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68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68

68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68

——高考全国卷I文科综合政治试题(附参考答案)

作为长期研究高考备考的教研人员,每当高考尘埃落定,总会静下以来,“检阅”各套试题,分析特点,把握规律,研判走势,这已成为职业习惯。本文将主要依据全国卷I,同时参考全国卷II及山东、四川、福建等地试卷,就今年高考试题特点及下年度备考方向,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为引玉之砖。

一、试卷结构

与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政治试题相比,今年的试卷结构保持稳定:题型方面,选择题12题,非选择题5小题;知识内容方面,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四个必修模块的分值比重基本维持在30:30:24:16(今年的具体情况见表1、2。其中,第39题第(3)题要求“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教育创新”在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两个模块都可以找到其上位概念——生活与哲学中有“创新”,文化生活中有“文化创新”。本文依惯例及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将本题的学科归属定为生活与哲学)。非选择题的学科内综合方式,根据学科内容之间的“天然”联系,仍然为《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综合(38题)、《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的综合(39题)。

表1 2014年政治部分试题所考查知识的分布情况

表2 2014年政治部分试题知识内容结构*

*试题序号与原卷一致,非选择题试题数量按小题数统计。

二、试题特点

(一)联系社会热点,反映时代特征,注重向学生生活延伸。

各套试题背景材料新颖,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如全国卷I第14题,

全国卷II第38题,山东卷第40题等),紧扣“改革”这一时代主题(如全国卷I第38题,四川卷第13题,山东卷第28题等),成为各套试题不约而同的选择。

试题贯彻新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比如全国卷I讨论教育创新话题),挖掘学生生活资源作为命题材料(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等热门影视片的入题,地方卷中对本地资源的发掘),甚至直接考查生活常识,向生活深度延伸,以引领学生关注和反思生活,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注重对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1.高考试题选择考查的知识有明显偏好(考什么)。

高考试题必然要检测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为了选拔真正有学习潜能的学生进入高校,命题者更强调能力立意,因此对他们来说,知识只是能力考查的载体,是践行其能力立意理念的“道具”。为此,命题者在选择考什么知识时,必然有所偏好。

(1)青睐思维含量大的概念性知识(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对易错的知识会重复考查(这常常导致某些试题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而对一般的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常常忽视。以哲学为例,诸如意识的能动性、真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联系及其特征、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否定观点、价值与人生价值等知识,就属于思维含量大、常考常错的知识点。

例1.(全国卷II,22)“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

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

④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题分析】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虽然属于矛盾的个性(特殊性),但个性中包含了共性,通过科学分析和总结,可以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这就是“先试点”的依据。“先试点”的过程,就是从个性中找出普遍经验的过程,是矛盾的个性向共性转化的过程;“后推广”,是把总结出来的普遍经验(共性)与推广地区的特殊实际相结合,形成具体的工作方法(个性),这一过程就是矛盾的共性向个性转化的过程。因此,①②符合题意。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并无优劣之分,③排除;“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严格来说,是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它不是“先试点后推广”的依据。答案为A。

【试题点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具有思维含量、难于理解的哲学理论,以这一知识为载体,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思辨力。

(2)引入教材上没有的新知进行考查。其做法是,试题引入一个新知(概念、原理等)并解释其含义,要求考生即时学习这一新知,并将这一新知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用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方式能较好地排除教学资源不均衡对学生造成的不公平,因而获得了命题者的青睐。除以下所举

例题外,还有全国卷I之15、16题,试题导言引入了财政转移支付这一新知,并要求依据这一概念回答第15题;四川卷第4题,试题首先对纳税人、负税人进行界定,要求考生据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例2. (全国卷II,15)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被称为产业关联,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如房地产业的发展向上可带动建筑业,向下可带动家电业,形成建筑业-房地产业-家电产业协同发展。下列选项中构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关系的是

①钢铁产业②信息产业③保险业④汽车产业

A. ①-②-③

B. ①-④-③

C. ②-③-④

D. ④-③-①

【解题分析】试题提供了4个产业作为备选项,解题时可先分析两两之间的关联度,找到钢铁产业-汽车产业、汽车产业-保险业,然后再根据上下游关系确定完整的产业链,即钢铁产业-汽车产业-保险业。答案为B。

【试题点评】这是一道新知学习类试题,试题引入“产业关联”概念,并通过举例阐释其重要性,要求考生通过现场学习来回答问题。

2.高考试题对知识点的考查方式有鲜明特点(怎么考)。

(1)在具体情境中考查知识,注重知识的理解、应用与迁移。试题几乎没有脱离具体情境的纯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是基于具体情境提出具体问题,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迁移、运用知识,考查其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分析能力。为了突出这一点,高考试题在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及非选择题设问的设置上,常采用“演绎式”表述(如全国卷II第19、21题),即把理论知识与具体情境融合起来,从而“隐藏”要考查的理论知识。

(2)注重知识的整合与重组。如全国卷I第38题之(1),要求“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回答此题需要对政府的知识进行整合,再从中抽取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分析。很多考生由于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知识结构存在缺陷,造成答案要点缺失。

(3)注重主干知识的拓展与引申。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设问的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往往限定某一具体知识,分析某一具体问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掌握的层次性,对问题分析的深度,更注重从细微处见精神。一些考生因知识掌握肤浅,不能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引申,造成分析问题缺乏应有的深度,答案大而空,得分寥寥。

(三)坚持能力立意,考查思维品质。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试题着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并以此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1.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对供求曲线的考查是经济生活试题的热点。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试题题干提供经济现象的文字描述,题支提供备选的供求曲线;二是题干提供供求曲线,题支提供经济现象的文字描述作为备选。这就要求考生具备经济学图文转换的能力。

例3.(福建卷,33)M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哪种情形可能导致曲线S1向S2平移

①M商品是汽车,汽油价格上涨

②M商品是大米,面粉价格下降

③M商品是商品房,房贷利率下调

④M商品的供给量不变,M商品供不应求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解题分析】解题的第一步,是要明确图示的经济学含义。图中的曲线是需求曲线(尽管用字母S而不是用D标示),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其含义是M商品价格不变,需求量减少,反映的是非价格因素(特指非M商品价格,不包括相关物品价格)导致的需求量减少。第二步,用第一步分析得出的两个条件(一是需求减少,二是非价格因素)衡量备选项。选项①和②中,汽油价格上涨、面粉价格下降都属于相关物品价格变动,都不是非价格因素,两者分别会导致汽车、大米需求减少,符合题意;选项③中房贷利率下调会导致商品房需求增加,不符合题意,选项④亦然。答案为A。

【试题点评】对供求曲线的考查是经济生活试题的热点。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试题题干提供经济现象的文字描述,题支提供备选的供求曲线;二是题干提供供求曲线,题支提供经济现象的文字描述作为备选。这就要求考生具备经济学图文转换的能力。备考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获取和解读信息成为解题的第一道关口,直接影响选项的选择。从今年的试题看,试题材料形式多样,有曲线、表格、扇形图、漫画等;选择题中的图表材料越来越多,且不限于经济学试题;一些信息较为隐含,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难度加大;一些选择题选项的设置明显针对考生对信息的误读,构成解题陷阱。

例4.(四川卷,9)观察图1,从哲角度看,图中之人

①否认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②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③否认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④否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题分析】图中之人因担心犯错误而缩手缩脚、作茧自缚,并没有否定意识活动的选择性,而是担心作出错误的选择,故①不选;担心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而不敢行动,正是看到了主观意识对实践的支配作用,即承认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故④不选。图中之人过分担心犯错误,是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否认前进性的表现;也没有看到意识活动能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创造条件成功改造客观世界,变好否认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故②③符合题意,答案为C。

【试题点评】本题是一道漫画类哲学试题,漫画还配有文字,信息比较隐含,考查的知识又是思维含量大的意识概念,解题难度较大。

2.注重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一,要求归纳调用知识。如全国卷II第38题之(1),要求“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这一设问中的比较具体,需要向上追溯,即归纳为“消费的作用”,从而明确需要调用什么知识。

第二,要求综合调用。除了材料分析题,选择题中也出现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凸显了试题的综合性、融合性。

第三,要求有效调用。如全国卷I第38题之(1),要求“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应调用与政府有关的知识。而与政府有关的知识很多,这就需要根据设问和材料有效调用。

3.注重考查思维品质。

(1)注重演绎思维,考查思维深度。如全国卷I第39题第(1)题,限定具体角度谈教育创新的作用,而不是泛泛而谈;全国卷II第39题之(2),要求运用具体知识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阐释,都着重考查了演绎思维能力。

(2)注重辩证思维,考查思辨力。除了材料分析题中要求对某一观点进行评价外,多道选择题通过设置观点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选项,构成解题陷阱,以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3)设置开放性、探究性问题,观照学生思维个性,注重考查创新能力。

(四)宣扬国家意志,体现教育引导功能。

1.反映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成就,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宣扬国家意志。

各套试卷贯穿科学发展的理念,紧扣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及方针政策,选择命题的“话题”和材料。如全国卷I第15、16题,以财政转移支付为话题,考查国家民族政策和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这类试题立意深远,体现政治试题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

2.联系社会生活,培养现代意识,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试题注重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巧妙设题,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今年的各套试题都或显或隐地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还渗透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等现代意识。此外,近年来高考中常常会出现科学题材的试题,这对学生的科技素养特别是科学精神也提出一定要求。

例5.(全国卷II,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分析】材料中的实验表明,无生命物质依据一定条件是可以向生命物质转化的,由此可知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该发现为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有力地支撑了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①④符合题意。②明显错误;③在材料中得不到支撑,事实上,本质规律反映的是事物的共性,表现形式(现象)则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③的表述混淆了规律与表现形式的属性。答案为B。

【试题点评】本题是一道科学题材的试题,选项是“演绎式表述”,较好考查了学生科学素养与演绎思维能力。

3.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央多次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他表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多套高考试题在立意、选材上,都注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例6.(山东卷,33)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朱熹和陆九渊分别是中国哲学史上理学和心学的代表性人物,理学和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朱熹认为“理”在心外,决定万事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吾心”,心外无“理”,心即是“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材料不符。

【试题点评】理学和心学虽然都属于唯心主义,但都包含很多合理成分,对这份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化遗产,青少年应有所了解。

三、考情一览

(一)实测难度

表3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及政史地单科均分与难度情况(全省)

表4 2014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总体一般情况统计(全省)

(二)政治学科总分分布频率

(三)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学科试题各题一般情况

表5 选择题得分及答案分布情况

表6 非选择题得分情况

四、试题解析

12.按现行规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年利率)一年期为3%,两年期为3.75%。老陈有10 000元

闲置资金,准备存两年,那么,这笔钱以一年期连续存(第一期利息计入第二期本金)两年的利息比存一个两年期的利息

A. 少141元

B. 多141元

C. 少150元

D. 多150元

【考点定位】投资理财的选择,存款利息的计算。

【解题分析】从权益方面分析,储户选择一年期连续存两年,与直接存一个两年期相比,拥有一年期满后是否续存的选择权,其流动性更好,为此储户须付出利息减少的“代价”,这体现了市场的公平原则。存款连续存两年的利息,比同期以一年期连续存两年的利息高,这也是经济生活常识。其中,10000元以一年期连续存(第一期利息计入第二期本金)两年的利息:10000×(1+3%)2-10000=609元;10000元直接存一个两年期的利息:10000×3.75%×2=750元。两种存款方式的利息之差为141元。答案为A。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经济生活常识,是高考试题向生活延伸的表现。考生应多尝试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提升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考情分析】

本题考生主要错选B项。错选B、D两项,除了反映考生审题、计算能力有欠缺,还反映了其经济生活基本常识或经验的欠缺。错选C项,则是未考虑“第一期利息计入第二期本金”这一条件。

13.图5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该国居民

①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③日用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④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考点定位】消费的类型和消费水平。

【解题分析】本题图示的信息是,某国居民日用品消费支出、奢侈品消费支出均保持增长,其中日用品支出增长率总体平稳、略有下降,而奢侈品支出增长率逐步提高,并在2003年超过日用品支出增长率后快速上升。由于日用品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主要满足生存需求,奢侈品主要满足精神需要、享受需要,人

们通常是在日常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会增加奢侈品的支出,因此该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的这一变化,不仅说明其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而且说明其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据此,④符合题意。图中信息显示的是日用品消费支出增长率缓慢下降,但仍然是正增长,所以③的结论是成立的。审题时要注意,图中信息是对全国居民而非部分居民消费支出状况反映,若考生将图示误读为一部分居民奢侈品消费支出增长率上升,一部分居民日用品消费支出增长率下降,则易误选①和②。答案为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和解读能力,特别是基于信息、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合理推导能力,是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第15题“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快速增长”试题的延续,此类试题思维含量大,能力要求高,凸显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取向,教师在组织备考时,要引导学生加强反思,把握解题要领。

【考情分析】

本题主要错选A、C项,这两项均含有题支②,且不含题支③。排除③,是把日用品消费支出增长率下降解读为日用品消费支出数量下降;选择②,主要是图中针对全体居民的两条曲线解读为针对两类不同居民的曲线。这反映了部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欠缺。

14.某知名家电企业通过互联网收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专门生产了近万台定制彩

电。从消费者下单到生产、配送、安装,整个过程仅耗时一个月,比传统批量生产模式(含产供销)少用半年多的时间。与传统的批量生产模式相比,这种定制生产模式能够

①充分发挥企业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②以需定产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企业库存

③更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④优化企业决策流程,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考点定位】企业经营

【解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该企业收集消费者需求,并根据其需要定制生产,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有利于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故③符合题意;依据订单定制生产,基本不会产生库存,又缩短了生产周期,故②符合题意。这一模式对降低生产成本有积极影响,但定制近万台彩电材料并不能支撑企业具有规模优势,①不选;这一模式可以使企业经营决策更准确,但只是生产组织的优化,是管理创新,无涉技术创新,因此对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④不选。答案为C。

【试题点评】本题以企业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变化开展生产经营为背景,考查学科主干知识。这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化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完成15~16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