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教案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教案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教案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教案

13.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

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规范的训练.

(3)理解“同理”的含义,强调规范的书写.

拓展与延伸1.教科书第109页练习题.

2.已知:如下图,在△ABC的外角∠CBD和∠BC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求证:点F在∠DAE的平分

线上.

A

B C

D

E

F

3.如下图所示,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

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

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

( )

A.一处 B两处 C.三处 D四处

l

2

l

1

l

3

分析:如上图此题可以用教科书115页第6题

的方法来解决,但没有“三条公路围成的一块平地

上修建”的限制,因此满足要求的地址共有四处,

应选D

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

广阔性,鼓励学生积

极思考,勇于探索.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有什么收获?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10页习题13.3第3、5题.2.选做题:

(1)教科书111页习题13.3第6题.

(2)与相交的两条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在:( )

A.一条直线上

B.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上

C.一条射线上 D.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上

12.3《角平分线的性质》说课稿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说课稿 (第1课时) 授课教师: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选自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 下面,我从教学背景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学背景的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学生分析 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及会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题,同时为下节判定定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3、教学环境分析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教学难点是: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2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 个性化补充数学教研组主备人:覃萍备课组:全体数学教研组成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释角平分线的原理.会用尺规作一个已知角的平 分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利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教学难点 角的平分线的作图方法的提炼.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三角形中有哪些重要线段. 问题2:你能作出这些线段吗? Ⅱ.导入新课 在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做过这样一个题: 在∠AOB的两边OA和OB上分别取OM=ON,MC⊥OA,NC⊥ OB.MC与NC交于C点. 求证:∠MOC=∠NOC. 通过证明Rt△MOC≌Rt△NOC,即可证明∠MOC=∠NOC,所以射线OC就是∠AOB 的平分线. 受这个题的启示,我们能不能这样做: 在已知∠AOB的两边上分别截取OM=ON,再分别过M、N 作MC⊥OA,NC⊥OB,MC?与NC交于C点,连接OC,那么

OC就是∠AOB的平分线了. 思考:这个方案可行吗?(学生思考、讨论后,统一思想,认为可行) 议一议:下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 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 要说明AC是∠DAC的平分线,其实就是证明∠CAD=∠CAB. ∠CAD和∠CAB分别在△CAD和△CAB 了. 看看条件够不够. AB AD BC DC AC AC = ? ? = ? ?= ? 所以△ABC≌△ADC(SSS). 所以∠CAD=∠CAB. 即射线AC就是∠DAB的平分线.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 1 2 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于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 1 2 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设计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设计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设计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教学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说课稿

《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雄县双堂乡中学胡玥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的《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 1.设计理念 以PPT软件为制作平台,运用多媒体手段,在不破损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依据课标要求,对教科书相关内容进行了适当整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展示学生思维的训练过程。 2.知识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3.学情背景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及会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题,同时为下节判定定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4.学习目标 4.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2.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3.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与计算。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

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合作交流的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与探索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5.教学重点.难点 5.1 教学重点: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证明及应用。 5.2 教学难点: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 6.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6.1 教法选择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题的教学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以“自主学习,同伴互助”教学法为主,辅之直观演示、讨论交流,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心关注。 6.2学法指导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本课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尝试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 7.教学流程安排 在教学流程设计中,以“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在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提升——推荐作业,运用达标”等五个有层次梯度的活动序列展开。 教学活动活动意图 活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角平分仪的介绍和认识,激发兴趣,引入 新课。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二)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角的平分线判定定理的的内容。即:至蛹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2 ?会用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I .复习巩固,弓I入新课 回顾一下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反过来,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否在角的平分线上呢? 现在,我们来证明“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在角的平分线上”。看看是否能证明出来。 前面我们学过,要证明一个几何命题,首先要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命题的已知和求证。 U.导入新课 证明命题:“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师]这个命题的已知是什么?求证是什么? [生]已知:一个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求证:这个点在角的平分线上接下来,我们根据题意,作出图形,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结论。 已知:如图,PD丄OA PE!OB 点D E为垂足,PD= PE 求证:点P在/ AOB的平分线上证明:经过点P作射线OC ??? PDL OA PE丄OB ??? / PDO=Z PEd 90° 在Rt△ PDC和Rt △ PEO中 PO = PO PD=PE ? Rt △ PDO2 Rt△ PEO( HL) ? / POD=Z POE ???点P在/ AOB的平分线上 通过上题可以得到角平分线判定定理: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前面我们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现在我们学习了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至V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师]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有什么联系? 总结: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命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推出的结论可以互换,它们是互逆定理. 新知应用:如图所示,要在S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距离相等,?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500m 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000)? 1 .集贸市场建于何处,和本节学的角平分线性质有关吗?用哪一个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2 .比例尺为1:20000是什么意思? 结论: 1 .应该是用角平分线判定定理.?这个集贸市场应该建在公路与铁路形成的角的平分线上,并且要求离角的顶点500米处. 2.在纸上画图时,我们经常在厘米为单位,而题中距离又是以米为单位,?这就涉及一个单位换算问题了. 1m=100cm所以比例尺为1: 20000,其实就是图中1cm?表示实际距离200m的意思.作图如 下: 第一步:尺规作图法作出/ AOB勺平分线OP 第二步:在射线OP上截取OC=2.5cm确定C点,C点就是集贸市场所建地了. 总结: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就可以省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步骤,使问题简单化.所以若遇到有关角平分线,又要证线段相等的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性质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教材适用】版初二下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精编说课稿系列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一、分析教材(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职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着重要地位。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学习目标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以及推论,能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进一步掌握作差比较法比较实数的大小。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及其应用是重点, 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索与运用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

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大家现在所教的学生是职中学生,底子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首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师生互动、通过小组研究来降低学习难度,最后达到学习要求。三、教法分析(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与分组探究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引导回顾玩跷跷板的经验,师生共同探究天平两侧物体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感性地认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运用分析法、综合法、作差比较法来证明,通过题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打下理论基础。 四、教学程序和设想(说教学程序) (一)展示课件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用时8分钟左右>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创设了天平情境问题(如图1),让学生观察课件,说出物体a和c哪个质量更大一些,由此判断:如果a>b,b>c,那么a和c的大小关系如何?这是感性认识。 接下来运用分析法从理论上证明了性质1的正确性,也就是证明了不等式的传递性,即如果a>b,b>c,则a>c.在证明这一点上不能拖泥带水,主要由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式来进行,这是由

七年级数学下册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第3课时 角平分线的性质 1.经历角的平分线性质的发现过程,初步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重点) 2.能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问题:在S 区有一个集贸市场P ,它建在公路与铁路所成角的平分线上,要从P 点建两条路,一条到公路,一条到铁路. 问题1:怎样修建道路最短? 问题2:往哪条路走更近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角平分线的性质 【类型一】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 如图,在△ABC 中,∠C =90°,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E ,F 在AC 上,∠FDC =∠BDE .试说明:(1)CF =EB ;(2)AB =AF +2EB . 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点D 到AB 的距离等于点D 到AC 的距离,即DE =DC .再根据△CDF ≌△EDB ,得CF =EB ;(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DC 和△ADE 全等,从而得到AC =AE ,然后通过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求解. 解:(1)∵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C ⊥AC ,∴DE =DC .∵在△CDF 和△EDB 中,∵?????∠C =∠DEB =90°,DC =DE ,∠FDC =∠BDE , ∴△CDF ≌△EDB (ASA).∴CF =EB ; (2)∵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C ⊥AC ,∴∠CAD =∠EAD ,∠ACD =∠AED =90°.在△ADC 和△ADE 中,∵?????∠CAD =∠EAD ,∠ACD =∠AED ,AD =AD , ∴△ADC ≌ △ADE (AAS),∴AC =AE ,∴AB =AE +BE =AC +EB =AF +CF +EB =AF +2EB .

角平分线性质说课稿

《角平分线的性质》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二课时,即《角平分线的判定》。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四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会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2)会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了解尺规作图的原理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基本技能: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关于角平分线的判定,并体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4、基本活动经验:体验从操作、测量、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得验证几何命题正确性的一般过程的活动经验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2.2《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是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了不等关系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不等关系这一章占有重要位置。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出发,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比较简单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 2.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论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增进学习数学 的兴趣。2.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3、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三的探索及其应用 三、教法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等式的方法进行不等式的探究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2、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充分互动,这样才能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3、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时为了避免简单的“模型化”,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观察、类比、猜想、验证、总结概括的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初步论证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法指导1、观察猜想2、类比验证3、探究合作4、抽象概括5、总结归纳6、数学表示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指导观察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学生举手回答,交流联想。投影显示:等式的性质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等式的性质,类比等式的性质,为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做好铺垫,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二)、知识探究 1、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 5+2 3+2 , 5-2 3-2 (2)–1<3 , -1+2 3+2 , -1-3 3-3 学生活动:探究规律,交流讨论,解答上述问题,结果:(1)> 、> (2)< 、< 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1,进一步培养学生得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用语言概括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3)、(4)题:(3) 6>2, 6×5 2×5 , 6×(-5)2×(-5)(4) -2<3, (-2)×6 3×6 , (-2)×(-6)3×(-6)(方法同上)又得到: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5)、(6)题:(5) 6>2, 6×(-5)____2×(-5) 6÷(-5)____2÷(-5) (6) –2<3, (-2)×(-6)____3×(-6) (-2) ÷(-6)____3÷(-6) 会发现: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_; 不等式的性质 3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由学生发现不等式性质2和性质3,讨论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性质2和性质3的区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想一想 1.不等式的性质2和不等式的性质3有什么区别?2.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不等式于等式性质异同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更好的掌握。

角的平分线性质及应用

角的平分线性质及应用 我们知道,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做角的平分线.关于角的平分线,它有两个重要性质 (1)性质定理: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以证明题目中某两条线段相等;利用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可以证明某两个角相等,下面举例说明角的平分线的应用. 例1.三角形内到三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的交点. (A)三条中线(B)三条高(C)三条角平分线(D)以上均不对. 解:由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可知:应选(C). 例2.如图1,△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 试问:P到AB、BC、CA的距离相等吗? 解:相等.理由如下: 过P作PD、PE、PF分别垂直于AB、BC、CA,垂足 为D、E、F, ∵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PD=PE,同 理PE=PF, ∴PD=PE=PF,即点P到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例3.如图2,△ABC中,∠C=900,AD平分∠BAC,BD=4,BC=7, 则D到AB的距离是. 分析:∵∠C=900,∴DC⊥CA,过点D作DE⊥AB, 垂足为E,∵AD平分∠BAC,∴DE=DC=BC-BD=7-4=3, 即点D到AB的距离是3. 例4.如图3,△ABC中,∠B、∠C的角平分线相交于O,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 (A)∠1>∠2(B)∠1=∠2(C)∠1<∠2(D)不能确定.分析:由例2知点O到△ABC的三边距离相等,因此点在∠ 的平分线上,即AO平分∠BAC,故选(B).例5.如图4 ,在△ABC中,∠A=900,BD是角平分线, B D C 图2 B C 图1 图3

角平分线的性质说课稿

角平分线的性质说课稿 徐庄中学八年级张玉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选自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下面,我从教学背景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评价分析等五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学背景的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运用和延续.用尺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其作法原理是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证明,运用了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 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证明提供了使用角的平分线的一种重要模式——利用角平分线构造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而证明相关元素对应相等.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教学对象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及会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题,同时为下节判定定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难点是:(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学生习惯找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注重利用刚学过的定理来解决,结果相当于对定理的重复证明)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 1正确使用; (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知道作法的合理性. (2).探索并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3).能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1、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引导式探索发现法、主动式探究法、讲授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多思、多说、多练,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 2、教学手段: 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我选择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将有关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直观地观察,并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发现变化之中的不变.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探索并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1. 感悟实践经验,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 问题1 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怎样得到这个角的平分线?

最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

2.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多少号选手,今天我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下面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六、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形式,而本节课所要学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不等式概念以及用不等式表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不等式及不等组的解集,用不等式及及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因此不本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区别;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性质将简单的不等式转成“x>a”或“x<a” 的形式 数学思考: (1)经历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建立初步的数感与符号感; (2)经历类比、观察、猜想、探究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发展合情推理; 解决问题: 使学生学会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 情感与态度: 通过创设情境,观察、猜想使学生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材地位与作用,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性质将不等式转成“x>a”或“x<a” 的形式 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角平分线的性质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容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2.3节第一课时容,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2.教学对象分析 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及会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题,同时为下节判定定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3.教学环境分析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根据如今各学校实际教学环境及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我选择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系统辅助教学,将有关教学容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直观地观察,并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发现变化之中的不变.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 2. 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够利用其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作已知角的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 2.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同步练习(1)及答案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知识点1:角平分线的性质 1.如图11.3-1所示,在△ABC 中,∠C=90°,AD 平分∠BAC ,BC=20cm ,DB=17cm ,则D 点到AB 的距离是_________. 2.如图11.3-2所示,点D 在AC 上,∠BAD=∠DBC ,△BDC 的内部到 ∠BAD 两边距离相等的点有_______个,△BDC 内部到∠BAD 的两边、∠DBC 两边等距离的点有_____个. 图11.3-1 图11.3-2 图11.3-3 3.如图11.3-3,在Rt △ABC 中,∠C=90°,∠BAC 的平分线AD 交BC 于点D ,CD=2,则点D 到AB 的距离是 ( ) A .1 B .2 C .3 D .4 4.如图11.3-4,已知AC ⊥BC ,DE ⊥AB ,AD 平分∠BAC ,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 A .BD+ED=BC B .DE 平分∠ADB C .A D 平分∠EDC D .ED+AC >AD 图11.3-4 图11.3-5 5.如图11.3-5,Q 是△OAB 的角平分线OP 上的一点,PC ⊥OA 于C ,PD ⊥OB 于D ,QE ⊥OB 于E ,FQ ⊥OQ 交OA 于F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PA=P B B .PC=PD C .PC=QE D .QE=QF 6.如图11.3-6,AP 平分∠BAC ,PE ⊥AC ,PF ⊥AB ,垂足分别为E 、F ,点O 是 AP 上任一点(除A 、P 外).求证:OF=OE . B D A E A D C B A C B D A B C D E A O B P C D F E Q

八年级数学《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说课稿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选自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 下面,我从教学背景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学背景的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学生分析 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及会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题,同时为下节判定定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3、教学环境分析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教学难点是: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角平分线的性质 知识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一、本节学习指导 角平分线的性质有助于我们解决三角形全等相关题型。其实不仅仅是角平分线,还有三角形的中位线、高、中心都是解决三角形题目有效的途径。本节有配套免费学习视频。 二、知识要点 1、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做角的平分线。 如下图:OC平分∠AOB ∵OC平分∠AOB ∴∠AOC=∠BOC 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重点】 如第一个图: ∵OC平分∠AOB(或∠1=∠2),PE⊥OA,PD⊥OB ∴PD=PE,此时我们知道△OPE≌△OPD(直角三角形斜边是OP即公共边,直角边斜边) 3、角的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如第一个图: ∵PE⊥OA,PD⊥OB,PD=PE ∴OC平分∠AOB(或∠1=∠2)

4、线段的中点的定义: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 如下图: ∵C是AB的中点 ∴AC=BC 5、垂直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如图:【重点】 ∵AB⊥CD ∴∠AOC=∠AOD=∠BOC =∠BOD=90° 或∵∠AOC=90° ∴AB⊥CD 注意:要判断两条直线垂直,只要知道这两条相交直线所形成的四个角中的 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了。反过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四个交角都是直角。 6、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BC≌△A'B'C' ∴AB=A'B',BC=B'C',AC=A'C'; ∠A=∠A', ∠B=∠B', ∠C=∠C'

人教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课时第二小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板书题目)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透彻的了解教材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首先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材。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三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等式的性质又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它是初中阶段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转折;而另一方面,学好不等式的性质能帮助学生从整体认识整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可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新的认识,从而扩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不等式的性质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这也是前后数学知识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学好本节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并且能正确应用;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点,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学习不等式基本性质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该目标具体到本节课为通过让学生学习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 由于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得出结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形象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根据学生的这一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为: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重点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接下来说说学生。 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几乎不存在学不会的情况,而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台前县吴坝镇中学李桂香 一、教学背景的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学生 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及会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题,同时为下节判定定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3、教学环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教学难点是: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2.3《角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教案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利川市忠路镇初级中学钟金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2、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 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 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学生结合导学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完成。 二、探究体验 探究一 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请一名学生板书到黑板上。探究二:

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归纳,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

三、合作交流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如图1,P 在射线OC 上,PE ⊥OA ,PF ⊥OB ,则PE =PF . (2)如图2,P 是∠AOB 的平分线OC 上的一点,E 、F 分别在OA 、OB 上,则 PE =PF . (3)如图3,在∠AOB 的平分线OC 上任取一点P ,若P 到OA 的距离为3cm ,则P 到OB 的距离边为3cm . A O B P E 图2 图3 A B P E A O B P E F 图1

四、完成导学案练习 1.如图,△ABC 中,∠C =90°,AD 平分∠BAC ,AB =5, CD =2. 求:(1)点D 到AB 的距离; (2)△ABD 的面积. 2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教材第51页第2、3题 七、板书设计: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