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液相

液相

液相
液相

R、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本操作规程由准备及开机、机器运行、数据处理及机器保养四个部分构成。

一准备及开机

运行机器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配置检验所需的流动相,并进行脱气处理

2、准备检验用器具(100ml容量瓶、盛装标样和检样的小

滴瓶等。不同实验需要准备不同的器具,具体情况依实际

实验而定)

3、检查废液瓶,做更换或密封处理

4、对标准品和检验样品进行处理

5、开机

开机应遵循一定顺序。应先计算机,再开组织器,后续几

个组件无特定顺序要求。

6、连接计算机

打开操作软件(D-2000 Elite)→点击左侧system status 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Initialize按钮,进行初始化,待各组件显示后→点击OK按钮进入连接状态

二机器运行

为保证机器正常运行,正确操作顺序如下:

排出吸液管中的废液→排出机器内部管路系统及柱中的液体→编辑方法和样品表→执行样品表→进样检验→数据处理→报告

㈠排出吸液管中的废液:将泵上的三通阀逆时针旋转90°,使管路与废液瓶接通,即使阀门处于purge position→点击操作软件左侧pumpA按钮,打开A泵→点击Module detailed information 按钮,弹出泵及四联梯度的基本信息→点击泵信息对话框中的purge按钮,点击pure on,再分别点击A、B、C或D按钮排出吸液管A、B、C或D中残留的废液和气体(执行purge 操作3—5min)→点击purge off ,出现furge off界面,将三通阀打回原位,点击“是”按钮,结束purge操作,即接通机器内部的管路系统及色谱柱→用30%甲醇与70%水缓冲20min,再用流动相冲洗管路。

㈡排出机器内部管路系统及色谱柱中的残留液体:点击操作软件左侧 Acquire Data 按钮→执行样品表clean007(空进样3次每次30min),清洗机器内部管路系统及色谱柱,待基线平稳后才可检测样品(在这一过程中,可依据即将检测的样品编辑出方法表和样品表)。

㈢编辑方法和样品表:

(1)编辑方法:点击软件界面中的file菜单→选择New选

项→选择Method选项→弹出Method基本编辑界面→从左至右逐项设置如下:

①Method configuration 做如下设置

ⅰ、Gradient Mode →Low

ⅱ、channel 1→ L-2420

ⅲ、Autosampler→Manual

其他各项保持默认状态

②Method information:此项目无需设置,在弹出的对话框

中点击“确定”即可。

③Pump parameter

从目前的检测方法来看,此选项中需要更改两个参数:ⅰ、%AA、%AB、%AC、%AD依次设定为100%、0%、0%、0%。此设定表示的意思是,不启用四联梯度,流动相全为A项

(具体的参数应依据具体的实验要求而定,以上以检测

黑醋浸膏干粉中苯甲酸含量的实验参数为例)ⅱ、Pump flow

一般设定为0.6ml/min,此参数亦以上述实验为例,具体

设置应依实验要求而定

④Ch1-Detector parameter

此选项中亦需更改两项设置:

ⅰ、stop time 即采集数据的终止时间,对于标样一般设置为25min,对于检样而言,应依据其性质设置不同的终止

时间(黑醋样品的终止时间为50min)

ⅱ、Wavelength 一般选择波长为230nm

⑤Calculation Method

ⅰ、将其中的calculation选项更改为Ext-Std,即外标法。

ⅱ、勾除Force throught zero选项(也可依据实验情况而定),即不强制过零点。

其他选项参数保持不变

⑥Report Format

点去其中的print primary选项,即不执行首先打印操作至此,方法表中的各项参数已经基本编辑完毕,返回软件操作界面,点击file菜单,选中其中的Save Method 或Save Method as 选项,保存方法表,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给该方法命名,以区别于其他方法

⑦Concentration table

在用标准样品作标准曲线时,需要设置其中的浓度参数。

以检测黑醋浸膏干粉中苯甲酸含量的实验为例:先设置STD5为1.0ppm,并将Dilution Factors 从STD5至STD1依次设定为:1.0、1.25、1.666666、2.5、5.0,并点击此界面上Apply Dilution Factors 按钮,即得到不同梯度标液的浓度(0.2、0.4、0.6、0.8、1.0)。

⑵编辑样品表:

在软件操作界面,点击file菜单→New选项→Sample table,弹出样品表编辑界面

在Setup information界面中,选择Method name,即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法,并对这一样品表命名,以区别于其他样品表

在Edit Table界面中依据进样次数、进样量以及进样重复次数、所引用的方法,分别对Vial NO、Vol、Inj per vial、Type、Method name各项参数进行设置。

①Vial NO 依据即将进样的数目,分别设置1、2、3、4、5……

②Vol 一般设置为20ul

③Inj per vial 一般设置为1,即重复进样次数。

④Type 依据所进之样的性质,将其设置为UNK或STD1、STD2、

STD3、STD4……(一般情况下检样设置为UNK,标样则分别

设置为STD1、STD2、STD3、STD4……)

⑤Method name 选择执行此样品表所引用的方法。一般地情

况下,在编辑样品表时应将此项优先设置

至此,样品表的编辑基本完毕,返回软件操作界面,点击file菜单,选择Save Sample 或Save Sample as 保存样品表,并将其命名,以区别与其他样品表。

⑶执行样品表

点击软件操作界面左侧Acquire Data 按钮,执行上述编辑的样品表。定时进样,采集数据。

三数据处理

待走样完成,返回软件操作界面,点击file菜单→选择open 选项→选择Data选项(也可直接点击界面左侧的Reprocess Data),打开上述实验采集的数据,点击Display选项,显示所得谱图,或Multi—Display为多图谱显示,观察所得峰形与出峰时间,并根据需要对图谱进行优化处理。在软件操作界面打开所引用的方法,点击其中的component table 选项,设置window 项为5%,并在retention time 一栏中填入谱图中所显示的保留时间。

为保持检测精确度,消除不必要的积分面积,点击Integration table选项,在其中设置积分禁止(INTEGRATION-INHIBIT)的起始和终止时间,具体的时间设置,应根据所得图谱在决定。

待上述两项设置完成后,点击Update Method按钮,将上述改动应用到已获得的数据中,并在Data界面点击Recalculate 按钮,对所得数据进行重新计算。计算完成后即可得到较准确的标准曲线或是检样中待测组分的含量。

四机器保养

机器的保养主要有清洗管路、填充管路、清洗进样口三个

部分构成:

①90%水加10%甲醇冲洗管路系统30min

②10%水加90%甲醇填充管路系统及色谱柱30min

③用水或甲醇清洗进样口,Load位和Injection位各一次(具

体选用哪种清洗剂应根据所进之样的性质而定)

五、关机

关机时应先关闭仪器的各个组件,然后组织器,最后关闭计算机。

附录:根据要求配置流动相,例如苯甲酸的检测,流动相为1000ml(700ml

柠檬酸和柠檬酸钠(0.7g-0.6g)混合液加200ml乙腈再加100ml甲醇),滤膜抽滤.

标准样品溶液,按要求稀释成5个梯度浓度,用以绘制标准曲线.例如称取

0.04g的苯甲酸标准样品,用5ml的0.1mol/L的NaoH溶解定容到100ml①。取

①5ml定容至100ml②.取②中1ml,2ml,3ml,4ml,5ml分别定容到100ml。编号为1至5作为标样。

待检样品处理根据要求操作,提取或者配制.所用水均为纯净水(娃哈哈牌)。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化学科学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化学科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各种复杂样品分离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物开发、生命科学等领域。“更快、更好的得到分析检验结果”这是广大分析工作者的愿望。2004年美国Waters公司推出了世界第一台最新研制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 iq2uid Chromatography, UPLCTM ) 。UPLC借助HPLC的理论及原理,涵盖了小颗粒填料、低系统体积及快速检测手段等全新技术,增加了分析的通量、灵敏度及色谱峰容量,它给实验室带来了新奇而强大的能力,成为分离分析的一个新兴的领域。UPLC的出现大大拓宽了液相色谱的应用范围和在分离分析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为分析化学工作者提供了又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1.UPLC的基本原理 采用细粒径填料(117μm)和细内径柱子而获得柱效高达(100, 000 - 300, 000) 的液相色谱技术, 简称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系统是利用创新技术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大幅度改善色谱分离度、样品通量和灵敏度的最新液相色谱技术。相对于当今分析速度最快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 , UPLC的分析速度提高了9 倍,分辨率提高了2 倍,灵敏度提高了3倍,一次分析所得到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了高效液相色谱。而这一分离分析领域的创新,是基于著名的Van Demeter方程,该方程是一个描述线速度和理论塔板高度(柱效)之间关系的经验性方程: H =A +B /μ +C u (1) 上式中, H为塔板高度,A为涡流扩散系数,B为纵向扩散系数, C为传质阻抗系数,μ为流动相流速。由于式中A、C两项与填料颗粒度( d p )之间的关系为: A ∝d p; C∝( d p) 2 ,因而方程式(1)可表达为: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缓冲体系PH的选择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缓冲体系PH的选择 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选择正确的缓冲液PH值,对可离解的化合物分析的重现性十分必要,如果PH值不恰当可能导致不对称峰,宽峰,分裂峰,或肩峰,为能在定量分析中获得低的检测限,两次分析之间较低的相对标准偏差(R SD)和保留时间的重现性,尖锐的,对成的峰很必要,我们将讨论在使用缓冲 液时如何选择缓冲液的PH值,以及如何选择正确的缓冲体系。 什么时候需要缓冲溶液? 在反相色谱分析中,流动相的PH值一般在2.5-7之间,当分析物在反相条 件下可离解,或样品的PH值在2.5-7之外时,就需要缓冲液,在反相条件下 可离解的化合物一般有氨基和羧基,他们的Pka在1-11之间,选择正确的缓 冲液PH值可保证可离解的官能团处于一种形式,离子形式或中性化合物的形式,如果样品的PH值对柱子有伤害,则缓冲溶液可使其变温和或减小其危害, 如何选择缓冲液PH值 在选择缓冲液PH值之前,应先了解被分析物的Pka,高于或低于Pka两个单位的值,有助于获得好的或尖的峰,从HH公式得知,溶液PH值高于或低于两个Pka两个单位,化合物99%以一种形式存在,而一种形式存在的化合物才能获得好的尖锐的峰, 让我们通过一个离子来看如何选择PH值 例如苯甲酸图一显示的是他的离子形式和中性化合物的转变,苯甲酸的Pka 等于4.2,理论上讲有HH公示得知,当PH值等于2.2时,99%的苯甲酸以中 性化合物存在,PH值等于6.2时99%的苯甲酸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当缓冲液PH值等于2.2时,中性化合物以羧酸形式保留于反相柱,表1列出了一般缓冲液和他们的缓冲范围。从表以知磷酸和柠檬酸缓冲液能用于PH知等于2.2。 当化合物只有氨基时,缓冲体系的选择十分简单,大多数化合物在PH值小于 9时都被质子化,所以所有PH值在7或更低时均适合应用,你也许会问水的P H值大约是7,为什么还用缓冲盐,因为缓冲液有助于增加方法的可靠性,以及的尖锐性,PH值降低有助于氨基化合物保留时间减小,减小化合物与硅胶表面硅羟基的作用,而使峰更尖锐,从表1可值,任何缓冲液均可应用,但我们认为PH值等于3的磷酸钾盐最适合用于氨基化合物,

液相反应平衡常数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实验项目液相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 2013 年 11 月 05 日实验指导老师林晓明老师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1、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低浓度下铁离子与硫氰酸根离子生成硫氰合铁离子液相 反应的平衡常数。 2、通过实验了解热力学平衡常数的数值与反应物起始浓度无关。 二、实验原理 Fe3+离子与SCN-离子在溶液中可生成一系列的络离子,并共存于同一个平衡体系中。当SCN-离子的浓度增加时,Fe3+离子与SCN-离子生成的络合物的组成发生如下的改变: Fe3++SCN-→Fe(SCN)2+→Fe(SCN) 2+→Fe(SCN) 3 →Fe(SCN) 4 -→Fe(SCN) 5 2- 而这些不同的络离子色调也不同。由图Ⅲ-11-2可知,当Fe3+离子与浓度很低的SCN-离子(一般应小于5×10-3mol·L)时,只进行如下反应: Fe3+ + SCN- = FeSCN2+

即反应被控制在仅仅生成最简单的FeSCN3+络离子。其平衡常数表示为: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可知光密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因此,可借助于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光密度,从而计算出平衡时FeSCN2+络离子的浓度以及Fe3+离子和SCN-离子的浓度,进而求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C。 实验分为4组,不同组的Fe3+浓度不同,其中第一组的浓度极大,使用分光 光度计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E 1=K[FeCNS2+] 1,e (K为消光系数) 由于1号溶液中Fe3+浓度极大,平衡时CNS-与Fe3+完全络合,对于一号溶液 可认为[FeCNS2+] 1,e =[CNS-] 则E 1 =K[CNS-] 对于其它溶液,则E i =K[FeCNS2+] 1,e 两式 相除并整理得[FeCNS2+] 1,e =E 1 /E 1 [CNS-] 三、仪器与药品 1、仪器 722型分光光度计1台;50mL容量瓶8只;100mL烧杯4个; 刻度移液管10mL2支5mL1支;25移液管1支;50mL酸式滴定管1支; 洗耳球、洗瓶等

(完整word版)高效液相色谱法习题答案

第二十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思考题和习题 1.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主要异同点。 相同点:均为高效、高速、高选择性的色谱方法,兼具分离和分析功能,均可以在线检测不同点: 分析对象及范围流动相的选择操作条件 GC 能气化、热稳定性好、且沸 点较低的样品,占有机物的20% 流动相为有限的几种“惰 性”气体,只起运载作用,对 组分作用小 加温常压操作 HPLC 溶解后能制成溶液的样品, 高沸点、高分子量、难气化、离 子型的稳定或不稳定化合物,占 有机物的80% 流动相为液体或各种液 体的混合。它除了起运载作用 外,还可通过溶剂来控制和改 进分离。 室温、高压下进行 2.何谓化学键合相?常用的化学键合相有哪几种类型?分别用于哪些液相色谱法中? 采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将固定液键合在载体表面上,所形成的填料称为化学键合相。优点是使用过程不流失,化学性能稳定,热稳定性好,适于作梯度淋洗。 目前常用的Si-O-Si-C型键合相,按极性分为非极性,中等极性与极性三类。①非极性键合相:常见如ODS键合相,既有分配又有吸附作用,用途非常广泛,用于分析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②中等圾性键合相:常见的有醚基键合相,这种键合相可作正相或反相色谱的固定相,视流动相的极性而定:③极性键合相:常用氨基、氰基键合相,用作正相色谱的固定相,氨基键合相还是分离糖类最常用的固定相。 3.什么叫正相色谱?什么叫反相色谱?各适用于分离哪些化合物? 正相色谱法: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的色谱法。用于分离溶于有机溶剂的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用于含有不同官能团物质的分离。 反相色谱法: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色谱法。用于分离非极性至中等极性的分子型化合物。 4.简述反相键合相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典型的反相键合色谱法是用非极性固定相和极性流动相组成的色谱体系。固定相,常用十八烷基(ODS或C18)键合相;流动相常用甲醇-水或乙腈-水。非典型反相色谱系统,用弱极性或中等极性的键合相和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流动相组成。 反相键合相表面具有非极性烷基官能团,及未被取代的硅醇基。硅醇基具有吸附性能,剩余硅醇基的多寡,视覆盖率而定。对于反相色谱的分离机制目前,保留机制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属于分配色谱,另一种认为属于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的作用机制是假设混合溶剂(水十有机溶剂)中极性弱的有机溶剂吸附于非极性烷基配合基表面,组分分子在流动相中与被非极性烷基配合基所吸附的液相中进行分配。吸附色谱的作用机制可用疏溶剂理论来解释。这种理论把非极性的烷基键合相,看作是在硅胶表面上覆盖了一层键合的十八烷基的"分子毛",这种"分子毛'有强的疏水特性。当用水与有机溶剂所组成的极性溶剂为流动相来分离有机化合物时,一方面,非极性组分分子或组分分子的非极性部分,由于疏溶剂作用,将会从水中被"挤"出来,与固定相上的疏水烷基之间产生缔合作用,其结果使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得到保留。另一方面,被分离物的极性部分受到极性流动相的作用,使它离开固定相,减小保留值,此即解缔过程,显然,这两种作用力之差,决定了分子在色谱中的保留行为。一般说来,固定相上的烷基配合基或被分离分子中非极性部分的表面积越

化学反应工程-模拟题一及答案

一、在体积为2.5m 3的理想BR 反应器中进行液相等温一级基元反应A P →, k =2.78×10-3 s -1,进口摩尔流率F A0=11.4 mol/s ,反应物A 初始浓度04/A C mol L =,求: (1)当反应器中A 的转化率为80%,求所需的时间?(6分) (2)若将反应移到CSTR 中进行,其它条件不变,求所需反应器体积?(6分) (3)若将反应移到PFR 中进行,其它条件不变,求所需反应器体积?(6分) 二、在一个等温活塞流反应器中进行气相反应:C B A →+2,该反应对A 和B 均是一级。反应器的入口体积流率为2.5L/min ,进料为等摩尔的组分A 和B 。入口温度和压力分别是727℃和10atm 。在此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k =4L/mol ·min 。求: (1)反应器入口处(即X A =0时)A 的浓度? (4分) (2)反应器入口处(即X A =0时)的反应速率?(4分) (3)当A 的转化率为40%时的浓度?(4分) (4)当A 的转化率为40%时的反应速率?(6分) 三、有如下平行反应: 其动力学方程分别为:3.01B A P C C k r =,8.15.02B A S C C k r =,其中121==k k , (1)当A 和B 的初始浓度为L mol C C B A /2000==,A 和B 均从反应器入口加入,计算A 的转化率为0.9时的瞬时选择性。(6分) (2)对该平行反应,采用怎样的操作方式可以提高反应过程的选择性?(8分) 四、在非等温反应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多态现象,请问什么是多态现象?请判断下图所示中,哪些点是稳定操作点,哪些点是不稳定操作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 B A +)(P 主反应→) (S 副反应→R(T),G(T)

液相平衡[硫氰酸铁(III)体系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招婉文学号 20172421075 专业化学师范年级、班级 17化教二班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实验项目液相平衡[硫氰酸铁(III)体系] 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试验时间 2019/4/23 实验指导老师林晓明老师实验评分 液相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目的】 1.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低浓度下铁离子与硫氰酸根离子生成硫氰合铁络离子液 相反应的平衡常数。 2.通过实验了解热力学平衡常数的数值与反应物起始浓度无关。 【实验原理】 Fe3+与SCN-在溶液中可生成一系列的络离子,并共存于同一个平衡体系中。 当SCN-离子的浓度增加时,Fe3+离子与SCN-离子生成的络合物的组成发生如下的 改变,而这些不同的络合物的溶液颜色也不同: Fe3++SCN-→Fe(SCN)2+→Fe(SCN) 2+→Fe(SCN) 3 →Fe(SCN) 4 -→Fe(SCN) 5 2- 而这些不同的络离子色调也不同。由下图可知,当Fe3+离子与浓度很低的SCN-离子(一般应小于5×10-3mol·L)时,只进行如下反应: Fe3+ + SCN-≒ Fe[SCN]2+ 即反应被控制在仅仅生成最简单的FeSCN3+络 离子。其平衡常数表示为: (3-14)

由于Fe[SCN]2+是带有颜色的,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消光值与溶液浓度成正比。实验时,只要在一定温度下,借助于分光光度计测定平衡体系的消光值,从而计算出平衡时Fe3+和SCN-的浓度 [Fe]3+的浓度[SCN-] e ,根据式3-14一定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C 可求之。 实验配置4组不同Fe3+起始浓度的反应溶液,其中第一组的Fe3+浓度是大量的,使用分光光度计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 E 1=K[FeCNS2+] 1,e (K为消光系数) 由于1号溶液中Fe3+大量过量,平衡时CNS-与Fe3+完全络合,对于一号溶液可认为: [FeCNS2+] 1,e =[CNS-] 则:E 1=K[CNS-] (3-15) 对于其它溶液,则:E i =K[FeCNS2+] i,e (3-16) 两式相除并整理得[FeCNS2+] i,e =E i /E 1 [CNS-] 始 达到平衡时,在体系中: [Fe3+] i,e =[Fe3+] -[FeSCN2+] i,e (3-17) [CNS-] i,e =[CNS-] -[FeSCN2+] i,e (3-18) 将以上两式带入式3-14,可以计算出除第一组外各组(不同Fe3+起始浓度)反应溶液的在定问下的平衡常数K i,e值。 【仪器与试剂】 1.实验仪器 722分光光度计 1台容量瓶(50mL) 8个

6液相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化学(师范)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项目 液相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类型 :□验证□设计□综合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指导老师 孙艳辉 实验评分 【实验目的】 ①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低浓度下铁离子与硫氰酸根离子生成硫氰合铁络离子液相反应的平衡常数。 ②通过实验了解热力学平衡常数与反应物的起始浓度无关。 【实验原理】 Fe 3+与SCN -在溶液中可生成一系列的络离子,并共存于同一个平衡体系中。当SCN -的浓度增加时,Fe 3+与SCN -生成的络合物的组成发生如下的改变,而这些不同的络离子的溶液颜色也不同。 Fe 3+ +SCN - →Fe(SCN)2+→Fe(SCN) 2+ →Fe(SCN)3→Fe(SCN)4-→Fe(SCN)52- 由图3-12可知,Fe 3+与浓度很低的SCN -(一般应小于5×10-3 mol/L )只进行如下反应。 Fe 3+ +CNS 2+ =Fe[CNS]2+ 即反应被控制在仅仅生成最简单的FeSCN 2+。其平衡常数表示为 K c = (3-14) 由于Fe[CNS]2+是带有颜色的,根据朗伯 一比尔定律,消光值与溶液浓度成正比,实验时,只要在一定温度下,借助分光光度计测定平衡体系的消光值,从而计算出平衡时Fe[CNS]2+的浓度[FeCNS 2+]e ,进而再推算出平 衡时Feo+和CNS-的浓度[Fe 3+]e 和[CNS -]e 。根据式(3-14)一定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c 可求知。 实验时配置若干组(共4组)不同Fe 3+起始浓度的反应溶液,其中第一组溶液的Fe 3+是大量的,当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在定温下消光值E i 时(i 为组数),根据朗伯-比尔定理 E 1=K [FeCNS 2+]l,e (K 为消光系数) 由于1号溶液中Fe 3+大量过量,平衡时CNS 全部与Fe 3+络合(下标O 表示起始浓度),对一号溶液可认为 [FeCNS]i,e =[CNS -]0 [FeCNS 2+]e [Fe 3+]e [CNS -]e c θ c θ c θ θ

2019最新版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规程

ABC药品有限公司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控制文件 2019年最新版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发放范围:公司各部门 2020年01月01日生效

目录 目的: (3) 范围: (3) 责任: (3) 依据: (3) 内容: (3)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3) 系统适用性试验 (3) 测定法 (5) 文件更改履历 (8)

目的:建立一个相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规程。 范围:物料检验。 责任:检验员、质检科长、质保科长、质量总监。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内容: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由记录仪或积分仪记录。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的填充剂和流动相的组分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常用的色谱柱填料有硅胶和化学键合硅胶。后者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键合硅胶次之,氰基或氨基键合硅胶也有使用;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用于分子排阻色谱等。注样量一般为数微升。除另有规定外,柱温为室温,检测器为紫外吸收检测器。 在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分光光度法(附录ⅣA)项下对溶剂的要求。 正文中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任意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分的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品种并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一般色谱图约于20分钟内记录完毕。 2、系统适用性试验

化学反应工程王承学课后答案第三章

3-1 在反应体积为3 1m 的间歇操作釜式反应器中,环氧丙烷的甲醇溶液与水反应生成丙二醇 32232COHCHOHCH H →+O H COCHCH H 该反应对环氧丙烷为一级,反应温度下的速率常数为0.981 -h ,原料液中环 氧丙烷的浓度为 2.1kmol/3 m ,环氧丙烷的最终转化率为90%。若辅助时间为0.65h ,一天24h 连续生产,试求丙二醇的日产量为多少? 解 3223 2COHCHOHCH H →+O H COCHCH H ( A ) ( B ) 一级反应 h x k C C k t Af Af A 35.29 .011ln 98.0111ln 1ln 10=-=-== h m h m t t V v /3 1)65.035.2(13 300=+=+= 丙二醇日产量=Af A x C v 0024 = 天/12.159.01.23 124kmol =??? kmol k /g 76M B = 丙二醇日产量天/kg 2.111492.11576Q =?= 3-2一个含有A 和B 液体)/0.04mol c /10.0c (B00 L L mol A ==、 以体积流量2L/min 流入容积V R =10L 的全混流反应器,物料在最佳的条件下进行 反应A →2B+C 。已知由反应器流出的物料中含有A 、B 和C , L mol c Af /04.0=。试求:在反应器内条件下,A 、B 和C 的反应速率? 解 空时 min 5min /2100===L L v V R τ

min 5/)04.01.0(00L mol C C r r C C Af A Af Af Af A -= -= =-τ τ min /012.0?=L mol min)/(024.02?==L mol r r Af Bf min)/(012.0?==L mol r r Af Cf 3-3 一个液相反应: A+B →R+S 其中,min)/(71 ?=mol L k ,min)/(32?=mol L k 。 反应是在一个容积为120L 的稳态全混流反应器中进行的,两条加料线,一个保持2.8mol/L 反应物A 的加料浓度,另一个保持1.6mol/L 反应物B 的加料浓度,两条线分别以等体积速率进入反应器,要求指定组分转化率为75%。求每条线的加料流量?假设反应器内密度为常数。 解 S R 1k 2 k +??←+? →?B A 因B 的浓度低,所以为指定组分,两条线混合后两组份的浓度各降一半, 因此,有: %751x 0 0=- =-= B Bf B Bf B Bf c c c c c L mol c Bf /2.0= L mol X C C c Bf B A Af /8.075.08.04.100=?-=-= 因此, S R 1k 2 k +??←+? →?B A 出口 初始 1.4 0.8 0 0 L mol c Af /8.0= 反应掉 0.6 0.6 生成 0.6 0.6 L mol c Bf /2.0=

分析化学答案第18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第18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思考题 3. 已知某混合物试样A 、B 、C 三组分的分配系数分别为440、480、520,三组分在薄层色谱上R f 值的大小顺序如何? 解: ∵m s f V V K R +=11 ,Vs 、Vm 一定,K 越大,R f 越小。 ∴ R fA > R fB > R Fc 习题 1. 假如一个溶质的分配比为0.2,求它在色谱流动相中的百分率是多少。 解:∵ 2.0==m s W W k %3.83%1002 .011%100=?+=?+=s m m W W W A 2. 一根色谱柱长10cm,流动相流速为0.01cm/s ,组分A 的洗脱时间为40min ,A 在流动相 中消耗多少时间? 解:min 7.1660 01.0100=?==u L t 即A 在流动相中消耗的时间为16.7min. 3. 已知A 与B 物质在同一薄层板上的相对比移值为1.5。展开后,B 物质色斑距原点9cm , 此时溶剂前沿到原点的距离为18cm, 求A 物质的展距和R f 。 解:5.19 )() (====A B A B f A f t l l l R R R l a = 9×1.5 = 13.5 cm 75.018 5.130===l l R A fA 4. 今有两种性质相似的组分A 和B ,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用纸色谱分离时,它们的比移值 R f 分别为0.45和0.63。欲使分离后两斑点中心间的距离为2cm ,滤纸条应取用多长? 解:设A 组分的展距为l A , 则B 组分的展距为l A +2 , 45.00== l l R A fA 63.020=+=l l R A fB cm l 1.1145 .063.020=-=

液相基本术语及操作

液相色谱检测 1 仪器的基本常识及术语 1.1 仪器结构:液相色谱仪主要包括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 1.2 仪器分类:液相色谱仪属于精密仪器中的色谱仪器; 按照分为离机制,吸附、分配、离子交换、亲和色谱,体积排阻色谱;按照流动相与固定相的极性,分为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高沸点不易挥发、受热不稳定易分解、分子量大的,不同极性的有机化合物,生物活性物质和多种天然产物,合成的和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等。1.3 仪器检定:液相色谱仪检定周期为1年,在两次检定间期内进行一次期间核查,也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核查次数; 1.4 维护保养:对于液相维护方式主要是周维护和日维护,其中周维护包括联机系统及中工作站软件维护、数据库整理备份、检测器自检、维护单向阀、溶剂砂芯滤头、进样器、电机泵检查维护、溶剂瓶清洗等;日维护包括环境温度、环境湿度、色谱柱温度、压力流速、进样口是否洁净、进液处的砂芯过滤头是否洁净、流动相交换时是否有沉淀; 1.5色谱法的常用基本术语 基线:在色谱操作条件下,没有被测组分通过鉴定器时,记录器所记录的检测器噪声随时间变化图线称为基线. 死时间,保留时间及校正保留时间:从进样到惰性气体峰出现极大值的

时间称为死时间,以td表示.从进样到出现色谱峰最高值所需的时间称保留时间,以tr表示.保留时间与死时间之差称校正保留时间.以Vd表示. 死体积,保留体积与校正保留体积:死时间与载气平均流速的乘积称为死体积,以Vd表示,载气平均流速以Fc表示,Vd=tdxFc.保留时间与载气平均流速的乘积称保留体积,以Vr表示,Vr=trxFc 峰面积:流出曲线(色谱峰)与基线构成之面积称峰面积,用A表示. 拖尾因子:是反映峰对称性的指标,计算公式:拖尾因子 T= W0.05h/2d1(其中W0.05h为5%峰高处的峰宽,d1为峰顶点至峰前沿之间的距离)。 峰高与半峰宽:由色谱峰的浓度极大点向时间座标引垂线与基线相交点间的高度称为峰高,一般以h表示.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为半峰宽,一般以 x1/2表示; 1.7 色谱检测的特性 (1)灵敏度高; (2)线性范围宽; (3)分离度与柱效、选择因子、容量因子、分析时间的关系: (4)分离度与柱效的平方根成正比,选择因子一定时,增加柱效;(5)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的常数,随分离柱温度、柱压的改变而变化:一般通过改变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性质和组成或降低柱温,可增大选择因子; (6)增大选择因子的最有效方法是选择合适的固定液。对于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考试答案

高效液相色谱法考试答 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高效液相色谱仪试卷(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共52分,每空2分) 1、高效液相色谱仪由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记录系统等 五大部分组成。 2、拖尾因子(T)用于评价色谱峰的对称性,除另有规定外,T应在0.95-1.05之 间。 3、梯度洗脱装置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梯度装置(又称低压梯度)流动相在常温常压下混合,用高压泵压至柱系统,仅需一台泵即可。(安捷伦液相),另一类是内梯度装置(高压梯度)。将两种溶剂分别用泵增压后,按电器部件设置的程序,注入梯度(岛津液相)。 4、如色谱柱需长期保存,反相柱可以贮存于甲醇或乙腈中,正相柱可以贮存于经脱 水处理后的正己烷中。保存时要旋紧柱堵头防止有机溶剂挥发导致色谱柱填料干 裂、脱落。 5、气泡(空气)会致使压力不稳,重现性差,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产生气 泡。 6、高效液相色谱进样针:应选用液相专用的平头针。流动相pH值应控制在2-8之 间。 7、将吸滤头分别放入脱气后的流动相中,旋转排液阀,排液5min;排液结束后应先 更改低流速再旋紧排液阀,避免压力过大冲坏色谱柱。 8、以硅胶为载体的键合固定相的使用温度通常不超过40°C,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 提高色谱柱的使用温度,但不宜超过60°C。 9、亲水性固定液常采用疏水性流动相,即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称为正相液液色谱法,极性柱也称正相柱。若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则称为反相液液色谱,非极性柱也称为反相柱。组分在两种类型分离柱上的出峰顺序相反。10、高效液相色谱法常用的检测器类型有紫外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等。(任意写4种) 二、名词解析(共16分,每空4分) 1、基线:是在操作条件下,没有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 2、保留时间:是从进样到某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时间间隔,即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的色谱峰顶点的时间间隔。

如何选择液相色谱仪

一、如何选择液相色谱仪 一台品质优良的液相色谱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主要技术指标优异: 首先是如何看指标。液相色谱仪的指标很多,有泵的、检测器的、色谱柱等等。我们认为要看主要技术指标,根据国家标准,仪器的主要指标有噪音,漂移,最小检测浓度,定性定量重复性等。这些指标都要放在系统,回路里去看,去比较。就是需要把各单元装置都要联接好,如接好色谱柱,进样阀,并且要通上流动相。因为您在分析中也都是联接好以后才可以进行分析的,而不是单单用个检测器或是泵的。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比较这些主要指标。 1.噪音 是指由仪器的电器元件、温度波动、电压的线性脉冲以及其他非溶质作用产生的高频噪声和基线的无规则波动。噪音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仪器的检测灵敏度,噪音越大,检测的灵敏度就越低。对于检测低含量的样品就要求仪器的噪音越小越好,否则噪音过大将会导致基线不稳,甚至影响分析结果。 2.最小检测浓度(最小检测限) 是反映仪器灵敏度的重要参数。CL=2×Nd×C/H(CL :最小检测浓度Nd:噪音C:样品浓度最小检测浓度H:样品峰高)由上式可见,最小检测浓度是和噪音成正比的,噪音越大,最小检测浓度就越大,灵敏度就越低。某些厂家回避了这个指标,说明他们不愿在最小检测浓度的基础上去比较噪音。 3.漂移 是指仪器稳定后一段时间内基线漂离原点的距离,通常用来衡量仪器稳定快慢。高品质的仪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析效率。 4.定性定量重复性 主要是考核仪器稳定性的指标,这对于分析样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好的仪器其稳定性应该是十分优秀的,这就要求多次进样保留时间及含量的一致性,这样做出来的结果才能使人信

液相计算机系统数据性确认报告

.. . … 液相计算机系统数据完整性 确认报告 编号: TS-VD-039AR01-2016 文件类别:确认 设备编号:37001

新大陆制药 确认小组人员

目录 1.确认概述 (4) 1.1概述 (4) 1.2确认目的 (4) 1.3验证围 (5) 1.4引用文件 (5) 1.5确认执行文件 (5) 2.职责 (5) 2.1确认小组 (5) 2.2职责 (5)

3.确认时间进度 (6) 4.确认程序及容 (6) 4.1确认前准备 (6) 4.2确认容 (7) 4.2.1 安装确认 (7) 4.2.2运行确认 (8) 4.2.3性能确认(PQ) (9) 5.异常情况处理 (11) 6.再确认 (11) 7.验证结论及评价报告 (12) 8.验证报告书批准 (13) 9.附件 (14) 1.确认概述 1.1概述:计算机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器,可以进行计算、逻辑计算,具有存储记忆功能,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在化智能电子设备。无论是计算机化还是PLC控制系统:都是由硬件、系统软件、应用、及相关的周边设备组成的一个系统,可以实现某一功能和一套功能。高效液相色谱仪(设备编号:37001、37002、37003、37004)运行于质量部液相室,用于检测成品、原料,中间品的检测。按照GMP生产要求对质量部所使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验证,以保证色谱计算机系统符合高效液相的使用要求。 1.2确认目的: 检查并确认测试、评估采取的URS、采购、安装符合设计要求。 确认仪器计算机系统配置齐全能按照要求采集存储数据并有权限要求满足质量部的使用要求。

液相基本术语及操作

. 液相色谱检测 1 仪器的基本常识及术语 1.1 仪器结构:液相色谱仪主要包括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 1.2 仪器分类:液相色谱仪属于精密仪器中的色谱仪器;按照分为离机制,吸附、分配、离子交换、亲和色谱,体积排阻色谱; 按照流动相与固定相的极性,分为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高沸点不易挥发、受热不稳定易分解、分子量大的,不同极性的有机化合物,生物活性物质和多种天然产物,合成的和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等。 1.3 仪器检定:液相色谱仪检定周期为1年,在两次检定间期内进行一次期间核查,也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核查次数;1.4 维护保养:对于液相维护方式主要是周维护和日维护,其中周维护包括联机系统及中工作站软件维护、数据库整理备份、检测器自检、维护单向阀、溶剂砂芯滤头、进样器、电机泵检查维护、溶剂瓶清洗等;日维护包括环境温度、环境湿度、色谱柱温度、压力流速、进样口是否洁净、进液处的砂芯过滤头是否洁净、流动相交换时是否有沉淀; 1.5色谱法的常用基本术语

基线:在色谱操作条件下,没有被测组分通过鉴定器时,记录器所记录的检测器噪声随时间变化图线称为基线. 死时间,保留时间及校正保留时间:从进样到惰性气体峰出现极大值的时间称为死时间,以td表示.从进样到出现色谱峰最高值所需的时间称1 / 28 . 保留时间,以tr表示.保留时间与死时间之差称校正保留时间.以Vd表示. 死体积,保留体积与校正保留体积:死时间与载气平均流速的乘积称为死体积,以Vd表示,载气平均流速以Fc表 示,Vd=tdxFc.保留时间与载气平均流速的乘积称保留体积,以Vr表示,Vr=trxFc 峰面积:流出曲线(色谱峰)与基线构成之面积称峰面积,用A 表示. 拖尾因子:是反映峰对称性的指标,计算公式:拖尾因子T =W0.05h/2d1(其中W0.05h为5%峰高处的峰宽,d1为峰顶点至峰前沿之间的距离)。 峰高与半峰宽:由色谱峰的浓度极大点向时间座标引垂线与基线相交点间的高度称为峰高,一般以h表示.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为半峰宽,一般以x1/2表示; 1.7 色谱检测的特性 (1)灵敏度高;

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2. 范围:适用于原辅、成品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3. 责任人:QC负责实施,QC主管负责监督。 4. 程序: 4.1 检验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P28 4.2 检验规程 4.2.2对仪器的一般要求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仪器应定期检定并符合有关 规定 4.2.2.1 色谱柱最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为化学键合硅胶。反相色谱系统使用非极性填充剂,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其他类型的硅烷键合硅胶(如氰基硅烷键合相和氨基硅烷键合相等)也有使用。正相色谱系统使用极性填充常用的填充剂有硅胶等。离子交换填充剂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高分子多孔微球等填充剂用于分子排阻色谱等;手性键合填充剂用于对映异构体的拆分分析。 填充柱的性能(如载体的形状、粒径、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含碳量和键合类型等)以及色谱柱的填充,直接影响待测物的保留行为和分离效果。孔径在15nm以下的填料适合于分析分子量小于2000的化合物,分子量大于2000的化合物则应选择孔径在30nm以上的填料。以硅胶为载体的一般键合固定相填充剂适用PH2~8的流动相。当PH大于8时,可使载体硅胶溶解;当PH小于2时,与硅胶相连的化学键合相

易水解脱落。当色谱系统中需使用PH大于8的流动相时,应选用耐碱的填充剂,如采用高纯硅胶为载体并具有高表面覆盖度的键合硅胶、包覆聚合物填充剂、有机—无机杂化填充剂或非硅胶填充剂等,当需使用PH 小于2的流动相时,应选用耐酸的填充剂,如具有大体积侧链能产生空间位阻保护作用的二异丙基或二异丁基取代十八烷基硅烷 、键合硅胶、有机—无机杂化填充剂等。 4.2.2.2检测器最常用的检测器为紫外检测器,其他常见的检测器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荧光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 紫外、二极管阵列、荧光、电化学检测器为选择性检测器,其响应值不仅与待测溶液的浓度有关,还与化合物的结构有关;示差折光检测器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为通用型检测器,对所有的化合物均有响应;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对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其响应值几乎仅与待测物的质量有关;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可以同时记录待测物在规定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故可用于待测物的光谱鉴定和色谱峰的纯度检查。 紫外、荧光、电化学和示差折光检测器的响应值与待测溶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响应值与待测溶液的浓度通常并不呈线性关系,必要时需对响应值进行数学转换后进行计算。 不同的检测器,对流动相的要求不同。如采用紫外检测器,所用流动相应至少符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项下对溶剂的要求;采用低波长检测器时,还应考虑有机相中有机溶剂的截止使用波长,并选用色谱级有机溶剂。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通常不允许使用含不挥发盐组分的流动相。 链在水相环境中不易保持伸展状态,故对于十八烷基硅烷键合4.2.2.3流动相由于C 18 链硅胶为固定相的反相色谱系统,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比例通常应不低于5%,否则C 18 的随机卷曲将导致组分保留值变化,造成色谱系统不稳定。 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成、检测器类型不得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成的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的色谱系统并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但对某些品种,必须用特定牌号的填充剂方能满足分离要求者,可在该品种项下注明。 4.2.3系统适用性试验 色谱系统的适用性试验通常包括理论板数、分离度、重复性和拖尾因子等四个指标。其中,分离度和重复性是系统适用性试验中更具实用意义的参数。 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色谱系统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色谱系统进行试验,应符合要求。如达不到要求,可对色谱分离条件作适当的调整。

反相液相色谱系统峰及其形成原因

反相液相色谱系统峰及其形成原因 1概述在反相液相色谱中,死体积附近往往会形成一个或一些正的或者倒的色谱峰,这些色谱峰独立于样品而存在,可以统称这些色谱峰为系统峰。一般地,系统峰的产生与所使用的色谱柱,流动相添加剂以及起始有机相的比例有关。从经典色谱塔板理论出发,流动相经泵混合经由管路系统引入到色谱柱内,流动相内的所有组分,均会在固-液两相之间分配,直到平衡。而当样品或者其他与起始流动相组成比例不同的溶液被注入色谱柱的时候,色谱柱头部的各物质的分配平衡被干扰,每种物质的平衡状态被干扰之后再次回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系统峰,检测到的系统峰的种类与多少和采用的检测器的种类有关(如一些盐离子 在紫外检测器上无法被检测到,却可以被CAD检测器检测到)。如下图1所示,流动相为ACN:Water=4:96,添加剂TFA的浓度为0.1%,进样溶剂组成为ACN:Water=4.4:95.6,添加剂TFA的浓度为0.1%。图中的正负色谱峰即为典型的系统峰。 2反相液相色谱系统峰的影响因素如前所述,反相色谱系统中,系统峰的形成与色谱柱,流动相的组成特别是添加剂的种类以及浓度有关,此外配置样品的溶剂的组成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如下图2A所示,流动相的组成为乙腈与纯水,

添加剂为1:1的1,5-二氯蒽醌与1,8-二氯蒽醌,进样溶液为与流动相比例相同的乙腈与纯水;图2B所示,流动相的组成为乙腈与纯水,进样溶液为1:1的1,5-二氯蒽醌与1,8- 二氯蒽醌溶液。 由上图2A与图2B,1,5-二氯蒽醌与1,8-二氯蒽醌在两张色谱图中互为镜像,此外区别还在与图2A与图2B中的两个色谱峰的峰面积的绝对值的差异。上述现象,亦可说明反相液相色谱系统峰的形成与流动相的组成以及样品溶剂组成之 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又如下图3所示,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系,流动相中还添加有另外两种添加剂,浓度分别为0.001 M,采用等度洗脱模式。该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多种添加剂存在的反相液相色谱 中系统峰变化的概况。 一般地,当我们对样品进行分析的时候,优先使用流动相溶解或者稀释样品,尽可能地减少由溶剂引起的一些不良的色谱现象(如溶剂效应等),此外也能够减小进样操作对于色谱平衡状态的干扰程度。但在医药工艺以及药物分析过程中,医药中间体以及终产品多含有酸/碱官能团,为了获得优异的色谱峰峰形,流动相中往往会添加有机酸碱添加剂甚至需要使用不同种类、不同pH的缓冲盐作为添加剂。由于各种添加剂的使用,导致流动相的组成比较复杂,且各组成成分在色谱柱固定相以及流动相之间分配并达到平衡。

可逆一级液相反应

1. 可逆一级液相反应P A ??←?→?,已知0,m kmol 5.0P030=?=-c c A ;当此反应在间歇反应 器中进行,经过8min 后,A 的转化率为33.3%,而平衡转化率是66.7%,求此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解 ()()x c k x c k t x c t c x c c x c c c c k c k c k c k t c r A02A01A0A A0P A0A A A02A 1P 2A 1A A 1 d d d d ) 1(d d --==-=-=--=-=-=- ???=====+-+-=x x t t x t t x k k k x x k k k t x ,0,0d )(d )(d d 211211 8333.022667 .01667.01)1()(ln 121e e e 0A e 0A Ae Pe 21121121=====-=-=-====+-+-t x k k K x x x c x c c c k k K t k x k k k k k

()P A A A 12 1 121212 1212102888.005776.0d d min 02888.0min 05776.02/08664.086931.05.0ln 18333.02111ln 1c c t c r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 ? ?????? ??+-+--- 1 有一反应在间歇反应器中进行,经过8min 后,反应物转化掉80%,经过18min 后,转化掉90%,求表达此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解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中药化学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药化学中的应用 邓哲中药化学201581800027 摘要:中药的研究对其的化学成分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化学成分研究中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具有分析速度快、高灵敏度、高分离效能的特点。本文综述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药化学成分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鞣质类等化合物中的应用,进一步阐明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最有力的手段。 关键字:高效液相色谱法;中药化学;应用 前言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HPLC)是一种以液体为流动相的现代柱色谱分离分析方法,成为现代极为重要的化学分析手段。同样,经过20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高效液相色谱(HPLC)成为一种非常有效和普遍适用的植物药分析方法[1]。中药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部分属于植物药的范围,与植物药有着相似之处,所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运用于中药的研究是可行的、合理的、有效的,特别对于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凸显出高效液相色谱巨大的优势。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求,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日益增多,可以这样说,只要是涉及到化学成分,必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定性分析和含量测定。本文重点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中药化学成分苷类、醌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和鞣质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发展历史及其特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发展历史 科学上第一次提出“色谱”名词并用来描述这种实验的人是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et),见于1906年他的论文报道:将一含有植物色素石油醚的溶液从一根装有碳酸钙吸附剂的玻璃管中上端加入,然后用纯的石油醚淋洗,结果玻璃管内按照不同的吸附顺序出现不同的色带,他把这些色带称之为“色谱图”(Chromatography)。随后的20年这一分析技术并没有科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直到1931年,库恩(Kohn)报道他们关于胡萝卜素的分离方法,色谱法才引起科学界的关注。[2] 1941-1956年是各种色谱技术和理论的发展阶段,为HPLC色谱的出现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1941年,马丁(Matin)和辛格(Synge)用装满硅胶微粒的色谱柱,成功的分离了乙酰化氨基酸混合物,建立了液-液分配色谱法,并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奖。1944年,康斯坦因(Consden)和马丁建立了纸色谱。1949年,马丁建立了色谱保留值与热力学常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式。1952年,马丁和辛格创立了气相色谱法,建立了塔板理论。1956年,斯达(Stall)建立了薄层色谱法。同年,范.底姆特(Van Deemter)提出了色谱理论方程,后来吉丁斯(Gid-dings)对此方程做进一步改进,并提出折合参数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早期,用气相色谱(GC)分离混合物成为热点,但对于蛋白质、高分子化合物和极性化合物难以气化,无法用气相色谱分离,从而分析学家将目光转向液相色谱,当时的液相色谱分离时间很长,柱效非常低。针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通过减少液相色谱仪中填充颗粒的直径和使用高压增大流动相的速度,液相色谱能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模式。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的使用使HPLC技术进一步完善并达到一个新的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