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囊技术

微囊技术

微囊技术
微囊技术

微囊技术和缓控释制剂优点及其临床中的应用

摘要:微囊是采用成膜材料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等活性物质包合成的微小粒子。药物微囊化后,可制成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和注射剂等多种剂型,并赋予药物新的性质和用途。近年来,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日益增多。该制剂具有的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用于医药领域的微囊主要是缓释微囊,将药物与高分子成膜材料包嵌成微囊后,药物在体内通过扩散和渗透等形式在设定的位置以适当的速度和持续的时间释放出来,以达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药效的作用。

关键词:微囊;缓释;控释;靶向性;临床;应用

1.微囊技术和缓控释制剂及其优点

1.1微囊技术及其优点

微囊技术是一种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成膜材料把液体或固体药物包嵌形成直径1~5000μm微小胶囊的技术。微囊技术应用于药物制剂也已有五、六十年历史,最初主要是外用,然后发展到口服及内部肌肉组织[1]。用于医药领域的微囊主要是缓释微囊,将药物与高分子成膜材料包嵌成微囊后,药物在体内通过扩散和渗透等形式在设定的位置以适当的速度和持续的时间释放出来,以达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药效的作用[2]。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种药物采用了微囊化技术,如抗生素、避孕药、解热镇痛药、抗癌药等,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药物微囊化后具有许多优越性:1.能减少复方制剂中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隔绝药物组分间的反应。2.遮蔽药物的苦味或异味。3.控制药物的释放。4.降低药物的毒性。

1.2缓控释制剂及其优点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3]。缓控释制剂的优点:1.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从性[4]:使用缓释、控释型口服药或注射药,则每天或几天甚至上月仅需服药1~2次,可

防止漏服或忘记服药。2.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能在吸收位点提供恒定的药物浓度,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在允许的治疗范围内。3. 释放缓慢,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对抗作用,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之后缓释出有效成分,吸收也较恒定,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5],临床有效药力能维持较长时间。4. 降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普通制剂由于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可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即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2.微囊和缓控释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

2.1目前临床上适宜于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范围广泛[6]。如首过作用强的药物中已有不少被研制成缓释及控释制剂;一些半衰期很短的或很长的药物也被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头孢类抗生素缓释制剂;一些成瘾性药物制成缓释制剂以适应特殊医疗应用等等。这类制剂的品种已经涉及到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降高血压药、抗组织胺药、解热镇痛药和激素等各方面。微囊化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afiore等在局部麻醉下应用腹腔超声引导把微囊化的胰岛细胞植入糖尿患者腹腔内,在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获得了人类异体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成功。通过腹腔镜把微囊化的新生猪胰岛植入网膜腔,未使用任何免疫抑制剂,术后两个月5例患者中有4例体力明显好转,应激状态下未出现酮症酸中毒,血清空腹C 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胰岛素用量分别减少63%、100%、40%和53%[8]。微囊化生长因子在临床中的应用Masatsugu Isobe等将聚乳酸甘醇酸PLGA微胶囊包裹的重组人BMP-2移植入大鼠皮下,经组织化学检测发现,第3天异硫氰酸荧光素检测显示BMP的释放,第14天微囊周围出现具有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骨诱导细胞,第21天在异位骨诱导形成过程中产生成骨细胞。曾春等采用三聚磷酸钠(TPP)作为交联剂,以乳化交联法制备具有控制释放功能的负载TGF-β的壳聚糖微球,制备的微球形态良好,球体表面光滑,包封效率可高达90.1%,呈现缓慢释放,7d后TGF-β仍可以保持6

3.5%左右的缓释率[9]。段宏等将应用复乳干燥法制备缓释bFGF-PLGA 微球,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突释期内释放度仅为19.26%,11d后其释放度达到72.47%。

2.2缓释、控释微丸、微球:缓释、控释微丸是将药物与阻滞混合制丸或先

制成丸芯后包控释衣膜而制成小型丸剂,其粒径通常<2.5mm,缓释、控释微丸装于微囊中,成为缓/控释微丸胶囊,近年来大量新辅料的出现,使缓释、控释微丸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被认为是较理想的缓/控释剂型之一,如汤真等[10]采用丙烯酸树脂Ⅱ号和Ⅲ号为包衣材料,将双氯灭痛制成肠溶性缓释微丸,体外溶出测定结果表明,该肠溶性缓释微丸在人工胃液中12h无药物释放,在人工肠液中12h累积释药为84.5%,释药75%的时间为6h,达到了缓释效果。张瑜等[11]采用渗透型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丙烯酸树脂RL30D和丙烯酸树脂RS30D)包衣制备卡托普利控释微丸的研究。释药稳定性考察,取体外释药方程研究项下的微丸,置于40℃、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进行加速试验,分别第0、1、2、3个月测定微丸的释放度,结果微丸释药情况稳定,克服了该药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半衰期短(t1/2短、仅为1.9h)等缺点,而制成缓释制剂。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及充血性心衰,有良好效果。翟光喜等[12]研制低分子肝素缓释微囊,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正交实验设计优选制备工艺,用液中干燥法制备低分子肝素钠微囊,所得微囊颗粒圆整,粒径在100~800μm,载药量为56.3%。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囊中药物在8h释放率87%左右。临床用于防治深部静脉血栓、肺栓塞、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覃宇悦等[13]采用聚乳酸[Poly(DL-lactite)]作为药物载体,制备替硝唑微球,可使药物缓慢平稳的释放。药物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球注入释放介质14d后,替硝唑累积释放率81.2%,缓释时间长达14d 以上,把药物直接注入牙周袋内,使替硝唑在牙周袋内缓慢持久的释放,以达到持续有效治疗牙周炎的效果。

结语

微囊是近年发展较快的新型技术,目前市场上已有抗生素、维生素、抗癌药、避孕药和解热镇痛药等30多类药物的微囊制剂。微囊作为一种高新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为实用技术,深入到医药,食品等领域,改变着传统的产品形式,让人们享受新型技术带来的高效,舒适和便捷。药物微囊化对于提高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14]。近年来,微囊制剂发展迅速,尤其是那些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微囊,其优势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抗肿瘤药物的释放系统中潜力更大,在临床应用方面亦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15]。缓释、控释技术发展迅速,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充分满足了临床的需要,为广

大患者防病治病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然而,理想的缓释、控释制剂应是“药物迅速在作用部位达到理想有效浓度,并维持此浓度适当时间,在机体其他部位则无药物分布或药物浓度仅在最低范围,一旦治疗目的达到,药物应即从作用部位消除”。上述缓释、控释制剂与这一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还有待我们药学技术人员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宋健,陈磊、李效军主编.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85~307

[2]盛朝晖.口服缓控释制剂临床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6):558

[3] Brayden DJ.Controlled release technologies for drug delivery [J].Drug Discov Today, 2003,8:976.

[4]张宁.口服缓控释制剂技术发展的新动向[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0,27(4):239

[5] Sing BN,Kim KH.Floa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an approach to oral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via gastric retention[J].J Controlled Releasc, 2000, 63: 235.

[6] Prakash Satya,Jones ML. Artificial Cell Therapy,New Strategies for the Therapeutic Delivery of Live Bacteria[J]. Biomedicine Biotechnology,2005(1):44-56.

[7] Kulseng Bard,Skjak Braek-G,Ryan L,et al. Transplantation of alginate microcapsules:genera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alginates and

encapsulated porcine islet-like cell clusters[J]. Transplantation,1999,67(7):978-984.

[8] de Groot M,Schuurs TA,Leuvenink HG,et al. Macrophage overgrowth affects neighboring nonovergrown encapsulated islets[J]. J Surg Res,2003,115(2):235-241.

[9] Schneider S,Feilen PJ, Brunnenmeier F,et al. Long-term graft function of adult rat and human islets encapsulated in novel

alginate-based microcapsule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immunocompetent diabetic mice[J]. DIABETES, 2005, 54(3):687-693.

[10]汤真,张振家,李丽.双氯灭痛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测试[J].药学与实践杂志,1997,15(1):15

[11]张瑜,刘秀霞.卡托普利控释微丸的研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4):211

[12]翟光喜,藏恒昌,杜兆香,等.低分子肝素微囊的制备及其缓释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2):78

[13]覃宇悦,程春生,樊建.替硝唑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6):735

[14] Calafiore R, Basta G,Luca G,et al. Microencapsulated pancreatic islet allografts into nonimmunosuppressed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first two cases[J]. Diabetic Care,2006,29(1):137-138.

[15]段宏,沈彬,何勤,等.缓释bFGF-PLGA 微球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质和生物活性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04,39(3):196-198.

微囊化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微囊化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摘要】微囊是采用成膜材料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等活性物质包合成的微小粒子。药物微囊化后,可制成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和注射剂等多种剂型,并赋予药物新的性质和用途。 【关键词】微囊化;缓释;靶向性 微囊技术是20世纪40年代最先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渥斯特教授发明的,他采用空气悬浮法制备了微囊,并成功地运用于药物的包衣。50年代,美国NCR(国家现金出纳公司)的格林采用相分离复合凝聚法制备了明胶微囊并将其制成无碳复写纸,获得了专利。60年代,高分子聚合方法应用于微囊制造,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伴随着制药新技术的发展, 微囊的粒径从微米级到纳米级。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已有一些微囊产品,但为数不多。多数微囊技术还停留在研究阶段,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但药物被微囊包埋以后,具有其他剂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本文就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作以下综述。 1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β-胡萝卜素接触空气中的氧气会被氧化,胡富强等[1]采用复凝聚法制备β-胡萝卜素微囊,研究表明β-胡萝卜素原料药于光照条件下半衰期为6.9 d,而β-胡萝卜素微囊在相同条件下半衰期为24.8 d,β-胡萝卜素微囊为原料药的3.6倍,将β-胡萝卜素制成微囊可增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维生素C性质极不稳定,分子中含有连烯二醇基[-C(OH)=C(OH)-]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及内酯环的结构极易水解。一方面与空气接触自动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脱氢抗坏血酸水解生成2,3-二酮C古罗糖酸,并可进一步氧化生成苏阿塘酸和草酸,从而失去治疗作用。另一方面维生素C的水溶液不稳定。pH过高或过低都能使内酪环水解,并可进一步发生脱羧反应而生成糠醛。后者受空气影响经氧化和紧合而呈黄色。空气、光、热和重金属都可加速本反应的发生。廖志平[2]通过将其制成维生素C微囊缓释片达到解决其不稳定的问题,同时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维持稳定药物浓度,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2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柏、黄琴、桅子4味中药组成。由于口味极苦,难于矫正,且对胃黏膜有刺激,因而, 韩云龙等[3]采用滴注法制备黄连解毒汤肠溶微囊, 所得徽囊为黄色约中lmm的小粒,几乎无味,扣除注射器粘附部分,成囊率几乎100%。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9-30T14:27:21.67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1期作者:肖付才[导读] 本文阐述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发酵业的应用。肖付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河南许昌 461000)摘要:本文阐述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发酵业的应用。代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工程产生重要影响,其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中图分类号:Q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164-01 生物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及潜在的生产力。专家预测,到2010~2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机体、生物系统创造新物种,并与工程原理相结合加工生产生物制品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则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领域。在我国的食品工业中,生物技术工业化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年,酒类和新型发酵产品以及酿造产品的产值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7%。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发酵领域中有广阔市场和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采用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按照人类的特殊需要将具有遗传性的目的基因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剪切、组合、拼接,再将人工重组的基因通过载体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并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高速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或组建成新的生物类型。发酵工业的关键是优良菌株的获取,除选用常用的诱变、杂交和原生质体融合等传统方法外,还可与基因工程结合,进行改造生产菌种。 (一)改良面包酵母菌的性能面包酵母是最早采用基因工程改造的食品微生物。将优良酶基因转入面包酵母菌中后,其含有的麦芽糖透性酶及麦芽糖的含量比普通面包酵母显著提高,面包加工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量提高,应用改良后的酵母菌种可生产出膨润松软的面包。 (二)改良酿酒酵母菌的性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新的酿酒酵母菌株,用以改进传统的酿酒工艺,并使之多样化。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大麦中的淀粉酶基因转入啤酒酵母中后,即可直接利用淀粉发酵,使生产流程缩短,工序简化,革新啤酒生产工艺。目前,已成功地选育出分解β-葡聚糖和分解糊精的啤酒酵母菌株、嗜杀啤酒酵母菌株,提高生香物质含量的啤酒酵母菌株。 (三) 改良乳酸菌发酵剂的性能乳酸菌是一类能代谢产生乳酸,降低发酵产品pH值的一类微生物。乳酸菌基因表达系统分为组成型表达和受控表达两种类型,其中受控表达系统包括糖诱导系统、Nisin诱导系统、pH 诱导系统和噬菌体衍生系统。相对于乳酸乳球菌和嗜热链球菌而言,德氏乳杆菌的基因研究比较缺乏,但是已经发现质粒pN42和PJBL2用于构建德氏乳杆菌的克隆载体。有研究发现乳酸菌基因突变有2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涉及(同源或异源的)可独立复制的转座子,第二种方法是依赖于克隆的基因组DNA 片断和染色体上的同源部位的重组整合而获得。通过基因工程得到的乳酸菌发酵剂具有优良的发酵性能,产双乙酰能力、蛋白水解能力、胞外多糖的稳定形成能力、抗杂菌和病原菌的能力较强。 二、细胞工程技术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主要组成之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 年代初,是在细胞水平上改变细胞的遗传特性或通过大规模细胞培养以获得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细胞工程主要有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及细胞代谢物的生产等。细胞融合是在外力(诱导剂或促融剂)作用下,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源(种、属间) 细胞或原生质体相互接触,从而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并形成杂种细胞的现象。细胞融合技术是一种改良微生物发酵菌种的有效方法,主要用于改良微生物菌种特性、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使菌种获得新的性状、合成新产物等。与基因工程技术结合,使对遗传物质进一步修饰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例如日本味之素公司应用细胞融合技术使产生氨基酸的短杆菌杂交,获得比原产量高3倍的赖氨酸产生菌和苏氨酸高产新菌株。酿酒酵母和糖化酵母的种间杂交,分离子后代中个别菌株具有糖化和发酵的双重能力。日本国税厅酿造试验所用该技术获得了优良的高性能谢利酵母来酿制西班牙谢利白葡萄酒获得了成功。目前,微生物细胞融合的对象已扩展到酵母、霉菌、细菌、放线菌等多种微生物的种间以至属间,不断培育出用于各种领域的新菌种。 三、酶工程技术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功能、高度专一性和高度受控性的一类特殊生物催化剂。酶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酶工程又称酶反应技术,是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内,利用生物酶作为催化剂,使某些物质定向转化的工艺技术,包括酶的研制与生产,酶和细胞或细胞器的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的修饰改造,以及生物传感器等。酶工程技术在发酵生产中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酶技术处理发酵原料,有利于发酵过程的进行。如啤酒酿制过程,主要原料麦芽的质量欠佳或大麦、大米等辅助原料使用量较大时,会造成淀粉酶、俘一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的活力不足,使糖化不充分、蛋白质降解不足,从而减慢发酵速度,影响啤酒的风味和收率。使用微生物淀粉酶、蛋白酶、一葡聚糖酶等制剂,可补充麦芽中酶活力不足的缺陷,提高麦汁的可发酵度和麦汁糖化的组分,缩短糖化时间,减少麦皮中色素、单宁等不良杂质在糖化过程中浸出,从而降低麦汁色泽。二是用酶来处理发酵菌种的代谢产物,缩短发酵过程,促进发酵风味的形成。啤酒中的双乙酰是影响啤酒风味的主要因素,是判断啤酒成熟的主要指标。当啤酒中双乙酰的浓度超过阈值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馊酸味。双乙酰是由酵母繁殖时生成的α-乙酰乳酸和α-乙酰羟基丁酸氧化脱羧而成的,一般在啤酒发酵后期还原双乙酰需要约5~10d 的时间。崔进梅等报道,发酵罐中加入α-乙酰乳酸脱羧酶能催化α-乙酰乳酸直接形成羧基丁酮,可缩短发酵周期,减少双乙酰含量。 四、小结在食品发酵生产中应用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发酵剂的性能,缩短发酵周期,丰富发酵制品的种类。不仅提高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生产出符合不同消费者需要的保健制品,而且在有利于加速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随着生化技术的日益发展,相信会开发出更多物美价廉的发酵制品,使生物加工技术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参考文献

微胶囊技术

microencapsulation (微胶囊技术) 指将物质细微分散包覆后,并在所需的时候将其释放出来的方法 capsules--粒径大于1000μm microcapsules (or microcells)--粒径分布在1~1000μm nanocapsules--粒径小于1μm 2.Principle:微胶囊技术主要是根据Bungenbergde Jong所提的聚集(coacervation)原理 (1) 运用高分子的聚集是微胶囊形成主要方式 (2) 它是利用分子间的化学或物理产生的边界作用力,让分子自行形成微胞的一种方法 3.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意义 (1) 将液体形式的食品转变成固体,以利于干燥食品中使用 (2) 留滯挥发性物,以供最佳条件时释放 (3) 避免蒸发及受水分影响 (4) 使不容(incompatible)成分均匀混合 (5) 掩蔽不良味道 (6) 藉由特定的溶释机构,达到特殊效果 (7) 改变固体物质的质地与密度 (8) 保护敏感物质 (1)corematerial(芯材)或nucleus (核心物质):包覆于壁膜内的物质。 重量约占整个微胶囊的80-99%,并于适当的时候被释放出來。 (2)wallmaterial(壁膜材料或囊壁)或shell (外壳) a.如芯材为亲油性物质,则囊壁材料选择亲水性材料 b.如芯材为亲水性物质,则囊壁材料用水不溶性的合成聚合物 壁材选择基本原则 芯材和壁材的溶解性能相反,芯材亲油、壁材一般要亲水,反之亦然。 壁料对芯材无不良影响 壁材有适当的渗透性、溶解性、可降解性、弹性、流动性、乳化性等 壁材成膜性能好、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与稳定性 2.核/壳比值 (1)典型的胶囊含有70-90%wt的核心物质,外壳厚度约为0.1-200μm a.胶囊外壳的厚度与颗粒大小和相对密度有关 b.微胶囊中核心物质和外壳的关系有许多表示方法,最常见的是「核心量」和「核/壳比值」两种表示方式 (2)核心量 a.心材在整个微胶囊中所占百分比 b.核心量可作为商品的重要准则 (3)核/壳比值 a.定义:核心与外壳的重量比值 b.核/壳比值是假设核心是一完美的球体,胶囊外壳厚度也是均匀不变的。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

姓名: ** 班级: *** 学号: *** 指导老师: *** 完成日期:2012****

生物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 [摘要] 目前,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食品原料和微生物的改良,提高食品营养价值及加工性能;二是生产各种功能食品有效成分、新型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三是可直接应用于食品生产过程中物质的转化;四是工业化生产预定的食品或食品的功能成分。此外,在食品生产相关领域,如食品包装、食品检测等方面,生物技术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它的发展对于解决现存的食物资源短缺问题、丰富食品种类、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等均有突出贡献。现以基因工程和酶工程为主要内容,分析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酶工程食品工业应用 [正文]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中及食品加工制造上的应用,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现代分子检测技术。其中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技术,它能带动其他技术的发展。 基因工程技术是指将外源的核酸分子(目的基因)导入到原来没有这类基因的宿主生物体内,并能持续稳定的繁殖,从而使宿主生物产生新的性状。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①获取所需的目的基因;②把目的基因与选好的载体(如小型环状DNA分子)连接在一起,即重组;③把重组载体转入宿主细胞;④对重组分子进行选择;⑤表达成蛋白,采用合适条件,获得高表达的产品。 自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旧金山大学Coken和Boyer两位科学家成功地实现了DNA分子重组实验,揭开了基因工程发展的序幕,人类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作不同的基因,再接着1982年抗卡那霉素向日葵、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基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使得转基因生物技术为食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直接加快了对粮食产量的提高和食品营养的改善,解决了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温饱问题。 目前,基因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改良食品加工的原料、改良食品微生物菌种性能、应用于食品酶制剂的生产、改良食品加工工艺以及保健食品等。其中,改良食品加工的原料可分为改良动物性食品源和改良植物性食品源。例如为了提高奶牛的产奶量但又不影响奶的质量,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牛生长激素BST注射到母牛上,便可达到提高母牛产奶的目的。为了提高猪的瘦肉含量或降低猪脂肪含量,则采用基因重组的猪生长激素,注射至猪上,便可使猪

生物技术&功能食品

功能食品与生物技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社会主要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只解决温饱问题,对食品功能的要求已经发展到更高的层次。早在远古的洪荒时代,中国的神农们就已开始尝百草,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努力发现了许多有利于人身体健康的生物和矿物质,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得到了许多中药炮制方法、形成了中医理论,提出了许多药膳配方。为现代保健食品的研制提供了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直到1993年,《Nature》杂志发表有关功能食品的文章以来,功能食品的概念才迅速在世界范围普及开来。 欧美和日本首先掀起了功能食品研究开发的热潮。近年来,日本政府资助了不少与功能食品开发有关的科研项目,许多学术团体也纷纷涉足功能食品的研究。日本功能食品市场规模连年增长已达年2万多亿日元。美国则从1994年开始实施营养辅助食品教育法,在法律上认可了功能食品的生产和市场运作,功能食品市场规模业已超过年500亿美元。而欧洲功能食品市场规模则超过了150亿美元。功能食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消费者保健意识的增强,得益于对癌、心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与生活方式尤其是与饮食习惯关系的正确认识,得益于人们逐渐对中医理念的认同,开始寻找营养保健食品、中草药、针灸等替代疗法。结合分子生物学、生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证据和各种媒体的宣传,功能食品可调节体能,防病治病的理念已在西方国家深入人心。 一、功能食品 1.功能食品的定义 具有调节身体防御、人体节律、疾病防治和康复等身体状态功能的食品;并明确规定功能食品必须符合以下3个条件:①由通常使用的食品原料或食品成分所构成,通过通常的形态和常见的方法摄取;②属于日常摄取的食品;③应标记有关的调节功能。 对肌体某一或某些特定状态具有改善作用,从而能够增进健康或能减少患病的食品。这类状态可以是生理的,也可以是心理的。根据这一定义,功能食品的分类也应做一定的调整。 2.关于功能食品类别划分 中国的药膳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民间具有深厚的食疗文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疗功能分类系统。结合中国传统食疗文化、西方现代功能食品、现代生物学和现代医学观念,功能食品拟分为5类: (1)强身健体功能食品; (2)益智健脑功能食品; (3)美容类功能食品; (4)滋补类功能食品; (5)医药类功能食品。 美国食品药品局(FDA)提出了将功能食品分为7类的方案,即: (1)一般食品; (2)特殊食品; (3)药品; (4)医药食品; (5)特殊营养食品; (6)疫病预防食品;

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就微胶囊技术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就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几个应用实例作了简要介绍。实践证明,微胶囊技术为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微胶囊技术;食品工业;应用 Application of Micronecapsulation Technology in Food Industry Li Ping Feng,20100806159 (School of Food(Biology),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microcapsule technology. The features and applicatio is discussed, also introduces several examples of application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in food industry. Practice has proved, micro provides an important way capsule technology for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s very high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Microcapsule technology; Food industry; Application 微胶囊技术起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Wurster用物理方法制备了微胶囊。到20世纪70年代,微胶囊技术的工艺日益成熟,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今天它已从最初的药物包覆和无炭复写扩展到了医药、食品、日用化学品、肥料、化工等诸多领域。目前,微胶囊技术在国外发展迅速,美国对它的研究一直处领先地位。在美国约有60%的食品采用这种技术。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也逐步赶上来,每年申报的有关微胶囊技术方面的专利可达上百件[1]。全球对微胶囊技术的研究机构从02年的2%增长到06、07年的22%充分说明微胶囊技术在全世界引起的广泛重视。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在 20 世纪 80 代中期引进了这一概念,虽然在微胶囊技术应用方面也有许多发展,但同国外相比,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进口微胶囊在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微胶囊技术应用于食品工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此技术可对一些食品配料或添加剂进行包裹,解决了食品工业中许多传统工艺无法解决的难题,推动了食品工业由低级的农产品初加工向高级产品的转变,为食品工业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展现了美好前景。目前,油溶性物质微胶囊化研究较为成熟,而水溶性物质微胶囊化则相对研究较少。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最广的微胶囊技术是喷雾干燥法,应用领域主要是粉末香精,香料与粉末油脂,今后它们仍然要占主导地位[2]。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现状:出于物质胶囊化后有许多独特的性能,可应用于许多特殊的过程,因而引起了各国科技工作者极大的兴趣。随着人们对微胶囊化技术认识的不断加深,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开发,微胶囊化技术将会沿着它这一独特的方式活跃于食品工业中[3]。目前,食品工业中应用微胶囊技术的领域主要有风味料、挥发性物质、微生物类、脂类物质、饮料和粉末状食品等[4]。

现代食品生物技术重点

◆ 生物技术的确切定义: 人们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工程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知识,按照预先的设计,对生物进行控制和改造或模拟生物及其功能,用来发展商业性加工,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新技术领域。 ◆ 生物技术的构成 ◆ 生物技术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和归宿则是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否则就不能获得产品和经济效益,也就体现不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优越性。 基因工程的定义: ▼ 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和设计方案, ▼ 以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为理论基础, ▼ 通过将一种生物细胞的基因分离出来或人工合成新的基因, 在体外进行酶切和连接并插入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 ▼ 导入到自身细胞或另一种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等实验手段, ▼ 有目的的实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物种之间的DNA 重组和转移, 使现有物种在短时间内趋于完善或创造出新的生物特性。 发酵工程的定义 :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发酵工程 酶工程 蛋白质工程

利用微生物的某种特性,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工业规模生产的技术. 包括: ①传统发酵(有时称酿造), ②近代的发酵工业如酒精,如乳酸,丙酮-丁醇等 ③目前新兴的如抗生素,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 核苷酸,生理活性物质,单细胞蛋白等的发酵生产 酶工程的定义 : 酶工程是利用酶所特有的生物催化性能,将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结合而成的一门生物技术。也就是利用离体酶或者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细胞器的特定功能,借助于工程学手段来生产酶制剂并应用于相关行业的一门科学。 细胞工程的定义 : 是利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类似于工程学的步骤,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已获得新型生物或特定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蛋白质工程的定义 :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为基础,运用遗传工程的方法,借助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支持,从改变或合成基因入手,定向地改造天然蛋白质或设计全新的人工蛋白质使之具有特定的结构、性质和功能,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一种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海洋生物

微囊1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特点、组成 及质量控制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 王艳梅

微囊、微球、脂质体制剂特点、组成及质量控制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王艳梅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微型包囊技术制得微囊、微球与脂质体,然后再按临床不同给药途径与用途制成的各种制剂。 药物制成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后,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可将液态药物固态化以便运输、应用与贮存,可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可使制剂具有缓释性、控释性,有的还具有靶向性。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可作为药物载体,其中具有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制剂通常称为靶向制剂。靶向制剂可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的释药情况分为3类:①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②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③三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如药物与受体形成复合物,经受体介导进入细胞释放药物。 一、药物载体的类型 (1)微囊系指固态或液态药物被辅料包封成的微小胶囊。通常粒径在1~250μm之间的称微囊,而粒径在10~1000nm之间的称纳米囊。 (2)微球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通常粒径在1~250μm 之间的称微球,而粒径在10~100nm之间的称纳米球。 二、常用辅料 通常可分为以下3类。 (1)天然材料在体内可生物降解、生物吸收,如明胶、蛋白质、淀粉、磷脂、胆固醇等。 (2)半合成材料在体内不可生物降解,如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盐、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乙酸纤维索等。 (3)合成材料分为在体内可生物降解与不可生物降解两类。可生物降解材料应用较广的如聚乳酸、聚氨基酸、聚羟基丁酸酯、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等。不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如聚酰胺、聚乙烯醇、聚丙烯酸树脂等。

微胶囊

微胶囊和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和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Microcapsule,简称MC)是指一些由天 然或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研制成的具有聚合物 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物,其外形一般呈球型。微胶囊的大小在几微米至几百微米范围内(直径一般为5-200μm),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微胶囊技术,是指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在微小而密封的胶囊中,使其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以控制速率释放的技术。其中,被包埋的物质称为囊芯物,包括香精香料、酸化剂、甜味剂、色素、脂类、维生素、矿物质、酶、微生物、气体以及其它各种饲料添加剂。包埋囊芯物实现微囊胶化的物质称为囊材。 微胶囊制备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NCR公司开创了微胶囊新技术的时代。60年代,由于利用相分离技术将物质包裹于高分子材料中,制成了能定时释放药物的微胶囊,推动了微胶囊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日本对微胶囊技术的大力开发和微胶囊的独特性能,更使微胶囊技术迅速发展。微胶囊化方法已经在几个不同技术领域得到了发展,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各国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 微胶囊的大小一般为几微米至几毫米不等,形状多样,取决于原料与制备方法。通过微胶囊技术,可以做到: ◆降低囊芯物向外界的扩散速率,减缓囊芯物与外界(氧气、光、水份等)的反应,从而保护敏感成分,防止营养损失; ◆便于囊芯物在饲料加工中的处理,比如实现囊芯物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化;提高囊芯物与其它物料的混合性;提高其流动性等等; ◆控制囊芯物的释放; ◆掩盖囊芯物的异味; ◆稀释囊芯物,即使用量很少的囊芯物也可在主料中均匀分散。 微胶囊的囊芯物与囊材 被包覆的囊芯物可以是油溶性、水溶性或混合物,其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囊芯物与囊材的溶解性能必须是不同的,即水溶性囊芯物只能用油溶(疏水)性囊材包覆,而油溶性囊芯物只能用水溶性囊材;为实现微囊化,包囊膜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囊芯物的表面张力且包裹材料不与囊芯物发生反应。 微囊的囊材是制备微囊的重要材料,囊材应当具备性质稳定;有合宜的释药速率;无毒无刺激性;可与药物配伍,不影响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有一定的强度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芯;具有适当的粘度、渗透性、亲水性等。高分子材料是最常用的微胶囊囊材。目前,可以作为微胶囊囊材的高分子材料主要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全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主要有明胶、阿拉伯胶、海藻酸盐、蛋白和淀粉等。半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有羧甲基纤维素盐(SCMC)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 、乙基纤维素(MC) 、羟丙甲纤维素(HPMC) 等。全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为聚酯类,例如:聚氨基酸、聚乳酸、聚丙烯酸树脂、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等。另外,就微胶囊结构而言,从最初制备单层微胶囊,已经发展为制备双层、三层微胶囊。 微胶囊的囊材选择对于微胶囊产品的性能往往起决定性作用。针对不同囊芯物和微胶囊的不同用途,应选用不同的囊材,选择囊材应考虑囊芯物的性质以及对周围介质的影响,同时要考虑以下几点:囊材固化,以使胶囊有一定的强度;囊材的渗透性应满足产品的使用;考虑产品的可降解性,以满足需要;不同

微囊化技术样本

微囊化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微胶囊技术是使用成膜材料把固体和液体包覆成微小颗粒的技术。本文介绍了微胶囊加工, 选材等等方面, 讨论了微胶囊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微胶囊; 加工; 应用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HeSongYu 08 Biochemical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08110 7 Abstract: Microcapsule techniques into the membrane material is the use of solid and liquid wrapped into tiny particles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ing method microcapsule,etc, discussed the technology microcapsule,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in various professions,looking to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s: Microcapsule; Processing; Application

目录 1特点 (1) 2材料选择 (1) 3加工方法 (1) 3.1物理方法 (1) 3.1.1空气悬浮法 (1) 3.1.2 喷雾干燥法 (1) 3.1.3真空蒸发沉积法 (2) 3.1.4静电结合法 (2) 3.1.5挤压法 (2) 3.2物理化学法 (2) 3.2.1 单凝聚法 (2) 3.2.2 复凝聚法 (2) 3.2.3油相分离法 (2) 3.2.3液中干燥法 (3) 3.3化学方法 (3) 3.3.1界面聚合法 (3) 3.3.2界面缩聚法 (3) 4应用 (3) 4.1医药中的应用 (3) 4.2农业中的应用 (3)

生物技术食品

生物技术的食品与农业?生物技术食品 ?生物技术食品的正确理解 ?利用生物技术的别的食品 ?发酵科学 ?泡菜 ?奶酪 ?香肠、火腿 ?第三的食量 ?单物质蛋白质 ?生物技术与农用的关系和发展方向?结论

-生物技术食品(遗传基因结合食品) 遗传结合技术是采取有一些中生物的遗传基因再插入到别的生物体当中,产生新品种的遗传基因食品。 什么是遗传结合视频呢?遗传结合食品是采用遗传结合的技术开发的新的农,水产物当中表明了视频的安全性的食品或者是食品添加物。 这种采用结合的技术产生的遗传变形生物体的开发是对我们的世界带来了很多变化。控制癌症的转发,防止老化。没有水的沙漠变成有结实的湿地,开发永远不会用完能量,最后现在人类使用的能量和食品,医疗的解决方法。 -生物技术食品的正确理解 最近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技术发展鲈鱼和食品产业利用了遗传变形技术做出来的除草剂,抵抗性,抵抗性病害虫,含有特定的氨基酸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利用那些农产物的·大豆粉,麦粉,香肠,食用油,酸奶,奶油,豆腐,豆芽,酱油,各类配料的遗传基因变形的食品潜在力,危害性和好处的赞反两轮的对立,其实这种遗传基因变形农产物和食品是经济方面,技术方面来看会带来潜在力方面的很多好处。但是另一方面到现在人类消费的农产物和食品是不同的,所以会同时引起潜在力的危险性发生。反应这种论证实际消费者们同时意识到了遗传变形农产物和视频的潜在力的好处和危害。、 遗传基因变形的利用目的是强化病害和害虫的抵抗性。增强生产性提高,增加食量减少生产费用。而且这增加生物体之间的遗传基因性质的迁移导致的性质变化的保存性和加工性计量,营养,技能和品质方面的特定的成分。为了提供给人们安全的食品减少不好处。 这种目的表示着遗传基因变形农产物和食品的肯定形简介, 第一,遗传基因变形农产物是穿用的农产物和安全性方面来看是一样的 第二,遗传基因变形是不违反自然地循序 第三,遗传基因变形方法是食量不足的对应策 第四,价值提出有潜在力 第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还提出了遗传基因变形的否定观点的简介 第一.有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第二.对环境危害性的问题 第三.不能解决食量不足的问题 第四.遗传变形违背了自然 第五.导致特定的企业的资本增加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_刘永霞

收稿日期:2002-11-22 第一作者简介:刘永霞(1973-),女,硕士研究生。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 刘永霞,于才渊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工程研究室,辽宁大连 116012) 摘 要:微胶囊化方法是功能性材料制备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几种重要的胶囊制备方法及其在食品、渔业、医药和生物化工领域的应用实例,指出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关键词:微胶囊;纳米微胶囊;功能材料中图分类号:T B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548(2003)03-0036-05 Application and Recent Progress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LIU Yong -xia ,Y U Cai -yuan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 ian 116012,China ) A bstract :M icroencapsulation is an impor tant techmology of the production of functio nal powders ,and in recent y ears more and mo re attentin is paid to it .Several impo rtant microencapsula tio 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food ,fish industiy ,medicine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et al .are introduced ,and the prog ress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 y is also pointed out .Key words :microcapsule ;nano -microcapsule ;functional materi -als 微胶囊技术是指利用成膜材料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囊于其中,形成直径几十微米至上千微米的微小容器的技术[1]。微小容器被称为微胶囊,器壁被称为壁材或壳材,而其内部包覆的物质则称为芯材 或囊芯。含固体的微胶囊形状一般与固体相同,含液体或气体的微胶囊的形状一般为球形。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微胶囊有多种分类方法:从芯材来看,分为单核和复核微胶囊;从壁材结构来分,可分为单层膜和多层膜微胶囊;从壁材的组成来看,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微胶囊;从透过性来讲,又 分为不透和半透微胶囊,半透微胶囊通常也称为缓释微胶囊。 微胶囊具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的影响,降低毒 性,掩蔽不良味道,控制核心释放,延长存储期,改变物态便于携带和运输,改变物性使不能相容的成分均匀混合,易于降解等功能[2~4] 。这些功能使微胶囊技术成为工业领域中有效的商品化方法。美国的NRC 公司利用微胶囊技术于1954年研制成第一代无碳复写纸微胶囊[5~6],并投放市场,从此,微胶囊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1 微胶囊技术简介 微胶囊技术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 60多年的历史。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到目前为止,微胶囊化的方法已将近200种[7],但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分类方法。目前人们大致上将其分为: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和物理机械法[8] 。微胶囊化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生产要求的粒子平均粒径、芯材及壁材的物理化学特性、微胶囊的应用场合、控制释放的机理、工业生产的规模及生产成本等。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的锐孔-凝固浴法、凝聚相分离法、喷雾干燥法和流化床喷涂法。之所以介绍这几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它们都适用于工业大规模生产。 锐孔-凝固浴法:是指将喷嘴喷出的微粒通过 多联化而后形成微胶囊。该法是Mabbs 于1940年和Rabbool 于1950年提出的[9]。此法一般是以可熔(溶)性高聚物作原料包覆囊芯,而在凝固浴中(水或溶液)固化形成微胶囊,固化过程可能是化学反应,也可能是物理过程。它采用的成膜材料多为褐藻酸钠、聚乙烯醇、明胶、蜡和硬化油脂等。由于在凝固浴中发生固化反应,一般进行得很快,因此含有囊芯的聚合物壁膜在到达凝固浴之前预先形成,这就需要锐孔装置(滴管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图1为该法流程图。 此项技术的关键除芯壁材的配比外,是否在凝固浴中加入搅拌也是相当重要的,如王显伦[9]在制 第9卷第3期2003年6月 中 国 粉 体 技 术 China Pow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9No .3June 2003 DOI :10.13732/j .issn .1008-5548.2003.03.011

食品生物技术汇总

基因工程 1. 基因工程的DNA聚合酶有几类主要有哪些活性 (1)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全酶);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大片段(Klenow片段)、耐热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等。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全酶)具有三种活性:①5’→3’DNA聚合酶活性,以单链DNA为模板,以带3’自由羟基的DNA片段为引物;②5’→3’外切核酸酶活性,从5’端既降解双链DNA,也降解RNA-DNA杂交体中的RNA链(RNA酶H活性);③3’→5’外切核酸酶活性,底物为带3’自由羟基的双链DNA或单链DNA。主要用于:①以切刻平移法标记DNA;②对DNA 分子的3’突出尾进行末端标记。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大片段(Klenow片段)5’→3’DNA聚合酶活性,以单链DNA为模板,以带3’自由羟基的DNA片段为引物。3’→5’外切核酸酶活性,底物为带3’自由羟基的双链DNA或单链DNA。 Taq DNA聚合酶具有一种活性:5’→3’DNA聚合酶活性,以单链DNA为模板,以带3’自由羟基的DNA片段为引物。 主要用于:①对DNA进行测序;②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对DNA分子的特定序列进行体外扩增。 (2)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即逆转录酶): 优先以RNA为模板,也可以DNA为模板。逆转录酶能以RNA为模板催化合成双链DNA。 : 逆转录酶(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具有两种活性:①5’→3’DNA聚合酶活性,以RNA 或者DNA为模板,以带3’自由羟基的RNA或DNA片段为引物;②RNA酶H活性,即5’→3’外切核糖核酸酶活性,特异地降解RNA-DNA杂交体中的RNA。 逆转录酶无3’→5’外切核酸酶活性,即无校对功能,其催化的聚合反应容易出错。 (3)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简称末端转移酶):不以DNA或RNA为模板,只是将核苷酸加到已有DNA分子的末端。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末端转移酶)具有一种活性:即末端转移酶活性,在二价阳离子存在下,其催化dNTP加于DNA分子的3’-羟基端。主要用于:①给载体DNA或cDNA加上互补的同聚尾; ②以32P标记的一种dNTP或一种rNTP来标记DNA片段的3’端。 2. 基因工程的大肠杆菌载体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有什么特点 、 基本原理:在生理条件下,核酸分子之间糖-磷酸骨架中的磷酸基团呈离子化状态。当核酸分子被放置在电场中时,它们会向正电极方向迁移。由于糖-磷酸骨架在结构上的重复性质,相同数量双链DNA几乎具有等量的净电荷,因此,它们能以同样的速度向正电极方向移动,即电泳的迁移率,取决于核酸分子自身的大小和构型。 特点:(1)琼脂糖是一种线性多糖聚合物,当其加热到沸点冷却凝固会形成良好的电泳介质,其密度由琼脂糖的浓度决定;(2)经过化学修饰的低熔点(LMP)的琼脂糖,在结构上比较脆弱,低温下熔化,可用于DNA片段的制备电泳。LMP可不经过电洗脱或破碎凝胶,用来回收DNA分子;(3)无毒,凝胶过程中不需要催化剂、加速剂,不会发生自由基聚合;(4)分辨率: ~50kb。

微囊化方法

1、TWI395017B 可重复加工之液晶膜及其制造方法 合成例:微胶囊化液晶微粒】 将2.5克聚氨酯(Desmodur N-3200,Bayer Corp.)与40克液晶(DH-032,工研院自制;△n=0.19、Tc=89℃)于60℃下均匀混合。将上述混合溶液加入200克之10%聚乙烯醇水溶液进行搅拌,然后于50-55℃下以3000rpm,3分钟进行乳化得到粒径1-10μm之颗粒。之后加入25克之10%三乙烯二胺(Triethylene Diamine)与25克之10%三乙醇胺(Triethanolamine)于55℃下反应10小时。反应完毕后,加入20克之10%氢氧化铵,静置过夜。最后将所得浆料以5000 rpm转速进行离心,得到粒径分布1-5μm之微胶囊化液晶微粒。 (三乙烯二胺:用于生产聚氨酯泡沫的基本催化剂,室温固化硅橡胶、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涂料的催化剂等。 三乙醇胺:用作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参考用量12-15份(质量分数),固化条件80℃/4h或120℃/2h。也可用于天然橡胶、合成胶的硫化活化剂,丁腈橡胶聚合活化剂,还可用作润滑油和抗腐蚀添加剂等。三乙醇胺的长链脂肪酸盐几乎呈中性,可用作油脂和蜡的乳化剂。 无机工业用于制选各种铁盐。毛纺、丝绸、印染等工业用于洗 氢氧化铵:涤羊毛、呢绒、坯布,溶解和调整酸碱度,并作为助染剂等。有机工业上用作胺化剂,生产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催化剂。医药上用稀氨水对呼吸和循环起反射性刺激,医治晕倒和昏厥,并作皮肤刺激药和消毒药。也用作洗涤剂、中和剂、生物碱浸出剂。) 【实施例1】 将合成例之微胶囊化液晶微粒与20%聚乙烯醇水溶液依照1:1.5(重量比)在室温下比例均匀混合,即可配制出液晶涂料,涂料之黏度为1000~1100cps(25℃)、固含量约为42%。上述所用之聚乙烯醇的重量分子量为27000-32000,聚合度为550-650,钠离子含量低于60ppm。 以第2图所示之装置,将PET-ITO薄膜经狭缝涂布头涂上液晶涂料后(涂幅宽为1.1公尺),进入五段式烘箱(温度 40~90℃)干燥,以线速约为4公尺/分钟移动速度移动,最后经过约100℃热贴合轮与另一片PET-ITO薄膜贴合,连续生成电可调光液晶薄膜,厚度控制为15μm。 2、CN100456093C 彩色化胆固醇型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图2C为胶囊化胆固醇液晶层示意图,在该电极层22上形成一胶囊化胆固醇液晶层24,该胶囊化胆固醇液晶层的制作结果如同于美国专利US 6,203,723B1,本发明的该胶囊化胆固醇液晶层制作方式为液晶(可为向列型液晶)加入不同比例的旋光性材料与可调的手征性(tunable chiral)材料形成胆固醇液晶,最后再利用高分子分散法或高分子聚合法(如乳化聚合法或悬浮聚合法)成为涂料,再利用涂布方式将该涂料涂布于该电极层22上,以形成该胶囊化胆固醇液晶层24,该涂布方式为滚动条式(roll-to-roll)法。 图2D为曝光工艺示意图,利用灰阶光罩26配合紫外线28于该胶囊化胆固醇液晶层24上进行曝光,该紫外线28的波长为365nm,此时控制该紫外线28的曝光量,就可制作出单层彩色化胆固醇型液晶显示器,例如,该胶囊化胆固醇液晶层24所定义区域为红色,则该区域所使用灰阶光罩26的透光率为100%,该胶囊化胆固醇液晶层24所定义区域为绿色,则该区域所使用灰阶光罩26的透光率为50%,及该胶囊化胆固醇液晶层24所定义区域为蓝色,则该区域所使用灰阶光罩26的透光率为0%,本发明通过曝光工艺后,可形成胆固醇型液晶显示器。

食品生物技术

对生物技术的看法及展望 说到“生物技术”,乍一听像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实不然。之前自己对生物技术的理解也是片面的,通过学习后对其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谈谈对生物技术的看法及展望。 一、对生物技术的认识 生物技术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部分。传统生物技术指的是旧有的制造酱油、酿醋、酒、面包、奶酪以及其他食品的传统工艺,现代生物技术则是指20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生物学研究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当前所称的生物技术基本都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新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生物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 食品生物技术是指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是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手段,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技术,贯穿食品制造的全过程(上游过程和下游过程)。 二、对食品生物技术的看法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食品生物技术研究的内容涉及食品工业的方方面面,特别市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从原料到加工,无处不存在食品生物技术的痕迹。人类获取优质食物和制造优质食品的方法越来越科学。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食品工业的基本原料,原料品种的改良可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人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实现动植物、微生物等基因转移、重组,定向改造生物种的成功,开辟了一条改造和创造新品种的有效途径。这些食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食品,因为这些食品可以是具有免疫功能的食品,可以是增加人所需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品,可以是增加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可以是满足时尚的休闲食品等。基因工程还可以为发酵工程提供更优良的工程菌株,促进食品发酵工业的发展。可以肯定的是,基因工程将处在21世纪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人们利用细胞工程生产各种保健食品的有效成分、新型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等。植物细胞培养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利用该技术生产各种食用色素、香料、酶制剂、天然食品、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因子,通过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后获得大量的满足人类需求的生物制品。利用酶工程实现食品生产过程中物质的转化,如应用于改进啤酒生产工艺,提高啤酒质量,改进果酒、果汁饮料的生产工艺,食品保鲜,利用固定化酶生产高果糖浆,酶法生产新型低聚糖等。利用发酵工程使经优选的细胞进行放大培养,获得工业化预定的食品或食品的功能成分等。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史高新技术在食品生物工程中的应用,是与食品加工工艺密切相关的技术,特别是在生产功能性食品中。 由上可见,食品生物技术已经渗透到食品工业许多方面,它将在21世纪的食品工业中充当重要角色。可以说,21世纪的食品工业,将是建立在现代食品生物技术和现代食品工程技术两大支柱上的一个全新的朝阳产业。 三、对生物技术的展望 作为一项极富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趋势。 1、大力开发食品添加剂新品种 目前,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品质要求是:使食品更加天然、新鲜;追求食品的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增强食品贮藏过程中品质的稳定性;不用或少用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因此,今后要从两个方面加大开发的力度,一是用生物法代替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迫切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