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阿炳的资料

阿炳的资料

阿炳的资料
阿炳的资料

阿炳资料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阿炳 (1893-1950)。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

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阿炳21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催娣结为夫妇。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来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了《义勇军进行曲》。

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许多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

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陆咸:二泉映月和阿炳其人(新)

陆咸:《二泉映月》和阿炳其人 1950年夏季,人民共和国建立不久,中国音乐学院的杨荫浏和曹和安两位研究民族音乐的专家,就抓紧时间来到无锡,录下了民间艺人阿炳的民族音乐作品: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其它五首乐曲: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舟》。这些作品立即受到音乐界的广泛传播和高度评价。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说,阿炳的作品“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音乐作品”。“尤其是《二泉映月》,它是震撼人心的作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送了《二泉映月》和阿炳的其它作品,并且制成唱片,广为发行。1959年我建国十周年庆典时,《二泉映月》灌制的唱片成为赠送给参加庆典的国际友人的礼品。由此,阿炳的作品进入了国际社会,同样得到高度评价。1985年,在美国举行的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评选中,《二泉映月》名列首位,1993年,《二泉映月》和《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荣誉奖。《二泉映月》不仅成为学习二胡演奏必奏的作品,而且已改编为多种乐器演奏的乐曲,尤其是改编为交响乐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交响乐团,如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交响乐团、法国里昂交响乐团等,都演出过《二泉映月》改編的交响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录制开始,《二泉映月》在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就成为世界名曲,扩大了中国音乐在世界的影响,证明了它的强大的生命力,阿炳也成为和贝多芬齐名的伟大的世界级的音乐家。 《二泉映月》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要从中国当时的整个形势来认识。这首乐曲以高超的中国民族音乐艺术,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命运悲愤和深思,是中国人民长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呻吟和呼喊,也是对人类共同的不幸命运的控诉和抗争;既是中国人民的情感的宣泄,更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的共鸣,因而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有广泛的国际性。一部好的的乐曲必然是和全人类的感情相通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著名的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聆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并且真的从椅子上要跪下去。他还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件事充分说明了《二泉映月》强有力的人民性和世界性。 《二泉映月》这样杰出的音乐作品的作者,也必然是有丰富而崇高的思想情感的。于是,人们对作曲者阿炳的生平有了兴趣,开始了探寻阿炳其人的事迹。然而,由于阿炳只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街头卖艺人,并没有什么历史资料可以查寻,再加上世俗观念的阻碍,使人们不能理解阿炳这样一个沉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的辛酸和苦难,也就不能理解阿炳思想情感的不平凡。 阿炳是江苏无锡人,他的本名是华彦钧。他在中年以后,因双目失明而被称“瞎子阿炳”。他出生于1893年8月17日(癸巳年农历初八),在他生活的半个世纪,是中国人民经受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最严重的时期,长时期的封建压迫已经深入到社会报方方面面,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又使国家民族处于灭亡的边缘,双重压迫使中国人民在生死线上挣扎。阿炳在《二泉映月》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忧愤、悲世的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精神上的压抑、苦闷、和挣扎;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心底的奋起反抗以自求解放的深层次的情感。 阿炳从他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背负了封建主义的礼教对他的摧残。他的父

中外音乐家简介

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贝多 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1792年,贝多芬在 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1797年以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 26岁时失聪。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 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F.F.Chopin 1810 —1849), 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 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肖 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1756年1月27 日―1791年12月5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 祖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并拥有绝对乐感。他的母亲也热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其中最出名的歌 剧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幼年时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 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 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聂耳(1912年2月14 日—1935年7月17日),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从小家境贫寒,他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 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 者,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毕业歌》、《飞花歌》、《卖报歌》、《梅娘曲》等等。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

小庄其人的作文范文

小庄其人的作文范文 小庄其人的作文 小庄本名庄勇,男,12岁,是个中学生。 小庄相貌平平,长相上唯一突出的特点是那又长又密的眼睫毛,却又被一副眼镜遮挡住了,大体上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他性格多变,时而开朗,时而忧郁;时而活泼,时而安静;时而滔滔不绝,时而沉默寡言;有时与几个哥们儿打成一片,有时却一个人悲伤地仰望天空……小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可能有时候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小庄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特长,却样样都多少会点儿。 他自认为才疏学浅,却会点儿朗诵,虽曾屡次获奖,也略有些功底.但他总认为不过是些皮毛,权当练练嘴皮子罢了。 他硬笔书法也不错,手握美工笔,略一思索,不一会儿,纸上便出现一串大方、庄重而不失清秀的楷书。楷书,他练了7年,自己却觉得还差得很远——本来也是差得很远的。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其他字体或试试毛笔?他总是笑着说,楷书还没练好,急什么!

小庄的爱好也不少,他自己却说,这算什么爱好,只是消磨时间用的。 他爱读书。他读小说,畅游在字里行间,感悟人生的哲理,社会的冷暖,命运的甘苦……他自己却说自己不懂文学——只是随便看看。他读诗词,知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那种气概,知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那种丝丝忧伤一缕缕飘来的感觉,知道“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悲壮,知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气风发。他却总说:“我不懂,只是看看热闹罢了。”他爱音乐,他的MP4里存的全是古典乐曲——他喜欢,尤其爱二胡。他听出了《二泉映月》里阿炳的无限忧伤和愤慨,听出了《江河水》里悲凄无比的号啕,听出了《一枝花》里点点的伤感以及更多的豪爽的情感,听出了《兰花花叙事曲》里道不尽的忧郁以及那无垠的绝望。他也会拉,一首《月夜》也可以拉得不错。 但不管怎样,他都永远觉得不够,还不够…… 其实小庄就是个普通的中学生,爱玩电脑游戏,爱看电视;讨厌单调沉重的学习,讨厌重复日日不变的三点一线;他也爱唱歌,却不太爱赶时髦,一首《水手》不知哼了多少年。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 3)、标画出自然段,给课文做批注。 二、教学课题 使学生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节。 三、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阿柄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教学重点: 1、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感受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在百度中搜索《二泉映月》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取舍、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二胡曲《二泉映月》的MP3 3、阿炳其人其事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阿炳、二泉映月的资料。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二泉映月》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优秀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课文的配乐朗诵,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二胡曲《二泉映月》的MP3,课堂放给同学们听,给学生有了直观感受。搜索阿炳的一些轶事,让学生对阿炳有更深的了解,更好地走入这首不朽的曲子,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同时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重新设计整理制作适用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 二泉映月是一首精典的二胡曲,本课我让这首曲子洋溢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地听、感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公开课教案资料讲解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众兴实小刘厚宝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背诵4、5自然段。 (2)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经历和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3)学习文章“琴声”和“心声”交替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抓关键词“双目失明”“卖艺度日”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阿炳生活的坎坷,补充资料了解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及对光明的向往,从而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为体会乐曲做铺垫。 (2)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乐曲《二泉映月》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其中想象画面体会阿炳的内心情感、感受乐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 从“《二泉映月》是一首怎样的曲子?阿炳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切入,也可以从方中描写二泉映月美景的词语入手,以重点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感受《二泉映月》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内涵。 语言文字训练点: 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描述《二泉映月》的第5自然段。 资料补充: 了解阿炳生平经历的资料;乐曲《二泉映月》;小泽征尔崇拜阿炳崇拜《二泉映月》说的话。 需学习的表达方法: 学习“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再现《二泉映月》的内容和意境、表达情感的方法。可以进行的练笔或拓展阅读: 选择场景想象描写阿炳卖艺的情景;拓展阅读《月光曲》。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通过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查找资料,了解阿炳。 3.找出文中描写“月”、“泉”和描写《二泉映月》的四字词语,找出文中带“听”的句

阿炳的故事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阿炳二泉映月二胡谱

阿炳二泉映月二胡谱 是阿炳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阿炳二泉映月的二胡谱,供您阅读欣赏!阿炳《二泉映月》二胡谱:阿炳简介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 江苏无锡人,正一派道士。 曾一度沦为街头流浪艺人,饱受苦难,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 其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动人心,充满艺术的生命力阿炳《二泉映月》技巧赏析《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 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

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 凡是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这样既保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通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 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柔、压柔、不柔的相对比较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 全曲的速度比较统一,但力度的变化却相当大。 阿炳根据感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运弓,运弓的强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通过指力的轻重造成音的顿挫,让人听起来感到连中有断,音断意不断,曲调显得更为生动、富有活力。 著名二胡理论研究专家赵砚臣先生曾这样总结阿炳的演奏风格:“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艰涩苍劲的美。

二泉映月赏析教案

二泉映月 教学目标:(1)体验《二泉映月》中作者悲凉、哀伤的情绪及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热爱及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喜爱。 (2)学生能积极参与聆听、演唱、演奏、律动等艺术实践活动,主动地欣赏音乐,了解弦乐合奏。 教学过程: 一、听辨导入: 1、听主题片段:片断1 (1)教师:请大家分辨这段音乐主题片断出自哪部作品?作者是谁?音乐片段中得主奏乐器是什么?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2)《二泉映月》主题播放 (3)学生:学生谈对音乐片段的听辨结果。 2、引出课题:二泉映月 (设计意图:创设教育环境,在学生听辨结果中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二、新课: (一)学生交流: 1、学生展示各自课前要求搜集的成果(文字、图片、音乐不同版本、生平) 2、选派代表介绍本组搜集内容 3、表演组(器乐形式、声乐形式、舞蹈形式表现《二泉映月》) (二)教师展示交流: 1、《二泉映月》的不同表现形式:(钢琴独奏、弦乐五重奏、舞蹈)片断欣赏 2、照片(无锡故居、二泉映月、锡惠公园)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了师生间的教与学的平等,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在师生间的纽带作用,拉近了三者间的关系,使学生较为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在此环节对学生的介绍与展示作出灵活、及时的反应。同时,允许学生不同视角,不同方式表达他们的准备过程,在师生间形成一个可以共同探究的话题。) (三)主题欣赏: 1、唱谱例 (1)主题可以分为几个乐句 (2)乐句之间的关系? 提示:后一句的起音与前一句的结束音是否相同? 学生谈认识 教师:民族音乐创作中的连接方式:鱼咬尾(顶真格) 2、唱谱例 感受三个乐句的旋律、情绪变化特点,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 提示:音区上三个句子的特点 旋律、节奏上三个乐句的变化特点 3、听全曲 想象着自己置身于无锡天下第二泉边聆听盲艺人阿炳为我们演奏此曲(闭上双眼或关闭灯光,情景设置) [听赏全曲] 教师:全曲中主题出现过几次?是完全重复的吗? 说明:1、在音乐主题中欣赏、分析音乐,在音乐中审美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公开课教(学)案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众兴实小厚宝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背诵4、5自然段。 (2)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经历和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3)学习文章“琴声”和“心声”交替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抓关键词“双目失明”“卖艺度日”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阿炳生活的坎坷,补充资料了解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及对光明的向往,从而走进阿炳的心世界,为体会乐曲做铺垫。 (2)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乐曲《二泉映月》的涵,并能熟读成诵。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其中想象画面体会阿炳的心情感、感受乐曲《二泉映月》的丰富涵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 从“《二泉映月》是一首怎样的曲子?阿炳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切入,也可以从方中描写二泉映月美景的词语入手,以重点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感受《二泉映月》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涵。 语言文字训练点: 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描述《二泉映月》的第5自然段。 资料补充: 了解阿炳生平经历的资料;乐曲《二泉映月》;小泽征尔崇拜阿炳崇拜《二泉映月》说的话。 需学习的表达方法: 学习“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再现《二泉映月》的容和意境、表达情感的方法。 可以进行的练笔或拓展阅读: 选择场景想象描写阿炳卖艺的情景;拓展阅读《月光曲》。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通过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查找资料,了解阿炳。 3.找出文中描写“月”、“泉”和描写《二泉映月》的四字词语,找出文中带“听”的句

《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

说起此曲的素材来源,许多的文章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江南民间音乐(例如成公亮、张振基、程茹辛的文章)。其中成公亮和程茹辛的观点较为接近,都认为此曲与阿炳的家乡戏剧,无锡锡剧音乐的前身――常锡滩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论述方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程茹辛的文章,他首先先驳斥了有些人提出的此曲来源于道教音乐的说法。随后,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他除了将簧调过门与乐曲作比较外,更创造性地联想到将《二泉映月》这首如泣如诉、如歌如吟,极富歌唱性的乐曲的主要旋律配以歌词,用无锡方言来演唱,即会是一首在曲调、风格上很像锡剧的唱段。它和锡剧簧调的开篇、慢板、长山调、哭调等唱腔音乐是非常相似的。 而在张振基的文章中,他并没有像程茹辛那样否定了此曲源于道教音乐的说法,相反,他认为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为此他将这首二胡曲片断与道教音乐小型吹打曲《醉仙戏》作比文章来源于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5168844.html,/article-2502-1.html较发现了两首乐曲除了在旋律上有相似之处外,在变奏手法上也有共同点(即都是多段体的变奏)。此外他还认为此曲的曲调与粤曲《三潭印月》;评弹艺人所唱的《十叹岑》;无锡地区流行的《大九连环》中的第一首《知心客调》也都有联系。最后他总结出阿炳的这首二胡曲曲调来源丰富多样,但阿炳决不是将它们进行生硬的搬进和简单的改编,而是一种具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内容、有一定艺术构思的艺术创作,其中不乏许多独特之处。 全曲的创编手法:面对这如此丰富多样的素材,阿炳到底是如何将它们有机地融化,做到融汇贯通的呢?程茹辛和张振基的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现归纳、概括如下:阿炳在这首乐曲的创编过程中,将上述的曲调在节奏节拍上、旋律上、音阶调式上、力度上、音区上、等加以灵活运用和创新,塑造了感人的、鲜明的音乐形象。 1)在节奏上做了巧妙的“压”、“伸”、“变”的处理,使音乐形象服从于感情表达的需要。 2)在旋律上做了恰当的“加花”与“减花”处理,使叙说性的曲调变得更富有感情。 3)以在弱拍上的切分音符,弱拍上的符点音符以及人为重音。重拍等手法改变了自然的强弱关系,使音乐的陈述富有戏剧性的起伏,表达了阿炳的抗争精神。 4)以丰富的节奏型态与改变自然的强弱关系相结合的方法,突破了一般曲调的节奏、节拍的布局,创造了扣人心弦的,细腻的音乐形象,如仅仅四小节的片断,竟有九种不同的节奏型态结合在一起,在加上与多变的重音的配合,形成了一种复杂、生动的“节奏刻画”!这正是这段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所需要的。 5)将其老家无锡方言中的特色语调转化为二胡曲调形成了一些特性音调。 6)突破旧民歌、戏曲、民间音乐素材在音区、音域的局限性加以高度的器乐化,造成旋律在音区、音色的鲜明对比,也充分发挥了二胡的表现力。 7)突破了一般民间乐曲的力度布局,采用了强烈的、鲜明的力度对比,造成“戏剧性”力度布局。

阿炳简介

阿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阿炳轶闻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二泉映月 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是他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并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阿炳在1950课文分析 版

18. 阿炳在1950 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到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以及他敢叛逆、有骨气的性格。 第二部分(“1950年9月2日……催弟也随之而去。”),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并简单介绍了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吐血病故。 第三部分(“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相关经过和意义,并说明它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写作特色 1.作为一篇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学),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地叙事。 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饱经沧桑的人生,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时,既详写了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在“面”上写阿炳的一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还同时叙写了他的出身及爱情生活等。文章从黎松涛、电视台记者宋一民、祝世匡、曹志伟等多个人物的角度去介绍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叙事,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解说词中则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花样年华》简介

◎译名花样年华 ◎片名In the Mood for Love ◎年代2000 ◎国家中国香港/法国/泰国 ◎类别剧情/爱情 ◎语言粤语/法语/沪语 ◎IMDB评分8.1/10 (38,737 votes) ◎文件格式BD-RMVB ◎视频尺寸1200 x 720 ◎文件大小1CD ◎片长98 Mins ◎导演王家卫Kar wai Wong ◎主演梁朝伟Tony Leung ....周慕云Chow Mo-wan 张曼玉Maggie Cheung ....苏丽珍Su Li-zhen Chan 潘迪华Rebecca Pan ....孙太Mrs. Suen 萧炳林Ping Lam Siu ....阿炳Ah Ping 张耀扬Roy Cheung .... Mr. Chan (voice) 孙佳君Paulyn Sun .... Mrs. Chow (voice) 钱似莺Tsi-Ang Chin .... Amah 张同祖Tung Cho 'Joe' Cheung .... Man living in Mr. Koo's apartment 雷震Kelly Lai Chen ....何先生Mr. Ho (as Lai Chen) 陈万雷Man-Lei Chan .... Mr. Koo 顾锦华Gam Wa Goo 朱利安·卡邦Julien Carbon ....French tourist (uncredited) Charles de Gaulle ....Himself (1966 visit to Cambodia)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Laurent Courtiaud ....French reporter (uncredited)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迁徙的爱情的故事。1962年的香港,报社主编周慕云(梁朝伟饰)和太太搬进了一幢公寓,与他们同时搬来的还有另一对年轻的夫妇——苏丽珍(张曼玉饰)和她丈夫。苏丽珍在一家贸易公司当秘书,而她的丈夫由于工作关系,常常出差。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一样,经常不在家,于是独自留守的周慕云和苏丽珍便成了房东太太麻将桌的常客。在逐渐的交往中,周慕云和苏丽珍发现对方有许多与自己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比如看武侠小说等等,相互之间也变得越来越熟悉。直至有一天,两人突然发现各自的另一半原来早已成为了一对婚外恋的主角,周慕云和苏丽珍不得不共同来面对这个现实。两颗受伤的心小心翼翼、难舍难分,却最终化成了无缘的伤痛。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著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 身处遥远的异国,周慕云仍无法忘记过去与苏丽珍之间的种种。如果当天她真的答应跟他走,他们现在会不会还在一起?抑或注定分离,各分东西?

阿炳的资料

阿炳资料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阿炳 (1893-1950)。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 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阿炳21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催娣结为夫妇。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来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了《义勇军进行曲》。 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许多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 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二泉映月的课文内容

二泉映月的课文内容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下面请欣赏为大家带来二泉映月的课文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泉映月》课文内容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

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延伸阅读——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如皋市东陈镇丁北小学蒋文树 【教材简析】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选材精当,内容紧扣文题。课文用阿炳十多年前和十多年后两次在中秋夜去二泉的故事,贯穿并概括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经历,使得叙述不枝不蔓,有详有略,简洁而集中。对于《二泉映月》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理念】 1、语文观: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十字经”课课要念。 2、质量观: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可持续发展。 3、学习观:以“活动单导学”模式理念为指导,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教学观: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方法、重情趣。 5、评价观:评价是激励的艺术。在我的课堂上,不仅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而且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种多元性、多主体的评价,形成了一种强力“思维场”,让学生的思维在强力碰撞中迸发美丽的火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优美的句、段。感受课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排比、事物—联想等),进一步增加阅读积累。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体会阿炳的内心情感,学会用心聆听这首不朽的名曲。 3、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制作学生活动单; 3、二胡曲《二泉映月》; 4、布置学生收集阿炳的生世资料。 【教时安排】 3课时

《二泉映月》 第二课时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利用互联网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5168844.html,/programs/view/PCiHrghi844/ 2.录音带《二泉映月》和课文配音朗读。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5168844.html,/play/shouting-95886984-0-14616-66-1 .html 3.下载歌曲《二泉吟》和《二泉吟》的歌词。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5168844.html,/u/vw/196614

【教学课时】第2课时 【设计思路】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语文教育一直被称为情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美的情境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当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后,内在的心理倾向趋于教育教学过程,于是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因而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由于本文的写作背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时间、空间差距较大,因此教者充分发挥多媒体和语言文字的优势,先创设一个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初感音乐时就对音乐中的变化有所了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拉近阿炳和学生的距离,在品读体悟中产生感情共鸣,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他的敢于和命运斗争、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打开多媒体,听泉水声创设情境。 阿炳小时候也曾在中秋之夜和师傅来到二泉边,那是的他能从泉声中听到什么吗?十几二十年后,又是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此时阿炳什么也看不见了,但在淙淙的流水声中,阿炳听到了什么? 2.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教案

第4课时“品读感悟”+方法指导课 10.二泉映月 一、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表现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品悟情景交融的描写再现名曲的内容与意境。 3.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精读课文,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表现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学生在音乐的变化中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的准备: 1.把课文读流利。 2.课前搜集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阿炳的生平、惠山二泉及二胡曲《二泉映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教师的准备: 二胡曲《二泉映月》和课件。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倾听音乐,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大家交流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5.了解阿炳 师:这是一首著名的曲子,谁创作的?(阿炳)同学们对阿炳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预设: 阿炳的原名叫华彦钧,是一位民间艺术家。 阿炳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就去世了,爸爸是一个道士,他只能称父亲为师傅。 阿炳双目失明后,被道观里赶出来,上街流浪,他的身世很悲惨。 阿炳不仅二胡拉得好,琵琶也弹得很好。 6. 出示简介师小结:阿炳一生创作了许多曲子,但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六首。当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第二次去给阿炳录音的时候,他已经不幸去世,成了音乐界的莫大遗憾。《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 过渡: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用心地去读。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初感人物,发现美景 1.交流、认读描写月亮、月光、阿炳的身世的以及《二泉映月》旋律的关键词。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类词语的交流,让学生对“二泉映月”的美景、阿炳的身世、《二泉映月》的旋律有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感受那如水的月色,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作好了铺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