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与灾难心理危机诊断标准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快速的精神反应。这种反应以急剧、严重的创伤事件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其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大多良好。

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增多,以及恐怖主义的自杀性爆炸等不断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亦成为关注的重点。在灾难事件后,即刻发生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多为急性应激障碍。在各种心理症状持续出现一个月后,才演变为PTSD。根据美国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National PTSD C enter in USA)的PTSD 培训课程,ASD 和PTSD 必须同时掌握。而且,ASD 和PTSD 是灾难心理援助的重点工作。因此,本文将介绍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识别与诊断、心理干预和基本治疗措施。

1 基本概念

1.1 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

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1.3 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

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病,症状往往在24-48 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 天。急性应激障碍还有一种临床亚型,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而与个人素质因素关系较小。一般病程时间也不超过1 个月。如果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 周,要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所以,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主要是在病程的时间上。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后马上发病,其病程为灾害事件发生的一个月以内。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灾害事件后发病,而症状已经持续一个月以上。

2 临床表现

2.1 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

在受到强烈的刺激后立刻(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上述症状多为混合出现,但也可单独出现。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称为心因性木僵。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正常,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可出现定向障碍,对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自言自语,内容零乱,表情紧张、恐怖,动作杂乱、无目的,或躁动不安、冲动毁物。事后不能全部回忆,称为心因性意识模糊状态。

2.2 亚型——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有的病人因强烈和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直接引起精神病性障碍。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也成为“反应性精神病”。这是急性应激障碍的一种亚型。其表现以妄想和情感症状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本障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

2.3 强烈的病理情绪反应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愤怒、悔恨、沮丧、绝望、自责自罪,严重时有自杀行为;并有失眠、噩梦多、疲乏,难以集中注意力,对生活缺乏兴趣,对未来失

去信心,但无精神运动抑制现象。症状缺乏晨重夜轻的变化,情感和行为多能为旁人所理解,与外界接触尚好,称为急性心因性抑郁状态。少数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兴奋、欣快、言语增多,并有夸大特点,内容与精神因素有关,易被人理解,有时亦可出现伤人、毁物行为,多数伴失眠,称为心因性躁狂状态。

2.4 发病迅速,病程不超过一月

急性应激障碍,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就可以出现,多在1 小时内发病。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可在2~3 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 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一般不超过一个月,预后良好。如果处理不当,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可有20%-30%的人由急性应激障碍转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长期存在痛苦,难以矫治。

3 识别与诊断

3.1 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识别

对心理障碍而言,目前国际通行的诊断标准为《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SM-IV-TR)和《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 版修订本》(ICD-10-E)。中国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CCMD-3)。这三个诊断标准基本接轨。在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上,有很多一致的地方。综合这三个标准,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识别有以下几点:

3.1.1 遭遇过创伤性事件;

3.1.2 有分裂性症状;

3.1.3 有三大核心症状:持续地重新体验、回避、警觉性增高;

3.1.4 社会功能障碍;

3.1.5 症状至少持续2 天,最多不超过4 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4 周之内。

3.2 美国诊断标准(DSM-IV-TR)

美国诊断标准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于1952 年制订,2000 年修订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TR),缩写为DSM-IV-TR。

在DSM-IV-TR 中,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3.2.1 患者曾暴露于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二者:

①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到真正的(或几乎会招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者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的完整性会遭到威胁的事件。

②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

3.2.2 在体验这种令人痛苦事件之时或之后,患者会表现出下列3 项以上分离性症状:

①麻木、脱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主观感觉;

②对他(或她)周围的认识能力有所减低(例如,“发呆”);

③现实解体;(自发地诉说外部世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因而显得不真实,如感到现实世界疏远、缺乏生气、似乎是假的或者像舞台,人们在上面表演着规定的角色。而不是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身体的性质改变。病人一般知道这种改变是不真实的,否则为现实解体妄想。)

④人格解体;(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

⑤分离性遗忘(即,不能回忆该创伤的重要方面)。

3.2.3 以下列I种以上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反复的印象、思想、梦、错觉、闪回发作、或这种体验的生动再现感;或者是回忆到上述创伤事件时的痛苦烦恼。

3.2.4 对于能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作明显的回避(例如、思想、感受、谈话、活动、地点、人物)。

3.2.5 明显的焦虑或警觉增高症状(例如,难以人睡、激惹、注意不集中、警觉过高、过分的惊吓反应、坐之不安)。

3.2.6 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或者影响了患者继续其必需的事业,例如化了不少时间去告诉家人这些创伤体验以期获得帮助。

3.2.7 此障碍至少持续2 天,最多不超过4 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4 周之内。

3.2.8 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不可能归于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而且也不只是已有的轴I 或轴II 障碍的恶化加重。

3.3 国际诊断标准(ICD-10-E)

国际诊断标准是“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ICD),这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1990 年经第四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第10 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 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仍保留了ICD 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AS)又数次进行了小范围的修订,目前的最新版本是世界卫生组织2007 年颁布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 版修订本》(ICD-10-E)。

在ICD-10-E 中,急性应激障碍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ASR),其定义及诊断标准如下:

3.3.1 定义

ASR 为一过性障碍,作为对严重躯体或精神应激的反应发生于无其它明显精神障碍的个体,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消退。应激源可以是势不可挡的创伤体验,包括对个体本人或其所爱之人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严重威胁(如自然灾害、事故、战争、受罪犯的侵犯、被强奸);也可以是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急骤的威胁性改变,如同时丧失多位亲友或家中失火。如同时存在躯体状况衰竭或器质性因素(如老年人),发生本障碍的危险性随之增加。

并非所有面临异乎寻常应激的人都出现障碍,这就表明个体易感性和应付能力在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及表现的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作用。症状有很大变异性,但典型表现是最初出现“茫然”状态,表现为意识范围局限、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在刺激、定向错误。紧接着这种状态,是对周围环境进一步退缩(可达到分离性木僵的程度),或者是激越性活动过多(逃跑反应或神游)。常存在惊恐性焦虑的植物神经症状(心动过速、出汗、面赤)。症状一般在受到应激性刺激或事件的影响后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天内消失(常在几小时内)对于发作可有部分或完全的遗忘。

3.3.2 诊断要点

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影响与症状的出现之间必须有明确的时间上的联系。症状即使没有立刻出现,一般也在几分钟之内。此外,症状还应:

①表现为混合性且常常是有变化的临床相,除了初始阶段的“茫然”状态外,还可有抑郁、焦虑、愤怒、绝望、活动过度、退缩,且没有任何一类症状持续占优势;

②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持续存在或具有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在24-48 小时开始减轻,并且大约在3 天后往往变得十分轻微。

本诊断不包括那些已符合其它精神科障碍标准的患者所出现的症状突然恶化。但是,既往有精神科障碍的病史不影响这一诊断的使用。

包含:急性危机反应、战场疲劳、危机状态、精神休克。

3.4 中国诊断标准

中国诊断标准是由中华精神科学会于2000 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CCMD -3)。关于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3.4.1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 项:

①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②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3.4.2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4.3 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 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

4 处理

4.1 基本措施

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即心理危机干预。治疗干预的基本原则是及时、就近、简洁。治疗干预的基本方法是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由于本病由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让患者尽快摆脱创伤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在能与患者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促膝交谈,对患者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要帮助患者建立起自我的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发挥个人的缓冲作用,避免过大的伤害。

在与患者进行心理会谈时,不要避免和患者讨论应激性事件,而要因人而异,与患者会谈交流事件的经过,包括患者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这样的讨论将有助于减少有些患者可能存在的对自身感受的消极评价。

要告诉患者,人们在遭受天灾人祸之后,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朋友,或者目睹了他人的伤亡之后,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恐慌,忧虑,情绪低落,失眠,频繁做恶梦。有的人会烦躁易怒。他们也会心神恍惚,难以集中注意力。但是,这些反应都是人类正常的应激机能。很多人的症状都会有所缓解。虽然很多症状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不会严重到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步。要对患者强调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面临紧急意外时,不大可能做得更令人满意。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的,但在急性期也是采取的措施之一。适当的药物可以较快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症状,便于心理治疗的开展和奏效。

灾难发生后24-48 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干预时间,在事件发生后24 小时内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4.2 放松技术(Relaxation techniques)

放松技术也称为松弛训练,是一种帮助患者探索如何处理压力的很好方式。在对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中,放松技术是常用的心理行为训练技术。

有些人,特别是哪些有严重心理问题和曾遭过虐待的人,在放松练习过程中可能会经历情绪上不适的感觉。虽然很少见,但是如果患者在练习中感觉情绪的不适,那就马上停下来。

4.2.1 放松训练的步骤

静坐在舒适的椅上,靠背扶手椅是很理想的。睡床上也很好。尽可能的舒适---不穿紧的衣服鞋子不翘二郎腿。深吸一口气,慢慢呼出。再继续。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特殊部位的肌肉群交替的紧张和放松。紧

张后比紧张前肌肉将会更加放松。注意体会肌肉的感觉,特别是紧张和放松的相反感觉。在时候你将会认识到特殊部分肌肉的紧张,并且能够缓解这种紧张。

每做一步都不要紧张一定肌肉以外的特殊肌肉群。不要屏吸,磨牙或斜视。慢慢平稳的呼吸并且只想紧张放松的相反感觉。每次紧张10 秒钟,每次放松10-15 秒钟。数“1,000 2,000...”直到有时间间隔的感觉。记住每一步实际上是两个步骤---对每组相对的肌肉进行紧张放松的循环。

1.手拳头握紧;放松。手指伸直;放松。

2.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收缩-但是摇动你的手来保证你没紧张到握拳);放松(将手臂垂椅上)。收缩肱三头肌(试着向后弯曲你的手臂);放松(甩手臂)。

3.肩膀将肩膀向后拉(要小心);放松。向前耸肩;放松。

4.脖子(侧面)肩膀伸直放松,头慢慢转到右边,幅度尽可能大;放松。转到左边;放松。

5.脖子(前面)下巴紧贴胸前;放松。(不推荐把头扭到后面--你不要扭伤你的脖子)。

6.嘴巴尽可能将嘴巴张大;放松。嘴唇紧闭或尽可能撅起嘴;放松。

7.舌头(伸缩)嘴巴张开,尽可能将舌头伸远;放松(让其放在下腭)。尽可能回缩;放松。

8.舌头(向上向下)将舌头抵住上腭;放松。抵住下腭;放松。

9.眼睛尽可能张大(皱眉毛);放松。紧紧闭上眼睛(斜视);放松。确保在每次紧张后完全放松眼睛,前额和鼻子。

10.呼吸尽可能深吸气,再多吸点;像平常样呼气15 秒。呼出肺里所有的气-再呼出点;像正常吸气15 秒。

11.背部肩膀靠椅背上,向前推动身体,使背弯成弓形;放松。要认真的做,否则就不要做。

12.臀部用力收缩臀部,将骨盆稍微向上抬离椅子;放松。屁股用力做椅子上;放松。

13.大腿伸长腿并抬高6 英寸,或者脚休息但不收腹。将脚用力踩地上或者脚休息;放松。

14.胃尽可能长的伸展胃部;完全放松。推挤胃部或者收缩就像准备对肠道产生很打冲击力;放松。1 5.小腿和脚点脚趾(不抬腿);放松。尽可能远的翘脚趾(小心抽筋-如果抽筋或是感觉到要抽筋了,甩几下);放松。

16.脚趾随着腿放松,向地面点脚趾;放松。尽可能向上弯脚趾;放松。

4.3 危机干预——创伤后心理减压法(Psychological Debriefing,PD)

危机干预的目的,是预防疾病、缓解症状、减少共病、阻止迁延。危机干预具有短程、及时和有效的特点,因此,干预重点是预防疾病和缓解症状。

常用的方法,有净化倾诉、危机处理(心理支持)、松弛训练、心理教育、严重事件集体减压等。严重事件集体减压(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是一种系统的、通过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是一种简易的支持性团体治疗。

在大型灾难中,对于幸存者、灾害救援人员、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CISD。CISD 是一种心理服务的方式,并不是正式的心理治疗,面对的大部分是正常人。严重事件是任何使人体验异常强烈情绪反应的情境,可潜在影响人的正常心理功能。严重事件造成应激是因为事故处理者的应对能力因该事件而受损。实践表明,CISD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

4.3.1 CISD 的目标

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

4.3.2 CISD 的时限

灾难发生后24-48 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干预时间,6 周后效果甚微。正规CISD 通常由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指导,灾难事件发生后24-48 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须对小组治疗有广泛了解,必须对急性应激障碍有广泛了解。在灾难事件发生后24 小时内不进行CISD。灾难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CISD。

4.3.3 CISD 的实施过程

第一期:介绍期(Introductory Phase)指导者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介绍CISD 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

第二期:事实期(Fact Phase)请参加者描述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感受期(Feeling Phase)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症状期(Symptom Phase)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辅导期(Teaching Phase)介绍正常的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饮酒);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

第六期:恢复期(Re-entry Phase)澄清;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整个过程需2-3 小时(一个单元时间)。严重事件后数周内进行随访。

4.3.4 CISD 的注意事项

1.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CISD 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

2.鉴于CISD 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某些民族文化仪式或宗教仪式可以替代CISD;

3.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CISD。因为时机不好,可能会干扰其认知过程,引发精神障碍;如果参与CISD,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

4.4 药物治疗

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但在急性期也是常常采取的措施之一。适当的药物可以较快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症状,便于心理治疗的开展和奏效。

常用的药物有抗焦虑药、抗抑郁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抗惊厥药等。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选择。用药的原则是小量、短程、及时调整。

一些与精神活动关系密切的中药,也可以用来对症治疗。以精神运动性兴奋症状为主(阳证)的患者,可选用重镇安神的方剂。以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为主(阴证)的患者,可选用养心安神的方剂。

5.参考文献

1.National Center of PTSD in USA.(2008).PTSD Symptoms and Treatment (3 Continuing Edu cation ClockHours),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4392646.html,/ncmain/assessment/

2.Louise·Newma n,MD.(2000).Disaster Mental Health Response Handbook,The NSW Institut

e o

f Psychiatry,79-86

3.Young,Ford,Ruzek,et al.(2007).Disaster Mental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Center of PTSD in USA.,29-97

4.Brymer· M,Jacobs· A. ·Layne C.et al.(2006).Psychological First Aid. National Ch 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 National Center fo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4392646.html,A,109-118

5.Ford,J.D.,Ruzek,J.I.,& Niles,B.L.(1996).Identifying and treating patients in VA medical care with undetected sequelae of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PTSD. National Center for PTSD Clinical Quarterly,

6.77-82.

6.WHO.(2007).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 roblems.10thRevision,Version for 200

7.http://www.who.int/classifications/apps/icd/icd10onl ine

7.Mingyu Deng,et al.(2005).Clinical Assessment of Bipolar Disorders in Frontline Sett ings,Psychosomatic Medicine,2:72-76

8.Mingyu Deng,et al.(2006).Sources of Teacher Stress:Beyond Individual Vulnerability or Education Reform,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for Northern America,1:35-38.

9.Mingyu Deng,et al.(2007).User’s Experience for the Mental Health Rehabilitation Se rvices Provided by General Hospital in New York,Psychosomatic Medicine,2:95-98

10.Mingyu Deng,et al.(2008).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sychological Cri sis Intervention Professional after Earthquake,International Behavior Development Research,3:135.

11.邓明昱郭念峰,主编(1997),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心理治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62-6812.中华精神医学会(2001),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CCMD-3),http://ww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4392646.html,/ccmd/

13.邓明昱,李建明,王友平(2008),心理危机干预概论与地震灾区的危机干预,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5):30

14.邓明昱,李建明(2008),危机事件集体减压(CISD),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5):36

15.邓明昱,王友平(2008),生命的失落与悲伤辅导,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5):74

16.邓明昱(2008),灾难心理卫生与心理急诊处理,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5):76

17.邓明昱,等(2008),急性应激障碍,百度百科: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4392646.html,/view/1315769.htm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案例

一个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与分析【美龄案例】 求助者的资料 一、1、求助者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程XX,男,15岁,1988年8月生于XX。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汉族,联系电话:66XXXX82。 (2)家庭状况:父亲程XX,初中文化,农民打工者,在城市无住房,经济收入较低。兄妹三人,求助者排行老大。 (3)学习记录:从小学起,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 (4)社会交际:仅限于亲戚同学。亲戚节假日常有走动,与同学和睦相处,对学校活动能主动参加。 (5)兴趣爱好:爱踢足球,喜欢参加同学间的活动。 (6)自我描述:是个乖学生,不惹是生非。近两年知道父母辛苦不易,主观上努力学习报答父母,学习成绩较以往有所提高。 (7)其他特点:想象力、表达力都属一般,成人意识比较明显,近期理想把学习成绩提上班级前十名,远期抱负是当一个大企业家,拥有跨国财团。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是足月顺产生育,因是长子长孙,长相最帅,有一定优越感,在学校遵纪守规,认真响应教师指导,自认为是名好学生。去年6月,初中升高中

考试,自觉平时成绩不错,考重点高中有把握。但考后实际分数与自己估分相差二十多分,以至考重点高中落榜。为此,他上重点高中掏了高价。心理受到极大挫伤,情绪十分低落,内心痛苦,自认为给父母造成巨大经济负担,自责自怨、紧张焦虑。恐惧不安。 3、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注意力正常,记忆力良好,思维完整。情绪表现与内心体验一致,(有些紧张)意志力完整,人格完整,具有相对稳定性。 4、身体状况 从去年8月至今,时常出现胸闷,心痛,喉咙被掐紧感,呼吸困难,有窒息感,去医院检查多次,各项生理指标均属正常,无继往病史及家族遗传史。 5、社会功能 与人交往没有明显变化,学习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二、咨询记录 时间:2004年6月25日上午9:30分 地点:美龄咨询室 电话预约后,一位15岁男孩由姑妈陪同一起来到咨询室。该男生长相英俊,衣着得体,表情自然,举止大方,懂礼貌(简略礼貌接待及对心理咨询性质和保密原则的介绍过程)。

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A.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B.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C.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周 周

周 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C.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 D.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发生后数日至6个月内所出现的个体延迟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病理性再度体验创伤、恶梦惊醒、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和回避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激惹性增高症状。但是,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年龄愈大,重现创伤体验和易激惹症状也越明显。成人大多主诉与创伤有关的恶梦、梦魇;儿童因为大脑语言表达、词汇等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的限制常常描述不清恶梦的内容,时常从恶梦中惊醒、在梦中尖叫,也可主诉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Wilfred研究指出:儿童重复玩某种游戏是回闪或闯入性思维的表现之一。值得注意的是,PTSD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此病又叫创伤后应激障碍。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残酷的战争、被强暴、地震、凶杀等,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大多数病人1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 临床表现 1. 反复重现创伤体验控制不住地回想受创伤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内容的噩梦,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 2. 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表现为难于入睡或易惊醒,注意集中困难。 3. 持续回避表现为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事,避免参加或去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场所,对周围环境的普通刺激迟钝。 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指在可以辨认的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的影响下,由于易感个性,适应能力不良,个体对该应激源出现超出常态的反应性情绪障碍或适应不良行为,导致正常工作和人际交往受损。临床表现 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也可出现一些适应不良行为和心理功能障碍。以抑郁心境为主者表现为情绪不高,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无望无助感,可伴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诊断 ①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如移民、出国、退休、入伍等)精神障碍始于事件后3个月内。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与其处理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 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2.病因和发病机制 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急性应激障碍案例

案例一:女孩C,近来在家里不开心,前两天自杀过,妈妈让她来咨询。原因是爸爸在外做生意,经常不回家,一次偶然性在发现爸爸的手机中有一个女人,是爸爸的情人,无法接受。故意在爸爸面前抽烟,还割过手腕。爸爸根本不理睬,前天跳到河浜里,要自杀。 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判断可能属于急性应激障碍(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精神问题、人格问题或抑郁症)。由于发现父亲外遇的突发事件,出现强烈的精神性运动兴奋,其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如本案例中的自杀行为等等,通常情况下急性应激障碍愈后较好。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来访者表示一定的同感,发现父亲的外遇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然后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了解事实,尤其是验证其发现的女人是父亲情人的具体依据,比如什么样的女人照片,有没有暧昧的文字?有其他证据佐证该情况否?以及母亲对此的态度等等。另外可以适当了解一下来访者的家庭背景,以寻找父亲可能出现外遇的客观原因。 在此基础上,询问其通过割腕、在爸爸面前抽烟等行为的具体目的,是向父亲示威?还是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其回心转意?并质疑其行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之后再选择跳河的原因?又是否达到了目的?并通过之前了解的家庭背景原因分析父亲不理睬的原因?妈妈让她来咨询,本身说明至少她能够保持冷静的态度。那么来访者本人面对这些状况又应当如何应对?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来访者本人对于父亲过分依赖,害怕失去父亲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给予同感。 案例二:某男D,37岁,76(当时为7-8岁)年唐山大地震,亲人全部遇难,被叔叔婶婶接到上海。大地震的印象极深,地震时看到亲人的死亡,极其悲惨,从此经常做噩梦,梦中几乎都是妈妈来接自己,跑上去妈妈有不见了,眼前一片空白,惊醒后一身冷汗。到医院就医,吃过药,效果不大。 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判断属于创伤性应激障碍(需排除其他情感性精神障碍、躯体化障碍、神经症等等),由于亲历大地震中亲人死亡的突发事件,导致持续性的精神困扰,反复出现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噩梦(病理性重现),并产生心悸、出冷汗等躯体化症状,继而影响正常社会功能。而且到医院就医吃药效果不大。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来访者表示绝对的同感,并充分给予其宣泄的过程。可以进行一般化的安慰技术: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突发事件,且骤然面对亲人全部遇难的现实,的确是许多人都难以接受的。然后通过专业解释的方式阐述创伤性事件不断重演的心理原因,如在意识中过分回避和压抑导致了内心的冲突等等,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并促使来访者能够配合心理咨询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能够使来访者进行回忆当时灾难发生的过程,帮助其面对痛苦的记忆和感受,以缓解内心的压抑。通过来访者的梦境中反复出现“妈妈来接自己”可以推断其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需要进一步追溯童年期的痛苦源,以找到引发之后持续应激障碍的根源,比如母亲是怎么去世的等等。询问童年时的内心感受,同时再了解现在的感受,让来访者领悟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退行”心理防御机制。在此过程中,会遇到来访者的阻抗,可辅以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技术帮助来

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

【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 诊断标准 注:下述诊断标准适用于成年人、青少年和6岁以上儿童。对于6岁及以下儿童,参见下述相应的诊断标准。 A. 以下述1种(或多种)方式接触于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创伤或性暴力: 1. 直接经历创伤性事件。 2. 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性事件。 3. 获悉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身上发生了创伤性事件。在实际的或被威胁死亡的案例中,创伤性事件必须是暴力的或事故的。 4. 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于创伤性事件的令人作呕的细节中(例如,急救员收集人体遗骸;警察反复接触虐待儿童的细节)。 注:诊断标准A4不适用于通过电子媒体、电视、电影或图片的接触,除非这种接触与工作相关。 B. 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侵入性症状: 1. 创伤性事件反复的、非自愿的和侵入性的痛苦记忆。 注:6岁以上儿童,可能通过反复玩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主题或某一方面来表达。 2. 反复做内容和+或情感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痛苦的梦。 注:儿童可能做可怕但不能识别内容的梦: 3. 分离性反应(例如,闪回),个体的感觉或举动好像创伤性事件重复出现,(这种反应可能连续出现,最极端的表现是对目前的环境完全丧失意识)。 注:儿童可能在游戏中重演特定的创伤。 4. 接触于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时,产生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痛苦。 5. 对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产生显著的生理反应。 C. 创伤性事件后,开始持续地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具有以下1项或2项情况: 1. 回避或尽量回避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 2. 回避或尽量回避能够唤起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的外部提示(人、地点、对话、活动、物体、情景)。 D. 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 无法记住创伤性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通常是由于分离性遗忘症,而不是诸如脑损伤、酒精、毒品等其他因素所致)。 2. 对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续性放大的负性信念和预期(例如,“我很坏”,“没有人可以信任”,“世界是绝对危险的”,“我的整个神经系统永久性地毁坏了”)。 3. 由于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持续性的认知歪曲,导致个体责备自己或他人。 4. 持续性的负性情绪状态(例如,害怕、恐惧、愤怒、内疚、羞愧)。 5. 显著地减少对重要活动的兴趣或参与。 6. 与他人脱离或疏远的感觉。 7. 持续地不能体验到正性情绪(例如,不能体验快乐、满足或爱的感觉)。 E. 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警觉或反应性有显著的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 激惹的行为和愤怒的爆发(在很少或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典型表现为对人或物体的言语或身体攻击。 2. 不计后果或自我毁灭的行为。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临床分类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或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 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应激障碍症 应激障碍症是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应对自身由于各种突如其来的、并给人的心理或生理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例如战争、火灾、水灾、地震、传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灾难发生所导致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应激障碍症也叫做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三大类。 急性应激反应是在应激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最早出现的,其典型表现包括意识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三个方面。意识的改变出现得最早,主要表现为茫然,出现定向障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对时间和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比如有些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当场昏过去,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认识周围的亲人,不知道身在何处。这种神志不清有时候会持续几个小时,也有的能持续几天。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行为明显减少或增多并带有盲目性。行为减少表现在不主动与家人说话,家人跟其说话也不予理睬。日常生活不知料理,不知道洗脸梳头,不知道吃饭睡觉,需要家人提醒或再三督促。整个人的生活陷入混乱状态。 行为增多者表现为动作杂乱、无目的,甚至冲动毁物。话多,或自言自语,言语内容零乱,没有逻辑性。情绪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恐慌、麻木、震惊、茫然、愤怒、恐惧、悲伤、绝望、内疚,对于突入其来的灾难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应对。这些情绪常常表现得非常强烈,如被打之后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恐惧,丧失亲人之后出现极度的悲伤、绝望和内疚。在强烈的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个体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比如在极度悲伤、绝望、内疚的情绪支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变态心理学》作业 年级:2006级 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学号: 16 姓名:张晓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号: 16 姓名:张晓光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1、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它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地回想遭受创伤经历和体验,如同电影中"闪回",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忽然感到似乎事件又在重演,因而发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患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似乎已经遗忘了此事,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情绪迟钝),对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方面不愿提及和不感兴趣。 3、警觉性增高。患者警觉性过高,易产生惊跳反应,易激惹或暴怒发作。有的可表现出难以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或易。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但是研究显示该病可能与脑内化学物质不平衡有关。 一外因对 PTSD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1 社会文化因素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 ,并随时与社会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因而其健康和疾病也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落后的生活方式、社会的动荡、淫秽的艺术作品以及移民、都市化等无不对精神疾病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电影、电视是一种融文学、音乐、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形式 ,无疑较任何一种单一的文化艺术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文学作品中关于吸毒后种种飘飘欲仙感觉的描写 ,以及偶像人物不断爆出的吸毒事件 ,成为一部分人模仿的对象 ,尤其迎合了部分 PTSD 患者急于摆脱症状困扰的心态。 2 PTSD 症状群 : PTSD 患者的闯入症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状态是令人痛苦的体验 , PTSD - 酒依赖共病患者及 PTSD - 可卡因依赖共病患者面对创伤记忆的暗示 ,均表现出强烈的渴求 ,希望尽快减轻痛苦体验。因而反复出现再次体验症状时病人会不断增加精神活性物质用量。1992 年 Mcfall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用密西根州酒瘾筛查测验和药物滥用筛查测验评估患 PTSD 的战争退伍军人 , PTSD 症状群可能与物质滥用类型有特殊联系。对社区女性进行物质滥用调查也有类似发现 ,PTSD 的过度警觉症状与酒依赖的严重性相关。

应激相关障碍题库1-0-8

应激相关障碍题库1- 0-8

问题: [单选]病人重复体验过去痛苦经历属于() A.急性应激障碍 B.创伤应激障碍 C.适应障碍 D.癔症 E.强迫症

问题: [单选]关于PTSD的描述,正确的是() A.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B.固定一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 C.患者常常以模糊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 D.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接收的态度 E.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需要多年才能恢复正常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患者常常以非常清晰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患者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线索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频频出现内容非常清晰的、与创伤性事件明确关联的梦境(梦魇)。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在创伤性事件后,许多患者还存在着"情感麻痹"的现象。此外,有些患者则出现睡眠障碍、易激惹、容易受惊吓、做事不专心等警觉性过高的症状。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愈。故只有选项A 正确。

问题: [单选]有关刺激与反应以下哪一项最正确() A.物理刺激产生物理反应 B.化学刺激产生化学反应 C.语言刺激只引起心理反应 D.抽象刺激的作用强度大于物理刺激 E.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的人类,都有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能力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4392646.html,/ 打羽毛球的好处

医学心理学-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与灾难心理危机诊断标准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快速的精神反应。这种反应以急剧、严重的创伤事件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其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大多良好。 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增多,以及恐怖主义的自杀性爆炸等不断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亦成为关注的重点。在灾难事件后,即刻发生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多为急性应激障碍。在各种心理症状持续出现一个月后,才演变为PTSD。根据美国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National PTSD C enter in USA)的PTSD 培训课程,ASD 和PTSD 必须同时掌握。而且,ASD 和PTSD 是灾难心理援助的重点工作。因此,本文将介绍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识别与诊断、心理干预和基本治疗措施。 1 基本概念 1.1 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 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目录 1.概述 (2) 1.1基本概念 (2) 1.2流行病学研究 (2) 1.3临床表现 (3) 2.致病因素 (3) 2.1创伤事件 (3) 2.2易感因素 (4) 3.诊断与评估 (5) 3.1诊断 (5) 3.2评估 (6) 4.治疗与预防 (7) 4.1心理治疗 (7) 4.2药物治疗 (7) 4.3预防 (8) 参考文献 (9)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社会冲突、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TSD)已经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干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反复不能忘记痛苦、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这就使得对创伤后应激障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1.概述 1.1基本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Nolen, 2005),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症状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David, n.d.)。 PTSD可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也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 1.2流行病学研究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至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至58%,女性PTSD患者终身患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2倍(Breslau, 2001),原因在于伤害女性的暴力袭击的发生更为普遍,如,性侵犯、身体伤害。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

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急性应激反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ICD-10:F43.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影响与症状的出现之间必须有明确的时间上的关系。症状即使没有立刻出现,一般也在几分钟之内。此外症状还应: 1.表现为混合性且常常是有变化的临床相,除了初始阶段的“茫然”状态外,还可有抑郁、焦虑、愤怒、绝望、活动过度、退缩,且没有任何一类症状占优势; 2.如果应激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持续存在或具有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在24-48小时开始减轻,并且大约在3天后往往变得轻微。 本诊断不包括那些已符合其他精神科障碍标准的患者所出现的症状突然恶化。但是,既往有精神科障碍的病史不影响这一诊断的使用。 包含:急性危机反应,战场疲劳,危机状态,精神休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精神科住院医师培训手册—理念与思路》(于欣

编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完善实验室和相关其 他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心理治疗为主,按照患者状态安排急性危机干预治疗, 各类心理治疗包括支持、心理教育、认知、暴露、集体、森田、眼动脱敏、正念、冥想、放松等。 3.药物治疗为辅助,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焦虑 药物治疗。 4.对伴有兴奋、冲动、自伤、伤人、外逃、自杀观念和行为木僵、拒食等症状的患者,为迅速控制病情,可单独采用或合并以下治疗方法:改良的快速神经阻滞剂化疗法(氟哌啶醇短期肌内注射疗法),联合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肌肉注射或口服氯硝西泮、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药物);甚至MECT治疗。 5.后续心理治疗,人格的成长、社会支持力量的获得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应激反应(ICD-10:F43.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是适应性障碍的特征(C) A.应激源常为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 B.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C.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D.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A.1周 B.2周 C.3周 D.1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 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赵梅万念俱灰。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 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一,先让自己的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在双肩,然后一边深呼吸一边放松肩膀.从而你整个人都会慢慢的平静放松下来. 二,然后用手按着自己的心脏的地方.对着自己说话. 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吧.我要冷静..等等的话语.这样有助于你能够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使他们不再重复创伤经历,避免了二次创伤,情绪也很快得到了改善。2,认知治疗。通过认知调整,赵梅认识到了自己对丈夫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此不再自责、内疚。3,告别仪式。在丈夫的遗像前,赵梅告别了丈夫,在心理上接受了丈夫离开她的事实。4,走向明天。灾后那40天,赵梅一直生活在“过去”,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练习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三章心理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易;II较易;III较难;IV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B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C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D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C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情绪焦虑程度B累计LCU的值C心身疾病发生率D转化为生物学指标[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B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C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认知改变B情绪反应C个性改变D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一节应激反应: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 一、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一)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始动力。对于个体来说,一定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以看成是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契合关系,而且这种应激性锻炼有利于人格和体格的健全,从而为将来适应环境提供条件。应激的反应并不总是对人体是有害的。 各种应激反应涉及到个体的心身功能的整体平衡。平衡一生理,健康不平衡一病理,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当中,多数与心理应激因素的长期作用有关, 这些疾病即心身疾病。这些心理应激源包括: ①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突然亡故、失业、破产、患绝症、被强暴、目睹特大车祸及死亡场面、突遇地震、火灾、洪水、风暴等重大灾难。 ②生活、工作方面的应激,如:人际关系长期紧张、工作压力大。 ③生存环境改变的应激,如:突然被拘禁、难民、移居国外。 这些强烈或持久的应激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引起应激反应。 1.应激的情绪反应 ①焦虑(anxiety)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②恐惧(fear)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③抑郁(depression)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 ④愤怒(anger)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2.应激的行为反应 ①逃避与回避:逃避(escape)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avoidance)是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②退化与依赖:退化(regression)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退化行为必然会伴随产生依赖(dependence)心理和行为,退化与依赖多见于病情危重经抢救脱险后的病人以及慢性病人之中。 ③敌对与攻击:敌对(hostility)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别人。攻击(attack)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作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④无助与自怜:无助(helplessness)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自怜(self-pity)即自己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惜,倾听他们的申诉并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可改善自怜行为。 ⑤物质滥用: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应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行为方式来转换自己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 (二)应激障碍 应激反应不等于应激障碍,只有应激反应超出一定强度和/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并对个体社会功能和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才构成应激障碍。严重心理创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和诊断可以是变化的:(1)急性应激反应 (2)创伤后应激反应 (3)几个月后又出现抑郁 (4)多年后进食障碍或酒依赖或药物依赖 1.应激障碍问题 灾难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事件,它往往与危机共同存在。灾难事件的结果也不仅仅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本身极大的超出了社区和个体的应对能力,灾难事件不可避免会导致易感个体继发各种常见精神卫生问题,如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自杀是灾后常见精神卫生问题。 灾难事件后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可以分为6组相对独立的后果: (1)灾后特定精神障碍; (2)非特定的悲伤反应;

第十一章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精品文档 1.以下哪项不是适应性障碍的特征(C) A.应激源常为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 B.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C.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D.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精品文档 A.1周 B.2周 C.3周 D.1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C.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 D.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 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赵梅万念俱灰。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 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一,先让自己的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在双肩,然后一边深呼吸一边放松肩膀.从而你整个人都会慢慢的平静放松下来 二,然后用手按着自己的心脏的地方.对着自己说话. 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吧.我要冷静..等等的话语.这样有助于你能够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使他们不再重复创伤经历,避免了二次创伤,情绪也很快得到了改善。2, 认知治疗。通过认知调整,赵梅认识到了自己对丈夫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此不再自责、内疚。3,告别仪式。在丈夫的遗像前,赵梅告别了丈夫,在心理上接受了丈夫离开她的事实。4,走向明天。灾后那40天,赵梅一直生活在“过去”,失去丈夫的她,所看到的都是“失去”,而忽视了自己所拥有的。在我们的引导下,她找到了更多的资源,也找到了未来生活的目标。 经过五次治疗,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赵梅。她用政府补贴的抚恤金,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短途运输,接送来往于各求助点的志愿者和当地的居民,每天的收入还算不错。我们每天都会坐她的车。她儿子国平也慢慢地活跃起来,经常看到他在街上骑车跟小伙伴一起玩耍,看到我们就要我们到他家的菜园里摘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