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罗格列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精品)

罗格列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精品)

罗格列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精品)
罗格列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精品)

---------------------------------------------------------------最新资料推荐------------------------------------------------------ 罗格列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精品)罗格列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目的:

介绍罗格列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近年国内有关对罗格列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性文献,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

结果:

罗格列酮能够选择性地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erocisome proliferators-activeted-recptor , PPAR ) 结合, 促进脂联素的表达及分化, 从而降低胰岛素抵抗(IR) , 并能改善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反应。

可增加伴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认为可作为这类患者的辅助治疗药物。

本品通过 PPAR介导,使人乳腺癌 MDA-MB-231 细胞 G1 期阻滞而抑制其增殖,高浓度时还可诱导其发生凋亡,有望成为治疗乳腺癌的有效药物。

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并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对内皮素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结论:

2 型糖尿病患者单一服用及在磺酰脲类药物或二甲双胍的基础

1 / 10

上服用罗格列酮是安全的,可良好耐受,并可有效降低患者空腹血糖的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的降压作用及对顽固性高血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罗格列酮;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 RSG)属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其作用机制与特异性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的型受体(PPAR ) 有关。

通过增加骨骼肌、肝脏、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而发挥降低血糖的疗效,可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和 C 肽水平,对餐后血糖和胰岛素亦有降低作用。

可使糖化血红蛋白(HbAlc) 水平明显降低[1]。

口服生物利用度为 99%, tmax为 1 小时, t1/2约为3~4 小时,进食对吸收总量无明显影响,但达峰时间延迟 2. 2 小时,峰值降低 20%, 99. 8%与血浆蛋白结合。

部分经肝药酶代谢, 64%以原形经肾排出体外。

使用本品要求患者尚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因此可用于经饮食控制和锻炼治疗效果仍不满意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与磺脲类或双胍类合用治疗单用时血糖控制不佳者。

罗格列酮于 1999 年在美国开始应用于临床, 2019 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2 型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作用已被普遍认可[2]。

近年来,罗格列酮在临床治疗糖尿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对其药理作用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现总结如下。

---------------------------------------------------------------最新资料推荐------------------------------------------------------ 1 药理作用研究 1. 1 对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异常作用罗格列酮能过选择性地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 (perocisome proliferators-activeted-recptor , PPAR ) 结合, 促进脂联素的表达及分化,从而降低胰岛素抵抗(IR) , 并能改善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反应[3]。

112 例 2 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 RSG 组和对照组,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 2h 血糖、空腹及餐后 2h 胰岛素、稳态模式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变化。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 RSG 组治疗 12 周后空腹及餐后 2h 血糖分别下降(2. 10. 8) mmol/L 及(3. 61. 4) mmol/L,空腹及餐后 2h 胰岛素分别降低(2. 930. 89) U/ml 及(5. 083. 92) U/ml, HOMA-IR 降低 1. 90. 01, [4]。

对 26 例 2 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用罗格列酮每日 8mg 治疗 24 周,空腹血糖、餐后空腹血糖、餐后 2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

01) ,罗格列酮组血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 0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

05)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治疗前增高(P<0. 05) [5]。

罗格列酮可增加伴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认为可作为这类患者的辅助治疗药物[6]。

1. 2 对人乳腺癌 MDA-MB-231 细胞的体外抗肿瘤作用近

3 / 10

年来的研究显示, TZD 等激动剂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激活 PPAR 受体,极有希望成为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新途径。

实验表明,罗格列酮通过 PPAR 介导,使人乳腺癌 MDA-MB-231 细胞 G1 期阻滞而抑制其增殖,高浓度时还可诱导其发生凋亡,罗格列酮有望成为治疗乳腺癌的有效药物[7] 。

1. 3 对内皮素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内皮素-1(ET-1)是含有 21 个氨基酸残基的血管活性多肽,它有调节细胞增生、促进血管和心肌重构的作用,外源性 ET-1 可以引起心肌缺血性损伤和心律失常。

[8] 以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为模型的实验表明, 罗格列酮对内皮素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抗氧化、降低氧自由基的产生有关[9]。

1. 4 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Bcl2 家族是最主要的细胞凋亡调控基因之一,主要包括 Bcl-2 和 Bax 基因;Bcl-2 基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抑制活性氧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胞凋亡,而 Bax则可拮抗 Bcl-2 的功能,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

Caspase 家族参与了细胞凋亡过程,且是细胞凋亡的中心环节[10] 。

实验表明,罗格列酮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它可能是通过上调凋亡抑制基因 Bcl-2 表达,下调 Bax 和 Caspase-3

---------------------------------------------------------------最新资料推荐------------------------------------------------------ 表达,抑制肝脏细胞凋亡而起作用的[11]。

缓激肽是一种心脏保护因子,主要作用于 2 受体,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

同时缓激肽可使心肌组织一氧化氮水平提高,亦可降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

另有实验表明[12] ,罗格列酮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这可能是通过缓激肽-一氧化氮途径实现的。

1. 5 增强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作用胰岛素抵抗(IR) 与代谢综合征(MetS) ,包括 2 型糖尿病(T2DM)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痛风、胆石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脂肪肝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 MetS 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因此,改善 IR是防治上述一组而非某一种疾病的新思路[13]。

郭洁文等 [14] 分别建立 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IR) 、高脂血症-IR、地塞米松(DX) 诱导 IR 大鼠 3 种动物模型,观察罗格列酮对病鼠给药后 2h 血糖(FB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后 2h 血糖(2hBG) 以及给药后 2h 空腹血清血糖(FSG) 、总胆固醇(TC) 、三酰甘油(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丙二醛(MDA) 、肿瘤坏死因子- (TNF- ) 、胰岛素(Fins) 含量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等指标的影响。

5 / 10

结果罗格列酮显著降低病鼠 FSG、 TC、 TG、LDL-C 和 Fins、TNF- 的浓度(P<0. 05) ,显著提高 HDL-C 含量及 ISI(P<0. 05,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加强 SOD 活性和降低 MDA 的含量(P<0.

05) ,增强抗氧化能力。

认为罗格列酮能调整各动物模型所致的糖脂代谢障碍,纠正高脂血症及高胰岛素血症,拮抗病鼠 IR,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增强抗氧化作用。

2 临床应用研究 2. 1 治疗 2 型糖尿病有效性与安全性采用双盲、随机及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对罗格列酮进行Ⅱ 期临床试验,试验组给予罗格列酮 4mg(n=27)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n=27) ,每日1 次,疗程均为8wk。

结果试验组空腹血糖及餐后 2h 血糖比基础值分别下降 27. 1%和 55. 7%,对照组分别下降 10. 6%和 19. 8%,试验组空腹及餐后 2h 血糖下降明显大于对照组(P 均<0. 01) 。

罗格列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接近,未见肝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15]。

另一项以多中心开放方法、用马来酸罗格列酮单一或与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合用治疗 2 型糖尿病 12 周,评价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 2 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 2308 例患者入选, 2134 例完成, 174 例退出。

各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主要为血脂紊乱(9. 77%) 、上呼吸道感染(6. 11%) 和水肿(5. 32%) 。

---------------------------------------------------------------最新资料推荐------------------------------------------------------ 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极低,其中除 1 例不排除与试验药物相关的可能性外,其余 10 例均与试验药物无关。

12 周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 平均值(22. 8IU/L)较基线值(25. 5IU/L) 轻度下降;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轻度下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有轻微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保持不变。

空腹血浆血糖:

马来酸罗格列酮单一治疗组下降 1. 70mmol/L, 合用磺酰脲类药物组下降1. 47mmol/L,合用二甲双胍组下降 1. 36mmol/L。

认为大样本的患者单一服用及在磺酰脲类药物或二甲双胍的基础上服用罗格列酮是安全的,可良好耐受,并可有效降低患者空腹血糖的水平[16]。

2. 2 对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的降压作用及对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作用筛选出超重或肥胖的非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病人 100 例,均服雷米普利降压治疗,降血压效果仍不理想;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50 例,2 组原用的降压药不变,原生活方式不变,治疗组病人加服罗格列酮片每日 1 次8mg,疗程 16 周。

分别测定 2 组治疗 16 周前后 24 h 动态血压、身高、体质量、空腹血糖、血胰岛素、糖负荷后 2 h 血糖、血胰岛素。

结果罗格列酮治疗后,与治疗前或对照组相比,平均收缩压和

7 / 10

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 05) ,降压总有效率达 94%,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 ;罗格列酮组无低血糖、肝功能损害出现。

认为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的原发性高血压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且安全性较好[17]。

另有报导[18],选择 46 例经过 3 种或 3 种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3 个月,血压仍然未被控制在 140/90mmHg 的患者,同时还至少具有下列两个条件中的 1个:

体质量指数(BMI) 25,糖耐量异常。

在原有联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每日口服罗格列酮 4mg,疗程12 周;测定服药前! 服药 1、 4、 12 周的血压。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罗格列酮治疗后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 05) 。

认为罗格列酮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有良好的效果。

总之,罗格列酮具有降糖效果明显、肝损害轻微、药物相互作用少、服用方便等优点,对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改善糖尿病的远期控制、减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19]。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第 16 版)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75 [2] 朱耀国, 任叶慧, 姜军权. 罗格列酮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机制及临床疗效[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3, 22(12) :751-753 [3] 许曼音, 主编. 糖尿病学[M]. 第

---------------------------------------------------------------最新资料推荐------------------------------------------------------

1 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63-342. [4] 隋春华, 叶林, 杨裕国, 等. 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异常作用的临床研究[J] . 上海医学, 2004, 27(6) :

400 [5] 晏永慧. 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治疗 2 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10) : 1422-1423 [6] 刘艳梅, 任向为, 刁春英, 等. 罗格列酮对单纯性肥胖伴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的临床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5(6):

409-410 [7]章涛, 余华荣, 杨贵忠, 等. 罗格列酮对人乳腺癌 MDA-MB-231 细胞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8(11) :971-974 [8] 朱肖星, 牛小麟, 魏瑾, 等. 抑制内皮素引起心肌肥大的影响及机制[J]. 心脏杂志, 2007, 19(5) : 496-499.

[9] 朱肖星, 牛小麟, 魏瑾, 等. 罗格列酮对内皮素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8(14) : 1317-1319 [10]罗镧, 施辉, 印其友.氯沙坦和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 Bax/BCL-2mRNA 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6,26(12) :1173-1178 [11] 曹晓飞,张峰,张业伟. PPAR 激动剂罗格列酮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7, 27(11) : 1271-1273 [12] 马跃东, 廖新学, 唐安丽, 等. PPAR 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中山大学

9 / 10

学报(医学科学版) , 2007, 28(4) :413-416 [13] 潘竞锵, 李博萍, 郭洁文, 等. 胰岛素增敏剂的药理作用研究[J] . 中国新药杂志, 2019, 10(9) : 654-657 [14] 郭洁文, 廖惠芳, 李丽明, 等. 罗格列酮增强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作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1) : 33-36 [15]杨金奎, 狄福松, 何戎华, 等. 单用罗格列酮治疗早期 2 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 2(4) :219-220 [16]朱禧星, 潘长玉, 李光伟等(文迪雅期临床研究协作组) . 罗格列酮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 中华内科杂志, 2003, 42(9) :636-639 [17] 陈景海, 宋晓武, 王怡淳, 等. 罗格列酮对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的降血压作用[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7, 23(3) : 227-228 [18] 宋柯, 赵敏, 姜悦. 罗格列酮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46 例观察[J]. 山东医药, 2008, 48(7) :61-62 [19] 陈亮, 杨华章. 罗格列酮的药理与临床[J] . 新医学 2003, 34(9) :571-571

蒺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褚书地

收稿日期:2002-11-25 *通讯作者蒺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褚书地 瞿伟菁* 李 穆 曹群华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 蒺藜全草中含有皂甙、生物碱、黄酮、多糖、基氨酸等化学成分,其活性成分对动物及人体的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性功能及肌肉体系等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为此就其化学成分及其相应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 蒺藜,活性成分,药理研究 Research Advance on Chemical Component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ribulus terrestris Chu Shudi,Qu W eijing,Li Mu,Cao Qunhua (Schoo l o f Life Science,E ast China Normal Univ ersity,Shanghai200062) Abstract The whole plant of Tribulus ter restris L.co ntains activ e substances as sapo nin,alka-loid,flav o ne,poly saccharide and amino acid,which hav e sev eral effects o n cardio-cerebral vas-cula r system,central neural sy stem,sex functio n and muscula r system in animal a nd human body.In this pa per,the dev elopment o f the study on its chemical com po nents and pharmacologi-ca l research was review ed. Key words Tribulus terrestris L.,Activ e substance,Pharmaco logica l research 中药蒺藜,国家《药典》记载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刺蒺藜、硬蒺藜、白蒺藜,生药学拉丁名为“FRU CTU S T RIBU LI”,功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蒺藜的花、苗、根,也有药用记载[1,2]。蒺藜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80年代以来,我国对蒺藜也进行了研究,以蒺藜总皂甙为主要成分的制剂心脑舒通已用于临床。迄今已证实蒺藜主要含有皂甙类、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类等化合物,其它尚含甾醇类、氨基酸类、萜类、脂肪酸、无机盐等成分[3,4]。蒺藜有“草中名药”之称,对其研究方兴未艾,笔者就其化学成分及其相应的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利对其深入研究。 1 化学成分 1.1 蒺藜多糖 蒺藜全草、果实、根中都含有多糖,且全草中糖的含量略高于果实、炮制后的果实(碾去刺、清炒)多糖含量则较低[5]。蒺藜多糖对CP(环磷酰胺)造成的遗传损伤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抗脂质氧化作用来保护细胞膜,防止CP 的代谢产物进入细胞内直接损伤DN A,或减少产生的自由基直接攻击DN A[6]。 1.2 生物碱 目前从蒺藜中分离、鉴定出的生物碱有哈尔满(harmane)、哈尔碱(harmine)、哈尔醇(ha rmol)、β-ca rboline、imdo leamines、norharmane、N-对羟基苯乙酮基-3甲氧基-4羟基取代桂皮酰胺、TribulusamidesA、TribulusamidesB、N-trans-feruloy ltyramine、terrestrisamide、N-trans-co uma roylty ramine,经研究发现它们对原代培养的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但关于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7]。 1.3 黄酮 自印度1969年报道分离出黄酮甙后,1981年埃及学者系统地报道了蒺藜叶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 第22卷第4期 2003年8月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hinese Wild Plant Res ources V o l.22No.4 Aug.2003

苏木的功效与作用

篇一:苏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苏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cae)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为豆科云实属植物的干燥心材,有行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效。临床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抑制、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抗菌消炎、抗氧化作用,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降糖作用等。本文就近年来在苏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任连生等[1]研究发现,苏木水提物对hl-60(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醇提物对人体肿瘤细胞hct-8、kb、a27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能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王三龙等[2]研究发现苏木提取物能诱导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徐建国等[3]将苏木抗癌有效成分(cae-b) 从腹腔和静脉两个不同途径作用于小鼠h22腹水瘤模型,结果显示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但腹腔注射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注射。实验还发现cae-b体外对k562癌细胞具有显著杀伤作用,且呈一定量效关系。这些研究表明cae 提取液是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直接细胞毒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 2 免疫抑制作用 杨锋等[4]研究发现,苏木对sac诱导的人b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pha诱导的人t淋巴细胞增殖和诱生的il-2活性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苏木用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其免疫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雷公藤。赖成虹等[5]用苏木醇提取物治疗实验性重症肌无力(eamg)小鼠,结果重症肌无力症状明显缓解,认为下调t淋巴细胞功能,从而抑制n2achr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其治疗机制。金鹏等[6]认为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是苏木免疫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3 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研究 篇二:红花的功效与作用 红花功效与作用 红花的功效: 红花又称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闭经、跌打损伤、关节酸痛、冠心病。果实入药,功效与花相同。孕妇忌服,有出血倾向者慎用。种子含油量高于大豆,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84%,有降血脂和血清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居食用油之冠。医药上红花油广泛用作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d的稳定剂。 功效分类:活血药;止痛药。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心经;肝经。

盐酸吡格列酮片使用说明书

盐酸吡格列酮片使用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盐酸吡格列酮片 商品名:艾汀(ActIns) 英文名:Pioglitazo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汉语拼音:Yansuan Bigelietong Pian 本品主要成分为盐酸吡格列酮,其化学名为(±)5-[4-[2-(5-乙基-2-吡啶)乙氧基]苯甲基] -2, 4-噻唑烷二酮盐酸盐 其结构式为: C19H20N2O3S·HCl 392.89 [性状] 本品为白色片。 [药理作用]本品属噻唑烷二酮类口服抗糖尿病药,为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的激动剂,通过提高外周和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而控制血糖水平。其主要作用机理为激活脂肪、骨骼肌和肝脏等胰岛素所作用组织的PPARγ核受体,从而调节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控制血糖的生成、转运和利用。 [药代动力学]据国外文献报道 1次/日口服给药24小时后,总吡格列酮(吡格列酮和其活性代谢产物)血清浓度仍比较高。7天内,吡格列酮和总吡格列酮达到稳态血清浓度。稳态时,吡格列酮的两个有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代谢产物Ⅲ(M-Ⅲ)和Ⅳ(M-Ⅳ),血清浓度达到或超过吡格列酮的水平。在健康志愿者和2型糖尿病人中,吡格列酮占总吡格列酮峰浓度的30%~50%,占血清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20%~25%。 分别给药15mg/日(相当于1片/日)及30mg/日(相当于2片/日),吡格列酮和总吡格列酮的血清峰浓度(C max)、AUC和谷血清浓度(C min)均成比例增加。而以60mg/日(相当于4片/日)给药时,吡格列酮和总吡格列酮的增长略低于此比例。 吸收:口服给药后,空腹情况下,30分钟后可在血清中测到吡格列酮,2小时后达到峰浓度。食物会将峰浓度时间推迟到3~4小时,但不改变吸收率。 分布:单剂给药后吡格列酮的平均表观分布容积(Vd/F)是0.63+0.41(平均值+标准差)升/千克体重。在人血清中,吡格列酮蛋白结合率很高(>99%),主要结合于血清白蛋白,也与其它血清蛋白结合,但亲和力低。代谢物M-Ⅲ和M-Ⅳ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率也很高(>98%)。代谢:吡格列酮通过羟基化和氧化作用代谢,代谢产物也部分转化为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物。在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中,代谢产物M-Ⅱ、M-Ⅳ(吡格列酮的羟基化衍生物)和M-Ⅲ(吡格列酮的酮代谢产物)均有药理活性。在多次给药后,人血清中主要的药物形式除吡格列酮外,还有M-Ⅲ和M-Ⅳ。稳态时,在健康志愿者和2型糖尿病人中,吡格列酮均占血清总峰浓度的30%~50%和总AUC的20%~25%。 当与表达人的P450或人肝微粒体一起孵育时,吡格列酮主要形成M-Ⅳ,也生成少量的M-Ⅱ。在吡格列酮肝代谢中,细胞色素P450的主要同功酶为CYP2C8和CYP3A4,其他很多同功酶,包括主要分布在肝外的CYP1A1也参与代谢。在体外等摩尔浓度时,酮康唑可抑制达85%的吡格列酮经肝代谢。与人P450肝微粒体孵育时,吡格列酮并不抑制P450活性。尚未进行

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说明书

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说明书 【捷诺维药品名称】 商品名:捷诺维 通用名:磷酸西格列汀片 英文名:JANUVIA 【捷诺维成份】 磷酸西格列汀 【捷诺维性状】 捷诺维为浅褐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捷诺维规格】 100mg 【捷诺维适应症】 捷诺维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捷诺维用法用量】 捷诺维单药治疗的推荐剂量为100mg每日1次。捷诺维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捷诺维不良反应】 可能出现超敏反应;肝酶升高;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 【捷诺维禁忌】 对捷诺维中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参见注意事项,超敏反应和不良反应,上市后经验。) 【捷诺维注意事项】 捷诺维不得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捷诺维可通过肾脏排泄。由于捷诺维适用于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规格尚未上市,因此捷诺维不建议使用于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CrCl]<50mL/min)。 与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发生低血糖:在捷诺维单药治疗或与已知不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即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中,接受捷诺维治疗的患者报告的低血糖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与其它抗高血糖药物和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的情况相似,当捷诺维与已知可导致低血糖的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磺酰脲类药物诱导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参见不良反应)。因此,为了降低磺酰脲类药物诱导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可以考虑减少磺酰脲类药物的剂量。目前尚未充分研究捷诺维与胰岛素的联合使用。 超敏反应:捷诺维上市后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严重超敏反应。这些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和剥脱性皮肤损害,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由于这些反应来自人数不定的人群自发性报告,因此通常不可能可靠地估计这些反应的发生率或确定这些不良反应与药物暴露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反应发生在使用捷诺维治疗的开始3个月内,有些报告

虎杖的功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虎杖的功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虎杖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白攀芦醇苷,具有扩血管、抗血栓艟休克、降血脂厦抗氧化等作用;另外,虎杖还具有抗茵、抗病毒和保肝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各种病毒感染等疾病. 美键词虎杖;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虎杖为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虎杖的干燥根和茎。别名:花斑竹、酸筒杆、酸桶笋、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性状:本品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长1~7cm,直径0.5~2-5cm。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棕黄色,射线放射状,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性味与归经: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其主要成分为:游离蒽醌和葸醌苷、黄素、大黄索甲醚、犬黄酚、总苷A、慈苷B、芪类化合物(白黎芦醇苷、糖苷类氪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祛风利湿、祛痰止咳清热解毒、活血化癀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疮痈肿毒、关节痹痛、经闭经痛、水火烫伤、跌打损伤等。近年来,根据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广,现综述如下。 1 种质资源 虎杖喜温暖湿润生长环境,耐寒,不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常生于山沟、河旁、溪边、林下阴湿处。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等省[1]. RAPD[2]、ISSR[3]和SRAP[4]扩增结果表明,22个引物中l7个引物扩增产物具多态性。。22个引物共得到98条扩增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可获得4.45个DNA片段,其中90.8%的片段具有多态性。每个多态性引物能扩增出3—8个DNA段,平均可扩增出5.24个多态性片段,表明虎杖种质资源多态性水平较高(90.8%)。说明虎杖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2 栽培技术 2. 1繁殖育苗 在5~6月份虎杖开花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母株,提前1 d浇足水,以确保植体内水分充足。翌日,剪取地上部粗壮主枝,去除叶片、叶柄、侧枝及顶部细弱枝条;将枝条在分枝处剪开,保留5~10节,作为繁殖用种条。 将准备好的种条,整齐横放,排列成行,行距10cm,覆沙5~8 cm,浇足水,并注意保持土壤表层湿润,直至萌芽齐全方可少浇水或不浇水。种条埋人沙中7~10 d后,自茎节处萌生新芽,萌芽率约60~70%;15 d左右自节处生根,生根率达98%以上。 2. 2 移栽定植 2. 2.1选地、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地块,施人腐熟的饼肥后深翻一次(25- 35cm),清除草根及杂物,耙细、整平。 2. 2.2移栽与定植 种条埋人25 d左右,长出嫩芽、生根数量较多后,可挖出种条,并从芽点处剪断,每小节即一株小苗。按株行距30 cm×60 cm定植,每穴1~2株,芽点向上斜放,培上细土,浇足定根水。移栽苗的成活率可达98%以上。 2. 3栽后管理 虎杖幼苗定植后,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生长。幼苗期要结合除草,松土。当植株长高后,可转为粗放管理。

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及其提取_纯化研究进展

第29卷第2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29,No .2 2008年4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Ap r .2008 收稿日期:20080227 基金项目:河南工业大学引进人才专项(2007BS023) 作者简介:李磊(1985),男,河南平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与生化药学3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16732383(2008)02008706 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及其提取、纯化研究进展 李 磊,王卫国 3 (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真菌多糖由于其独特的生理活性及结构,有望成为保健食品与药品行业重点开发的新资 源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真菌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其提取与纯化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并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真菌多糖在医疗保健、动物养殖及其他行业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发酵;提取;纯化中图分类号:TS201.2 文献标识码:B 0 前言 多糖也称聚糖,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植物及微生物细胞壁中,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在一起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多糖是自然界中糖类的主要存在形式,根据生物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微生物多糖,其中微生物多糖(尤其是真菌多糖)是至今研究的较为深入和广泛的一类多糖. 真菌多糖系真菌中分离出的由10个以上的单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是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可以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和衰老的一类活性 多糖[1] .研究表明,真菌多糖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衰老、抗氧化、抗病毒、抗辐射、抗血栓和抗凝血等作用.因此,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其提取、纯化技术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真菌多糖在该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真菌多糖的主要药理作用 自1958年B rander 报道了酵母细胞壁多糖 (Zy mosan )具有抗肿瘤作用以来,人们对真菌多 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真菌多糖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2-3] .目前,对于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真菌多糖主要是通过对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等的作用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它不仅能够激活T 、B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 )等免疫细胞,还能活化补体,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 全面发挥对机体的调节作用[4] . Nanba [5] 曾研究了灰树花多糖(PGF )D -组分对各种免疫细胞的激活作用,结果发现小鼠i p0.5mg/kg 或ig1.0mg/kg 灰树花D -组分10d 后,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毒T 细胞、迟敏T 细胞分别增至1.5~2.2倍,白介素-1和超氧负离子的量也得到了提高,白介素-2提高至1.7 倍.另外,李海花[6] 在实验中发现灰树花多糖在180mg/kg 和120mg/kg 剂量下,可明显增强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 并能提高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而Fang 等[7] 研究发现金针菇多糖也能增加荷瘤小鼠脾脏重量、NK 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恢复和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1.2 抗肿瘤作用 实验表明,大多数真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免疫调节功能来实现的,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能激活机体的免疫

苏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苏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CAE)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为豆科云实属植物的干燥心材,有行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效。临床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抑制、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抗菌消炎、抗氧化作用,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降糖作用等。本文就近年来在苏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任连生等[1]研究发现,苏木水提物对HL-60(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醇提物对人体肿瘤细胞HCT-8、KB、A27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能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王三龙等[2]研究发现苏木提取物能诱导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徐建国等[3]将苏木抗癌有效成分(CAE-B) 从腹腔和静脉两个不同途径作用于小鼠H22腹水瘤模型,结果显示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但腹腔注射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注射。实验还发现CAE-B体外对K562癌细胞具有显著杀伤作用,且呈一定量效关系。这些研究表明CAE提取液是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直接细胞毒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 2 免疫抑制作用 杨锋等[4]研究发现,苏木对SAC诱导的人B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PHA诱导的人T淋巴细胞增殖和诱生的IL-2活性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苏木用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其免疫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雷公藤。赖成虹等[5]用苏木醇提取物治疗实验性重症肌无力(EAMG)小鼠,结果重症肌无力症状明显缓解,认为下调T淋巴细胞功能,从而抑制N2AchR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其治疗机制。金鹏等[6]认为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是苏木免疫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3 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研究

盐酸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病例60例临床.

盐酸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60例临床观察 [提要]为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对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将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被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对照A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对照B组给予二甲双胍。结果治疗组30例[关键词]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 盐酸吡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用于临床已有多年。它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为观察其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我们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及二者联用为期一年的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2004~2006年门诊和住院部诊断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按1999WHO标准)60例,入选者FPG≥7.0mmol/L,HbAc≥7.0%,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35~65岁,平均(46±9)岁, BMI29±7kg/㎡。将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吡格列酮组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二甲双胍组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治疗前三组的BMI、FPG均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1.1进行饮食干预和运动疗法。整个观察期不用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 1.1.2给药方法:盐酸吡格列酮组:服用盐酸吡格列酮15mg,一日一次。二甲双胍组:服用二甲双胍(北京中惠医药公司)0.5g,一日三次,进餐时或进餐后服用以减轻胃肠反应。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用组:盐酸吡格列酮15mg,一日一次,二甲双胍0.5g,一日一次。 1.1.3患者在试验前后晨起空腹测量身高(cm)和体重(kg),计算BMI;取静脉血测FPG(GOD法)、胰岛素(放免法)、HbAC(Bio-kedvariant仪器)。胰岛素抵抗指数(IR)采用HOMA-IR公式计算。 1.3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处理均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有关变量以±S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校验,组间差异采用成组t校验。 2.结果 2.1三组治疗前后的各观察指标的变化:治疗后三组的FPG、HbAc均明显降低,以治疗组最显著;对照A组体重明显升高,对照B组体重明显下降,HOMA-IR在三组均下降,对照A组显著下降。 3.讨论: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随病程的进展而下降。胰岛B 细胞异常,存在于2型糖尿病的整个过程中。故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以减轻IR,保护B细胞功能为主。

生姜的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

生姜的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 核心提示:生姜的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生姜的主要成分生姜含挥发油0.25%?3.0%,主 要成分为姜醇(Zingiberol) 、姜烯(Zingibe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 生姜的主要成分 生姜含挥发油0.25%?3.0%,主要成分为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hene)、柠檬醛(Citral) 、芳樟醇(Linalool)、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 、壬醛(Nonyl aldehyde) 、d- 龙脑(d-Borneol) 等. 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Gingerol), 分解则变成油状辣味成分姜烯酮(Shogaol)和结晶性辣味成分姜酮(Zingerone) 、姜萜酮(Zingiberone) 的混合物. 又含天门冬素、哌啶酸-2(Pipecolic acid) 以及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等. 此外,尚含有树脂状物质及淀粉. 生姜的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生姜是治疗盐酸-乙醇性溃疡的有效药物,其有效成分为姜烯,具有保护胃黏膜细胞的作用. 在芳香健胃生药中,特别是姜科植物中多含有姜烯等萜类精油成分,是健胃生药的有效成分之一. 生姜煎剂对犬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抑制与兴奋的双向作用,最初数小时内抑制,以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 生姜煎剂(10%)1.2mg/ 只给大鼠灌胃,可显著抑制盐酸性和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用消炎痛阻断PG合成后,生姜的保护作用消失, 说明其保护机制可能与促进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内源性PG有关. 生姜能使胃蛋白酶作用减弱,脂肪分解酶的作用增强. 生姜可严重破坏胰酶中的淀粉酶使胰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显著下降?还可抑制淀粉酶中的B -淀粉酶,阻碍淀粉糖化. 生姜可作用于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系统,有抑制胃机能及直接兴奋胃平滑肌的作用. 利用大鼠小肠还流法对磺胺脒的吸收促进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姜的水提取物有显 著的吸收促进作用,增强其生物利用度,充分发挥疗效. 生姜浸膏能抑制硫酸铜引起的狗的呕吐. 从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亦有止呕效果,最小有效量为3mg, 对中枢性催吐药阿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效,故认为生姜有末梢性镇吐作用. 家兔经消化道给予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退. 生姜是驱风剂的一种,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之以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他原 因引起的肠绞痛. 实验表明:生姜油对大鼠四氯化碳性肝损伤有治疗作用,能使血清SGPT降低;对小鼠 四氯化碳性肝损伤有预防作用,并能降低BSP潴留量.生姜蜂蜜封存液5ml/kg给大鼠灌胃, 对四氯化碳性肝损伤亦有治疗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血清SGPT和SGOT明显降低,肝小叶 破坏、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亦较轻; 对60%乙醇所致之大鼠肝损伤同样有效. 2.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作用生姜醇提取物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 正常人口嚼生姜1g( 不咽下) ,可使收缩压平均升高 1.489 kPa(11.2mmHg) ,舒张压上升 1.862kPa(14mmHg). 对脉率则无明显影响.

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今后三七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三七的相关著作与文献,对三七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还能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等[1]。结论:研究表明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其传统中医临床疗效相对应,有利于三七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三七、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前言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主要产于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2]。本品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心、大肠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笔者通过对近年来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三七提供参考。 2 有效成分: 三七根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并含有黄酮苷、田七氨酸、黄酮等化合物。三七根主要含人参皂苷,总皂苷含量达三七化学成分的8%~12%,以人参皂苷Rb1和Rg1为主。皂苷元为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以后者含量为高。与人参所含皂苷不同的是缺少齐墩果酸。三七中的人参皂苷绝大多数属于达玛甾烷型四环三萜,在达玛甾烷骨架的C3和C12位均有羟基取代。达玛烷型皂苷(1)20(s)原人参二醇型(20(s)-potopanaxadiol)该类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b1、Rb2、Rc、Rd、K、L、R7、F2,丝石竹皂苷IX、XVⅡ,三七皂苷Fa、Fc、Fe、F1-F413种[3]。20(s)-原人参二醇型(2)20(s)原人参三醇型(20(s)-protopanaxatriol)包括人参皂苷Re、RM、R、Rg1、R1、Rg2、Rf、Rh1、R2、R310种[4]20(s)-原人参三醇型此外[5],用连续色谱柱分离到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8和R9,两者分别占总皂苷含量的0.00011%和0.00003%。经光谱分析证明两者为相互表异构物,分子式均为C36H62O10。

乌桕的药用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7-07-15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JJ5138) 作者简介:彭小列(1966-),女,湖南永顺人,高级实验师, 研究方向为动物生理,E -mail:pengxiaolie2005@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3910937.html, 。 乌桕的药用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彭小列 1,2 ,易 能1,程天印 2 (1.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2.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 要 乌桕为大戟科乌桕属植物,简要介绍了近年来乌桕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乌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90(2008)03-0001-02 Research Advances i n Chem i ca l Con stituen ts and Pharmacolog i ca l Effects of Sapium sebiferum Peng Xiaolie 1 ,Yi Neng 1 ,Cheng Tianyin 2 (1.College of B i ol ogy and Envir on mental Sciences ,J ishou University,J ishou 416000,China; 2.Veterinary Facult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 ) Abstract:Sapium sebiferum (L.)Roxb .is a p lant of Euphorbiacea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 oduced the recent p r ogress in the study of main che m 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 macol ogical effects of Sapium sebife 2 rum .The p r oble m s in the study were als o discussed . Key words:Sapium sebiferum ;che m ical constituents;phar macol ogic effecti on;research advance 乌桕Sapium sebiferum (L.)Roxb .,别名木蜡树、乌桕籽、木梓、桕子柴等,为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乌桕为亚热带树种,分布范围广泛,在华东、中南、西南、华南及西北部分省市均有分布,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乌桕具有多种应用价值,可用作木材、提取乌桕油作为化工原料、乌桕脂制作巧克力等。乌桕还具有药用价值,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性凉、味苦、具小毒,叶、根、皮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利水通便、疗毒等,主治头痛、牙疼、水肿、湿疮、疥癣、蛇伤和肝硬化等病症。现代药理实验表明,乌桕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体外抑菌作用、抗炎 作用、降压作用、降胆固醇作用及促癌作用等[1-2] 。乌桕在国外作为外来种,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 当地植食动物的协同进化关系方面[3-4] 。本文对近 年来乌桕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总结,为乌桕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1 化学成分 分析表明,乌桕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灰分含量占总干重的6.13%~10.43%,蛋白质5.13%~11.45%,脂肪3.82%~7.24%,膳食纤维18.64%~31.34%,水溶性总糖13.21%~26.72%,水溶性多糖1.24%~4.37%;总黄酮1.41%~5.81%,总酸0.0004%~0.005%。微量元素含量(μg/g 干重)为:锌32.21~157.15,铜18.81~230.94,铁95.71~256.05,锰287.55~1412.69,为富锰植物;常量元素含量(mg/g 干重)为:氮10.48~23.41,磷0.93~2.04,钾3.75~10.06,钙 7.68~16.56,镁1.63~6.56[5] 。 氨基酸是乌桕叶营养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乌桕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有异亮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它们合计占总氨基酸含量的60%以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7种,其含量占总 — 1—第27卷第3期2008年6月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Chinese W ild Plant Resources Vol .27No .3 June 2008

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分析

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13T10:32:24.9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7期作者:徐莉莉 [导读] 目的:分析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 徐莉莉 启东市中医院药剂科江苏启东 226200 摘要:目的:分析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方法: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6例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数的选取时间为2018年3月~2018年10月,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普通组,研究组采用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普通组采用安慰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4.85%(28例),较普通组的48.48%(16例)更高,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为(7.46±1.33)mmol/L,餐后2h血糖水平为(12.43±2.54)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5.2±0.6)mmol/L,各项数据与普通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可以进行推广。 关键词:盐酸吡格列酮单药;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 糖尿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临床发病率也显著升高,老年人患2型糖尿病在临床中已经十分常见,该疾病可导致患者胰岛素代谢紊乱,并影响其躯体免疫力,进而并发许多严重的疾病[1]。本文将对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进行分析,并选取了2018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6例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现将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6例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数的选取时间为2018年3月~2018年10月,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普通组,研究组采用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普通组采用安慰剂(淀粉片)治疗,每组33例患者。普通组患者年龄在58~82岁之间,平均年龄(65.8±1.2)岁,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病程1.2~5个月,平均病程(3.2±0.1)个月;研究组患者年龄在56~80岁之间,平均年龄(65.3±1.7)岁,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病程1.1~5个月,平均病程(3.1±0.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且在本院确诊;患者家属同意进行本次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药物过敏患者;排除依从性差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确诊为后给与饮食控制,嘱咐患者适当的进行躯体锻炼。其中研究组患者使用盐酸吡格列酮(生产厂商: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500)治疗,每次30mg口服,每天一次,在早晨服用,连续治疗三个月。对照组患者使用安慰剂治疗,每次两片口服,每天一次,在早晨服用,连续治疗三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标准为: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血糖恢复正常为显效;经治疗后,症状缓解,血糖降低20%为有效;与上述描述不符合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33*100%。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表示计数资料,(x±s)表示计量资料,分别使用X2和t值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代表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3、讨论 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机体内机体内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降低会延迟第二时相分泌延。因此,对于,老年初期2型糖尿病患者而

罗格列酮(国家禁用了,限购)

太罗说明书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41399 【中文名称】 罗格列酮钠片 【产品英文名称】 Rosiglitazone Sodium Tablets 【分子式】 【生产企业】 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 【功效主治】 太罗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单一服用太罗,并辅以饮食控制和运动,可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对于饮食控制和运动加服本品或单一抗糖尿病药物,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太罗可与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药物联合应用。对服用最大推荐剂量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药物,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太罗不可替代原抗糖尿病药物,则需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 【化学成分】 罗格列酮钠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罗格列酮钠为罗格列酮的钠盐,以下为罗格列酮的作用。 罗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通过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本品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的高选择性强效激动剂。人类的PPAR受体存在于胰岛素的主要靶组织如肝脏、脂肪和肌肉组织中。本品激活

PPAR-γ受体,可对参与葡萄糖生成,转运和利用的胰岛素的反应基因的转录进行调控。此外,PPAR-γ反应基因也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调节。在罗格列酮临床研究中,空腹血糖(FPG)和Hb A1c的检测结果表明,罗格列酮改善血糖控制情况,同时伴有血胰岛素和C肽水平降低,也可使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下降。罗格列酮对血糖控制的改善作用较持久,可维持达52周。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抵抗,罗格列酮的抗糖尿病作用已在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由于靶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而出现高血糖症和/或糖耐量下降]中得到显示。可有效降低ob/ob肥胖小鼠,db/db糖尿病小鼠和Zucker肥胖大鼠模型的糖尿病发展,动物研究提示,本品的抗糖尿病作用是通过提高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实现,并且在脂肪组织中使胰岛素调控的葡萄糖转运因子GLU1-4的基因表达增加,罗格列酮单独使用不会使2型糖尿病和/或糖耐量减低的模型动物出现低血糖。 【药物相互作用】 1 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的药物:体外药物代谢实验表明,在临床使用剂量上,罗格列酮不抑制主要的P450酶,体外试验证实,罗格列酮主要通过CYP2C8代谢,极少部分经CYP2C9代谢。 2 尼莫地平和口服避孕药(炔雌醇和炔诺酮)主要经CYP3A4途经代谢,因此与本品(4毫克/次,每日2次)合用,不会对上述二药物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药代动力学影响。 3 格列本脲:对于服用格列本脲后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本品(2毫克/日,每日2次)与格列本脲(3.75毫克/日至10毫克/日)合用7天,不会改变其24小时的平均稳态血糖水平。 4 二甲双胍:对于健康受试者,本品(2毫克/次,每日2次)与二甲双胍(500毫克/次,每日2次)合用4天,不会改变本品及二甲双胍的稳态药代动力学参数。 5 阿卡波糖:健康受试者服用阿卡波糖(100毫克/次,每日3次)7天,对单剂口服本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影响。 6 地高辛:健康受试者连服本品(8毫克/次,每日1次)14天,对地高辛(0.375毫克/此,每日1次)的稳态药代动力学参数无影响。 7 华法林:连续服用本品对华法林对机体的稳态药代动力学参数无影响。 8 乙醇:服用本品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次饮用中等量的乙醇,不会增加其急性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

FDA修订罗格列酮说明书和用药指南_

素的患者。如果需要联合治疗,则应密切关注;○如果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素联合用药,则应观察患者心衰的体征和症状,如体重增加 和水肿。若出现任何心脏病加重的症状,则应停用吡格列酮。 (E M A 网站) F D A 修订罗格列酮说明书和用药指南 2011年3月2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 D A )向公众发布信息,通报关于在医师用说明书和患者用药指南中增加了关于糖尿病药物罗格列酮(r o s i g l i t a z o n e ,A v a n d i a )的心血管风险(包括心脏病发作)的信息。 罗格列酮可作为单一成分制剂以商品名文迪雅进行销售,也可作为复方制剂以商品名文达敏(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A v a n d a r y l (罗格列酮+格列美脲)销售。F D A 曾于2010年9月发布信息宣布,将严格限制含有罗格列酮药物的使用,仅用于其他药物不能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新的限制性措施是基于表明使用罗格列酮治疗的患者心脏病发作风险升高的数据而采取的。修订说明书和患者用药指南是限制性措施的一部分。 除了增加对心血管风险的描述外,修订的说明书还明确了罗格列酮和含有罗格列酮的药物仅用于:已经使用这些药物治疗的患者,使用其他抗糖尿病药不能控制血糖的患者,以及在与医生商量后,不愿意使用含有吡格列酮药物的患者。 目前,有关罗格列酮的风险评估与最小化计划(R E M S )还没有获得批准。在随后的几个月内, F D A 将提供更多的关于R E M S 计划的信息。F D A 预计会在2011年春天批准R E M S ,并且在其后的6个月内,生产商将付诸实施。 F D A 给医生的建议: ○在本公告发布时,含有罗格列酮的药物的R E M S 还没有实施。医生仍可继续按照已修改的药品说明书开具处方含有罗格列酮的药物;○医生应该与患者讨论使用含有罗格列酮的药物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较的风险和受益,并且为每个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当患者在药房取药时,鼓励他们阅读提供给他们的罗格列酮用药指南。F D A 给患者的建议: ○虽然在医生指导下患者仍可以继续使用含有罗格列酮的药物,但是了解该药物的风险和受益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对含有罗格列酮的药物有所担心,应咨询医生; ○服用含有罗格列酮的药物前,应阅读用药指南,它解释了与罗格列酮的使用有关的风险。 (美国F D A 网站) 美国警告孕妇服用托吡酯可能导致新生儿口裂 2011年3月4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 D A )发布信息称,新的数据表明,妇女怀孕期间使用托吡酯(t o p i r a m a t e )其出生的婴儿发生唇裂 和/或腭裂的风险升高。 托吡酯是F D A 批准的一种抗惊厥药,单独治疗或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癫痫。F D A 还批准该药用于偏头痛治疗,但不用于缓解偏头痛症状。托吡酯常被超适应症用于其他疾病,其中一些可能并不严重。 来自北美抗癫痫药(N A A E D )妊娠登记处的数据表明,在妊娠期前3个月暴露于托吡酯的婴 儿发生口裂的风险增加,口裂的发生率为1.4%,暴露于其他抗癫痫药(A E D s )的婴儿口裂的发生率为0.38%-0.55%,无癫痫症或没有使用过其他抗癫痫药的孕妇,出生婴儿的口裂发生率为0.07%。N A A E D 妊娠登记处的数据表明,与未经治疗的背景人群相比,怀孕期间暴露于托吡酯发生口裂的相对风险是21.3(95%C I 7.9-57.1)。英国癫痫症和妊娠登记处报告婴儿暴露于托吡酯单药,口裂的发生率出现类似的增加,与背景人群的风险相比升高16倍。 托吡酯以前是被划分为妊娠目录C 的药物, · 124·柳州医学 2011年第24卷第2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