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题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题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题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本文的最大特色是( )

A)着重补叙。B)着重刻画人物。C)叙事与议论并重。D)分叙主要人物事迹。

2.描写南霁云的细节有( )

A)记忆超人B)拔刀断指C)抽矢射贺兰D)怒则须髯张

3.《张中丞传后叙》歌颂的三个主要正人物是( )

A.张巡,张籍,雷万春

B.李翰,张巡,许远

C.张巡,许远,南霁云

D.许远,雷万春,南霁云

4、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当南霁云抽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对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对比反衬

B.心理刻画

C.表情描写

D.侧面烘托

5、在《张中丞传后叙》“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

A、对偶和对比

B、对偶和反衬

C、排比和对比

D、比喻和暗示

6、《张中亟传后叙》中张巡、许远坚守的孤城是( )。

A.徐州 B.泅州 C.睢阳

二、解释划线词

1.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将其创残饿赢之余……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5.士卒仅万人6.颜色不乱

7.必以其言为信8.弃城而逆遁

9.其讲之精也。10.巡因一见问姓名。

11..以此诟远。12.然尚恨有缺者。

13.授之柄而处其下。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15.不能通知二父志。16。嵩常在围中

三、翻译题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2.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3.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4、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四、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自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配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1)作者选用了哪些细节刻画南霁云的形象?

(2)段文字看,南霁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段中除了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南霁云外,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屉服。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 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 《张中丞传后叙》作于 807 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 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 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1]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 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 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 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 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 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 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 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 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 者见其然, 从而尤之, 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 不乐成人之美, 如是哉!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 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 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 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 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 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 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 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

最新《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练习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 1、翰以文章自名 .. ..,为此传颇详密 2、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3、授之柄.而处其下 4、竟.与巡俱守死 5、疑畏死而辞服 ..于贼6、食.其所爱之肉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8、必以.其言为信.9、外无待.而犹死守 10、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 ..矣 11、乌.有城坏其徒.俱死12、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13、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14、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 .. 15、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 16、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17、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18、守一城,捍.天下 19、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 ..其势 ..江淮,沮遏 20、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21、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 ...而助之攻也 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 23、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24、因乱抽他帙.以试25、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26、士卒仅.万人27、颜色不乱,阳阳 ..如平常 28、嵩将诣.州讼理 .. 二、解释加点词并说明词类活用情况 1、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2、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3、愈尝从事 ..于汴、徐二府 4、屡道.于两州间 5、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6、贼以刃胁降.巡 7、引绳而绝.之 三、找出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并解释 1、然尚恨有阙者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4、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5、此矢所以志也。 6、嵩常在围中 四、解释加点词并注意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差别 1、霁云慷慨 ..语曰 2、皆感激 ..为云泣下 3、吾于书读不过 ..三遍 4、远宽厚长者 ..,貌如其心 5、观者见其然,从而 ..尤之 6、其老人往往 ..说巡、远时事 7、颜色 ..不乱,阳阳如平常 8、不能通知 ..二父志 五、判断句式 1、城陷而虏 2、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3、不可为不义屈 4、欲将以有为也 5、(于嵩)为所杀 6、何为久读此? 六、虚词用法 1、为: 为此传颇详密不为许远立传 得李翰所为张巡传谓嵩曰:何为久读此?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呼巡为兄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必以其言为信 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不可为不义屈欲将以有为也 2、于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吾于书读不过三遍 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亦见其自比于逆乱 屡道于两府间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3、以: 以与贼抗而不降乎?翰以文章自名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因乱抽他帙以试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必以其言为信以此诟远 而责二公以死守以示贺兰 4、之: 武人夺而有之授之柄而处其下 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 引绳而绝之从而尤之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诚畏死诚:如果 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归罪,责备 C.将其创残饿嬴之余将:率领 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讲:演讲 答案:D讲:筹谋,考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授之柄而处其下吾从而师之 B.以与贼抗而不降乎作《师说》以贻之 C.外无待而犹死守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D.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D在;对于【解析】A代词,他B连词,来C连词,表转折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张巡传》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一是没有为许远立传,二是没有能够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B.由于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所以两人不能接到父辈就义的通知,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 C.虽然睢阳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但是用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就如同绳子断了就责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方一样无知。 D.文章将张、许二人与众多弃城保命和拥强兵而观望的人进行了对比,热情赞美了张、许二人的功劳。答案:B“通知”一词,应理解为“完全了解”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课文阅读分析: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 预习自测文学常识 1、《张中丞传》:即《》,是唐( )撰。《张中丞后叙》是韩愈读《张巡传》之后对本传所作的补充。后叙:( ),写在文章后面的文章。 2、韩愈(768—824)唐代()。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故世称()。唐代()的倡导者和领袖。与柳宗元并称(“”).他反对(),提倡();崇尚(),强调文学要为()服务,要求(,),他的文章(,),词锋锐利,语言练达,诗文成就高,尤以文章著称,韩愈因此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3、在思想上他推崇(),排斥();他卒谥(),故后世称韩文公。 探究案 分析第1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本节写了什么? 分析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本节写什么? 2、本节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各层的层意? 3、这里主要赞扬了许远的什么品质? 4、这里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5、本节文字作者反驳的谬论是什么? 6、使用什么驳论方法? 7、论据是什么类型? 分析第3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次内容 2、这里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3、本段作者反驳的谬论是什么? 分析第4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本节中“二公”指谁?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3、本节叙事抒情特点? 4、本节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以千百就尽 ..之师”此句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之卒,战百万日滋 6、找出本节感叹句,并说明效果如何?体现作者散文什么特点? 7、本节表现了人物(许远、张巡)什么品质? 8.、“弃城而图存者” ...坐而观者”对歌颂张巡,许远起了什么作用?.........;“擅强兵 9.这里所说的“淫辞”指的是哪一句? 10.这段文字包含哪四重对比关系? 11.写出文中的对偶句。 12.文中肯定了张巡、许远怎样的功绩? 13.文中对哪些人作了抨击? 14.举例说明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 分析第5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本节写了什么?

《张中丞传后叙》活动单

《张中丞传后叙》活动单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翻译重点句子。 2?认识文中叙议并重的特色,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一起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3 ?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 的人格。 活动一:了解相关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作者简介(温故而知新)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 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 2. 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 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 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

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 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 的赞扬传 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 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活动一:整体感知 第一段(1): 第二段(2,3,4): 第三段(5): 活动二:研习文本,思考问题。 (一)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读第2 —4段,说说这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P99 一、作者简介 (一)生平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辽宁)。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立即上书言事,却不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即得罪“专政者”,贬为连州阳山令。十年谋官,两月即贬。当“永贞革新”的期间,韩愈正在贬所。永贞元年(805)八月,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奉诏回长安,充国子博士。因避谤毁,求为分司东都,移官洛阳。又因“日与宦者为敌”,降职河南县令。 韩愈这几年的贬官生涯,对于思想文章都有裨益。可惜贬官不久,又回长安。元和六年(811),迁为尚书职方员外郎,坐论柳涧,调为国子博士。元和八年,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议裴度用兵淮西,被任为行军司马,功成之后,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正当宪宗妄图福田,迎接佛骨之时,他又上书直谏。《论佛骨表》一疏,引起宪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贬潮阳。一到贬所,他立即上表请罪,长庆元年(821)又返长安做官。由兵部侍郎转吏部侍郎、京兆尹。 韩愈二十年间,两次贬官,都由极谏,说明其人确有正直的品质。但贬官不久而又升官,则是他的不幸。如果长期被贬,成就可能更高。晚岁定居长安,没有写出更好的文章。 韩愈卒于长庆四年(824),终年五十七。韩愈的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六及皇甫湜所撰《神道碑》、李翱所撰《行状》。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传后叙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阅读答案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阅读答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选自《张中丞传后叙》有删节)《张中丞传后叙》韩愈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译文

《张中丞传后序》原文及注释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曾经倡导唐代的古文运动,为我国杰出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因上疏请免赋役,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后二年因谏迎佛骨得罪,贬潮洲刺史。穆宗时召还,官至吏部侍郎。有《昌黎先生集》。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1),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 (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23),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24),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25)。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26),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27),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28),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29),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

《张中丞传后叙》随课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嫉妒(jì)呜咽(yè)杀戮(lù)云霄雨霁(jì) B.沮遏(jǔè)须髥(rán) 诉讼(sùs?ng) 卷帙浩繁(zhì) C.蚍蜉(pífú)远遁(dùn)诟骂(g?u)流言蜚语(fēi) D.羸弱(léi)睢阳(suī)创伤(chuāng) 潜滋暗长(z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竟,竟然B.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恨,怨恨 C.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擅自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讲,谋划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B.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草创为就,会遭

此祸 C.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D.强留之,具食与乐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B.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 C.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D.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道于两府间道,取道,经过B.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延,邀请 C.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义,恩情D.此矢所以志也志,通“识”,标记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②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③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④不可为不义屈 A.①和②相同,③和4 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4 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4 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4 不同 7.下列句子补出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不屈,即牵(巡)去。B.(贼)又降霁云,云未应(贼)。 C.(霁云)不听其语,强留之。D.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志)以相语。 8. 从课文行文方式看,本文的最大特色是() A.叙事与议论并重B.着重叙事C.分叙主要人物事迹D.着重刻画人物 9.下列四项是用细节描写来写南霁云的一项是() A.记忆超人B.拔刀断指C.抽矢射贺兰D.怒则须髯张 10.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较多,其中作者歌颂的三个主要人物是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注释、分析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①,得李翰所为《张巡传》②。翰以文章自名③,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④,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⑤。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⑥,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⑦,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⑧。两家子弟材智下⑨,不能通知二父志⑩,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2?9,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

《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3、阅读能力: ⑴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⑵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⑶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二、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三、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四、写作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新 授 课题:《<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编号:X020205 共三课时 主备:李建文 审核:李仲秋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3.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4.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 教 具 电脑, 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宋八大家及韩愈相关诗作、佚事(如关于“推敲”的典故)。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2、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背景简介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 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三【朗读正音】 四【疏通文意】 疏通第一、第二段的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1段 (1)重要字词:

张中丞传后叙(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张中丞传后叙(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2、认识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特征。 3、学习本文根据内容需要,将叙述、议论、抒情熔于一炉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进程: 一、题解 1、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

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乱平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今佚)之后,写了这篇后叙,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全文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议论叙事互为表里,不分宾主,其“截然五段,不用钩连,而神气流注,章法浑成”(高步瀛《唐宋文举要》引方苞语)。文中关于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诵读《汉书》、起旋众泣等细节描写颊上添毫,传神写意,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人。中丞,张巡驻守睢阳时朝廷所加的官衔。 2、介绍书序: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可能超过书籍本身。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因此有一部分书序可以当作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 二、讨论、疏通文句。 1、自读、掌握每段重点词句(提示如下):

相关文档