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方应用型高校品牌建构的文化价值取向

地方应用型高校品牌建构的文化价值取向

地方应用型高校品牌建构的文化价值取向
地方应用型高校品牌建构的文化价值取向

地方应用型高校品牌建构的文化价值取向

人们通常将省部属高校以外的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为应用型高校,以确立与学术型高校错位发展,以及品牌建构之路。这类地方高校目前已达219所,占中国755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近1/3,其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势,事关国家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战略全局。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品牌建构的主体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价值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一种对应关系,体现了主体需求对客体属性的主体性评价。地方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主体价值认知和选择问题。从高等教育的共性价值来看,“高深的专门知识(Expertise)是研究高等教育一切问题、一切现象的逻辑起点”,专业性和高深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属性;但就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分类中所属的地位和个性价值来看,它们既不同于侧重普通教育的学术研究型本科院校,也异于侧重职业教育的技术应用型高职院校。因而,有必要从品牌价值的建构层面来界定地方高校的主体价值,以突显特色差异,确立错位发展战略。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独特品位:差异性品牌建构

学校品牌应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凝结在其名称中,具有特定价值底蕴和识别符号,并得以跨越时空、为公众认可的一种无形资产。从显性层面来看,地方高校的品牌建构应确立差异性品味。体现品牌价值属性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专有显性能力和比较能力,在比较中显现出竞争的优劣、强弱及不可替代的差异性。差异性是品牌建构的根本属性。地方高校品牌建构的根本标志就是在所属教育类型中彰显个性、突出优势,凝练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个性价值,个性价值越强,越具有不可替代性,越能形成品牌强势。对于我国尚处于发展转型期的地方高校来说,目前尚缺乏老牌学术型高校的品牌优势和办学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然而一流的教育与学校层次和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地方高校的方向性问题入手,准确把握教育类型特征,突显个性差异,培育显著特色,形成竞争优势,以真正超越本科学术型或专科翻版型的专业应用型教育模式,引领学校“错位发展”,建立起决定全局的持久的品牌地位。

因此,首要问题是确立地方高校专业应用型教育的个性价值或差异性品位。现在通行的观点是将本科层次的地方高校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或“技术型本科”。问题在于,单纯定位为“应用型本科”,尽管内涵上强化了与学术型本科的错位发展,但外延过于宽泛。事实上,一些老牌的工科院校,包括部分研究型大学,同样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性特色同样明显。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任何大学教育所应体现的一项价值功能。所以,简单地以“应用型本科”来定位地方高校的个性价值,外延就过于宽泛,不能和其他类型、层次的高校有明确的区分。而定位为“技术型本科”,外延又显得比较狭窄,难以覆盖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内涵上也不易与职业型院校相区分。我们认为,应用型教育存在学术应用型(含基础应用研究)、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四种教育类型,其中第二、三者属于专业应用型的普通教育类型,第四者属于职业应用型的职业教育类型。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制”教育体制与类型,地方高校应定位于“专业应用型”普通高等教育,它与“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同型异质,主要存在培养方向和模式上的差异,本质上应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应用型教育,侧重体现人才培养专业性、应用科研专业性和区域服务专业性,并在品牌建构中形成与学术型高校的错位发展和个性价值。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核心品质:整合性品牌建构

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品牌建构的基础性力量,是根植于学校内部的能力系统与外部市场环境实行能量交换的原动力,其价值隐含在学校卓越的办学理念、优良的校园文化、规范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优质的人才培养等系统要素匹配整合的内生系统之中。将整合性作为塑造地方高校品牌的内在属性,旨在表明地方高校应在特定的教育层次、结构与办学类型上,发挥出系统的整合功能,凝聚处于核心

地位的竞争能力,体现异质性创造价值和品牌优势,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度和赞誉度,实现品牌价值的社会满意最大化、品牌忠诚度最大化和办学效益最大化,进而赢得强势品牌地位。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地方高校的品牌建构是学校内在品质和办学品位的综合反映,是社会认同感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完美结合。

在诸多要素中,学科与专业是地方高校承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核心要素,是铸造专业应用型教育品质的重要切入点和鲜明标志。地方高校只有抓住学科专业建设这根主线,才能做到纲举目张,才能保证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确保专业教育水平的有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是地方高校优化学术梯队建设的关键,是形成自身优势与特色的根本。抓好学科专业建设,不仅有助于形成专业应用型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带动学校建设上水平、上档次,而且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科结构特色、学科文化特色、学科延伸特色和学科专业特色的形成上。其中,学科结构特色是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并形成特色的逻辑起点,应按照非均衡发展原则,确定优先支持和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力求“有所先为,有所后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把优质资源集中在优势学科或带头学科上,形成学科门类结构特色、资源配置特色、发展水平特色;学科文化特色主要强调学科制度建设的支撑作用,使学科制度、学术规范转化成群体成员自觉追求的行为准则,转化为优良的学术品格和学术氛围;学科延伸特色重在促进学校的学科结构适应区域社会的经济结构,形成具有区位优势和地方优势的特色学科,增进学科之间的互动延伸,最终促进学科的“共生”和均衡发展;学科专业特色既强调有成熟的学科和行业背景作为支撑,更要求有稳定的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作为基石,应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专业建设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一手抓专业建设,一手抓学科建设,侧重以专业背景和行业背景分析为基础,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具有职业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专业结构群,并以此整合师资队伍,建构以学科带头人为龙

头的学术梯队,形成关键性的持续竞争优势。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延伸品效:延伸性品牌建构

從外延层面来看,地方高校的品牌建构应确立延伸性品效,体现品牌扩张属性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外向拓展能力。地方高校的品牌建构,重在面向地方、面向公众、面向未来,从扩大规模的线性发展,转向形成品位的立体发展,注重内涵提升和外延发展的统一,形成区域化、集约化、产学研办学的独特优势,使办学效益和竞争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特色内涵更加丰富,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品牌优势日益彰显。

所谓区域化延伸,即在目标层面上,反映出学校办学理念的区域指向性和发展价值性;在结构层面上,反映出办学的区域服务性质、本科教育层次与专业应用教育类型;在机制层面上,反映出学校特色定位与区域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侧重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应用研究、科技转化为两翼,切实依靠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通过合作、合资、联办、共建等多种互动形式,整合社会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由学校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由封闭发展转向开放发展,由单一模式转向多元拓展,最终由“无差别增长”转向“有机增长”,形成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优选路径和运行模式,呈现出双生共赢的发展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价值。

所谓集约化延伸,是指地方高校实施集约化延伸战略,突破学校本位的单一办学模式,通过行业参与,校企互动,校校联合,寻求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延伸互补,构建最优化的教育资源平台,增强规模化、集约化办学实力。所谓产学研延伸,旨在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置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参与经济发展大循环,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凝聚外延扩展与内涵充实的办学实力,营造校企结合、产学一体的发展优势,开拓产业性与教育性并举的办学新思路。尤其是贴近企业技术改造、农业产业化的实际需要,发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提供形式多样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增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力和贡献率,从而也为地方高校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为自身资源扩展、基地建设、人才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赢得勃勃生机与活力。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品牌建构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整体价值层面上,地方高校的品牌建构应坚守和谐发展理念,追求专业教育人文化,人文教育专业化,体现专业应用价值和人文发展价值双重价值属性。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品牌建构的价值偏离趋向

1. 价值目标的功利化趋向:关注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专业应用教育”并非是一个现代概念。早在中世纪大学建立时,就有为社会培养官员、医生、律师和牧师的专业应用教育;在中国,尽管“重道轻艺”成为主流价值观,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器善观”,仍随着“六艺之学”、“畴人之学”和师徒传承的艺徒制而延续千古。到近现代,无论是以斯宾塞、布鲁纳为代表的科学教育哲学,还是严复、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均主张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教育哲学认为,为公众服务和为国家服务是大学的显性职能,大学教育就是要经过专业训练培养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科技人才。因此,专业应用型教育的存在既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但不适宜地放大专业应用教育的功利性,过于突出专业应用教育的工具理性价值,则将导致大学成为仅仅生产文凭和知识的物化工具,使教育活动成为纯粹知性的活动,忽视和排斥教育理性价值和人的生命价值,势必削弱现代教育的批判创新功能,凸显人文价值危机。

2. 价值内涵的狭窄化趋向:注重科学价值,忽略人文价值。现代知识观使教育价值内涵窄化为科学教育,这样势必导致大学人文价值的缺失,使大学要么成为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要么成为被动适应社会的教育工厂。受后现代主义影响,人们对现代知识观进行不断反思,认为知识同样具有社会性和价值性,不存在绝对客观的和普遍适用的纯粹知识;知识的生成是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复杂社会劳动过程;知识的增长是批判性检验的整体化综合化过程。因此,未来的大学教育理应重塑科学教育的价值,强调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注重发挥人文教育对人格塑造、心灵净化的作用;未来的大学不仅是知识生产和创新的基地,而且还必须是人类崇高精神的瞭望塔。

3. 价值功能的单一化趋向:追求生存价值,淡化存在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强调:“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教育应包括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过程”。大学教育归根到底是“存在的教育”,而不单纯是“生存的教育”。“为生计”固然是大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功能,但“为人生”才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专业应用型教育如果僅仅强化人的生存能力,而忽略人的存在价值,则将丧失教育的灵魂,其结果将使“目的的人”异化为“工具的人”,最终导致培养对象人格的肢解和生命的残缺。因此,专业应用型教育不应单纯追求工具和手段的合理性,而忽视了目的本身的合理性,其终极价值在于促进教育与人的价值的全面提升。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品牌建构的文化价值取向

1. 和而不同:错位发展价值取向。和谐是社会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和价值取向,其内容包括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和文化共享等方面。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和而不同、错位发展为前提,兼容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地方高校的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应是一种以专业应用教育为主的普通教育,而不适宜采用学术型高校的以普通教育为主的专业教育模式。应强调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人本位,培养具有一宽(基础学力宽厚)、二高(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三强(就业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鲜明特色和复合能力的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就其内容取向看,普通教育强调基础性、广博性、普适性和非职业性,专业教育则强调专门性、特殊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而在大学中,学术性是它们共有的特征,这也是专业教育区别于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地方高校的和谐发展是建立在错位发展基础上的,它所建构的品牌应是专业应用型的普通教育发展模式。

2. 和合兼融:和合发展价值取向。和合兼融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生命智慧。剑桥大学的施诺爵士在20世纪中叶指出,学术文化已形成两个壁垒森严的世界,一个是人文的,一个是科学的。这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就演变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对立。应

当看到,科学精神为人文精神奠定理性自觉,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提供价值理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双翼。跨越两种文化鸿沟,促进两种教育文化价值的融合,才能摆脱教育价值内涵窄化的趋向,增进人类社会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因此,地方高校的品牌价值体现在:以科学的人文主义引导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与融合,把专业教育从“为谋生而教育”、“为就业而教育”转变成“为人生而教育、为人类而教育、为和谐而教育”,强调专业教育人文化,人文教育专业化,在强化科学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教育的深化和专业文化价值的提升。

3. 内外合一:特色发展价值取向。内外合一、主客交融是和谐文化发展的深层境界。在更高层面上,地方高校应在办学过程中凭借其个性化的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区域特点和行业要求,整合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来确立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品牌发展战略,逐渐形成比较稳定持久的特色发展模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价值。在品牌建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地域经济、文化优势,并在与地域经济、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建设重点,彰显学校独特的个性魅力,凝练服务社会的“内功”,集聚服务社会的“资本”,成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引航标和“孵化器”,真正办出地方大学的区位特色和文化特色,不是沿着学术导向的传统本科教育的惯性运行,而是着眼价值理性和特色创建的战略层面,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品牌专业和课程,探索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范式,形成关键性的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凸现专业应用型教育的鲜明特色。

202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虞姬舞剑》《三娘教子》《状元媒》《罗城叫关》……台上,京昆 艺术传承基地的同学们表演着一幕幕国粹经典片段,一招一式,娴熟 精美;台下,意大利观众们屏息凝神,看得如痴如狂。佛罗伦萨孔子 学院瓦伦蒂娜(Valentina)激动地说:“我第一次如此近地观看中国 京剧,太美了,服饰华丽,唱腔美妙。我爱中国京剧!” 这是前不久我校牵头主办的“京剧走进意大利佛罗伦萨”公益文化系 列活动中上演的一幕。 出校园、出国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校“教育部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京昆艺术传承基地”和“上海市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的工作内容之一。《虞姬舞剑》的扮演者、一年级学生蔡筱君表示, 作为文化交流的小使者,带领观众们体验感受京剧绚烂美妙,自己特 别自豪。 大学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同济大学一 直有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品格。过去五年来,我校不断推 进大学文化建设,在学校实施“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过程中,不 断完善文化导向引领平台、文化环境培育平台、文化载体支撑平台和

文化影响传播平台,构筑起具有同济特色的大学文化格局。2013年以来,我校历届社会责任评估等级均为A,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多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以独特的文化品格融入上 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 2017级医学院新生小蒋,在成为新“同济人”的第一周,是这样度过的: 开学典礼时,她跟同学们一起,聆听校长、院长的殷殷嘱托,师长们 勉励他们与同医共成长,与时代共进步;参观实验室、标本室和附属 医院,感受身为白衣的职业使命;“我与导师有个约会”,在全程导 师制的安排下,与未来的导师拍摄了第一张合影;参观院史馆、校史馆,感受百年同济风雨变迁中传承的同济精神;听老党员和辅导员上 党课,感受心灵与时代的召唤…… 设计的“新生第一课”,在年轻的心田种下家国情怀与时代使命的种子。 小蒋说,同济以医科立校,自己作为医科学生特别自豪,更坚定了努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 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关于对武宁采茶戏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武宁采茶戏的渊源及其特征 武宁采茶戏是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与湖北的黄梅戏同为“姊妹戏”。它起源于“茶歌”,流行于赣北及鄂南一带,约有200余年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剧本有九十余大本及一百多个折子戏。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为民间传承阶段。这一阶段由民间艺人自发相互交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剧本多描写民间闲情逸事,如《杨驼讨亲》、《姑嫂摘茶》、《一把锁匙》等,唱腔上也带有鲜明的地方特性,如大量使用地方方言。新中国成立后,武宁采茶戏进入丰富创新发展阶段,成立了地方专业剧团,开办了采茶班,剧本、舞美、音乐等都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民族戏剧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196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武宁采茶戏的唱片。武汉、上海、南京、长沙、杭州等全国各大城市都留下了武宁采茶戏的烙印,一些主流媒体对武宁采茶戏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武宁采茶戏有“上河”与“下河”两大流派。我县境内的修河上游为“上河派”,修河下流为“下河派”。上河长于做功,下河重于唱功,两大流派各具特色。主要班社有“三胜班、成堂班、复兴班、河东班、河西班”等。在表演艺术上,武宁采茶戏有“戏到苦情处,甩发催人泪”、“戏到欢喜

时,歌舞共升平”之神工。特别是“举手齐眉、坐必架腿”和“台步握帕、悠然摆动”等经典动作尤其传神,与东北“二人转”比,亦有其过人之处。在唱腔上,古朴典雅,婉转动听,有九板十八腔之称,其正腔、叹腔、花腔、杂调等都有鲜明的特色。正腔中的“生旦北腔平板”旋律平缓,结构严谨,声腔独特,可喜可悲,起承转合,恰到好处,有“珍如拱壁连城,贵以怡情悦性”的意境;叹腔旋律迁延起伏,扣人心弦,常有台上“泣不成声”台下“和泪抹涕”联动之效;花腔句式分明,曲调流畅,有勾魂摄魄之功;杂调热情奔放,精短幽默,格调活跃。武宁采茶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能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地域特色,亦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 二、武宁采茶戏的作用及现状 武宁采茶戏走过的是一个由民间传承到创新发展,由兴盛到自生自灭,再由自生自灭到保护、开发、利用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化在构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现实和深远的价值,武宁采茶戏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不仅是我县文化强县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我县旅游业大发展的切入点,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保护、开发和利用本土民间特色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决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方案》等一系列扶助性文件,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_董立平

2014年第8期(总第415期) No.8,2014General ,No. 415 EDUCATIONAL RESEARCH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 董立平 [摘 要]以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服务地方,既是应用技 术大学的本质属性、社会职责,更是其科学发展路径。应用技术大学应科学定位、深化改革,实现成功转型。要优化与构建呼应地方产业结构需求的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以专业技术能力体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突破制约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主要瓶颈;建立政产学研用良性互动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型人才[作者简介]董立平,厦门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福建厦门 361024) —————————— *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项目编号:2011B2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3年6月,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联盟致力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联盟成员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首批35所高校加入。2014年4月25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召开了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178所高校通过了《驻马店共识》。据联盟秘书处统计,截止到2014年6月底,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秘书处共收到黑龙江工业学院等52所本科院校第二批正式入盟申请。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 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 育。”因此,当前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应不应该转型,而是如何实现成功转型,如何更好地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问题。 一、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属性, 做好科学的办学定位 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主体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它们基本上都是从原来地方所举办的高职高专或中职中专升格、合并、转型而来。它们中有带有综合性的“地名+学院”或所在“城市+学院(大学)”,如闽江学院、台州学院、临沂大学、温州大学等;还有的是本身就带有“应用技术型”办学性质的理工学院、工程学院、科技学院、技术学院、文理学院、应用学院等,如厦门理工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重庆科技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这些高校,投资体制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形象的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9041711.html,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形象的构建 作者:刘海婷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7期 摘要:由于科技时代来临,我国的高等院校如今在各个方面的竞争都变得更为激烈,而校园的文化品牌建设又是竞争的重中之重,是高校对外的窗口。本文通过结合视觉传达、用户心理、公共空间设计等设计理论,提出高校品牌建设的策略,来建立清晰的品牌意识,依靠最新的UIS设计模式,为高校VI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校园;校园文化;品牌形象;UIS设计;构建策略 0引言 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竞争的主力军。而高等院校肩负着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教育水平的重任,更是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科技竞争的冲锋军。如今,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闭门造车的境况,而是呼吁在开放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抓机遇,处于全面的市场调节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挑战当中。在这关键时刻,打造高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形象,不仅仅是对高校自身教育水平和文化内涵的要求,也是提高高校对外竞争能力的重中之重。 1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形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如今已经成为产业,其内涵也逐渐被丰富,不再是传统的“解惑——传道——授业”模式,而是逐渐向教学兼顾科研任务和社会服务的全面综合性的结构化产业过渡。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要配合教育产业的革新,进行自我的反省和调整,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形象就是新时期高等院校自身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的对外体现,它综合了一所高等院校的外部资源和内在文化,因而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形象的设计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战略性的思考。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形象是一种可以被公共社会所了解的印象,也是高校对外的窗口,是对自身文化内涵的反映。通过对文化品牌形象的丰富和展示,一方面可以提高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提高院校的社会地位,在社会上获得更为强烈的认同感,最终优势扩大化,吸引优势资源,进入优势循环;另一方面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存在感,建立独特的价值体系,让“个性”与“共性”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内外兼修,合而共赢的目的。 2高校文化品牌形象信息及传播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形象的传播离不开高校,更离不开社会公众,其中形象信息更像是一座连接双方的桥梁,桥梁的基础打得好,沟通的效率就越高。具体说来,信息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外部的表现,比如高校标志、校园展览、高校建筑等等,还有其独特的校园内涵,例如价值取向、品质文化、科研建设、精神向导、审美情趣等等。特别是当今是高速化的信息

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屈家岭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第一个正式命名“史前文化”的所在地,“屈家岭文化”是我市的一张响亮的地方文化名片。加强屈家岭文化品牌建设研究,深入挖掘其内涵,探究其精髓,打造其精品,发挥其作用,对于传承农耕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荆门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屈家岭文化品牌建设现状 (一)悠久的历史积淀。屈家岭遗址发现于1954年,是长江中游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5300-4500年,是与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齐名的长江流域三大古文化区之一。屈家岭文化时期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期最为兴盛和辉煌的时代,实现了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空前统一和繁荣,开启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早期文明。 (二)独特的文化定位。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和发展,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列为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地。 (三)接续的文化传承。一是农耕文化。屈家岭遗址发现了中国第一粒人工稻、第一只彩陶纺轮和第一座隔墙连间式住房遗迹,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二是农垦文化。1953年由李先念同志创建的五三农场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大型国

营农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三是农谷文化。2008年底,荆门市委、市政府在编制《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时,由我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担当顾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建华为组长的规划组首次提出“中国农谷”概念。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荆门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中国农谷建设是“省级战略、荆门实施”,屈家岭为“中国农谷”核心区。 二、屈家岭文化品牌建设缺憾 (一)文化特色优势有待彰显。由于屈家岭缺乏系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整体上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层次单一、规模小、缺少文化内涵,优势挖掘不足。如,屈陶·屈窑的发展优势初显,但陶都产业还在建设中,广泛对外迎客尚需时日,产品的个性化、互动等功能也还有待开发;农产品局限于具象的展示,缺少文化品位和文化特性。 (二)文化旅游环境有待优化。一方面,现有景点配套设施不完善。如,月宝山万亩桃园基地多年来未有较大改观,景区主干道路狭窄严重影响旅游出行;缺少旅游标识标牌,缺少通达景点的公共交通工具,影响游客出行。另一方面,城市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高品质的接待能力,难以满足游客食宿需求,导致屈家岭成为大多数游客的“过路游”。 (三)文化市场维度有待拓展。屈家岭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尚未形成规模,还没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主体严重不足,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品牌名校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品牌名校淮安外国语学校汤余颖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载体,从庄子的话中不难看出文化与一个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文化建设,是衡量学校整体水平和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学校品位、塑造学校形象、寻求特色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淮安外国语学校是翔宇教育集团的发祥地,集现代化、花园式、书院气于一体。校园内周恩来广场庄严典雅,紫藤廊曲径通幽,未央湖碧波倒影,学子桥静卧水上,风景墙古朴别致。主教学楼临水而建,楼影一体,别具匠心。校园举目所及、举足所进既是知识的殿堂,更得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学校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个核心工作,进行课程改革,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开发地方文化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让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实践,形成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校园文化特质。 历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实验学校”、中国书法教育的最高荣誉“兰亭中学”、“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模范民办学校”、“江苏省科研园地育人摇篮”、“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节水型单位”、江苏省“青年文明号”、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学校取得这样的成绩始终与校园文化建设分不开的。. 一、建设校园环境文化,打造人文艺术校园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包括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办公室文化、操场等。学校拥周恩来铜像广场,概----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校园里有标志性建筑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训,彰显着学校“培养走向世界----貌学校一切工作;有精致的语录牌的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理念;校园里有师生的成果展示台;校园里随处能听到彬彬有礼地问候语“老师好!”校园里任何地方都是排着队列有序行走,看不到追逐打闹,听不到说脏话;校园一尘不染、规范有序……校园处处有浓浓的课改气息,有特有的书香气息,人文气息。 在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中,学校时刻保持与时代同步,先后建起了高标准的微机室、多媒体语音室、综合电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为莘莘学子求学成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学校不断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教室全部建为多媒体网络教室,任课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初步建成了数字化校园。 高雅、优美的校园艺术文化,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淮安外国语学校一贯重视通过多彩的活动,构建“艺术校园”。为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陶冶学生情操,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淮安外国语学校系统有计划地举行文化艺术节文艺会演。经过精心筛选出来的合唱、独唱、乐器演奏、舞蹈等20多个精彩节目表达了学生对青春的畅想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体现了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为进一步打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淮安外国语学校举行了学生书画作品展。淮安外国语学校教学楼的画廊内,陈列着学生的绘画、书法、剪纸和摄影等作品,其中书法有楷. 书、行书等;绘画作品有国画、水粉画、素描、蜡笔画等。这些作品,常常吸引广大师生驻足流连。二、建设行为文化,打造活力校园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

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

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

湖 南 特 点 的 区 域 特 色 文 化 和 民 间 艺 术 资 料 调 查 作者:蒋礼 时间:2012年2月9日

经管学院工程管理11级2 班 一.活动内容 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长沙市的几项民间艺术以及特色文化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1.调查了湖南地区具有哪些特色文化。 2.调查湖南地区民间艺术资料。 3.了解湖南地区特色文化与民间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资料 (一)湖南地区特色文化 湖湘文化“淳朴重义”,“勇敢尚武”,“惟楚有才”,“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具体表现在: 1.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 2.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继为贾谊。湖南省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高校品牌建设-赵永鹏

高校品牌就是被社会公众(受教育者)认可的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主体,是高校(教育者)在品牌意识的强烈驱使下的现代教育系统价值体现。主要包括五层含义:其一,高校品牌是一种教育(教学)主体标识,它同任何一类商品品牌的商品标识一样,有外在形态,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二,高校品牌是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主体,是创建品牌的特色化教育管理体系、教育环境、师资队伍、培养的学生等;其三,这种特色教育(教学)主体,是被社会公众(受教育者)认可的,在公众中有较高知名度、信誉度,而不是自我标榜的卖弄炒作;其四,高校品牌还须依赖高校(教育者)的品牌意识的建立和完善,所谓品牌意识即指高校(教育者)在教育发展中产生的被社会公众(受教育者)认可的具有个性化特色教育的心理倾向,品牌教育与品牌意识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二者目标一致,发展方向相同,不可分割;其五,高校品牌是一种效应,是社会公众的认可和信赖。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各个用人单位,都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公益形象有不同角度的评价和认同。 2品牌高校的构建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受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类公办、民办大学风起云涌,从研究生到本科、中专及夜大、自修、脱产、在职生五花八门。而且高校每年不断地扩招,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使教育质量受到严峻地挑战,社会公众(受教育者)对大学教育的认可度日益下降。创建高校品牌的目的就在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对高等学校的重点建立在高校培养人才的层次及数量上,在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中,因材施教,走“精品”之路,使得高等教育朝着“精品”方向发展。品牌高校构建的主要要素见图1,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品牌”实质上是一所高校的整体标识,高校中的某位著名教师最多也只不过是其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这里所说的“品牌”显然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高校在创立品牌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有的观念。单独一个人所能创造的“品牌”效应无法同团体的品牌效应相比,如果单单只是为某位教师而去创立品牌,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也会出现社会公众(受教育者)只认可某位教师,形成某一学科领域的“品牌效应”的现象。此外,也会因该教师授课面不广,不能经常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而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这方面需要向一些国外著名的高等学府学习,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等,他们都是成功的品牌高校。因为“哈佛”、“牛津”带给人们的是一整套充满个性化的品牌教育,它们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教育,这个品牌教育并非是“哈佛”等一流学校的创始人一个人所能做到的,而是这些一流学校的“品牌”整体形成的。“哈佛”等学校在发展中所显现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在创立品牌教育过程中所需要学习的理念。由此看来,要创立“品牌高校”,不仅要求学校在硬件、软件方面达到一定的程度,还应有若干年的建校历史。因为教育品牌与经济

论高校品牌战略-精选资料

论高校品牌战 略 进入21 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战略使得高 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学生择校上大学,用人单位择校用学生”无不体现着高校的品牌效应。品牌竞争作为一种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竞争战略,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不仅仅表现于企业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也逐渐体现出其重要性。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也迫切需要包装,时代已经要求其进入品牌经营时代。高校的地位和影响力,不仅仅取决于其体量之大,学术之深,更在于作为高层次人才“加工厂”、高新科技“孵化器”和新思想“策源地”的大学氛围中,所渗透和流淌着的那种厚重而无形的精神底蕴和启迪创新的内在机制。 声誉一旦形成就是高校独一无二的最大资源,高校品牌就是这种 底蕴”和“机制”的外在表征,它标志着超越时空的品位和文化,对于高校在广大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吸引力、知名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品牌的内涵 品牌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是商品生产者或销售者为自己产品所指定的名称和代号,是产品的组成部分,它由名称、标志与商标构成,以便于消费 者区别同类产品。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 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 设计或者是它们的不同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 或者服务,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品牌是一个集合概念,主要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两部分。品牌名称,指品牌中可以用语言称谓的部分。品牌标志,指品牌中可以被识别, 但不能用语言称呼的部分。概括起来说,品牌是一种视觉的、感性的和文化的形象,它是承诺,是信誉,是一个组织的灵魂,其实质是一种无形资产,它蕴涵着巨大的财富。对企业而言,生产 种产品所能够创造的价值也许是很有限的,但创造一种品牌, 相对于资本

关于地方特色的 民俗文化

关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专题的考点解读与辅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规定: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语文中考“考试说明”对这方面的要求是:“关注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文化素养。” 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应该指:当地的名胜古迹、旅游特色、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习俗习惯、非物遗产等等内容。这个专题属于“语文实践活动”的范畴,主要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当然也有可能考查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以及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识记能力。 这个专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A.表述题:设置成简答题,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答案。 【例】(2007年来宾市语文中考题) 近年来,来宾市以她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四海宾朋。中央电视台特意为她拍摄了系列专集《走遍中国——来宾》,展示了她独特的文化魅力。奇石文化是来宾文化的一株奇葩。请你阅读下面材料,为来宾奇石拟一则广告语。(15字以内,2分) 来宾奇石形、色、质、纹、声五大要素俱全。其形千姿百态,其色瑰丽璀璨,其质晶莹坚硬,其纹清晰如雕,其声宛如洪钟。这些奇石小者仅几克,大者迭数吨,都各领风骚。形像人物者,惟妙惟肖;形像动物者,若奔若飞;形像景物者,似画似诗。 广告语: B.选择题:提供可以选择的项,考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2007年福州市语文中考题) 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 下联:三山载福毓榕城 A.人杰地灵 B.四季如春 C.人文鼎盛 D.海西明珠C.填空题:题干中有相关的提示语,考生根据提示语,填出符合要求的答案。一般情况下,这类题型多考查当地民俗文化的基本常识,或者名胜古迹中的对联等。 【例】(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画线句,按要求回答问题。(结合文段考查。题目有删改) 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1)分别写出句中隐含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 历史故事: 传统习俗: 纵观这些题型,在命题上,它们可以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填空题的形式命题。但更多的是以纯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当它以这种形式出现时,大多数情况是结合现代文语段阅读设题,而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要结合语段内容,因为问题的设置与语段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2008年中考题中就很有可能出现富有柳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的考题。下面就逐个举例说明: 一、柳侯公园与柳宗元文化 【命题角度】 (1)结合某个景点谈柳宗元 (2)与柳宗元有关的文言文或现代文语段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请把你认为柳侯祠中最有特色的景点介绍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 2.阅读余秋雨《柳侯祠》,回答问题。(问题,略。文章见七年级上〈阅读〉读本) 3.下列是柳宗元衣冠冢和柳侯祠大门的对联,请选出正确的搭配。 (1)无私济世世兴矣, (2)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A.春秋报事福我寿民B.有德于民民祀之 4.柳侯祠内,堂中并立的两块“荔子碑”引人注目。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柳宗元和荔子碑的情况,写一则导游词。 二、龙潭公园与环保(旅游)文化 【命题角度】 (1)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景点介绍 (3)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龙潭公园免费开放后,出现一些不文明、非环保的现象。为了让市民与龙潭公园的关系更和谐,请你向有关部门提一两条解决这种“不和谐”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2.龙潭风雨桥、鼓楼、雷塘庙、美女照镜……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向四海宾朋作介绍。 3.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导游词。 三、百里柳江与碧水蓝天工程 【命题角度】 (1)向环保部门提合理化建议 (2)建设“百里柳江”的建议 (3)营造碧水蓝天工程的宣传标语或广告语

品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趋势

摘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但其面临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下降的双重危机,品牌发展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地方高校代表韶关学院13500工程这一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进行个案研究,以期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借鉴。关键词品牌发展;地方高校;13500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趋势;个案研究新时代打造有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对于培育地方高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引领学生精神成长、搭建校园文化建设交流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500工程既是韶关学院历经12年的文化积淀、过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优秀教育品牌的视觉化、规范化和鲜明化的关键[1]。1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作用11是培育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品牌是展示高校办学实力和外在形象的 一个重要载体,是家长择校就业的显性杠杆[2]。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 品格,拓展学生素质,丰富课余生活。校园文化品牌汇聚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四方面的文化精华, 使校园文化更具特色和内涵,拥有持续长久的生命力、价值力和感召力,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吸引力的动力源泉。地方高校坚持以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为切入点,以校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以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目的,希冀为地方高校培养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强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期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文化育人。12是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文

化软实力是一所高校特有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是高校能否生存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3]。高校文化软实力包含其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精神文化氛围、价值理念、内在品质以及行为规范。文化品牌的发展有助于地方高校获得优质的文化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办学发展赢得良好的口碑。加强地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和校友文 化等六个方面积淀,有效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竞争力、吸引力、 凝聚力、发展力、影响力等五大力。13是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核心要素。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之所在,可以净化 学生的灵魂,教化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内涵,升华学生的品格, 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潜能,规范学生的行为。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是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校园文化品牌学习层面上的生命力主要表现为培养大学生的阳光心态和社交能力,延伸为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校园文化品牌精神层面上的生命力主要倡导理性选择及高尚人格,重在塑造学生诚信、勇敢、自信、智慧、乐观、自强的人格,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健全,培养德 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5]。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4是搭建校园文化建设交流平台的有效路径。由教育部思政司负责组织实施的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 选活动,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最高奖项。自2007年

品牌文化vs企业文化

品牌文化vs企业文化 管理的概念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品牌文化是最近业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有“文化”,但是不是说他们两者就是相同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 文化是一个社会和群体形成的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三个要素:精神、载体和群体。世界有三大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这三大文化圈的历史都很悠久,人口都在10亿以上,影响非常深远。基督教文化强调“赎罪”,要拼命工作才能减轻罪过,所以为什么西方(美国、德国、以色列)这些国家的法律很规范、职业道德水平高、比较敬业,跟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伊斯兰的意思是“和平、顺从”,只有按照真主的意愿去生活和工作,才能升入天国,所以这些国家的人都非常的虔诚,宗教色彩浓厚,这也导致了这些国家大都在经济上比较落后,思想上较为保守。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其精神内涵是道德、和谐、和睦、亲情,这些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另外,文化都需要载体,比如春节、端午节等很多节日都是儒家亲情和家族文化的代表,中国人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很多风俗、仪式也都体现着文化的精神内涵,另外,很多故事、典故、寓言和英雄也都从不同层面反映和传承着文化,岳飞代表精忠报国,关羽代表忠义。文化的第三个要素是群体,没有群体也自然无法形成文化,而且,这个群体可以按民族(汉、回、满等)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还

可以按地区(南方、北方、西北)形成地域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下面的亚文化。这些精神、风俗、仪式和群体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从深层到表层的中华文化。?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都脱离不了文化,他们的形式和内容与文化都密切相关,细想一下,企业文化的塑造是不是也分成三个层次,核心理念(精神)、制度与行为(载体)、文化群体(不同职能部门)品牌文化是不是也包括品牌精神、品牌传播(载体)、目标消费者(群体)三个方面? 笔者认为,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一种亚文化现象。我们可以从相同和不同两个方面来进行深入阐释。? 首先,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有相通的地方? 一个企业的文化,是这个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现,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企业当作一个人,当你第一次见到这个人,那么他的衣着打扮会给你第一印象,这就是公司的VI(视觉识别),包括公司的建筑、办公环境、办公器具、LOGO等表面的直观的有形实体;通过他的言行举止你又能了解到他的做事风格,这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但是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个人的言行举止这就取决于他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信念了,同样的,对于企业来说,是文化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制度和行为,这个文化的核心,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那么什么是品牌文化我们说日久见人心,

校园文化品牌工程建设方案

附件5 校园文化品牌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及责任分解 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照《关于贯彻落实哈尔滨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实施方案》(哈院党发〔2016〕10号),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遵循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塑造大学精神,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大力弘扬校训精神,培养和凝练学院精神,努力构建内涵丰富、品位高雅、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基本实现办学理念清晰,校训、校风示范引领作用明显,校园文化景观初具规模,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设施较为健全,人文科学气息浓郁,师生文明素质明显提升。 二、建设任务和措施 1.营造健康向上校园文化氛围。主要措施6项,一是加强“一训两风”教育,树立良好教风,二是加强“一训两风”教育树立良好学风,三是筹建校史馆,做好校史展,四是街路、楼宇、场馆命名,五是规划建设欧亚校区园林景观,六是建设校友林。

2.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具体措施6项。一是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二是市民读书学习,三是全民健身阳光体育活动,四是“外语月”活动,五是办好“五味讲堂”,六是开展文化创意活动。 3.思想道德建设与志愿活动。具体措施4项。一是青年志愿服务,二是道德讲堂,三是送法进社区,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 4.网络文化建设。具体措施4项。一是校园网升级改版。二是开设学校官方微信、微博。三是建立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四是筹建网络电视台。 三、组织实施 1.加强领导。为保证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有效地协调全校力量,形成齐抓共建、师生积极参与的局面,成立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小组,党委副书记亲自挂帅,党委宣传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积极配合。 2.明确责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十三五”期间,共有四大项任务,20项具体措施。逐一落实到14个部门,做到任务具体、责任明确。 3.抓好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十三五”期间每年要制定推进计划,每两个月总结汇报进展情况,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教案

《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业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自然风光,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和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时要注意结合地图或地理图片来学习,并可结合实际来学习,不要死记硬背. 2.使学生懂得爱惜旅游资源,保护旅游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懂得爱惜旅游资源,保护旅游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 教学重点 旅游业的特点及丰富的旅游资源,记住十大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方法 结合地图或地理图片来学习。 课前准备 投影仪、录像资料、电脑、图片文字资料等、《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还记得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有什么影响吗? (学生回答) 地方文化的起源和兴衰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首先,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生物等自然因素是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次,各种自然因素常常成为地方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课件显示)

(引入)既然自然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地方文化,而地方文化又会影响着什么行业的发展呢?(旅游业)今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地方文化对旅游业发展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板书)第二节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课件显示) 二、新课学习 (课件展示)2001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最多的前10个省区(单位:万人次) 1.读上表,在中国地图上找到这10个省区,说出它们的地方文化特色及主要城市和著 名景点。 2.试分析,为什么入境旅游到这10个省区的人数最多?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要求学生运用中国主要的旅游资源分布图、中国行政区图和手头上的资料对以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探究讨论。 (课件展示)“中国行政区图”“中国主要的旅游资源分布图” (请一位学生到教学挂图上指出这十个省区的位置) (各组代表发表见解)说出这十个省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及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 (教师对以上问题进行引导点拨) (各组代表发表见解)对到这十个省区入境旅游人数最多的原因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点拨并举例)拥有的旅游资源大多以文物古迹,民族风情或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因而最有魅力,所以吸引观光的外国游客较多。例如: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属于文物古迹,富有地方特色,世界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所以对游客充满了吸引力。(课件显示) (过渡)那么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为什么可以成为这10个省区入境旅游人数最多的原因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因为每一个地方的地方文化特色都是该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板书)一、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课件显示) (板书)1、为什么说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呢?(课件显示) (教师引导点拨)地方文化特色是在当地自然环境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满足人们追求新奇、比较和探知异域

打造广场文化品牌的特色与创新

打造广场文化品牌的特色与创新 发表时间:2010-11-15T09:33:02.86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张辉 [导读] 特色即特点或个性。各地城市建设广场文化,从广场文化的价值、功能、特点来看,都有其共同性 张辉(哈尔滨市呼兰区文化馆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把一座城市的广场文化打造成品牌,这对熏陶市民的文化层次、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立足实际打造广场文化品牌?笔者认为,应注重在特色、高品位和创新上下功夫,以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功能,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 一、特色是打造广场文化品牌的重要标志 特色即特点或个性。各地城市建设广场文化,从广场文化的价值、功能、特点来看,都有其共同性。然而这种共同性又孕育和包含在个性之中。“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能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认识,从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和僵死的东西。”(见毛泽东:《矛盾论》)广场文化有了自己城市的特色,才有亮点和魅力,才能展示出城市的文化个性和地方特征,产生共鸣和互动效应。 综观一些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已经形成品牌的城市广场文化,起码有这样几方面的特色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是地方文化传统、文化遗产特色。像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广场文化,最初就是从开发壮族的民歌节“三月三”发展而来的。“三月三”从田间山野走入城市广场,再进一步演变成为一年一度的国际民歌节,它不仅丰富了城市文化资源,而且提升了壮族山歌的文化档次。这样,地方文化资源借广场文化的展示与推动,成为有显示度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城市文化,从而充实了城市广场文化的内涵。 二是地域文化特色。如广州的侨乡主题广场文化、青岛的海洋主题广场文化、哈尔滨冰雕艺术广场文化等。大连是国际开放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市政府和主管部门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和建设旅游文化,仅据1996年到2000年的统计,全市开展的“绿色的旋律”为主题的广场文化活动就多达600多场,参加演出人数达6万人次,观众达300万人次,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三是文化与兴商联手特色。闻名遐迩的大连国际服装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都是以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为平台,熔文化表演、比赛与吸引海内外客商为一炉,广场文化办出了特色,招商引资越来越红火,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 实践表明,鲜明的广场文化特色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的,要靠精心地开掘、设计和策划,靠锲而不舍地培育、炼造和雕琢,靠政府与民间的参与联动。各地区城市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作为文化工作者和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活动,作为广场文化的主角,持久进行扶植打造,成为最具特色的广场文化。要加强特色广场文化基地的建设,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扩大形成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广场文化特色。可以说,特色是广场文化的一面旗帜,对其体现的文化价值、美育价值及文化产业价值应加以高度重视与开发,使其真正成为广场文化的珍贵资源,体现出城市的个性与文化品位。 二、高品位是打造广场文化品牌的落脚点 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文艺、体育等具有艺术性的活动,从而使其具有审美性的特点。广场文化的这种审美性通过寓教于乐,对激励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作用。于是,这里就有个广场文化的品位问题。 在广场这个公共“大客厅”、“大课堂”里,能否把高品位的文化展示奉献给大众,是衡量广场文化档次的重要标准。我们知道,人类创造的所有产品,除了必须具备各自特有属性以利发挥它的主要社会功能之外,一般还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熏陶。这就要求所生产的产品必须有尽可能高的文化品位,而文化品位的高低又影响着产品能否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接受,使其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利用。文化产品与其它产品相比,应有更高的文化品位。就广场文化而言,这种文化产品集其所特有的文化属性和社会文化功能于一身,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和感染作用具有最直接的特征。因此,对广场文化品位的高低就不能不予以高度的重视。这里所说的高品位,应该是符合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内容上健康向上,形式上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品位,既有高雅艺术,又有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雅俗共赏在这里融为一体,雅要充分展示品位,俗不能品位降低。时下,一些文化广场存在的问题,不能不令人担忧。一是活动单调,利用率低。有的广场设施很好,但仅仅是市民在这里散步,晨晚练,溜早冰,很少举办文娱演出活动,处于较低层次的使用上,这不能不说是资源的一种浪费。二是节目老套,缺乏吸引力。有些广场文化活动,夏日乘凉晚会是这些节目,节庆晚会有这些节目,促商招商又是这些节目,观众看腻了看烦了,演出不久人走过半。三是格调不高,有失大雅。有的节目热衷于打情骂俏;有的以暴露、扭捏为快;有的唱词别扭晦涩,不知其所云,毫无文学性和审美性可言。如此品位的广场文化是不会有多少生命力的,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是其必然的结局。由此看来,发展广场文化,打造广场文化品牌,很有必要在提高广场文化品位上下功夫,动脑筋。 怎样提高广场文化品位?首先,作为广场文化组织者,其文化素质、思想品德和艺术情调要高,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准绳。在广场文化的规划和总体设计上要立足高品位,在具体活动的内容、形式方面要把好关。其次,要加强对广场文化产品的创编者、表演者的宣传教育,提倡高品位的文化理念,鼓励创作、演出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作品奉献给广大观众。第三,要通过以多种渠道对广场文化的消费者进行正面引导,逐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档次。我们说,广场文化品位的全面提升是城市文化进步的表现,也是政府部门和市民的共同任务,大家都应该为之努力。 三、创新是打造广场文化品牌的不竭动力 不少城市建设高质量广场文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注重创新、励精突破、年年有新套路、不断给人以新面貌,是保持广场文化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坚持在实践中探索进取,是发展广场文化的明智之举和正确之道。创新离不开基础,创新不是猎奇,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开拓,是沿着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向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去提高。 广场文化的创新,首先是文化观念的创新,是文化传统在思想上的深刻反思和革命。传统文化的精华无疑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必须继承弘扬,而对其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的某些劣根性,又必须扬弃。应当承认,我国的现代意义上的广场文化比起欧美许多国家兴起的比较晚,还不够成熟。国人似乎习惯了那些空旷的能“威慑”人心的广场,只不过是眼中或心中一道风景而已,而实际上这“风景”对他自身的生活、感受甚至是体验有多少却不怎么在意。可以这样说,作为一个城市的“会客厅”,广场的面积不论多么巨大,装潢不论多么气派,市民应该而且必须是它的主人,而不是客人抑或是“仆人”。近几年,“形象工程”越来越多,有的已经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文化活动范围。硬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