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和高度、湿度、温度的变化成反比--注意,这里说的是大气压,而非气压!

详细说明如下:

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

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尔水的分子量比空气的混合分子量小,水气的增加,等于稀释了空气;

温度越高--虽然增加了空气分子的对撞机会,但是空气迅速膨胀,对流,尔引起空气变得稀薄,其增加的对撞能量远小于空气变稀薄减小的对撞能量,自然空气压力减小。

有关常识如下:

定义:

1.亦称“大气压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一般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2.压强的一种单位。“标准大气压”的简称。科学上规定,把相当于760mm高的水银柱(汞柱)产生的压强或1.01×十的五次方帕斯卡叫做1标准大气压,简称大气压。

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被称为大气层。空气

可以像水那样自由的流动,同时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置在盛有水银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了4厘米后就不再下降了。这4厘米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的长度。后来科学家们根据压强公式准确地算出了大气压在标准状态下为1.013×105Pa。由于当时的信息交流不畅意大利和法国对大气压实验研究结果并没有被全欧洲所熟知,所以在德国对大气压的早期研究是独立进行的。1654年奥托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的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那个时期,奥托格里克还做了很多验证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实验,也正是在这一时候他第一次听到托里拆利早在11年前已测出了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3×10的5次方帕斯卡=10.336米水柱。

标准大气压值及其变迁

标准大气压值的规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几次变化的。最初规定在摄氏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强为标准大气压,其值大约相当于76厘米汞柱高。后来发现,在这个条

件下的大气压强值并不稳定,它受风力、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而变化。于是就规定76厘米汞柱高为标准大气压值。但是后来又发现76厘米汞柱高的压强值也是不稳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g值也随纬度而变化。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为了确保标准大气压是一个定值,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声明,规定标准大气压值为

1标准大气压=101325牛顿/米2,即为101325帕斯卡(P a)

大气压的变化

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

湿度越大大气压强越大

初中物理告诉我们:“大气压的变化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对这段叙述,就是老师也往往不易说清,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归结为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问题.今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我们通常所称的大气,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它除了含有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外,还含有水汽和尘埃.我们把含水汽很少(即湿度小)的空气称“干空气”,而把含水汽较多(即湿度大)的空气称“湿空气”.不要以为“干”的东西一定比“湿”

的东西轻.其实,干空气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 8.016,故干空气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状况下,干空气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水汽的密度仅为干空气密度的62%左右.应当说,由于大气处于地球周围的一个开放空间,而不存在约束其运动范围的具体疆界,这就使它跟处于密闭容器中的气体不同.对一个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来说,只要容器中气体未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当我们向容器中输入水汽的时候,气体的压强必然会增加.而大气的情况则不然.当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使某区域中的大气湿度增大时,则该区域中的“湿空气”分子(包括空气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向周围地区扩散.其结果将导致该区域大气中的“干空气”含量比周围地区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围地区大.这犹如在大豆中掺入棉籽时其混合体密度要小于大豆密度一样,所以该区域的湿空气密度也就小于其它地区的干空气密度.

这样,对该区域的一个单位底面积的气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于其它干空气地区同样的气柱这也就告诉我们,“大气压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减小.”

就阴天与晴天而言,实际上也就是阴天的空气湿度比晴天要大,因而阴天的大气压也就比晴天小.

我们知道,气体分子的“碰撞”是产生气体压强的根本原因.因而对大气压随空气湿度而变化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由此作出解释,根据气体分子运动的基本理论,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

则气体分子的平均动量(仅考虑其大小)

由此可见,平均质量大的气体分子,其平均动量也大(有的文献①中所言:“干空气的平均速度也大于湿空气”,是不正确的).而对相同状况下的干空气与湿空气来说,由于干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密度及分子的平均质量都比湿空气要大,且干空气分子的平均动量也比湿空气大,因而湿度小的干空气压强也就比湿度大的湿空气大.当我们给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加热的时候,则其压强当然也会增大.而对大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当某一区域的大气温度因某种因素而升高时,必将引起空气体积的膨胀,空气分子势必要向周围地区扩散.温度高,气体分子固然会运动得快些,这将成为促进压强增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分子便向周围扩散,则该区域内的气体分子数就要减少,从而形成一个促使压强减小的因素.而实际的情况乃是上述两种对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这两种因素中哪个起主要作用,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大陆及海洋上气压随气温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说,夏季大陆上气温比海洋上高,由于大陆上的空气向海洋上扩散,而使大陆上的气压比海洋上低;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上低,由于海洋上空气要向大陆上扩散,又使大陆上气压比海洋上高.而由此可见,在温度变化和分子扩散两个因素中,扩散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应当指出,这里所说的扩散,是指空气的横向流动.因为由空气的纵向流动并不能改变竖直气柱的重量(有的文献②把因温度而产生的气压变化说成是空气沉浮的结果,这是不妥的),因而也就不能改变大气的压强(对重力加速度g因高度变化

而产生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

由于地球上的大气总量是基本上恒定的.当一个地区的气温增加时,往往伴随着另一个地区温度的降低,这就为高温处的空气向低温处扩散带来了可能.而扩散的结果常常是高温处的气压比低温处低.当我们生活的北半球是接受太阳热量最多的盛夏时,南半球却是接受太阳热量最少的严冬.这时,由于北半球的空气要向南半球扩散而使北半球的气压较南半球要低.而由于大气总量基本不变,则此时北半球的气压就低于标准大气压,南半球的气压当然也就会高于标准大气压.同样,空气的反方向扩散又会使北半球冬季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因而,在北半球,冬季的大气压就会比夏季要高.当然,大气压的变化是很复杂的,但对中学课本上的说法作上述解释还是可以的很详细啊。

气压的日变化

陆地比热小

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所以陆地气压较低,海洋气压较高,风从海洋(高压区)吹向陆地(低压区),是偏南风(不全是东南风,我国云南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是西南风)。

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所以陆地气压较高,海洋气压较低,风从陆地(高压区)吹向海洋(低压区),是偏北风(不全是西北风,我国云南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是东北风)。

气压的日变化地面气压日变化的特点是在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次高值,一个最低值和一个次低值。最高值出现在9 ~10时,次高值出现在21~22时;最低值出现在15~16时,次低值出现在3~4时。气压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出现与气温的日变化有关,地球上向阳的一边(白天)由于加热作用使空气膨胀而垂直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四周辐散,致使空气柱的质量减少,地面气压降低。背阳的一面(夜间)由于冷却作用,气柱收缩,空中四周气流辐合,使气柱质量增多,地面气压升高。气压的日变化在低纬度地区比较明显。气压日振幅(一日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又称为日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在低纬地区,平均日振幅可达3~4百帕,到纬度50"附近日振幅不足1 百帕了。不同纬度上气压日变化的情况,在我国中纬度地区气压日振幅为1~2.5百帕,在低纬地区为2.5~4百帕,而在西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山谷中气压的日振幅有时可达6. 5百帕。

应用

1.高压锅(高压锅中封闭了空气,给高压锅内空气加热时,锅内气体压强增大,使锅内的水沸腾时温度更高,更容易煮熟食物

2.真空吸盘(可以依靠外界大气压将其压在墙上,可以挂东西)

3.拔罐头疗法(中医中有一种玻璃罐,将其加热时迅速按在人体某部位,等罐内空气冷却后,会被外界气压按照皮肤上,此时用力拔

下玻璃罐,会吸出人体内有害的毒血,有利于康复)

4.飞机飞行(飞机机翼上方呈流线型,当空气流过机翼时,一部分空气从飞机机翼上方流过,一部分空气从机翼下方流过,因为机翼上方为流线型,所以空气要在相同的时间内流过不同的距离则速度不相同,机翼上方空气流速较大,大气压较小;下方很平,空气流速较小,大气压较大,于是。飞机在高速行驶时,机翼下方的大气压大,而机翼上方的大气压小,机翼上下的压力差使飞机获得了升力)

什么试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实验一: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使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空气的压强减小,而外界的大气压强就把它们紧紧地压在一起,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这就有力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二:“瓶吞蛋”实验。

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广口瓶口,实验前用手轻轻用力,不能将鸡蛋完整地压入瓶内。再将点燃的棉球扔入装有细沙(防止烧裂瓶底)的瓶中,迅速将该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嘣”的一声掉入瓶内。上述实验,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

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实验三:“覆杯实验”

玻璃杯内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整杯水被纸片托住,纸片不掉下来。该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纸片向下的压强小于大气对纸片向上的压强,因而纸片不掉下来。

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不难理解大气压强存在问题。更深入研究:“瓶吞蛋”表明大气竖直向下有压强,“覆杯实验”表明大气向上有压强。因而显示出大气压强的特点: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大气压指的是大气(空气)产生的压强。由于气体和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所以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你所提出的问题是说在高山上的温度往往低于山下,为什么在山顶的大气压小于山下的大气压。

因为大气压的产生也和液体产生的压强一样与深度有关。我们地球的外层是由大气层包围着,那么离地面越近,大气层就越厚,所以产生的压强就越大。所以海拔越高的地方大气层就越薄,产生的大气压强也就越小。

标准大气的高度和气温、气压的关系

标准大气的高度和气温、气压的关系 工作中经常用到大气资料,总结如下 这里所说的标准大气指国际民航组织采用的“1964,ICAO标准大气”。在海拔32公里以下,它与“1976,U.S.标准大气”相同。近地面(32公里以下)大气气温的变化为: ---地面:气温的15.0℃,气压P=1013.25mb ---地面至海拔11公里的气温变化率:–6.5℃/公里 在11公里的界面上: 气温为–56.5℃气压P=226.32mb 海拔11—20公里的气温变化率:0.0℃/公里 海拔20—32公里的气温变化率:+1.0/公里 更详细的数据可以参考GJB365.1-87 《北半球标准大气(-2~80公里)》给出的大气参数。 气压的国际单位制是帕斯卡(或简称帕,符号是Pa),泛指是气体对某一点施加的流体静力压强,来源是大气层中空气的引力,即为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在一般气象学中人们用千帕斯卡(KPa)、或使用百帕(hPa)作为单位。测量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表。其它的常用单位分别是:巴(bar,1bar=100,000帕)和厘米水银柱(或称厘米汞柱)。在海平面的平均气压约为101.325千帕斯卡(76厘米水银柱),这个值也被称为标准大气压。另外,在化学计算中,气压的国际单位是“atm”。一个标准大气压即是1atm。1个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25帕,1.01325巴,或者76厘米水银柱。 大气压会随着高度的提升而下降,其关系为每提高12米,大气压下降1mm-Hg(1毫米水银柱),或者每上升9米,大气压降低100Pa。 下图给出了-0.5-20kM的大气温度、密度、压力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度在0-11km成线性关系,压力和温度在0-3km(甚至5km)都成线性关系。

大气压强与大气压强流速的关系

大气压及大气压与流速的关系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6.测量工具: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说明: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在无液气压计刻度盘上标的刻度改成高度,该无液气压计就成了登山用的登高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案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气旋与反气旋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常见的气流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是本节以至全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本课主要是给学生讲解气旋与反气旋的知识,高压脊、低压槽及锋面气旋在本课暂不作补充。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大气运动主要形式──气旋反气旋的基本概念————初建轮廓。 2.使学生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形式、特点以及天气状况————基本探究。 3.使学生学会判断气旋与反气旋在不同部位的风向————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点】 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天气特点。 四、【教学难点】 1.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 2.天气图的判读与绘制。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图探究、案例探究 六、【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旧课 (1)、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地表水平运动着的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 (2)、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气压梯度力是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的; 若三个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都考虑,风向斜穿等压线。 (3)【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43页第三段,思考: 1.什么是气旋? 2.气旋的气流流动状况如何? (2分钟时间) 并在黑板上给出气压分布图。让学生动手绘制出各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 3、画出以下各点的风向: (板书)

逆时针(辐合) 北半球得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后,按照北半球向右偏转的原则,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绘制出北半球气旋的风向。 【思考】 对于北半球的气旋而言,四周气流流向中心,那么中心气流又如何变化呢?(多媒体动画演示) 【板书】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辐合上升 (4)【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43页第四段,思考: 1.什么是反气旋? 2.反气旋的气流流动状况如何? (2分钟时间) 顺时针(辐散) 北半球得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后,按照北半球向右偏转的原则,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绘制出北半球反气旋的风向。 【思考】 对于北半球的反气旋而言,中心气流流向四周,那么中心气流又如何变化呢?(多媒体动画演示) 【板书】北半球反气旋呈顺时针辐散下沉 (转承)刚刚我们所涉及到的均是以北半球而言,那么南半球的状况又如何呢?【活动】 让学生自己探究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的情况 南半球 注:(让学生上讲台上来绘制南半球的气旋语反气旋的情况,教师作简单讲解)

天气与气压

天气与气压 在一年中,“清明”和“霜降”两个节气冷暖适中好钓鱼。但绝非仅有这两个节气能钓到鱼,不同的季节采取不同的方法并对准不同时段亦可开竿取得好钓绩。 从总体上看:①春钓一天,夏钓早晚,秋钓黄昏,冬钓午间;②“钓阴不钓阳,钓暗不钓明”,鱼类对光线比较敏感,它们为避开天敌形成喜阴怕阳和爱清静的习性,为此必须注意阴阳、明暗的变化。这里说的阴阳、明暗有双重含义:一是阴天比晴天好钓;二是除冬天外,夜间比白天好钓,但有些鱼如鲢鳙、草鱼、鱼感鱼则靠白天钓获,夜间则与之相反。 盛春初夏,繁花似锦,百业俱兴,亦是钓鱼的大好时光,但在这一时段气候尤为多变,出门垂钓更要善观气候变化,如下几种情况务必留意其一“房潮有雾切莫赶路”整天远山和高大建筑物群笼罩在浓雾之中,能见度低,同时居家平房板石地面及水泥地或高楼底层地面潮湿,墙壁“冒汗”,布满水珠的反潮天气,气压低不宜出门垂钓。 其二“雾退见山赶快下竿”在连续数天山边及高大建筑物云雾连天,突然天高气爽,又是阴天或多云天气,此时出门垂钓必有重大收获,故有“远山看得清,钓鱼无暇吃点心”的传云。 其三“暴冷暴热不出门,天气突变不垂钓”譬如久雨突然放晴或久晴暴雨突袭,这时水温急剧变化,鱼类不适应,垂钓效果必然欠佳。此外还要注意另外两种现象: 一种是“暴风骤雨你莫钓,风雨过后总丰收”。这里着重指的是台风多发季节,刮台风时不但难开竿放钓,且鱼类潜入深水避风,要等风停,水面清静或细雨蒙蒙,十拿九稳喜获丰收;二是“雷雨离钓场,雨中不下竿”。垂钓多在空旷、临山及平原大水面等区域,这些地方往往是雷区,且近年来多数钓友采用碳素钓竿属导电体,雨中易遭雷击极度危险,同时鱼也怕雷,冒雨垂钓也是白忙,以暂离钓位为宜。 其四“雨中水面冒蒸气,下竿垂钓最有利” 尤其初春,细雨蒙蒙,水面热气腾腾,下雨溶氧,水里温度高,增进鱼类食欲是难得的钓鱼好时期,不可错过。 其五“水中冒泡泡,大鱼小鱼都好钓”这是钓者熟知的道理,鱼冒泡泡,是

大气压与天气预报-word文档

大气压与天气预报 大气压与天气预报 当你收听无线电台的天气形势广播时,常听到“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等词。这些词都是指的大气压在某一区域的分布类型,那么为什么大气压与天气预报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 地球表面上的风、云、雨、雪,万千气象,都跟大气运动有关系,而造成大气运动的动力就是大气压分布的不平衡和气压分布的经常变化。由于地球表面各处在太阳照射下受热情况不同,各地的空气温度就有较大差别。温度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空气变得稀薄,气压就低;温度低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就高。另外,大气流动也是造成气压不平衡和经常变化的重要因素。这样在地理情况千差万别的地球表面上空,就形成各种各样的气压分布类型,多种气压类型的组合就构成了一定的天气形势,而决定着未来的风云变幻。 气象工作者为何能根据各种气压类型来预报天气呢?这是 因为事物间总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而一定的气压类型往往导致一定的天气现象出现。例如,在高气压控制的区域,由于低处的空气不断从高压中心向外流散,上层空气就要下沉填补。空气在下沉过程中体积压缩(因大气压随高度的减小而增大),温度升高,原来空气中的细小水珠就会蒸发消

散,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因此高压中心附近地区常常是天气晴朗。 而在低气压控制的区域,低层空气是从周围流向低压中心,使低层空气堆积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体积膨胀,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易形成云雨。所以低气压中心附近往往是阴雨连绵。无怪乎有人把气压计称为晴雨表,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些规律都不是绝对的,天气的变化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但是气象工作者只要掌握了大面积内(一般包括整个欧亚大陆)的气压类型的分布,结合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就可对本地区的风向、晴雨等做出预报。

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2章第1节《气旋与天气》 二、课标要求: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低压等天气系统。 三、教材分析: 《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这一节内容是以“运动是绝对的”这一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作为指导,说明地球的大气是由于热力状况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水平的运动和垂直运动,引起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迁移。本节内容是第二节《水的运动》、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习的基础,也为学习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做好知识的铺垫。 本节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做好过渡与衔接的工作,同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其次,本节课的知识以图形形式表达更为清晰,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注重示意图、动态图等图片的应用外,还要强调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画示意图的能力。这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南北半球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垂直气流方向相同,天气特种相同。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只讲授北半球气旋的情况,然后采取简单的手势动作“左右手法则”,使学生自主形成对南半球气旋的感性与理性认识。最后,通过举一反三,列表总结,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知识。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在简单的等压线图上标示风向的知识,如果引导得当,学生便能自主地绘制出简易的气旋示意图,也能推断出垂直气流和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所以多数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能完成本节课核心内容的学习。 学生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动态的多媒体课件上,因此可以通过演示气旋Flash动画,更形象地让学生形成对气旋的感性认识;但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气旋的理性认识,我将采用静态的传统黑板板图讲解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旋。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已有知识,绘制简易的气旋示意图; 2)能依据示意图,归纳气旋控制下的气流运动特征和天气状况; 3)能联系生活实际,判断具体天气现象所属的天气系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气旋的水平气流示意图,学生能推断垂直运动方向的气流运动特征及其天气状 况,以获取气旋的基础知识,并获取绘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题及答案

当堂检测 1、副热带高气压的形成原因是() A、温度比赤道附近地区低,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 B、温度比赤道地区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 C、赤道上空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前进,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 D、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 2、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只冷暖性质不同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0附近 C、南北纬600附近 D、极低附近 3、下列节气中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位置最北的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4、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至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A、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 B、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 C、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 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 5、影响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有() A、地区间冷热不均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

A、信风带都分布在副热带高压带南侧 B、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流都是上升的 C、西风带内的风是寒冷湿润的 D、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因素造成的 7、关于亚洲高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一部分 B、夏季分布于亚洲北部 C、它是极地高气压带的一部分 D、冬季分布于亚洲北部 8、有关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正确叙述是() A、气压带、风带基本保持原位置不动 B、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为东西方向 C、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变化而南北移动 D、气压带、风带冬季北移,夏季南移 9、关于锋面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锋面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很大 B、锋面是倾斜而狭窄的地带 C、冷空气在锋面以下,暖空气在锋面以上 D、锋面附近一定有云、雨雪、大风等天气现象 10、关于大气运动的正确叙述是() A、气流由四周向中心,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空气旋涡叫反气旋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和高度、湿度、温度的变化成反比--注意,这里说的是大气压,而非气压! 详细说明如下: 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 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尔水的分子量比空气的混合分子量小,水气的增加,等于稀释了空气; 温度越高--虽然增加了空气分子的对撞机会,但是空气迅速膨胀,对流,尔引起空气变得稀薄,其增加的对撞能量远小于空气变稀薄减小的对撞能量,自然空气压力减小。 有关常识如下: 定义: 1.亦称“大气压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一般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 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2.压强的一种单位。“标准大气压”的简称。科学上规定,把相当于760mm 高的水银柱(汞柱)产生的压强或1.01×十的五次方帕斯卡叫做1标准大气压,简称大气压。 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被称为大气层。空气可以像水那样自由的流动,同时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臵在盛有水银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了4厘米后就不再下降了。

这4厘米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的长度。后来科学家们根据压强公式准确地算出了大气压在标准状态下为1.013×105Pa。由于当时的信息交流不畅意大利和法国对大气压实验研究结果并没有被全欧洲所熟知,所以在德国对大气压的早期研究是独立进行的。1654年奥托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的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那个时期,奥托格里克还做了很多验证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实验,也正是在这一时候他第一次听到托里拆利早在11年前已测出了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3×10的5次方帕斯卡=10.336米水柱。 标准大气压值及其变迁 标准大气压值的规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几次变化的。 最初规定在摄氏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强为标准大气压,其值大约相当于76厘米汞柱高。后来发现,在这个条件下的大气压强值并不稳定,它受风力、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而变化。 于是就规定76厘米汞柱高为标准大气压值。但是后来又发现76厘米汞柱高的压强值也是不稳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g值也随纬度而变化。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为了确保标准大气压是一个定值,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声明,规定标准大气压值为 1标准大气压=101325牛顿/米2,即为101325帕斯卡(Pa)大气压的变化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 湿度越大大气压强越大 初中物理告诉我们:“大气压的变化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对这段叙述,就是老师也往往不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1、 低 干洁空气 __________(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层 __________(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大 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气 __________(吸收_________线,保护地球生命) 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_______________的必要物质) 人类活动的影响: 燃烧矿物燃料:____增多 —— ____________ 全球性 —— ___________ 大气问题 使用氟氯烃类物质:_____减少 —— 臭氧空洞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是__________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______________ ●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__________; ●能量最强的__________部分很少被吸收,绝大部分可以透 过大气射到地面。 3、地面受热释放地面长波辐射——_________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4、大气受热释放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_________作用 练习: 1、下列选项中,属于对流层特点的是()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B、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C、含臭氧层,是生物生存的天然屏障 D、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2、北京飞往纽约的飞机,升空半小时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该() A、迅速着陆 B、降低飞行速度 C、保持原高度 D、升到12000米以上高空 3、《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41个国家签署了该项协议。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55%,在2012年之前,他们还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2%。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减弱的主要是( ) A、大气的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4、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对人类生存环境破坏最大的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宇宙空间

大气压与天气

第三讲(1) 天气与气候 一、大气层 【夯实基础】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 度差较小;③阻挡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 3、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与大气分层 4、对流层: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5、对流

液体的对流气体的对流 6、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例题精讲】 例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1)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2)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3)水汽和固体尘埃集中在高层大气中(4)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1)(2) B.(1)(3) C.(1)(4) D.(2)(4) 例2大气垂直分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A.高层大气B.电离层C.平流层D.对流层 【随堂练习】 1.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发生的现象中,仍然存在的是() A.狂风暴雨B.雷电交加C.火山喷发D.天空出现彩虹 2.大气中能够成云致雨的成分是() A.二氧化碳和水汽B.臭氧和二氧化碳C.水汽和尘埃D.氧和氮 3.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大气成分是()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臭氧 4.下列关于对流层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B.云、雨等天气现象只发生在对流层 C.其热量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D.其厚度是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 5.下列物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的是() A.氮和氧B.水汽和二氧化碳C.水汽和固体尘埃D.二氧化碳和固体尘埃 6.大气各层及其相关作用,正确的是() 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电离层——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③臭氧层——反射无线电波④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7.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不同的A、B、C、D四种情况下,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烟囱灰尘扩散的是()

《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与天气》课堂设计

2.3.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 通过学习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2)过程和方法 1.阅读图 2.23,理解低压、高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通过绘制低气压和高气压在近地面的气流运动状况,进而分析其在垂直方 向上的气流运动方向,从而掌握气旋和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及气流运动特征 2.气旋和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 (2)教学难点 南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法、探究式学习、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其中一种——锋面系统。知道锋分为3种类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降水在锋前。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大风、降温等天气;暖锋过境时,多为连续性降水或雾。 承接: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外一种天气系统——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新课教学】 一、基本概念的理解 【读图指导】 1、指导学生读图2.21,结合教材找出并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低气压、高气压、高压脊、低压槽

师:这里有几个基本概念,要求同学们能够理解。现在请大家读图2.21,结合教材找出这些概念并加以理解。(2min ) 【讲解】这是某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图,从图中看出等压线是弯曲的,有些地方等压线是闭合的,我们就把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方,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叫做低气压;而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闭合地方叫做高气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下场区域,低压槽是从低压槽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两个高气压或低气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我们把它称作鞍部气压场,简称鞍。 【温故知新,知识迁移】 2、通过温习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风向的指向,指导学生画出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在近地面的运动方向,实现知识迁移。 作图:以北半球为例,画出ABCD四处空气质点的运动方向。 步骤:1、标出两闭合等压线图中心气压的性质 2、画出两图中A 、B 、C 、D 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用虚线箭头) 3、画出两图中A 、B 、C 、D 的近地面风向(用实线箭头) 【指导讲解】1、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2、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转。如下图: 二、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 承接:低气压和高气压在近地面的气流状况画出来以后,其实我们已经把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给画出来了。那么,什么是气旋?什么是反气旋呢? 1006 1010 1008 C B A D 低 高 1006 1010 1008 A B C D 1006 1010 1008 A B C D 1006 1010 1008 C B A D 低 高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测试题

《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测试一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写在第4页下边) 1、下列各风向示意图中(单位:百帕),表示南半球高空的是( ) A B C D 2、关于气候的变化,下述错误的是( ) A 因为影响气候的因素在不断变化,因而地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B 近二十多亿年来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相同 C 整个地球气候变化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D 十九世纪末以来的气候变化总趋势是:在波动中上升 3、一月份南亚主要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4、若地球上无大气圈,下列现象不再存在的是( ) A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 B 月有阴晴圆缺 C 烈日炎炎似火烧 D 繁星纷呈 5、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区域是( ) A 大西洋 B 东北太平洋 C 西北太平洋 D 印度洋 6、下列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 陆上多云的地区 B 陆上少云的地区 C 海上多云的地区 D 海上少云的地区 7、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是在( ) A 秋季和春季 B 冬季和春季 C 秋季和冬季 D 夏秋季节 8、下图表示反气旋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的曲线的是( ) A B C D 9、台风中心的位置移至上海以东洋面时,上海吹(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10、决定风速大小的力是( ) A.摩擦力 B.惯性离心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地转偏向力 11、在夏季风强的年份,我国容易出现( ) A.南涝北旱 B.北涝南旱 C.西涝东旱 D.东涝西旱 12、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 C.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容易成云致雨 B.高压控制下气温都很高 D.所有气压带都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 1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列A 、B 、C 、D 四个地点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的是( ) 800 805 810 810 805 800 1010 1005 1000 1000 1005 1010 气压 日期 气压 日期 气压 日期 气压 日期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和天气教案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主讲:班级:高一(2)班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已有知识,绘制简易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能依据示意图,归纳气旋和反气旋气流运动特征和天气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气旋、反气旋形成示意图,推断气流水平、垂直运动方向和形成的天气,获取气旋、反气旋的基础知识,巩固热力环流知识,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气旋和反气旋等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认识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及及特征的比较。

2.教学难点:应用热力环流知识图示讲解气旋和反气旋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点名学生回答:锋、气旋与反气旋 [过渡]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气压和高气压是指同一天气系统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 新课: 一.气压分布状况 1.探究一:阅读第二段并看图回答:什么是高气压?什么是低气压?图上标了哪些高气压与低气压? [学生] 阅读、看图后举手回答: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是高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是低气压;字母H代表的是高气压,字母L代表的是低气压。 [教师] 评价并进一步提示:图上的几条虚线是什么? [学生] 看图并结合第二段齐声回答:高压脊和低压槽

[教师] 由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相当于地形中的山脊,所以叫“高压脊”;由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相当于地形中的山谷,所以叫“低压槽”。 [小结] 综上所述,低气压与高气压是对同一天气系统气流水平方向上静态的描述。[过渡] 气旋和反气旋则是指同一天气系统气流状况而言的。 二.气流状况 2.探究二:阅读最后两段话并回答:什么是气旋?什么是反气旋? [学生] 阅读后举手回答:气旋是水平方向上大气中气流呈逆时针旋转形成的涡旋;反气旋是水平方向上大气中气流呈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涡旋。 [教师] 画图并运用热力环流知识讲解气旋形成过程 [小结] 在垂直方向上由上升气流连接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是气旋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教师] 画图并运用热力环流知识讲解反气旋形成过程 [小结] 在垂直方向上由下降气流连接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是反气旋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教师] 气旋中心区域为低气压,反气旋中心区域为高气压,则气旋与反气旋区域会形成什么天气?为什么?请根据“热力环流四句话”回答 [学生] 回忆、思考后举手回答:气旋区域易形成阴雨、大风天气;反气旋区域易形成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单元练习鲁教版

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单元练习鲁 教版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 )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3.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1可能增强②箭头2可能增强③箭头3可能增强④箭头5可能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右图所示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读图回答4~5题。 4.有关右图描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 5.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①的作用 B.秋末傍晚施放烟雾能预防农作物遭受冻害是因为②的作用 C.青藏高原比同纬度四川盆地昼夜温差大只是因为③的作用 D.夏季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④的作用 6.下列图中的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7.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是实际存在的B.副热带高压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吹的是西北风 D.大气环流分为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两部分 读下图,回答8~9题。 8.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9.若此图为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 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降温、减湿 D.减湿、减温 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完成10~11题。 10.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11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状况正确的是(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上升气流 D.30°~40°盛行西南风 13.下列各图与上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有不少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有些与天气系统有关。据此回答14~15题。 1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此诗

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大气压的变化与季节天气的关系 初中物理告诉我们:“大气压的变化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对这段叙述,就是老师也往往不易说清,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归结为温度、湿度、空气流动与大气压强的关系问题.今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1.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雨天)大气压高 首先我们来分析:空气密度对大气压的影响。我们通常所称的大气,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它除了含有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外,还含有水汽和尘埃.我们把含水汽很少(即湿度小)的空气称“干空气”,而把含水汽较多(即湿度大)的空气称“湿空气”.不要以为“干”的东西一定比“湿”的东西轻.其实,干空气的分子量是,而水汽的分子量是,故干空气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状况下,干空气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在晴天的时候,空气中水分含量少,属于“干空气”,密度大,所以大气压比较高。阴天(雨天)的时候,空气中水分含量多,属于“湿空气”,密度反而小,所以大气压比较低。 此外,引起晴天大气压比较高另一个原因是:气流运动对大气压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地面不断地向大气层进行长波有效辐射,同时大气也在不断地向地面进行逆辐射。晴天,地面的热量可以较为通畅地通过有效辐射和对流气层的向上辐散运动向外输运。阴天时,云层覆盖在大气层上方,减少了对流层大气向外的辐散运动。云层这种保存地表和对液层热量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这样,阴天地区的大气膨胀就比较厉害,从而导致阴天地区的大气横向(水平)向外扩散,使得阴天地区的空气向外流动,当然阴天地区的密度也就会减小,从而导致阴天的大气压比晴天的大气压低。 大气压和天气的关系 气压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地面上高气压的地区往往是晴天,地面上低气压的地区往往是阴雨天。这里所说的高气压和低气压是相对的,不是指大气压的绝对值。某地区的气压比周围地区的气压高,就叫做高气压地区;某地区的气压比周围地区的气压低,就叫做低气压地区。 在同一水平面上,如果气压分布不均匀,空气就要从高气压地区向低气压地区流动。因此某地区的气压高,该地区的空气就在水平方向上向周围地区流出。高气压地区上方的空气就要下降。由于大气压随高度的减小而增大,所以高处空气下降时,它所受到的压强增大,它的体积减小,温度升高,空气中的凝结物就蒸发消散。所以,高气压中心地区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常常是晴天。如果某地区的气压低,周围地区的空气就在水平方向上向该地区流入,结果使该地区的空气上升,上升的空气因所受的压强减小而膨胀,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所以,低气压中心地区常常是阴雨天。 由于气压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各气象哨所每天都按统一规定的时刻观测当地的大气压,报告给气象中心,作为天气预报的依据之一。 2.大气压与季节的关系: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 ' 空气温度的变化是引起气压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空气冷却时,空气收缩,密度增大,单位面积上承受的空气柱重量增加,气压也就升高。因此,冷空气一到,总是伴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在暖空气来临的同时,气压常常降低。冬天是冷空气的世界,夏季则是暖空气的天地,气压冬高夏低的道理也就很清楚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空气的密度是随高度的上升而减小的,所以,通常讲气压的高低,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的层面上来做比较的,—般用的最多的是海平面气压。

气压系统与天气

《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学习目标 1 会简单绘图表示各天气系统。 2 识记天气系统的影响,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预习内容 (限时6分钟) 【预习案】阅读课本56-58页后,尝试完成下列预习内容: 1、低气压:等压线________,中心气压值低,向外逐渐__________,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来看,其气流是___________(上升、下降),结合降水的形成条件,其控制下的天气___________。 2、高气压:等压线________,中心气压值高,向外逐渐__________,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来看,其气流是___________(上升、下降),结合降水的形成条件,其控制下的天气___________。 3、下图给我们展示的就是__________,如果此地为北半球近地面,请在图上画出ABCD 四地的风向。 4、锋面气旋系统:在陆地上运行的_________,受到_________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封闭的等压线不呈现为圆形,在等压线转折比较曲折的地方,常形成__________.也就是说,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经常联系在一起。锋面气旋多出现在__________地区。在该天气系统的影响下,天气变化比较明显。一般气旋的垂直气流是_________.在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更为强烈。请大家结合锋面的知识,思考其气流在锋面处上升更为明显的原因? 【课堂案】 低气压(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高气压(反气旋)以南半球为例 低 高 1005 995 1000 ① B ③ N 1000 等压线 1000 A C D

2.气压系统的特点 3.锋面气旋: N 等压线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知识点测试: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一、单选题 下图为2019年8月9日台湾以东洋面上空的卫星云图。完成1~2题 1.图示的天气系统为 A.锋面B.气旋C.反气旋D.锋面气旋 2.该时段台湾东部沿海地区风向为 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东南风 北京市气象台2016年1月21日发布寒潮和持续低温黄色预警,预计22日至23,北京最低气温将下降1O℃左右。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此次寒潮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的 A.B. C.D. 4.下列哪种技术最适合监测此次天气过程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气象谚语凝聚了古人认识自然的智慧,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明显的地域性。某地理研学团队通过记录我国北方某县天气实况(下表为部分记录摘取),开展气象谚语“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验证实践。据此完成5~7题。

5.该县1月主要受 A.冷高压影响B.锋面气旋影响 C.副高影响D.中纬西风影响 6.该谚语中前后两次“雾”的出现分别预示当地大气 A.云层消散水汽减少B.水汽增加云层消散 C.水汽减少云层增厚D.云层增厚水汽增加 7.当地预测雾后天气,失准率较高的地区最可能是 A.弃耕荒地B.平原公路 C.居民社区D.大型水库 今年9月中旬,浙江部分地区迎来了秋高气爽的天气。读“某地近地面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8~9题。 8.对上述天气系统气流运动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甲--顺时针辐合上升B.乙--顺时针辐合下沉 C.丙--逆时针辐散上升D.丁--逆时针辐散下沉 9.与浙江“秋高气爽”有关的天气系统是 A.甲B.乙C.丙D.丁 读“亚洲东部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10~11题。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出示神舟十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向学生提出问题:神舟十号距离地面的飞行高度大约343公里,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神舟十号有没有飞出大气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第一课时。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知识点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要求学生阅读课本35及36页第一段,参照35页表2-2-1,分析低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并完成幻灯片的相关表格。生:(读图文,分析) 学生回答表格的问题,教师边播放幻灯片的文字,边讲解。 并影响到地球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出示探究题:举例说明人为活动对大气成分有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对环境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多媒体展示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学生参照37页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阅读37页2-5小节。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1、地球大气共分哪几层? 2、每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3、每层的空气运动有何特点? 4、每层的天气变化有何特点?

降至—180°C以下,而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比月球小得多,原因何在?好,接下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阅读教材36-37页“大气的受热过程”内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吸收作用的物质主要是什么? 2、地面辐射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它是长波辐射? 3、为什么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4、大气对地面辐射起吸收作用的物质主要是什么? 5、什么是大气逆辐射?它有什么作用? 6、综上所述,大气的保温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回答有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问题,教师点评并纠正答案,接下来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深入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与解析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与解析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B.几乎全部的大气质量都集中在此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大气平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答案:C 点拨: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下热上冷,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越往上气温越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下列干洁空气的各种成分中,构成生物体基本成分的是………………………()A.氧气B.氮C.二氧化碳D.臭氧 答案:B 点拨:生物体当中有大量的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氮是构成氨基酸的主要成分之一。 3在大气成分中,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A.氮B.臭氧C.二氧化碳D.氧 答案:C 点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同时二氧化碳又可以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4低层大气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A.氧和臭氧B.氧和二氧化碳 C.氮和一氧化碳D.氮和氧 答案:D 点拨:干洁空气当中,氮约占其体积的78%,氧约占其体积的21%。 5有关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有……………………………………………………()A.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 B.由于上部冷下部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C.由于上部热下部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D.有臭氧层,是该层大气的热量来源 答案:D 点拨:由于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大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而增温,所以说臭氧层是平流层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越往上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造成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6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 答案:B 点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可直接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7大气的保温作用体现在……………………………………………………………()A.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B.反射作用 C.吸收太阳辐射D.大气逆辐射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