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学习资料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学习资料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学习资料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学习资料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

?死亡诗社

?精灵夜路?19位粉丝

?

1楼

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

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

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

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该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

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分布范围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该遗址2006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古文化中一支极其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于赤峰红山后发现了该文化的遗存,五十年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尹达先生著《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红山文化正式命名。

红山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有牧、渔、猎并举的原始文化,分布范围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区域,西起张家口、东达辽河中游、北至大兴安岭、南逾大凌河谷,距今5000——6 000年,延续2000年之久。

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陶器多为红陶黑彩,花纹丰富,造型生动。玉器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剔透,极具神韵。其中1 972年在翁牛特旗赛沁他拉出土的红山文化代表性器物大型“c”型碧玉雕龙,周身卷曲,整体磨光,首尾相顾,吻部高昂,眉目流盼,高鬃飘

举,给人以飘洒、俊逸、神奇、威武的美感,是

中国最早的龙型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赤

峰由此而成为中华龙的故乡和龙文化的发祥地。

红山文化近年不断有新发现,在辽宁省喀左

县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处牛河梁先后发现了

牛神庙、积石冢和祭坛。2003年在红山后新发

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

红山遗址群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

护单位。

?2010-5-4 12:34

?回复

?死亡诗社

?精灵夜路?19位粉丝

?

2楼

红山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红山文化的发现,使西拉沐沦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把原来以夏代为开端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表明赤峰是龙文化的发祥地,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两大玉文化中心。

7.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都因首次发现于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而得名,为中国北方青铜文化。青铜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指夏、商、周至春秋时期。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为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文化,范围以赤峰为中心,东至辽宁西部,南达京津地区,西到张家口以东,北抵西拉沐沦河流域,其中大量山城遗址最引人注目。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兼畜牧业和狩猎。主要农业作物为粟和稷,其农业文明不晚于中原地区。出土的彩绘陶器系用红白两彩在烘制后的陶器上绘有饕餮纹、云雷纹、蟠螭纹、龟蛇纹等图案,与商周时期青铜器同等重要。夏家店上层文化属晚期青铜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分布范围北至查干沐沦河、乌尔吉沐沦河流域,东南到凌河上游,东

北至敖来河、孟克河,西南达承德地区,以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最为密集,系中华民族史上影响较大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族所创造,被史学界称为“东胡文化”。先后出土了多为本土铸造的大量青铜器,融中原和漠北青铜文化于一体,与中原同期青铜文明互相影响、互见短长,工艺精湛,特色鲜明。夏家店遗址群面积380000平方米,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小河沿文化:

小河沿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原小河沿乡(现四道湾子镇)白斯朗营子村而得名,距今约5000年。分布区与红山文化基本一致,经济形态为农牧结合兼狩猎。出土器物的器型、彩陶图案和纹饰具有既与红山文化有承袭关系又不尽相同的风格和特点。遗址中出现了双间式房址,墓葬中发现了男女合葬墓,证明小河沿文化已进入原始公社解体阶段。

9.契丹辽文化:

契丹族是发源于赤峰境内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强族,从公元四世纪始兴至十三世纪初西辽灭亡,存在近千年。契丹民族所建立的辽王朝,自公元907年建国至1125年被金所灭,与北宋共存,疆域东至今渤海、西达河套、南抵京津、北扩蒙古,辖五京六府、15 6座州城、209县,统治中国北方200余年。辽王朝的建立,在中国古代北方形成了统一的格局,对此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北方多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交融发展。终辽一代,赤峰地区始终为之统治中心,境内辽代遗存丰富。赤峰由此成为国内外契丹辽文化展示和研究中心。

10.赤峰市境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赤峰市有25处名列其中,占1%强。它们是: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

址、辽陵及奉陵邑(含祖陵祖州、庆陵庆州、怀

陵怀州)、兴隆洼遗址、大甸子遗址、缸瓦窑遗

址、架子山遗址群、大井古铜矿遗址、城子山遗

址、金界壕遗址、应昌路故城遗址、宝山·罕苏

木墓群、福会寺、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赵宝沟

遗址、红山遗址群、夏家店遗址群、汉代黑城城

址、辽知明代查干浩特城址、清代宝善寺、元代

张应瑞墓地、清代灵悦寺、元代龙泉寺、辽代真

寂之寺、辽代韩匡嗣家族墓地。另外,赤峰市境

内的战国至明长城被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长城项目。

11.契丹族始祖神话: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威武的天神骑白

马沿土河(今老哈河)向东而行,一个俊美的仙

女驾青牛车沿潢水(今西拉沐沦河)而下,二人

相遇于两河交汇的木叶山(今翁牛特旗海金山)

下结为夫妻,生八子,后分八部,这便是传说中

的契丹族始祖。这段神话反映了契丹族发祥于西

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从此,一个新的民族从

神话中走出,为古代历史写下了崭新篇章。?2010-5-4 12:34

?回复

?死亡诗社

?精灵夜路?19位粉丝

?

3楼 12.辽上京:

辽上京是契丹建国初期在本土兴建的第一座京城,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在草原上建立的第一座都城。辽上京遗址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载,上京为辽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水草便畜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敖汉旗东部)称帝建辽,918年命礼部尚书康默记充当版筑使建都城,仅百日便初具规模,名曰皇都。辽太祖死后,太宗即位继续营建皇都。938年,太宗改皇都为上京并设临潢府。

内蒙古的发展史

Nwei 内蒙古的发展史 ---------------------------------------------------------------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陕西省旅游资源概况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北与内蒙、宁夏接壤,西与甘肃相连,南与四川、重庆、湖北相通,东与山西、河南毗邻。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古有“丝绸之路”通向西亚、中亚各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陕西东西较窄而南北较长,全省南北长1000公里,东西宽360公里,从北至南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区三个自然区。总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洛南境内发现了160万年前的猿人遗址,还发现了距今115万年完整的兰田猿人头颅骨化石、距今18-20万年的大荔智人化石和距今4-5万年的河套人遗址。陕西境内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非常丰富。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寝都在陕西,黄帝陵成为中华民族敬仰的圣地。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先后有西周、秦国、秦王朝、西汉、新莽、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大夏、北周、隋、唐等15个王朝和国家在此建都,为陕西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有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墓,有规模宏大的古城垣和宫殿遗址,有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有香火旺盛的名刹古寺。这悠久历史赋予陕西掘之不尽、观之不胜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然历史博物馆。陕西又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陕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多名山大川。巍峨的秦岭山脉横亘陕西中部,滚滚黄河纵穿秦晋峡谷,造就了华山、骊山、太白山、天台山和黄河壶口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陕北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雄伟壮观,陕南的岚山毓色可与江南媲美。陕西是中国文物特大省,文物景点达3575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处,省级307处,收藏各种文物200万件以上,其中国家级文物123组件。陕西古遗址、古建筑、古陵墓、碑碣石刻及国家级文物数量之多,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陕西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8座。世界文化遗产1处:西安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西安的华山;西安临潼骊山;保鸡天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2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1处,省级3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点5个,省级1个。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目前已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和经营规模。2000年全省有旅游涉外饭店120家,旅行社232家,全省直接和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到48万人。目前全省开发旅游资源100多处,初步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的四条旅游热点线路,点线结合形成了不同文化内涵,不同产品风格的十大旅游区,在全国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陕西地区乡土文化历史与现状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们对乡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发掘、认识、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在持续升温。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保护和传承我们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的乡土文化包括:戏剧、曲艺等,都是勤劳智慧的陕西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的影响,使陕西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它反映了陕西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古至今,它在陕西人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为陕西当地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是陕西群众文化的根。 关键词:陕西乡土文化问题保护传承

陕西地区乡土文化历史与现状 一、什么是乡土文化 我们很少听到身边的人说故乡或者故土文化,常提到的四个字则是乡土文化,我们有足够多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乡土文化或者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流行于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部分的信天游,传承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东北二人转及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闽南童谣,这些盛开正艳的民间文化奇葩的真实大名就是乡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性的文化类别,这里肯定存在一个通晓的释义,那它究竟是什么? 按照我们说明的路线,要给乡土文化做出释义,先得搬出“文化”二字的涵义,查证资料,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乡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植根于农村,广大农村为其生根发芽成长提供充足的养料。从地域广义角度看,乡土文化指广大农村,狭义而言乡土文化指具体的千千万万每个农村所承载的一种精神文化。当然,这种精神文化来源于乡土实体,不可脱离人和土地。陕西凉皮算是陕西乡土文化中饮食文化的一个小项,外出的很多陕西籍乡友都想把这种凉拌美食带出去,甚至幻想它能像福建沙县小吃一样风靡全国,而事实上呢?近十年间一些乡友带出了陕西凉皮,如去到深圳、成都等大城市,可结果是水土不服,不得不作罢。由此看出乡土文化与人与地域,也就是上面说的土地是密不可分的,是血与肉的关系。当然,如果陕西这种乡土饮食文化有一天具备足够的创新力和扩张力,它走出去也完全可能。 明白了文化的释义,我们觉得可以顺藤摸瓜,这“瓜”就是乡土。先秦《列子·天瑞》里面说到这样一句:“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这也是出现“乡土”二字的最早文献,不难看出,这里的乡土就是指家乡故土,词典里面的释义为本乡本土,其地域性再次予以论证。这里我们不用再引据论典,我们能够从他们的解释中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乡土是与人出生地相关的地理单元。当然,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而言,乡土定义可能有所不同,如侨居国外的华人,他可能

西安旅游的历史文化

西安历史文化 历史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一说17朝),中国历史上的四个伟大时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西安又称为“西京”、“西都”、“凤城”、“斗城”,简称“镐”(与“皓”同义同音,寓意“光明之都”)。从古到今曾用名:酆京、镐京、酆镐、长安、常安、京兆、大兴、永兴、奉元,西京,以“长安”最为常见和著名。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是极少数可令外国人心怀景仰而来顶礼膜拜的伟大中国城市。 西安建城史已有3100 多年,建都时间超过1200年,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西方罗马,东方长安”是其在世界历史地位中的写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这座中国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传承的雍容儒雅,满腹经纶,博学智慧,大气恢弘,成为中国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名片和中国精神的芯片。 传说 西安一名的由来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

关于内蒙古阴山岩画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于内蒙古阴山岩画的历史文化意义 我国是最早发并记录岩画的国家,在众多的岩群中,阴山岩画以数量众多、造型动、想象丰富的特性向们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位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脉中,东起乌拉特中旗的其尔山,西至磴口县的布敦德沟,横跨广阔的山和草原。 阴山岩画的创作可以溯到一万多年前,而关于它的记早在公元五世纪,北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写的《水经》中就有了对它的记载:“河水又,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里,山石之上,自然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也”。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认知美的现,同时让我们对远古人们当时游牧生活状况有一定的解。岩画中不同物种的出现,还可让我们对当时的自地理环境进行推断因此,它也成为研究当地气候变迁一个重要标志。山岩画的历史文化意义丰富,他的容丰富多彩,反映时当地人们的远古生,阴山岩画是出于巫术的种目的和对生存的渴望记录了当时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宗教信仰、种族的衍生息等丰富的内容。一从内容上分析阴山岩画的历史文化义阴山岩画动物题材居多,要有:狐、狼、虎、豹子、马绵羊、野兔等各种生物,有比较复杂的的猎人狩猎场的呈现。在较晚的时候,还出现一些更为复杂的放牧画面,反着人类的进化以及生逐渐富足,对于吃不完的或者较容易驯化的动物开始了驯。通过描写现实生活场、生活环境,体现人们对生存繁衍的重要性认知分析这些动物题材所蕴含的文内涵对于解读阴山岩的文化意义非常重要。根据面上动物的相貌及轮廓特,我们可以对动物

的生存条件作相应判断,不同时不同动物族群的出现,也可以断当时阴山地区的气候变化、被情况。比如:具有地特色的物种,有助我们分析当地的生态境。虎、熊、豹子这类动物的呈,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阴山区为林木环境,狼之类的物则是在草原活动等有的画面上还会有梅花鹿等这些惯生活在山地森林或林,又喜欢凉和湿,这些物说明了阴山地区过去森林覆盖面是非常广的。野马、野、鸵鸟等喜欢干冷气候则可以推断当时阴和他周围的地带具有广的草原或者荒漠。通过析阴山动物岩画的样貌、名,可以推断这些岩画的作画年代以及当时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点等。 阴岩画中还有大量的神格面具岩,他深刻体现着岩画的文化内涵神格面具岩画,作为原始宗教内容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显了原始宗教对于大自然动植物、鬼神、生育的崇。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的况下制作岩画成为人们于神灵崇拜的形式之。其中的生育神面具画反映了当时人们于生殖器的崇拜以及生命繁重要性的认识。 如阴山生育神面具岩中,有一幅图上方是一个面图形,下方三角形是女性阴,上下两个图形是有关系的,下女阴形是对上图性质的暗示,幅岩画表现的就是生育女。天神神格面具岩画常用猴子的孔或简单的人面表示天神其周围布满一簇簇小穴,表示个个星座,这说明远时代牧民对于天神的崇拜。山岩画中还有大量的鹿神具岩画,他都是在人面面插上鹿角。在中国代鹿有驱灾纳祥的吉祥之物,在古阴山地区的远古居民崇鹿,因此头戴鹿面具表现对鹿神的崇敬之情免费论下载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阴山中发现了辆岩画,随后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发

陕西历史文化遗存(最后)

陕西省历史文化遗存 1 陕西省历史及文化遗存总体简介 1.1 分点详细介绍 1.2 系统布局 1.3 总结 陕西省是华夏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陕西二字属古地名,名称源于西周初年,《辞海》中诠释:“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召集召公管辖治理“陕而西者”,陕西由此得名,陕西古地名距今3000多年了。有时也称为“秦”,其主要原因是,咸阳市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国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简称“秦”[1]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2]。。 早在100万年前就有蓝田人在此生息劳作,从公元前11世纪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这里文物古迹荟萃之地,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古长安城的遗迹、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壮观雄伟的大小72座帝陵……博大悠远的华夏文明使这座城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因为它的悠久历史而容光焕发。 在陕西这片文化底蕴丰厚的沃土上,蕴藏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累积,朝代的更替,不同的文明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从而铸就了一个“人文陕西·山水秦岭”的美名。据目前有效资料考证,陕西省境内有5个5A和46个4A国家级景区、8个历史古镇、18个文化遗存、26个具有陕西省文化特色的景点和48个历史博物馆。 1.1 景点分点详细介绍 陕西省境内有5个国家级5A级景区、46个国家级4A级景区、8个历史古镇、18处文化遗存、26个具有陕西特色的景点和48个历史博物馆 1.1.1 5个国家级5A景区: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华清池景区、延安黄陵县黄帝陵景区、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渭南华阴市华山景区; 1.1.2 46个国家级4A景区:华清池、大慈恩寺、大雁塔、大雁塔北广场、骊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安碑林博物馆、曲江海洋公园、西安城墙、陕西历史博物馆、翠华山、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秦岭野生动物园、大唐西市等46个 1.1.3 8个历史古镇:华阳古镇、陈炉古镇、青木川古镇、户县东韩村、长安上王村、韩城党家村、柞水凤凰古道、礼泉袁家村;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给我一天,还你万年”: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西安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精华,藏品丰富精美,是展示中国古代文明和陕西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 2011年5月26日,在“青马工程”的组织下,我们青马班的学员踏上了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路。这次参观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参观,使我更深的领悟到,西安,这座拥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古城所深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短短的几小时,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瞬间苏醒,,逐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除了惊叹古时先者的智慧,还深深的为自己是一名华夏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游览之前,我曾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到,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 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经过长时间的排队等候,我们终于办理好门票,我顺着喷泉径直走入陕博的大门,来到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展览馆面前。从门口的介绍词得知,陕博的

内蒙古概况

内蒙古概况 内蒙古的历史及由来 内蒙古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以北方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家园。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就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黄帝曾北逐荤粥。战国时,以东胡、匈奴为主体的北方民族逐渐兴起。秦汉时,匈奴、乌桓、鲜卑等族活跃在北方历史舞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诸族进入内地,形成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新时期,拓跋鲜卑统一了北方十六国。隋唐时,出现在北方的有突厥、回纥、契丹、室韦、奚等民族。辽夏金时期,兴起于北方草原的契丹、党项和女真民族相继称雄,占据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内蒙古地理及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上部,有一块狭长的横跨东北、华北、西北的区域。这个区域,看似一只矫健的雄鹰,振羽展翅,雄踞在祖国的边疆;又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昂首奋蹄,驰骋在祖国的北方。这个区域,就是辽阔、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中国的第二大高原.东起茫茫的兴安岭,西至阿拉善戈壁,地跨东北、华北、西北,毗邻八省区,接壤俄罗斯、蒙古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肥沃的农田、广阔的水面、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和无穷的地下宝藏,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的美称。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

罗斯交界,国境线长达4221公里.土壤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相当于我国江苏省土地面积的11倍多;相当于英国土地面积的4倍,法国土地面积的两倍。 内蒙古人文发展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就在歌声里。内蒙古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自东向西有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阿拉善草原。那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布其沙漠,由响沙向游人诉说着种种神秘……那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美丽的河流湖泊、晶莹的北国风光、茂密的森林和神圣的口岸,无一不让游人留连忘返。内蒙古必将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向往的绿色天堂,沉寂的草原正在沸腾起来!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陲,民族众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代文化。内蒙古素有“歌乡”、“舞海”的美称,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源远流长,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巨幅画卷中璀璨夺目的篇章。历史上曾留下了《蒙古秘史》、《江格尔》、《格斯尔》等著名的文学作品以及歌舞、乐器、绘画等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及及当代名家,历史上有成吉思汗、俺答汗、三娘子,当代有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旭日干等众多著名人物。首府呼和浩特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最为著名的是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喇嘛洞召。另有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金刚座舍利宝塔、哈素海、清公主府、绥远城将军衙署等。城郊有不少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 ,

陕西历史文化与旅游

一、陕西的特色文化 1.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2.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延安是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最多、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全市境内现有革命旧址35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珍藏文物3万多件。延安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占陕西省的72%,是全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和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是培育旅游业

陕西地域文化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旧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到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渔猎和农耕为生,会制造很多精巧的石质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会建筑能抵御风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组织的公社之中。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沣河流域发现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遗址。这时的人类已使用木耒和石镰等新式工具,使农业生产向前进了一大步,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开了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 古代政治中心(周) 周人原是活动于关中西部的一个部族。相传周的祖先后稷被舜分封在武功。泾河流域的彬县、旬邑一带,也是周人活动的一个中心。到古父公时,他们由旬邑迁居岐山南的周原,营建宗庙城廓,开荒种地,还设立官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国,首都就在岐山、扶风之间。到周文王时,周国迅速发展,攻灭了附近许多小国,并进一步在沣河西岸修建了丰京(今长安县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又在沣河东岸修建了镐京(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丰、镐共同作为周王朝的首都,历时360余年。这是古代在关中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全国政治中心和大城市。“陕西”这个名称,也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属召公管辖,陕原以西属周公管辖,后人因称陕原以西地区为“陕西”。 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西安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经济发展

西安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经济发展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历史之悠久,其文化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其历史的演变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它们相互的关系以及相互间的影响。 一.西安一名的由来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二.十三朝古都——西安 从奴隶制秦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颠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062年,世居关中盆地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由盆地西部的周原[今陕西歧山、扶风县一带]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沣河流

域。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57年伐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九区、四县。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三.西安名片——人类起源地、中华文明摇篮、黄河文化、丝绸之路西安境内史前文化遗址囊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人类社会演进各历史阶段的多种类型,构成人类社会进化世上举世罕见层次清晰的完整系列。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被称“中华民族摇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得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从神话和传说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西安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西安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距今约6000-7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高度发展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继仰韶文化之后,经历父系氏族公社的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相当于古籍传说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皇帝时代。历史由混沌步入朦胧。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和中心位置,汉唐两带尤为突出。佛教文化中心魏晋南北朝时,长安与西方各国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地方课程内蒙古历史与文化 教 案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天苍苍野茫茫 第一节茫茫草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到内蒙古草原以及草原的种类。 (二)教学难点及重点。 重点:学生了解内蒙古的个大草原的特点,面积。 难点:各大草原的历史文化。 教学方法:多媒体 课型:授课。 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在中华大地上一直传承了上千年各种所描绘。歌中所描绘的雄阔雄浑壮阔的景象,苍茫绮丽的风光,正是地处祖国北疆后毫无边际的内蒙古大草原,呈现出的多彩画面,茫茫草原和壮丽的山川,大漠是古代北方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一方热土,也是内蒙古历史与文化形成壮大,进而走向辉煌的渊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节《茫茫草原》。 二、过程 首先让我们了解神奇的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大草原特点是神奇而壮丽碧色连天,一望无际,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中一共有呼伦贝尔草原,还有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面积八百四十万公顷是内蒙古重要的处牧业基地。 锡林郭勒草原面积与一期一千九百万公顷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一典型草原为主的草原。那么这里也是博客和蒙古长长大调整掉繁荣胜景的故乡,那么对于草原他。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那么指的就是草原。在草原文化中。草原中是有厚重的文化几千年来草原先民及其子孙子孙草原游牧民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那么都包括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双剑文化等你农耕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狼图腾英图腾等便成为历史上曹艳丽化精神内涵的闪光点 (四)小结: 内蒙古大草原包括了呼伦贝尔草原,有锡林郭勒草原。那么对于草原,他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以及有介绍了厚重的草原文化。其中包括了科尔沁草原文化。 (五)板书 第一节茫茫草原。 一、内蒙古大草原: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 二、草原是北方游民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 三、厚重的草原文化。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了内蒙古大草原。充分体现了我们内蒙古草原的文化以及特色。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 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你猜 摘要 西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历史文化保护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主要有协调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遗产登录机制、教育机制和保护监督机制等,通过调查研究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以期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古城西安 1.概述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西安旧称长安、京兆,位于中国内陆腹地。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2.西安的历史 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水东南岸。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使西安成为与开罗、雅典、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简介 1、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2、皮影戏 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3、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4、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5、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6、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课程: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 指导教师:陈颖 学生:蒋升桓 学号:07089003 作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设计研究 二0一一年六月七日

城市遗产保护与利用 ——以西安为例摘要:本文对城市更新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阐明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城市规划、更新、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建议,目的是唤起我们城市管理人员和公民对城市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不要只为了经济利益而将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破坏殆尽了。关键词:城市更新遗产保护城市化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预计在未来20年时间里,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或者超过60%,城市不断的增多,大城市不断地扩张,在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一些城市更新的盲目性和决策的局限性,再加上设计的落后,各地争相模仿,出现了“千城一面”、“大拆大建”的现象,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城市正在渐渐地消失它的历史和地方特色,成为雷姆库哈斯所描述的“无性格城市”,历史的城市中心正在逐渐失去它的功能,出现城市中心区衰败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对城市进行更新,既然要更新,就必须对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景观等进行保护...... 西安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这个曾经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一场大病后要重新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计划,但是如今世界的背景已经不同以前了,西安面临着国际文化的冲击;如何积极应对、合理取舍成为规划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这个重要阶段,我们更应该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以寻求富有中国国情的城市更新与保护路径。 一、城市更新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这呈现加速运动的趋势,城市建设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北京、西安等古城的老城区也成片的被更新,不论是老城还是新城,塔吊林立,城市的面貌也是日新月异。 我们在为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行感叹的同时,一些有志之士也在为这种快速的更新现象所带来的城市问题而感到惋惜和痛心。我们的政府,尤其是我们的国民应该马上从“欣喜”中苏醒过来了,我们已经给城市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否则,若干年后,我们将对以前我们所做的事情而感到惭愧。 1.1 大拆大建 《北京宪章》指出:20世纪:“大发展”和“大破坏”,21世纪:“大转折”...... 20世纪已经过去,西安的老城已经被更新的面目全非,对老城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倒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随之灰飞烟灭,永远的消失了。幸运的是西安还留下了明城 墙,钟楼等对经济利益干预不大的历史遗产;在21世纪,全球化和多 样化的矛盾将继续存在,并且更加尖锐,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城市建 设理念和原则,来面对新世纪对我们的挑战。 1.2 各类保护建筑遭到破坏

陕西省历史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陕西省历史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不断得到开发,但在开发的同时,涌现出的一系列有关文化遗产的焦点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遗产的合理开发,遗产的保护科学化,遗产的改良化等。本次实践选择资源特色鲜明的陕西省作为考察对象,挖掘当代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良策。 1、陕西省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 陕西省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其显著的特点。 ①历史久远,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时间跨度相当大。秦始皇陵兵马俑,城 墙等一大批古代历史遗产保存相当完整,华清池等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 在近年来也受到游客的喜爱。 ②历史文化遗产价值高,拥有大量研究性强的文化遗产,其中以兵马俑和 大雁塔最为突出,兵马俑是研究秦朝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大雁塔是研 究唐朝佛教发展的重要资源。 ③规模庞大,兵马俑的规模是中外历史罕见的大规模佣群,吸引众多海内 外游客和研究学者的到来。 2、历史文化遗产开发较为合理 第三产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用重大,尤其是一些欧美国家利用其自然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吸引大量游客,为国家财政收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陕西省旅游局合理利用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旅游业,不断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在后期的活动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家对陕西省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开利用状况的态度:相当合理64%,较为合理31%,不合理5%。总整体上可以看出,大家对陕西省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的态度还是相当满意的,但仍然存在开发利用的缺陷,在以后的开发利用中应该注重科学化,有序化。 以大雁塔的开发作为讲述的焦点。大雁塔位于西安市的繁华位置,交通便利,方便游客参观。大雁塔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又名大慈恩寺塔,是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修建的一座塔。多次返修,终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大雁塔的佛学价值相当高,这是吸引广大游客的重要因素。大雁塔与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位置比邻,受西安市旅游规划局和建设局的规划影响,喷泉在白天开放的时间是中午十二点,游客一般为选择在上午时间参观大雁塔,然后欣赏喷泉表演。

西安历史考察报告

历史学专业考察报告 姓名:孔霞专业:历史学班级:20100251班学号:2010025146 2013年4月3日,我们一行27人从学校出发,在刘黎老师、冯伟娟老师和邱宇德老师的带领下,赴陕西西安学习考察。此次考察让我收获颇多,现将个人的学习体会报告作如下介绍: 一、简单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古称“长安”,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等朝都定都于此,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中国近代发展中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直至今天西安仍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于了解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次西安考察之行,我们一路参观游历了:昭陵、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西岳华山、华清池、骊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北广场。西安之行是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至今仍记忆犹新。 二、考察实录 4月3日中午我们从曲靖出发,坐火车到达昆明,随后转乘昆明直达西安的火车,4月5日早晨6点到达西安。在乘车到宾馆这段时间我们看到了悠远厚重的古城墙,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及防御思想。我们在宾馆休息了一天,4月6日正式开始西安之行。 (一)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文昌门内三学街15号,原为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11个展室,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米。 我们看到了《开成石经》,还有许多书法名碑,如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颜家庙碑》等。我们欣赏到了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清刻《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另外西汉至唐代的圆雕、浮雕、线刻等石刻艺术品60余种,碑林博物馆把散存在陕西各地的大型石刻都集中于此。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作用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 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利用 李利安方光华 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在全国乃至全球最有地位也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之中能在全国叫得响的,一是政治文化中的皇家文化,这属于世俗性文化;一是宗教文化中的佛道教文化,这属于神圣性文化。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厚让我们陕西人自豪不已,可是我们只知道沾沾自喜,而很少冷静地分析历史馈赠我们的文化积淀中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劣势。对这些劣势认识不清楚的话,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就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战略目光和正确的决策。事实上,我们现在依然在盲目或半盲目中徘徊,这是很遗憾的。 一、秦岭宗教文化的历史地位 秦岭的宗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来说,秦岭自古为仙人修道的圣地,终南山被道教奉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道教最核心的经典《道德经》源于楼观台,也正因为如此,秦岭成为中国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发源地,楼观台成为道教的总祖庭;张鲁在秦岭南麓的汉中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道教与政治合一的宗教化统治,使道教在社会领域的渗透达到空前的高度;韩国人金可记修学道教的故地并由此而成为韩国道教祖庭的玄都坛在秦岭子午峪;名扬天下的八仙大部分在秦岭终南山修道,尤其是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等,成为秦岭山中最有名的仙人;全真教祖师王重阳长期在秦岭脚下修道,创立了流传至今的全真道,其墓地所在的重阳宫已成为天下公认的全真总祖庭。华山自古为道教圣地,道法渊源丰沛,长流不竭。 从目前宗教旅游最盛行的佛教来说,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五大宗派的祖庭在秦岭,即三论宗祖庭草堂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和悟真寺、华严宗祖庭至相寺、华严寺和圭峰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和丰德寺、唯识宗祖庭兴教寺;中国最早官方钦定的观音道场在南五台;最早为最流行的菩萨(观音)修建的塔犹存圣寿寺;全国规模最大的佛教泥塑群在水陆庵;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出家修道和圆寂后舍利供奉地都在南五台;被喻为佛教第九大宗派三阶教的祖庭在秦岭脚下的百塔寺;隋文帝饬建珍藏佛舍利的法王塔以及白居易撰写长恨歌的地方都在仙游寺;这里还曾有玄奘翻译中国最流行的佛教经典《心经》和唐太宗长期居住的皇家宫殿翠微宫;韩国和日本来华求法的很多高僧长期住在秦岭;大量威震东方的著名经典译自秦岭;流芳百世的高僧大德驻锡于秦岭;秦岭从古到今佛教寺院众多,影响深远。 从儒家来说,东汉大儒马融少时即在终南山师从著名学者挚恂,研习儒家经典,后来在关中传播儒家思想,常随弟子达四百多人,著名儒家大师郑玄也是通过这里的学习而奠定了其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宋代的张载在秦岭北麓聚徒倡儒,成为一代理学大师,为中国儒学思想增添了灿烂的一页。 从民间宗教来说,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宗教活动基地在太兴山,这成为全国最为奇特的文化景观,这种几乎绝迹的宗教在秦岭的大规模遗存成为一种文化的活化石,令学界震惊。从民间信仰来说,中国最流行的主财神赵公明的故乡在周至南山下,他修道获得成就的地方在终南山;中国极为流行的药王信仰对象孙思邈也长期活动在秦岭一带;中国民间最著名的驱鬼逐邪之神钟馗也为终南修道之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