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淮安主城区单行道

淮安主城区单行道

淮安主城区单行道

淮安主城区单行道

目前,清浦区、清河范围内实行单向交通的道路有以下几条:一是人民南路从解放西路至西大街段,由南向北禁止除公交车以外的机动车辆通行,时间早七点到晚七点。

二是河南东路。从水门桥至承德路段,由东向西禁止机动车辆通行,时间早七点到晚七点。

三是西大街。东至淮海南路西至人民南路。由西向东禁止机动车辆通行,时间早七点到晚七点。

四是河南西路。从电厂至红卫桥段,由西向东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五是电机路。从丰登路至淮海北路。由南向北禁止机动车辆通行,时间早七点到晚七点。

开发区暂无。

友情提醒,如路面现有标志标牌与上述发布的内容不一致的,请网友们驾车按道路实际设置的标志标牌行驶。统计截止时间2011年10月22日。

淮安市总体及高教新区规划

淮安市总体及高教新区规划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分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规划及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3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规划。规划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规划远期至2030年。 一、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大力提高淮安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淮安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具有绿水生态特色的宜居城市。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规划范围: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面积为10072平方公里。 2、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近期到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56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53%;中期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0%;远期到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600 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0%。 3、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一主,即淮安中心城市;四副,即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心城市;多点,即其他城镇;网络化,即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4、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形成1座市域中心城市——4座市域次中心城市——15座重点镇——36座一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

5、市域交通发展:构筑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综合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交通网络,促进淮安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三、规划区规划 1、规划范围:市辖四区、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的部分,面积为3213平方公里。 2、空间发展策略: (1)极化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职能,提升区域辐射和带动能力。 (2)拓展“一轴两翼”,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一轴,通过整合各区发展动力,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淮安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向北发展空港新区,带动涟水县城的发展;向南发展盐化工业区,带动洪泽县城的发展。形成涟水——淮安——洪泽的规划区城镇空间发展主轴。 两翼,即由京沪高速以东、徐宿淮盐高速公路以南的城镇乡村构成的东部发展翼,和由宁连高速公路以北、以西的城镇乡村构成的西部发展翼。东部发展翼重点发展车桥镇,强化培育钦工、范集等重点镇的综合功能和朱桥、平桥等镇的特色职能。西部发展翼重点发展徐溜镇,强化培育渔沟、南陈集等重点镇的综合功能,和码头、赵集等镇的特色职能。通过增强小城镇的设施服务能力,带动其各自周边乡村地区整体协调发展。 3、交通结构:通过建设完善“五横五纵”的骨架公路,形成与空间结构相适应的“放射+联接”式网络结构。五横,即327省道、325省道、吴城—码头公路、328省道、102省道(宁连一级路);五纵,即205 国道、236 省道—北京路—郯金线、237省道、234省道、235省道。 4、生态结构:规划区形成“五横三纵两湖多点”的生态结构。 四、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浙江省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年末常住人口数量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浙江省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年末常住人口数量数据分析报 告2019版

序言 本报告针对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年末常住人口数量进行深度分析,并对土地面积和年末常住人口数量主要指标即土地面积,年末常住人口等进行了总结分析。 借助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年末常住人口数量整体状况,从全面立体的角度了解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年末常住人口数量现状,把握行业前景。 本报告借助权威多维度数据分析,客观反映当前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年末常住人口数量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相信对了解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年末常住人口数量现状具有极高的参考使用价值,亦对商业决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年末常住人口数量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数据公正、客观。

目录 第一节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和年末常住人口数量现状 (1) 第二节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指标分析 (3) 一、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土地面积现状统计 (3) 三、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比重统计 (3) 四、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绍兴市市区土地面积同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绍兴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指标分析 (7) 一、绍兴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年末常住人口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绍兴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占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绍兴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绍兴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年末常住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榜 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 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1 上海市1750 1230万 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 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 数据2:1750 1360万 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 2 北京市 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 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 8区 3 粤1 广州市 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 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 数据2:广州市 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 4 天津市960 570 8 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76.31% 2007年,城镇人口为850.89万人 0 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规划2010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万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56平方公里)中心6区+近郊4区一部分(外环以内) 5 鄂1 武汉市960 570 120 1100(07非农业人口610万,武汉市市区人口660万07中心建成区面积5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服务人口 2020年为475万人,规划建成区面积为390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服务人口2010年为795万人)中心6区+洪山大部+东西湖

淮安市城乡规划规定

淮安市城乡规划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和有关定义]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适用本规定。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经费保障]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根据城乡规划工作的需要,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加强城乡规划管理队伍建设,应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管理体制]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立派出机构。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和城乡建设、民防、工商、文化、城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规划原则]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并符合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六条[技术研究]鼓励开展城乡规划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推进城乡规划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全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城乡规划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城乡规划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效能。 第七条[两委会]市、县人民政府可设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城乡规划委员会作为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决策咨询机构,负责审议、协调城乡规划制定、修改和实施中的重大事项,为同级人民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城乡规划委员会的组成形式和议事制度由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城乡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城乡规划制定、修改和实施中的重大事项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 第八条[城市、县城总体规划制定]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城市、县行政区域内的乡、镇发展布局,对城市、县行政区域内的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利用、对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进行综合安排。 编制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应当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保护生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要求,确定镇域、乡域内的村庄布局,统筹安排与村庄相关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浙江省绍兴市总户数及人口数量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浙江省绍兴市总户数及人口数量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序言 本报告全面、客观、深度分析当下绍兴市总户数及人口数量现状及趋势脉络,通过专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手段,剖析绍兴市总户数及人口数量重要指标即总户数,总人口数量等,把握绍兴市总户数及人口数量发展规律,前瞻未来发展态势。 绍兴市总户数及人口数量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处理。无数据不客观,借助严谨的数据分析给与大众更深入的洞察及更精准的分析,体现完整、真实的客观事实,为公众了解绍兴市总户数及人口数量提供有价值的指引,为需求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目录 第一节绍兴市总户数及人口数量现状 (1) 第二节绍兴市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绍兴市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绍兴市总户数占全省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绍兴市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绍兴市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绍兴市总户数同全省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绍兴市总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绍兴市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绍兴市总人口数量占全省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绍兴市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绍兴市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淮安市高层建筑日照分析管理规定

淮安市高层建筑日照分析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我市高层建筑日照分析的技术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以下简称《省规定》)和《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GJ32/J26-2006)》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结合本市规划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淮安市规划区范围内高层建筑对有日照要求的建筑的日照影响分析。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日照分析是指采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或国家有关部门鉴定通过的分析软件,在规定的范围内,就拟建的高层建筑(包括共同构成影响的建筑,下同)模拟其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对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包括拟建、在建、已建及规划建筑)进行日照影响分析。 第四条本规定称有日照要求的建(构)筑物是指住宅建筑、老年人居住建筑、学生宿舍、中小学普通教室、托儿所和幼儿园活动室及寝室、医院病房、休(疗)养院的寝室。 第五条日照分析的分析范围 被遮挡建筑的分析范围:北面为拟建高层建筑高度的1.41倍,最大不超过140米;东面、西面为拟建高层建筑最外侧向外各1倍的拟建高层建筑面宽距离。当拟建高层建筑超过一幢时,其分析范围应叠加(见图示一)。 遮挡建、构筑物的分析范围:以被遮挡建筑的北墙或被遮挡场地的北边界为基准向南140米;东面、西面为被遮挡建筑最外侧向外各1倍的拟建高层建筑面宽距离。(见图示二)。当被遮挡建筑超过一幢时,其分析范围应累计叠加。 违法建设的影响不在分析范围内。 位于或部分位于上述分析范围内的建筑物(包括设计方案已经审定、已经批准尚未建设、正在建设的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已明确的建设内容),应整体纳入计算。遮挡构筑物仅计算上述范围之内的部分。 上述范围外的所有建筑物、构筑物或场地可不作日照分析。 第六条日照标准 一、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应满足大寒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分两时段累计,最小连续时间30分钟。每套至少应有1个居住空间(卧室、起居室(厅),下同)满足日照标准。当1套居住建筑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4个时,其中应有两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原有住宅建筑已满足日照标准的居住空间数不得减少。 在《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旧区内,可满足大寒日不低于连续1小时的日照标准,但与周边原有住宅建筑的日照标准按前款控制。 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住宅建筑项目,已经过规划审批,按原批准的标准执行。 二、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主朝向的寝室,应能满足与住宅建筑居住空间相同的日照标准。 三、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活动室及寝室、医院病房、休(疗)养院的寝室、老年居住建筑。 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活动室及寝室,应满足冬至日不少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其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 医院病房、休(疗)养院的寝室、老年居住建筑应满足冬至日不低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 上述有效时间,分两时段累计,最小连续时间1小时。 四、中小学教学楼普通教室

淮安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

淮安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的目的、依据 (一)目的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落实《江苏省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和《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任务,适应“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国土资源工作职责新定位,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加强对淮安市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促进矿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定《淮安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主要依据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江苏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等法律法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2009年3月)、《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国土

资源部令第55号,201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2015年3月)、《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淮安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修编)》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划、文件,同时考虑淮安市矿产资源特点、开发利用现状、矿产品供需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等实际情况。 二、规划适用范围、适用年限和基期年 《规划》是淮安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指导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宏观调控和矿产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其适用范围为淮安市所辖行政区域。 《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规划展望到2025年。 第二章现状与形势 一、现行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情况 淮安市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自发布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实施效果。确定的主要目标和规划指标基本完成了进度要求,各项规划目标任务得到分解落实。规划实施期间,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矿产资源勘查与开采秩序良好,以绿色矿山建设为

浙江省丽水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财政总收入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浙江省丽水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财政总收入3年数据解读报 告2020版

序言 本报告剖析丽水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财政总收入重要指标即年末常住人口 数量,财政总收入等,把握丽水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财政总收入发展规律,前瞻未来发展态势。 丽水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财政总收入解读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 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处理。无数据不客观,借助严谨的数据分析给与大众更深入的洞察及更精准的分析,体现完整、真实的客观事实,为公众了解丽水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财政总收入提供有价值的指引,为需求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丽水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财政总收入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 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目录 第一节丽水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财政总收入现状 (1) 第二节丽水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3) 一、丽水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三、丽水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3) 四、丽水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丽水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丽水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量同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丽水市区财政总收入指标分析 (7) 一、丽水市区财政总收入现状统计 (7) 二、全省财政总收入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丽水市区财政总收入占全省财政总收入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丽水市区财政总收入(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丽水市区财政总收入(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省财政总收入(2017-2019)统计分析 (9)

第六次人口普查 各大城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列表

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大城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列表 备注: 中心城区人口计算方式有两种口径: ①行政上属于主城区的辖区人口,加上近郊区城市化率已达100%的街道(整个区县所有街道达标则全部计算)。鉴于查询到每一个城市街道数据很困难,①口径用的是近郊区人口乘以城市化率得到的估算人口,不保证精确度。 ②行政上属于主城区的辖区人口,城市化率均为100%; 一线城市: 上海①中心九区、闵行区、宝山区、浦东区、嘉定区:1783万(这几个近郊区的城市化率已达到100%) 上海②中心九区:699万 北京①中心八区、昌平区、通州区、大兴区等部分街道:约1500万 北京②中心八区:1295万 广州①中心5区、黄埔部分街道、萝岗区部分街道、番禺区部分街道、花都区部分街道、南沙区部分街道:约950万-1000万 广州②中心5区:727万 深圳①关内(盐田、罗湖、福田、南山),宝安区、龙岗区:957万 深圳②关内(盐田、罗湖、福田、南山):354万 其他城市: 成都①中心五区(含高新区)、双流县部分街道、郫县部分街道、温江区部分街道、新都区部

分街道、青白江区部分街道、龙泉驿区部分街道:约790万 武汉①中心七区、东西湖区、经开区、江夏区部分街道、蔡甸区部分街道、黄陂区部分街道、新洲区部分街道:约700万 天津①中心六区、东丽区部分街道、西青区部分街道、津南区部分街道、北辰区部分街道、滨海新区部分街道:约650万 重庆①中心六区、渝北区部分街道、北碚区部分街道、巴南区部分街道:约650万 南京①江南六区、浦口区部分街道、雨花台区部分街道、栖霞区部分街道、六合区部分街道约600万 武汉②中心七区:573万 西安①中心六区、长安区部分街道、阎良区部分街道、临潼区部分街道约550万 成都②中心五区(含高新区):530万 杭州①中心六区、萧山区部分街道、余杭区部分街道约530万 沈阳①中心5区、东陵区部分街道、于洪区部分街道:约480万 哈尔滨①中心四区、平房区、松北区:452万(哈尔滨没有查到平房区、松北区城市化率,按100%计算) 重庆②中心六区:451万 西安②中心六区:448万 南京②江南八区 439万 天津②中心六区:434万 哈尔滨②中心四区:409万 沈阳②中心5区:404万 杭州②中心六区:356万

淮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淮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成果方案批后公布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指导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和轨道交通长远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2015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发改基础〔2015〕49号文件《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了建设规划以线网规划为基础,提出近期建设方案,作为项目实施的依据。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地方政府实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对轨道建设申报条件及审批程序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目前,淮安市城市集中建设区人口规模和经济条件达到了建设轨道交通的要求。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的通知》的相关要求,符合条件的城市应及时组织和科学编制线网规划,并将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时序、强度相匹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引导城市合理发展。 我市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于2016年启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完善,于2018

年6月通过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论证。按照《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第十五条,“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单独编制有关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我局于2018年8月将《淮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最终成果呈报市政府审批,并于2018年9月获市政府批复(淮政复〔2018〕32号)。现将规划成果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中国城市常住人口排名

中国城市常住人口排名(前50,2011年)注:按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排名

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 1 上海市1750 1230万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 数据2:1750 1360万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 2 北京市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8区 3 粤1 广州市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 数据2:广州市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 4 天津市960 570 8 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76.31% 2007年,城镇人口为850.89万人0 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规划2010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万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56平方公里)中心6区+近郊4区一部分(外环以内)

淮安市日照分析规定

淮安市高层建筑日照分析管理规定 索引号:HA014-B0420-2010-001发布者:发布日期:2010-03-24 (2010年版) 第一条为规范我市高层建筑日照分析的技术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以下简称《省规定》)和《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GJ32/J26-2006)》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结合本市规划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淮安市规划区范围内高层建筑对有日照要求的建筑的日照影响分析。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日照分析是指采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或国家有关部门鉴定通过的分析软件,在规定的范围内,就拟建的高层建筑(包括共同构成影响的建筑,下同)模拟其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对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包括拟建、在建、已建及规划建筑)进行日照影响分析。 第四条本规定称有日照要求的建(构)筑物是指住宅建筑、老年人居住建筑、学生宿舍、中小学普通教室、托儿所和幼儿园活动室及寝室、医院病房、休(疗)养院的寝室。 第五条日照分析的分析范围 被遮挡建筑的分析范围:北面为拟建高层建筑高度的1.41倍,最大不超过140米;东面、西面为拟建高层建筑最外侧向外各1倍的拟建高层建筑面宽距离(面宽控制:50米以下的高层建筑面宽原则上不得超过60米,5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面宽原则上不得超过55米)。当拟建高层建筑超过一幢时,其分析范围应叠加(见图示一)。 遮挡建、构筑物的分析范围:以被遮挡建筑的北墙或被遮挡场地的北边界为基准向南140米;东面、西面为被遮挡建筑最外侧向外各1倍的拟建高层建筑面宽距离。(见图示二)。当被遮挡建筑超过一幢时,其分析范围应累计叠加。 违法建设的影响不在分析范围内。 位于或部分位于上述分析范围内的建筑物(包括设计方案已经审定、已经批准尚未建设、正在建设的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已明确的建设内容),应整体纳入计算。遮挡构筑物仅计算上述范围之内的部分。 上述范围外的所有建筑物、构筑物或场地可不作日照分析。 第六条日照标准 一、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应满足大寒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分两时段累计,最小连续时间30分钟。每套至少应有1个居住空间(卧室、起居室(厅),下同)满足日照标准。当1套居住建筑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4个时,其中应有两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 在《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旧区内,可满足大寒日不低于连续1小时的日照标准,但与周边原有住宅建筑的日照标准按前款控制。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住宅建筑项目,已经过规划审批,按原批准的标准执行。 二、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主朝向的寝室,应能满足与住宅建筑居住空间相同的日照标准。 三、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活动室及寝室、医院病房、休(疗)养院的寝室、老年居住建筑。 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活动室及寝室,应满足冬至日不少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其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 医院病房、休(疗)养院的寝室、老年居住建筑应满足冬至日不低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 上述有效时间,分两时段累计,最小连续时间1小时。 四、中小学教学楼普通教室

淮安市地方规划标准

说明:淮安市2项地方标准(影响规划设计的) 淮安市建筑层高控制规划管理规定 索引号:HA014-B0420-2010-002发布者:发布日期:2010-01-01 (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大层高隐形跃层建筑的规划管理,明确建筑层高控制,保障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根据有关法规规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市区范围内各类民用建筑的规划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建筑层高是指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大层高隐形跃层建筑是指建设单位在进行项目建设时,超出正常的标准,提高建筑层高的建筑。 第四条建筑层高控制 一、住宅建筑 低层住宅的建筑层高为3.O—3.6米,多层、中高层以及高层住宅建筑层高为2.8—3.O米。 二、公寓建筑 公寓建筑分为居住型公寓、酒店式公寓、商务(办公)公寓、公寓式酒店及公寓式办公等。 居住型公寓、酒店式公寓、商务(办公)公寓等各类公寓建筑性质为居住,规划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可在商业金融业用地上兼容建设。 公寓式酒店、公寓式办公的建筑使用功能分别为酒店和办公,用地性质为商业金融业用地。 在商业服务金融业用地上规划的各类公寓,建筑层高不得大于4.5米,按成套住宅建筑设计的,建筑层高不得大于3.0米。 在居住用地上规划的各类公寓,建筑层高不得大于3.0米。 三、商业、办公建筑 办公用房、普通商业用房的层高不得大于4.5米,底层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大型超市、专业市场及特殊专业功能的建筑除外。 上述建筑门厅、大堂、中庭、内廊、采光厅和大型会议室公共部分不计入超高范围。 第五条住宅建筑设计层高超出规定层高的,不予规划许可。 第六条各类公寓建筑设计层高超出第四条规定的,其建筑面积按以下公式计算,并折算计入容积率,涉及的各项规费仍按标准层建筑面积缴纳。 S=K(S1- S2)+S2 其中式中S:计入容积率的各层建筑面积 K:建筑层高超标系数,其值为建筑设计层高H与规定层高I的比值H/I S1-:标准层建筑面积 S2:门厅、大堂、中庭、内廊、采光厅和大型会议室等公共服务部分的建筑面积 第七条市属各县的高层建筑层高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八条本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浙江省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行深度剖析,从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解读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 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解读报告旨在全面梳理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现状 (1) 第二节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指标分析 (3) 一、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现状统计 (3) 二、全省财政总收入现状统计 (3) 三、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占全省财政总收入比重统计 (3) 四、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财政总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财政总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绍兴市市区财政总收入同全省财政总收入(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绍兴市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指标分析 (7) 一、绍兴市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现状统计 (7) 二、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绍兴市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绍兴市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绍兴市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9)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报审稿) 总论 一、规划背景 1.2002年2月,为提高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使城市规划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省建设厅颁布《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要点、工作要求作出了规定,这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依据。(在2000年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将加速城市化进程作为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 2002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的关键是加速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省政府强调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协调,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指导思想。 3. 2003年10月,淮安市规划局《关于做好县域总体规划的通知》,及时为市属各县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注意事项。 4. 涟水县在“工业立县”战略目标下,县城工业园区发展迅速,突破原总体规划框架。园区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指导,各项基础设施亟待系统规划。 5. 2000年以来根据省、市政府统一部署,涟水县对乡镇区划进行了两次调整。第一次在2000年1月,对牌坊乡等7个乡、场圃进行撤并,将原有37个乡镇场圃调整为30个乡镇。第二次在2001年1月,将小李集等11个乡镇撤并,将30个乡镇调整为19个乡镇。 二、规划目的 1. 引用省委李源潮书记视察各市的讲话摘要 “发展城市,规划是第一要素,规划是城市政府的第一资源,做好规划是城市政府的第一责任,是经营城市的第一手段。城市发展应该以市场为主导,但规划是政府的责任,规划不能由着市场来。城市规划不能以长官意志随心所欲,规划是城市建设法规。制定规划要有前瞻性、科学性、民主性和开放性,执行规划要有强制性和稳定性。” 摘自2003年7月15日《江苏建设通讯》 2.什么是规划 (1) 规划是主政者的技术工具; (2) 规划是社会引导,一个有为的政府透过规划可以捍卫公共利益,指导社会进步和发展。 (3) 规划是一个兰图,是沟通、协调、折冲的一个过程。 (4) 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发展的目标、计划和兰图,又是城市建设的法定依据规范

浙江省绍兴市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浙江省绍兴市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绍兴市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绍兴市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绍兴市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绍兴市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数据解读报告对关键因素年末常住人口数量,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绍兴市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数据解读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绍兴市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现状 (1) 第二节绍兴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3) 一、绍兴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三、绍兴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3) 四、绍兴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绍兴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绍兴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量同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绍兴市市区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7) 一、绍兴市市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生产总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绍兴市市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绍兴市市区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绍兴市市区生产总值(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9)

衡量城市化一般采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这一指标

衡量城市化一般采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这一指标。但是,仅靠这个指标无法区分两种城市化进行的方式。这两种方式是:一、既有城市,尤其是既有大城市的人口增加;二、新的城市出现,并吸纳了大量的人口。 现在国内大多数城市化分析和研究都只关注第一种方式,因此强调户籍制度对农业人口进城的阻碍作用。本文并不否定这种作用的重要性,但本文更重视第二种方式,从而更关注户籍制度对城市人口走出所居住城市的阻碍作用及土地制度的重要性。 清末以来,中国已出现过一次引人注目的城市化进程。那一次城市化的主要进行方式就是涌现出大量的新兴城市。这些城市主要分布于清末以来的开放口岸、新建交通要地及租借地——这其中的经济解释将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列举部分这些城市的名称就可以使人立刻理解它们的出现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多么巨大的作用——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长春、青岛、烟台…… 这些新出现的城市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相比于原有的城市,如六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杭州、洛阳、开封,新兴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吸纳人口能力、城市建设水平、影响能力等诸方面可以说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数据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化速度要远远高于1949年以后。1949年以后,由于逐渐建立起城乡分治的社会制度,本来应该由经济力量主导的城市化转而完全由行政力量决定。城市化的发展大为减缓。 几十年以后的今天,当中国又一次面临城市化的问题时,行政力量决定城市发展却已成为许多人的思维定势。人们往往以为城市化就仅仅意味着政府打开城市的大门,允许农业人口进入城市。 农民肯定应该进城,这是没有争议的。无论是从合法性的角度,还是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农民进城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存在农民不进城的现代化。三农问题也只有依靠城市化才能真正解决。 但是,必须认识到,城市化的进程并不是由农业人口一方推动而成的,而是城乡双方互动的结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恰恰是城市一方。 讨论这个问题就要从户籍制度的双重限制效果说起。 户籍制度限制了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这是许多人看的到的现实。但被人们忽略的是,户籍制度同样限制了城市人口的迁徙自由。 对于现在的城市居民,尤其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居民来说。户籍与大量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直接相联系。这样的结果是:城市居民放弃现有的户籍,

淮安市未来发展SWOT分析

淮安市未来20年发展SWOT分析 一、淮安概况与经济发展现状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江苏省省辖市,淮安位于苏北平原中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度,降水量940毫米,日照时数2130-2430小时。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拥有耕地40万公顷、丘陵山地3.7万公顷,水域4万公顷。地下蕴藏多种非金属矿藏,已探明岩盐、芒销、凹土储量分别达26万吨、1亿吨和0.65亿吨。 改革开放以来,淮安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基地、全国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重要水陆交通枢纽、江淮平原重要商埠和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环境优良、投资政策优惠,是投资者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就事业的沃土、温馨生活的家园。近年淮安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淮安南面紧邻中国新兴的,飞速发展中的,在祖国国土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极具发展前景的长江经济带。并且与中国最大的,经济社会最为发达、发展最具活力、也最具发展前景的长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近在咫尺;东面紧邻沿海地区,本身处于江苏沿海经济区域当中,是中国最大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几个经济洼地中的一员;而北面接壤的则是中国除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以外第三条具有全国意义,在国土开发当中具有至关作用的大陆桥经济带。同时淮安也处于中国五大河流当中唯一没有深度开发的淮河流域,是淮河沿岸最大城市、最大工商业中心。 二、优势分析(S-Superiority) 2.1 区位交通方面淮安具有明显优势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并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北接连云港,东北接盐城市,偏南接扬州市,南邻安徽省,西连宿迁市。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24.06万,现辖4县4区。淮安是迅速崛起的交通枢纽城市。境内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京沪、宁宿徐、淮盐、宿淮、宁淮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新长铁路纵贯全境,水运河道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凸显了淮安在江苏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淮安市位于“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和年轻的京沪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璀璨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这里共辉。市境跨古淮河两岸,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澜之意。正象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历史源远流长。 2.2 淮安的工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十五”以来,依托投入,围绕创新,家乡的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竞争能力。从机制上看,通过改革、改组,全市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批国有企业彻底转机建制,股本结构得到优化,职工身份和国有股逐步置换,解决了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激活企业的发展动力。从装备水平看,“九五”以来,全市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