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大基本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大基本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大基本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大基本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大基本法律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在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提出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定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1997年,党的十五大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为我国的法制建设确立了明确的前进方向。

一、确立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

所谓市场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两种基本形式。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法人,也就是法律拟制的人,亦即企业、公司等资本组织形式。我国按照现代市场经济法制的共同要求,采用国际上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的企业组织形式、资本组织形式和责任形式,先后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独资企业法。这些法律保障了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的平等地位、经营自主权,使各种不同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创造佳绩。

二、物权法律制度

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所说的“恒产”,用今天的语言来解读,就是财产权。只有让公民拥有明确的财产,才能真正调动其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热情,才能推动国家实现富强文明、和谐稳定。

我国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确立了我国的物权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明确规定,一切合法取得的财产,无论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私人财产,还是中国人财产、外国人财产,都一律受到法律的坚决保护,从制度上坚决禁止以往曾长期存在的漠视、侵犯财产现象的再现。王家福研究员动情地说:“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同样的人,却创造出了2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的那样高的生产力,那样丰富的财富,充分体现了物权法律制度的不可限量的激励机制。”

特别是,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物权法。这部规范基本财产权的法律,从2002年到2007年,从一审到八审,创下了我国人大立法史上单部法律审议次数最多的纪录,成为我国历史上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典范。“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改善,普遍要求切实保护他们通过辛勤劳动积累的合法私有财产,制定物权法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这是时代的呼声!”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说。

对普通百姓而言,物权法就是一部“安居乐业之法”,它所构建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用温暖的法律语言营造了一个鼓励创造财富、爱护财富、积累财富的制度环境。此外,物权法更为全社会贡献了催生权利自觉、激发社会活力、唤醒创造激情的意识和价值观。

三、合同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以自由交易为基本内容,而合同就是这种自由交易的基本法律形式。如果说物权法是确定财产归属的基础性法律,那么合同法则是规范财产流转的基础性法律。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合同法,并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

合同法,即有关合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调整平等主体交易关系的法律。合同法是交易的规则,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基本规范,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彰显平等自由之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法。完善的合同法律制度保障了一切自然人和法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四、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基本法律部门。依法治国,在经济领域尤其表现为需要依靠经济法来实现国家治理。

“只要一个国家搞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就必不可少,而且不管是宏观调控还是市场规制,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进。”北京大学教授张守文表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有更大的动员能力,能够对经济生活进行有效的引导、调节和控制,而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经济法恰恰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在宏观调控法领域,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已经初具规模,如财税法领域的《中央银行法》《预算法》《审计法》、《企业所得税法》等;金融法领域的立法相对比较完善,从银行到证券、保险、信托都已经有了立法;此外,《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对于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功不可没。这些法律保证了政府依法间接宏观调控和适度干预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五、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法通过明确国家、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和权利,在富裕者和贫困者之间、健康者和病残者之间、在职者和失业者之间、工作者和退休者等之间建立一种互助机制,有利于更合理的分配财富,弥补个人在初次分配中的不足,使社会更加公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对社会法的“角色”如此评价。可以这样认为,社会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重要特点在于:它像一双温暖的手,给弱势群体以安抚,保障社会生活健康有序。

我国社会法框架涵盖四个部分:一是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矿山安全法、就业促进法等,它规范着劳动关系,维护着劳动者的就业及相关权益;二是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如已经制定的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保险法和将要制定的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慈善事业法、军人保险法、住房保障法、义务教育法等等,它维护的是公民的社会权益;三是社会组织方面的法律,如已经制定的工会法、红十字法和将要制定的一般社会组织法等;四是其他社会法律,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

近几年,我国社会立法逐渐增多,2007年,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2010年,社会保险法颁布。至此,社会法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我们的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保障。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继续总结各方面的成功经验,把它上升为法律,变成国家的意志,变成全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2500

我们的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保障。三十多年来,我国成功地走出一条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在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从我国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改革和完善立法体制,建立健全必要的立法制度和立法程序,先后通过了现行宪法和一大批基本的、重要的法律和法规,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我们事业的不断发展是同法制的不断完善密不可分的,成绩卓著的法制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保障。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总结各方面的成功经验,把它上升为法律,变成国家的意志,变成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和严格执行,实行依法治国,必将保证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埠前小学刘成海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成败,系于教师。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头衔确实很好听,但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对教师的一种严格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充分信任与社会认可,更是教师的一个终身奋斗目标。那么,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一位人民满意的教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思想上 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与时俱进,做一名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教师。 二、教学上 1、热爱孩子,诲人不倦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人性,是对学生深沉的爱。”付孩子以爱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解决教育上疑难病症的万能钥匙。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耐心引导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对孩子要有慈母般的关爱之外,更应

该成为孩子所信任的朋友,喜孩子所喜,忧孩子所忧。根据儿童心理学,大部份孩子都有害怕老师的倾向,对老师的防御心理也十分强,但一但消除其防御心理,其内心就会犹如“广阔的草原”一样,没有任何屏障。 2、为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观 以前我常会这么想:我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凭我的经验,教这些孩子是绰绰有余了。然而,现在的我在工作之余常会这样感慨: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有句古话说: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那就要学。 现有这么一句被更改的名言: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常流水。可见时代在前进,孩子在发展,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要拥有燃不尽的能量,用不完的知识。作为今天的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重视加强继续教育。首先,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不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时惧进,教育动态是瞬息万变的,稍不留意,就会与当前社会教育趋势发生错位,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掌握和运用好新时代的新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引导孩子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学阵地,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新鲜的血液,教师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因为渊博知识的获得,崭新理论的掌握,娴熟技能的练就,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市场经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1、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产权清晰,明确界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二是政企分开,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作用在于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三是权责明确,各部门各企业分工要明确。四是管理科学,对企业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负效应,按照价值规律,健全价格的监控机制也是必需的。发达的技术信息市场,有利于把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组织,转变为现实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好市场交易的规则,管理制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使市场能够有序地运行。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是要正确处理计划,财政,金融三个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应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税率和汇率杠杆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转变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二是竞争的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间的竞争以至破产,以及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等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要逐步发展到全社会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另外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和不足,要克服市场经济的不足,要引导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有效宏观调空,更重要的要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农业全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论文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 用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用。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用 一、引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对劳动价值理论作了分析,将商品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论述商品使用价值的一般属性及其特点,引出对于商品价值的分析,再由“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价值,进一步阐述了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及价值规律和价值形式的变化。近年来,中国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种种矛盾;也有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决定的一般法则仍然是通用的。要将问题真正研究清楚,我们需要准确完整理解其内容的同时结合新的实际加以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探索的过程中,随着对新的国际环境的适应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虽然各行各业还存在着垄断等非市场机制因素,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有效的启动和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经济成分的调整和变化,以及一些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都体现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在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受美国经济衰退以及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的冲击,世界经济增长趋势下降,各种不确定性增加,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次贷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外部风险,同时对于我国宏观调控而言也面临着一次新的挑战。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用 1.劳动二重性对于加强劳动分工和劳动价值认识的意义 第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样值得重视。在商品经济时代,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投入了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其地位和作用更高,从事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与从事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重要形式,而且在现代生产中,后者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随着科学技术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大,而各种服务性行业以及其他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劳动也在财富创造

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1.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十五大党章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第二,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第三,中国共产党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讴歌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三方面内容互相联系,是对党员的完整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全面实践这些要求。 2、共产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有哪些? 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党员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3、谈谈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一)努力提高党员素质(二)加强党性修养,解决思想入党问题(三)共产党员要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四)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五)增强党徽意识,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 4、党的性质是什么?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哪三方面? 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的:①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针和政治路线的领导;②思想领导,即党通过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引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③组织领导,主要通过推荐党的优秀人才担任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其中,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剥削

33年前,一位老人站在高山之巅,挥手洒下了令中国强大的种子,今日早已遍地开花。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就已经在各个领域独树一帜,并且变得越发坚韧。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无数国人尝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甜头,但在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斗争的时候,却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8年,中国内部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动乱,人们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当然,这场动乱自然开始向经济上扩展,并且演变成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大对决。 世界强国,社会主义阵营的龙头老大前苏联,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逐渐僵化。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全面接手政治经济之后,他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将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和“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哪种体制,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就可以施行)”两种理论。在老人睿智的思维和幽默的话语的带领下,中国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这个大方向的带领下,中国经济天天向好,蒸蒸日上。与此同时,便无可避免的留下了一些隐患,发展到现在,贫富差距过大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归根结底两个字:剥削。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简单来说,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中国发展的大方向,是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余下的人富起来。所以中央开放了沿海经济发展带,并明确指出:“中央没有钱,所以要你们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面对惨淡的事实,一些人自然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俨然创造了一个可以被称作阶级的“资产阶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存在了一些“剥削”,可是无法否认的是这些人所起的模范作用:带动经济发展,并帮助其他人富起来。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剥削”和“贫富差距”的产生,这些都是我们要行走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的生产力还未达到能够进入共产主义的水平,所以理所应当的要经历这一环节,但是也应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应使其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影响。但事实证明,中国现状确实出现了“富的更富,贫的更贫”的现象,而且我国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迅速攀升至2004年的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0的警戒线,前景实在令人堪忧。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应该认清,中国现状不是要去消灭什么剥削,而是允许一些剥削,利用他们大力发展生产力,缩短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也并非能在短时间实现。现在世界上除了经济特别发达和经济特别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贫富差距较小,其他地区都存在着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所以中国在走一条别人都在走的老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的最好办法。 但是根据各国国情,每个国家又都很不一样,所以中国的发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先富到共富,这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还尚待后人努力。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精)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3) 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条件下,实行土地"私有化";在城市,除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资产外,以"实股"转(卖)让的方式,居民所得国有资产"股票化"。 这是因为,第一,没有产权明晰的市场之"皮",市场经济之"毛"将怎样焉附?我们都知道,土地和其他国有资产一样,都是财富。但是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些财富只有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增殖的作用,即放置这些财富于市场之中,才是"活"的国家财富,而不是"管制过死"的国家财富。如果把农村土地私有化,城市国有资产股票化,等于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又相应地拥有了"和土地资源等量"以及和目前"国有资产等量"的具有流动性的"可变资本"。也等于在市场经济里,国家至少又增加了"和土地资源等量"的、可以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的资源。可是现在,我国的土地资源仍人为地分散经营在众人的手中。既不能通过市场化进行优化配置,也难以达到买卖增殖和市场优化配置之目的。这样的为某些人所辩护的固孱守瘸、南辕北辙的在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方式,实践已经证明:绝对体现不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第二,国家所有,是人民所有;人民所有,是每个人都有;若每个人都有,只要每个人都照章纳税,多得多交!则保证了国家富有!所以,"私有化"也是"都有化"。我们只要界定这种个人与国家的权与利,"无恒产者无恒心",在确保国计民生的国有资产外,政府出售其它国有资产与国民,不但保证了搞市场经济,有相应的社会关系与其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也把我国每个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充分调动了起来。采取这样制度,何愁国不富,民不强!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富强之路,已经证明了"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经济之手段的正确性。 第三,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人善于管理资产,并能产生高额利润;有人乐于打工,能享受更多的闲暇;个人优势是不同的。这样把资产通过市场合理的途径集中到一部分更有能力的人手中,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虽然少数人富裕了,但社会总财富也必定增加。只有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情况下,个人通过市场获得发展和财富的可能性才有可能增加.同时,如果富人们能够多劳多得--多得多交--通过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政策的调节,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才可能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情况下,得以逐步实现。这样,富人"富"得有理,"穷人"也能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 第四,我们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问题:一,原始生产资料的占有问题;二,生产资料的共同利用,即生产过程的全民参与性问题;三,生产成果的共同拥有,即全民怎样分配和消费问题。而我们所强调的"公有制",仅仅强调在原始的生产资料的占有这一个环节。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全民占有原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应该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生产过程初次按劳分配后,对所产生的"社会主义"成果--即对"国家税收"的全民占有和"再分配"上。 第五,对于全民"所有制"还是全民"私有化",这些仅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所使用的"手段"之条件。它不仅不具有"目的"性,也谈不上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最多是使用"手段"时必备的基础条件。所以,所有制不能保证社会主义之目的的实现--我国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了我们不能利用"计划

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

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 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 基本定位,本人通过近几天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学习,并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育实践,新时期一个好教师应具备如下的基本条件: 一、首先,一个好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正像一位教育家所说的那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拥有一颗爱心,是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这里所说的爱心指的是:接纳之心,包容之心,尊重之心,仁爱之心。这样的教师能够与学生友好相处,与学生心心相印,喜忧与共,了解学生的心灵,关心学生的疾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自己的好朋友,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找到自己的快乐。 二、一个好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好教师,我们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教师他是一个人,并非是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犯了错误怎么办呢?贵在反思,做出准确的决断,从而改之,也就是在反思中成长,是自己成为一个好教师。 三、一个好教师应是一个熟悉科学的人。教师说讲授的对象就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要醉心于科学,在他知识的视野里,有种种最新的发现、研究和成就,为了扩充教学内容,十分留意一些问题,

并努力以自己的科学知识去加以解决,并具备独立研究的水平。一个好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要比教学大纲规定的多很多倍,以便在学生面前揭示知识、对象、科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吸引力,学生理应在教师身上看到一个聪明的、学识丰富的、善于思考的、对仅仅入迷的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而感染教育学生。 四、教师的性格特点:朝气蓬勃的精神,宽广的胸怀,对学生的缺点和弱点能予以谅解,亲切的教导,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具有专业上的权威,被学生所信任,具有统帅他们的才能,情绪稳定。 五、具有管理水平和创造性。教师能熟练的率领班级学生,正常而自信的创造性的展开工作,这样的班集体才是团结的班集体,优秀的班集体,以彰显教师的伟大魅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关键字:建设;农民;新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一、理论基础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并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其次,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后,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

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党员的基本条件是指党员应是什么样的人。党章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制度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是总结了过去多年来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映了党的现实生活的要求,对党员的条件所作出的正确的全面的规定。这既鲜明地反映了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又体现了执政党党员的特点,对党员的现实状况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共产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这句话中的"工人阶级"说明了我们党的阶级属性,说明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一员;"有共产主义觉悟"说明共产党员应当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先锋战士"说明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他们应当站在时代的前列,站在人民群众的前列,团结带领群众为实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根据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党的基本理论,党员的先进性是始终如一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党员先进性的侧重点、表现形式就会有所变化,体现出相应的时代特点。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是来自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它集中地表现为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它们构成共产党员党性的核心,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支柱。 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成事之基、制胜之路、立党之本。因此,共产主义觉悟永远是共产党人党性的精髓。这种共产主义觉悟,就是坚信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要实现,并把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终其一生。 无论何时,只要作为真正的共产党人,这一觉悟的基本内容都不会改变。战争年代对党员的共产主义觉悟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无数共产党员经受住了这一考验,李大钊、夏明翰等人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而另有一些人则在革命的严峻关头落了伍,成为革命的陌路人,有的甚至背叛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历史的罪人。现在和平建设时期对于党员的共产主义觉悟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是因为: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若干新情况,发达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和发展的阶段,甚至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繁荣;第二,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过程中出现了挫折和失误,尤其是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和损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转入低潮;第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在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还远远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两种社会制度趋同论"都冒了出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优谁劣,是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演变为社会主义,这些似乎都成了问题。只有真正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共产党人,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把握社会基本矛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对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必然性变成现实性,要经历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和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和道德 崔涌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240 ) 摘要: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调整的法律和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相当重要。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活动中,法律和道德之间完全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和谐统一的互动,共同为市场经济服务。 关键词:规范和谐市场经济 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以前,我们有过一段曲折和混乱的过程。传统上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观点是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来谈论市场经济;另一种观点从经济运行机制的意义上来谈论市场经济,这里它被定义为完全或主要由市场调节的经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特征,在经过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全面和系统认识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壮丽的图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综合而平衡的建设过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这其中法律和道德规范所起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什么样的经济形式,都不能脱离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经济的最终作用是为人服务的,这样个体和人们的自律以及他律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很突出。法律与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偏失,任何只对某一方面的拔高和看低也都不可取,应该把两者统一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法律与道德的相异性 道德的产生比法律的时间要早,古今中外对道德的兴趣也是一个万古常新的话题。何谓道德,至今仍是伦理学的难题。按照人们习惯的认识,“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的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①道德这种概念的使用,其表现有三种:它可以指道德观念;可以指人们交往中处理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准则、规则;它还可以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从法的本源来看,对法的定义有神意论、公益说和权力说的不同表达。各种学说纷纭繁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体现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合。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首先要确定二者的不同点。西方法学史上坎特诺维茨和凯尔森曾试图从法律和道德的调整范围、规范结构等把法律和道德从根本上区别开,比如法律仅指示外部行为,道德仅指示内部行为;法律中既有权利又有义务,而道德中只有义务。这种以一条警戒红线来划分道德与法律是片面的,很多规则本身是有模糊性的,像“切勿偷盗”这样的要求既是法律规则又是道德规则。在那些己成为法律一部分的道德原则与那些处于法律范围之外的道德原则之间有一条不易确定的分界线:在一定限制范围内某些普通的道德与礼仪规范可能会转入强制性法律的范围,反过来,某些过去曾需要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被划出法律领域而被纳入个人道德修养的范围。在人类历史早期,法律与道德是没有界限的。古代东方的法律也常常同道德混在一起。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产生的条件、起作用的方式、表现形式、评价的角度、、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适用范围、主体和规范之间的关系、权利和义务、鲜明性和不明确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来区分法律和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李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理论建立过程中,党逐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史无前例探索。 建国以后,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遇阻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与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将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个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崭露头角。在改革开放30年前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内外的专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有国外专家说,中国走出“文革”非常轻松,好象是一场愉快的郊游。相比之下,东欧国家为摆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暴力的长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客观上说,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其弊端也一目了然。 第一,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公有制的纯度越高越好,当年,人民群众多养几只鸡或者几只鸭都不行,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第二,经济决策权集中于政府,企业自主权非常有限。有文章提出,我国大部分企业买个桌椅板凳,安装个电话都需要层层上报,经由行政机关审批才能落实。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要由行政部门来决定。第三个弊端就是资源配置无视市场的作用。对这些弊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逐渐显露,这个时候,党中央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也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说,不要搞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给市场、给个人一点自由度。 在“文革”结束之后,大家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当中,谈经济方面问题时说到,要靠供求法则来解决问题,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显然已认识到市场的作用。1980年初,国务院成立了一个体制改革办公室形成了一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改的意见,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里面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当时提商品经济的比较活跃。 第二个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阶段已经明确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时间大致是从1984年到1988年。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这个文件能过顺利通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发展必然。第一是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_四个关键词_

陈锡文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融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效应。 从重点领域来看,根据前文的相关分析,金融支持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致力于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金融支持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包括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城镇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禀赋优势的新兴产业和特色经济,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筹集资金,支持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等;二是金融支持农民向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换,包括引导城镇强化市场功能和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房地产服务、交通运输、商贸旅游、邮电通讯、卫生体育、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发展,为促进居民自主创业和就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满足居民对保险、社会保障和消费信贷等方面的需求;三是金融支持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产业化,包括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通过政策支持和贷款投向,引导农业生产部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积极发挥金融服务的避险功能,防范和化解农业经营的高风险。 三、金融支持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应立足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支撑体系,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全面的、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那些具有明显的社会正外部性效应、但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在前期介入的早期项目提供融资。 二是鼓励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建设、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一体化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三是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主板、二板、三板、创业板)、PE、VC等多种形式,提高股权性融资的比重,加快资本形成。 四是加强金融创新,采用BOT、BOO、BTO、BOOT、ABS、PPP、PFI等项目融资方式,盘活社会资本,增加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来源和渠道。 五是改革地方投融资平台,按照阳光化、市场化和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审慎地发展市政债券市场,或通过对那些投资额巨大但建成后现金流稳定的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缓解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压力。 六是探索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利润分流来充实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的新方法。可考虑将部分优质国有资产的股份分流到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充实其资本和现金流;或利用国有企业的利润建立专门的保障房建设基金,以此为杠杆进行保障房融资。 七是加强金融、财政与保险机制的协调和配合,在形成政策合力的同时,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四个关键词”* 程恩富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下没有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出自该报告)。这就从产权、分配、调节和开放四个层面科学地界定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和内涵。我们应结合中共十八大精神,依据不断变动中的国 *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邮政编码:100732。 21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结 业 论 文 院系: 班级: 学号: :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的目标及其手段 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经和正在使我国的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的经济形态,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在以往短短一两百年间,使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比过去数千、数万年间形成的财富总量增加了许多倍,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经济效益水平和社会总福利水平明显提高。反复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项目标。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目标来实现的。从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经济的适度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容。我国经济发展能否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不仅

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的久安。同志曾说过:“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各国之间都在为发展本国的经济展开激烈的竞争。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现处于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都需要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时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也有诸多有利条件。我们既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迈开加快发展的步子,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同时,还应注意量力而行,综合平衡,防止一哄而起,片面追求产值,乱上项目,乱铺摊子。由于国际国各种因素以及经济运行自身规律的影响,经济发展中不能完全避免波动,但应当避免和防止大的经济波动起伏。我国经济几十年发展的经验证明,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 然导致通货膨胀和国民经济关系的破坏;而过低的经济增长速度,又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根据国外的经验以及我国的实际需要,一般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稳定为7%-8%比较适宜。目前,我国经济的总体规模,特别是工业规模已经不小,许多主要产品的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