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

第五章诊法

中医学诊法(望诊、闻诊、脉诊重要)

?中医学诊法特点:辨证论治

望诊:目察病人全身、局部、神、色、形、态变化

闻诊:耳听声音的异常变化;鼻嗅气味的异常变化

问诊:口问病人(或陪伴)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

切诊:切按脉象了解疾病的变化情况

触按皮肉筋骨、经络及全身各部,了解疾病变化情况

诊法的基本原理(名解)

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现象,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病理本质,并解释外在的征候

见微知著(考到频率较高):指通过局部或微小的变化识知整体,由于机体的局部变化,蕴含着整体的生理和病理信息

知常达变:诊病时熟知正常,通过比较发现异常,以了解疾病的本质及变化情况

一、望诊

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注意各神的名解)

观察点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形色形色如常,肌肉不削,面

色明润、含蓄,体态自然

面色少华,动作迟

缓,气短懒言

形羸、色散、大肉消削,

而色晦暗、暴露

突然颧赤如妆

眼神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

有神

反应迟钝

反应迟钝,目无精彩,目

光睛迷,瞳神呆滞

目光突然转亮

神智不乱,语言清晰,动作如

常,表情自然,灵敏

如常

神志不清,语言动作失

常,昏迷烦躁或循衣摸床

突然转清,言语

不休,欲吃欲喝

呼吸呼吸调匀少气气短或喘促呼吸异常饮食如常纳谷不香突然能食

意义五脏精气充足,病中则正

气未伤,病轻,预后良好

正气已伤,脏腑功

能不足,多虚证

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

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阴阳离绝的危

候,临终先兆

色与泽的意义

“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常反映人体不同的病证

“泽”:指荣润、鲜明而富有光泽,是反映人体精气的盛衰

常色与病色

常色: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是精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的标志之一(中国人正常面色为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颜色和光泽的异常变化,分善色、恶色

善色:色泽荣润鲜明而有光泽,表示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病变轻浅,疾病预后良好

恶色:色泽晦暗枯槁,说明脏腑精气衰败,病变深重,疾病预后差

?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五色

青主寒痛肝瘀惊(肝经,属木)

赤热虚实当分清(心经,属火)

黄色主虚又主湿(脾经,属土)

白主虚寒气血病(肺经,属金)

黑主肾虚寒瘀饮(肾经,属水)

望舌(多选择填空):4种舌色,6种舌形,8种舌态,3种苔色,3种苔质,2种苔形

舌诊:舌尖:心(肺);舌边:肝胆;舌中:脾胃;舌根:肾

1.舌质舌色

?淡白舌:主寒证、虚证。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红舌:主热证。虚热、实热均可出现

绛舌:主热盛。绛色越深,表明热越重

青紫舌:瘀血凝聚,主病有寒热之分

绛紫色且干枯少津:属于热

淡紫湿润:属于寒

2.舌的形态:胖大、瘪瘦、芒刺、裂纹

3.舌苔

(1)舌苔色泽

白苔:主表证、寒证

①薄白苔:正常舌苔或主表证;②白腻苔:寒湿;③苔白而干:多为寒邪化热,津液受伤黄苔:多属热证。热越重,黄越深

①苔黄而干:热邪伤津;②苔黄而腻:多为湿热;③黄白相兼:病证由寒化热,由表入里灰黑苔:主寒证或热证

①苔灰黑而润滑者:阳虚寒证;②灰黑而干燥者:热证

(2)舌苔的性状:

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为标准①苔薄:疾病轻、部位浅;②苔厚:外邪入里,或里有积滞润燥:与津液是否亏耗相关①舌苔湿润:津液未伤;②舌苔干燥:津液已耗

腐腻:

①腐苔:胃气败绝、食积;苔质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

②腻苔:痰湿内盛、食积;苔质致密,颗粒细腻,中厚边薄,不易除去

光剥:①光剥苔:又称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②花剥苔:胃气阴两伤

二、闻诊:声音和嗅气味p95

声音: 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的盛衰和邪气的性质

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

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所致

若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新病声哑失音多为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所致;久病声哑失音,常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所致

语言:语言错乱多为心神病变(下面的可能会出现在名解里)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

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不避亲疏多为痰火扰心

言謇:舌强语塞,言语不清多见于中风证

呼吸:主要与肺肾病变有关

呼吸:呼吸声高气粗而促,多为实证和热证;呼吸声低气微而慢,多为虚证和寒证

气喘:呼吸急促,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难以平卧气喘有虚实之别

哮:为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往往时发时止,缠绵难愈有寒热之分

少气:指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声低无力的症状多因气虚所致

叹息:时发长吁短叹,以呼气为主多为情志抑郁,肝失疏泻所致

咳嗽:有声无痰为咳;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

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咳嗽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

呃逆:日常打呃,不属病态

若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良久一声者多属虚寒

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

呕吐:胃气上逆

有声有物自口而出为呕吐,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

虚证或寒证,呕吐来势徐缓,呕声低微无力;实证或热证,呕吐来势较猛,响亮有力

三、问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寒热

发热恶寒并见: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

发热轻恶寒重:表寒证

只热不寒:里热证

只寒不热:里寒证

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

2、问汗表证

表虚证:有汗

表实证:无汗

自汗:气虚、阳虚

盗汗:阴虚(盗汗为睡着时出汗)

3、问二便

大便:

秘结、干燥难解:实证、热证

久病、年老体衰或产妇:津血亏虚、气虚

小便:排尿功能异常

小便短赤:实热

小便混浊不爽或尿频、尿急或尿痛:湿热

四、切/脉诊:

部位:寸口脉,寸口脉位于两侧腕部桡动脉搏动明显的部位。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位;腕后桡骨茎突内侧部位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

脉与脏腑:

左侧:寸部:心;关部:肝;尺部:肾

右侧:寸部:肺;关部:脾;尺部:门

平脉:是正常人的脉象古人对正常脉象有许多描述,一般要求达到:其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病脉: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洪脉、濡脉、紧脉、实脉、弦脉、促脉、结脉和代脉等14种

按脉位深浅来分:

浮脉―主病: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沉脉―主病: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按脉的速度来分:

迟脉―主病: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主病:痰饮、食积、实热也可见于青壮年的常脉和妇人妊娠的孕脉

按脉动的波幅大小分:

洪脉―主病:主气分热盛

微脉―虚证,常指气血虚

按脉道粗细分:

大脉―实证,常主热盛。但大而无力为虚证

细脉―主病: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伤寒、痛甚及湿证

其他较常见的脉象:

弦脉―主病: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滑脉―主病:主痰饮、食积、实热、邪盛、妊娠

濡脉―主病:主诸虚、湿证脉象:

紧脉―主病:寒证,痛证,宿食

涩脉: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特点是脉体的硬度大

主病: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促脉: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间歇的脉象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

主病: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等证

常见外感热病,痈肿热毒等病程中;若脉促而无力,多为虚脱的表现,常出现于心气虚损,真阳衰惫的心脏疾患

促脉和结脉为相反的脉象二者虽都是脉律不齐的病脉,但促脉是脉率快,结脉则为脉率慢结脉:脉来迟而有不规则的间隙

主病:主阴寒偏盛,痰结,气血凝滞;阴寒偏盛,而阳气不达,气血不畅,脉气阻滞

结脉与迟脉共同点是脉的节律减慢,慢而规则为迟,慢而不规则为结

代脉: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且间歇时间较长的脉象

主病:主脏气衰微,风证、痛证、惊恐、跌打损伤由于脏气衰微,气血亏损,元气不足,致使脉气不能衔接而出现代脉也可由于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致使脉气不能接续而脉见间歇

常见异常脉象和临床意义: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3.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

4.数脉:脉来急促,往来流利,应指园滑,如盘走珠,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5.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主病:主虚证。

6.实脉:脉来坚实,三部有力,来去俱盛。主病:主实证。

7.弦脉:形直体长,如按琴弦。

8.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9.洪脉:脉形宽大,状如波涛,来盛去衰

10.紧脉:脉来绷紧有力,屈曲不平,左右弹指,如牵绳转索

11.濡脉:浮而细软、应指明显特点是脉形窄,且波动小

12.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脉形窄,且波动小

第六章辨证

中医学的辩证体系P114(重点为八纲辨证的定义,脏腑辨证理解)

辨证概述(高频名解)

症:主要是指单一的症状,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临床表现,是病人众多主诉之一,是辨证的主要依据;如头痛、发热、汗出、鼻鸣、咳嗽等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病:对在病史上或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共同特征,不因患者和地域差异而改变的一组临床表现的病名它通常是从总的方面反映人体机能或形质异常变化或病理状态的诊断学概念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到的患者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辨证论治的特性: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强调个体特异性;恒动变化的观点

同病异治:同一种病有时在不同人身上可以出现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其证候不同,辩证治法也不相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出现类似的证候,此时病虽不同,但在某一阶段,辩证治法可以相同

证与症的区别:症是指单个的症状和体征。证是一组特定的症状和体征,是一种征候群。常是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病变性质、正与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括。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其中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辨证:根据四诊搜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判断,按照疾病部位的深浅、病情的性质、邪正的盛衰等方面的情况,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八类基本证候,所以八纲辨证是综合性、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阴虚证,血虚证,亡阳证,亡阴证,表寒证等名解看书)

表证:是外邪经口鼻、皮毛侵入人体肌表所致的外感病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的特点,临床表现证候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有头痛、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较深,病在脏腑、气血的一类证候,里证的产生可以由表邪入里侵犯脏腑所致;或由于病邪直接侵犯脏腑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里证的范围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是热证或寒证,也可以是虚证或实证,可以是五脏气血、阴阳的亏虚,也可有六腑的各种实证。特点:是病程长、部位深、病情重即除了表证的一切证候均属于里证半表半里证:指既不在表又不在里,介于表里之间的一种证候,其临床表现如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恶心、脉弦等宜采用和解的方法药物治疗

寒证:是感受寒邪、阴寒内盛、阳气虚损所致的病证

热证:是指感受火热阳邪,或阳热亢盛,或阴虚阳亢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热证根据病位的不同,分为表热证和里热证

虚证:是指正气虚弱所致的病证多由久病、重病,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等因素形成,常导致气血阴阳的亏虚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多种,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实证:是指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正气未衰而出现的病证

实证的成因有两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在体内所致因病变范围广

虚实夹杂证:许多疾病往往是既有邪实的一面,又有正虚的一面,这就是虚实夹杂证

阴证: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病变和证候,临床以代谢低下为特点

阳证:邪热壅盛,或阳气亢盛的病变和证候,临床以机能亢进为特点

血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气虚证:疲倦乏力,语声低微,少言懒言,面白无华,头晕,自汗,动后诸症加重,舌淡,脉虚弱

阴虚证: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手足心热、咽干、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证:形寒肢冷、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肝风四症鉴别表

内风证明显

肝阳化风:病重而险,可留后遗症

热极生风:来急去快,见于小儿高热患者

内风证不明显,似筋脉失养为主

阴虚动风:热病后期,伴阴虚内热

血虚动风:慢性贫血患者,伴血虚症

表寒证表热证

病因寒邪热邪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恶寒轻、发热重

舌象舌质淡舌质红

脉象脉浮浮数

表虚证表实证

共同点均为表寒证

临床表现有汗无汗

原因卫气虚卫气盛

治疗原则不用强发汗药可用强发汗药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表证里证

病程短、新病长、久病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并见只热不寒只寒不热

舌象薄白苔,舌质无变化有变化,黄腻苔、红舌

脉象浮脉沉脉

里寒证里热证

寒热情况身冷、不渴、喜热饮发热、渴、喜冷饮

二便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象舌淡苔白舌红或绛

脉象迟脉数脉

里虚症 里实证 病程 长 短 体格 瘦弱

壮实

临床表现 精神萎靡、声低气怯、痛喜按、肢体乏力 精神烦躁、声高气粗、痛拒按、肢体躁动 舌象 舌质胖嫩、无苔或少苔 苔厚、舌质苍老 脉象 脉无力

脉有力

阴证 阳证 病因 体内阳气虚弱

阴气偏盛 体内阳气盛 正气未衰 病性 属虚寒 属实热 症状特点 寒象 热象 脉象

沉微无力

脉数有力

气虚、阳虚鉴别表 血虚、阴虚鉴别表

肝火炽盛 肝阳上亢 性质 实热证

上实下虚证

共同点 面红目赤,易怒,失眠,头胀痛

不同点

伴吐血,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伴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劲

胃病寒热虚实鉴别表 证候 疼痛性质 呕吐物 口味 大便 舌象 脉象 胃寒 冷痛 清水 口淡不渴 便溏 舌淡苔白滑 沉迟

胃热 灼痛 吞酸 渴喜冷饮 秘结 舌红苔黄 滑数 胃阴虚 隐痛 干呕

口咽干燥

干结 舌红少苔 细数 食滞胃脘 胀痛

酸腐物 口中腐臭

酸臭

苔厚腻

滑实

分类 共有症状

不同症状

气虚 神疲乏力、自汗、懒言、声低、纳少不化、舌质淡胖、脉无力 气短乏力等明显,脉虚无力 阳虚

恶寒肢冷等里寒证症状

分类 共有症状

不同症状

血虚 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脉细。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阴虚

颧红低热等阴虚内热症状

汗颜色四肢神识脉象

亡阴证热汗味咸面赤身热温不安细数疾亡阳证冷汗味淡面色苍白凉淡漠脉微欲绝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肝系统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脾系统脾胃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肾系统肾膀胱骨耳及二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五行五

五腑五季

木火土金水肝

湿

西

小肠

大肠

膀胱

长夏

中医鉴别诊断

一、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2、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诊断: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以皮肤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面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伴纳少、乏力、舌淡、脉迟或细缓。 四、积聚的鉴别诊断:

内科常见疾病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内科常见疾病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呼吸系统 (一)过敏性鼻炎 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鼻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有突发的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大量清涕,无发热,咳嗽较少。多由过敏因素如瞒虫、灰尘、动物毛皮、低温等刺激引起。如脱离过敏原,数分钟至小时内症状即消失。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针刺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 (二)流行性感冒 为流感病毒引起,可为散发,时有小规模流行,病毒发生变异时可大规模暴发。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症状。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涂片,免疫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诊断。近来已有快速血清方法检查病毒,可供鉴别。 (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表现为咳嗽咳痰,鼻部症状较轻,血白细胞可升高,线胸片常可见肺纹理增强。 (四)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 很多病毒感染性疾病前期表现类似,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肝炎、心肌炎等病。患病初期可有鼻塞,头痛等类似症状,应予重视。如果在上呼吸道症状一周内,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出现新的症状,需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 (五)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鼻咽部症状明显,咳嗽轻微,一般无痰。肺部无异常体征。胸部线正常。 (六)肺炎 确定肺炎诊断 首先必须把肺炎与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区别开来。呼吸道感染虽然有咳嗽、咳痰和发热等症状,但各有其特点,上、下呼吸道感染无肺实质浸润,胸部线检查可鉴别。其次,应把肺炎与其他类似肺炎的疾病区别开来。肺炎常须与下列疾病鉴别:.肺结核肺结核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午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失眠、心悸,女性患者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等。线胸片见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匀,消散缓慢,且可形成空洞或肺内播散。痰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一般抗菌治疗无效。 .肺癌多无急性感染中毒症状,有时痰中带血丝。血白细胞计数不高,若痰中发现癌细胞可以确诊。肺癌可伴发阻塞性肺炎,经抗菌药物裕疗后炎症消退,肿瘤阴影渐趋明显,或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肺不张。若经过抗菌药物治疗后肺部炎症不消散,或暂时消散后于同一部位再出现肺炎,应密切随访,对有吸烟史及年龄较大的患者,必要时进一步作、、纤维支气管镜和痰脱落细胞等检查,以免贻误诊断。 .急性肺脓肿早期临床表现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相似。但随病程进展,咳出大量脓臭痰为肺脓肿的特征。线显示脓腔及气液平,易与肺炎鉴别。 .肺血栓栓塞症多有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如血栓性静脉炎、心肺疾病、创伤、手术和肿瘤等病史,可发生咯血、晕厥,呼吸困难较明显,颈静脉充盈。线胸片示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减少,有时可见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动脉血气分析常见低氧血症及低碳酸血症。二聚体、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等检查可帮助鉴别。 .非感染性肺部浸润还需排除非感染性肺部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肺不张、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血管炎等。 (二)评估严重程度 如果肺炎的诊断成立,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决定在门诊或人院治疗甚或治疗至关重要。肺炎严重性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局部炎症程度,肺部炎症的播散和全身炎症反应程度。重症肺炎目前还没有普遍认同的诊断标准,如果肺炎患者需要通气支持(急性呼吸衰竭、气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xx中医诊断学?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 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 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 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 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 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 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 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xx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9、简述xx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 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 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 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8、xx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9、xx耳鸣、耳聋、重听? 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 22、xx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xx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 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 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中医和诊断—10.1按诊方法和意义

10.1 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学习中医四诊最后一个诊法:中医按诊。 【含义】 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的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病位、病性、病情的一种 诊断方法。 按诊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法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按诊不仅可以进一步的确定望诊之所见,补充望诊之不足,而且还可为问 诊提示要点,特别是对脘腹部疾病的诊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学习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中医按诊的方法,有相当部分是借鉴西医的触诊和叩诊的方法。因此,在 本课程中,我们仅做简单介绍。有必要的话,请同学们学习西医诊断学时,再 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一)体位 首先是按诊的体位要求。 根据按诊的目的和准备检查的部位的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体位。 【基本体位】 基本体位,通常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或侧卧位。 【操作要求】 病人取坐位时,医生应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医生用左手稍微扶住 病人身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这种体位,多用于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 按胸腹时,病人须仰卧,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臂放在身旁。医 生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胸腹某些部位进行按诊。 在切按腹内肿块或腹肌紧张时,可让病人屈起双膝,使腹肌松弛或做深呼吸,以便切按。

(二)手法 按诊的手法,主要有触、摸、按、叩4种方法。 1触、摸、按 触法,是指医生用手指或手掌轻触病人局部皮肤的一种检查方法。以了解 其凉热、润燥等情况,用于辨别外感还是内伤,汗出与否,以及阳气、阴津的 盈亏。 摸法,是指医生用手指稍用力的寻抚局部的一种检查方法。以了解局部的 感觉以及肿块的大小、形态等,用于辨别病性,及疾病的虚实。 按法,是指用手重力按压,或推寻局部的一种检查方法。以了解深层部位 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形态、质地、大小、活动度等,用以辨别脏腑的虚 实和邪气的痼结情况。 【区别】 触、摸、按3种方法的区别,一般来讲 触法,是不用力,稍微轻轻的诊皮肤的方法。 摸法,是稍微用力,达到肌层。 按法,是用重力按压,以诊断筋骨、或腹腔深部组织。 【顺序】 按诊的顺序: 先触摸,后按压, 由轻到重,由浅入深, 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区域,先远后近,先上后下的进行诊察。 这里面所讲的先下后下,是指对病人诊查的整体部位而言。就病变的某一 个局部的按诊来说,有时候是从下向上的逐步寻摸,比如肝,脾按诊。寻压的 方法,要根据病证的需要来确定。 2叩法 叩法,即叩击法,是医生用手叩击病体的某部,通过振动产生的叩击音、 波动感或者是震动感,以判断病性和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 叩击法,有直接叩击法和间接叩击法两种。 【直接叩击法】 直接叩击法,是医生用中指的指尖,或并拢的掌面,轻轻地直接叩击,或 者是拍打按诊的部位。通过听音响或叩击手指的感觉,来判断病变部位的情况。 【间接叩击法】 间接叩击法,有拳掌叩击法,和指指叩击法两种。 拳掌叩击法,是医生用左手手掌平贴在病人的诊察部位,右手握成空拳, 叩击左手背。临床上常用于诊察腹部,或腰部的疾病。 指指叩击法,是医生用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病体需要检查的部位,其他的手指稍稍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手指以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节前

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

XXXX答题纸 (20XX—20XX学年第X 学期) 课号:XXXXXXXX 课程名称:XXXXXXXXX 改卷教师:XXXX 学号:XXXXXX 姓名:XXXXXXXX 得分:XXXX 健康与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更具体的说,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现象的存在,还包括每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状况。由此可见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一个健康人必备的条件。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 一、健康及心理健康的定义 1、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种,是健康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

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 身心健康的人都有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身心健康的标准大体分为以下十项:有充沛的精力,能够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繁重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挑剔所要做的事;善于休息,睡眠良好;身体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化;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和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且无出血现象;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概括地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点:①认知功能正常;②情绪反应适度;③意志品质健全;④自我意识客观;⑤个性结构完整;⑥人际关系协调; ⑦社会适应良好;⑧人生态度积极;⑨行为表现规范;⑩活动效能吻龄。 通常,身心健康的人都表现出性格温和,意志坚定,乐观开朗,幽默风趣,而且胃口好,对事物不挑剔,排泄轻松自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心肺功能正常,整个人都精力充沛而且旺盛。 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医诊断教研室编写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中医和诊断—8.4.2常见脉象-洪细长短

8.4.2 常见脉象-洪细长短 (三)洪脉和细脉 同学们好,下面我们来学习按脉宽分类的一对脉象:洪脉和细脉。 5洪脉 首先,我们来学习:洪脉。 【脉象特征】 洪脉的脉象特征:是指脉体宽大而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洪脉的脉象特征,主要表现为脉搏显现的部位、形态和气势这3个方面。 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由于脉管内血流量增加,且充实有力,来时具有浮、大、强的特点。脉来如波涛汹涌,充盛有力,即所谓的“来盛”;脉去如落下的波涛,较来时势缓而力弱,即所谓的“去衰”。其实无论 是来还是去,洪脉的气势都很大,只是来时比去时更有力,所以称来盛去衰。 【临床意义】 我们用图来说明洪脉的临床意义: 正常的脉象,寸关尺三部皆有脉,而且宽度适中。 洪脉,相比正常脉象,脉体更加宽大。 我们考虑一下,宽大的脉管中,主要的物质是什么呢?当然是气和血。因此,宽大的洪脉,气血一定是旺盛的。 什么样的人,会气血旺盛? 首先是,气血旺盛的正常人,可以见到洪脉。 而病变时,多见于气血旺盛的实热证。当邪热亢盛,正气不衰,气盛血涌,脉管扩张,就可以见到洪脉。 另外,夏季,阳气亢盛,气血向外,也可以见到洪脉。所以洪脉为夏季平脉。 【区别】 洪脉,既可以见于气血旺盛的正常人,也可以见于病变的实热证,如何区 别洪脉到底是正常人还是实热证呢? 正常气血旺盛的人,通常除了洪脉之外,不会有数脉的特征。 而实热证,除了有洪脉特征之外,因为热邪鼓动血脉而运行加速,所以脉 象一定还有数脉的特征。因此,实热证,应该见洪数脉。 所以洪脉,如果兼有数脉,则是病变的实热证。如果不见数脉,仅仅是洪 而有力,这就是气血旺盛的正常人,或为夏季平脉。 6细脉 下面我们来学习,按脉宽分类的另外一个脉象:细脉 【脉象特征】 细脉的脉象特征,是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细脉的脉象特点是脉道狭小,手指下感觉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 落明显。 【临床意义】 我们还用图来说明细脉的临床意义:

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内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局灶性癫痫:癫痫发作常为刺激性症状,如抽搐、发麻症状,常按皮质的功能区扩展。老年患者局灶性癫痫常为症状性,脑内常可查到器质性病灶。过去有癫痫病史或脑电图有明显异常(如癫痫波等),有助鉴别。 2、有先兆的偏头痛:其先兆期易与TIA混淆,但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见。每次发作时间可能较长。 3、内耳眩晕症:常有眩晕、耳鸣、呕吐。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外,很少有其他神经功能损害的体征和症状。反复发作后常有持久的听力下降,一般起病年龄较轻(如梅尼埃症)。内耳眩晕症还见于良性位置性眩晕。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 1、脑出血:脑出血常起病于活动时,有高血压病史,起病发展较快,可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头颅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 检查不难鉴别。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多见于青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鉴别。 4、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 皮肤病临床常见,但是各位坛友术业有专攻,或许对于专科了解并不是很全面兄弟发份资料,诊务之余,不妨浏览一下,或许有所帮助。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一)中医诊断技巧本病中医诊断按证候分型有二型,在临床上可结合自身症状,找出相应的证候分型。 1.肝经郁热皮肤干燥、粗糙或伴有丘疹,剧烈瘙痒,搔抓后局部潮红、血痂多,口干心烦,失眠,多梦,眩晕,心悸,胁痛易怒,情绪易于波动,大便干燥,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2.血虚风燥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苔藓样变,瘙痒以夜晚尤甚,反复发作,伴头晕、心悸、失眠、健忘,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细。 (二)西医诊断技巧本病西医诊断依据主要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1.临床表现青壮年多发,老人与儿童少见。 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阵发性瘙痒,无皮疹发生。 经常摩擦或搔抓后,局部皮肤出现成群的粟粒至米粒大小的扁 1 / 3

平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丘疹增多后逐渐融合、扩大,形成边界清楚、皮纹加深和皮嵴隆起的苔藓样变斑块,常见抓痕或血痂,有时在表皮剥脱处发生继发感染。 皮损好发于小腿、腕、踝、项、颈侧、上睑、耳后或外耳孔。 本病的自觉症状常为阵发性剧烈瘙痒,夜间为甚。 2.组织病理致密的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上皮突均匀延长,偶见海绵形成和角化不全。 真皮乳头内的胶原束增粗,垂直排列,可有浅表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稀疏浸润。 头皮和肛周皮肤出现明显角化过度,但仅有轻度表皮增生。 (三)鉴别诊断技巧1.中医疾病要注意与湿疮相鉴别,慢性湿疮主要是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化而成,亦可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皮炎的改变,常局限于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对称分布。 主要表现是局部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苔藓样变,呈暗红色或灰褐色,可有色素沉着,有少许鳞屑、抓痕和结痂。 外围有散在的丘疹和丘疱疹。 慢性湿疹可因再刺激因素作用而急性发作。 2.西医疾病要注意与原发性皮肤

临床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腰椎骨质增生的诊断和治 1、临床表现:反复腰骶部疼痛,站立和久坐后加重或伴有头晕头痛等。 2、鉴别诊断:肾结石、肾囊肿、肾炎等 3、辅助检查:血尿Rt、X片(腰椎正侧位)B超(排除肾脏疾病) 4、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5、治疗:对症、理疗、抗炎 口服药:俞伤灵胶囊、舒筋活血片、芬必得(饭后)、万通筋骨片。 液体治疗: 1、0.9%NS 150ml 皮试头曲 3.0g 2、5%GS 150ml 复方丹参20ml 3、0.9%NS 100ml 皮试AmpNc 5.0g 4、5%GS 100ml 雷尼替丁0.15g 地米5mg

一、临床表现:1、明显下腹胀痛;肛门坠胀感。 2、白带增多有异味,月经量增多 3、偶有发热和恶寒 二、辅助检查:血尿Rt可见WBC增高, B超可见子宫直肠陷凹积液 三、诊断: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四、鉴别诊断:输尿管结石、阑尾炎、及其他急性下腹部病 五、治疗:1、安痛定2ml im st! 2、阿托品0.5 | im 非那根25mg |im 左氧氟沙星100ml ivgtt 0.9%NS 250ml 克林0.9g ivgtt 5%GS 250ml 654—2 20mg ivgtt 5%GS 250ml Vc 3.0 VB6 0.3肌苷0.4 ATP40mg Co-A100u ivgtt 左氧氟沙星100ml ivgtt

患者男1岁2个月 一、临床表现:受凉后出现阵性咳嗽、发热T:38.5度 血Rt WBC增高 二、诊断: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三、鉴别诊断:支气管炎、婴幼儿肺炎 四、治疗原则:抗炎、抗感染、对症治疗 五、治疗:安痛定1/3 im 0.9%NS 100ml 头曲1.0g ivgtt 0.9NS 100ml VC 0.5 地米5mg ivgtt 10%GS 100ml 病毒唑0.3 VB6 0.05 ivgtt 0.9%NS 100ml 新青Ⅱ1.0 ivgtt 口服药:头孢克污25mg Tid 非那根颗粒1/2Tid 小儿止咳化痰颗粒1/2Tid 枇杷止咳颗粒1/2包Tid 雾化:0.9%NS 50ml 庆大16万u 病毒唑0.2 地米5mg

-第12部分:中西医诊断病名对照表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肿)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34、晕动病(晕车症) 35、头部内伤(颅内血肿脑震荡) 第四章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 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2、心衰(心力衰竭) 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心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5、心悸(心律失常)

中医与诊断—脾

脾 同学们好!我们继续学习,五脏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脾,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中医的脾完全不等于左胁下面的脾脏。中医的脾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整个消化系统。脾位于中焦,脾和胃相为表里,共同完成整个消化功能。所以我们在讲脾的生理功能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到胃,共同来讲述。 下面我们来学习脾的生理功能和相应病理变化。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叫做脾主运化。其中,运是指运输,化是指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可以运输和消化两大类物质,一是运化水谷,一是运化水液。运化水谷,就是消化饮食物。运化水液是特指对饮食物中水分的运输、消化和吸收,以及代谢。 我们先来看看脾运化水谷。脾的运化功能正常,饮食水谷才能够化为精微物质,转变成为气血津液,充养人体。 我们来看看饮食物的消化过程。饮食入胃,胃的受纳腐熟,将食糜传给小肠,小肠的分清别浊的功能,将一部分有营养的物质吸取出来,浊的部分继续传向大肠,大肠将糟粕中的水分吸取出来,然后传导糟粕,变成粪便排出体外。整个消化过程,是属于胃降功能的体现。在胃降的过程中,营养物质,也就是水谷精微被脾提取出来,转变成为气血津液,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送到全身。脾把水谷精微变成气血津液,提升到肺的过程,我们称为脾升。 气血的形成都是脾和胃的功能正常的体现,所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之后,营养都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气血,所以我们又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 如果脾失健运,胃气也不降,停聚中焦,首先会出现中焦的胃胀,腹胀。 胃胀腹胀,则食物不能够吃下,就会表现出纳少、纳呆、纳差。 脾不升清,营养物质不能够被提取出来,清浊混杂而下,而出现便溏。 因此,如果脾失健运,整个消化道就会表现出从上到下的症状:在上为纳少、在中为腹胀、在下为便溏。所以我们把纳少、腹胀、便溏称为脾的定位症状,或者称为脾的必有症状。 脾的运化还体现在脾主运化水液,就是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它能够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聚。 当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可以生成气血,也可以使得我们体内的水液代谢正常。 如果脾不能够运化,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气血不足,而且水液不能够正常的运化,水液在体内停聚会形成痰、湿、饮甚至是水肿等等病理产物,发展成为多种疾病。脾主运化的功能是脾的最主要的功能,脾的其他功能,都是在脾主运化功能之上演变来的。 脾的第二个生理功能就是脾主统血。

妇产科常见疾病诊断项目

欢迎共阅 妇产科常见疾病诊断项目 (一) 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 预测母婴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病 母婴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病(简称HDN )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体存在与胎儿红细胞血型抗原相应的免疫性抗体(IgG 型),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而发生HDN ,并伴随一系列病理性损害,症状轻微者,胎儿出生后仅发生轻微黄疸,很快治愈;严重者可发生流产、死胎或出生后即有水肿、逐渐加深的黄疸、严重贫血、肝脾肿大,并可能发展成核黄疸或死亡,引起ABO 不第一胎,接受过Rh HDN ABO 包括: 2、孕妇不规则抗体筛选; 3、不规则抗体鉴定及效价测定; 4、IgG 抗A (B )效价测定; 5、溶血素效价测定。 五、参考值 IgG 抗A (B )效价≥128;Rh 抗体效价≥32有临床意义。溶血素效价≥8有参考价值。

六、检测时间: 每周二、四检验,周三、五出报告。 (二)广州医学院医学检验中心最新推出优生优育检验项目 TORCH(包括五种病原体)IgM抗体的检测 TORCH(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型、单纯疱疹病毒II型)均是广泛传播的病原体,育龄妇女由于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改变,易发生原发性感染,并可通过胎盘、产道或母乳侵袭胎儿或新生儿,导致早产、流产、胎儿畸形甚至死产,并可使感染的新生儿几年后发生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后果相当严重。IgM抗体的出现是早期感染的指标。因此,对育龄妇女在孕前及孕后检测以上病原体的IgM抗体可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从而可以采取措施早期治 疗, 1、 2、 斑丘疹。失明、 3、 人类 CMV 4、 HSV 5、 HSV-II的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的疱疹,分娩时婴儿经产道可受传染,引起婴儿疱疹。 三、标本留取方法: 新鲜血液标本,如需保存,可于2~8℃冷藏48小时或-20℃冷冻4周。 四、收费: 全套五项:276.00元。 五、检测时间: 每周一、三、五检验,二、四、六出报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docx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 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和技能的学科。 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 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 潮汐之有定时。 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 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 发热。 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 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 见于阴虚内热证。 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 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 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 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 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 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 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 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 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 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 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 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 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 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 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 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和诊断—8.6诊妇脉小儿脉

8.6 诊妇脉小儿脉 同学们好,下面我们学习妇人脉和小儿脉。 (一)诊妇人脉 妇人有月经、妊娠、产育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及其病变,因此诊妇人脉有一 定的特殊性。 【诊月经脉】 首先我们来看诊月经脉。 女子的月经来潮,通常与肝血和肾精的充盈有密切关系。肝血和肾精,在 主要分布在左手的关和尺。 所以,当妇人的左关和左尺明显洪大于右手的关和尺,而且妇人口不苦、 身不热、腹不胀,这是为月经将至的一种表现。 【诊妊娠脉】 下面我们来看看诊妊娠脉。 已婚妇女,平时的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两尺脉搏动强于 寸脉,兼有饮食偏嗜,喜欢吃酸,或喜欢吃甜食等,这是为妊娠之征。我们通 常把这种滑数冲和的脉象称为喜脉。 这里面要注意的是,尺脉候肾,胞宫系于肾,妊娠后,胎气鼓动,两尺脉 滑数搏指,明显强于寸脉,这就是妊娠脉的表现。 【诊临产脉】 最后,我们来看看临产脉。 妇人临产时,脉象会异于平常。通常妇人的中指中节和顶节两旁的脉搏跳 动明显,这就是临产之兆,我们把这种脉称为临产离经脉。 (二)诊小儿脉 下面我们来学习诊小儿脉。 【诊脉方法】 我们在望诊中已经学习过小儿指纹的诊法,这主要是针对于3岁以内的婴 幼儿的诊法。3岁以上的小儿,才采取脉诊。 由于小儿的寸口部位比较短,难以布三指来分三关。所以诊小儿脉的方法,与成人的诊法是不太一样的,常采取一指总候三部诊法,简称为一指定三关。 一指定三关的操作方法是: 医生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用右手的拇指或食指按于寸口的部位,不用分 寸关尺三部的诊法,这就是一指定三关。 【意义】 因为小儿疾病一般都比较单纯,所以小儿的病脉,通常不如成年人那样复杂。

中医和诊断—8.4.1常见脉象-浮沉迟数

8.4.1 常见脉象-浮沉迟数 同学们好,下面我们正式学习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病理脉象,简称“病脉”。一般来说,除了正 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内,及个体生理特异变化之外的脉象,均属于病脉。 一常见脉象 脉象的数量,历代医家著作有所差别, 《内经》记载有21种脉象;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有26种脉象; 《脉经》总结为24种; 《景岳全书》只分为16种; 《濒湖脉学》则为27种, 《诊家正眼》为28种脉象。 近代临床提及的脉象,通常为28种脉象。本课程只讲述28种脉象中间常 见的19种脉象。 我们按照脉象的位、数、形、势4个要素,的8个方面来学习。 (一)浮脉和沉脉 首先我们学习按脉位分类的一对脉象:浮脉和沉脉。 1浮脉 【脉象特征】 首先,我们来学习:浮脉。 浮脉的脉象特征,是指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脉,可理解为“浅脉”。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 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 因此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又称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这里“举”就是轻按,“按”就是重按。 【临床意义】 一般来说,浮脉多见于表证。这是机体抗邪向外的一种表现。 当外感风寒之邪、风热之邪,或风邪,侵袭肌表,卫阳抗邪外出,人体气 血趋向于肌表,所以脉气鼓动血脉向外,故见浮脉。 邪盛而正气不虚,脉浮而有力; 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 外感风寒,则寒主收引,血管拘急,故脉多浮紧。因此,浮紧脉见于风寒 表证; 外感风热,热则血流加速,故脉多浮数。因此,浮数脉见于风热表证。 虚人外感风邪,风鼓动血脉向外而浮,正气不足,则脉缓,所以虚人外感 风邪,脉多浮缓。因此,浮缓脉见于伤风表证。 浮脉在病变上多见于表证,但是浮脉也可以见于某些正常人。

中医诊断学期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名词解释 1.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突见两颧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生命危在旦夕 2.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湿热熏蒸 3.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寒湿郁阻 4.瘿瘤:颈前颌下喉结的一侧或两侧,结块肿大,或大或小,随吞咽移动——肝气郁结,痰凝血瘀,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5.瘰疬:颈侧颌下肿块累累如串珠——肺肾阴虚,或外感风热时毒,挟痰结于颈部 6.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主湿浊、痰饮——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7.光剥舌(镜面舌):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8.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属实证,多由外感风寒/热、痰湿——肺失清肃 9.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津枯肺损 10.自汗:(清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卫阳虚弱、腠理不固——气虚、阳虚 11.盗汗:睡时汗出,醒则自止,阴虚阳亢、阴不制阳——阴虚、气阴两虚 12.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下午3-5时发热,热势较高,伴腹满、便秘等,属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骨蒸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常伴见颧红,消瘦,盗汗,舌红少苔等,属阴虚火旺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并伴见身重,脘痞,苔腻等症,属湿热蕴结,湿温病 13.完谷不化:大便中夹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 14.癃闭:指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导致以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实——瘀血、结石、湿热;虚——脾气虚、肾阳虚 15.饥不欲食--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16.寸口三部九候: 寸口三部:寸、关、尺 每部三侯:浮、中、沉 寸:浮、中、沉 关:浮、中、沉九候 尺:浮、中、沉 二、问答题 1.试述青、赤、黄、白、黑五色的临床主病? (1)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2)白色:主虚证(气、血)、寒证 (3)黄色:主虚证、湿证 (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2.临床常见的舌色有哪几种?各提示哪些临床意义? (1)淡红舌:淡红舌为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疾病情况下见舌色淡红,为疾病初起,病情轻

中医诊断学.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3.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4.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5.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6.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7.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以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8.善色:指患者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9.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终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属个体素质,往往与种族和遗传有关。 10.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11.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 12.解颅:囟门迟闭。 13.囟填:囟门高突。 14.诊断: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15.诊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16.掣痛:指疼痛伴有掣牵引之感。 17.白蓓: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多因外感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多见于湿温病。 18.滑苔:舌苔湿润而滑,伸舌欲滴者。 19.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边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难去,如油腻覆盖舌面。 20.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皆厚,刮之易去,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21.剥苔: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 22.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3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热扰神明(实证) 24.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25.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26.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7.症: 28.主诉: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9.现病史: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诊治经过。 30.潮热:患者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有定时者。 31.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32.自汗:经常清醒状态下汗出较多,活动尤甚者。 33.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阴虚或气阴两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