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法显取译经情况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1]

法显取译经情况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1]

法显取译经情况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1]
法显取译经情况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1]

法显对汉地戒律的贡献及其对现世的

社会影响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董永刚 030006)

[内容摘要]

法显西行求法是汉地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他求法、译经成果丰硕,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显赫,对中国佛教文化和古代史地文化的宝贵具有卓越贡献。

《法显传》载:“自大教同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然后知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将,无功业而不成。成夫功业者,岂不由忘夫所重,重夫所忘者哉!”汉地僧人西行求法始于曹魏朱土行。他西行后终生留在西域。至东晋,和法显一同西行求法的,先后有十余人,然仅法显一人力排险阻,求得经论,只身回国。其忘身求法的意志和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法显大师对律学在中国的传播有着独特的贡献,对中国佛教僧团的制度建设更是功不可没。他在天竺十余年间,得《摩诃僧祇众律》、《萨婆多众律》各一部,于师子国写得《弥沙塞律》一部。法显带回的律典就包含了这四部律中的三部,对中土佛教律法建设具有重要贡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关键词]:法显戒律汉地贡献影响

一佛教东传、演进与汉地社会文化背景

关于佛教的东传,史学界一般认为始于西汉末,即新莽和东汉前期。根据文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到了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恭迎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到洛阳,并开始翻译随同带回的部分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就是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也因此而生。因此,中国佛教史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此后,安息人安世高、月氏人支娄迦谶又分别于公元147年和公元167年到汉朝传教译经,佛教从此开始在汉地兴起。

佛教虽说自汉末业已传入中国,但受汉地儒、道两教影响,最初的发展相对缓慢,直至三国以后才有相应的发展。在当时,除了蜀汉地区的佛教不是很兴盛外,像曹魏和孙吴地区的佛教因受统治者的推崇,相对都得到一定发展。

到西晋时,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佛教信仰已经逐渐相当普遍,洛阳、长安两地佛寺林立,僧尼众多。从现存文献记载看,西晋时洛阳有白马寺、东牛寺、菩萨寺、石塔寺、满水寺、大市寺、竹林寺等十余所。

到东晋,朝廷中奉佛相当流行。晋元、明二帝对沙门礼敬有加,而且广建佛寺。据载,晋元帝“造瓦官、龙宫二寺,度丹阳、建业千僧”;明帝也“造皇兴、道场二寺,集义学、名称百僧”,佛教的兴盛,使得名僧不断南下,逐渐

形成以庐山和建康两地为中心的佛教圣地,慧远和佛陀跋陀罗就是当时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

相比较南方,此时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十六国。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大多崇信和提倡佛教,无论后赵、前秦还是后秦、北凉,佛教事业都很兴盛,其代表人物为释道安和鸠摩罗什。可以说,这一时期,北方佛教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北朝佛教源于后赵西域僧侣佛图澄(公元232-348年)。佛图澄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当时后赵石勒杀气甚重,为拯救苍生,佛图澄通过说教逐渐将其感化,减少杀戮,从此中原民众逐渐奉佛。石虎即位后,迁都邺城,对佛图澄尊崇有加,佛教在当地逐渐有了民众基础。继后赵之后,北地佛教最盛的地区就是前秦。前秦苻坚笃好佛学,释道安得到推崇。道安原在邺师事佛图澄,后受请到武邑开讲,为避兵乱,他和弟子慧远等五百余人到襄阳讲《放光般若》。

后秦时期,受统治者姚兴的影响,佛教在经典翻译经和讲习规模方面都超过前代,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当推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所译经籍现存五十三部,其中重要的大乘经论有《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对后来佛教义学发生产生巨大影响。像敦煌石窟等大量石窟造像就是这一时期佛教盛行的缩影。尽管后期太武、周武二度灭法,佛教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佛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已非武力所能灭绝。

佛教之所以自汉末东传并能扎根内地除自身教规、教义本身所具有的合理性,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内地的社会和人文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战争频仍,民不聊生。深受战争和自然灾害双重打击下的百姓逐渐对现实社会失去信心。由于无法找到自我的心理平衡和心灵的慰藉,宗教就成了一个聊以寄托希望的平台,于是,各种宗教蔚然兴起,当然佛教能够发展起来当在情理之中。

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之初必然会受到旧事物影响和排斥。而佛教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得以发展,主要得益于其自身教义与汉地固有的儒家思想并无大冲突,故佛学得以为传统的儒子及人民所接受。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并无根本上的冲突,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以小乘为主。小乘主推自修,而自我修养正好迎合了现实生活中困苦人民的心态。而且佛教众生皆可以成佛与儒家的人人皆可成尧舜的思想非常接近。加之,在当时的环境中,士人所推崇的儒家思想根本无法得以实现,所以较为消极的佛教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为世人所选择。

再者,一种思想能够盛行,并能形成一种主流倾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的政策舆论导向,也就是统治者的认可与推崇。佛教在传入之初就很好地争取到了社会上层人物的信仰和支持,像汉桓帝、魏文帝及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大多数君主宠佛、信佛。“北朝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南朝豪贵亦常舍其邸宅,以起佛寺,至于以金钱货贽田地捐给佛寺者,为数尤多,故佛寺财产年年增加。”尤其在南北朝时期,政府不但允许寺庙财产的存在,而且规定附属于寺庙的土地及人户免国家赋役,而投归佛寺,所以当时佛寺财力雄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定份额,地位相当煊赫。所以,佛教就君主与上层士子的力得以广泛流传。总之,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扎根,是主观条件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法显与西行求法

僧人“游学之风”盛行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南北各个佛教中心围绕着新译的印度佛典形成了多个重要的学派,譬如毗昙师、涅槃师、楞伽师、地论师与摄论师等。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僧团制度与思想义理渐次形成的关键阶段,为隋唐佛教的创宗立说奠定文献与思想的基础。东晋末年的高僧法显,以其西行求法并翻译经典,为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法显,俗姓龚,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1)人,东晋时期的著名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是中国僧人到天竺(今印度)求学的先驱者。

根据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的记载,法显西行带回的佛教经典“右十一部,定出六部,凡六十三卷。”其载,“晋安帝时沙门释法显,以隆安三年游西域,于中天竺师子国得胡本。归京都住道场寺,就天竺禅师佛驮跋陀共译出。”2其对佛经搜求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对律藏、毗昙学、泥洹经及阿含经等几个方面,对律藏的传译贡献尤为突出。

我们知道,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则是西域僧人的东传,二则是我国僧人的西行求法。在法显之前,虽然已有朱士行前往西域求法,但他并未到达天竺,而且其后未返汉地。可以说,凡汉人西行求法有去有回,并带回大量的梵本文献的第一位汉僧就是法显。因此说,他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虽然法显的西行求法不像玄奘那么有名,但其后玄奘、义净等数十位僧侣先后西行,都很大程度上受法显《佛国记》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正是由于这本书的出现,才大大地拓展了汉土僧人的视野,以致引发了西行求法的热潮。

如前所述,法显西行带回的经律,从种类及卷数来看,偏重于律部梵本的求取,除了四分律及新的有部律之外,现存于汉文中的诸部广律,几乎都是法显带回来的。正由于此,所以说法显对于戒律在中国的弘传是关键性的一位大师。

论及汉地律学首先应对戒律的肇始及其发展历史作一简要梳理。相传,在释迦创立佛教并设立僧迦团体后,为了对其徒众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制定了一系列戒律,并在佛教的第一次集结时由优波离诵出。其后,由于佛教各派对戒律要义解读不一,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部派。根据相关佛史资料记载,中国汉地对戒律的翻译始于三国曹魏嘉平年间(249—253年)。据《梁高僧传》载:“昙摩迦罗,此云法时,本中天竺人,以魏嘉平中至洛阳。于时魏境虽有佛法,而道风讹替。亦有众僧未禀归戒,正以剪落殊俗耳。设复斋忏,事法祠祀。迦罗既至,大行佛法。时诸僧共请迦罗译出戒律。迦罗以律部曲制,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乃译出《僧祗戒心》,止备朝夕。更请梵僧,立羯磨法。中夏戒律,始自乎此。1注:一说为山西襄垣人,襄垣现存龚姓族谱就有相关法显的记载。

2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

3”可见,昙摩迦罗初到洛阳时,汉地僧众只是剪落须发,从表面上看与世俗之人有别,但并未受戒,所行法事类同民间祠祀,实际上戒律还没有在当地实行。出于此,他译出《僧祗戒心》戒本一卷,以此作为僧众持戒的依据,后来又请梵僧建立羯磨法,这可以说是戒律在汉地僧团内部真正实行的起始。到正元年间(254—255年),中亚安息国沙门昙谛来到洛阳,于白马寺译出法藏部羯磨,其后,汉地僧众的受戒皆以此为法而行。这在《佛祖统纪》卷三十中有明确记载4。对于律藏的翻译,从东晋以后又有弗若多罗和鸠摩罗什合译的《十诵律》、佛陀耶舍、竺佛念和道含合译的《四分律》、佛陀跋陀罗和法显合译的《摩诃僧祇律》相继问世。

那么,为什么说法显对于戒律在中国的弘传是关键性的一位大师呢?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法显西行求法之目的所在。

汤用彤先生把当时西行求法的目的概括为四种情况,那就是:“或意在搜求佛典(如支法领),或旨在从天竺高僧亲炙受学(如于法兰、智严),或欲睹圣迹,作亡身之誓(如宝云、智猛),或远诣异国寻求名师来华(如支法领)。”5促使法显西行的主要动机,据《法显传》的自述,他与同伴是想“至天竺寻求戒律”。

戒律典籍在法显西行之前的传译是非常不完备的。在法显那时代,依据资料分析,汉地已经有大量大小乘经典的翻译和流传,但律藏典籍显然不多。

我们知道,当时的佛教僧团不仅戒律制度不完整,尤其是关于戒律中的“犍度”部分翻译则更少,如此便不知道有关于僧团举行授戒、说戒、安居、忏悔等集会仪式,以及如何制止僧团发生的纠纷、僧尼在衣食住及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理仪等各种规定。因此僧团出现仪规不整等社会现象不时地遭到社会批评。《高僧传》卷九《耆域传》记载,印度僧人耆域于晋惠帝(290—306年)末年到洛阳后,看到僧众因为受都市繁华的影响,很多衣著华丽,实为奢靡,于是就批评说:“讥诸众僧,谓衣服华丽,不应素法。”6如果说以上说法只是一个浅层次的原因,那么,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僧团的生存问题。为什么这么说?这当然与佛教自东传以来的发展状况有关。我们知道,佛教东传以来一直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关怀,无论政治、经济尤其是在赋税方面,佛教寺院往往享有特殊礼遇,从而使得僧众数量激增,僧俗混杂的情况愈演愈烈,这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会招致上层统治者的不安,如何整顿和约束僧众显然已经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据《高僧传》卷六就有姚兴下诏整顿当时的僧团制度,其曰:“大法东迁,于今为盛,僧尼已多,应顺

3《梁高僧传》

4《佛祖统纪》卷三十

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中华书局,1983年

6《高僧传》卷9《耆域传》,第365页,中华书局,1992年

纲领,宜授远规,以济颓绪。”7也就是说,僧团组织本应有的生活状态就是清静如的,应具有与世俗生活迥然有异品格特征和精神追求。

前秦高僧道安(312—385年)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他曾感叹说:“三藏不具,以为缺阙”。“余昔在邺,少习其事,未及检戒。遂遇世乱,每以怏怏不尽于此”。8所以在他建立僧团时,把戒律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议程上,在佛教戒律的译传方面颇多用心。他在《渐备经序》中曾说:“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四部不具,于大化有所阙……而戒立行之本,百行之始,犹树之有根,常以为深恨。”9

所以说,僧团戒律与组织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极大地制约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建立健全一部完整的戒律,对僧团组织管理制度建立显得尤为迫切。为此,道安一方面努力搜集与组织翻译戒律,另一方面还参照既有的戒律制定中国佛教僧团的“僧尼轨范”,为中土佛教制定了中国化的僧团制度。

道安的高足,庐山慧远(334-416)对此感触更深。他说:“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禅法无闻,律藏残阙。远慨其道缺。”10尤其是,他听说弗若多罗没有译完《十诵律》,对此十分感慨,其后听说昙摩流支来华,就派弟子昙邕前去关中,请求译全。这些印度传来的佛教戒律实际上并不完全适用当时汉地的实际情况,所以慧远参照道安、支遁(314-366)等先辈的做法,制定出一套僧尼活动的规章制度,即所谓的《法社节度》、《外寺僧节度》、《比丘尼节度》等。

法显与慧远基本是同时代人物,对东晋、南北朝的佛教发展迅速,僧团人数急剧扩增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在佛教需要一套完整的戒律,僧团生活规范和发展处于瓶颈的大背景下,法显西行求法不但有求真的精神,更主要的是想要找到一套理想的戒律来完善本土的僧伽制度。《法显传》载,“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二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11因此我们说,法显西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求取戒律,并希望以此来完善汉地僧迦制度。

根据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的记载,法显带回的梵文佛教律藏经典共三部,即《摩诃僧祇众律》、《萨婆多众律》和《弥沙塞律》。

《摩诃僧祇众律》是法显在巴连弗邑求得。巴连弗邑也就是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亦作“华氏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将其地译作“波吒厘子城”,即现在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据《法显传》说,北天竺各地的戒律,原来一般都是师师口传,无本可写,后在中天竺巴连弗邑的一座大乘寺庙里抄得《摩诃僧祇众律》。这是大众部所传的戒律,多处含有大乘思想,通常被认为此律集成的时间

7《高僧传》卷6,第240页,中华书局,1992年

8《出三藏记集》卷9 ,第333页,中华书局,1995年

9同上

10《高僧传》卷6《慧远传》,第216页,中华书局,1992年

11《法显传》,《大正藏》51册,第857页

较晚。法显归国以后,从义熙十二年十一月,至义熙十四年二月,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在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合作,共同把这部大众部律译为汉语,共四十卷,其中前三十五卷为比丘戒法,后五卷为比丘尼戒法。除此外,两人还合译出了《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

其二就是《萨婆多众律》。这部律典共七千偈,也是法显在巴连弗邑抄得。这部律典也就是一切有部所传的《十诵律》。该律当时已在汉地广为流传,当时我国僧人主要依据这部《十诵律》持戒,在他出行以前,已有前秦建元年间(365-384)昙摩持译的《十诵戒本》等,在他西行以后,后秦弘始年间(399-415),鸠摩罗什、弗若多罗、昙摩流支等译出《十诵律》。所以法显没有去重译这部《萨婆多众律》。

第三就是《弥沙塞律》。该律典是法显在师子国所得。《出三藏记集》卷三:“弥沙塞律(三十四卷):弥沙塞者,佛诸弟子受持十二部经,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为《弥沙塞部》,此名为《五分律》。比丘释法显于师子国所得者也。”在《大唐西域记》中将狮子国译为“僧迦罗国”,通常称为“锡兰”,即现在的斯里兰卡。法显在该国停留的两年(410-411)期间求得《弥沙塞律》。这是化地部所传的戒律,亦称《五分律》。他携带归国以后,并没有译出这部律典。而是在刘宋景平元年(423)十一月,应竺道生(355-434)、慧严(363-443)等的邀请,由罽宾僧人佛陀什在建康龙光寺历时一年多时间主持翻译出这部梵文《弥沙塞律》,后有于阗僧人智胜任传译,译成汉文三十卷。该律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卷一至卷十,是比丘戒法;第二部分,卷十一至卷十四,是比丘尼戒法;第三部分,卷十五至卷二十二,包括受戒法、布萨法、安居法、自恣法等;第四部分,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四,包括灭诤法、羯磨法;第五部分,卷二十五至卷三十,包括破僧法、卧具法、杂法、威仪法等。

《弥沙塞律》现存的汉译本共三十卷。印度佛教化地部的律,现存的只有这一部汉译本。化地部其它的文献,传世的很少。因此,《弥沙塞律》是了解化地部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法显西行带回来的戒律对中国佛教学宝库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中国律学更加完整,对中土佛教僧团律法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从这些关于戒律传译和未传译的戒律资料来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四部之中,法显一人带回三部梵本,亲自译出一部,他人译出一部,“传译之功”,独步千古。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戒律对中国佛教僧团的健康存在和发展影响非常大,因为僧尼出家、授戒、受戒、以及日常行持轨范、传法,寺院管理,处理僧团内部事物,还有处理与社会民众之间等关系,皆以戒律作为一切的行为准则。

纵然,唐代以降,中国律宗是以四分律为根本,从而湮没了法显在这方面的历史功绩。但这并不影响法显在中国佛教戒律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若是没有法

显的西行,可以说晋宋之际的戒律建设是难以完善的,更不用说唐代律师辈出、诸宗勃兴,中国化佛教建设的顺利完成等一切皆没有可能。

法显、律学及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法显贡献和影响堪与玄奘、义净三人并称。纵观其一生,对当今现实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其矢志不渝的精神与对汉地戒律的贡献。

法显在花甲之年,从长安出发,历14载,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最终取回大量珍贵的佛教经典,他的这种行为和付诸实践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而这一壮举的背后透露出的则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信仰与追求。法显曾说:“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将,无功业而不成。”12

以上我们将法显的佛教信仰解析为六种类型,分别体现了法显佛教信仰的某一个角度,并综合构成了法显信仰的统一体。其中因果报应与三世轮回思想是法显佛教信仰的基础,没有这种信仰其他一切信仰都将难以成立;对戒律的重视表明在法显内心世界中,戒律是具有神圣性的,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戒律研究、戒律弘扬,而是要把戒律作为僧众法身慧命的根本支撑,把戒律当成佛陀的遗法,把戒律当成佛陀的再现,追随佛就要遵从佛的戒律,这是关于僧众修行制度方面的规范;佛性信仰则是关于成佛根据以及证悟成佛的途径的说明,表明了法显信仰中的最终解脱境界是成佛;佛陀遗迹崇拜体现了法显对佛陀的敬仰,这是对作为伟大导师的佛陀的智慧与慈悲的向往;观音信仰则体现了法显佛教信仰中最神圣的部分,也是最具有超越性的部分,与佛性思想不同,这是以解决当下苦难为主要目标的信仰;故土情怀则是法显信仰中具有现世性和世俗性的部分,它以当时的感情为基础,以现世的个人身份为前提,涉及民族、地域、文化、语言等多重因素,是法显佛教信仰的必要补充,使法显的佛教信仰具有了真俗二谛相统一的特色,法显的佛教信仰由此也显得更加鲜活、更加丰满、更加真诚。可见,法显佛教信仰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融合的,彼此促成的,形成一个具有理论基础、追求目标、修行制度、导师崇敬、现世救难、故土情怀的多要素共成一体的融合性佛教信仰体系。

2、法显信仰的有机性

法显信仰的有机性主要体现在法显的信仰是信、愿、行三者的有机统一。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从法显的一生经历以及我们对他的信仰解析,我们可以知道,法显因为自幼居住寺院的机缘得以逐渐确立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这成为法显一生经历的前提。正是因为法显决定了对佛教的信仰,才有了愿的萌生和行的启动。凡作一事,必先有愿,所谓事无愿而不成,无愿则无力,所以名曰愿力。因为要有一种愿望,才能发生一种力量;有力量,才能向前推进。故信心已具,即当立愿。愿有小大之分。所谓小愿乃是初学佛者,只求自利,如求现世间融乐,求来世福报,求自我解脱。所谓大愿是指彻底明了佛法真义,深知佛恩难报,发至诚不二之心,立利他无我,宏法利生的大愿。至于为法捐躯,倾财尽命,犹属其次,此所谓宏誓大愿。法显立的愿就是这种宏愿,因为这种愿,法显能够在花甲之年远涉流沙,波涛万里,不畏艰险,从而成就了首通天竺的伟业。法显的行来自于他的信与愿。有愿必行,行愿一致,这才是佛教的修行。法显最可贵的地方正在于他的行,因为法显

12[晋]法显:《高僧法顯傳》,《大正藏》第51册,第866页

的行,他成为千古取经第一僧;因为他的行,中国人第一次抵达佛的国度;因为他的行,他的信仰获得实践的检验,从而成就了高尚圣洁的品格。总之,法显的信仰是与愿、行结合在一起的信仰,是与愿、行同时并起的信仰,是与愿行相互激发、彼此促进的信仰。

3、多重性

多重性是指法显信仰中的三种认识论依次递进和相互影响、共同促成的特征,也就是感性、理性和灵性(超理性)依次递进并相互结合的特征。法显从小在佛寺中生活,对佛教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成为法显一生信仰的重要因缘,因为正是借助这种感情,法显才逐渐步入正规的佛教信仰;法显确立佛教信仰后,身体力行,精进不息,但依然没有泯灭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情因素,典型的事例就是对同伴去世以及分离的伤感,对故土的思念,所有这些都表明法显感情世界的丰富多彩,这种感性的因素是其佛教信仰的开端和基础,也是其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显对佛法的信仰不是盲从的,而是在自己理智的分析之后,对纯正佛法的虔诚信仰,并且能够敏锐地发现佛教内存在的戒律不完备的问题,而且身体力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表明法显的信仰是理性的。法显选择了佛教信仰之后,便具备了超越理性的特征,或者可以叫灵性的特征,对成佛觉悟的追求,对佛陀圣迹的崇拜,特别是对观音的虔诚信仰,便是这种特征的突出表现。总之,法显的信仰是感性、理性、灵性的依次递进和相互统一。正是这三性的递进和统一,我们才可看到法显信仰中爱国与爱教的统一,虔诚性与深刻性的统一,义理信仰形态与神灵信仰心态的统一等等。(作者:西北大学图书馆馆员)

在物质极大丰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需要借鉴法显的这一品格,树立自己的信仰或信念,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动力和滋养身心的精神园地。

律藏的译传不仅对当时的佛教僧团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从现今佛教的发展意义深远,可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弘扬律学对于佛教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为律学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并绵延至今,一方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必然选择,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历史的必然性。佛教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象上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究其本质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以普度众生为宗旨,以劝善规过、为善去恶为己任,换句话说,它的基本社会功能和作用就是以德化人。既然我们承认佛教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那我们就不能无视和回避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世俗社会对寺庵僧尼的负面影响,反而应该客观、理性地对待这一问题,依据宗教自身发展的规律,从“自身建设、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找问题,解决问题。这里首先就是要从最基础的教制着手,要求僧众具足正信,勤修三学,严守戒规,整肃道风,而这一切所围

绕的中心问题即又是戒律问题。所以说,弘扬律学,精严戒行既是提高佛教自身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新时期解决佛教自身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某些矛盾的思路与方法,从佛教自身和社会整体发展来看,二者相互需要,相

互促进,协

律学之重扬,道风之肃穆一方面为佛教自身发展铺平了道路,也为构建德法并制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佛教本身即是一种伦理道德性宗教,它的基本社会功能和作用就是以德化人,尤其从自律宗创立到后来儒佛并举的发展轨迹看,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甚为明显,从某种程度上说,后期禅宗的创立是中国化的佛教、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等等说法毫不为过,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佛教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德治国、德法并举是当前社会文明建设发展阶段历史选择,从佛教的角度看,通过弘扬律学,加强道风建设,并在次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那么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历史使命就会得到根本保障。佛教本以普度众生为宗旨,以利己、利他为义务,这与都与道德建设的根本原则想契合,佛教徒只要持戒勤修、精研三学,长此以往,良好的社会效应就能够得以显现。这不仅推动了佛教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对当前社会物欲横流、轻狂浮躁的现象也起到一定的警示和抵制作用,二者相得益彰。以上足见律学的发展对佛教自身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追古溯源,这一切又与法显西行求法、译经的历史功绩分不开的。

当然,法显对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以及他对中国佛教的贡献还远不仅为止,纵观其一生,始终处事平淡,西行途中没有玄奘那样获得高昌王的鼎力支持,归国以后也没有玄奘那样受到朝廷的优厚待遇,乃至于他的卒年都没有确切的说法。但他矢志不渝,忘身求法,既补汉地律藏之残缺,又开佛性思想先河的精神和所为,推动了中国佛教从般若玄学时代到南北朝学派林立的过渡,功垂千秋。

八上英语课文翻译

2018年新版八年级上册1 - 10单元 (课文+翻译) 八年级上册1 - 10单元(课文+翻译)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 P 2 你去哪儿度假了? 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 P4 你多久锻炼一次? 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 P6 我比我的姐妹外向。 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 ---------------------------------- P8 最好的电影院是哪家? 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 P 10 1

你想看个游戏节目吗? 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 P 12我打算学习计算机科学。 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 P 14人们将会有机器人吗? 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 P16 你怎样制作香蕉奶昔? 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P18 你能来我的聚会吗? 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 -------------P20如果你去参加聚会的话,你将会玩得非常高兴!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你去哪儿度假了?Section A —1b(P1) Conversation 1(对话1) Xiang Hua: Hey, Tina.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嘿,蒂娜。你去哪儿度假了? Tina: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with my family. 我和家人去爬山了。Xiang Hua: Did everyone have a good time? 大家都玩得开心吗?Tina: Oh, yes. Everything was excellent. Where did you go, Xiang Hua? 哦,是的。一切都很棒。你去哪儿了,项华? Xiang Hua: I went to New York City. 我去了纽约市。Conversation 2(对话2) Girl: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ally? 莎莉,你去哪儿度假了?Sally: Nothing. I just stayed at home. 没有,我只是呆在家里。Girl: And did you do anything interesting, Bob? 你做了什么有趣的事吗,鲍勃? Bob: Yes, I visited my uncle. We went fishing, but we didn’t get any fish. 是的,我看望了我叔叔。我们去钓鱼了,但是没钓到鱼。Conversation 3(对话3) Boy: Did you go anywhere on vacation, Tom? 汤姆,假期你去了什么地方吗? Tom: I went to summer camp. 我去了夏令营。 Boy: Did you go with anyone? 你和别人去的吗? 2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此时,各地广修佛寺,削发出家的僧侣人数迅速增加。南朝梁武帝还亲自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四次舍身同泰寺,将佛教定为国教。当时(约公元500年前后),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寺庙500多座,僧尼10万余众。 北魏末年(约公元533年前后),全境有“僧尼近200万,寺院3万所。”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 北魏武帝时,佛教在中国受到第一次大打击,即佛教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中的第“一武法难”。一百多年后,又发生了北周武帝灭佛事件,毁塔寺、焚经像、僧还俗,使佛教受到第二次重创,即“二武法难“。但二次灭佛事件后不久,佛教又很快恢复了元气。 佛教界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早期弘传时期。 从隋初(公元581年)到唐武宗毁佛(公元841年),前后约260年,佛教进入到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统治者中不少人提倡佛教。采用了利用、限制、整顿的策略,制定了度牒制度(出家人证书),加强了对和尚、尼姑的严格管理。对僧侣采取不纳税、不当差,还敕给大量田地、山林作为寺产,使寺院经济得到

翻译技巧总结

翻译技巧总结 个人认为,翻译题很重要!考研是个充实自己的过程,只要你还需要英语,就离不开翻译,所以大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个人推荐一本书,XDF唐静老师的《拆分与组合翻译法》,我听过他的课,他的方法很实用,感觉很象下面介绍的第四种方法。 翻译题里考察三方面内容: 1、专有名词(如operational research expert)、习惯用法(如depend on)及多义词的翻译(如school、set的多义) 2、一般性翻译技巧:包括词义选择,词序调整,词性转换和增词法等等 3、具体句型(定从、状从、主从、宾从、表从、同位从、强调结构、并列、比较、倒装、插入、被动、否定等) 其中2、3是大考点,具体内容可在论坛下XDF的翻译笔记来看,在此不赘述。 可看出,应对翻译题的主要武器是翻译技巧,下面正式进入正题(常用方法、被动语态译法、形容词译法、举例详解) 一、常用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作指导。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这些技巧不但可以运用于笔译之中,也可以运用于口译过程中,而且应该用得更加熟练。 1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翻译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如: (1) 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 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增译主语和谓语) (2) If only I could s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要是我能看到四个现代化实现该有多好啊!(增译主句)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省译名词) 3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具体的说,就是在词性方面,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和短语。在句子成分方面,把主语变成状语、定语、宾语、表语;把谓语变成主语、定语、表语;把定语变成状语、主语;把宾语变成主语。在句型方面,把并列句变成复合句,把复合句变成并列句,把状语从句变成定语从句。在语态方面,可以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如:

翻译方法之增译法、减译法、重复法

翻译方法之增译法、减译法、重复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既可能要将词义进行转换,有可能要在词量上加以增减。 ?有的时候,为了明确、强调或生动,也需要将一些关键性的词加以重复。 ?什么叫增译法?我们可以这样确定它的定义:为了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必须按意义上(修辞上)和句法上增加一些词语,这就叫做增译法。?一、根据意义(修辞)上的需要 ?二、根据句法上的需要 一、根据意义(修辞)上的需要 ?(一)增加动词 ?(二)增加形容词 ?(三)增加副词 ?(四)增加名词 ?(五)增加表示名词复数的词 ?(六)增加表达时态的词 ?(七)增加语气助词 ?(八)增加量词 ?(九)增加根据上下文需要及反映背景情况的词 ?(十)增加概括词 ?(十一)增加承上启下的词 (一)增加动词 ?根据意义的需要,可以在名词前后增加动词。 ?如: In the evening, after the banquets, the concerts and the table tennis exhibitions, he would work on …… Practice ?They talked for almost eight hours, through dinner and well into the night. ?My work, my family, my friends were more than enough to fill my time. (二)增加形容词 ?With what enthusiasm the Chinese people are building socialism! 中国人民正在以多么高涨的热情建设社会主义啊! ?O, Tom Canty, born in rags and dirt and misery, what sight is this! (Mark Twain) 出生在破烂、肮脏和苦难中,现在这番景象却是多么煊赫啊!

外研版英语八上课文翻译

Module 1 Unit 1 詹姆斯老师:同学们,欢迎大家返校学习。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下学习英语的好方法。准备好了吗?谁能提些建议? 玲玲: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一直说英语。 詹姆斯老师:好!让我们尽量多说英语吧。 大明:为什么不把错误记在笔记本上呢? 詹姆斯老师:这是一个好主意。别忘了将正确答案记在错误的旁边。还有什么建议?玲玲:每天拼读并大声地朗读新单词也是一个好办法。 詹姆斯老师:多谢玲玲。听英语广播你们觉得怎么样? 大明:是的,听英语广播对我们的发音也有好处。但是生词太多了。 詹姆斯老师:你们并不需要听懂每个单词,只要能听懂关键词和主要内容就可以了。大明:阅读也是这样。英语故事很有趣。通过阅读,我能更多地了解世界。 玲玲:我想写作也同样重要。为什么不找些英国笔友呢?我们可以给他们写写信。 詹姆斯老师:太好了!我同意你的观点。 Unit 2 问与答 把你的问题发给语言医生黛安娜。 很多学生请我就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给出建议。下面是他们提出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如何理解英文电影和英文歌曲的。湖北的李浩写道:“我喜欢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但我听懂得不多。我该怎么办呢?” 看电影、听歌曲是很好的英语学习方式。多看多听几遍,然后猜猜生词的意思。每一次你都将学到新的东西。我还建议你和朋友谈一谈看过的电影或听过的歌曲。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口语的。吉林的王帆写道:“我们学校有一位来自美国的外教。但是我比较腼腆,不敢和她说话,我该怎么办?” 你可以说:“嗨!你好!”“你喜欢中国吗?”这些都是发起话题的好方式。说话

之前,对她笑一笑。记住:别害羞,多尝试。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词汇的。安徽的张磊写道:“我把生词写下来,但是很快就忘记 了,我怎么才能记住这些生词呢?” 别担心。忘记生词是正常的!我建议你每天在纸上记下四五个单词,放在房间里。 看到就念一念,并尽量运用这些单词。 Module 2 Unit l 托尼:嗨,大明,周末过得怎样? 大明:挺不错!我去了深圳。 托尼:深圳在哪儿? 大明:哦,在临近香港的海边。大约三十年前深圳还是个小村庄,但今天成了个大都市。 托尼:这么说深圳是一个比香港还新的城市? 大明:是的,深圳是个很新的城市。实际上,深圳到了20世纪80 年代才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现在深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繁华了。我相信,将来它会和香港一样繁华。 托尼:深圳有多少人口? 大明:我想超过一千万吧,比中国其他许多城市的人口都要多。它的街道也更宽敞、更干净。 我认为深圳是个美丽的城市。 托尼:有朝一日我也想去那里看看。 大明:那你可要记得去看看地王大厦。它比深圳的其他许多建筑都高。 Unit 2 剑桥,伦敦和英格兰 托尼·史密斯 我来自剑桥,一座位于英格兰东部的美丽城市。剑桥位于康河河畔,有大约十二万人口。我的故乡(剑桥)因其大学学府而名满天下。许多著名人物都在这里学习过,比如艾萨克·牛顿和查尔斯·达尔文。那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教堂可以参观。学生和游客都很喜欢乘船沿着康河游览。 剑桥距离伦敦80 公里。伦敦位于英格兰南部,泰晤士河畔,拥有约750万人口,所以它比剑桥更大、

汉语与佛教的关系

内容提要: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这主要表现在词汇上。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的三个主要途径,指出中国古代汉语言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关键词:汉语词语佛教 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见之于《吕氏春秋·君守》;《汉书古今·人物表》则说明仓颉是黄帝的史臣;民间传说更把仓颉神话,说他有四只眼睛;《说文解字》则说仓颉是受鸟兽足迹的启发而创造出了文字。由文字而构成词汇,再形成语言,便成为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延续至今。可以说汉语言是构筑灿烂中华文明的基石。 汉语的发展,也是不断吸收融合别的文化因素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的表意功能越来越强,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深刻。在汉语发展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的过程,一是近代由对日本文字的转译而吸收、接受西方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诞生;另一次就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文化的吸收融合。根据统计,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的词语。而正如梁启超所言:“夫语言,所以代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由此观之,则自译业勃兴后,我国语实质之扩大,其程度为何如者。”自汉代译业初兴到宋代大规模译经活动结束,近一千年间经过像竺法护、昙无竭、道安、鸠摩罗什、慧远、菩提流支、玄奘等大师的先后努力,佛教文化被整体移植到中国。早期的翻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固有名词音译,抽象名词大多沿袭中国旧有词汇,尤其是借用老庄者为多,如道安法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就是注重解决佛经翻译中的“当代化、地域化、大众化”的问题;但随着译经业的逐渐发达,为准确翻译佛经的义理,译者结合汉语特点及佛经义理,创造出了大量新词语;而且随着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在日常交际与活动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到宋代赞宁便在《宋高僧传》里总结出了翻译“六例”,如方立天先生所说:“六例总结了汉译佛典的来源、语本、翻译方式和译文差异,区分了译本的语言类别,表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翻译中语言问题的重视。”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汉语,对其整体面貌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主要有以下途径: 直接自佛教经典撷取 汉民族文化以儒家为代表,与古代印度以佛教为代表的文化相比较,汉民族偏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对精神的超越需求不是很强烈,所以反映在语言上非常朴实,相对而言缺乏想象力。佛教经典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民族的思维想象空间。随着隋唐时代佛教在社会上影响的日渐深远,许多佛教经典中的词语输入进了汉语词语系统之中,尤其是几部普及较广、影响较大的经典,像《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等等。 《楞严经》卷四中,佛陀让25位圣者各自讲述自己的悟道经验,以便使后来“行者”能够“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静。”这一句话中就有两个成语“一门深入”和“六根清净”进入汉语言词汇体系,当然其含义是随着在社会上的应用而逐渐“世俗化”的。该卷还有“爱河干枯,令汝解脱”的说法,“爱河”一词是佛经比喻极其丰富的表现,但中国人却不愿使之干枯,便创造出了“永浴爱河”之类的词语,用于表达对新人的祝福。该书卷八还有“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味同嚼蜡”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比喻,借用到汉语中就成了比喻内容枯燥乏味到极点的意思了。 《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中赞扬各位菩萨功德时说:“众所知识,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为大医王,善疗重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其中有多个成语进入汉语词体系:“名闻十方”、“不请之友”、“应病与药”还有“狮子吼”。本来“狮子吼”是说诸佛菩萨能够以妙法降伏一切外道邪说,后来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歌赠给朋友“龙邱”居士:“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借用此处“狮子吼”的部分含义,说朋友妻子声音特大,对丈夫管教很严,后来便成

常用翻译技巧:正译法和反译法

译国译民 专心翻译 做到极致 常用翻译技巧:正译法和反译法 正译法和反译法:这两种方法通常用于汉译英,偶尔也用于英译汉。所谓正译,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所谓反译则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正译与反译常常具有同义的效果,但反译往往更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因此比较地道。如: (1) 在美国,人人都能买到枪。 In the United States, everyone can buy a gun. (正译) In the United States, guns are available to everyone. (反译) (2) 你可以从因特网上获得这一信息。 You can obtain this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正译) This information is accessible/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反译) (3) 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新主意。 Suddenly he had a new idea. (正译) He suddenly thought out a new idea. (正译) A new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struck him. (反译) (4) 他仍然没有弄懂我的意思。 He still could not understand me. (正译) Still he failed to understand me. (反译) (5) 无论如何,她算不上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 She can hardly be rated as a bright student. (正译) She is anything but a bright student. (反译) (6) Please withhold the document for the time being. 请暂时扣下这份文件。(正译) 请暂时不要发这份文件。(反译)

论我国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

论我国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经济法主体地位日渐提高,其实力及作用也日益增强。但是,目前行业协会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职能划分模糊、操作不规范、内部治理不完善、定位偏差等。这些瓶颈问题的产生,其根源则在于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法律支持。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不仅要对全行业进行系统管理,而且还要向它们提供各种服务项目。在现代化经济生活中,行业协会逐渐成为维系经济政府与市场主体的重要纽带,并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因此,本文对我国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的研究,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行业协会的概述 1.行业协会的定义 所谓“行业协会”,就是指同种行业公司或企業等众多经营实体,为促进本行业稳定发展、维护其共同利益而形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根据民法原理的规定,行业协会是社团法人的一个分支。通常来说,社团法人包括了自然人和法人,主要从事于学术研究、社会公益、宗教活动、文艺艺术等不同领域。《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也明确提出:社会团体是指由我国民众自愿组成,依照章程开展社会活动,并实现共同目标的非营利性组织。除国家机关外的任何组织都可以加入到某一类社会团体中,成为单位会员。自对外开放以来,我国行业协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更为突出。全国多地政府纷纷出台保护政策,保证全行业良性发展,如浙江省温州市就曾制定“关于促进行业协会规范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总之,行业协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有助于发挥本行业独特优势,而且也为规范经济运行与建设提供保障。 2.行业协会的特点 (1)自律性 行业协会具有一定的自律性,集中反映在行规章程对协会成员行为的限制。行规章程应由全体成员通过民主协商、决策等环节而形成,彰显“意思自治”原则。自律性作为行业协会的支撑基础,其在行业协会运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方面,行规章程并非由单位成员随意捏造,而是由全体成员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制定而成;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行规章程来约束并规范成员的具体行为。若能将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则可以使行业协会得到稳定发展,同时又可以发挥本行业优势,确保协会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公共性 由于行业协会涵盖了特定行业中的所有成员,其宗旨在于维护特定行业的长期共同利益,因而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共利益的倡导者和代表者。然而,这种公

常用翻译技巧之必备增译法省译法

专心翻译 做到极致 常用翻译技巧之必备增译法省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作指导。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这些技巧不但可以运用于笔译之中,也可以运用于口译过程中,而且应该用得更加熟练,因为口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译员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 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1)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增译主语和谓语) (2)If only I could s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要是我能看到四个现代化实现该有多好啊!(增译主句) (3) 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 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增译名词) (4)就是法西斯国家本国的人民也被剥夺了人权。Even the people in the fascist countries were stripped of their human rights.(增译物主代词)

外研版八年级上册英语课文翻译

Module 1 怎样学英语 Unit 1 让我们尽可能多的讲英语 詹姆斯老师:同学们,欢迎回来!今天,我们打算谈论一下学习英语的好方法。准备好了吗?谁有一些建议? 玲玲: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总是讲英语。 詹姆斯老师:好!让我们尽可能多地讲英语。 大明:为什么不在我们笔记本上记下我们的错误呢? 詹姆斯老师:那是个好主意,而且不要忘记在错误旁边写下正确的答案,还有什么其它的建议? 玲玲:每天拼写并大声朗读新单词是个好主意。 詹姆斯老师:非常感谢,玲玲,听广播怎么样? 大明:是的,那也有益于我们的发音。但有很多生词。 詹姆斯老师:你(们)不必理解每个单词(的含义)。你(们)只需要听关键词和主要意思。 大明:阅读也一样。英语故事很有趣。通过阅读我逐渐了解了世界上的许多事情。 玲玲:我认为写作也很重要。我们为什么不尽量去找些英语笔友呢?我们可以给他们写信。 詹姆斯老师:太棒了!我同意你的提议。 Unit 2 你应该向她微笑 把你的问题发送给语言博士黛安娜。 很多学生请求给予如何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的建议。这儿是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是关于(如何)理解英文电影和歌曲。来自湖北的李浩写道:我喜欢看英文电影和听英文歌曲,但我理解的不多。我该怎么办呢? 看电影和听歌曲是学习英语很好的方式!看和听几遍,并猜测生词的含义。每一遍你都会学到新东西。我还建议你和朋友们谈论一下这些电影或歌曲。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口语的。来自吉林的王帆写道:“我们学校有一位来自美国的老师。我很腼腆,不敢与她说话。我该怎么办?” 你可以说:“嗨!你好吗?”“你喜欢中国吗”这些都是展开交谈的好方式。在你开始(讲英语)前,你应该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毋庸置疑,在当今世界仍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意义。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中起源最早、在中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重要的影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息息相关。本文将捕捉佛教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剪影,并从整体分析其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五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即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由官方正式传入。丛汉明传入至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主要的佛教活动被称为“弘译”,即通过对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来传播、弘扬佛教的理论、信仰。从汉明帝时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到后来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一批来华梵僧为佛教经典的东传及翻译做出了突出贡献。综观这一时期的弘译,可分为二系:一为安世高小乘禅数阿毗昙系,二为支娄迦谶大乘方等般若系。其特色为大小乘兼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动乱的社环境下佛教有较大发展。但也应注意到,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的四次灭佛行动中,有两次均发生在这一时期。三国魏地佛教以大乘般若为主,而南方吴地则有支谦、康僧会为代表的梵僧承安世高小乘佛教译注佛经。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於民间,为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翻译家。南北朝时期,佛教几经各朝君主大力扶持提倡。在北方,后赵时期,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於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受业门徒万计,何等辉煌。门徒中道安大师成为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被视为当时北方学界的领袖,有众多创举。此外还有以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般若义著称,创格义佛教的竺法雅。到了後秦鸠摩罗什东入长安,而佛教更加昌盛。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罗什译业贡献之伟,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在南方,传教者有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贵族士大夫的钦仰,为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

值得珍藏的翻译方法_

常用翻译技巧总结 个人认为,翻译题很重要!考研是个充实自己的过程,只要你还需要英语,就离不开翻译,所以大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个人推荐一本书,XDF唐静老师的《拆分与组合翻译法》,我听过他的课,他的方法很实用,感觉很象下面介绍的第四种方法。 翻译题里考察三方面内容: 1、专有名词(如operational research expert)、习惯用法(如depend on) 及多义词的翻译(如school、set的多义) 2、一般性翻译技巧:包括词义选择,词序调整,词性转换和增词法 等等 3、具体句型(定从、状从、主从、宾从、表从、同位从、强调结 构、并列、比较、倒装、插入、被动、否定等) 其中2、3是大考点,具体内容可在论坛下XDF的翻译笔记来看,在此不赘述。 可看出,应对翻译题的主要武器是翻译技巧,下面正式进入正题(常用方法、被动语态译法、形容词译法、举例详解) 一、常用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作指导。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这些技巧不但可以运用于笔译之中,也可以运用于口译过程中,而且

应该用得更加熟练。 1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翻译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如: (1) 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 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增译主语和谓语) (2) If only I could s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要是我能看到四个现代化实现该有多好啊!(增译主句) (3) 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

【8A版】八上英语课文翻译

八上英语课文M1-5翻译 M1 U1让我们尽可能多说英语。 听力和词汇 詹姆斯女士:欢迎大家回来。今天,我们将要讨论学习英语的好方法。准备好了吗? 谁有一些建议呢? 玲玲: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总是说英语。 詹姆斯女士:好,让我们尽可能多说英语。 大明:为何不把错误都记在我们的笔记本上呢? 詹姆斯女士:那是一个好主意。不要忘了把正确答案写在错误的旁边。不有什么? 玲玲:每天大声地拼读新单词是一个好主意。 詹姆斯女士:非常感谢,玲玲。听广播怎么样? 大明:不错,那对我们的发音也很有用。但是有很多生词。 詹姆斯女士:你不必要去听懂每一个单词。你只需听懂关键词语和主要思想。 大明:对于阅读来说也是一样。英语故事非常有趣。通过阅读我可以了解许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 玲玲:我认为写作也很重要。为何我们不尽力找一些英语笔友呢? 我们可以写信给他们。 詹姆斯女士:好极了。我同意你。 U2 Youshouldsmileather! 很多学生寻求关于提高英语水平的建议。 这里有三个基本的问题。 第一个是关于理解英语电影和歌曲的问题。来自湖北的李浩写道,“我喜欢看英语电影,听英语歌曲,但我仅仅只能懂得一点点。我能做什么?” 看电影和听歌曲是很好的学英语的方法! 多看,多听几次,然后猜测新单词的意思。 每一次你都会学到一些新的东西。 我也建议你与你的朋友们计论下所看的电影和所听的歌曲。 第二个是关于说英语的问题。 来自吉林的王帆写到,“我们学校有一名来自美国的老师。我很害羞,不敢与她讲话。 我该怎么办呢?” 你可以说:“你好,你好吗?”“你喜欢中国吗?” 这些都是开始一段对话的好方法。 在你开始对话之前,你应当对她微笑! 记住这一点:不要害羞。只管去尝试。 第三个是关于词汇的问题。 来自安徽的张磊写道,“我写下新的单词,但是我很快就把它们忘了。我怎样才能记住它们?” 不要担心。忘记新单词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建议你每天把在纸下写下四个或到五个单词写,然后把它们放在你的房间里。 当你看到这些单词时就读出来,并且试着去使用它们 U3 第三单元语言运用 世界各地 在线英语 除了英语杂志,报纸和广播以外,还有各种种类的英语学习网站。 【MeiWei81-优质实用版文档】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地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地.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地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地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地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地目地. ,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地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地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地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地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地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地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地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地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地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地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北方地魏国和南方地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地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地僧人来华,从事佛经地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地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地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地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地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地汉人,作为求佛地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地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地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地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地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地发展总需要一定地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地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地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地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地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地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地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地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地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地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地作用,因为当时佛学地不成熟,在民众地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地高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地佛教仍是天竺西域地佛教,而非中国自己地佛教.佛教在中国地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地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地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地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地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地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地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地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地发展.其中后赵地石勒

常用的翻译技巧

常用的翻译技巧 1. 重复法(repetition) 2. 增译法(amplification) 3. 减译法(omission) 4. 词类转移法(conversion) 5. 词序调整法(inversion) 6. 分译法(division) 7. 正说反译, 反说正译法(negation) 8. 语态变换法(the change of the voices) 1. 重复法 We have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我们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Le t’s revise our safety and sanitary regulations. 我们来修改安全规则和卫生规则吧。Gentlemen may cry, peace, peace --- but there is no peace. 先生们尽管可以高呼和平,和平!但是依然没有和平。He had it all written out neatly. 他把它写得清清楚楚。 1. 这种人闹什么东西呢闹名誉,闹地位,闹出风头。What are they after They are after name, after position, and they want to cut smart figure. 2. 大(家庭)有大(家庭)的难处。A large family has its difficulties. 3.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The sky is blue, blue; And the steppe wide, wide; Over grass that the wind has battered low; Sheep and oxen roam. 4. 寻寻觅觅, 冷冷清请,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侯, 最难将息。(译文1)Seek, seek; search, search; Cold, cold; bare, bare; Grief, grief; cruel, cruel grief. Now warm, then like the autumn cold again, How hard to calm the heart! (译文2)I seek but seek in vain, 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许渊冲译) 2. 增译法 增词义增加虚词为多,也可酌量增加实词。英译汉时经常增加的词有结构词、数量词、概念词、语气词等。从增补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结构增补、意义增补和修辞增补。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e holidays. 我们等待假日的到来。Much of our morality is customary. 我们大部分的道德观念都有习惯性。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精确。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1.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He who makes no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has no right to speak. (No investigation, no right to speak.) 2.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Confucius said: “He who learns without thinking is lost. He who thinks without learning remains puzzled.” 3.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4. 交出翻译之前, 必须读几遍, 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 这样你才能把工作做好。Before handing in your translation, you have to read it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see if there is anything in it to be corrected or improved. Only thus can you do your work well. 5.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The magistrate a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s, while the common people are forbidden even to light lamps. (One man may steal a horse, while another may not look over the hedg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