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学设计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长江水系概况,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了解长江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潜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有力的数据,说明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学会综合分析问题。

2.通过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和“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从图上获知长江水能丰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长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及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长江的开发利用及治理保护

难点:分析归纳概括长江水能及航运特点

教学方法

1.“问题解决式”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

3.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流域照片,并插入《长江之歌》,这首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那么长江究竟发源于哪里?人们又是如何开发这条母亲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和——长江。

讲授新课

一长江概况

伟大的母亲河长江就像一条巨龙镶嵌在祖国的南部,源远流长。请同学们读图2.34长江流域水系,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发源地是哪里?源头叫什么?注入哪个海洋?自西向东流经哪些省份? 2.长江流域流经哪些地形区?干湿地区?

3.在图上描绘出长江的七大支流,北岸支流分别在哪几个城市汇入干流?流域中有哪些主要的湖泊?

4.找出并描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地点:宜昌,湖口

5.分析长江在我国的地位

总结: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源头是沱沱河,自西向东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等11个省级行政区域,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

2.长江流域流经我国的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干湿地区是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最主要流经湿润区。

3.长江主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湘江和赣江。北岸岷江在宜宾流入长江干流,嘉陵江在重庆流入长江干流,汉江在武汉流入长江干流。南岸湘江流经洞庭湖后汇入长江干流,赣江流经鄱阳湖后汇入长江干流。

4.宜昌位于湖北,湖口位于江西

5.长江全场6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长江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0%,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年径流量9500多亿立方米,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一般比较河流大小主要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进行,长江均占全国第一,因此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思考: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长江的水量为什么这么大?

长江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支流众多,流经地区大多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可见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很大。

二长江的开发

长江可供我们开发利用的资源有哪些呢?

(1)水能宝库

请同学们读图2.35“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分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约多少?上中下游各河段落差最大的是哪个河

段?该河段落差约为多少?

2.结合之前所学的地势特点,说说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

3.为什么长江被称为巨大的“水能宝库”?

总结: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约为6700千米,上中下游落差最大的在上游河段,该河段落差约为6000米,河长3200千米。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流经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陡然降落到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很大,虎跳峡甚至达200米,因而长江上游河段是长江水能最丰富的河段。长江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因此,被称为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

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长江干流上大的水电站

长江三峡水电站是全国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另外,还有葛洲坝水电站等。

长江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也很高,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长江在航运方面的运量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罕见,被誉为“黄金水道”!

(2)黄金水道

结合之前所学内容,思考为什么长江的航运价值这么大?

长江干支流水量大,中下游江阔水深,长江有大小支流3600多条,通航河道700多条,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干流航线和多条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目前,长江干流形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通航里程站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3,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因此,长江被誉为我国的“黄金水道”!

三长江的治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兴利除弊,国家对长江进行了综合治理。

阅读图2.37和2.38,结合文字说明,小组讨论,谈谈国家重点对长江的哪一河段进行了综合治理?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国家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

长江在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之间的河段成为川江,川江滩多流急,长江三峡

工程的兴建从根本上改善了川江航道,万吨级航对从长江入海口可直达重庆。此外,长江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养殖,供水等综合效益。

长江在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河段称为荆江。荆江河道蜿蜒蛇行,多浅滩和沙洲,水位高于北岸平原,加上河道弯曲,地势低洼,水流不畅,容易积水。新中国成立后,对荆江进行了综合治理,如修建荆江大堤,进行裁弯取直工程,设立荆江蓄洪区,防洪和航运效益显著。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活动中题目,探讨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

1.将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依次填写在图

2.40中。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依次流行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流入东海。

2.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生态问题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

长江上游与中下游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之间有直接的联系。长江上游省区地表坡度大,森林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频发,会引起中下游泥沙淤积,洪涝灾害。

3.针对长江不同河段的问题,有的专家分析:长江江源区的青海以及上游流经的各个省级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优先地位;中下游流经的各个省级行政区域是防灾减灾的最优先区域;入海口及沿海是污染的高风险区。对这些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由于上游大量的森林草场被破坏,致使生态防护功能下降,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剧,而上游的水土流失又直接影响到中下游的生态环境,故江源地区及上游地区应优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下游地区由于大面积围湖造田,泥沙阻塞河道,再加上该区域内降水较多,为中下游洪涝灾害发生造成极大的隐患。故中下游是防灾减灾的最优先区域。下游由于人口密集,污染较为严重。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的概况及水能,航运的开发利用及综合治理情况。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是我们的“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我们应好好地保护它。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高三复习)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 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 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 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 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 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设计:(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 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 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中学地理教案范例】 【篇二: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必修1、2、3/选修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 …… ……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 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范例: 信息及其特征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框架内容;了解信息的定义并理解信息的特征,能从具体案例中概括出信息的特征;初步感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内容分析:本课是开学第一课,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下有关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水平差异明显,对信息技术学科有浓厚兴趣,但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定义及应用并不很明确。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

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常见天气系统——锋与天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学科地理授课班级高一授课时数 2 设计者所属学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通过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达到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到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育技术标准:具有信息意识,适当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对天气、气候有学习基础。高一学生思

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初始能力: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有欠缺,对天气三要素的变化影响天气没有形成思维,需要通过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素养:收听天气预报是学生在日常生产中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于天气的成因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简易天气图或天气系统结构图,简要分析冷锋、暖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多种图示图表和动画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

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编号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气 团 了解气团的性质 锋面理解 锋面的形成、性质(气温、气压、降水的要素变化) 冷锋解释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过程 暖锋解释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冷锋和暖 锋的形成过程 及其天气过程 电脑动画 教学难点冷锋和暖锋的 判断 视频 教学环境设计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完善的诠释了这句话,课堂教学设计正是“预”的进程。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干的,供大家参考选择。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1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翔实,是使学生“取得毕生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当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来取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1个平台。学习“天气系统”知识,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简易天气图的浏览,以便往后自己能判断天气变化、公道安排生活、指点生产。高中地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进1步探讨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基本根据,是知识的深化和提高。限于学生的知识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点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3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1个内容。这1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在电视上都能够常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习以为常了,也切身感遭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豪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1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 鉴于教材中的图象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3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3种天气系统既有类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这点学生非

常容易混淆。我就思考,通过1种甚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到达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建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活动状态。同时又可从实际动身,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怯学到愿学再到想学,觉得学习惯旋与反气旋这样的知识是1种乐趣,不再抽象、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干。为解决这个困难,我就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3步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通过图形的变化,给学生1个简明的理解与思考进程。 首先,给出1组水同等压线示意图,根据气压梯度力,让学生画出任1点的风向。并让学生明确水同等压线只是理想状态,实际海平面等压线是曲折的,有的乃至是闭合的。第2步给出1组位于北半球等压线闭合的图让学生画出周围4点的风向,学生通过图不难发现大气的活动状态。第3步我借用多媒体技术把这组等压线做成立体,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心气流的运动状态及对应的天气情况。 通过这1组图的变化讲授,学生就能够举1反3,绘出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并分析所对应的天气状态。这样做学生就能够直观地感遭到3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地理清知识点。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的地方:第1,是在时间的掌控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量,使得后面列表比较气压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1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地了解此内容。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高三复习) 汉寿五中叶长绵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 分组讨论:A、B、C三地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提示思考方向: ①湿季的季节; ②干季的季节。 (A地: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湿季。(或者: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西北风,风从赤道附近洋面吹来,给该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从而形成湿季。) B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处于东南风的背风地带,形成了雨影区,与大分水岭东侧相比,降水明显减少,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C地: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介于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之间,其成因与地中海气候成因相同,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炎热干燥的干季,冬季在西风带的控制下,风从海洋吹来,较多形成湿季。)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学校经纬度测量的实验设计 上石桥高中冯正栋 一、活动目的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地理观测能力和时间能力,并且可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差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二、活动内容 依据杆影法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测量出学校的地理纬度;依据地方时差和经度差的对应关系,测算学校的地理经度。 三、理论依据 1、测量纬度(杆影法):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之中会作有规律的周期运动,在这过程中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而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与当地的纬度也有直接关系。 各小组确定好标杆并且量出标杆长度L1(大致1m左右),先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接着在中午时标杆的影子与所画的正北线重合时(即上石桥当地地方时为十二点时),量出标杆影子L2,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上石桥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最后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

2、测量经度(时差法):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区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差。 确定好标杆的正北方向之后,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学校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由于上石桥经度比北京时间所在经线(120°E)偏西,因此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之后再过一小段时间,才到上石桥当地地方时的十二点),最后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经度Φ(该地经度=120°E-ΔT/4min) 四、活动准备 1、人员准备 分六个小组,每组6-7人。 2、器材准备 标杆、皮尺或拉尺、手表(与北京时间校准)、计算器、粉笔、实验记录本、相机等记录媒体。 3、天气情况 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正午十二点时立竿见影)。 五、活动过程 2014年9月23日(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学校高二年级的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律。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 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 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 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 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 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 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 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 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 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 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 加,增长速度更加 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 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 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 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 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 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保持较低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应突出三点,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和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的教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即内容活化、创新的教学过程;学生思考、体验的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和必须探讨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觉得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要求 从广义上讲,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的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修改解决方法的过程”,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显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的,那么就必须构建与教学过程本质特点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必须是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二次开发: 课程内容是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主要“信息源”,对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任务分析已成为现代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目的是教学内容要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由于地区不同、

学校不同、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也不同,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心理动作、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内容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适应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对教学背景进行从宏观和微观在两方面考虑,并结合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诊断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即二次开发——对新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成不变的“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 2.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部分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须的其他智力因素。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设计各知识点及组成的知识结构等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考虑很少,如兴趣、动机、意志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挖掘有关情感和能力等方面因素,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从而通过教学过程展开,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能获得积极的生活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此基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20**高二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为大家准备的20**高二地理教学设计方案,希望您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对您制定计划有所帮助!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二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册和中国地理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好在经过高二上学期后期的地球地图部分的复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这也为今后的教学减轻了些难度。 二、教材分析 高二第二学期,文科班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地理四本书的教学,复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学习任务重。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用高中学习的原理来分析初中的知识,加深难度。本学期地理教学安排,先复习世界地理,再复习中国地理,再复习必修一和必修二、三。

由于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主要由于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学习与复习的自身特殊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在内的知识和高中地理必修三册书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而高中地理以案例形式的具体分析中国的区域差异。 具体内容如下:世界地理主要介绍地球上海陆分布,大洲、大洋、海、海峡、半岛、岛屿,世界的国家、地区及居民。世界地形、气候、植被、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分布。世界各大洲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国家的基本情况。日本、印度、埃及、南非、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哈萨克、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世界地理主要是几大洲重要国家的气候、地形、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情况,还有经济和人文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世界重要的农业城市和工业城市的发展。中国地理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人口、地形、气候、河流,中国的农业与工业,中国的交通业,商业与旅游业,中国的北方与南方地区,西北与青藏地区,香港澳门和台湾。各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情况。 三、教学任务 1、图文结合学习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地形、世界气候等地理基础知识,用于分析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在分析、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真正掌握。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必修1、2、3/选修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2年级: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

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度米文库汇编之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例

度米文库汇编之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题 报告范例 .style1 {color: #ff0000} --> 点击查看:  相关推荐: | | | | | |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例 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地理科组织申报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经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列为教育课程改革厦门实验区第二批课改重点课题(课 题编号z7)。根据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及厦门市中 等教育教研室有关通知的要求,今天召开课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福建省已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如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与热点。地理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学设 计理念,受系统科学、传播学、学习论、教学论等理论的启发,不断探索现代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学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 地理教师是有效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关键,如何做到“教、研、训”一体化,让教师在教学中搞研究,在教研中做研究,真正满足教 师学习的需要,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是当前地理教师培训的必然要求。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水平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点。理解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 【学生回答】 学过,初高中都学过! 【教师讲解】 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

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绝大部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实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实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持续地迁移运动,能量持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2019-2019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以下就是查字典地理网的编辑为各位考生带来的20192019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希望给各位考生带来帮助。 一、指导思想 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 2、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3、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 4、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 2、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3)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人文数据、理论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生分析: 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 地理是是对世界的了解对山河江川的了解 一、课程标准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①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②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 长模式特点的认识;③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课程分析:①通过图表“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分析、说明人口增长不同时期的增长快慢是不一样的;②通过多则阅读材料分别说明并且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即“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 ③本章节是关于人口问题的内容和当前社会现实比较接近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图表、阅读材料分析说明人口增长的三种基本模式(转载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阅读部分通过说明不同地区的资料以此来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形成因素以及其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阅读部分也对三种模式分别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阅读部分的分析提高读图析图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阅读各则材料来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以及理解

每种模式的意义;了解多个地区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从而对人口 增长模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口增长模式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联想到现今世界的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既不能过快也不能停滞不前;应该保持在自然环境能承载的范围内 三、教材分析 本章节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学生对人口方面的问题 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以及了解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对人口问题的一些基本认识为接下来几章节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章节“人口增长模式”有三部分内容:一是“高高低”模式; 二是“高低高”模式;三是“低低低”模式通过三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3.图表分析法、比较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

高中地理教案万能模板

高中地理教案万能模板 第1篇:最新高中地理教学计划模板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那么怎样制订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呢,今天作者给大家带来一些模板。 【教学计划篇一】 一、指导思想 本期高二地理教学将认真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遵照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在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的统一部署下,地理教学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辅导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技能与终身学习能力,力争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人口、城市、文化、旅游、世界政治经济、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力争使学生掌握用基础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成为有强烈爱国情操又具有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中学生。 三、工作要求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选编好每一套复习试题。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在本期内向全校推出一至二堂高质量的公开课。 2、针对不同的的教学内容,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形象直观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3、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活跃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网络环境下的《锋与天气》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1知识目标 ①了解天气变化与不同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理解锋面系统和不同气压系统的活动规律和天气特征。 ③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 1.2技能目标 ①能充分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筛选、分析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小组分工与合作能力,自己探究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③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语言交流和分组讨论方式)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培养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②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2.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锋面?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②“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正反两方辩论。

2.2任务说明 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是根据教学大纲,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处理信息。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2.4学习重点 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对策: ①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相关资源,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自己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5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讨论。 对策: 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辩论及提问。 ③明确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题: 科目高中地理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时 1课时提供者李双巧单位山西省翼城县第二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的影响。理解:太阳辐射的基本规律、太阳活动的特征。运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和多媒体动画,采用比较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归纳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和全球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特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通过组织学生模拟太阳黑子耀斑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观和科学的态度。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的兴趣,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图片、影像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行星地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通过图片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可归纳为:(1)直接或间接(化石燃料)为地球提供能量。(2)维持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以案例分析进行阐述。对太阳大气层的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现象对应关系要弱化。运用了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并从地球磁场、地球电离层和气候异常等方面归纳。 三、学情分析 通过《宇宙中的地球》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明确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本框题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所学知识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求学生能够由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对本框题的学习学生难度不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活动、案例等材料。 2.关于太阳活动的彩色图片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学生对太阳的认识不少,因此在讲授此课时,主要环节是情景设计——引出问题——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归纳知识点——找出规律——运用于实际问题上。 2.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