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路径选择_张志明_蔡之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路径选择_张志明_蔡之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路径选择_张志明_蔡之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路径选择_张志明_蔡之兵

作者简介:张志明,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发展;蔡之兵,男,湖北黄冈

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区城发展与区域理论。

《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8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路径选择

张志明1,蔡之兵

2

(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2.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国际分工格局重构、需求侧改革成效不显、产业产能过剩、产品供需体系失衡是供给侧改革出

台的四大背景,在详细解读此四大背景的具体含义后,对现有学者关于供给侧改革内涵的定义进行梳理并指出当前研究并没有在如何界定供给侧改革内涵上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以及内在的理论与现实逻辑,最后根据此内涵定义指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内容、难点以及具体思路。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路径选择自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后,该概念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共鸣,诸多学者对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对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定义却没有统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认识上的误区和混乱。未来更好的了解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其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供给侧改革进行全面研究。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中国当前经济面临着复杂的环境,虽然经济保持

着向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经济增长方式缺乏效率和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诸多矛盾的叠加,因此,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依据,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供给侧改革的国际分工格局重构、需求侧改革成效不显著、产业产能过剩、产品供给体系失衡等四个方面。(一)国际分工格局重构

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但世界经济增长依旧持续低迷,原因是单一的经济刺激效果不大,解决中长期的经济结构问题还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难以持续,这些国家先后采取了使高端制造业回流的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产业链得以延伸;那些具有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国家利用低人力成本的优势,抢占国际产业链中劳

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世界各国着力开发新能源技术,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国大力提高产品附加使值产业链得以延伸。由于全球经济分工的加快,世界各国都采取

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式以取得在产业链中的有利地位。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要素成本大幅提高,传统的低成本优势格局被打破,形成两端挤压的状态,在新的竞争优势没有形成以前,需要我国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二)需求侧改革成效不显著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

时,中国城乡、居民、行业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这

促使中央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需求侧改革,遗憾的是,需求侧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下面以城乡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企业政府分配比例变化情况进行证明。

城乡差距方面,2001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860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9倍,随后城乡收入差距比不断升高,最近两年有所虽降低,但是2014年的城乡收入差距比仍然高达2.92,也就是说在2001-2014年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在扩大;行业差距方面,2014年人均职工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其职工人均年工资为108273元,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56360元的1.92倍,是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28356元的3.82倍,实际上这只是全国层

面的差距,如果只考虑大城市区域,这种差距更大;

企业与政府在可支配收入分配比例方面,2013年企业的分配规模是115167亿元,占比19.8%,而同年政府的分配规模是110376亿元,占比18.9%,两者

比例的相差无几表明这种分配局面的不合理,这也是当前我国企业负担过重的体现①。

因此,从上述三方面内容可以发现,直到2014年需求侧改革并没有发挥预期效果②,这是中央政府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

(三)产业结构失衡、产能过剩严重

当前我国经济中遇到的严峻问题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主要的表现是产能利用率下降。国际上衡量产能过剩的标准是81-82%为产能利用率基本正常,低于75%则表示严重过剩,高于85%为产能严重不足,而我国主要产业产能利用率都表明中国当前处于比较严重的产业产能过剩状态,[1]

见表1与图1。表1

2009-2015年我国主要产业的产能利用率

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电解铝61.

259.658.671.973.575.578光伏76.270.466.859.761.262.765.3造船65.364.462.466.260.265.760.7电石6782.661.663.466.865.367.3水泥67.1

65.264.567.175.667.268.1焦炭72.670.469.467.261.86258.6玻璃69.271.477.673.173.569.170.2粗钢81.18280.572.274.967.369.5煤炭91.889.387.276.376.372.974.1汽车

85.7

105

94

88.2

75.3

76.8

76

数据来源

:《我国产能过剩风险评估与化解》报告。图1

2009-2015年我国主要产业的产能利用率

由表1和图1可知,我国当前产业产能过剩问题

比较严重,持续性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将通过如下两个方面影响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方式:国内市场上,由于大量的同质低附加值产品的严重过剩,产生大量的低价格竞争战,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国外市场上,由于产品同质化低附加值的产品的量的过剩,恶性价格竞争导致大量的中国产品被反倾销投诉。这种局面是中央政府提出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一。

(四)产品供需体系失衡

微观层面的产品供需体系失衡也是供给侧改革提出的重要甚至是根本原因。我国当前需求结构已经发

生显著的变化,但是供给结构却没有与需求结构的改变相适应。随着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产品的需求结构随之转型升级,追求产品的高端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产品的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供给侧却没有呼应需求侧的这种改变,无效和低端供给明显过剩,有效和高端供给严重不足,实际上这也是中国需求侧改革难以见效的原因之一。见图2近几年中国居民在全球疯狂购买行为是中国高端产品供给不

足的最好例证,因此,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升级产品供给体系,使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呼应。

图22007-2014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商务研究院。

二、几个误区与现有供给侧改革内涵的文献梳理在提出本文的供给侧改革内涵前,本文首先对当

①②

数据来源于中国2015年统计年鉴。

需求侧改革没有发挥作用有很多原因,由于这不是本文研究的主体,本文不再赘述,但是总体上可以用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来

概括原因即触碰利益比触碰人的灵魂还要困难。

前几个有关供给侧改革认识的误区进行辨析,并对现有学者有关供给侧内涵定义的文献进行梳理。

(一)当前几种有关供给侧改革认识的误区

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误区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基础就是供给经济学,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正确认识中美基本国情的差异。供给主义学派起源于美国,但是我国的制度和环境均与当时的美国不同,所以会采取不同的政策。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不要简单化极端化,被供给学派误导;(2)供给侧改革等于供给管理,实际上是不能将供给侧改革等同于新管理方式的简单化,改革必然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和体制,但是更关键的是对整个经济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和调整;(3)供给侧改革经济管理模式是自由市场化,这是个比较极端的观点,如果把供给侧改革理解成市场由化,就容易落入新自由主义的框架。供给侧改革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但是这并不是说明政府应该完全放开市场,实际上供给侧改革需要政府正确的在很多领域发挥作用;(4)供给侧结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减税和扩大供给,这和误区1异曲同工,供给学派的减税和扩大供给有其正确性和必要性,但是当前财政支出刚性,税收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大幅度的削减税负会导致财政赤字升高最终影响经济稳定,另一方面当前中国供给体系出现的问题不是供给不足而是有效供给不足,因此单纯的强调扩大供给毫无意义。

(二)不同学者对供给侧改革内涵的界定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本文对现有学者对供给侧改革的界定进行了梳理,见表2。

表2学界对供给侧改革内涵的界定学者观点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2]

沈坤荣供给侧管理是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3]

黄勇供给侧改革,是着眼于中国发展实际,更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和企业长期发展的活力,实现经济长期发展的持续平衡。通过优化供给侧结构,破解机制体制难题,实现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4]

李旭章以减税为中心的财政政策是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5]

何自力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一样,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范畴。供给侧管理则是一种直接性宏观调控体制,指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主要基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应的产业政策,通过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对供给进行直接调控,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6]

张晨从根本上说,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7]

张云起供给侧是经济学上的词汇,是与需求侧相对应而言的。就是从供给和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升其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8]

孟卫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坚持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成果和政策安排。[9]

邱海平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避免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之中。[10]

可以发现,当前学者对供给侧改革内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同时这些定义没有明确指出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对象,这使得相关的研究既难以统一,同时也削弱了相关研究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供给侧改革理论逻辑及内涵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具有其现实背景,同时也有其理论逻辑,本文首先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逻辑进行分析,随后指出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失衡供需错位等问题实际上是市场机制失灵的表现。西方济学研究的市场失灵,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条件下进行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就会产生一个稳定的均衡价格,从而达到供给和需求平衡,实

现帕累托最优。然而中国是市场经济模式国家,由政府主导经济的体制,政府会对经济活动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干预,政府和企业间联系非常紧密。我国的市场机制失灵表现出的产能过剩供需错位的现象,是因为我国的计划不足而不是政府干预过多。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规范落伍,市场和政府的界限不清,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市场不能自发调节供给和需求,使需求侧和供给侧发生矛盾,需求侧的许多需求得不到供给侧的响应。需求侧机制失灵的根源是市场对需求规律的失效,失效的原因主要是,垄断和内部交易,消费者非理性的炫耀行为,虚假广告导致信息失真,股市和楼市的投机行为,缺乏严格有效的质量检查监督制度等,供给侧失灵的根源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对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失效,失效的原因是政府政策的失误、垄断和市场分割等。因此,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体基本原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单纯强调生产力就会落入供给侧的简单扩大再生产的误区,供给侧的根本问题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表现在新常态下从生产量的增加转化为质的提高。供给侧改革最根本性的问题是改革,通过改革建立符合新常态的生产关系。我国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通过顶层设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体制和市场规范,发挥微观主体的活力,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品有效供给,保持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

(二)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特征

由以上的论证可以得出供给侧改革是以提升产品供给体系质量为研究对象,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降低企业负担为主要抓手的改革思路,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产品的有效供给来实现供需均衡。本文对供给侧改革内涵的界定主要有如下特征,第一,明确指出产品供给体系是供给侧改革的对象,产品供给体系相比于其他学者定义的对象如供给侧、产业结构等更为具体,也更为直接,有利于指导实际的改革进程;第二,明确指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降低企业负担是供给侧改革的两个着力点,企业负担的降低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产品供给体系质量的提升;第三,明确指出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有效供给从而实现供给均衡。

在界定供给侧改革内涵后,本文还将依据内涵对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内容及思路进行分析。

四、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内容与思路

实施供给侧改革是个系统的庞大的工程,在明确供给侧改革内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应该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

(一)处理好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

推进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需求侧改革不重要,恰恰相反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改革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需求侧的改革能够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也能够为需求侧改革提供动力,加速需求侧改革,因此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单一强调一方改革都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

(二)在供给侧改革中要把政府起引领作用和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

市场机制是通过竞争和交换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方式,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产品的优胜劣汰,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活动中遵循的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和供给规律,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必须认识到,市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落后性,不能自动实现均衡,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干预和引导。因此,供给侧改革也应该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政府在经济中对市场的合理引导作用,企业和管理者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激发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力,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经济结构失衡和严重的产能过剩,反应出我国的市场机制存在着缺陷,市场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失灵。我国是政府主导的国家,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市场机制调节,而不能仅仅靠市场自发调节。因此,供给侧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实现让市场在经济资源中的决定作用,又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

首先,确保企业的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对供给侧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当前的供给侧改革中,政府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提高政府的协调和服务水平,促进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增强和稳定消费信心,推动消化库存。促进和帮助企业之间的联合限产、行业工商、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产能合作以化解产能过剩。

其次,激发市场活力和加强社会的创造力,构建有利于供给侧发展新体制,形成促进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制、产权制度的市场环境,形成生产要素和商品可以平等自由的流动和交换,消费者有权自由选择商品和进行自主的消费,企业可以进行公平有序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破除市场壁垒,着力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

最后,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能力,增强供给侧的协调性、合理性。加强政府对经济

的计划性和驾驭能力,通过完善国家对经济的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规则,加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统筹规划、综合平衡的各种理论,对国民经济的重点问题和供给侧结构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政策和产业政策,发展新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三)经济中的结构问题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供给侧作为劳务和产品的供给方,要质和量并重。我国传统的以量拉动经济的粗放经济模式给经济带来了许多的风险,表现在供给的质和量的不匹配,在目前排浪式的消费结束,消费结构改变的情况下,最根本的问题是转变供给方结构,使供给方的质提升为更关键的问题。.

首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改变供给侧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侧的改变相适应,使产品拥有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品质,使产品符合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供给侧改革不仅需要解决当前中国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需要解决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产能过剩问题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行为导致市场信号失灵,供给主体无法准确获取需求主体的信号从而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去过剩产能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应该逐步转变自身职能,为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奠定基础。

其次,降低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供给侧改革成功的宏观层面表现是市场有效供需达到均衡、中观层面表现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微观层面也是直接操作对象的企业层面上则是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企业的诞生,因此从政策实施的角度分析,采取包括补贴、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来降低企业负担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将是决定供给侧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最后,推动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改善收入结构。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从供给领域开始,成为政府、居民、企业等各个部门的收入,最终形成可支配收入进入消费,收入分配是连接供给和需求的桥梁。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属于供给结构的改革,也会影响到需求领域,改革也会直接调整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关系,如果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势必会提高劳动者、企业和政府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已经有所改善,基尼系数也逐渐缩小,但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还有待进一步增加,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由于生产要素的上涨,企业的成本随之上升,国家应改革税收制度,适度减少企业税收并承担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劳动者收入也会随着企业发展而增加,从而劳动者可以有能力向国家纳税,使国家的税收随之增加。

(四)供给侧改革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首先,供给侧改革要从解决我国当前主要矛盾入手,通过“去产能”化解产能过剩,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使企业提质增效。通过“去库存”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降低债务违约的风险,减少违约资金的占用,以保持房地产业的稳定。房地产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带动力和较高的关联度,保持房地产业的稳定以避免我国经济出现大幅度的经济波动。

其次,供给侧应当化解和防范较高的债务风险。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和重化工债务率高企,导致债务违约风险升高,企业资金链严重紧张。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减税等手段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和降低企业债务率,引导银行资金合理的流向实体经济,增强我国实体经济的实力,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通过处理不良债务来改善资产质量,提高资产收益率,以化解当前债务风险和防范潜在债务风险的进一步积累,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经济效益。

最后,经济变量有长短期变量之分,供给侧改革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需求侧方的变量有投资、出口和消费等对经济不仅有短期效应,还具有长期效应。供给侧方的变量,不仅有产能过剩、产品质量、产品库存等短期变量,还有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等长期经济变量。在供给侧改革中处理好长期经济变量和短期经济变量的关系,既要注重实施有效的解决短期经济变量方面的问题,也要注重长期的经济体制、结构等方面的改革,只有两方面并重才能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困境。

五、结语

从上面的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逻辑和路径选择,其理论基础既不是供给学派也不是结构主义,更不是新自由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在我国新常态下的具体运用,标志着我国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理论达到新的水平,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同时,供给侧改革的对象是具体的产品供给体系而不是虚无的供给侧和难以操作的产业结构,其主要手段包括降低企业负担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实现有效供需的均衡。(下转第64页)

315.

[6]Snowball,J.D.,Jamal,M.,Wills,K.G.Cul-tural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South Africa:An Investiga-tion of the Theory of Cultural Omnivores[J].Social Indi-catorsResearch,2010,97(3):467-483.

[7]Diniz,S.C.,Machado,A.F.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of Artistic-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in Brazil[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11,35(1):1-18.

[8]Sintas,J.L.,Alvarez,E.G.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An Analysis of the Spanish Social Space[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02,26(2):115-138.

[9]Katsuura,M.Lead-lag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 Cultural Expenditures and Business Cycles [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12,36(1):49-65.

[10]欧翠珍.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10(3):91-96.

[11]李蕊.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地区差异、结构性差异及其改进[J].财贸经济,2013(7):95-104.[12]江金启,郑风田,刘杰.私性不足,公性错位: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问题分析———基于河南省嵩县农村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9-23.

[13]孟华,李义敏.上海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J].预测,2010(2):70-74.

[14]Doyle,G.Why Culture Attracts andResists E-conomic Analysis[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10,34(4):245-259.

[15]符淼.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J].经济学(季刊),2009(4):1549-1566.

[16]Lee,L.F.and Yu,J.A Spatial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 with Both Time and Individual Fixed Effects [J].Econometric Theory,2010,26(2):564-597.[17]Elhorst,J.P.Dynamic Spatial Panels:Models,Methods,and Inferences[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2012,14(1):5-28.

[18]杭斌,闫新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居民消费行为———基于习惯形成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3(4):1191-1208.

[19]Koenker,R.QuantileRegression for Longitu-dinal Data[J].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2004,91(1):74-89.

[20]Chernozhukov,V.,Hansen,C.Instrumental Variable QuantileRegression:ARobust Inference Ap-proach[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8,142(1):379-398.

[21]Lamarche,C.Robust Penalized QuantileRe-gression Estimation for Panel Data[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10,157(2):396-408.

[22]Canay,I.A.A Simple Approach to Quantile Regression for Panel Data[J].The Econometrics Journal,2011,14(3):368-386.

[23]Graham,B.S.,Hahn,J.,Poirier,A.,Powell,J.L.QuantileRegression with Panel Data[J].NBERWorking Paper,2015.

(编辑校对:韦群跃陈崇仁)

(上接第5页)

编辑校对:

[1]杨振兵,张诚.产能过剩与环境治理双赢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生产侧与消费侧的产能利用率分解[J].当代经济科学,2015,(6):42-52,123-124.[2]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3]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J].南京社会科学,2016,(2):1-3.[4]黄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竞争政策[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20-22.

[5]李旭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多管齐下”[J].理论视野,2016,(1):17,74.

[6]何自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供给侧宏观调控[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200-203.

[7]张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214-218.

[8]张云起,冯漪.供给侧经济改革中化解产能过剩的路径分析[J].商业文化,2016,(1):33-38.[9]孟卫军.科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浙江经济,2016,(1):45.

[10]邱海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J].红旗文稿,2016,(3):21-23.

(编辑校对:孙敏吴洪敏)

第4章资产组合选择:资产需求理论

第4章 资产组合选择:资产需求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假设你突然成为百万富翁,获得一笔巨额财富,那么你的做法可能是: (一)拿出一部分资产用于消费; (二)将部分用于投资,如投资于金币、土地、国库券或某家公司的股票。在投资过程中你将面临如下问题: 第一,你如何决定持有什么样的资产组合; 第二,在不同的财富贮存形式中,确定投资决策标准; 第三,是应该只购买一种资产还是同时购买几种不同的资产。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介绍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这一理论概述了在决定什么资产值得购买的时非常主要的标准;提示了多样化的好处。 三、本章内容的重要性 (一)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的研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货币经济学后边许多分析的基础。 (二)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将用资产需求理论(CAPM 、APT )考察利率变化状况、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货币供应过程、货币的需求等等。 4.1 资产需求的决定因素 [问题的提出] 一项资产就是一项具有价值贮藏功能的财产。 在个人面临诸如是否购置并持有一种资产、购置该种资产还是购置别种资产等的选择时,必须考虑下列几个因素。 第一,财富规模,即个人拥有的,包括所有资产在内的总资源。 第二,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即一种资产相对于替代性资产的预期回报率(预期下一阶段的回报率)。 第三,资产的风险水平,即一种资产相对于替代性资产的风险(回报的不确定程度)。 第四,资产的流动性,指相对于替代性资产的流动性(即一种资产变现的容易程度和速度)。 一、财富规模 (一)资产需求的财富弹性 1.当我们拥有的财富增加时,我们对资产的要求数量也会相应增加。 2.对不同资产的需求对财富变动的反应各不相同。 当财富增加时,对某些资产需求数量的增加幅度大于另外的资产。 3.资产需求的财富弹性。 (1)描述资产需求数量的变化对财富反应程度的大小。 (2)资产需求的财富弹性表示其它条件不变时,财富变动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资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即 % % 财富变动的需求变动的资产需求的财富弹性 (二)必需品资产和奢侈品资产

企业调整资本结构的时机选择

企业调整资本结构的时机选择 摘要:资本结构是企业在筹资决策时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未来健康发展的的主要因素。但是企业的资本结构在企业持续经营的过程中不可能保持一直不变,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在最合适的时机对企业的结构作出调整,而作出了错误决策,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必须在适当时机作出资本结构调整。 abstract: capital structure is the first problem for enterprises in making financing decision. rational capital structure is the main factor of enterprise health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but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enterprises can not keep constant in the course of the sustainable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changes with different conditions. but most of the enterprises did not adjust the capital structure at appropriate time, so made the wrong decision, even lead bankruptcy. so we must adjust capital structure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关键词:资本结构;时机 key words: capital structure;opportunity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191-02 0 引言

资产组合理论

第三章资产组合理论 计算题 1、假设你管理一种预期回报率为18%和标准差为28%的风险资产组合,短期国债利率为8%。 1)你的委托人决定将其资产组合的70%投入到你的基金中,另外30%投入到货币市场的 短期国库券基金中,则该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与标准差各是多少? 2)假设你的风险资产组合包括下面给定比率的几种投资, 股票A:25% 股票B:32% 股票C:43% 那么你的委托人包括短期国库券头寸在内的总投资中各部分投资的比例各是多少? 3)你的风险资产组合的风险回报率是多少?你的委托人的呢? 4)假如你的委托人决定将占总投资预算为y的投资额投入到你的资产组合中,目标是获 得16%的预期收益率。 a. y是多少? b. 你的委托人在三种股票上和短期国库券基金方面的投资比例各是多少? c. 你的委托人的资产组合回报率的标准差是多少? 5)假如你的委托人想把他投资额的y比例投资于你的基金中,以使他的总投资的预期回 报最大,同时满足总投资标准差不超过1 8%的条件。 a. 投资比率y是多少? b. 总投资预期回报率是多少? 2、考虑一风险资产组合,年末来自该资产组合的现金流可能为70000美元或200000美元,概率相等,均为0.5;可供选择的无风险国库券投资年利率为6%。 (1)如果投资者要求8%的风险溢价,则投资者愿意支付多少钱去购买该资产组合? (2)假定投资者可以购买(1)中的资产组合数量,该投资的期望收益率为多少? (3)假定现在投资者要求12%的风险溢价,则投资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多少? (4)比较(1)和(3)的答案,关于投资所要求的风险溢价与售价之间的关系,投资者有什么结论? 3、考虑两种证券,A和B,其标准差分别为30%和40%,如果两种证券的相关系数如下,计算等权数的组合的标准差。 (1)0.9;(2)0;(3)-0.9。

企业资本结构浅析

企业资本结构浅析 资本结构属于企业理财范畴。研究资本结构是分析财务风险、确定筹资策略、利用财务杠杆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风险丛生,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乃至经营管理者如何读识报表、分析报表,如何通过研究资本结构来确定合理的筹资结构、财务结构和资产结构,引导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良性循环,从根本上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状态,正是本文的初衷。 一、资本结构的“横向联想” 资本结构指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除流动负债以外的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比,它是企业可以长期使用的“资本”,故又称为企业的“永久性筹资项目”。 资本结构与财务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但从严格定义讲又有所不同。财务结构指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乃至各构成项目分别占企业总资本的比重,其中当然包含着资本结构。实际上财务结构反映了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各负债项目和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构成情况,而资本结构则是财务结构中相对稳定的部分,是企业赖以进行长期投资、长期经营、长期运转的“资本”,因此它是研究财务结构的重点。 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也不同。资产结构指企业用全部资本经营的各资产项目与企业总资产之比。它是企业经营策略的结果,而不像资本结构是筹资策略的结果。资产结构比值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而影响到财务风险,从而使企业遭受总体风险。例如,企业增大存货比重,固然既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又能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获取物价上涨利益,但它毕竟流动性差,变现慢,甚至积压日久,变成残次冷背者有之。又如企业放宽商业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额以实现销售利润的增长,但将会导致坏帐损失的增加。这种应收帐款比重的增加,使企业经营风险下降,但又导致了违约风险- 财务风险的增加。 企业只有在比较总体风险的大小中选择适中的资本结构,而不能脱离资本结构单纯分析资产结构。 资本结构、财务结构均与筹资结构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筹资结构决定着资本结构和财务结构,同时它又受现存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结构的制约。例如,人们选择筹资结构的标准,一是综合加权资金成本低,二是资本组合风险小。要使综合加权资金成本降低,受负债的免税效应趋使,通过增加筹资中的负债比重就可达到。但资本组合中负债比重增大,又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因此会影响到负债筹资的效果。所以,要使企业的财务风险保持在其可承受的范围内,企业在筹资中又不能使负债比重过大,而要和现存的资本结构结合起来,达到一个适中的组合。 可见,资本结构涉及到企业筹资、经营、利益分配等各个方面,是反映企业资金实力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检验企业财务风险,进而涉及企业整体风险的重要依据,它是企业进行筹资决策的起点和归宿。 二、资本结构的“标准参照值” (一)资本结构模型。在进一步研究确定资本结构标准参照值时,可以设定一个定量分析模型,然后再结合相关因素的定性分析,找出其相对合理的区间。其公式为: 负债总额期望权益资本收益率-期望收益率 权益资本总额期望收益率-负债资金成本率................................... (1-)

组织结构理论

组织具有整体性,任何组织都是由许多要素、部分、成员,按照一定的联结形式排列组合而成的。一个组织,除了有形的物质要素外,在各构成部分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纵向的等级关系及其沟通关系,横向的分工协作关系及其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无形的构造——组织结构,它涉及到组织的管理幅度的确定、组织层次的划分、组织机构的设置、各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方式等问题。因此,组织结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是由组织内部的部门划分,权责关系,沟通方向和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就本质而言,组织结构是反映组织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设计组织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和更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即把一个个组织成员为组织贡献的力量有效地形成组织的合力,让他们有可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协同努力。每个社会组织内部都有一套自身的组织结构,它们既是组织存在的形式,本身还是组织内部分工与合作关系的集中体现。所有组织成员都将在此结构中充当一定的角色,承接一定的工作,否则就没有资格待在组织之中。 常见的组织结构的类型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结构等。如果要问哪种组织结构最好?这的确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一种合理的组织结构,相对于一定的条件来说,都有其优越性,而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它就会逐渐丧失其合理性。组织结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每一种类型的组织结构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存在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十全十美的组织结构。因此,笼统地问哪种组织结构最好,离开具体条件,是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的。但是,相对于某一组织特定的条件来说,必定有一种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因而也是最佳的组织结构。否则,就没有研究组织结构的必要,也没有改革组织结构的必要了。最佳的组织结构,是最适合组织存在的特定条件的结构。 组织结构问题在整个组织现象中举足轻重,建立一个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组织,是保证组织任务有效完成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从工作实践上看,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对于组织的效率影响极大。各国政府行政部门和企业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如职责不清、权限不明、机构臃肿、冗员充斥、办事拖拉、相互扯皮等问题都与不合理的组织结构紧密相关,认真研究组织结构问题,对于改变不合理的政府行政部门和企业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对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从学术理论上,各国学者始终把组织结构问题作为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而加以密切关注,从早期的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到现代的系统组织理论研究无不如此,组织结构方面的研究是组织理论中成果最丰富并最具特色的部分。 尽管组织结构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但是人们的研究兴趣仍未降低。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组织的发展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课题,需要进行认真的解答;另一方面也在于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一个关于组织结构的分析框架,这就使得人们要想从宏观上把握组织结构问题显得十分困难。 就传统的组织结构设计而言,是以韦伯的官僚组织体制为代表,该理论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韦伯对官僚组织的分析偏于静态研究,过分强调了机械式正式组织的功能和层级等级体制。等级系列的阶层体制是理想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用以维护组织的次序和保证其效率的一项重要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下级必须接受上级的指挥、控制和监督,而且,下级的升迁也完全由上级决定。这样,就难免会造成下级人员对上级人员逢迎拍马,报喜不报忧,从而阻碍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强调遵守组织规则和各项制度,在面临紧急和意外问题时,组织陷于僵化,缺乏应变的灵活性与弹性,会消弱组织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各项业务是实现组织目的的必要条件,然而,不问具体情况的过分地强调和机械地执行它,就会使本是实现组织目的的手段反而成了工作的目的。用种种繁文缛节束缚人们的手脚,使组织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效率,

公司金融第9章 资本结构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资本结构 一、概念题 资本结构最佳资本结构 MM理论代理成本权衡理论财务困境成本破产成本优序融资理论自由现金流量 二、单项选择题 1、最佳资本结构是指() A每股利润最大时的资本结构 B企业风险最小时的资本结构 C企业目标资本结构 D综合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时的资本结构 2、调整企业资金结构并不能() A降低财务风险 B降低经营风险 C降低资金成本 D 增强融资弹性 3、可以作为比较各种筹资方式优劣的尺度的成本是() A个别资本成本 B边际资本成本 C综合资本成本 D资本总成本 4、在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中,不用考虑筹资费用影响因素的是() A长期借款成本 B债券成本 C留存收益成本 D普通股成本 5、下列筹资方式中,资本成本最低的是() A发行债券 B留存收益 C发行股票 D长期借款 6、要使资本结构达到最佳,应使()达到最低 A边际资本成本 B债务资本成本 C个别资本成本 D综合资本成本 7、某公司发放的股利为每股5元,股利按5%的比例增长,目前股票的市价为每股50元,则计算出的资本成本为() A10% B15% % % 8、通过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可以() A提高经营风险 B降低经营风险 C影响财务风险 D不影响财务风险 9、企业在筹措新的资金时,从理论上而言,应该按()计算的综合资本成本更为合适 A目标价值 B账面价值 C市场价值 D任一价值 10、某企业的借入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为1:3,则该企业() A只有经营风险 B只有财务风险 C没有风险 D既有经营风险又有财务风险 三、多项选择题 1、企业的资产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方式有() A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的企业主要通过长期负债和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B拥有较多流动资金的企业,更多依赖流动负债筹集资金 C资产适用于抵押贷款的公司举债额较多 D以技术研究开发为主的公司负债较少 2、负债资金在资本结构中产生的影响是() A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B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刘世锦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产能、行政性垄断行业、城乡发展、创新环境以及产业升级等五个问题;最后在文末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与“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驾马车;生产率 1.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相对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张经济总量,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率。这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进而实现转型再平衡。 目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不是最大问题,关键是使企业盈利保持增长的状态。现在企业盈利是负增长,将来企

业盈利以后,就业就会增加,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企业风险就得到了控制。我曾说过,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核心就是企业可盈利。这应该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核心指标,也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已经讲了很多,宏观的部署也都有了,关键是要把文件变成实践、要落到实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首先,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宏观方向,划出底线。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也是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 2.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何处入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对整个中国经济,大家普遍关注GDP增速放缓,其实最具挑战性的是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PPI已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这些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到80%。

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策略

内容摘要 资本结构决策是企业财务决策的核心内容之一,资本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及长远的战略发展,所以资本结构的选择至关重要。资本结构决策目标就是选择综合资金成本率最低且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而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企业发展阶段、行业差别、经营者行为、经济环境等。本文从管理者视角,选取管理者特质和财务经历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其对资本结构选择策略的影响。 关键字:资本结构;管理者;特质;财务经历

目录 一、问题提出 (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一)国内 (3) (二)国外 (3) 三、管理者特质对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 (4) (一)管理者个人特质 (4) 1. 管理者年龄与资本结构选择 (4) 2. 管理者性别与资本结构选择 (4) 3. 管理者学历与资本结构选择 (4) 4. 管理者信心与资本结构选择 (5) (二)管理者职业特质 (6) 1. 管理者任期与资本结构选择 (6) 2. 管理者人数与资本结构选择 (6) 3. 管理者薪酬与资本结构选择 (7) 四、总结 (7) 参考文献: (8)

试论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策略 ——基于管理者特质分析 一、问题提出 现有的对于影响资本结构选择因素的研究大多数着手于公司特征,经济环境等方面,只有极少数考虑了管理者层面对其的影响,随着各学科领域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将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财务学之中,研究微观个体的行为对财务市场的影响。对于从事不同领域管理者而言,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和决策行为的差异性很大,基于此来深入研究管理者这类微观个体行为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取管理者特质这个视角,详细论述其对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 目前,国内研究多专注于管理者特质别的某一方面。有研究( 余明桂、夏新平和邹振松,2006 )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选择更高的负债比率,尤其是短期负债比率; 姜付秀等(2013) 研究了管理者财务经历对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刘钊(2014)研究了CEO背景特征与资本结构关系。但都没有系统的归纳总结。 (二)国外 管理者特征研究的理论基础Hambrick & Mason 在1984年提出的“高阶理论”,该理论认为复杂的决策是多行为因素的结果,反映了决策者的特质,如由于年龄差异,年轻管理者和年长者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和水平存在差异,从而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

12.2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 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水平、组织规模、组织战略匹配程度、文化的认同程度等。 12.2.1环境与组织 组织环境是组织边界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潜在或者部分影响的某些方面。每个组织可以分析的环境大致包括10个方面:产业、原材料、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市场、技术、经济环境、政府、社会文化和国际部门。 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组织对环境反应失败的风险。环境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决定了环境的不确定程度。环境的简单复杂纬度和稳定性变化纬度的结合,使环境的不确定性大致分为四种情况:稳定的环境、中低度不确定环境、中高度不确定环境和高度不确定环境。 组织控制和管理方式随环境不确定程度而发生变化。为了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结构设计就要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1)增加职位和部门。当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程度增加时,组织就要增加相应的部门,以便更好地应付组织外多种多样的环境因素。 (2)建立缓冲和边界跨越。建立并发挥缓冲部门的作用,例如为了应付原材料供应数量和价格方面的变化,采购部门通过增加、减少库存来实现对生产部门的缓冲。边界跨越主要涉及信息交换,将环境变化的信息引入组织,同时向环境发送组织状态良好的信息,主要通过市场研究、情报、销售和广告等部门来是实现其作用。 (3)部门分化与整合。当环境复杂而且变化迅速时,处理不确定性变成高度专业化的工作。这就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根据劳伦斯(https://www.wendangku.net/doc/6814240733.html,wrence)和洛希(J.Lorsch)的研究,组织分支单位的结构是和他们面对的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相关联的。例如,生产部门面对的是相对稳定的环境,其组织结构可以比较定型化。研究部门面对的是不确定的环境,它的结构不能定型化。假如环境相对稳定,采用机械的组织结构比较有效,注重章程、程序和权威;假如环境不确定,则宜采用有机化结构,注意灵活、分权、协作。 (4)机械模型与有机模型。伯恩斯和(T.Burns)斯托克(G.M.Stalker)对英国的20家工厂进行了研究,结构发现了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关联。当外部环境稳定时,内部结构有更多的规章、程序和明确的权利等级,组织规范化程度高,高度集权。这种类型的组织被称为机械型组织。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规章和程序的约束比较少,员工被赋予了比较大的自主权,书面记录也很少,权利的层次不明确,决策分权化。这种类型的组织被称为有机型组织。美国的强生公司是使用分权的企业典型,其产品线包括处方药、医疗器械和诊断技术、个人护理产品三大类,客户遍及全球。 (5)机构性模仿。向成功的同行看齐,是管理者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方法之一。当产品、服务、顾客、主要环境因素都很类似时,可以选择一个比较成功的企业,模仿它的结构、管理方法和经营策略。这种模仿可以减少不确定性。然而,模仿的结构是和同行中的企业趋

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

资产组合和定价理论1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6-02 14:24 共149人浏览[大] [中] [小] 马柯维茨(Harry Markowitz)1927年8月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店主家庭,高中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读经济系。在研究生期间,他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线性规划专家库普曼(Koopmans)(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助理研究员,参加了考尔斯经济研究基金会组织的证券市场研究工作。马柯维茨运用在库普曼教授的课堂中学到的线性规划知识来处理收益与风险的权衡问题,给出了选择最佳资产组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博士论文《资产组合的选择》。从当时论文答辩委员、以后成为经济学巨擘的弗里德曼教授的评论中也可以看出马柯维茨论文的创新性。弗里德曼说,这不是一篇经济学论文,不能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讨论的不是经济学、也不是数学或企业管理的论文。当然,马柯维茨还是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1952年在《财务学杂志》(Journal of Finance)发表了论文《资产组合的选择》。这不仅是证券投资理论的重大进展,也标志着现代投资理论发展的开端。马柯维茨的博士论文题目的确定很有戏剧性,他在考尔斯基金会研究负责人的马查克(Jacob Marschak)教授门外等候接见时,有一个自称是股票经纪人的长者建议他研究股票市场,当马柯维茨把这个想法告诉马查克时,马查克欣然同意,但认为自己的专长不适合做这个方向的导师,就将马柯维茨介绍给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财务学杂志》主编凯彻姆(Marshal Kerch um)教授。凯彻姆要马柯维茨去读威廉姆斯的《投资价值理论》一书。马柯维茨在读书时想到为什么许多时候投资者并不简单地选择内在价值最大的股票,并且在投资时往往同时投资不同的股票,甚至还会同时投资于股票、债券等不同的金融工具。马柯维茨终于想明白,投资者不仅要考虑收益,还担心风险,投资者分散投资是为了分散投资的风险。应当先考虑投资的收益和风险,马柯维茨是第一人,譬如,当时在美国投资界很有影响的华尔街经纪人洛布(Gerald Loeb)认为,分散投资是投资者信心不足的表现,曾经在股票市场投资并大有所获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也主张集中投资,认为选择一家保险的公司比选择很多家了解不足的公司要好得多。马柯维茨运用在库普曼教授的课堂中学到的线性规划知识来处理收益与风险的权衡问题,给出了选择最佳资产组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博士论文。论文发表以后,马柯维茨继续研究这个问题,1959年出版了《投

企业战略资本结构的选择衡量与管理

企业战略资本结构的选 择衡量与管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文档资源★★★内容摘要:资本结构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是衡量公司资本结构优劣与否的标准,公司要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下选择适合本公司的资本结构,取得理想的财务杠杆利益,则需要加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管理。 关键词:资本结构财务杠杆利益影响因素管理 资本结构是指公司各种资金的来源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筹资决策的目标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以求得公司价值最大化,达到公司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公司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公司的自有资金,它是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负债;对外增加股权基金。相对于负债资金来说,我们把自有资金和股权基金统称为权益资金。因此,资本结构的选择也就是对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在整个资金比重中的权衡,以确定本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 影响资本结构选择的相关因素分析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当公司有负债、租赁或优先股时,债务利息、租金和优先股股利等固定支出将会影响企业的税后利润,并对普通股股东收益产生的影响。负债是公司产生财务风险并引发财务杠杆效应的根源,在公司资本总额、息税前利润相同的情况下,负债比例越高,财务费用越大,财务杠杆系数也越大,公司的财务风险也越大,公司可以获得的财务杠杆利益也越大,当公司息税前利润略有增加时,普通股每股收益增加速度也会越大;如果公司没有负债,不承担固定性财务费用,公司就没有财务风险。因此公司负债比例应以多大为宜,这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要看公司能够或者愿意承受多大的财务风险,那些对经济发展

南开大学《组织理论》在线作业和问题详解

17秋学期(1709)《组织理论》在线作业和答案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V 1. 通常所讲的临时性组织结构除了项目小组外另一种是:()C A. H型组织 B. 事业部型组织 C. 矩阵型组织 D. U型组织 满分:2 分 2. 社会正义观的核心观点是:()C A. 公平 B. 效率 C. 利润 D. 增长 满分:2 分 3. 期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取决于效价和()B A. 报酬 B. 期望值 C. 个人成就 D. 他人认可 满分:2 分 4.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A A. X理论

B. Y理论 C. Z理论 D. 超Y理论 满分:2 分 5. 根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当组织进入成熟期后应采取的危机管理方式为:()C A. 合作 B. 分权 C. 协调 D. 命令 满分:2 分 6. 权力集中和权力委任程度的两种表现形式是C A. 分权与授权 B. 集权与授权 C. 集权与分权 D. 集权与民主 满分:2 分 7. 社会正义观的核心观点是:A A. 公平 B. 效率 C. 利润 D. 增长 满分:2 分 8. 衡量和纠正组织活动的偏差,使实践活动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是指B

A. 管理 B. 控制 C. 协调 D. 领导 满分:2 分 9.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之一在于,而这得侧重点不同,领导强调的是()D A. 协调和控制 B. 分工和协调 C. 控制与影响 D. 影响和引导 满分:2 分 10. 在组织的管理中,运用协调、沟通、参与方法的管理叫做()D A. 规制型管理 B. 情感型管理 C. 市场化管理 D. 民主化管理 满分:2 分 11. 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学家()D A. 马斯洛 B. 麦克里兰 C. 弗鲁姆 D. 亚当斯 满分:2 分

路径-目标理论

路径-目标理论的内容 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利用结构、支持和报酬,建立有助于员工实现组 织目标的工作路径。这里涉及到两个主要概念:建立目标方向;改善通向目标的路径以确保目标实现。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领导过程。路径—目标的领导过程如下:领导者确认员工的需要,提供合适的目标,通 过明确期望与目标的关系,将实现目标与报酬联系起来;消除绩效的障碍,并且给予员工一定的指导。该过程的期望结果包括工作满意、认可领导考和更强的动机。这些将在有效的绩效和目标实现中得到反映。 (2)目标设置。目标设置是取得成功绩效的标的,它可以用来检测个体和群体完成绩效标准 的情况。群体成员需要感觉到他们的目标是有价值的,并且可以在现有的资源和领导下达到 该目标。如果没有共同目标,不同的成员会走向不同的方向。 (3)路径改善。领导者在决定顺利实现目标的路径之前,还需要了解一些权变因素和可供选 择的领导方案,特别是必须权衡确定对两类支持的需要。 第一类是任务支持,领导者必须帮助员工组合资源、预算以及其他有助于完成任务的因素, 消除有碍员工绩效的环境限制,表现出积极的影响,并且对有效的努力和绩效给予及时认可: 第二类是心理支持,领导者必须刺激员工乐于从事工作。 (4)领导风格。按照路径—目标理论,领导者的行为被下属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下属是将这种 行为视为获得满足的即时源泉还是作为未来获得满足的手段。领导者行为的激励作用,在于它使下属的需要和满足与有效的工作绩效联系在一起,并提供了有效的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辅导、指导、支持和奖励。为此,豪斯区分了四种领导风格:指导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 型领导、成就取向型领导。 (5)路径—目标理论提出了两类情境作为领导行为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中间变量,它们是下属 控制范围之外的环境(任务结构、正式权力系统以及工作群体),以及下属个性特点中的一部分(控制点、经验和感知能力)。要想使下属的产出最多,环境因素决定了作为补充所要求的 领导行为类型,而下属个性特点决定了对环境和领导者行为作出何种解释。在工作环境中, 领导者必须确认员工的任务是否已经结构化了;正式权力系统是否最适合于指挥型或参与型 领导,以及现在的工作群体是否满足了员工的社会和尊重需要。 路径—目标理论证明:当领导者弥补了员工或工作环境方面的不足,就会对员工的绩效和满意度起到积极的影响。但是,当任务本身十分明确或员工有能力和经验处理它们而无需干预 时,如果领导者还要花费时间解释工作任务,则下属会把这种指导型行为视为累赘多余甚至 是侵犯。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2)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偏好股权资本。从长期资 金来源构成看,企业长期负债比率极低,有些企业甚至无长期负债。 特别是在连续数次降息,在债务成本持续下降的背景下,长期债务比 例不升反降,并一直维持在低水平上,这不能不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具 有明显的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的偏好。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企 业融资次序应遵循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最后的顺序。不过,从我国近几年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看,则是尽量避免借债,在企业上市时,多剥离负债,在再融资时,多推荐配股。 从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关系看,我国企业具有强烈的外源融资偏好。1995-2000年对于未分配利润大于0的上市公司,内源融资平均只有不到15%,85%以上是外源融资,而未分配利润小于0的上市公司,外源 融资更是在100%以上,内源融资为负。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 又占优势,典型地表现为股权融资偏好,融资的顺序一般表现为:股 权融资、短期负债融资、长期负债融资1。 中国企业上市之前有着极其强烈的冲动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并成功上市;上市之后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不顾一切地选择 配股或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以致形成所谓的上市公司集中性的“配 股热”或“增发热”;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一方面保持很低的资产负债率,而另一方面当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会主动放弃 其利用再次发行股票融资的机会。我们将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上述特 征称为股权融资偏好。这是与国外成熟融资市场的“啄食次序”所不 同的,我国企业在外源融资时,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欲望和行动。 自1990年股市成立,市场规模持续扩大。1990年,我国上市公司只有10家,到2004年已达1377家;1991年,我国股票筹资额只有5亿元,2004年达到1510.94亿元,企业对公开发行股票的愿望仍然十分强烈,对上市资格和上市后股权融资资格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止过。从1991年

组织理论与设计

一、名词解释 组织战略:是组织为了实现其使命和组织目标而制定的综合性长期的行动计划,决定了一个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组织目标,战略和目标共同决定组织的行动。组织战略氛围四种类型:防御型战略、探索型战略、分析型战略和反应型战略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为实现目标,使组织部分能够在组织的活动中有序分工、有机协调,从而确定关于组织各部分的职能、部门划分、层次、权力、组合方式以及制度设计等的一系列结构体系。 组织设计:组织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工作过程,指组织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建立和调整,以达成目标。特点有:是一个过程、是随机制宜和因地、因时、因人而异、是一种连续的或至少说是周期性的活动 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指按计划对企业的活动及其生产要素进行的分派和组合。组织职能对于发挥集体力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管理学认为,组织职能一方面是指为了实施计划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该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能否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所进行的组织过程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稳定的价值观、信念、惯例以及行为规范等的总和,是组织作为一种标准来传承的精神基础。它并不是用明文加以规定的,但实实在在存在于组织当中,是组织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是指用以将组织的投入(原材料、信息、思想)转换为产出(产品和服务)的各种业务流程、技术、机器和方法。技术是组织的生产过程,是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分为核心技术和非核心技术。 部门:部门是承担一定管理职能的组织单位,是由某些具有紧密联系的管理业务和人员所构成的集合,它分布在企业管理组织的各个层次上。 部门设计:就是确定企业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职权配置。实质是进行管理业务组合,分别设置相应的部门来承担,并授予这些部门从事这些管理业务所必需的各种职权。 环境依赖性: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索取,环境则为组织提供生存必须的资源。是指组织依赖于环境提供的资源,又反过来通过控制环境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职权关系:企业作为一个分工和协作的整体,各部门和主管人员进行业务活动所涉及的上下左右的关系。 组织横向联系: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合作就是组织的横向联系。通改变原有组织结构,通过增设一些机构或人员来改善组织运行的方式。 组织纵向联系:介于组织高层和基层之间的命令、沟通和信息传递就是组织的纵向联系。用来协调公司上层和下层之间的活动。较低层次的雇员应依据上层目标进行工作,上层管理者应该了解下层工作活动的完成情况。

第二讲 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第二讲 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本讲主要讲述以下内容: 收益与风险的度量 标准的Markowitz 均值—方差模型 推广的风险---收益组合选择模型 § 1.2 收益与风险的度量 1. 资产收益(Return,Income,Yield )度量 投资在某项资产上的收益(Return,Income)就是资产价格在一定时间上的绝对改变量,收益率(Yield)是资产价格的变化率。这里资产指的是一切负债工具、普通股股票、期权、期货、优先股、房地产、收藏品等。 常见资产价格过程: 无风险资产(银行存款,短期债券)的价格 离散时间 n f n r P P )1(0+=,T n ,...,2,1= 连续时间 ?=t du u t e P P 0)(0λ,],0[T t ∈; 其中)(t λ为t 时刻的利息力(定义为t t t t t t P P t P P P t t '?-→?= =?+0 lim )(λ) 特别,利息强度为常数即λλ=)(t 时,t t e P P λ0=; 当n t =时,n f n n r P e P P )1(00+==λ,所以)1ln(f r +=λ 风险资产(股票,长期债券)的价格 Black-Scholes 模型:)(t t t dW dt S dS σμ+= 解上述方程可得:t W t t e S S σσμ+-=)(022 1 其中t W 是概率空间),,(P F Ω上的标准Brown 运动(即t W 是零初值平稳的独立增量过程,且具有正态分布),0(~t N W t )。 股票价格模型的其他形式:带Possion 跳的几何Brown 运动模型、随机波动率模型、分式几何Brown 运动模型、一般的指数半鞅模型) 离散时间风险证券价格 )1),...(1)(1(210n t t t T R R R S S +++=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近年来,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其影响在世界各国不断扩大,理清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并把握其精神实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第三条道路理论探索的路径体现为: 一、批判式解构:反思性学习过程 解构,是一种哲学观念,又是一种政治或思想战略,同时也是一种阅读方式(注:王治河著:《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的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51页。)。表现为对传统理性社会的结构性颠覆,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现代社会的理性模式。第三条道路秉承解构主义的批判性思维方式,驳斥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论如微观与宏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经验与规范以及类似引起巨大争论的二分法的理论基础,同时,并试图立足于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情况,通过自身的反思性学习,来检验传统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反思性学习在尤尔根·哈贝马斯看来是发生话语当中,我们用话语把有问题或由于受到怀疑而有问题的有效性要求列举出来,通过论证来决定是加以兑现还是予以拒绝(注: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哈法化 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20页。)。 这种反思性学习内在地包含着对过去和现实的批判解构能力。它在第三条道路作者尤其是安东尼·吉登斯的著作中随处可见。这位布莱尔的精神导师在对简单现代化和反思现代化的图表式比较中,明确我们身处在反思性的能动的社会之中。是重新评价既有的价值观念以及制度的过程,是重新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我们自身的过程[1,P31]。这种解构来自于对传统和现实的反思性学习: (一)对传统理论的反思性学习。这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左派)和自由主义(右派)二元对立理论的批判。 1.对社会主义的反思性解构。第三条道路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哲学和伦理学上的冲动[ 3,P3]。虽然第三条道路界定社会主义时非常模糊,他即包含了激进的社会主义(苏联式共产主义),也包含了温和的社会主义(欧美的社会民主主义),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则趋向于1989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批驳了社会主义对于传统的坚决反对;在人与自然方面,把自然看作是工具和手段而非伙伴;在平等方面,迪尔凯姆发现平等理想与社会主义运用计划控制模式来分配财富之间的张力不断存在,这种“以保护弱者、反对强者”的消除差别的结果平等的控制论模式不仅会导致道德滑坡,而且会出现如马克斯·韦伯和尤根鲍姆-巴维尔克所认为的经济无效益和官僚统治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介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概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臵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 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 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3] 一、改革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央企的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自2003年后,央企生产力变革变得很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央企的体制与机制很陈旧。第一是央企的机制缺乏活力,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第二是政企不能分开,尤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牢牢捆在一起;第三是央企的发展以扩张型为主,造成目前严重的产能

过剩;第四则是央企被内部人控制严重,腐败加重。国企改革应该从解决过剩产能入手。 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由于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人力、资金、土地资源,使得生产以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势必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僵尸企业”不退出,企业转型就不可能实现。 “僵尸企业”都普遍处于一种按兵不动的“熬”冬状态,或在等待来年形势转好,或想把这种情况拖下去移交给下任解决。而领导层则希望其能够腾“笼”换“鸟”,这其实是很困难的事。 供给侧要通过产业的调整,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率,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通过结构性改革调整,应该对2016年经济的增长有一个乐观的预期。[1]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