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习二 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活动积温的求算

实习二 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活动积温的求算

实习二  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活动积温的求算
实习二  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活动积温的求算

实习二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活动积温的求算

一、实习目的

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求算界限温度起止日期、持续日期及期间的活动积温

掌握多年平均气温直方图的绘制方法及应用

二、实习内容

用二倍偏差法、五日滑动平均法及图解法求算一个地方的界限温度的起止日期、持续

日数和活动积温;多年平均气温直方图的绘制和应用。

三、实习方法与步骤

1 二倍偏差法

自春(秋)季日平均气温第一次出现大(小)于或等于某界限温度之日起,逐日算

出各日平均气温距某界限温度之差,即偏差,并分别计算各连续正负偏差之和。偏差的计

算直至各日平均气温均大(小)于某界限温度时止,然后从中挑出连续各日正(负)偏差

之和为此后所有各负(正)偏差之和的绝对值的两倍以上时段,这一时段的第(前)一天

即为稳定通过此界限温度的初(终)日。

2 五日滑动平均法

初日:从春季日平均气温第一次出现高于某界限温度之日起,按日序依次计算出每连

续五日的平均气温,并从中选出第一个大于或等于该界限温度,且在其后不再出现五日平

均气温低于该界限温度的连续五日,此五日中第一个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该界限温度的

日期。

终日:从秋季日平均气温第一次出现低于某界限温度之日起,向前推四天,按日序依

次计算出每连续五日的平均气温,并从中选出第一个出现小于该界限温度且在其后不再出

现五日平均气温高于该界限温度的前一个连续五日,此五日中最后一个日平均气温大于或

等于该界限温度的日期。

3 图解法

根据多年月平均温度求算。

在方格坐标纸上,以纵坐标为温度,横坐标为日期,把每月的平均温度以直方图的形式点在各月对应的坐标上,再将每个直方图的中点连成园滑的曲线。(横坐标从12月开始,到1月结束共14个月)

某界限温度起止日期范围内的多年平均活动积温:

实习三保证率的求算及列线图的制作

一、实习目的

掌握保证率的求算及列线图的绘制方法以及使用

二、实习内容

三、实习方法和步骤

实习四水面最大可能蒸发量的计算

实习五单点气候生产力的计算

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书

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肖国杰

实验一积温的计算(2学时) 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自然条件中的气象条件影响,在其它外界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传主导作用;作物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某些发育期还要求一定的上限温度);作物完成某一发育期要求一定的热量条件——积温。积温的概念也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因研究目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常用的主要有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两种。活动积温多用于农业气候分析,它考虑了生物学零度,排除了对作物发育不起作用的生物学零度以下的日平均气温;用实测的日平均气温统计,比较方便。但活动积温包含了一部分低于生物学零度的无效温度,使积温的稳定性较差。有效积温多用于研究作物的发育与热量条件的定量关系,建立作物发育速度的农业气象模式和编制农业气象预报等,它排除了对作物不起作用的生物学零度以下的无效温度,积温稳定性好,较符合实际。但其统计比较繁琐,往往给分析计算带来一定的困难。 下面以成都地区温度积温为例,学习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一、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逐日累加法、直方图法求算积温。 目的:掌握大于某界限温度积温的主要计算方法。 二、实习内容 2.1活动积温 用逐日累加法计算成都1980年≥10℃初、终日期间的活动积温; 计算成都1951-1980年≥10℃活动积温的多年平均值; 用直方图法,利用成都19xx年逐月气温资料,求出10℃的初、终日期,≥10℃的活动积温。 2.2有效积温 用逐日累加法计算成都1980年≥10℃初、终日期间的有效积温; 用直方图法,利用成都1980年逐月气温资料,求出≥10℃的有效积温。 三、步骤 3.1熟悉资料

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积温法则:每种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昆虫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因此可用公式N·T=K表示,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K是总积温(常数)。 有效积温的应用:(1)推测一种昆虫的地理分布界线和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的世代 数。确定一种昆虫完成一个时代的有效积温(K),根据气象资料,计算出某地对这种昆虫全年有效积温的总和(K1),两者相比,便可以推测该地区1年内可能发生的世代数(N)。(2)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如已知一种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则可在预测气温(T)的基础上预测下一发育期的出现。同样,可以调控昆虫的饲养温度,以便适时获得需要的虫期。 有效积温在应用上的局限性:(1)有效积温的推算,目前还是假定昆虫在适温区内温度与发育速率成正比关系的前提下按照有效积温的基本公式进行推导的。从关系式 T=C+KV看,这是典型的直线方程式。但在大多数昆虫中,偏低或偏高的温度范围常常不是随着温度的提高而成正比地加快,只有在最适温度范围内这两者的关系才接近于直线。因此,为了计算积温而选择的温度处理应在最适温或接近于最适温区范围之内。同样,通过计算推导出来的发育起点温度,对于计算有效积温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与实际的发育起点常会偏高或偏低。这是值得注意的。 (2)一些昆虫在温度与发育速度的关系曲线上(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有出现发育恒定温区的可能性。这也是带来偏差的一个因素。 (3)一些有效积温的材料是在室内恒温饲养条件下取得的,但昆虫在自然界的发育处于变温之中,在一定的变温下昆虫的发育往往比相应的恒温快。此外,气象上的日平均气温也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温差情况,且与昆虫实际生活的小气候环境不完全相同。 (4)生理上有滞育或高温下有夏蛰的昆虫,在滞育或夏蛰期间有效积温是不适用的。一二年生花卉的花期调控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 通过光照处理调节花期;(2) 通过温度处理调节花期;(3)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花期;(4) 通过改变栽培措施调节花期 (2) 控温控花法、控光控花法、颠倒昼夜处理法、遮光延长开花时间处理法、播种期调节控花法、控水控肥控花法、调节气体控花法、修剪控花法。

积温

积温 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 的影响。一般以℃为单位,有时也以度·日表示。 积温 解释 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基本种类 分活动积温、有效积温、负积温、地积温、日积温等。 首次发现者 德列奥米尔 积温 1735年法国的德列奥米尔首次发现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要求一定的积温,即植物从播种到成熟,要求一定量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

1837年,法国的J.B.布森戈用发育时期的天数乘其间日平均温度的方法计算了各类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所需要的“热总量”,称之为“度·日”。 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广泛使用,其后在中国农业气象工作中也广为应用。[1] 2计算原则 在其他环境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呈正相关。生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时期不同,其生育起始温度(即开始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也有差异。只有当日平均温度高于生育起始温度时,温度因子才对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这个生育起始温度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亦称生物学零度),用符号B表示。 计算作物所需要的积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按作物生长发育时期来划分计算时段;②只累加该时段内高于及等于B值各日的平均气温值。3基本种类分活动积温、有效积温、负积温、地积温、日积温等。 积温①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Aa),适用于大量资料的计算,多在农业气候研究中运用,其计算式如下: 式中堟i为生育期内每日平均气温,i=1,2…n。n为该生育时段的天数。计算时从进入该生育时期的第2天算起。 ②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简称A值)。其中不包含低于B值的温度,所以更能表征生物有机体生育所需要的热量。多应用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的计算。 根据上式,可以利用农业气象平行观测资料,用最小二乘法、图解法或实验方法确定A、B值。 ③其他积温。冬季零下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负积温,表示严寒程度,用

有效积温法则

(2)有效积温法则及应用温度对昆虫的发育速度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在有效温度范围内,发育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关系,即温度愈高发育速度愈快,发育所需的天数就愈少.实验测得的结果表明,昆虫的发育期与同期的有效温度的变化具有规律性,即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虫态或世代)所需天数与同期内的有效温度(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的乘积是一常数.在昆虫研究中,这一常数称为有效积温,其单位常以日度表示,而这一规律则称为有效积温法则,用公式表示为: K=N(T-C) 或N=K/(T-C) 式中:K 为积温常数;N 为发育日数;T 为实际温度;C 为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法则在昆虫的研究和害虫的防治中经常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估测某昆虫在某一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通过实验可以测得一种昆虫完成1个世代的有效积温K,以及发育起点温度C,某一地区的实际温度T(日平均温度或候平均温度或旬平均温度)可以从该地区历年的气象资料中查出.因此,某种害虫在该地区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常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推算出来: 世代数=某地一年的有效积温(日度)/该地区该虫完成1代所需的有效积温(日度) 例如:实验测得槐尺蠖完成1个世代的有效积温为458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9.5℃(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的平均值),某年在北京4~8月(槐尺蠖活动期)的有效积温为1873日度,即可推算出该虫在北京每年能发生的世代数: 发生世代数=1873/458=4(代) 即槐尺蠖一般在北京每年可发生4代. ②推算昆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数值发育起点C可以由实验求得:将一种昆虫或某一虫期置于两种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观察其发育所需时间,设2个温度分别为T1和T2,完成发育所需时间为N1和N2,根据K=N(T-C),产生联立式: 第1种温度条件下: K=N1(T1-C) (1) 第2种温度条件下: K=N 2(T2-C) (2) 因为(1)=(2)=K 得N 1(T1-C)=N2(T2-C) C=(N2 T2-N 1 T1)/(N 2-N 1) 将计算所得C值公式即可求得K. 例如:槐尺蠖的卵在27.2℃条件下,经4.5天,19℃条件下,经8天.代入上面的积温公式中,则得槐尺蠖卵期有效积温: C=(8×19-4.5×27.2)/(8-4.5)=29.6/3.5=8.5℃ 将计算出的发育起点温度代入19℃条件下积温公式中,则得槐尺蠖卵期有效积温: K=8×(19-8.5)=84(日度) ③预测害虫发生期知道了1种害虫或1个虫期的有效积温与发育起点温度后,便可根据公式进行发生期预测. 例如:已知槐尺蠖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卵期有效积温为84日度,卵产下当时的日平均温度为20℃,若天气情况无异常变化,预测7天后槐尺蠖的卵就会孵出幼虫. N=84/(20-8.5)=7.3(天) ④控制昆虫发育进度人工繁殖利用寄生蜂防治害虫,按释放日期的需要,可根据公式计算出室内饲养寄生蜂所需要的温度.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寄生蜂的发育速度,在合适的日期释放出去. 例如: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34℃,有效积温为161.36日度,根据放蜂时间,要求12天内释放,应在何种温度才能按时出蜂.代入公式,即: T=161.36/12+10.34=23.8℃ 即在23.8℃的温度条件下经过12天即可出蜂释放. ⑤预测害虫在地理上的分布如果当地全年有效总积温不能满足某种昆虫完成1个世代所需

农业气象界限温度

农业作物三基点温度 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直至死亡。所以在三基点温度之外,还可以确定使植物受害或致死的最高与最低温度指标,称为五个基本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的各个过程都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通常维持作物生命的温度范围大致在一10℃到50℃之间,而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度,约为5℃到40℃,农作物发育要求的温度则又在生长温度范围之内,通常为20~30℃。 农业气象界限温度 农业气象界限温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之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日平均温度。简称界限温度。 农业上常用的界限温度有: 1.0℃,稳定大于0℃的时期为适宜农耕期,其初日与终日和土壤结冻与解冻相 近; 2.②5℃,稳定大于5℃的时期为越冬作物生长活动期(冬小麦生长活动的起始 温度为3℃)和喜凉早春作物的播种期; 3.③10℃,稳定大于10℃的时期为越冬作物生长活跃期和喜温作物生长活动 期,其初日是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开始播种日期; 4.④15℃,稳定大于15℃的时期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期和茶叶的可采摘期,其 初日是水稻适宜移栽期,终日是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 5.⑤20℃,稳定大于20℃的时期是喜温作物旺盛生长期和耐寒的晚稻安全齐穗 期,其初日是水稻分蘖迅速增长开始期,终日是耐寒的水稻安全齐穗大秋作物灌浆的下限日期。 6.各界限温度之间的持续日数也有重要的农业意义。例如,秋季日平均气温自 15℃降至5℃的时期是冬小麦分蘖多少的关键时期;秋季由5℃降至0℃的时期,是冬小麦分蘖及糖分积累时期;春季日平均气温由5℃升至10℃的时期是冬小麦幼穗分化的关键时期;日平均气温由10℃升至20℃时期的长短是能否栽培双季稻的热量指标。 积温理论 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

实习二 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活动积温的求算

实习二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活动积温的求算 一、实习目的 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求算界限温度起止日期、持续日期及期间的活动积温 掌握多年平均气温直方图的绘制方法及应用 二、实习内容 用二倍偏差法、五日滑动平均法及图解法求算一个地方的界限温度的起止日期、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多年平均气温直方图的绘制和应用。 三、实习方法与步骤 1二倍偏差法 自春(秋)季日平均气温第一次出现大(小)于或等于某界限温度之日起,逐日算出各日平均气温距某界限温度之差,即偏差,并分别计算各连续正负偏差之和。偏差的计算直至各日平均气温均大(小)于某界限温度时止,然后从中挑出连续各日正(负)偏差之和为此后所有各负(正)偏差之和的绝对值的两倍以上时段,这一时段的第(前)一天即为稳定通过此界限温度的初(终)日。 2五日滑动平均法 初日:从春季日平均气温第一次出现高于某界限温度之日起,按日序依次计算出每连续五日的平均气温,并从中选出第一个大于或等于该界限温度,且在其后不再出现五日平均气温低于该界限温度的连续五日,此五日中第一个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该界限温度的日期。 终日:从秋季日平均气温第一次出现低于某界限温度之日起,向前推四天,按日序依次计算出每连续五日的平均气温,并从中选出第一个出现小于该界限温度且在其后不再出现五日平均气温高于该界限温度的前一个连续五日,此五日中最后一个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该界限温度的日期。 3图解法

根据多年月平均温度求算。 在方格坐标纸上,以纵坐标为温度,横坐标为日期,把每月的平均温度以直方图的形式点在各月对应的坐标上,再将每个直方图的中点连成园滑的曲线。(横坐标从12月开始,到1月结束共14个月) 汉 某界限温度起止日期范围内的多年平均活动积温: 1 实习三保证率的求算及列线图的制作 一、实习目的 掌握保证率的求算及列线图的绘制方法以及使用 二、实习内容 三、实习方法和步骤 实习四水面最大可能蒸发量的计算 实习五单点气候生产力的计算 2

植物保护计算题复习

植物保护计算题复习 1、用10%的草甘磷水剂稀释30倍使用,每667㎡用水量是40㎏,问每667㎡需该农药制剂多少千克? 2、农药的浓度表示方法有哪些?将60%的石油乳油稀释浓度为3%的药液,则一份石油乳油需加多少份水 3、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麦种,按麦种量的0.2%用药。问200kg麦种需买药多少千克? 4、玉米螟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5℃,有效积温为225 d℃,根据放蜂的时间,要求在25天后释放,应放在何种温度下才能按时出蜂? 5、已知黏虫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有效积温为72℃,卵产下当时的平均气温为18℃,试推算几天后喷药防治为好? 6、已知三化螟赤眼蜂的发育起点为4.6℃,有效积温为236d℃,根据放蜂时间,要求在25天后释放,问应放在何温度下培养才能按时出蜂? 7、某农田,测得平均相对湿度为75%同期平均温度为27℃,求其温湿系数。 8、黏虫完成整个生活史在平均温度15℃下需160天,在平均温度20℃下需67天,问黏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完成一代需要的积温常数? 9、棉红蜘蛛蛛整个生活史的发育起点为8.5℃完成一代所需有效积温为186日·度某地年平均气温为15.6℃试推算棉红蜘蛛在该地完成一代所需的时间? 10、江苏埠宁县2000年调查田间二化螟化蛹进度,数据如下:7月22日查得化蛹进度为16%左右;7月24日查得化蛹进度为50%左右;7月31日查得化蛹率为84%左右;求二化螟蛾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分别是什么时候? 11、原来亩产800斤的稻田,受到蝗灾的影响,产量下降到600斤,从中随机抽取200株稻穗,查得150株穗粒饱满,求被害率和损失率? 12、把50克氧化乐果和350克水配制成氧化乐果农药溶液,求农药溶液的浓度?如果稀释100倍后,农药溶液中有多少氧化乐果?现在的浓度又变为多少?13、用人工室内饲养赤眼蜂来控制玉米螟。已知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5℃,有效积温为235 d·℃据田间调查分析,25天后是玉米螟的产卵高峰期,正是放蜂时间,控制什么温度才合适?

积温

积温(accumulated temperature) 定义: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 目录 定义 计算原则 种类 应用 积温(accumulated temperature) 定义 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以℃为单位,有时也以度·日表示。 1735年法国的德列奥米尔首次发现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要求一定的积温,即植物从播种到成熟,要求一定量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1837年,法国的J.B.布森戈用发育时期的天数乘其间日平均温度的方法计算了各类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所需要的“热总量”,称之为“度·日”。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广泛使用,其后在中国农业气象工作中也广为应用。 计算原则 在其他环境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呈正相关。生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时期不同,其生育起始温度(即开始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也有差异。只有当日平均温度高于生育起始温度时,温度因子才对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这个生育起始温度称为生

物学下限温度(亦称生物学零度),用符号B表示。 计算作物所需要的积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按作物生长发育时期来划分计算时段;②只累加该时段内高于及等于B值各日的平均气温值。 种类 分活动积温、有效积温、负积温、地积温、日积温等。 ①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Aa),适用于大量资料的计算,多在农业气候研究中运用,其计算式如下: 式中堟i为生育期内每日平均气温,i=1,2…n。n为该生育时段的天数。计算时从进入该生育时期的第2天算起。 ②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简称A值)。其中不包含低于B值的温度,所以更能表征生物有机体生育所需要的热量。多应用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的计算。 根据上式,可以利用农业气象平行观测资料,用最小二乘法、图解法或实验方法确定A、B值。 ③其他积温。冬季零下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负积温,表示严寒程度,用于分析越冬作物冻害。日平均土壤温度或泥温的累加称为地积温,用以研究作物苗期问题及水稻冷害等。逐日白天平均温度的累加称日积温,用以研究某些对白天温度反应敏感的作物的热量条件。 应用 积温在农业气象中一般应用于下列3个方面:①反映生物体对热量的要求,为地区间作物引种和新品种推广提供依据;②在农业气候研究中作为分析地区热

积温的统计

实习四积温的计算 一、原理 二、五日滑动平均法 三、直方图法

1.日平均气温在春季第一次通过某一界限温度的日期,称为该界限温度的起始日期;秋季最后通过同一界限温度的日期,称为该界限温度的终止日期。 2.由于温度的波动,春、秋季温度可能在某一界限温度值附近升降几次,因此,采用“稳定通过”的方法来确定界限温度得初日和终日。

日均温时段五日均温3.78.07-117.8 8 5.68-127.8 9 5.89-138.8 109.810-149.5 1110.211-1510.2 127.912-169.8 1310.713-179.8 149.114-189.7 1513.115-1910.1 168.316-2010.4 177.617-2111.0 1810.318-2211.3 1911.419-2311.3 2014.520-2410.7 2111.321-259.5 229.022-269.2 2310.423-2710.0 248.224-289.9 258.825-2910.5 269.826-3011.4日期日均温时段五日均温2712.727-3112.4 2810.028-112.0 2911.029-213.6 3013.630-314.4 3114.631-415.0 4.114.61-515.2 213.92-616.2 315.23-717.3 416.64-817.3 515.95-916.0 610.26-1014.4 719.57-1112.7 815.48-1211.4 910.09-1311.1 107.710-1412.0 1111.1…………1212.8…………1313.7 … >10.0>10.0 二、五日滑动平均法10 摄 氏 度 日 期 的 计 算

农业生产知识讲解学习

2017年农业生产知识 一、无霜期 指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在这一期间内,没有霜的出现。农作物的生长期与无霜期有密切关系。无霜期愈长,生长期也愈长。无霜期的长短因地而异,一般纬度、海拔高度愈低,无霜期愈长。 1.分布 无霜期与农作物生长期有密切关系,无霜期长,生长期也长。无霜期长短在农业上是个很重要的热量指标。由于每年的气候情况不全相同,出现初霜和终霜的日期也就有早有晚,每年的无霜期也就不一致。通常所说的无霜期,是指从当地的平均终霜日到平均初霜日之间的天数。我国是一个多霜的国家,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经常受到冷空气的侵袭,有霜的范围很广,除海南岛、云南和台湾省南端、四川川江河谷部分地区和南海诸岛外,均有出现。我国各地无霜期长短不同:据统计,南岭以南、台湾、云南南部、四川盆地无霜期均在30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250—275天,华北地区为175—225天,东北北部、内蒙、新疆北部为100—150天左右。总的分布特点是南部无霜期长,北部无霜期短(青藏高原除外)。 2.性质 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之间的天数。霜冻的温度指标一般认为是气温在1℃或者地温在0℃以下时即产生霜冻。5月份以前

出现终霜冻,仅对育苗移栽的作物有影响,6月份出现终霜冻,对大多数出苗的作物就都有较大影响,同样秋季初霜冻如果出现在9月下旬对大多数作物影响不大,如果在9月中旬出现初霜冻将影响大多数作物的安全成熟,造成减产和水分过大。 一个地区“无霜期”的长短,主要与这个地区寒冷季节的长短有关。也就是说,寒冷季节长的地区,它的“终霜”结束时间迟,“初霜”开始时间早,“无霜期”就较短;与此相反,寒冷季节短的地区,它的“终霜”结束时间早,“初霜”开始时间迟,“无霜期”就较长。这是因为霜是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情况下出现的,当靠近地面和作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摄氏零度或零度以下时,附在物体表面上的水汽,才能凝结成白色的霜。北方地区由于地面接受太阳热量比南方少;距冷空气的源地近,寒冷季节比南方长,这就决定了北方地区全年“无霜期”要比南方短。 3.措施 霜出现时,往往会给一些耐寒性较差的农作物带来一定影响,如棉花结桃时遇到秋霜害,会影响它继续生长。所以一个地区“无霜期”的长短,常常把它称为作物生长期的气候条件。但是“无霜期”的长短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在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根据当地出现霜的规律性,及时采取有效的各种防霜措施,如培育抗寒品种、杂交育种缩短生长期,以及浸种催芽、适时早播等等,或者用熏烟法、大田灌水或是设置防风林、防风墙和风障来阻挡寒风,改变农田水气候的条件,使早春作物和晚秋作物不受到霜害。这样,在农业生产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