医院,还是在基层为家乡父老效力的机会最多,最能报答父老乡亲对我的养育和企盼。”于是自96年6月起到笏石卫生院上班。当她和老院长林秋玉共同创办眼科专家门诊开业时,市、区、镇有关部门领导都亲临祝贺。

自到笏石卫生院以来,每天总是提前上班,最后下班,风雨无阻,1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整天被那些老大爷、大妈甚至儿童围的汗流满面,但她无怨无悔,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耐心不厌其烦地认真倾听他们的唠叨和关于病痛的诉说,为一个个农村患者细心治疗,不但要考虑医疗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到乡亲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使许多患者感动的热泪盈眶。10多年来笏石卫生院眼科从无到有地不断发展,院方也尽力为陈教授创造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投入了资金购置超声乳化仪、手术显微镜、眼科A/B超等较贵重的器械和设备,已能够开展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视网膜脱离环扎术、青光眼减压术、眼外伤修复等一系列高难度眼科手术,自创办以来共开展各种眼科手术6000多例,治疗各种眼疾患者达10多万人次,为许多患者及时解除眼科病痛并重见光明。

陈梅英同志不但把她的医疗技术奉献给大众,而且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同行,同时还在本院手把手传授院方派给她当助手的几位医生、护士,使这些助手不但能对眼疾进行诊疗,而且可以做一定难度的眼科手术。她决心为家乡培养下一代技术力量,永久地为家乡人民服务。

三、沤心沥血,完满完成复明工程任务

97年5月,为了完成市两委交办的为民办实事之一的为特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工程任务,她寝食难安,当时本院眼科刚开办不久,她多方筹措、装配一个合格的手术室,指导卫生院住院治疗的各项程序(当时本院尚未有病房和住院部),以及一系列准备工作。在林秋玉院长的大力支持下,把全院职工都调动起来,让几个人合住在一个房间里,硬是腾出一层宿舍楼作为眼科病房,并购置钢丝病床20架。陈梅英教授还亲自带队,深入本地区各家各户,进行访找对象,检查和物色病人,使这次复明工程于97年5月15日按时正式启动。笏石炮厝村妇彭春治,92岁,双目失明已达五年,入院时由儿孙牵扶,而且身上尚有其他各种疾病,手术复明难度极大,但陈教授亲自为她进行全面检查和诊断,并布置有关人员和助手,术前做好消炎、抗菌、降压、增强抗体等一系列防范措施,提高手术的安全系数,并亲自手

术和监督护理全过程,第二天当医生给这位老太太换药时,彭春治立即欢呼:“我看见了!”。90多岁的老婆婆的复明手术成功,不但惊动了整座病房,而且也震动了整个地区,副市长林春莲带领市人大、政协、残联、电视台及区、镇主要领导来我院慰问病人并向陈教授表示感谢。多年来她所主持完成的特困复明工程2000多例,手术成功率达100%。

四、精湛医术,给眼疾患者带来福音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自陈教授回乡之后,用她的精湛医术,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使她们从绝望中解放出来,重见光明。

北高镇2岁幼儿陈虹,患树枝状角膜炎,四处求医,花去两万多元医治无效。在陈梅英大夫精心治疗一个星期就好了;秀屿镇前云村74岁陈福星老汉右眼已经不治,左眼又患上白内障,到处求医无人敢治。在她的手术下,次日便复明了,特地送来一面“光明使者、患者上帝”的锦旗。华亭镇刘凤祥患球后神经炎,并兼患糖尿病,高血压,皮肤溃疡等多种疾病,陈梅英采用多种病药物综合治疗20天,使她的病情逐渐好转,视力得到恢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由于她的医德医风和医术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赞誉,所以陈梅英治眼睛的消息不胫而走。在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广告的情况下,不但本市,外地,甚至海外侨胞、台胞都纷纷找上门来。台胞陈先生在台湾听说笏石卫生院有位治眼睛技术很好的医生,所以专程回大陆,到我院找她看病。为了考验这位誉满海内外的医生到底有多大能耐,他只让陈梅英教授检查眼睛,却缄口不提病情,等到陈教授把诊断结果和病情状况一一说出来时,陈先生立即站起来,高兴万分地竖起大拇指说:“真是神医,我在台湾花不少钱做过一系列昂贵先进的化验竟和你的诊断完全一致,病情和我本身的感觉也被你说的一丝不差,高明,实在高明。”

陈梅英教授在40多年的行医生活中,她总把病人放在首位,恪守职业道德,对技术精益求精。她曾师从上海国际驰名专家赵东生教

授,学习视网膜脱离手术,成为江苏省开展该项技术的第一人,受组织指派治疗过姬鹏飞等中央首长的眼疾,同时还极注重把临床经验升华为理论知识,在专科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达数十篇。她还兼任南京医科大学教授,给许多学生讲授眼科知识。退休后仍然热爱自己的专业,用精湛的医术为家乡父老献出一片赤诚的爱心,并经常对本院医护人员上业务课,介绍国内外治疗眼疾的先进经验。在她有生之年,尽其所能地发挥余热,造福桑梓,其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堪称楷模,是笏石地区的骄傲。曾被授予白求恩大夫,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被选为莆田县人大代表和秀屿区人大代表,并能在人大开会期间积极发言,提议案,把平时接触病人中所发现的问题和群众的要求进行总结,供领导参考。本单位也被授予复明工程先进单位和莆田市政府的扶残助残先进单位,其事迹常见诸《湄洲日报》《莆田通讯》等报刊杂志。并还被拍了题为《归燕》的新闻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陈教授在家乡发挥余热所作的杰绩,不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称颂,同时也受到各级领导的赞扬。

雷方为了解除眼科患者的痛苦,多年来刻苦钻研技术,1997年应邀前往日本进修学习,师从世界著名眼科专家百赖浩教授,进修结束后,被选送到国际医疗队,前往斯里兰卡进行手术演示和实施复明手术,斯里兰卡政府称赞她增进了中国和斯里兰卡之间的友谊。

1998年3月,雷方参加了由国际狮子会、卫生部、中国残联等联合组织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大型复明工程,多次担任医疗队长和总队长。先后到过贵州、安徽、新疆、西藏、宁夏、海南等边远地区,为贫困的农民和少数民族白内障患者实行复明手术。

雷方带领国家医疗队三次进藏,走的是最惊险的川藏公路,路经大塌方102公路和泥石流,道路狭窄,一侧是高山壁立,一侧是万丈深渊,每走一步都惊心动魄。到了西藏后,队员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雷方不仅感到头痛,夜晚难眠,而且一到西藏就会大量脱发。但她想到肩负的重任,想起那些在黑暗中的盲人患者,就忘记了痛苦,紧张地投入了工作。

西藏边远地区有3个筛查点,其中2个点道路崎岖,险象丛生。雷方作为医疗队长,主动到这2个点,逐村逐个帐篷进行筛查,送药和筛选患者到当地县医院做手术。当走到中、缅、印三国边境时,在一个没有民族名称的部落,发现一位失明的老大娘,她被称为“登人”,语言连当地的藏民都听不懂。雷方为她做了手术后,她睁开眼睛看到了,含着泪水,拉着雷

方的手不停地摇,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无比的感激之情。

有一位名叫阿布的活佛双目失明。他让喇嘛领着他走了四天四夜,才来到国家医疗队驻地,他连声说:“我要诵经,我不能没有眼睛啊!”雷方为他做了复明手术后,他在手术台上就看到了,兴奋地说:“我们诵经是为了解除人们心灵上的痛苦和黑暗,而你们是通过医术帮助人们摆脱黑暗,你们才是真正的活菩萨啊!”有位藏族老大娘,当时已经96岁,是流亡到印度几十年后回到西藏的,双目失明。雷方给她做了手术后,当看到了阔别多年的亲人,特别是看到了她从未见过的孙子和重孙子时,老大娘高兴地连声说:“还是共产党好!”藏族同胞亲切地称雷方为“德吉喇姆”,意思是送光明的仙女。雷方笑着说,“仙女不敢当,但我们一定尽自己所能,为人民做好服务。”

国家医疗队每次都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共为数万名白内障患者做了复明手术,雷方本人为6千多名白内障患者做了复明手术,让他们重见了光明。

由于工作成绩显著,雷方连续十年被评为“国家模范医疗队员”,并受到过卫生部、教育部等七个部委的联合表彰,2008年被选定为奥运火炬手参加了青海湖的圣火传递,并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残奥会的闭幕式,还被评为河南省“十大女杰”、省“三八”红旗手等。

雷方说:“成绩和荣誉都属于过去。通过医疗队的工作,我不仅提高了思想境界,净化了心灵,还增强了助残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了为祖国医疗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和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自己的热忱、爱心,甚至自己的生命,为患者服务,为助残事业服务,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图片源自新华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