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颜回好学》《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颜回好学》《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颜回好学》《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颜回好学》《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颜回好学》

(原文)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编辑本段]译文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

[编辑本段]注释

(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过是过错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29岁。

(4)亡:通“无”。

(5)蚤:同“早”。

(6)回:颜回,又称颜渊。

(7)恸(tòng):哀痛之至。

(8)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9)迁:转移。

(10)贰:重复。

(11)益:更加.

(12)孰:谁。

(13)过:犯错误

颜回具有什么品质?-----不迁怒,不贰过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中说明书个什么道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又读作shang)”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

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划分朗读节奏】

名字:“三峡”

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 连山,略无/ 阙(quē)处。重(chóng)岩/ 叠嶂(zhàng),隐天/ 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 曦(xī )月。

至于夏/ 水襄陵,沿/ 溯(sù)/ 阻绝。或/ 王命急宣,有时/ 朝(zhāo )发白帝,暮到/ 江陵,其间(jiān )/ 千二百里,虽/ 乘奔(bēn )御风,不以/ 疾也。

春冬之时,则/ 素湍(tuān)/ 绿潭,回清/ 倒影。绝谳(yǎn)/ 多生怪柏(bǎi),悬泉/ 瀑布,飞漱(shù)/ 其间。清/ 荣/ 峻/ 茂,良/ 多/ 趣/ 味。

每至/ 晴初霜旦,林寒/ 涧肃,常有/ 高猿长啸,属(zhǔ )/ 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 久绝。故/ 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解: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奔】:这里指飞奔的马。【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

(或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

(虽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②哀转久绝(“转”通“啭”,鸟叫声)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子夏简介

子夏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士平 子夏(前507--?),春秋末晋国温人(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孔门十哲”之一。子夏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即通晓古代文献,与子游并称为“游夏”。孔子生前已注意到其才干,曾称赞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孔子去世后,他在魏国西河讲学,主张统治者要学习《春秋》,吸取历史教训,以防臣下篡权。并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要求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相传《诗经》和《春秋》都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子夏小孔子44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被孔子称为“文学”科的高材生。子夏出身贫寒,《荀子?大略》篇说:“子夏家贫,衣若悬(玄)鹑。”子夏学成后有从政经历,中年曾经出仕担任过鲁国莒父城宰。他做莒父总管时,曾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孔子死后,子夏去鲁至魏,被魏文侯廷请为师。晚年子夏讲学于魏国西河(今山西河津),从学者三百多人。战国时一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如李悝、吴起及商鞅,均出自他的门下,门风之盛使当时许多人误以为他就是孔子。西河学派既传授儒家经典,也是法家政术思想的先驱,韩非称“儒分为八”,但不及子夏,即将之视为法家。子夏是一个有操守讲气节的人,有人劝他当官,他回答:“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在求学于孔子的时候,子夏请问孝道,孔子说:“最难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子夏说:“一个人能看中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一定说他很有知识和教养了。”还有一次,司马牛忧愁的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有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尊敬而合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这两个例子足见子夏对礼仪道德的尊崇,对长辈的孝敬和对朋友的忠厚在子夏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子夏经常因为独特的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曾经有一次,子夏问孔子说:

八德故事——礼篇

八德故事——礼篇 礼篇:(一)孔子尽礼 诗曰:至圣孔子,老聃①是师,事君尽礼,温恭威仪。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出生时头顶又是凹下去的,故名丘,字仲尼。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约有三千人,其中非常优秀的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小时候就十分崇尚礼制,他聪明好学,富于模仿性,年仅五岁就能组织儿童模仿祭祀礼仪。这一切都和孔母早期教育分不开。孔母经常给孔子讲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女娲②炼石补天,讲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姜嫄履大人之迹而有周,又讲了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文王演《易》等许许多多的故事。一天孔丘听母亲讲了周公吐哺、制礼作乐的故事,非常认真地攥着小拳头说:“周公太好了,娘,我长大了也要当周公那样的人!” 他曾到洛阳,在老子那儿问礼,后来在鲁国做司寇,代理着相国的职务,他服事君王,非常尽礼。上朝时,和上大夫交谈,态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和乐轻松。进入国君的宫门时,低头弯腰,态度恭敬;快到国君面前时,

小步快行,态度端谨。走进周公的庙里,每一种事情的礼仪,都要向人询问。 有一次孔子同鲁国的君主在郊外祭祀后,鲁君违背礼制,没有将祭品分给大夫们共享,孔子觉得他们无礼,没等脱下礼帽来,就离开了鲁国,到别的地方去了。路过宋国时,他曾和弟子们在树底下习练礼节。 孔子在平常没有事的时候,他的容貌很舒畅,神色很愉快,外表虽然温和,却仍旧带着严肃;外表虽然威严,却不流于刚猛;外表虽然恭谨,心里仍是安泰的。他遇到放得不正当的座位,就不肯坐下;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不吃饱;在这一天里哭过,就不再唱歌。可见得圣人对于小小的事情,也是不肯苟且的。 一天,鲁国的乐师襄③子来拜访孔子,孔子和他谈起了音乐。襄子善于弹琴,孔子想请他指导自己弹琴,襄子答应了。于是襄子就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很认真地学习。十天以后襄子觉得孔子弹得不错了,就对他说:“这支曲子你已经弹得很好了,再学一支吧!”“不,”孔子诚恳地说,“我刚会弹,对旋律还不熟悉,让我再练几天吧。”说着,孔子又专心致志地练了起来。 几天后,襄子又说:“你对这支曲子的旋律已经很熟,可以学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不同意,说道:“虽然旋律弹熟了,但我还不太清楚这支曲子的意思,让我再琢磨几天

颜回(颜渊)简介(孔子学生)

颜回(颜渊)简介(孔子学生)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陋巷简居 颜回所处的时代,已是中国的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权继续衰落,而且各诸侯国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进而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 “陪臣” 即臣之臣。如诸侯国的卿大夫对诸侯称臣,对天子则自称“陪臣” ;卿大夫的家臣对诸侯而言也称“陪臣”。春秋时鲁国为“三桓”执政(即鲁桓公后裔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把持国政),至鲁昭公、定公、哀公时,家臣势力兴起,家臣叛乱屡有发生。鲁昭公四年(公元前 538 年),叔孙氏家臣竖牛软禁并饿死了叔孙豹,设计杀害了叔孙豹的两个嫡子,拥立庶子叔孙诺。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季平子立,对家臣南蒯未加礼遇,南蒯便密谋以公子怒代替季平 子:“吾出季氏,而归其室于公,子更其位,我以费为公臣。” (《左传?昭公十二年》)事泄,南蒯以费叛归齐。鲁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 505 年至前 501 年),季氏家臣阳虎专政,并把持了鲁国国政。

阳虎之乱是鲁国家臣叛乱中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叛乱。阳虎的权势凌驾于“三桓”之上长达三、四年。阳虎原本为孟孙氏庶支,后为季孙氏家臣,季平子时很受重用。季平子死,季孙斯(桓子)立,阳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在处理季平子葬礼上,阳虎与季孙氏另一家臣仲梁怀发生争执。阳虎要求以鲁国之宝玉“玙璠”为季平子敛尸,仲梁怀却认为那是季平子在昭公逊国时,代国君行祭时所配,今定公已立,不能再用。阳虎便勾结费宰公山不狃,想联合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初时并不以为意,后因仲梁怀对其不敬重,才对阳虎说:“子行之乎~”阳虎起事,并囚季桓子与公父文伯(季桓子从父昆弟),驱逐了仲梁怀。冬十月,阳虎杀公何藐(季孙氏族人),与季桓子在稷门内设立盟誓,举行大规模诅咒,驱逐公父文伯与秦遄(季平子姑婿),彻底清除异己势力,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鲁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阳虎想灭掉“三桓”,让季寤代替季氏,让叔孙辄代替叔孙氏,自己代替孟孙氏。阳虎借冬祭的机会起事,事败,逃灌(今山东宁阳县北稍西)、阳关,据两地反叛。 鲁国经“三桓专权”、“陪臣执国命”两个时期后,不仅使宫室衰败,鲁国旧日的贵族世家也大都衰落。鲁国的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便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及五十亩郭外之田,十亩郭内之圃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春秋时期,些许田产难以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生计,颜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为贵族家庭的一般性开支,简居于陋巷。 师从孔子 颜回“年十三,人孔子之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各诸侯国,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 颜回刚人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马骕《绎史》引《冲波传》曰:“子路、颜回浴于洙水,见五色鸟,颜回问,子路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附翻译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5贰:重复。 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练习(1)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参考答案1.①蚤同早②亡同无2.①哀痛到了极点②更③谁④过失,错误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4.不迁怒,不贰过。) 练习(2) 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着名史学家和文学家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2)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2)弟子孰为好学() (3)不贰过()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5、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答案 1、司马迁纪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①蚤通早②亡通无 3、①更加②谁③过失,错误 4、有一个叫颜回的喜欢学习,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颜回敬师的故事

颜回敬师的故事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 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 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 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 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 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 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2000多年前的古书《礼记》里记载:“天生时而地生时,人其父生而师教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素质决定着社会文明和国家强盛,而人的素质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则起着关键性作用。尊师才能重教,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尊崇,也是对体现在教师身上的人类文明的充分肯定。古往今来,许多尊师重教的故事广泛流传。

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简介

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简介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是七十二贤之首,也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颜回,字子渊,后世尊称其为复圣,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为人好学,被孔子称为“仁人”。 颜回十四岁时拜孔子为师,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遇到危险或叛乱时,子路等人都对孔子即他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始终站在孔子这边,并替孔子辩解。孔子关于“礼”、“仁”的要求,颜回都严格遵守,“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因此经常称赞他有君子四德。颜回一生所向往的是一个没有战争饥饿的理想社会,“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 公元前481年,颜回去世,被安葬在鲁城东防山前。孔子悲痛万分,忍不住哀叹:“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没有当过官,也没有什么传世之作,只有一些言语被收录在《论语》中,他的思想基本与孔子的一致,后世尊称其为复圣。 纵观颜回的一生,他一生的大半时间都跟着孔子东西游走,游走在列国之间,他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写过什么著作,唯一留下的一些言语都收录在了《论语》等书上,他基本上全盘接受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的人尊称为“复圣”。遍览诸多提到颜回的文献,会发现颜回非常欣赏舜帝的无为而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孔子没有战争

人人仁义的理想社会。可见颜回不只是有着高尚的个人品德,也有着济世救人的高尚情怀。 颜回一生没有做官,在那个礼崩乐坏、儒家思想被不被认可的年代,颜回一直安于平淡,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一箪食,一瓢饮”就能够让他乐在其中,这种坚守本心,不改其志的作为深受后来人的敬重。颜回从小就聪明过人,因为对于孔子之道了解的更加深入所以很是赞叹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这使得他对于孔子的敬重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师生之情,而是把孔子放在了和上古先贤一样的层次上。 孔子为什么最欣赏颜回首先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学生,凡事老师一般都是喜欢好学的学生,从颜回死后孔子痛哭说,颜回死后就再也没有像颜回那么好的学生了。可见作为学生颜回是非常好学的。颜回不仅仅学习刻苦,同时也是非常聪明的,但是颜回的聪明往往表现为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上一点就透,甚至是做到活学活用,但是往往表现的有点大智若愚。孔子就曾经说:“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子贡也称赞颜回聪明,说颜回是“以一知十”而自己却只能是“以一知二”,一个学生既好学又聪明,怎么能不得到老师的喜欢呢? 再者颜回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最坚定的支持者。孔子周游列国寻找实现自己理想的国家的时候一直没有找到,被困在山野里,七天七夜没有吃一粒米,于是很多学生对孔子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子游与子贡这样的大弟子也动摇了,只有颜回是孔子坚定的支持者,颜回认为老师的大道不行是因为那个世道出现了问题,“不容然后见

颜回怎么死的

颜回怎样死的(一): 孔子首席弟子颜回是怎样死的? 在电影《孔子》中,是这样讲述颜回之死的:孔子一行决定结束周游列国的行程,急急忙忙赶回鲁国;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他们赶着马车驶过一条冰封的大河,不料冰面开裂,载着满是书籍简册的大车倾覆,简册落入水中;颜回一见,毫不犹豫跳入水中,一次次潜入水底,捞出了一捆捆简册,他也因为冰冻和劳累而牺牲了生命。在这个画面中,颜回简直就是一个年轻健美的潜泳高手,如飞翔一般离开了人世! 颜回之死 其实,真实的颜回绝对难以塑造出影片所赋予的那种形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说: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家语》也说他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据史料记载,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是孔子最为欣赏、最为疼爱的学生,他死的时候孔子六十一岁,正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是在五十六岁上开始周游列国,到六十九岁时回到鲁国,如果颜回也跟随出游的话,他的死则是在周游列国的第六年上。 问题在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年复一年,身体不垮了才怪!众所周知,孔子是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还要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怎样就没有开一门营养学的课程,教育自我的弟子们注意养生之道,也好让颜回多活几年呢? 颜回死后,孔子很悲哀。他哭得十分悲痛天丧予,天丧予。一向比较拘谨的孔夫子此刻像个小孩子一样的展现出了他的真性情。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当别人都劝他不必过分悲伤时,他说:我不为他悲伤我还能为谁悲伤呢?但是当颜回的父亲请求他把车卖掉以为颜回买棺椁时,却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孔子说无论有没有才能都是儿子,我的儿子伯鱼死的时候,也就是用简单的棺材盛殓的,没有使用椁。我不能卖了车为他买椁,因为我以前做过大夫,是不能出去步行的。 而当其他人请求厚葬颜回时,同样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当之后人们不听他的劝阻厚葬了颜回后,孔子反而于心不安。像自我犯了过错一样,在颜回的灵柩前忏悔着:颜回呀,你把我当父亲一样的看待,但是我却不能像儿子一样对待你。这不是我的意思啊,这是那些学生要这样做的。

孔子弟子简介

孔子弟子简介 孔门弟子 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汉高祖东巡祀孔子时以颜回配享,后历代因之。唐贞观二年(628年)诏称“先师”。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兖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复圣”。在曲阜城内建有复圣庙,俗称颜庙。 2、闵损(前536~?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骞。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而其孝悌之德尤以为人所称颂。《先进》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他物资欲望寡少,仕途观念淡薄。《雍也》载,当季氏请他当“费宰”时,他断然谢绝,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说他“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费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琅琊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为封为“费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闵子”。 3、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4、冉雍:(前522~?)春秋末鲁国人。字仲弓。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雍也》)。后来荀子更敬重他。《荀子?十二子》称:“下则法仲尼、自弓(即仲弓)之义”,将他和孔子并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5、冉求:(前522~?)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亦称冉有。性格活泼爽快多才多艺,以擅长“政事”著称。长期为鲁国季氏改革田赋。孔子称赞他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公治长》)。因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功之,可也。”(《先进》)但仍是重要弟子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徐候”。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彭城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冉子”。 6、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字子路,又字季

为什么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为什么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古圣今贤中华读书报杨丹荷2013-09-06 颜回像 儒宗孔子“诲人不倦”,一生从事文化教育的时间长达数十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在众多学生中,颜回最得孔子之意,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颜回好学,能自我改善。 孔子极为好学,他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博学于文”,也以“文”(他勤奋学习所掌握的《诗》《书》《礼》《易》《乐》等文化知识)教授弟子。不过,孔门学问中比“文”更重要的“学”,是培养君子德行和进行人伦道德实践,因而孔子强调: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在孔子看来,道德行为的培养比掌握文化知识更为重要。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子教学内容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学问是德行。《论语·先进》按照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分科记录了孔门优秀弟子名单: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个排行榜印证了孔门学问首重德行。孔子认为学习者的首要任务是改善自身,把自己培养成道德“君子”。 培养德行的正确路径在于能够“反求诸己”。他指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为己之学”是将所学真知运用于自己的生命实践,真实地改善自我;“为人之学”则是以知识技能示人,以之获取功名利禄。 《礼记·大学》概括了儒家的为学目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随即指出,达成“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目标的路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四字历史故事大全

四字历史故事大全 孔子一生共收了三千名学生,其中得意门生有七十二个。而在这七十二人中,他最喜爱和器重的是颜回。颜回身材不高,性格内向,沉静寡言。 颜回对孔子十分尊敬。他对孔子的教诲身体力行,有了错误就努力改正,从不再犯第二次。孔子曾经说过:“自从我收了颜回这个 学生,其他的学生对我更亲了。” 孔子对颜回的德行也很尊敬。仁爱是儒学的核心精神,孔子对于颜回的仁爱曾给予高度的肯定:“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 焉而已矣。”意思是“颜回这个人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这样”。 有一次,孔子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在路过匡邑的时候,突然遭到匡人的围困。颜回和其他几个跟着孔子一起周游的学生被冲散了,等到危险过去,颜回赶到孔子身边。孔子说:“颜回,我以为 你已经死了呢!”颜回认真地说:“先生在,我做学生的怎么敢死 呢!”孔子听了非常感动。 遗憾的是,颜回二十九岁时,即头发全白,不久便与世长辞。死时,家中贫穷得竟买不起棺木,其父央求孔子卖掉马车来葬颜回, 孔子未许,原因是有才无才,都是我的弟子,别人死的时候我没有 这样做,那么在颜回身上,我也不该例外。 后来众同窗中有家境显赫者欲厚葬颜回,孔子也不许,然而终究还是厚葬了,孔子因此而叹息:颜回视我如同父亲一般,我却不能 拿颜回当儿子,这不是我的原因啊,是你的同学们要这样做的啊。 由此可见,颜回不单是为孔子所器重,在同窗中也是极被敬重的。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公元前313年,燕王把燕国的政权交给了相国子之,然而,将军子被、太子平等均 不服气,想杀掉子之。 于是,子之率军反攻,杀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国大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个时候,齐国军队趁机取得了燕国百姓的支持, 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击败了燕国军队,攻占了燕国的 大部分领土。 齐宣王非常得意,想借这个机会完全占领燕国,便对孟子说:“有人劝我占领燕国,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领燕国。我想,燕国并不 比我们弱小,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光靠人的力量 是不行的,这恐怕是天意吧!看来,天意是要我们吞并燕国,如果我 们不这样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灾祸惩罚我们。我想,我们还是彻底 占领燕国吧。你认为怎么样呢?” 孟子听完齐宣王的一番话,说:“占领不占领燕国,要看燕国老百姓是否欢迎我们。如果他们欢迎我们,那么可以占领。古人也有 这么做的。比如武王灭商就是如此。 如果燕国老百姓不欢迎我们,就坚决不能占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比如文王不灭商就是这道理。现在,燕国老百姓用箪盛着吃的,用壶装着喝的,来欢迎齐国的军队,这还能有别的原因吗?无非是想 结束原先那种水深火热的沉重生活。如果您占领了燕国,使水更深,火更热,老百姓就会避开这更为痛苦的日子,离您远远的,那么即 使您占领了燕国,统治时间也不会太长的。” “箪食壶浆”即从孟子的言辞中引申而来。此外,还引申出成语“水深火热”。 北宋时期,有个名叫富弼的人,字彦国。他出身贫寒,从小读书勤奋,知识渊博,举止豁达,气概不凡。当时有位前辈见过他后, 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贤才啊!” 富弼二十六岁踏上仕途。四十多年里,他对北宋王朝竭诚尽忠,在处理外交、边防、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事务中,取得了显着的

孔子的弟子曾参生平简介

孔子的弟子曾参生平简介 曾子是孔子的真传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政治家,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的弟子曾参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曾点之子,与父二人同拜孔子门下。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先师。他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 曾子的孝道主张对华夏子孙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实用意义。是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源头,他参与编纂了《论语》,并且自己主编了《孝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为他建了宗圣庙堂,地位几乎与孔庙齐平,读书人经常前去祭拜。 曾子喜欢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还是艰苦学习,跟随父亲读了很多圣贤书。他十六岁的时候拜在孔子门下,曾子23岁的时候,颜回病故,曾子成了孔子最主要的学生,陪他出门游学。没过几年,孔子也病故,死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 三十岁的时候,守孝期满,孔子门下人认为曾子具有孔子的品质,纷纷来请他接替师傅的位置。但是曾子没有同意,他认为孔子的光环就像太阳,他就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能因为样貌相似就妄加揣测。

曾子特别孝顺,在母亲和父亲死后坚持为他们服丧,经常哭的昏过去,水米不打牙,内心充满悲痛。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就要恭恭敬敬的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曾子的主要思想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虽然曾子天分并不高,但是曾子很有毅力,一直苦心钻研着孔子的学说,尤其是后来孔子去世之后,曾子一人经历着艰难的生活,体会着孔子的学术,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以仁为基础,以政治为核心,以礼为外在规范,曾子也深受影响,但是因为人生经历的不同,曾子的思想主张还是有着不同之处。首先是曾子不屈服于权贵势力的品德,虽然曾子曾经做过官,但是曾子一生他还是一个恪守本心,不苟且屈从于权贵势力的君子,孟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单从这种以天下大势为己任,临危不改其志的豪放的思想,就可以得知孟子绝不是那种为了权势利益苟合于权贵的人。对于曾子而言,没有什么会比“道义”、“大志”更加重要,在者面前,就连生命利益都可以不顾,那么区区的官位财富算的了什么呢? 曾子的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心诚意,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孟子通过人生的诸多阶段的追求,从个人的修养到政治上的需求,完成了一个严谨的政治体系,是后来的儒家学子一生的政治生活的体现。其中孟子思想中和前人不同的就是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孟子认为一个 在治理国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必须时刻注意到人民的需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附翻译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附翻译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5贰:重复。 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练习(1)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参考答案1.①蚤同早②亡同无2.①哀痛到了极点②更③谁④过失,错误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4.不迁怒,不贰过。) 练习(2) 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2)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2)弟子孰为好学() (3)不贰过()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5、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答案 1、司马迁纪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①蚤通早②亡通无 3、①更加②谁③过失,错误 4、有一个叫颜回的喜欢学习,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扬雄简介

扬雄简介 扬雄简介扬雄--蜀中大儒 (前53—18) 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 想家两种身份。《汉书·扬雄传》载其“年七十一,天风五年卒。”(下引本传, 不再出注)天凤为王莽新朝年号,五年即公元18年。其生当在汉宣帝甘露元年,为 公元前53年。是一个跨世纪的人物。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 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 德纯粹,妙极儒道。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 “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一、西蜀一廛氓清静事无为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雄自序“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

石之储”, 家境接近于贫困线。但若考其远祖,可称得上是王侯世家。本传称:“其先出自有 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处“河汾之 间”,在今山西南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司马叔侯曰:“虞、貌、焦、滑, 霍、扬、韩、魏皆姬姓也。”扬为姬姓可以无疑,是周王族支庶。不过,到底扬氏 属于周王哪一支,因时代绵远,后青衰微,到扬雄时已不可考。雄又说:“周 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智) 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乃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据此,扬雄的祖先春秋时 曾自称“扬侯”,晋“六卿”之乱,扬侯受韩、赵、魏的逼迫,举族南迁楚国境内 的巫山地区,似乎扬氏是失利的范、中行、智伯的同党。不过此说有两点可疑,一 是扬氏称侯,不见于史载;二是范、中行、智伯也不是同时被灭,扬氏无由受到牵 连。东汉张衡对此有不同说法:“晋大夫食采于扬,为扬氏,食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5贰:重复。 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练习(1)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译下面的。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参考答案1.①蚤同早②亡同无2.①哀痛到了极点②更③谁④过失,错误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4.不迁怒,不贰过。) 练习(2) 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家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体通史,称它为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2)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5、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答案: 1、司马迁纪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2、①蚤通早②亡通无 3、①更加②谁③过失,错误 4、有一个叫颜回的喜欢学习,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颜回生平简介

颜回生平简介 颜回 中文名称:颜回 又名:复圣字子渊颜叔颜渊颜生 性别:男 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公元前523~前490 相关人物:唐太宗唐玄宗孔子宋真宗 生平简介 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颜回(前521-前481),字渊,一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系颜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生很高兴。 同行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

孔子的弟子颜回品质_颜回的优秀品质

孔子的弟子颜回品质_颜回的优秀品质 颜回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得到老师夸奖最多的学生,也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首,那孔子颜回品质如何呢?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的弟子颜回品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颜回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得到老师夸奖最多的学生,也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首,孔子毫不吝惜的将“仁”和“贤”归于颜回,可以说评价之高在其弟子中是绝无仅有的,颜回也得到了历代的统治者的推崇,颜回虽然是生前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死后却是荣宠万千,让人慨叹。 颜回首先是一个仁德的人,是一个贤德的人,但是无论是仁德还是贤德都是比较大的一个词语,可以根据一些小事来看其具体的表现,来总结其品质。首先是知错就改,颜回输冠就讲述了颜回对孔子产生了误会,但是知道自己错了之后,颜回立即对孔子跪拜认错,可见其知错能改,同时孔子评价颜回“不贰过”也说明了颜回知错能改。 另外颜回还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颜回对孔子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见其对孔子的崇拜之情,也可以见其对孔子是尊重的,对知识的学习是刻苦的。 颜回死后孔子大哭,说,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的学生了,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并且孔子还评价颜回说,讲学的时候颜回总是沉默寡

言,以为他很愚笨,但是后来发现颜回不仅仅能够理解孔子的精神,还能够发挥运用。从这里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学生,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天赋。 评价颜回的最著名的一句话现在经常还在人们的口头上传播的就是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的生活清贫,但是却能够做到安贫乐道,不会因为贫困而烦恼,而不愉快。 颜回优秀品质颜回是聪慧的,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这样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正是由于颜回的聪慧,所以对于孔子的思想能够非常迅速的领略,并且能够将孔子的思想记在心中,实践在自己的行为中。孔子讲学,颜回总是沉默寡言,别的学生都有很多的问题问孔子,而颜回总是顺承老师,不曾提出一点疑问,开始的时候孔子也认为颜回有点愚笨,但是后来观察,看到颜回可以将儒家的思想贯穿在行为中,不禁感叹“贤哉回也!” 颜回是忠诚的,颜回的忠诚源自对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的推崇,颜回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由此可见,颜回是孔子忠诚的拥护者,在孔子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不能够得到应用,陷于荒野,食粮不继的时候,包括子路、子贡在内的很多学生都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坚定的相信孔子的思想。' 颜回也是生不逢时的,如果颜回生活在一个盛世,那么其思想就可以实现。但是不幸的是颜回生长在春秋的末期,那个时期是一个崇

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孔子错怪颜回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由于受到小人的陷害,孔子被困在去陈国和蔡国的半路上。这地方荒芜偏僻,没有人烟,孔子师徒数人连野菜场也喝不上,7天未进一粒米,饿得实在没办法,只好在一间没人住的破屋子里睡大觉。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出门,走了好远,才讨了一点米回来煮饭给孔子吃。等到饭刚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翻身,恰好看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饭来吃了。孔子假装睡着了没有看见,过了一会儿.颜回端着饭送给孔子吃,孔子有些不悦,说:“今天我梦见我死去的父亲了,饭要是干净的话,我想用来祭奠他。”老实的颜回不知孔子的话里有话,便照直说:“不行,刚才有草灰掉进锅里,粘在米上,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连饭一起抓来吃了,这饭不干净。”

孔子听了,沉思良久。他感叹地说:“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我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也还不足以完全依赖。弟子们要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知人不易”正如孔子所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颜回是孔子最称赞、最倚重的弟子,孔子曾寄望颜回能继承他的志业,这样深获信任的弟子,仍然会因为眼睛的“误导”而起疑心,难怪孔子会说“目犹不可信”。 通常对于我们的言行举止,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许多纷争的起点,其实都源于自恃“眼见为实”,因此,判断他人的得失前要谨慎,并需长时间客观细腻地观察,不要轻易下定论,因为究竟是君子或是小人,可能答案还没上桌,就暴露出自己个人的价值观了。连孔子都慨叹“知人不易”,我们岂可以自己眼见的两三事,随意去评断人、事、物?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领导者们会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呢?“我看到XX如何如何”的信息传递方式,甚至利用这种所谓的“亲眼所见”去打击、诋毁他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如何处理这种信息,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进一步调查和分析。如果主观地作出判断,不信任也就由此产生。而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管理者就成了“疑邻盗斧”中的“亡斧者”,在不断的自我印证中,不信任得到强化,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毁灭性力量。 同样,孔子的做法告诉我们,建立信任是长期的工作,而破坏信任则很简单——只要一次怀疑就够了。不要让未经调查的信息干扰甚至破坏这种信任,其要点:第一,信任要建立在长期考察的基础之上。正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那些所谓的“一见钟情”式的信任,不仅草率,而且也是缺乏诚意的表现。第二,找出真相,有效地反击和遏制流言,使受信任者免受伤害。人都是有欲望、有缺点的,这很正常,关键是看组织有没有及时发现偏差、纠正错误的机制和能力。信任是有原则的,绝不意味着放纵,严格地执行纠错制度,才是对人最好的保护。其三,了解真相要有策略。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如果孔子上来就声色俱厉地对颜回说:有人看到你偷吃,是真的吗?那颜回的解释就会给人一种狡辩的感觉——虽然说辞一样,但却未必能让人信服,还有可能引起弟子之间的矛盾。孔子的做法,不仅让颜回“乖乖地”说出了真相,还再一次验证了颜回的诚实,让子贡等人心服口服,这种高超的技巧是令人佩服的。 总而言之,面对组织中的各种“信息”,领导者要有准确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这既有观念、心态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足够的策略和技巧。 那么,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校人烹鱼”的故事,见于《孟子》。有人送给郑国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叫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放到池里去。小吏把鱼煎着吃了,却回报子产说:“才放到水里的时候,鱼还显得局促不安的样子,过一会儿就活跃起来游走了。”子产听了高兴地说:“可给鱼找到适当的地方了!” 子产为什么受小吏所欺?子产觉得鱼初放到水里时,局促不安,之后就活跃起来,这是很合情合理的事情。因没有亲自去看一看,结果上当受骗。 说这个故事,是有感于在现实生活中,犯有子产、孔子一类主观、轻信毛病的领导者,确实不乏其人。有的领导者身居高楼,有眼不到群众中去看看,有腿不到基层去走走,办事光听别人说,靠自己想当然,以致常被那些巧嘴卖乖的下级所欺,甚至对他们大为赏识。有

颜回 简介

颜回简介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宁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人,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去世。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罢封爵,止称"复圣"。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加赠"兖国复圣公"。《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颜回以舜为志。《孟子·滕文公》(上)记其语,曰:"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显然,孟子以颜回与舜、稷"同道"。颜回很赞赏舜"无为而治",即后来儒家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他尝曰:"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荀子·哀公篇》)颜回既与舜"同道"、"所追同一",所以,当孔子要他和子路"各言尔志"时,子路答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撼。"而颜回则以"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相答。朱熹释"无伐善、无施劳"曰:"伐,夸也,善谓有能。施亦张大之意,劳谓有功。"(《论语集注》)以不夸己能、不扬己功为其意。但此说不确。元人所着《四书辩疑》驳朱说云:"伐善之善,乃其己所长之总称,伐忠、伐直、伐力、伐功、伐才、伐艺,通谓之伐善。又言伐无巧,止是不伐之一事。分而为二,颜子之志,岂别无可道焉?……该'无施劳'者,不以劳苦之事加于民也。夫劳而不恤,乃古今之通患。……颜子之言,于世厚矣。"此说极是。所以,颜回这里所言之己志,乃是欲内修己德、外施爱民之政。这与舜之"无为而治"正相仿佛。在颜回看来,唯以此志施行于天下,方能实现孔子所谓"老者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